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張公子

黃陂張公子

發布時間:2020-12-06 11:08:42

❶ 息媯是誰楚王又是誰請告訴我他們的詳細信息,謝謝。

人物小傳

息媯,是春秋時陳國(今淮陽)的公主,先為息國君夫人,後為楚國王後.她出生在深秋,卻滿園桃花盛開;一出生就引來了百鳥朝鳳,額上帶著桃花胎記,仿如桃花女神轉世.可是陳國智者卻預言她的到來會引來生靈塗炭.她貴為公主卻從小就遠離王宮,伴著乳娘長大,因為面若桃花,又稱「桃花夫人」。也有說法稱其埋葬地遍植桃花,所以被稱為桃花夫人。至今在武漢市黃陂區東還有桃花廟,即「桃花夫人」廟,據稱就是為了紀念息媯的。[1]

命運多舛

息媯是春秋時期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公主,春日綻放的桃花有多美,她就有多美。公元前684年,她嫁給了息侯,就被稱為息夫人。就在出嫁的路上,她途經蔡國,受到了姐夫蔡哀侯的接待。

蔡哀侯很不老實,見息夫人貌美如花,就上前輕薄調戲,被拒斥了。

息侯知道後,當然很生氣,但他不便直接對蔡國發難,便想了個鬼點子,向當時的超級大國君主楚文王獻計說:「請楚國先發兵假裝進攻息國,我就向蔡國求救。蔡國一出兵,您就可以幫我教訓一下蔡哀侯。」 楚文王當然樂得順水推舟,借機在諸侯中立威,於是依計而行,大敗蔡軍,還活捉了蔡哀侯。9月,楚兵於莘地(今汝南縣境)戰勝蔡國,俘虜蔡侯。

當了俘虜的蔡哀侯知道自己被俘是拜息侯所賜,十分憤恨,就在楚文王面前猛誇息媯的絕世姿容。楚文王一聽,心動不已,連忙命令他的大軍將息國滅了,把息夫人搶到手,俘虜了息侯。

男人做了俘虜,大不了缺胳膊少腿做苦工;女人做了俘虜,卻會屈辱地和你最討厭的男人生下你最愛的孩子。息媯雖然成了楚王夫人,後來又生下堵敖及楚成王兩個兒子,卻始終不和楚文王說話。楚文王憋得受不了,逼問其緣故,息夫人垂淚答道:「身為婦人而事二夫,不能守節而死,又有何面目與人談話呢?」對男人寡淡又自尊、美艷的女人都會成為男人心頭的硃砂。楚文王認為息媯傷心都是蔡哀侯惹的,再說那廝還曾斗膽調戲過息媯,這個癩蛤蟆,扁他!為討好息媯,楚文王大舉興兵伐蔡,攻佔了蔡都,幫息媯出了一口惡氣。

西漢劉向的《列女傳》說,息夫人是一位忠於愛情的女子。她趁著楚文王出遊的機會,私會息侯,並勸他:「人生終究一死而已。生離於地上,豈如死歸於地下哉?」並做《大車》一詩,向息侯表示對愛情至死不渝。於是,夫婦兩人同日自殺。楚文王感其忠貞,以諸侯之禮合葬了他們。《大車》也就成了息夫人的絕命詩。本段是劉向自己編的,歷史上,楚文王死後,息夫人還活著,楚國當時的令伊還追求過她,所以她不可能死在楚文王之前2

永不凋零

息夫人的命運是如此凄婉多變,不能不引起人們的慨嘆。後世對她有桃花夫人之稱,《東周列國志》說是因為她「臉似桃花」之故。這芳名,是既贊賞她面若桃花之美,又感慨她命如桃花之薄吧?關於息夫人的事跡,《左傳》、《史記》等書中都有記載。民間至今還流傳著她的許多故事。後人為紀念她,在漢陽城外桃花洞上建了一座桃花夫人廟。息夫人也就成了歷代文人心中永不凋落的「桃花」,宋之問、王維、杜牧、劉長卿……無數名家都曾為這桃花般動人的女子賦詩,息夫人也就成了歷史上盡人皆知的薄命紅顏。

2史籍文載編輯

烈女傳

漢劉向《烈女傳》上說,楚文王滅息,虜獲息君夫婦,息夫人自殺,息君亦自殺,國破家亡之時雙雙自盡。

呂氏春秋

《呂氏春秋》記載說,楚文王欲取息、蔡,先佯和好蔡侯,與其謀取息。蔡侯說:「息夫人,吾妻之姨也。吾請為饗息侯與其妻者,而與王俱,因而襲之。」楚文王依計照辦,遂取息。「旋舍於蔡,又取蔡。」

同一件事而有多種版本,在歷史上屢見不鮮。所謂兼聽則明,多收集,才能綜合取捨。從上述記載至少可推斷以下事實:一息夫人很美;二息國為楚國所滅;三蔡侯在其中發揮了作用;四作為受害者的息夫人遭遇為後世同情。
然而,問題卻並非這么簡單。息媯與蔡媯同為姊妹,蔡侯招待息媯時她也應在座吧,為什麼她沒什麼反應呢?既為姐妹蔡媯何以未以美貌傳世,楚文王既滅息擄息媯,何不趁勢滅蔡而收蔡媯呢?

左傳

《左傳》庄公十年記載:蔡哀侯娶於陳,息侯亦娶焉。息媯將歸,過蔡。蔡侯曰:「吾姨也。」止而見之,弗賓。息侯聞之,怒,使謂楚文王曰:「伐我,吾求救於蔡而伐之。」楚子從之。秋九月,楚敗蔡師於莘,以蔡侯獻舞歸。
左氏在行文間應該有對息侯的責難吧,孫武三十六計假道伐虢中就引用此事,意為息侯引狼入室,有自食其果之意。試想,蔡侯如何不敬,而令一個男人認為受到污辱?酒宴之上,語辭狹邪,小偷小摸,至多摟摟抱抱吧。息媯卻無說辭傳世,她是膽小害怕,還是礙於姐姐的情面?

簡評

春秋時盛行媵妾制,姐妹同事一夫的現象相當普遍;況且當時女子地位低下,蔡侯當然不會只有蔡媯一個妻妾,蔡媯想投其所好還來不及,怕是不會對丈夫酒後亂性有什麼異議吧?
但息媯卻並非沒有口才,庄公十四年:「以息媯歸,生堵敖及成王焉,未言。楚子問之,對曰:『吾一婦人而事二夫,縱弗能死,其又奚言?』楚子以蔡侯滅息,遂伐蔡」。面對質問息媯應對委婉得體,顏面盡顧,由此可以大致推想,息媯在蔡被戲弄時只所以忍而不發,是有所顧忌。

她顧忌的原因可能有二:一是息侯的名譽,二是蔡國的國力。息侯的先祖子羽據說是文王的三十七子,不知是因為庶出還是無一寸戰功,被封到遠離中原的息地。而蔡侯的先祖則不同,蔡叔度是武王的同母親兄弟,據《史記》管蔡世家記載:「武王同母兄弟十人。母曰太姒,文王正妃也。其長子曰伯邑考,次曰武王發,次曰管叔鮮,次曰周公旦,次曰蔡叔度,次曰曹叔振鐸,次曰成叔武,次曰霍叔處,次曰康叔封,次曰焻季載。……同母昆弟十人,唯發、旦賢,左右輔文王,故文王舍伯邑考而以發為太子。及文王崩而發立,是為武王。伯邑考既已前卒矣。」 最先,武王把蔡叔度封在上蔡,管叔鮮封在鄭州的管城,讓他們協助商紂王的兒子武庚祿父,治理殷民;叔旦被封在魯國,史稱周公。但武王死後,他的兒子成王太小,周公旦攝政,管蔡二位以為周公要爭天下,就合謀造反。被周公擊敗後,管叔被殺,蔡叔被流放,「與車十乘,徒七十人從」,這也是周公英明之舉吧,造反一定要殺頭,但因為他是攝政,二人造反因他而起,若都一起殺掉,會給人滅口之嫌,當然也就起不到懲前毖後、治病救人的效果了。 蔡叔死後,他的兒子胡溫良恭儉,周公趕緊向成王提議,讓他到魯國做官,結果魯國大治,於是又重把胡封到上蔡,是為蔡仲,以奉蔡叔之祀。蔡仲死,子蔡伯荒立。蔡伯荒卒,子宮侯立。宮侯卒,子厲侯立。厲侯卒,子武侯立。武侯卒,子夷侯立。夷侯卒,子厘侯所事立。厘侯卒,子共侯興立。共侯二年卒,子戴侯立。戴侯十年卒,子宣侯措父立。三十五年,宣侯卒,子桓侯封人立。二十年,桓侯卒,弟哀侯獻舞立。
就這樣傳了十代,到了蔡哀侯。
蔡哀侯名獻舞,排行老三,桓公當政時一直在陳國。公元前694年,蔡桓侯卒。據《韓非子》記載,他是因不聽良醫扁鵲的忠告而病死的。當時獻舞在蔡國人的聲譽很高,就被陳國送回,並立為國君。 這一年魯桓公也死了,而且死得更加不明不白。春天他與齊襄公在濟南附近會見,然後又帶著妻子文姜到了齊國國都訪問。文姜是齊襄公的妹妹,這此出行大概是以歸寧為名吧。但沒想到他們兄妹長期通姦,這次碰巧被魯侯發現。四月十號,齊襄公請桓公吃酒,然後讓公子彭生送他回去,桓公就在車上死掉了。當時齊強魯弱,魯國人沒有充分的證據,只要求殺掉公子彭生了事。第二年魯庄公即位,她母親文姜乾脆就留在齊國不回了,庄公與她斷絕了母子關系。
四年後,江漢霸王楚武王死在征討隨國的道路上,但隨行的令尹斗祁秘而不宣,直到與隨國簽了合約,回到楚都時才公布武王的死訊。他的兒子文王第二年即位,這一年是公元前689年。

關於息國的消息,我們所知甚少。《春秋》是魯國史官的記述,多寫戰亂,對象多以大國為主,地域上限於中原一帶。只是在公元前712年,記載了息國與鄭國的一場戰事。息侯與鄭伯一言不和,息侯就帶兵討伐鄭國,結果在鄭國的邊境被打得狼狼大敗。很多人因此嘲笑息侯,說從這一點得知息國將要滅亡,因為息侯作為一國之君,不量德量力,不審時度勢,不能與親戚搞好關系,也不能明辨是非真假,卻想以武力威脅別國,自討其辱,活該!
鄭與息都是姬姓國,但鄭國處於中原,國力較強,多與諸侯親近,息國地處大別山界,淮水之濱,古稱淮夷的地方,周圍是盡羅、黃、江、英、鄧、隨、申等小國,還數蔡國強大些,且與息同為姬姓,所以親近些。但此次伐鄭,蔡國並未出兵相助,可見蔡息也是泛泛之交。或許,當時的蔡侯並不贊成息侯的這種維護尊嚴的行動?但不管怎樣,這次爭斗的失敗,在息人的心中留下了極大的陰影,此後幾十年中,再無值得史官一書的戰事。
可樹欲靜而風不止,南方近鄰楚國自從楚武王執政後,積極推行軍事擴張政策,兼並了江漢一帶許多小國,國力和疆域只有當時的齊國可堪匹敵。這時也極想違反周天子的禁令,插手中原紛爭。息國與楚國的交往如何,不可考證。但除了地理上的原因,語言的隔閡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原因。其實楚國社會相當進步,體現在鑄造和農耕技術上,與秦國不相上下。但在文化上的卻相當落後,或許是一直被視為蠻族,不與中原通婚的原因吧,他們的服飾與語言,多被中原取笑。
陳國的國力應該介於魯衛之間吧,屬於二流國,但陳國卻是出美女的地方,所以多與諸侯聯姻,當時的周王的皇後,就是陳國的公主。靠著這內戚這點號召力,也是經常會盟,頻繁干豫別國內政。所以息侯來來問聘時,就非常自然把息媯嫁了過去吧。
息媯是春秋時代著名的美女。當時諸侯國息國和蔡國都本是友好鄰邦,其國家元首蔡侯、息侯分別娶陳國美女姐妹為夫人,有一年,息侯夫人息媯回陳國娘家探親,路經蔡國,就順便去探望姐姐。就著一個不經意又符合人之常情的決定,對息媯、息國、蔡國乃至當時的國內國際形勢產生了深遠而慘烈的影響。

3民間傳說編輯

版本1

陳國先祖曾為舜的後裔,世居媯水,後以此為姓,文王滅商後被封在河南舞陽一帶。息媯應為陳國公主,無名無字,嫁息侯而稱息媯。這是春秋的禮制。息媯事跡,所述頗豐,然多不可考。如說她貌美如花:「目如秋水,臉似桃花,修短適中,舉動生態」,卻不知見於何書。前人有詩雲:」桃花夫人好顏色,月中飛出雲中得。新感恩仍舊感恩,一傾城矣再傾國。

後人對她美貌的想像,多來自兩個史實:一、息侯、蔡哀侯、楚文王曾為她爭風吃醋,大動干戈,最後導致息國的滅亡。二、文王死後,其弟斗元在她寢宮外築台歌舞,日夜挑逗,後終因她失位喪生。兩件事都見於左傳,後人多以左丘失明,所作多偽,尤其是息國故人所撰縣志,稱息媯被掠後,三年不語,終於趁文王田獵之機,與息侯私會,雙雙殉情,後人在其殉情處植桃花,建桃花夫人廟以記念她。這種說法源於武漢市黃陂,漢陽等地的民間傳說。

版本2

息夫人,春秋時息國國君的夫人,出生於陳國(今河南淮陽縣)的媯姓世家,又名息媯。 周莊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息媯出嫁路過蔡國,蔡侯獻舞以其與自己的夫人是姊妹,迎至宮中款待。款待時蔡侯行為輕佻,息侯聞之大怒,設計報復。派使者往楚國,慫恿楚文王出兵假攻息國,息再向蔡國求救,誘其出兵。9月,楚兵於莘地(今汝南縣境)戰勝蔡國,俘虜蔡侯。蔡侯亦設計報復息侯,向楚王稱贊息媯容貌極美。楚王來到息國,設宴答謝息侯,乘機以武力將息媯搶去,作為夫人。息媯入楚宮3年,生了兩個兒子,即堵敖和成王。但不願說話。楚王問她是什麼緣故,她回答說:「我一個女人,伺候兩個丈夫,即使不能死掉,又有什麼話可說的?」楚王道:「這都是蔡侯的過錯,我當為夫人報仇。」於是興兵攻打蔡國。文王死後,令尹子元心懷不軌,於魯庄公二十八年(公元前666年)在息夫人的宮旁建造新館,每天歌舞奏樂。息夫人哭著說:「先君讓人歌舞是用來演習戰備,征伐諸侯的。今令尹不用於仇敵,而用與未亡人(未亡人」古代寡婦自稱)之身旁,不是很奇怪嗎?」侍人將夫人的話轉告子元。子元說:「夫人不忘仇敵。我反倒忘了。」是年秋,率戰車600輛進攻鄭國,但不勝而歸,反而假報戰績,住進王宮,誘惑息夫人。魯庄公三十年(公元前664年),斗射師斗廉勸阻,子元不聽,反把斗廉抓起來。息夫人派侍人密奏楚成王。秋天,申公斗班殺死子元,斗轂於菟接替子元為令尹,從而緩和了楚國的危難。
楚王,實際上是指楚文王,楚文王(? - 前675年),原名熊貲,楚武王之子。從丹陽遷都於郢(今湖北省江陵市西北),採用「板築法」築城。繼承乃父遺志,尚武強國,滅息、鄧、申、夔諸國,大大擴充了楚國的版圖。楚文王六年(前684年)楚出兵伐蔡國,敗蔡於莘,俘蔡哀侯。蔡哀侯向楚文王稱贊息媯乃天下第一美女。於是文王訪息國,受到息侯接待,卻乘機滅息,佔有息媯。息媯生熊艱、熊頵二子。

❷ 武漢 介紹介紹

小吃抄,蔡林記熱乾麵,老襲通城豆皮,四季美湯包,糊湯粉,燒賣,米耙,到武昌戶部巷多有。
大吃,太子酒店,艷陽天,湖錦酒樓,小藍鯨,三五酒店,等等。
玩,黃鶴樓,東湖,歡樂谷,極地海洋世界,江漢路步行街,六渡橋,武廣世貿商圈,光谷步行街
中南商圈,漢口漢正街(集家嘴白馬-漢正街-第一大道-多福路-品牌服飾廣場)
武漢現在是越來越發達啦!特別是近五年發展特別快。

❸ 「閔」姓在全國都較少,請有《閔氏家譜》的本家幫忙,看如何跟宗

【姓氏源流】

閔姓源出姬姓。黃帝後裔。
五帝之後,[堯]禪天下於[舜]。[舜]命[棄]掌管天下的五穀。[棄]又叫[後稷],幫助[大禹]賓士水土、教民耕種有功被封為諸侯,立國於渭水(今陝西寶雞、武功附近),史稱「上古五大賢臣」之一。五代後傳至姬公劉,國勢漸強。又經十二代,傳至姬昌(周文王),國勢有天下三分之二。公元前1066年,姬昌的兒子姬發(周武王)滅商。建國。國號「周」。姬發的弟弟姬旦(周公)在滅商過程中功勞第二,(姜子牙第一),封地「魯」國(山東曲阜)。周公因攝朝輔政,其封地魯國國君的職位由長子伯禽嫡傳。
公元前662年,魯庄公的兒子公子啟(開)即位,二年,為慶父所弒。年十歲。因古有夭折而死於不道者,謚之閔之慣例,故公子謚號為閔公。閔公無子,庶兄僖公代立。其族人以其謚號為氏,並尊魯閔公為始祖。
閔姓來源於魯國公族,而魯國公族又來源於周朝王族,溯上,周朝王族的始祖後稷是黃帝25個兒子得到的12姓之一姬姓的嫡傳後代。

【繁衍播遷】

閔氏源於魯國國都——今山東濟寧曲阜。戰國時魯地先為楚國所滅、後為齊國所據。閔氏子孫散居山東。秦漢之際,因避亂、仕宦、謀生等原因,逐漸遷於今陝西、河北、河南、山西等省。春秋時周大夫閔子馬封地隴西,歷兩漢四百餘年,為隴西望族。東漢中葉,隴西閔氏部分後人西遷山西太原,昌盛為太原郡大族。西漢光武中興,閔業因功受封為關內侯,子孫遂落籍於今陝西西安。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中國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移民運動之一開始了,閔氏後人同其他中原士族一樣避亂進入今安徽、江蘇、江西、浙江、湖北等南方省份。唐宋之際,逐漸在長江中下游地區播遷開來。北宋年間,閔稱道出使高麗。後定居朝鮮驪興。宋末元初,有避亂進入今廣東者。明初,山西閔姓作為洪洞大槐樹遷民姓氏之一,被分遷於今甘肅、山東、河南、寧夏、北京、天津、陝西等地。明末,有沿海之閔姓渡過台灣海峽,播遷於台島,也有飄洋過海,遠徙東南亞及歐美各地。歷有清一代至今,分布區域更廣,今東北三省、內蒙、雲貴高原等地均有入遷,可謂開枝散葉,四處有籽。如今,閔姓在全國分布較廣,尤以陝西為多。閔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九十一位,人口約佔中國總人口的0.0002%。約26萬人。

【郡望】:閔姓在長期的繁衍播遷過程中,形成如下郡望:1、太原郡,秦代置郡,治所在晉陽(故城在今山西太原西南),轄境相當今山西五台山和管涔山以南,霍山以北地區; 2、隴西郡,秦代置郡,治所在狄道(故城在今甘肅臨洮南),轄境相當今甘肅東鄉以東,武山以西,禮縣以北等地,三國魏移治襄武(故城在今甘肅隴西南); 3、東魯,泛指今山東濟寧、泰安等地。

【堂號】:「東魯」、「江舟」、「隴西」、「流芳」、「太原」、「純孝」、「育嬰」、「孝悌」等。

【歷史人物】

【閔馬】又名閔子馬、閔馬父。春秋魯國人。周大夫,封地隴西(甘肅臨洮)。博古善論,有明見。

【閔損】(前536--前487)。字子騫,春秋魯國汶上人(山東濟寧),孔子高徒,以孝悌聞,以德行稱。為人持重少言語,言必有中。為費邑宰,有政聲。歷代追封「費侯」、「費公」、「琅琊公」、「畿聖」。世稱「篤聖」。

【閔業】西漢人。素有忠義。初為掾,與寇恂諫耿況歸光武帝,以軍功封關內侯,官至遼東太守。

【閔純】字伯典,東漢人。漢末冀州別駕。時袁紹陰奪冀州,刺史韓馥欲舉州降,純等苦諫不從。紹至,冀州帶甲而降者數十萬。獨純與長史耿武二人凜凜以書生之軀仗刀據城,兵不能禁,後為紹將文丑所殺。

【閔貢】字仲叔,東漢山西太原人。家貧,有操守、性恬靜。不受無功之祿,自慚口腹之累。世稱節士。漢末為河南中部掾。十常侍之亂救駕有功,進郎中, 封都亭侯。

【閔鴻】三國吳廣陵(江蘇揚州)人。仕吳為尚書。入晉,征不就。少美文才,有「南金」之譽。集三卷,佚。今存《親蠶賦》、《琴賦》、《羽扇賦》、《芙蓉賦》、《蓮華賦序》、《與劉子雅書》。

【高昌閔氏】魏晉南北朝五胡亂華時代,高昌(新疆吐魯番東南的哈喇和卓)國有閔氏稱王,史無詳略,無考。

【閔延言】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唐代文學家。文格高絕,有西漢之風。有《漁腹志》傳世。

【閔頊】洪州豫章(江西南昌)人,唐代將領。初為安南戍將,官至檢校尚書右僕射、欽化軍節度使。

【驪興閔氏】宋時,閔損後人閔稱道為使臣出高麗。後定居驪興。為朝鮮望族,綿延500餘年。高麗王朝時代,出太師閔令謀、刑部侍郎閔湜、太子少保閔公珪、大將軍閔曦、元敬皇後。朝鮮王朝時代,出大司憲閔汝翼、驪平府院君閔孝曾、議政閔夢龍,右議政閔熙,漢城府尹、右贊成閔馨男、仁顯皇後、明成皇後。

【閔本】字宗先,河內(河南武陟)人。性剛正敏給,而刻志於學。早歲得推擇為禮部令史,元御史大夫不花奇本之才,辟以為掾,平反冤獄,甚有聲。擢御史台照磨。頃之,遷樞密院都事,拜監察御史,遷中書左司都事,五轉為吏部尚書,移刑、戶二部,皆以能見稱。

【閔遜】烏程人(浙江吳興)。元末名士。張士誠起兵逐鹿,以「國賓先生」禮聘。遜拒不受,隱於金蓋山。再三相逼。遜偽裝瘋癲而去,雲游天下三十餘年。

【閔珪】(1457--1539)字朝瑛,烏程人(浙江吳興)。閔遜從孫。明朝天順八年進士。授御史。出按河南,以風力聞。成化六年擢江西副使,進廣東按察使。 孝宗嗣位,擢右副都御史,巡撫順天。入為刑部右侍郎,進右都御史,兩廣總督。弘治七年遷南京刑部尚書,尋召為左都御史。十一年,東宮出閣,加太子少保。十三年為刑部尚書,再加太子太保。六年十月卒,年八十二。贈太保,加光祿大夫上柱國,謚庄懿。有《閔珪文集》十卷。

【閔如霖】烏程人(浙江吳興)。閔珪從孫。太學士。嘉靖三十年任國子祭酒。官至禮部尚書。有《午塘先生集》十六卷 、《師望》、《修南城門記》。

【閔洪學】烏程人(浙江吳興)。閔如霖曾孫。雲南巡撫,天啟七年平賊有功。官至吏部尚書。

【閔夢得】烏程人(浙江吳興)。閔洪學從弟,萬曆二十六年進士,三十七年時任漳州府知府,以寬為政,士民愛之。後遷偏沅巡撫都御史、雲貴總督、兵部右侍郎戎政尚書。

【閔延甲】烏程人(浙江吳興)。萬曆進士。廉直有政聲,官至通政使。

【閔齊伋】(1575----1657)字及武,好寓五。烏程人(浙江吳興)。邑諸生,入太學,善讀書,不樂仕進,通今博古,耽著述,所刊書本上自經書子集,下稗官詞曲。鋟木後,士人能讎一字為偽者,即贈書全部。輾轉傳校,悉成善本。又薈諸名宿評、跋之精粹者,丹黃備列,藝林稱為《十種鴻書》。年八十精神健如弱冠,與子侄論文不倦。晚年自號三山急客,有《六書通 》一書傳世。吳興「閔刻」雕版套印為其始創。

【吳興閔氏】或稱【烏程閔氏】。自宋朝寶慶年間由汶上(山東濟寧)南遷,世居浙江湖州吳興晟舍,為望族。明朝天順年間至明末,吳興閔氏人文鼎盛,出仕為官者二三十人。有「仁舍閔氏尚書五個半」之譽。(目前只考證到四人,即閔珪、閔如霖、閔洪學、閔夢得。另一人不知何指。半個應是閔珪外孫潘季馴。【潘季馴】(1521--1595)字印良,號印川,嘉靖二十九年進士。歷任工部、兵部、刑部尚書。明朝水利專家。治黃河有功,六蒙褒典。著有《河防一覽》。史稱「天下治黃第一人」。卒。加太子太保、工部尚書兼右都御史。)
萬曆年間,吳興閔齊汲首開雕版套印之先河,刊刻善本秘籍。與族人閔齊華、閔象泰、閔裕仲、閔道揚、閔遇洙、閔爾容、閔維、閔邃、閔果、閔應協、閔聲、閔邁德、閔鎮遠、閔元衢、閔文振、閔百順、閔自寅、閔昌道、閔昭明、閔映張、閔映壁、閔振業、閔振聲、閔景賢、閔無頗、閔萃祥等三十餘人歷時20餘年,刊刻印刷書籍計117部145種。其雙色、三色、四色、五色套印之經、史、子、集翹楚同懠。士民爭相垂涎而購,風靡天下為一時之冠。世稱「閔刻」。

【閔楷】字正甫,號南湖,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進士,歷官工部侍郎、浙江布政司左布政、南京禮部尚書、戶部尚書。

【閔槐】字公甫,號南洲,任丘人(河北任丘),明弘治乙丑進士(與兄閔楷同年中進士),授刑部主事,升刑部郎中,時甘肅失機,鎮守太監及總兵隱匿冒功,事覺,槐奉命往勘,皆伏罪。閔槐出知平陽府,回民叛亂,槐設計平之。以雁門副使謝政。

【閔煦】任丘人(河北任丘),閔槐子。明嘉靖十四年進士。刑部尚書。建有『水東書院』。

【閔元衢】字康侯,烏程(浙江吳興)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羅江東外紀》、《歐餘漫錄》、《增定玉壺冰》。編《吳興藝文補》。

【閔聲】(1597~1680)字毅夫,號雪蓑、泌庵。烏程(浙江吳興)人,明末清初詩人。工書法、篆刻。復社名士,好苦吟,曾與吳敬夫批選唐詩名《嶙雲集》,有集《泌庵小言》。清康熙年間因《嶙雲集》詩案陷文字獄。

【閔麟嗣】(1628--1704)字賓連,號橄庵。徽州岩寺鎮人(安徽歙縣)。明末清初學者、旅行家。喜游歷吟詠,行跡中夏。每至一地,均紀游詩。編撰《黃山志定本》8卷(1卷為圖),集歷代黃山志書之大成,以體例精當,搜羅宏富完備著稱於世。另有《廬山集》、《古國都今郡縣合考》、《黃山松石譜》、《周末列國省會郡縣考》、《閔賓連悟雪詩草》。

【閔賢】(1620--1654)字魯生。安徽婺源人,制陶名藝人,制仿諸家,漸入佳境,人頗醇謹。見傳器則虛心企擬,不憚改為,會也進乎道矣。善仿製,後創新。仿製名家作品,都極認真,神形酷似。善書法,有魏晉之風。

【閔樂】江蘇南匯(上海)人。清代畫家。工水墨花卉,尤善山水。

【閔貞】(1730--1788)字正齋。號蓼塘居士。江右人(江西南昌)。僑寓漢口。有孝行,稱「閔孝子」。早喪父母,為追寫雙親遺像,苦練苦畫。善畫筆墨奇縱、奔放沉雄大寫意,亦能畫工整精細之作。善山水,魄力沉雄,頗得巨然神趣。人物筆墨奇縱,衣紋隨意轉折,豪邁絕倫,仕女善作直筆鉤勒,益遠益妍。其白描羅漢幾欲亂李公麟之真。兼精寫真。幽閑靜逸,無一縱橫習氣。其作品有《鍾南進士圖》、《石上打棗圖》、《攬衣微步圖》、《傍石於雲圖》、《五老攜童圖》等。工篆刻,被譽有「秦漢遺志」。

【閔一得】(1836--1758),烏程(浙江吳興)人。初名苕旉,字朴之,一說字小艮。後改道名一得,道號懶雲子。龍門派第十一代傳人,著名內丹家。曾服官滇南,乾隆末年去官歸吳興,隱金蓋山四十餘年。全真龍門派最有影響的人物之一。著述頗豐,有《金蓋心燈》八卷、《道藏續編》等二三十種。

【閔鶚元】(?--1797),烏程(浙江吳興)人。字少儀,號峙庭。乾隆九年舉人、十年乙丑科進士連捷,授刑部奉天司主事。曾任山東司員外、山西鄉試副考官、湖廣司郎中、四川鄉試正考官、提督山東學政兼翰林院檢討。乾隆十七年升任山東按察使。後歷官湖北布政使、廣東布政使、江寧布政使。乾隆四十一年以都察院右都御史兼兵部侍郎,巡撫安徽4年。乾隆四十五年調任江蘇巡撫。閔鶚元以文學起家,名揚中外。精於治獄,由郎中起擢臬司。所到之處,以清理積案見稱。巡撫江蘇10年,一時號為賢能。在乾隆朝,閔鶚元兩次考績都位居巡撫之最,但不依附權相和砷,終被忌。乾隆五十五年以失察罪被革職,請求告老,次年致仕奉旨回籍。嘉慶二年逝世。著有《閔氏金石文鈔》、《星軺學吟》、《南巡恭紀錄》等。

【閔懷英】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畹餘,號蘭軒,清代才女。耽經史,能文工詩。有《蘭軒吟稿》、《畹餘小草》、《自適齋集》等。

【另】:開國少將【閔學勝】、【閔鴻友】,二胡大師【閔惠芬】一門三傑,現代著名閔姓書畫家、文人學者數十人等盡可查錄,故暫不記。

【閔姓宗祠通用對聯】

〖四言通用聯〗

源自姬姓;
望出隴西。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出閔姓的源流和郡望。

蘆衣感母;
簡牘相夫。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閔損。下聯說清代錢塘人閔懷英,字畹餘,善寫筆札,曾在官署中幫丈夫管理文牘。又能詩,有《猗香樓吟稿》。

望隆五俊;
德列四科。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西晉廣陵人閔鴻,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人閔損。

英才獨秀;
純孝流芳。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晉·閔鴻,下聯典指春秋魯·閔損事典。

德行世澤;
賢孝家聲。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全聯典指春秋魯·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德行第一事典。

〖五言通用聯〗

廷甲廉為政;
子騫孝傳家。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明代萬曆進士閔廷甲。廉直有聲,官至通政使。下聯典指春秋時魯國孔子弟子閔子騫,以孝聞於世。

正齋秦漢志;
仲叔節士風。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畫家閔貞,字正齋。善畫,工篆刻,被譽有「秦漢遺志」。下聯典指東漢名士閔貢,字仲叔。世稱節士。

〖七言通用聯〗

門庭興旺家聲遠;
文章華國道脈長。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鶴頂格典嵌閔姓的「閔」字析字聯。

萬卷圖畫秦漢志;
千尋竹齋翰墨情。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清代閔貞事典。下聯典指清代畫家閔冰翊,本朝鮮人,僑居滬上,所居曰「千尋竹齋」。

〖七言以上通用聯〗

德行純全,單衣順母言無間;
志操高潔,片肝累令寓移開。
--佚名撰閔姓宗祠通用聯。上聯典指閔春秋時魯國人閔損,字子騫,孔子弟子事典。下聯典指漢代賢士閔貢事典。

【家譜遺存】

全國 閔氏族譜 三卷 (民國)閔燮忠總理閔延光編纂 民國十五年(1926)鉛印本

全國 閔氏族譜 不分卷 民國排印本(存一冊)

全國 閔氏族譜 民國孝友堂木活字本1冊存卷9

湖北黃陂 閔氏宗譜 十八卷 (民國)閔民安閔雲安編 民國二十三年(1934)黃陂閔氏閻閑堂木活字本

湖北堇春 堇陽閔氏宗譜三十六卷 (民國)閔炳榮閔華軒纂修 民國元年(1912)木刻本 湖北浠水縣檔

四川新都 閔氏族譜 三卷 (民國)閔昌銓纂修 民國二十七年(1938)石印本三冊

四川新都 閔氏族譜(民國)閔昌銓纂 民國三年(1914)石印本二冊

夏墅閔氏族譜 (清)李訥芝纂 清嘉慶八年(1803)鈔本一冊

閔氏宗譜 十卷 (民國)閔信祖續輯 民國三十五年(1946)孝友堂活字本十冊

閔氏宗譜(民國)閔民安、閔之安纂修 民國二十三年黃 閔 堂刻本17冊1296頁

湘陰閔氏家譜 閔承涵等纂修 清光緒7年植樹堂木活字本2冊存卷1、6-8、卷首

湘陰閔氏家譜 民國19年植樹堂木活字本3冊存卷1-5、卷首

新都縣閔氏族譜 不分卷 閔昌銓纂修 民國27年石印本3冊

寧鄉 為寧閔氏六修族譜 民國百原堂木活字本1冊存卷5

歙縣 新安歙西岩鎮閔氏家譜 清抄本1冊

【始遷祖考】

閔玄:梁大通初自潯陽舉賢良為歙州令,遂家於歙西孝悌鄉。(新安歙西岩鎮閔氏家譜)

閔將仁:將仕公,南宋寶慶間由濟上南遷,世居吳興。(吳興閔氏宗譜)

閔思孝:明季由江陰後勝遷居本邑北沿塘閔家場。(閔氏宗譜)

閔福泰:明永泰間由進賢徙居湘陰羊山。(湘陰閔氏家譜)

閔璋:明正德間由豐城正信鄉赤塘里小塘徙居寧鄉。(為寧閔氏六修族譜)

閔尚爵:清雍正間自湖南邵陽縣遷居成都府新都縣回村二甲牛家營。(新都縣閔氏族譜)

閱讀全文

與黃陂張公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