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武漢平均海拔
武漢平均海拔:武漢市平均海拔23.3米,武漢地勢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中間被長江、漢江呈Y字型切割成三塊。
武漢城區南部分布有近東西走向的條帶狀丘陵,四周分布有比較密集的樹枝狀沖溝,境內大小近百個湖泊星羅棋布,形成了水系發育、山水交融的復雜地形。最高點高程150米左右,最低陸地高程約18米。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之間,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
截至2017年,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 ,占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13個市轄區總面積2100平方公里,建成區面積950平方公里。
氣候
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自然資源
水資源
武漢水域面積佔全市面積的近1/4,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武漢市共有水域面積2205.06平方公里,占該市總面積的25.79%,水域面積佔比居中國大城市之首。
濕地資源
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
生物資源
截至2015年,武漢市有畜禽、水生、葯用、毛皮羽用、害蟲天敵、國家保護動物等動物資源。畜禽動物主要有豬、牛、雞等10餘種、70多個品種。魚類資源有11目、22科、88種,主要經濟魚類有草、青、鰱等20餘種。水禽有雁、鸛、鵜等8目、14科、54種。白鸛是國家一類保護的珍貴稀有水禽。特種經濟水生物有白鰭豚、江豚、鱉等。
白鰭豚是國家一類保護動物,江豚屬國家二類保護動物。在野生動物資源中,毛皮獸類很少,主要是葯用動物、農林害蟲等。武漢市糧食作物共240多個品種;經濟作物,共50種;魚類資源,共11目11科88種,水生動物,共有8目14科45種。
礦產資源
截至2015年底,武漢共發現38種礦藏,其中已探明儲量的礦種有24種(不含地下水),佔全省已探明儲量礦種的30.38%。累計探明儲量96125.65萬噸,保有礦產儲量79829.75萬噸。
非金屬礦產資源中膨潤土、冶金白雲岩、玻璃石英砂岩的儲量居全省首位,石膏的儲量規模居全省的第三位。全市已探明儲量的礦產地數384處,其中大型礦產地有4處、中型礦產地有10處、小型礦產地有43處、礦點327處。
⑵ 武漢的氣候怎樣
武漢天氣:外地人經常把武漢的夏天說的十分恐怖,實際初夏從每年的五月中旬開始,暑期進入盛夏,盛夏氣溫最高氣溫大部分時候在37-39,比有些城市要低,但是最低氣溫比較高,一般在29-30,為什麼給人感覺悶熱呢?武漢水系發達,經過白天的水氣蒸發,導致空氣濕度大,所以給人很不舒服悶熱的感覺,一般到夏天在沒有空調比較難入睡。到了九月,氣溫也可能達到38左右,但是最低氣溫不再很高,十月之後進入初秋,氣溫會逐漸下降,平均氣溫在20-25,天氣乾燥,有時候氣溫也會異常達到接近30或超過。從秋天步入冬天往往很快,只要有冷空氣南下,氣溫下降十分厲害,超過10度的降溫很常見,從12月底到來年2月是冬季,冬季的平均氣溫在一般在1-3度,天氣好時可以有7-8度,但是有寒潮或雨雪時常常在0度以下,武漢大
部分家庭是沒有安裝暖氣的,因此家中覺得比較陰冷。三月後進入初春,氣溫回升很快,最高氣溫可以到達20多度,但是低溫還是比較低,三月到四月一定要小心倒春寒——常常一夜之間氣溫下降15到20,大雪紛飛。
武漢位於湖北省中部、江漢平原的東部,市區地貌為江漢平原和大別山延伸的丘陵,其中平原地區平均海拔為50米,而丘陵地區則為200米,其氣候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號稱長江沿岸三大「火爐」之一(另外二者為南京、重慶),夏天悶熱,會有十幾天的氣溫都在四十度以上,冬天陰冷,因此去武漢旅遊的最佳時間是每年的春秋兩季,即3、4或9、10月。
⑶ 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地質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主要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崩岸和特殊土地面變形等災害。以下分災種論述。
(一)工程建設引發崩滑災害危險性的預測
管線穿越丘陵山區時,管道或從溝底穿行,或於溝坡穿越,依地勢而敷設,需開挖深度約2m的溝槽。丘陵山區為堅硬或較堅硬岩體,風化帶厚10~15m,構造線走向為北西西—北西或北北東,大部分地段與管線走向形成45°~90°夾角,一般不會形成順向坡的開挖,因此大部分地段管道敷設開挖不會引發規模較大的滑坡。但因風化帶厚,風化土體凝聚力低,呈鬆散砂狀,開挖過程中引發小規模坍滑是有可能的。這種小型坍滑危害有限,一般只發生在溝槽開挖過程中,當管道埋置穩定並恢復原坡形態後,邊坡便失去了坍滑的臨空條件,預測危險性小。
管線穿越崗坡粘土分布區段時,展布高程40~70m,地形起伏小,施工過程中將開挖數米的深溝,挖方棄土就近堆積於線路邊,這些棄土多座落於粘土層之上,加之原始地形具有一定的坡度,棄土置於其上,兩者力學強度差異較大,界面處又往往是地下水富集、逕流的場所,若棄土邊坡過陡或就近置於開挖深溝邊,沿上述界面易形成軟弱帶,因此,在久雨或暴雨滲透下,這類棄土易產生滑移。開挖溝坡若由具膨脹性的粘土組成,在天然狀態下,干濕反復交替,產生膨脹裂縫,致使水分更易進入土體,導致土體含水量逐漸增大而變軟,強度降低。在降雨入滲等誘發因素的影響下,可能產生溝坡失穩滑移。通過上述分析,形成滑坡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小。
管線經過的湖北省大悟縣大新店—大悟縣城以南,出露地層是中上元古界紅安群,由片岩、片麻岩、混合岩等堅硬或較堅硬岩體組成。地形坡角15°~250,坡體上植被發育。線路緊鄰大悟河右岸邊側延伸,邊岸上第四系沖洪積物堆積較厚,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暴雨及河水的漲落浸泡沖刷下,易導致鬆散堆積物的崩滑。在基岩邊坡中,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各種構造結構面又較為發育,岩石的風化程度也較高(片岩多呈強風化狀態),當形成順層切坡時,也容易導致邊坡的失穩滑移。所以,本段地質災害的預測評估為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汩羅向家鎮、弼時鎮南部一帶,即長沙末站到湘潭支線0~15km和長沙末站至丁字鎮油庫支線的0~9km段,出露地層有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等,以變質砂岩為主,風化程度較高,呈強風化狀態,地形坡度較陡,工程切坡較大,預測風化層產生崩滑的可能性較高,地質災害危險性中等。
管線經過的湖南省瀏陽河南岸長沙末站—湘潭支線的53~60km、76~92km段,為丘陵陡坡區,坡角20°~30°,出露地層岩性由上元古界板溪群變質砂岩、千枚狀板岩及泥盆系石英砂岩、粉細砂岩、白雲岩、灰岩組成,工程地質岩組軟硬相間,軟質岩多呈全—強風化狀態,硬質岩呈弱~微風化狀態,變質岩為中等風化。由於岩層軟硬相間,地形坡度較陡,地質構造發育,人類經濟工程活動強烈,工程切坡後,在久雨或暴雨下,易形成崩滑災害,所以,地質災害危險性預測為中等。
(二)工程建設引發泥石流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敷設時的溝槽開挖,將產生土石渣,部分土石渣將用於溝道回填埋管,但由於管道空間占據,仍將產生0.3m3/m的棄渣。管道經過丘陵山區長247km,在此段將留下74100m3的棄渣。這些棄渣將沿線就地堆填於地勢低窪的沖溝、坡腳、山窪等地,將成為泥石流發生的部分固體物質來源。但由於棄渣並非集中堆放,一般多是危害不大的小型泥石流,預測危險性小。
(三)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河流崩岸危險性的預測
管道工程將穿越13條主要的大中型河流,其中長江和大悟河流量最大,岸坡不甚穩定,歷史上發生過較大崩岸。管道穿越河流採用大開挖、定向鑽、盾構和隧道等施工方法(見表8-1)。
定向鑽和盾構法的施工辦法從河床底部侵蝕深度以下穿過。由於擾動了河岸、河槽的地質結構,地表、地下水流場均衡可能被打破,勢必會引起河岸、河槽的侵蝕再造,以求新的平衡穩定。是否能夠發生大的崩岸,這要看岸坡土體工程地質條件、河勢變化、流量大小、人工防護等情況。現按由北向南的次序,對將穿越的10條主要大中型河流逐一預測。
1.大悟河
該河屬長江一級支流,地貌屬丘陵山區崗狀地帶,本工程首先在大悟縣城南穿越大悟河,順大悟河右岸穿行至孝昌縣小河鎮再次穿越大悟河,穿越處河道順直,河床呈「U」型。河岸由上至下土體依次為粘土、細砂、粉質粘土,下部為砂卵石層,土體鬆散松軟,強度低,但人工植被發育。洪水時最大流量3276m3/s,最大流速1.8m/s,最大沖刷深度2.5m。
預測大悟河管道穿越處,由於已有潛在岸崩段存在,在河水沖刷側蝕及工程擾動下,施工引發河岸崩塌的可能性大,在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產生。預測地質災害的危險性為中等。
2.縣河
位於孝昌縣揚店,地處崗坡平原區,地勢平緩,河谷兩岸坡角5°~15°,河流水深通常2m左右,河谷呈「U」型,岸坡較陡,高 1.5~2.5m,河岸土體上部為粘土、下部為粉細砂、底部是砂卵石層。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崩。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3.灄水
灄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42.14km,流域面積2317km2。本工程於黃陂區葉家河東約100m穿越灄水。管道穿越處為崗狀河谷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洪水時最大流量4560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0.88m3/s,屬於季節性河流。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不大,雖然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基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有限的滑塌,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基本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4.倒水
倒水是長江一級支流,發源於大別山,全長158.14km,流域面積2432km2。本工程於黃陂區周鋪南約8 km穿越倒水。管道穿越處為河湖低窪區平原,河床及其岸坡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河水寬5.5~7.5m,河道寬約300m,洪水時最大流量4713m3/s,多年平均枯水流量1.34m3/s。
由於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在穿越河道時將進行基坑開挖,兩岸開挖的基坑深度較大,本區地處湖泊邊緣,地下水位埋深淺,在地下水滲流潛蝕作用下,機坑四周邊坡可能產生規模較大的滑塌,在定向鑽施工工程擾動小,預測工程管道在河道穿越段可能引發兩岸崩塌發生,危險性大。
5.長江
是本工程穿越的最大河流。穿越點位於武漢市白滸鎮,水面寬1000m左右,兩岸場地開闊,交通便利。管道穿越處為一河灣,其上遊河道急劇變化,形成向南東凸出的「Ω」形急彎。北岸岸坡土體由上而下為素填土、粘土、淤泥質粉質粘土、粉細砂。汛期洪流最71100m3/s,沖刷深度45m。
由於在南岸白滸鎮緊鄰江邊出露有C—D系的灰岩、砂岩形成的天然磯頭,自上而下徑流的江水經磯頭阻擋後,水流主流線隨即改變方向向北岸偏轉,從而增強了水流對北岸的沖刷側蝕作用,在不斷沖刷側蝕作用下,已形成了長江北岸的潛在岸崩段,岸坡土體結構鬆散、松軟,在工程施工擾動下,隨時都有產生崩滑的可能。此外,在穿越河道時採用的盾構法施工將進行基坑開挖,由於河道深。兩岸開挖的基坑必然較深較大,因本區地下水位埋深較淺,僅有1~2m,基坑開探過程中或開挖好後,必然要進行基坑降水,在降水過程中將導致滲流潛蝕作用下,極易導致基坑四周邊坡產生滑塌,進而危及到施工人員,機械設備的安全。所以,工程施工過程中的危險性較大。
根據穿越處岸坡工程地質條件和河勢的演變趨勢,預測長江管道穿越枯水季節施工北岸可能引發較大規模崩塌,南岸可能引發小規模的崩塌;洪水汛期施工可能兩岸均引發較大規模的崩塌,危險性大。
6.陸水河
穿越點位於赤壁市北霞落港,為長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為順直,河面寬度約260m,河堤間寬約350m,河堤高約8~10m。其上游約9km為陸水水庫,水位波動不大,近30年洪水均未漫過兩岸河堤,目前河道內有采砂現象。
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崩塌發生。由於河道內有采砂現象,因此,在管道設計時,應適當加大其埋藏深度以免將來因河道采砂導到管道的損毀,危險性小。
7.新牆河
新牆河(又稱微水),是直接注入東洞庭湖的較大支流,源出平江寶貝嶺,流域似桑葉狀,平均流量52.60m3/s,天然落差400m,坡降7.18‰。管道在岳陽新牆鄉處穿越新牆河,穿越兩岸地形平坦,河岸兩側有碎石護坡,河水寬約80m,河道寬300~400m,水深2~3m,屬於季節性河流,水清。據區域地質及現場觀察,穿越地層為粉土,粘粒含量高,層厚3~4m,其下為細砂,建議圍堰導流大開挖,具體開挖深度建議經初步勘察後再定。
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也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中等。
8.汩羅江
穿越點位於汨羅市新市鎮附近,兩岸堤高約6~8m,河岸間寬約260m,大約1983年出現過河水漫過兩岸堤壩的現象。穿越處上遊河段有采砂現象,擬利用已建忠武線長沙支線輸氣管道汨羅江隧道通過,危險性小。
9.撈刀河(湘潭支線)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果園鄉南瞿家塅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流坡降較小,河水寬約50m,河岸間寬約250m。由於管線工程採用大開挖法穿越河道,在施工擾動作用下,岸坡可能產生小規模岸滑。在河道中施工時,因鬆散土體處於飽水狀態,也易產生滑塌,因此,施工過程中開挖斷面不宜過高過長,應逐段進行施工,以免產生大規模的崩滑,對工程本身和施工人員、機械設備造成威脅。只要安全措施採取得當,預測岸坡和開挖邊坡產生崩滑的規模有限。所以,地質災害的危險性小。
10.瀏陽河
穿越點位於長沙縣塱梨鎮東南渡頭附近,為湘江一級支流,穿越處河流較曲折,屬河道下游,河水寬約150~180m,河岸間寬約270m。河床及其岸坡較平緩,由粘性土、砂土構成,土層較厚。河流順直,沖淤平衡,河岸穩定。穿越河流採用定向鑽法,地下水位埋較深,預測工程管道在穿越河道時不會引發兩岸大規模崩塌發生,危險性小。
(四)工程建設引發或加劇特殊土變形危險性的預測
1.軟土
管道經過的湖北長江、大悟河、倒水、灄水及湖南的汩羅江、瀏陽河沖湖積低平原地區,位於河流與湖泊邊緣,有較大范圍的軟土分布,軟土壓縮變形垂直壓力在100k Pa左右,容許承載力為20~98k Pa。由於該區段內河流深切,地形較平緩,坡角較小,在河流兩側,低窪湖泊、水田、藕田兩側分布有淤泥、淤泥質粘土及飽和粘土,其孔隙比大、壓縮性高,且厚度變化大,垂向剖面上可能出現由結構密實的粘土與飽水粉細砂層、淤泥質土類呈間互成層的現象,這些地段土體岩性差異大,力學強度各異,若工程開挖或載入,一方面易導致不均勻沉降變形,另一方面若工程邊坡形成後,易導致軟土的壓縮擠出坍滑,引起建築物損壞。但本工程無論是管道,還是分輸站,都是輕荷載構建,一般不會引發軟土的變形,如果有個別重載設備和加壓震動設備的安裝,則有可能引起淤泥土地段小規模的壓縮變形、壓縮擠出坍滑。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低的軟弱土進行清理,採取夯實壓密措施,以改良土體、提高地基強度。
2.膨脹土
管道經過的丘陵山前壠崗平原和長江沖洪積波狀平原(二、三級階地)地區,有大范圍的第四系中、上更新統粘性土構成的膨脹土分布。膨脹土中礦物成分以蒙脫石、水雲母為主,化學成分以 SiO2、A12O3、Fe203為主。具有失水收縮,遇水膨脹的特點,自由膨脹率 Fs=30%~70%,膨脹力Pp=17~46kPa,有荷載膨脹率 VHa=0.025%~0.805%,屬於弱脹縮性土。水分變化對膨脹土影響深度一般為4m左右,急劇影響層深度一般為1.8m~2.25m左右。
本工程在膨脹土區的施工方法主要為大開挖—溝底墊層—埋管壓實的辦法,埋置深度為1.2m,管道設計管徑355.6mm。也就是說管道埋置位置一般在1.5~2.5m,正好是急劇影響層,膨脹土的脹縮變形活動正好作用於管道,不利於管道的穩定運行,這是不利的一面。另一方面人工開溝鋪設墊層後,人為在管道沿線形成了孔隙潛水的含水通道,易接受降雨入滲,上層滯水廣泛存在,在一定深度內降雨入滲與蒸發量大,為膨脹土體遇水膨脹、失水收縮創造了較好的環境條件。同時土體開挖後由於膨脹性,雨水浸入風化帶內發育的裂隙中,使粒間聯結力被削弱,土粒易於吸水膨脹。在平行坡面方向,吸水作用使土體橫向膨脹勢能顯著增加,膨脹土坡上的土體沿坡面向坡腳方向產生位移,坡腳處較大的位移使該處抗剪強度首先越過峰值而逐漸降到殘余值,在土體重力及大氣降水入滲產生的靜水壓力作用下產生坍滑。
綜上所述,本工程會加劇膨脹土的脹縮變形,但脹縮變形的規模有限,而且經過簡單的施工工藝改良,還可以大大減弱膨脹土的脹縮變形,從而減少對工程的危害。所以,建設過程中應對強度較高的脹縮土進行處理,
需要指出的是,在現狀評估中,地質災害危險性大的岩溶地面塌陷和采空地面塌陷不會因工程建設而引發或加劇災害。
⑷ 談談對武漢理工大學以及武漢生活的看法!
在武理工上大學的四年裡就是感覺心理落差還是很大的,沒有想像中好,在武漢本地也不夠出名,其實我是在填志願的時候才知道有這么一號學校的。總的來說,學生對學校的認同感不強,P事很多。不夠喜歡但也不算討厭吧
⑸ 武漢的地勢地形地貌地質
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中國地理經濟中心——武漢,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面積
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湯遜湖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水域
國家5A級景區——武漢東湖風景區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佔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濕地
武漢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准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後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氣候
武漢氣候圖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⑹ 武漢市具有什麼地質特徵
武漢市的地質特徵如下:
1、位置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是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副省級市和湖北省省會。位於東經113°41′-115°05′,北緯29°58′-31°22′中國地理經濟中心——武漢,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形似一隻自西向東的彩蝶。在中國經濟地理圈內,武漢處於優越的中心位置,猶如圍棋棋盤上的天元,被譽為中國經濟地理的「心臟」。
2、面積
中國最大的城中湖——武漢湯遜湖截至2014年末,武漢全境面積8494.41平方公里,為湖北省面積的4.6%;市域周長977.28公里,7個中心城區面積863平方公里,建成區建成區面積552.61平方公里。擁有公園74個,其中免費開放68個。公園綠地面積7016.89公頃。人均公園綠地面積11.06平方米。建成區綠化覆蓋率 39.09%。森林覆蓋率27.31%。
3、水域
國家5A級景區——武漢東湖風景區武漢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之一,水域面積佔全市市區面積的1/4,構成了武漢氣勢恢宏、極具特色的濱江、濱湖水生態環境。
武漢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覆蓋率26.10%,人均佔有地表水11.4萬平方米,人均佔有地表水量居世界大城市之首,是全世界水資源最豐富的特大城市及中國最大的淡水中心。境內5公里以上河流165條,水面面積471.31平方公里。
武漢現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亞洲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全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武漢湖泊志記錄了武漢市一百多個湖泊的風貌。
4、濕地
武漢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武漢濕地資源居全球內陸城市前三位。截至2010年,武漢市濕地面積3358.35平方公里,佔全市國土面積的39.54%,其中天然濕地面積1561.86平方公里,人工濕地面積1796.49平方公里,享有「濕地之城」的美譽。
現擁有國家住建部批准設立的金銀湖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和國家林業局設立的東湖國家濕地公園、藏龍島國家濕地公園,以及沉湖、杜公湖、後官湖等濕地公園及濕地保護區。
5、氣候
武漢氣候圖武漢屬亞熱帶季風性濕潤氣候區,具有雨量充沛、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夏高溫、降水集中,冬季稍涼濕潤等特點。
一年中,1月平均氣溫最低,為3.0℃;7月平均氣溫最高,為29.3℃,夏季長達135天;春秋兩季各約60天。
初夏梅雨季節雨量較集中,年降水量為1205毫米。武漢活動積溫在5000℃~5300℃之間,年無霜期達240天。
⑺ 三峽大壩今天水位
今天是2020年6月29日,長江三峽大壩水位已高達147.57米,超過汛期水位2.57米,入庫流沙每秒4萬立方米,是27日14時的兩倍,目前三峽大壩正以每秒3.42萬立法米的速度泄洪。
三峽水庫泄洪將給下游城市帶來巨大壓力,根據中國媒體報道,截至28日下午3時,武漢漢口的水位為24.25米,距離限汛水位25米只有0.75米。江邊的一級親水平台近日已被淹沒,江灘管理部門已在二級親水平台處拉起紅色警戒線。
長江上游的重慶市上星期據指經歷了自1940年以來最嚴重的洪水,湖北武漢市也於29日啟動防汛應急響應,武漢方面通報稱,受三峽水庫調度、上游來水和入梅以來多輪暴雨影響,清晨5時為止,黃陂站、府澴河童家湖站均已超過設防水位。
(7)黃陂區水位擴展閱讀:
據報道,連日來長江流域暴雨不斷,上游烏江、岷江、沱江的洪水使得三峽大壩水位上升,長江水利委員會水文局29日稱,30日起長江上游將出現中到大雨,局部地區有暴雨,7月3日起,長江支流嘉陵江、漢江的上游又出現暴雨,預計將會有新一輪洪水涌到三峽大壩。
而緊鄰武漢,距離長江三峽大壩只有40多公里的宜昌市等城市,日前已受到20年一遇的暴雨襲擊,3小時內降雨量達139.7毫米,街道上停放的汽車泡在水中。
中國南方連日來暴雨成災,中國氣象台29日發布暴雨預警,本周暴雨將襲擊中國東部沿海地區。而六月以來,中國西南大部分地區,廣西、貴州、湖南、四川、江西等13省已有1216萬人受災,中國公安部表示,已確認78人死亡失蹤。
⑻ 武漢哪些好玩的地方
.
【武漢高校四季賞花游】2月去武漢理工看梅花;3月去武大看櫻花;4月去華農看桃花、版油菜花和廣玉權蘭;5月去湖北經濟學院旁邊看油菜花;6月去地質大學看桅子花;8月去華中師范大學看桂花;9月去武漢音樂學院看菊花;10月去中南財經政法大學看蘭花。找點空閑時間、約上三幾好友去各個大學看花吧!
參考資料: http://jingyan..com/magazine/17130
http://jingyan..com/article/00a07f38a5e95482d128dc78.html
.
⑼ 武漢的江河湖泊
太多了!不讓抄一點點打?
武漢境內的長江、漢江、倒水河、灄水河和舉水河等5條河流的水質均達到地面水環境質量標准,郊區縣水質基本達到天然飲用水標准。以城區為中心,以長江為主幹構成的龐大水網,保證了良好的森林植被以及生態環境。長江由漢南區進入武漢市,自西南向東北流,到天興洲又折向東南,在左嶺附近又折向東北,在新洲區大埠出境,流程150.5公里。長江武漢段水量大,年平均7100億m3、汛期長、水位變化顯著。河道比較平直,但有丘陵逼近江岸,控制河道,使河道受約束,產生了天興洲、白沙洲等淤積而成的沙洲。長江武漢城區最窄處位於武漢長江大橋下,寬1100米;最寬處位於青山鎮,寬3880米。漢江從蔡甸區進入武漢市,在南岸咀注入長江,在武漢境內河道彎曲達22處。
湖泊
武漢素有「百湖之城」的美譽,現有大小湖泊166個,承雨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個。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為11.11%,居全國各大城市的首位。其中主城區湖泊41個,遠城區湖泊129個,其中跨市、區湖泊9個。各區湖泊數量最多的是蔡甸區擁有湖泊49個,黃陂以23個湖泊位居第二。其他各區湖泊數量分別是:江岸2個、江漢7個、硚口2個、漢陽7個、武昌4個、青山2個,洪山17個、東西湖20個、蔡甸區49個、漢南6個、江夏17個、黃陂23個、新洲14個。
主城區湖泊名錄
江岸區:塔子湖、鯇子湖。
江漢區:西湖、北湖、鯇子湖、機器盪子、菱角湖、後襄湖、小南湖 。
硚口區:張畢湖、竹葉海 。
漢陽區:月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蓮花湖、墨水湖、龍陽湖、三角湖(跨蔡甸區)。
武昌區:紫陽湖、四美塘、沙湖-外沙湖、沙湖-內沙湖、東湖-水果湖。
洪山區:南湖、曬湖、野芷湖、楊春湖、東湖(跨武昌區)、嚴西湖、嚴東湖、湯遜湖(跨江夏區)、野湖、王家湖、竹子湖、青潭湖、青菱湖、北湖、車墩湖、五加湖、黃家湖(跨江夏區)。
武漢市位於長江中游,長江從市境中央橫貫東下,江北有漢水縱向來匯,分割市區為武昌、漢陽、漢口三部分,形成武漢三鎮隔水相峙的格局。長江武漢段有8條支流,依其流向分別從南北注入長江。這些河流港漢又與諸多湖泊串聯,不僅是武漢市水運網路的主幹,又為武漢市工農業生產、人民生活用水提供豐富的水資源。
境內水域面積有1 370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16.76%。
主要河流有8條,其基本特徵如下:
長江 中國第一大河,其幹流由漢南區流入市境,經漢南區、漢陽縣、武昌縣、黃陂縣,在青山區白滸山下離市區,由新洲縣向家灣出境。
市區江段流程為60公里,市轄縣流程為85公里,合計長江武漢段市境流程145公里;其江面寬度一般為1 000~1 200米,最寬處達3 400米。最高水位為1954年8月18日的29.73米,江水深45米,最大流速每秒3米;最低水位為清同治四年正月初九(1865年2月4日)的10.08米,江水深26米,流速每秒1米。江底砂礫層一般厚25米,江水常溫平均16~19'C,屬弱鹼性淡水。
長江在武漢市境內北納東荊河(又稱通順河)、漢水、府河(淪水)、灄水、倒水、舉水等支流,南接金水、巡司河、青山港等較大支流。長江武漢段為順直分汊河型,江水上自漢南區入境後,主流流向在洪水和枯水期有所不同。枯水期主流偏左岸下行,遇白沙洲分為兩股,主流居左沿漢陽區荒五里邊灘,下行至漢陽邊灘過渡到右岸,與另一股經白沙洲右漢潛洲右緣鯰魚套而下的支流,匯合於長江大橋上游500米處。然後主流從大橋第七孔下泄,接漢水來水貼武昌岸而下。至徐家棚附近,被天興洲又分為兩股,主流沿右岸蔣家墩進入右汊,並逐步過渡到天興洲右緣,貼岸流至武鋼工業港出洲尾後,再次向左岸水口過渡,被天興洲頭分割的左汊水流自石油碼頭貼諶家磯、西流灣、五通口、沙口而下匯合主流後貼陽邏岸下,至龍口附近又逐漸過渡到右岸,經白滸山出境。
洪水期楊泗磯受大軍山挑流之勢,主流折向左岸沌口,入白沙洲右汊中部,沿楊泗港而下,靠長江大橋漢陽岸4號孔泄出,接漢水來匯,主流又偏右岸,流至天興洲,分左右兩股下行,抵沙口附近匯流,靠陽邏岸而下,經白滸山離境。
長江武漢段的南北岸有幾對山磯,即紗帽山與赤磯山、大軍山與砣船磯、小軍山與楊泗磯、哈蟆磯與石嘴、龜山與蛇山、諶家磯與青山以及陽邏十里長山等節點,控制江水橫向擺動。為此,此段河床基本穩定,岸基變動不大,並以龜山與蛇山為共軛點,分為上下兩截。上截幾個節點,約束長江在此呈現藕節狀江段,龜山與蛇山之間的江面窄而水深,江寬為1 160米。自此以下,江面漸寬,至青山處寬達3 400米,江水既淺,且被天興洲割為兩股。多年來主流左右滾動,至本世紀初,主流線穩在右岸,其流量占總流量的90%,天興洲南緣被江水沖刷塌縮,年幅度達0.3公里,而北緣淤積增多,洲體北移,右汊遂辟為主航道。
漢水有沔水、夏水、襄河、漢江等稱。其幹流有3個河段,從源頭至丹江為上游,長890公里;下至鍾祥縣皇莊為中游,長270公里;再下至武漢龍王廟為下游,長382公里,幹流全長為1 542公里。漢水從西向東由漢川縣張灣鄉流人市境,在新溝水口左岸進入東西湖區,抵漢口集家嘴匯入長江,境內流程62公里;其中市區流程為48.8公里。
漢水河道在市境彎曲狹窄,且多分汊,河勢左右擺動,水流沖刷兩岸崩塌嚴重。新溝河段為一急彎,彎曲半徑甚小,河岸逐年被沖刷塌崩。1963年8月,在彎頸附近沖出新水道,新老河床同時過水,截彎後,流程縮短1.3公里,比降流速增大,加之河岸抗沖力差,致使新河道沖深擴寬,老河道受迴流影響於1964年淤塞,漢水全部改走新道。
漢水注長江之口,兩岸無山磯控制,歷史上河水多次改道入江。兩宋時,漢水有兩個入江口,且並存於龜山南北兩側,兩支分流流量時有強弱。明成化初,漢水在郭師口(一作郭司口)一段裁彎取直,龜山南側河道從此淤塞。自此漢水注江定位於龜山北麓,漢口即從漢陽縣析出。漢水武漢段有彎道22處,主要彎道為水口段、楊柳青呂家灣段和劉家台段3處,進入市區有易家墩、陳家墩和羅家墩3處。漢口附近河寬為200米左右。
漢水武漢河段水文泥沙特徵對河床變化有一定影響。據仙桃水文站數據顯示,漢水下流最大流量為每秒14 600立方米,最小為每秒180立方米。按年徑流總量測算,年平均輸沙率最大為每秒5 030公斤,最小為每秒487公斤。在均縣丹江口水利樞紐工程建起後,漢水輸沙量顯著減少,前後相差3.37倍。
東荊河(古稱沌水)』發源於漢水下游南岸龍頭拐,是漢水下游唯一的天然分洪道,由沔陽縣龍家台入境,向東流經曲口,在漢陽縣南部與杜家台洪道匯合後,至漢陽沌口鎮以南注入長江,市境流程55公里,流域面積3 782平方公里。
東荊河自大洞口至沌口鎮一段長17公里,此段河面開闊,水清碧透,洪水期河寬約500米,枯水期河寬100米左右;春冬季水深2~3米,夏季水深達10米;一般流量每秒1 000立方米,汛期最大流量每秒達6 000~8 000立方米。舊時,東荊河經常泛濫成災。解放後,沿河兩岸人民築堤建閘,基本根除水患。
府河有兩個河段,上段名浸水、界河;下段名淪河、朱家河。府河發源於湖北隨州市大洪山北麓,原流經隨縣、安陸、應山、雲夢、應城、漢川六縣入漢水。1959年湖北省治理刁汊湖,改府河下流由雲夢東進孝感,至卧龍潭與環水匯合,再入市境黃陂縣與灄水並流,流經東西湖北面,在漢口諶家磯入長江,市境流程48公里。
灄水 源頭有兩處,即大悟縣的老君山和小悟山。自大悟縣河口鎮進入黃陂縣,從北到南縱穿黃陂縣境,至五通口與諶家磯之間的江嘴入匯長江,市境流程105公里。
倒水、舉水 發源於鄂豫交界的大別山區,流域面積分別為1 793和4 045.6平方公里。倒水自紅安南入境,上流比降大,水流如傾倒,故名;舉水自麻城縣南入境。兩河自北向南縱貫新洲縣,分別在該縣的龍口和大埠鎮入長江,境內流程分別為43和51.4公里。
金水河(又名塗水、濞水) 發源於鄂東南幕阜山,流域面積為2 676平方公里。自咸寧縣斧頭湖入境,流經武昌縣西南部,在金口鎮匯人長江,境內流程43公里。
按漢口水文站及各支流實測水文資料計算,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漢口測量斷面)為7 070億立方米(其中漢水388.4億立方米、金水16.73億立方米、府河O.78億立方米)。漢口站以下三水(灄水、倒水、舉水)為36.73億立方米。全市多年平均過境地表徑流量為7106.55億立方米。除河流、湖泊外,全市還有較大的渠道45條,全長558.78公里;有較大的河港107條,全長339.81公里。(表37)
表37 武漢主要過境河流特徵值統計表
河名
代表地區
平均坡度(‰)
境內流程
(公里)
流域面積
(平方公里)
流量(秒立方米)
多年平均徑流量
(億立方米)
最大
最小
平均
長江
漢口
0.159
145
1 800 000
76 100
2 930
21 100
7 070
漢水
仙桃
0.78
62
159 000
12 300
325
1 230
(388.4)
金水
金口
3.O
43
2 676
216
0
53.2
(16.78)
府河
東山頭
11.4
48
15 208
11 000
0.5
10.9
(10.780)
灄水
長軒嶺
12.8
105
1 317
3 160
O
305
9.620
倒水
李家集
4.8
43
1 793
3 100
O
23.9
7.537
舉水
凹子港
4.3
51.4
4 055
5 180
O
61.5
19.395
註:括弧內的數字,表示已計入漢口站長江多年平均徑流量之內的值。
地產河流武漢市大部分地區(武昌區、漢陽區、洪山區、東西湖區、漢南區)屬平原湖區,其面積佔全市總面積的72.2%。這一區域地形變化緩慢,地面坡降不大,市區地產河流程短,河道窄,且有人工開挖者。
巡司河又稱里河,源於武昌縣湯遜湖,經李橋、板橋、千家街、長虹橋、武泰閘,至鯰魚套入長江,河長16公里;左匯黃家湖水,右匯南湖水,匯水面積460平方公里;武泰閘以下河段寬度50~300米。
徑河又名六姓河、六業河,西起東西湖徑河農場東埠,東至東西湖養殖場磨子口,流經閘河注入府河,全長14公里。其中府河從李家墩至盤龍城段為捷徑河,是現徑河的一段。
黃孝河位於漢口腹地低窪處,是原漢口城區的一條小河。明崇禎八年(1635年)築袁公堤,因就地取土,遂在六渡橋東北處掘挖成較大湖淌,並與後湖相通,形成一條全長12.4公里、寬20~30米、深3米、匯水面積84.6平方公里的渠道,舊稱「老河」。後因黃陂、孝感等商販藉此水路下漢經商,故名黃孝河。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張公堤築成後,堵住黃孝河的出水口,河水轉入後湖。
玉帶河 亦是在崇禎八年(1635年)築袁公堤的同時,為導泄漢水入江的人工河,河寬約兩米,緊靠袁公堤外。後因漢鎮人口漸增,居民逐水而居,河道變窄,至清同治三年(1864年)建築漢口堡,玉帶河隨之全部填湮。
新河又名小新河,位於武昌積玉橋與徐家棚之間,系清末為便於商船停泊避風,人工開挖的一條新河。向東呈弧形突出,南注入長江,河長約1 000米,寬約30米。
東流港河 位於東西湖區東北部,西起徑河口,東至塔耳頭泵站,經排水站排入府河。全長4.5公里,河寬60米,最寬處150米,平均水深1.5米,最深3米,沿線有大小港汊20餘條。
漢北河 為1972年建成的人工河,西起天門縣萬家台,向東至武漢市辛安渡後,分南北兩支,北支從孝感縣東山閘接府河注入長江,南支從東西湖區新溝閘泄入漢水。全河長110公里,其中流經市境東西湖區的流程為7.8公里,河床寬30~112米。以河道位於漢水之北,故名漢北河。
另外,分布在黃陂、新洲兩縣的低山區小溪、細流眾多,承雨面積在1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19條,細小支流有350餘條。這些河流都是山溪性的河流,其特點是大雨後常有洪峰出現,但調蓄洪水能力很差。山洪暴發時,有的河流的洪水直接注入當地水庫;有的河流的洪水流人江河。(表38)
表38 武漢市流域面積100平方公里以上地產河流統計表
區縣
河名
長度
所經區、縣位置
(公里)
發源地
流經地
流入河
黃陂縣
李集河
30.5
大悟孫家沖
黃陂姚集
灄水
蔡店河
11.5
蔡店茅屋集
黃陂姚集
灄水
李有亮河
39.O
蔡店陳沖
黃陂姚集
灄水
梅店河
129.5
天崗、姚家山
長軒嶺十棵松
灄水
泊沫港
139.2
朱家山、龍王尖
泥河
長匯河
221.5
塔耳新屋嘴
流入夏家
寺水庫
西里甲河
26.0
長堰金王
家沖
灄水
洪山區
巡司河
16.O
湯遜湖
武泰閘
長江
漢南區
螞蟻河
17.4
漢南東城垸
水洪大嘴
長江
新洲縣
沙河
37.O
麻城黃麻
白塔河
舉水
西流
白塔河
道觀河
12.7
大綺山
南流
鮑湖
孔子河
盤石橋
三台河
長江
少河
16.4
黃崗官坳
少潭河水庫
周鐵河
15.7
將軍山
周家寨
沙河
賀橋河
31.3
蟠塘羅
鄭樓
沙河
三廟河
15.1
黃崗馬鞍山
舊街
沙河
打石河
16.5
潘塘鎮
街埠河
10.71
南極鄉
倉埠
武湖
【湖泊】 武漢市境內有大小湖泊140餘個,承雨面積在5平方公里以上的有65個。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為942.8平方公里,湖泊水面率為11.11%,居全國各大城市的首位。境內湖泊因位於江漢平原邊緣,多系河間窪地湖、河流壅塞湖和河流遺跡湖,亦有因地殼運動形成的構造湖。有的湖泊湖水侵入丘陵崗地的侵蝕河谷,湖岸曲折,港汊交錯,湖岸有侵蝕崖和湖濱階地等。較大的湖泊有武昌縣的梁子湖(跨武昌縣、鄂州市、大冶縣)、斧頭湖(跨武昌縣、嘉魚縣)、魯湖、湯遜湖,漢陽縣的東湖、西湖、小嗇湖,黃陂縣的童家湖(跨黃陂縣、孝感縣)、武湖(跨黃陂縣、新洲縣)、後湖,新洲縣的漲渡湖,市區與近郊的東湖、沙湖、南湖、嚴東湖、嚴西湖等。湖泊水淺汊多,消落區大。一般水深為2~3米,最深的湖泊是武昌縣的牛山湖,其水深為6米左右。大多數湖泊水質清新,透明度大,底部光照較強。多數湖泊為淺碟形,湖水位稍有變化,湖泊水面面積則有較大變化。漢陽縣的後官湖,當湖水位為18.5米時,湖泊水面面積為21 839畝,湖水位為20.5米時,湖泊水面面積為51 144畝。由此可見,湖水位僅2米之差,而湖泊水面面積之差竟達29 305畝。
主要湖泊 武漢市區與近郊主要湖泊有24個。清末,由於三鎮築堤建閘,隔斷江河與湖泊通道,大中型湖?白面積逐步縮小。1967年後,因圍湖造田,共有5萬畝的太子湖和北湖的水域面積僅餘1.2萬畝;隨後,嚴東湖、黃家湖和青菱湖亦填湖耕作,湖水面積銳減;野湖,外湯遜湖因歸屬糾紛則長期荒蕪。
東湖 位於武漢市東北部、市區的東部,是湖北省江漢湖群中的一個中小型湖泊。全湖山水環抱,風景秀麗,資源豐富,經濟價值巨大,具有供水、養殖、游覽等方面的綜合功能,是一個重要的內陸水體。
東湖原與沙湖、白羊湖相通,湖水緊貼青山江邊。清末,白羊湖淤塞成一條小港,東湖與沙湖隨後分離,東湖主體亦不斷淤小,自民國初至武漢解放初的40年間,東湖共縮減6平方公里。東湖又是敞水湖,湖水經青山港與長江相連,隨江水夏漲冬落。
1913年青山港重建後,東湖由天然湖泊轉為人工控制的內陸水體。全湖分為郭鄭湖、湯菱湖、小潭湖、團湖、筲箕湖、後湖、廟湖、喻家湖八部分,並與沙湖、陽春湖、戴家湖有水道相連,全流域面積約190平方公里,東湖本身集水面積約為119平方公里。
東湖水位一般在19.05米上下,此時湖水面積為30.75平方公里,湖水容積為7 350萬立方米,平均水深為2.2米左右;當水位達到最高21米時,湖水面積為32.8平方公里,最大容積達1.24億立方米,最大水深為5.88米。
東湖地處江漢平原東部,屬暖濕的北亞熱帶氣候。湖區多年平均氣溫為16.7℃,極端最高氣溫為40℃左右,比市中心低1~2℃;極端最低氣溫為~16.7 C,比市區高1℃以上。多年平均降水量為1 160.5毫米,多年平均蒸發量為1 473毫米。東湖全年風向頻率以北風、東北風為最高,佔39 %;多年平均風速為2.3米/秒;湖區瞬時最大風速達15.9米/秒。
東湖平面形態復雜,全湖岬灣交錯,湖岸曲折。當水位為19.78米、湖水面積為31.75平方公里時,湖岸線長1l1.5公里,直線長11.3公里,折線長13.5公里,最大湖寬8.1公里,平均湖寬2.9公里,此時最大水深4.66米,平均水深為2.48米,水深具有北淺南深的特點。
東西湖 位於漢口西北郊。其中東湖又名綠野湖,原來湖水面積為22~26平方公里,湖坐標高15.5~19米;西湖原來湖水面積為81~87平方公里,湖坐標高19.5~20.5米。兩湖有長約5公里的徑河相連通,西湖水通過徑河與東流港流人東湖,再出府河人長江。
東西湖處於漢水和府河下游,這一地區的湖泊,主要是河流遺跡湖、河問窪地湖和河道變遷淤塞湖,包括桑台湖、月牙湖、黃土湖、巨龍湖、玉龍湖、黃四湖和杜公湖等,大小湖泊密布,河港縱橫,水系紊亂,排水不暢。全境東西長38公里,南北寬22.5公里,除吳家山、柏泉山、睡虎山和12個較高土墩外,其餘均蘆葦叢生,年年洪水泛濫。
本世紀50年代初期,經一些小型民垸圍墾,東西湖水面調蓄面積尚有90多平方公里;之後,由於圍墾建場,絕大部分湖泊已經消失。至今東西湖圍墾區調蓄水面在19.5米水位時,只有16.6平方公里,其中河湖水面9.4平方公里,溝港水面4.4平方公里,精養魚池水面2.8平方公里,其調蓄水面只佔全區面積的3%強。
月湖 位於漢陽區龜山西北麓,因形似彎月,故名。又分為上、下月湖。東西長3 150米,南北寬約450米,總面積達1.42平方公里。該湖原直達江邊,後因城市擴建,填湖造屋,面積日漸縮減,僅剩一泓湖水。
紫陽湖 又名滋陽湖,位於武昌蛇山之南,東臨首義路南段。湖水面積為357畝,水深2米左右。湖中多蓮藕,每至夏季,紫色荷花滿湖,故又稱紫陽湖。
青菱湖 古名長湖,因湖水清澈,野菱繁茂,多稱青菱湖。位於洪山區青菱鄉。湖東距黃家湖約2.1公里,西距十里長渠1.5公里,南與武昌區鳳凰山交界,北鄰青菱港約50米。50年代初,湖面36 000畝,平均水深1.5米,最深處2米左右。湖面70%被青菱、荷花、蒿芭所佔;60年代,湖周農戶圍湖造田,以致湖面縮至9 000畝,平均水深僅1米左右,漸趨荒蕪。(表39)
已湮湖泊 武漢市地屬古雲夢澤范圍,由於地層結構變化,澤水面積縮小,陸地隨之擴展,遂形成一些構造湖、窪地殘積湖和水流改道的淤積湖,武漢乃成為百湖之市。湖泊大小各異,深淺不一,明清以前,即有內湖20餘個。後因地理環境的變化、城市建設的發展,城區內湖大都填築湮沒,所剩無幾。(表40)
表39 1985年武漢市區百畝以上湖泊一覽表
湖 名
坐落
面積(萬畝)
湖 名
坐落
面積(萬畝)
東湖
武昌東
4.83
太子湖
漢陽縣西南
O.77
沙湖
武昌姚灣
O.73
菱角湖
洪山區西
O.088
南湖
武昌南
O.96
東西湖
東西湖區
0.0(水域合計)
紫陽湖
武昌
15.03(公頃)
大湖
東西湖嚴家灣
O.39
北湖
青山東南
O.50
月牙湖
東西湖走馬嶺
O.07
嚴西湖
洪山區東
1.89
墨水湖
漢陽區三里坡
O.50
嚴東湖
洪山區南
O.95
龍陽湖
漢陽湯家山
O.27
湯遜湖
武昌東南
9.56
月湖
漢陽區東
0.08
黃家湖
洪山區南
O.88
蓮花湖
漢陽區東南
O.015
青菱湖
洪山青菱寺
1.18
換子湖
漢口西馬路
O.027
野芷湖
武昌區南
——
馬場湖
漢口新華路
O.02
野湖
武昌石嘴
O.28
北湖
漢口新華路
O.025
表40 武漢市城區已湮湖泊一覽表
湖 名
坐 落
湮沒情況
都撫湖(司湖、藩湖)
武昌區政府下首
填築為公園
西川湖
原與都撫湖相通
填築為公園
寧湖(菱湖、明月湖)
--
武昌築花堤填沒
都司湖
令武漢音樂學院
舊兩湖書院內湖,填築
西湖
今湖北醫學院附屬一院
填築湮沒
歌笛湖(鍋底湖)
今武昌水陸街與紫陽路之間
城市建設
長湖
今武昌紫陽橋北
城市建設
教唱湖
今武昌醫巡司街
城市建設
私湖
今鳳凰山西城壕附近
城市建設
筷子湖
今武昌區筷子街
城市建設
墩子湖
今武昌區紫陽公園
城市建設
紫陽湖
今武昌區紫陽公園
城市建設
小湖
今紫金山小龜山之間
城市建設
郎官湖(漢陽南湖)
今漢陽區鳳棲山南麓
明末已湮
小南湖
今漢口新華路
城市建設
崗柴墩
今漢口新華路
城市建設
花橋
今漢口趙家條
城市建設
四方凼子
今漢口新華路
城市建設
小湖
今漢口新華路
城市建設
四口
今萬松園路
城市建設
黑泥湖
今黃浦路西
城市建設
後湖(黃花地,黃花澇,瀟湘湖)
今漢口中山大道西北
1905年築起張公堤後,堤內漸淤成陸。今漢口後襄湖、南湖、北湖、換子湖、馬場湖和機器凼子等小型水域,皆為後湖遺址。
⑽ 武漢的地理環境是怎樣的
武漢,地處長江中下游平原,江漢平原東部,最東端位於新洲區徐古鎮將軍山村,最西端位於蔡甸區侏儒街國光村,最南端位於江夏區湖泗街道均堡村,最北端位於黃陂區蔡店街道李沖村。
武漢江河縱橫、湖港交織,長江、漢水交匯於市境中央,且接納南北支流入匯,眾多大小湖泊鑲嵌在大江兩側,形成湖沼水網。
截至2015年,武漢有大小湖泊166個,被稱為「百湖之市」,在正常水位時,湖泊水面面積803.17平方公里,居中國城市首位。湯遜湖是中國最大的城中湖(面積達47.6平方公里),面積33.9平方公里的東湖在中心城區退居第二,梁子湖是中國生態保護最好的兩個內陸湖泊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