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黃陂區的美食特產
1,油麵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2,蝦鮓
蝦鮓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東西湖區和孝感市孝南區、漢川市等地特產。為「黃陂區十大名菜「之一。經過「淘蝦瀝干、食鹽腌制、專桶堆積、優質稻米、炒熟磨粉、3︰7(湖蝦、米粉)拌和、佐料混合、涼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種配料製成。
3,糍粑魚
糍粑魚是具有濃厚的湖北鄉土氣息的傳統名菜,屬於鄂菜系。是以魚肉為主料,經過腌漬、晾乾後煎燒而成的。在鄂東南地區人們食用「糍粑魚」已是一種嗜好。
4,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湖北武漢市黃陂區的地方傳統名餚,屬於鄂菜系武漢菜。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
5,汽水肉湖北省的傳統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說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飲料,而是蒸鍋中的水受熱蒸餾而產生的汽水。
㈡ 黃陂話的特色
黃陂話的去聲根據中古聲母清濁的不同分為陰陽兩個聲調,武漢話已經和普通話趨同,去聲歸並為一個調類。黃陂話陰去調調值為45,陽去調調值為44,兩者發音相近。武漢話去聲調值為25,音程跨度較黃陂話陰去更為明顯。黃陂話的去聲不同於其它方言區的去聲,體現在其陰去聲尾部的頻率異常的高,特別是在尾音或者慢讀的時候,黃陂話的陰去雖然終點調值和武漢話相同,但是聽感上卻要比武漢話更高,即使是和陽去比較,陰去在聽感上造成的差異要大於調值所表示的差異。與音高伴有的音質上的特徵便是韻母尾部帶有喉塞音,喉塞音的出現往往會伴有更高的音高。
入聲喉塞音往往是由於中古的塞音韻尾退化而成,這一點普遍見於吳語區和粵語區中。去聲在中古已經不帶塞音韻尾,所以黃陂話韻尾攜帶的喉塞音不是中古音系的遺留。根據王力先生對上古聲調的解釋,上古漢語中的長入母音較長 ,短 入母音較短。到了魏晉時期,長入的韻尾部分逐漸失 去 塞音 ,而 成為去聲,短入則發展成為入聲,塞音韻尾保留。因此,按照王力先生的觀點,上古長入在失去塞音韻尾後,遺留了一個喉塞音,喉塞音具有提升音高的作用。普通話中喉塞音已經全丟失,調型也為降調,武漢話去聲調型為 聲調,但喉塞音丟失。黃陂話則在升調的基礎上還保留了喉塞音,可以說黃陂話比武漢話保留了更多上古去聲的特徵。
㈢ 黃陂的特色小吃有哪些
特色菜黃陂三合 以魚丸、肉丸、肉糕三菜合一而得名。魚丸子選用魚肉剁茸,以蛋清、蔥白、薑汁、豬油作調料,氽制而成。肉丸系選用豬腿肉,配以魚茸和調味料,酥炸而成。肉糕原料同肉丸,多蒸制而成。兩種或三種合燒,一菜多樣,魚有肉味,肉滲魚香,別具風味。
㈣ 黃陂的風景土特產作文
這是一個富饒的地方,這是一個小小的盆地。它就是黃陂。
黃陂是我的老家,那裡風光秀麗,物產豐富,是一個美麗的地方,就拿一座山來說吧,它的山底有個湖,湖岸有五顏六色大樹,美極了。
春天,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小燕子從南方飛來,為春天增添了許多生機。山上,樹林里,有許多快樂的鳥兒在枝頭歌唱。村子,一片寧靜。農民們在春天裡忙著播種、種田。啊!好一派生機盎然的景象!
夏天,山上一片碧綠,小鳥在枝頭歡唱。農民們忙著施肥,收西瓜。小溪邊,小嘩嘩地響,奏起一支支快樂的歌。
秋天,秋高氣爽,五穀豐登,大雁南飛,樹葉發黃了,草也發黃了,田野里的稻子豐收了。農民們把橘子收了拿到城裡去賣。啊!好一派繁忙的景象!
冬天,下雪了,大家笑咪咪地坐在火爐旁,看著窗外大雪幫忙的情景,知道明年又有好收成了!
這就是美麗的黃陂!
㈤ 武漢黃陂有哪些土特產
脈地灣蘿卜
黃陂蘆筍
黃陂荊蜜
黃陂豆絲
老面大包
八卦湯
木蘭玉液
紫雲英蜜
葉老癟黃牛肉餅
老曹口水涼面
黃陂三合
㈥ 湖北黃陂特產中葯
黃陂三大抄特產:黃陂三鮮、豆絲、糍粑。黃陂三鮮也叫「黃陂三合」,是武漢市黃陂區民間的傳統佳餚,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的統稱。由於三菜中有魚、丸、糕三字,魚與余諧音,丸在黃陂話為圓,糕與高同音,人們便賦三鮮以年年有餘、家家團圓、步步高升的寓意。
㈦ 武漢黃陂有哪些風土人情和特產
脈地灣蘿卜
黃陂蘆筍
黃陂荊蜜
黃陂豆絲
老面大包
八卦湯
木蘭玉液
紫雲英蜜
葉老癟黃牛肉餅
老曹口水涼面
黃陂三合
㈧ 黃陂名勝古跡,風物特產
黃陂區古跡甚多,文化遺存豐富,有徽派、鄂東、鄂西、贛北、吳越等風格的民居,是湖北省文物十強區縣之一。
公布為市級以上文物保護單位共28個。其中國家級1個(盤龍城遺址),省級13個,市級14個。 魯台山古墓葬群(2):位於前川街道的魯台山西南,1978年發現。西周與春秋戰國墓35座。其中西周墓5座,春秋戰國墓30座。這批墓葬群,共出土160件銅、玉、陶器,其中青銅器約佔二分之一。銅器造型嚴謹,花紋繁縟。1983年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雙鳳亭(3-73)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始建於北宋。程顥、程頤兄弟人稱兩程夫子。其祖父任黃陂縣令,二程就是在其父任黃陂縣尉時所生,黃陂城西偏有草廟巷(今前川街道文教巷),是二程故居所在地。南宋時改稱雙鳳亭,取侯太夫人夢雙鳳生二程之意。現存建築即為當時所置。亭中有石砌方形碑,碑額上刻有雙鳳朝陽圖等。「雙鳳亭」金字匾額,為1962年重修時郭沫若所題。重建了「雙鳳亭公園」,修繕「二程書院」、聰明池、理趣林、流矢湖和二龍潭公園等。
作京城遺址(3-161)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是省級重點文物單位。
中分衛灣新石器文化遺址(3-174)
面前畈遺址(3-183)
大余灣古民居建築群(4-24)
吳光浩烈士舊居及墓(4-75)
鐵門坎遺址(5-1)
龍王尖遺址(5-2)龍王尖石寨是明代石寨,又名龍王寨,圍城周長12.5千米,圈地1.5餘平方公里。龍王尖位於黃陂區李家集街道珍珠嶺。寨牆平均高3.5米,全寨共有四大寨門,石寨按九曲八卦陣建造。壯觀的山牆基本完整,號稱武漢的長城。
木蘭山古建築群(5-137)
雨霖古建築群(5-138)
雞公城遺址(6-2)位於六指街甘棠鋪雞公城灣東南50米,屬商周遺址,面積約3.5萬平方米,文化層厚2米左右。
姚家山舊址(6-132) 大頂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北部蔡店街道蔡家灣西北主峰高464.5米,總面積約8平方公里,此山秀拔雲表,風景獨特,傳說有仙人隱居其中。
伏馬山位於武漢市黃陂區羅漢寺街道,發現綿延數公里的石砌城牆,牆內有連排營房遺跡,為太平天國時期的兵寨。
鐵寨為明清古寨遺址,跨黃陂區、大悟縣界,黃陂部分未作開發不收費。
西峰尖寨建於清代,位於蔡店街道,險峻陡峭原始,景色優美。
馬寨城遺址興建於戰國時期、廢棄於三國時代。位於黃陂王家河街道。整體布局精巧合理,城內還有水井、水塘、烽火台等。
前川中學舊址位於黃陂區實驗中學康民樓。
聖廟位於前川街道,為古代學宮遺址。
黃陂區還有大小寨遺址、城門潭遺址、黃陂花寨、程家墩遺址、武漢八里畈、黃陂魚山、三姑井、磨元城遺址、鐵門坎遺址、神墩崗遺址等市級以上遺址。 木蘭鄉大余灣、李集街道泥人王村被列入第一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黃陂北部幽靜靈野的田園風光、古樸醇厚的鄉村文化氛圍,「慢生活、漫時光」氛圍濃厚。如馮樓村、高頂村、橋頭邊村、杜家灣、高家灣、李沖村、研子崗、胡家集、蔡店源泉、黃陂曾集等鄉間小鎮。
盤龍城的千年古鎮黃花澇20多公里府河段濕地形成黃花澇濕地群,為世界自然基金會重點保護項目。還有六指北湖太空蓮、盤龍城後湖水鄉夏蓮、盤龍湖等。
羅家崗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東北部的王家河街道,是省級標准歷史文化名村。村中,縱橫交錯的石板小巷,連接著二三十棟大大小小的院落。
黃陂義門陳位於王家河街道陳家畈,位於勝天農庄和紅崗山之間,為典型贛北民居。
明代萬曆四橋:長軒嶺的張都橋、二太橋,木蘭鄉青石橋、王家河龍墩橋。
桃花廟位於黃陂蔡家榨街道桃園村詹家寨。楚文王時著名的桃花夫人(又稱息夫人)就葬在黃陂桃花廟。唐代詩人劉商的題黃陂夫人祠寫到:東風三月黃陂水,只見桃花不見人。
半河橋位於羅漢寺街道,為明朝古橋。
黃陂宗聖祠位於蔡家榨街道。
㈨ 武漢有什麼特產可以帶走的
武漢,我很喜歡這里,因為這里的特產美食,讓人不能忘記。
熱乾麵。
我們都知道陽澄湖大閘蟹,你卻不知道梁子湖大河蟹。「千古江夏詩文在,梁子湖畔蟹正肥。」這是余秋雨先生在文化節開幕式上現場即興作詩。說明了著大河蟹,真是不僅營養豐富而且很好吃。
武漢的特產不僅僅是上面這幾樣,還有很多呢。親愛的朋友,不如親自去武漢,去品嘗吧。
㈩ 黃陂的特產有哪些
脈地灣蘿卜
黃陂蘆筍
黃陂荊蜜
黃陂豆絲
老面大包
八卦湯
木蘭玉液
紫雲英蜜
葉老癟黃牛肉餅
老曹口水涼面
黃陂三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