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蔡熱記是武漢黃陂蔡氏的嗎
蔡熱記源於上世紀20年代初期一個流動攤位,實為蔡林記的前身。據上世紀武漢相關編年史書記載,熱乾麵源於20年代初期,在黃陂賣湯面的蔡明偉。
② 前川的歷史
前川街道: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文教坊的是二程的誕生地,1998年城關鎮更名前川街道,取程顥的詩句:雲淡風輕近午天,傍花隨柳過前川。以紀念二程在黃陂的影響和貢獻。
蔡店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根據民間傳說,明代有蔡氏兄弟二人在此開設小店,接待過往的客人。後來此地成為一個交通便道,店鋪日益增多,於是發展成為集鎮。因為是蔡氏兄弟首居,所以叫蔡店。
橫店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清末有幾家飯館和小雜貨鋪,居民不足百人。傳說以前這里是南來北往的一個大驛道,老橫店即為驛站(又名煙燈),面積約三、四百平方米,因店房多為坐北朝南方向,橫排於驛道的兩旁,故名橫店。
灄口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原為較大的驛鋪,清代曾在此設置巡檢司。歷史上這里是鄂豫交通要津。附近有3500年前的盤龍城外,相傳灄口東面早年有一「營盤城」,為一小土城,可能有過駐軍;還有東岳廟、馬王廟、禪定寺、文昌宮等名勝古跡,可見當時灄口的規模。根據《中國地名大辭典》註:灄口一帶晉代曾置灄陽縣,北周廢。
祁家灣街道:位於前川西,清末為一小集鎮,街道駐地人多姓祁。
三里橋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南,相傳此地原有一條天然形成的排水大溝,給過往的行人帶來很大的不便。清代末年,由附近的鄉紳集資,於溝上建了一石橋,當時稱為三眼橋,後逐步演變為現在的名字。1954年橋被毀沒。
長軒嶺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以建在一條長3華里的山岡上而形似車軾,「軾」即「軒」,《說文》:「軾」為古代輿車前橫木。)而得名。根據泊漠港出土的晚商或西周銅器斷定,早在3 000多年前,此地就有類似盤龍城的先進文化。根據《湖北通志》記載,這里曾設置過木蘭縣,後廢。此後這里一直是鄂豫的交通要道。相傳明代中葉,有一餘姓人家在嶺南開設小店,人稱余家店。明代為一驛鋪,自木蘭山宗教聞名後,朝山進香者絡繹不絕,商業活動日漸繁榮,可以說長軒嶺與木蘭山關系密切。
姚家集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明代即已經形成集鎮,相傳舊時有兄弟二人在此開設了兩個小店,一名仁和店,一名太和店。清代,因當地有一個姚姓人名聲顯赫,官至巡撫,太和店被改稱為姚家集。當時姚家集因位於彭城河(也叫姚蔡河,為灄水河上游的支流)北岸的小山坡,因而房屋和街道都依山而建,河邊有百級台階與街道相連。
羅漢寺街道:位於黃陂前川北,舊稱青龍崗。明末清初,因附近修建了供奉羅漢的寺廟,所以改名羅漢寺。
六指街道:位於前川東,原為湖埠,明代中期已經發展為小集鎮。傳說明洪武二十五年,一位手生六指的老人名張稅胡,由江西上饒縣遷移到這里定居,以開茶館和飯店維持生活,後來逐漸發展為小集鎮,人們根據首居老人的生理特點,定名為六指店。
③ 蔡氏 知道的進
蔡氏之本出自黃帝後裔。蔡姓起源「蔡」古國名。公元前十一世紀,周武王登位,分封諸侯國,封其弟姬叔度於蔡地,建都於河南上蔡,以蔡地為國名,並以封地及國名為姓,故為蔡氏之始祖。
爾後,蔡叔度因跟隨武庚反叛周朝,被周公放逐,改封其子蔡仲(名胡)為國君。蔡國傳25侯,共22代,歷期583年。此間,蔡國多次受到楚國的逼迫,蔡氏部分裔孫遂遷至陳留考城(今河南開封)和濟陽(今山東荷澤)繁衍。春秋末年,成侯十五年(公元前477年),蔡國為楚所滅。蔡氏後裔才從封地向外移徙流衍,幾乎遍及中原地區,及至大江南北和濱海等地。
漢魏期間,蔡氏裔孫便不斷趨於散居遷徙。西晉末年戰亂,加上北方少數民族的侵擾。「中原地區蕭條,白骨塗地」,北方蔡氏世家大族紛紛率其鄉人,賓客等隨晉室南渡長江,形成一次規模浩大的移民運動。此間,居在濟陽考城的蔡謨家族也隨晉室南渡於江蘇太湖流域;陳留圍城的蔡氏族人亦隨琅琊王司馬睿南渡卜居丹陽(今江蘇鎮江一帶)。據顏之推《觀我生賦》自注中說:「中原冠帶隨晉渡江者百家,故江東有百譜,這百譜中,蔡氏則一譜。」可見當時蔡氏族人南渡人數之多。
南北朝時,遷居江陵的蔡大寶、大業兄弟及其大業之子允恭,已成當地的一個望族。允恭於唐垂拱二年(686年),讜論忤旨,被謫遷閩漳,其子蔡鎧同時隨之入閩。後來繁衍在龍海及粵東地區。 蔡謨自遷丹陽肇居後,其後裔於唐初移居浙江錢塘。唐懿宗咸通元年(860年),浙東有裘甫賊作亂,蔡謨後裔蔡用元、蔡用明兄弟為避亂,舉家南遷,由錢塘移居福建泉(州)之同安。由於王潮軍隊入閩戰亂,用元兄弟又徙居仙邑赤湖蕉溪(今楓亭東宅村),用元遂成莆陽一世祖,用明又徙居晉江青陽。
再有一支弋陽蔡氏入閩,唐乾符五年(818年),原居河南弋陽郡光州固始(史稱下蔡)的蔡爐舉進士,乾寧四年(893年)調任建陽縣令,德政愛民,後與其妹夫劉翔和西河節度使翁郜率固始五十三姓入閩。蔡爐定居建陽麻沙。
蔡用元第四代裔孫蔡王秀生蔡襄於赤湖蕉溪之畔卧牛山麓。襄於天聖八年(1030年)登進士。康定二年(1041年)在莆田城南蔡宅村另闢居所。而用元的後裔及其襄後代乃居原籍,蔡京、蔡卞兄弟均為宰相,名噪楓江。如今,蔡氏派下移居楓亭的秀峰、和平、輝煌等村莊。
嘉定年間(1220—1224年)蔡襄後裔蔡成次子蔡度從蔡宅移居莆田靈川東沙,後開科海頭,坪洋、東蔡、西厝、後門亭等地。至明中葉,東沙蔡已成為莆田的一個望族,現今湄洲彎北岸的東海鎮的十幾個蔡氏村莊連成一片,人口四萬多人,蔚為望族。
蔡氏宗支源遠流長,其蕃衍移徙,幾殆遍布神州及東南亞等國家。凡是在各地開族的蔡氏子孫,都是同根共本———蔡氏始祖叔度。
④ 蔡氏家族
很容易 用dv拍下來 傳到土豆等視頻網
⑤ 蔡展霖 蔡氏的人 蔡氏目前人口
你好,人口信息你應該到公安機關尋求幫助。
希望能夠幫到你。
⑥ 蔡氏祖先封地在哪
史料記載,愛日堂建於清代乾隆三十年(1765年),為西山大姓蔡氏的祖宅,說到祖先版,蔡姓起源於軒轅權皇帝第五子蔡叔度,封地蔡國(今河南上蔡)。據家譜記載,西山蔡氏始祖是南宋朝中大學士蔡源,隨宋高宗趙構南遷杭州,其夫人率子涉居西山,立家譜傳於後代,後建愛日堂,為西山名府。愛日堂取名於古詩「冬日之可愛,夏日之可畏」中的愛和日二字,為花園樓軒式結構,共深五進七道門,沿山坡逐進升高,呈階梯狀剖面,由大廳、樓廳、茶廳、書房、庭院及花園組成,門前有照壁,門樓均雕刻有各式人物故事或花鳥走獸,大廳正中樑上懸一寶匣,內藏乾隆皇帝聖旨一道,左右立柱有金刻抱聯「家有龍章傅上壽」「筵分麟脯作常珍」可見當時宅主的地位非同一般。
⑦ 蔡姓的現在具體分布在哪裡.!!!!急急急!!在線等
蔡性的除了、西藏、內蒙、新疆、甘肅、青海等地分布較少外,其他省份都分布有
⑧ 蔡氏家族為什麼是九蜂堂
姓氏堂號是說該支來的源流或源該支有特殊的故事典故。蔡姓的堂號本為洛陽堂或濟陽堂,有些蔡氏分支因特殊緣由自立堂號,如祗德堂、建陽堂、九賢堂、福謙堂、旌異堂、三諫堂、 敦本堂 、傖書堂等等。九蜂堂不過是蔡氏堂號中的一個。
⑨ 中國至今蔡姓最影響人物是誰
蔡文姬,蔡元培,蔡倫,蔡 邕,蔡 鍔,蔡和森,蔡廷鍇,至於誰的影響大,各有千秋吧,不太好比。估計北大校長蔡元培的名字知道的人最多了。
⑩ 蔡氏兄弟哪路英雄
從1989年到2002年,蔡萬霖一直被《財富》雜志評為台灣首富,台灣國泰建設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霖園關系企業集團核心人物,有「聚財之神」的美名。其個人財富超
過60億美元,而其整個家族的資產總值則高達3000億美元。
企業類型
銀行業。
成長記錄
說到台灣的超級富豪家族,總不出辜振甫的辜氏家族、王永慶的王氏家族和蔡萬霖的蔡氏家族。它們控制了整個台灣的經濟命脈、甚至於政治大權。而在這些家族中,蔡氏家族是目前台灣最大的金融資本家族,代表人物蔡萬霖更是當今台灣第一超級富豪,蔡氏家族的崛起是一個傳奇,從它的身上,可以看到台灣經濟發展的脈絡。可以說,蔡氏財團是台灣經濟生活的一個縮影。
兄弟共創業
蔡氏集團的興起是從二哥蔡萬春開始的。蔡氏家族的父輩均是農民,父親蔡福安,母親蔡甘盡,生有五男三女。五位兒子依次為蔡萬生、蔡萬春、蔡萬霖、蔡萬才與蔡萬得;三個女兒分別是蔡玉串、蔡玉蘭與蔡玉梅。除長子英年早逝外,其餘四子都曾馳騁商場,有著不凡的業績。而真正將蔡家帶出窮困,成為富甲一方的大戶人家的,首推二子蔡萬春。
1916年12月20日,蔡萬春誕生於台灣苗栗縣竹南鎮獅山莊。家境盡管不佳,父母還是省吃儉用,將蔡萬春送進竹南公學,雖然蔡萬春的成績很好,但是沒多久,因為家裡沒錢,還是輟學了。然後全家人搬到台北市,這時蔡萬霖才8歲。
如果說蔡萬霖是家族事業的發揚光大者,那麼哥哥蔡萬春就是最好的開創者,也是他最好的啟蒙老師。最初他們以販賣大米、雜貨起家。因為看到山裡農民的糧食豐收卻沒有銷售渠道,蔡氏兄弟看準這一行情,進山收購大米,轉手賣到城裡,從而賺取差價。以此開始了他們的創業歷程。
有了家底,雄心勃勃的蔡萬春,開始經營醬油醋之類的食品雜貨。1938年,23歲的蔡萬春正式設立了大萬商行,此後,由於日本投降,蔡萬春又在旅店業、礦業、橡膠業等方面各個進軍,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績。
1957年,42歲的蔡萬春在多位商界名人的競爭中,脫穎而出,出任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簡稱「十信」)理事會主席,這成為他發家致富的又一個新起點。當時台灣有73家信用合作社,十信業務排名第61位。在蔡萬春的領導下,三年後,十信一躍而成為全省第二名,不久又登上第一位的寶座。
之所以這樣成功,是因為蔡萬春的一次至今被人津津樂道的舉措。1960年2月,蔡萬春宣布「只存一元就可當十信的客戶」,開創了一元開戶的「幸福存款」儲蓄運動,這個措施甚至獲得了首腦蔣介石的贊賞,蔣介石為此親自到十信開戶,鼓勵民眾節儉儲蓄,一時間「十信」名聲大震,業務發展十分迅速,存款金額高達170億新台幣,一躍成為台灣最大的信用合作社,創造了當年的奇跡!蔡氏家族由此在政商兩界都十分走紅。
1960年,台灣當局為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決定向民間開放保險公司的設立,使得蔡萬春開始在金融保險行業大展拳腳。1961年3月16日,已是議員的蔡萬春與商人林頂立合資共同成立了國泰產物保險公司,林擔任董事長,蔡萬春擔任副董事長與總經理,誰也沒想到「國泰」日後成為蔡家事業的代名詞,造就了蔡家發達的先機。
蔡家能達到如此輝煌的業績,當然與蔡氏兄弟的密切配合與能幹分不開。蔡萬春是典型的創業者,生性聰明,小事不大管,也不計較,做事業非常有眼光。蔡萬霖是謀士型的人物,不愛在外露面,而是在背後出主意。所以在創業之初,凡是出面與人打交道、接洽、談判等事宜,都由口才極佳的蔡萬春出面。蔡萬霖則在家管賬。「人家欠我們多少錢,我們欠人家多少錢,蔡萬霖都記得清清楚楚的。」人們如此評價蔡萬霖。正是在幾個兄弟的互相幫忙之下,蔡氏集團才有了這么大的成績!
春天過後是甘霖
到了70年代初,以「國泰」為名的蔡氏家族企業已逐漸成為集團企業。1973年底,以蔡氏家族為核心的國泰集團的主要關系企業已有9家,資產總額達108億元,原先由林頂立擔任董事長的第一家「國泰」也早已在蔡氏集團的控制之下了。
1979年,二哥蔡萬春因中風患病,難以再繼續掌舵,決定將權力下放,在家族內以交換股權方式分家分業,於是國泰集團「六分天下」;蔡萬霖分得國泰人壽、國泰建設、三井工程等企業,號稱霖園集團,其他國泰產業則由弟兄子侄們均分。
正在「六分天下」之後的蔡氏集團發展之際,一場風暴無情地打擊了國泰金融王國。
分家之後,蔡萬春的長子蔡辰洲負責台北第十信用合作社的業務。蔡辰洲剛開始接手時,集團發展很快,吞並了不少虧損企業,為了維持經營,他開始以高利率吸引民間資金。迅速聚斂了不少民間游資,因為「蔡氏十信」的名氣,加上蔡辰洲的「立委」身份,沒有人不相信這種投資的可靠性。
通過這種方式,蔡辰洲雖然取得了不少社會資金,但利息壓力也很沉重,久而久之,債務就像滾雪球一樣越滾越大,他只好利用職權將「十信」資金挪用到他的關系企業。這引起內部職工的強烈不滿,沒過多久,中央銀行就對「十信」實施項目調查。存款客戶聞風後,紛紛湧向「十信」,要求取回自己的錢。台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金融風暴」就此揭開序幕。
這次風暴帶來的打擊是無比沉重的,最後蔡辰洲死在監獄里,他名下的產業也都倒閉了,蔡萬春打下的江山就這樣煙消雲散。蔡萬霖的霖園集團雖然也付出沉重代價,但因表示與侄子的企業沒有關系而逃過一劫。為此,蔡萬霖被很多人指責「忘恩負義」,不過那筆債務實在是無比巨大,如果蔡萬霖也被席捲進去的話,今天的台灣首富就會是別人了。
從危機中全身而退的蔡萬霖更加清楚地意識到商場的變幻莫測,同時更小心地經營著自己的公司。如果說,蔡萬春是蔡氏春天的話,那麼重振蔡氏雄風,使其再揚威名的就是蔡萬霖了,正如他名字中所言:萬千甘霖!
自從1979年蔡萬霖接手國泰人壽公司董事長以後,國泰人壽的發展一直都很迅速。人身保險業務更是推廣到台灣的各個角落,設置了很多分支機構,不過80年代中期以前,台灣只有少數幾家人壽保險公司,國泰人壽公司也具有壟斷性質。所以成就不錯可以理解。
然而1987年,台灣開放外國保險公司設立後,人壽保險公司迅速增至30多家,競爭十分激烈,國泰人壽也面臨巨大壓力。其市場佔有率逐年下降,從最高峰1982~1983年的60%降為1995年的42.7%,雖然不影響國泰人壽的龍頭地位,但也是一種威脅。
為了重新奪回市場,蔡萬霖想了不少法子。他強調「重視保護權益,負起社會責任」,並提出爭取「人人保險,家家幸福」。為了提高服務品質,公司自1986年起,提供50億元資金作為保戶貸款,這是保險業的創舉。1988年8月起,更規定凡是到國泰人壽保險公司投保的人到國泰醫院就醫,可以享受就診優惠。在福利方面,最突出的一點就是員工可以分紅認股,公司按每名員工的年資、職位等配發股票,達到吸引人才、穩定人才的最佳效果。從而使國泰人壽保險公司仍能穩住同業第一的寶座。公司業績保持輝煌。
「國泰建設」是霖園集團另一重要支柱,主要是興建住宅、公寓、辦公大樓,然後出租或者出售。1981年,由於世界經濟不景氣和台灣當局的一些限制,台灣的建築業陷入了蕭條,許多曾經輝煌的公司紛紛倒閉,但蔡萬霖卻沒有結束自己的產業,相反,他通過調查市場,發現房地產市場還有很多空間可以發展,尤其是面對平民,於是他提出了「特惠購房」,一時間,購房者蜂擁而至、絡繹不絕,創造了當年的一個奇跡!而「國泰建設」也因此走出了困境,一躍而居當年售屋銷量榜首,被業內人士譽為「建築界巨人」。
到今天,「國泰建設」已是目前台灣資本額最大、員工最多的建設公司,資本額已超過100億元,其營業額一直名列建築業的前3名,也是建築業股類中的「龍頭股」。
因為在經營企業中的成功,蔡萬霖成為了台灣第一大富豪,也曾名列世界華人第一富豪。1993年到1996年,蔡萬霖分別以1400億、1600億、1600億與1800億元穩居台灣百大富豪排行榜之首。
獨特的經營藝術
蔡萬霖之所以取得這樣巨大的成就,自有他獨創的經營之術。
首先就是扎實經營,穩扎穩打,不浮躁,不急進,強調質量並重。蔡萬霖接手「國泰人壽」時,公司管理開始出現弊端。面對出現的問題,他及時剎車,首先將以往規定每年50%的增長目標降為30%,並成立售後服務部門,結果業績大大提高。還有一件小事也可以看出@須保持輪子不帶泥土,以保持街道的整潔。在他的許多投資施工現場,管理之嚴謹,都令建築界佩服無比,更是作為一個模範來學習。
其次,他對下屬極為重視,他曾經說過,我做大富翁沒什麼了不起,跟我做事的人,每一個人都能成為小富翁,這才是我的驕傲。他出手獎賞下屬,大方之至。1986年他拿出4億元股票,供科長級以上員工入股,這就等於每位入股者白賺100萬元。其公司的年終獎金,幾乎年年都在6個位以上,經濟效益緊緊拽住了員工的心。
還有的就是他的廉潔精神,蔡萬霖對貪污是深惡痛絕的,他經常選調精明強干之材到各地檢查,凡發現查出挪用公款者,一律革職。凡在「國泰人壽」供職的員工都知道:「跟他做事,一毛錢也不能拿。」他對兒子的管教也以嚴厲聞名,三個擔任國泰關系企業副董事長的兒子,若晚上外出應酬,都不敢回家太遲,因為父親會「搬張椅子坐在門口等候他」。
最後的絕招就是中高級主管三年輪換,之所以這樣做,是為了提高經營效率,防止營私舞弊及拉幫結派。蔡萬霖曾在8年中,更換了三個總經理,為公司創造了充滿競爭的氛圍。根據自己多年經驗,蔡萬霖總結了如下的「四大經營」口號:經營腳踏實地,工作精益求精;注重商業道德,講究職業良心;重視保護權益,負起社會責任;加強員工福利,兼顧股東利益。
在這種管理藝術之下,加上蔡萬霖特有的膽量、肚量、力量,他終於成為了今日的台灣巨富,影響政商兩界的權勢人物。
雖然蔡萬霖是台灣首富,但樹大招風,再加上以前「十信」風潮的影響,蔡氏的形象不是很好。台灣《雷聲》雜志一篇評論指出:「蔡萬霖錢多多,羨煞不少人,但是國泰人壽的『滾』錢手法,卻引人詬病。股票,房地產炒作,保險糾紛最多,造成了社會問題。」
為了改善自己的形象,蔡萬霖一直熱衷於公益事業,建立了國泰綜合醫院、國泰人壽慈善基金會與國泰建設文教基金會三大公益事業,也受到社會的一些肯定。1980年10月29日,蔡萬霖榮獲美國紐約聖若大學的名譽商學博士學位。1993年2月,蔡萬霖獲得教宗保羅二世所頒賜的「聖思維」爵士勛章。
不知道什麼原因,雖然是台灣首富,但蔡萬霖卻不愛在外露面。在大家的眼中,他是一個十分神秘的人物。
坐落在台北市仁愛路4段296號的28層國泰人壽保險公司大廈就是這位世界級富豪的大本營。在頂層1500平方米的空間里,就是蔡萬霖的辦公室。他有專用電梯,身邊時刻有保鏢保護。他很少參加社交應酬,不在電視露面,報上的消息也很少。除了工作之外,他的消遣方式就是每周一次的高爾夫球及平時的太極拳。
他也是一個十分儉朴的人,不抽高級煙,抽的是台灣的「萬壽」煙,坐的是台灣裕隆2400CC自產車。或許財富並不意味著奢侈,對於蔡萬霖而言,那份事業上的滿足感和成就感才是最重要的。
成功秘訣
膽量、肚量加力量,缺一不可。
致力打造光鮮的個人形象及企業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