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方言起源什麼時候
秦朝陳勝吳廣起義,兵臨城下,胡亥只好用酈山囚徒來鎮壓。正規軍哪去了?
當時正規軍主力一分為二:一支北在長城,另一支在嶺南。
嶺南一支,連同隨軍家屬,生意人,移民農民,人數可觀。秦漢相爭時,他們斷絕與中原的交通,與世隔絕。他們開始主要在廣東封開縣,後來其中有一支分居廣州。他們所帶來的秦朝官話就成了後來的廣州話。
南北朝時,南朝的梁朝,因侯景之亂,「南渡衣冠」幾乎殺絕,所以到陳朝時,南方少數民族(蠻族,越族等)與地方豪強成為政治主角。這樣,帶蠻族語(堯舜時期的普通話)口音的漢語成了湖南湖北安徽話蘇北話,帶越族語(夏朝時期的普通話)口音的漢語成了現在的蘇杭一帶的「吳儂軟語」。
北朝鮮卑人決心漢化。皇帝規定鮮卑人不許通婚,鮮卑男人只許娶漢女,鮮卑女人只許嫁漢男。所有鮮卑人都要學漢語,若干時間後不許說鮮卑語。由於學得太快,很多音一時學不像,就產生了「洋涇浜」漢語,就成了北朝漢語,也就是後來隋朝的「普通話」
隋朝漢人沿海岸向南移民,到達浙南閩北一帶,形成這一帶的漢語保留至今。
唐朝漢人繼續沿海岸向南移民,到達閩南粵東,所以漳州泉州潮州汕頭一帶,現在說的是唐朝「普通話」。
這就比較好解釋為什麼福州話比閩南話更接近廣州話。因為隋朝比唐朝更接近秦朝。
這時,因為「普通話」被鮮卑語改造甚多,以至於中原大儒到了廣東居然聽不懂當地的秦語。
後來是五代十國。五代是梁唐晉漢周。其中後唐一朝為沙陀族人建立,中原漢語又一次大改造,形成後來宋朝的「普通話」,就是現在的「客家話」。
宋朝政局安定後,漢族又開始大規模向南移民。此時沿海一帶已被先前漢人占滿,因此這次移民主要是填補內陸空白。例如閩西北,閩西,粵北,還有江西湖南貴州廣西等地的山區。南宋滅亡時又有大批宋軍隨陸秀夫到珠江口崖山一帶,部分隨皇帝投海,活下來的就在廣東沿海安居,所以現在深圳香港一帶的「原住民」是客家人。
客家話與現在的普通話已經非常接近。
現在的普通話是明朝時的黑龍江漢語,形成於遼金時期。目前的北方話,也形成於遼金時期。他們是帶契丹族女真族口音的客家話。宋朝時山西河南有巨大數量的漢人移民嶺南,他們後代至今仍保留著祖先移民前的山西河南家鄉話:客家話。至於沒有跟他們一起移民而留在家鄉的老鄉們,現在都說遼語金語元語了。
女真族在遼朝時分裂為生女真與熟女真。其中熟女真漢化較早,後來遷到中原建立金朝,學鮮卑族的方法徹底漢化,當然也對漢語有重大影響。元朝因為不肯漢化,所以對漢語影響不大。
明朝時,皇帝來自安徽鳳陽,所以安徽話就成了「普通話」。這是一種帶蠻族口音的普通話,上面說過,是南北朝的南朝的陳朝時形成的。
這種「明朝普通話」至今在京劇昆劇中保留下來。大家看京劇時是否注意到:京劇里的下層角色,例如獄卒樵夫丫鬟老媽子,說的是北京土話,但帝王將相才子佳人,說的是另一種怪怪的話:那就是明朝官話。昆劇里則是上層說明朝官話,下層人說崑山土話。
滿族是生女真後代,最早學的漢語是黑龍江漢語。後來黑龍江漢語就成了清朝、民國和現在的「普通話」
這就是為什麼哈爾濱人說普通話比北京人還標準的原因.
清初,中原漢人對黑龍江漢語很抵觸,把它叫做"滿洲腔"。蒲松林把「說滿洲腔」列為「十八俗不可耐」之一。這種情況因《紅樓夢》問世而徹底扭轉。因為《紅樓夢》就是用滿洲腔寫的。那時:「開談不講《紅樓夢》,縱讀詩書也枉然」,說滿洲腔漸成時尚。
證據1:最早的證據是:南北朝時期,高麗(朝鮮)人來中國留學,為了便於學漢語,寫了一些漢語教科書,裡面對漢語漢字進行了注音,從而我們可以知道南北朝的漢字讀音。這些讀音接近現在的南方話而不是北方話。後來歷朝歷代,朝鮮日本不斷有大量學者來中國留學,結果留下了中國歷代「普通話」的讀音。這是最有力的證據。
證據2:廣西貴州湖南廣東江西福建海南廣大地區的客家人家譜,證實他們是宋朝的移民。有些人認為南方各地方言是北方漢人南下後與個各地少數民族融合而形成的,但是廣西貴州湖南廣東江西福建海南廣大地區的客家人不說廣西話貴州話湖南話廣東話江西話福建話海南話,卻頑固堅持說同一種話——他們原來說的古代北方話(不是現在的北方話)。
證據3:元朝官方編輯了一部教蒙古人說漢語的教科書,裡面的漢字讀音,是用當時的蒙古八思巴文注音的,裡面不但保留了所有入聲字,而且還保留了這些入聲字的p、t、k尾音。這部教科書無可爭辯地證明了:即使近在元朝,當時北方漢人(當時蒙古人只把北方漢人叫漢人,不把南方漢人叫漢人,把南方漢人叫南人)說的是現在的南方話,而不是現在的北方話。
證據4:現在的閩南人、潮汕人、台灣人,這些說閩南話的人的家譜,清楚記載著它們是唐朝南下的移民。
證據5:廣州話,來自廣東封開縣話。封開人,向四周移民的過程中,都沒有被各地原住民的語言同化。詳細過程都有史可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