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姜姓的傳統文化
郡望 天水郡、廣漢郡 堂號 天水堂:湘陰姜氏【始祖:(後周)姜松年; 先祖:姜應麟】、福建漳州姜世良公後裔、廣東、香港、台灣等地姜姓
稼檣堂:湖北、四川、福建
渭水堂:江蘇沭陽、福建。山東郯城姜姓【始遷祖伯六,明洪武三年奉詔自姑蘇遷徙】、合肥姜氏【始遷祖永貴,明洪武初自句容遷合肥東鄉浮槎山】。
渭濱堂:浙江淳安官川姜氏族。
孝友堂:江西九江瑞昌市井泉庄,為漢姜肱、季江、伯淮三兄弟孝友傳世,大被流芳。
敬義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南湘潭中湘姜興祿、添恩、添佑派下、四川、湖北陽新、大冶、武漢等地以及浙江遂安城西敬義堂、新定渭川姜氏。
寅清堂:為孝友堂分支,為孝友堂分支,湖北華榮郭店姜姓
表海堂:為孝友堂分支,湖北武漢黃陂姜家灣2500人,江蘇贛榆縣石橋鎮人近6000人。
孝思堂:福建石獅市姜厝姜姓,如今135戶,男丁300餘人。
敬睦堂:
敬勝堂:浙江餘姚、江西南昌
敬德堂: 浙江象山
三孝堂:湖南
森蔭堂:湖南寧鄉
森陽堂:
龍泰堂:
雲磬堂:湖南長沙【明嘉靖三十年崖山公】、寧鄉【始遷祖:[後唐]姜德厚】
瀚靜堂: 河北 始遷祖浩,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渭璜堂: 安徽安慶地區和湖北黃梅地區
寶璜堂:湖北湖北漢陽、打虎庄16庄、
崇本堂:浙江鄞縣姚江姜氏、鄞東梅墟姜氏、浙江慈溪 慈東青林姜氏
經草堂:東禪來經草堂,浙江黃岩,黃城姜氏
松柏堂:安徽桐城
餘慶堂:(余慶堂)安徽桐城皖桐姜氏,江蘇丹陽滕村
龍砂支脈:余慶堂分支,江蘇江陰
敦本堂:江西南昌城塘姜氏、江西婺源姜氏、安徽池州姜氏
敦睦堂:山東萊陽姜氏
孰樂堂:湖南寧鄉
敦倫堂:湖南邵回
瀚靜堂:始遷祖:(清)姜浩 清道光間自河北鹽山縣姜家莊遷天津大沽口
致遠堂:昌邑姜氏
享典堂(惇典堂):浙江金華姜氏
貽安堂:凰林姜氏
聚儀堂:浙江省龍泉市城北鄉,字輩「洪、昌、乾」
東海堂:山東
仁德堂 : 山東煙台福山肖家溝,始遷祖姜苛....
忠儀堂:山東
貴三堂:清朝年間,姜洪令、姜申令、姜玉令帶領姜貴春、姜貴林、姜貴芝,在遼寧庄河縣鼓山溝,開辦的以抬錢生意為主。後因槍支官司和經營不善而關閉。
善慶堂(善慶堂)開陽姜氏
獲勝堂(獲勝堂)
養拙堂 山東嶧縣姜氏 始祖姜壘於清乾隆年間由滕縣遷入 700人 (現山東省棗庄市山亭區西集鎮,堂號系清咸豐帝所賜)
璜瑛堂 湖北棗陽,明代從江西遷移到棗陽
峝支堂:山東海陽,始遷祖:[元]姜朝陽,字桐臣,元時自海陽豬灣村遷居同邑槐樹底。
壽世堂:浙江江山文溪姜氏,始遷祖:[宋]姜嶼; 先祖:[宋]姜璿。以及潭源姜氏、嘉湖姜氏
飛熊堂:先祖:姜東道; 先祖:姜東述; 先祖:姜東遐
敘倫堂:浙江蘭溪澤口姜氏,始祖:(明)姜文二。
樂顏堂:延令姜氏【始祖英四,原籍江西南昌之沙湖,明嘉靖時,其子真九[明]、先三[明],遷居當塗洪山,真九之子後歸南昌,先三子孫落籍當塗,清初,其後裔再徙泰興】
追遠堂:江蘇武進西林姜氏【始遷祖宗揚,譜稱明永樂初自瀨水(或雲雲陽)遷武進西林】
魯文盛堂:湖南嶽陽巴陵姜姓【始祖松年,北宋初人。始遷祖十三世孫時升,宋嘉定間由江西分寧縣陂山遷巴陵一都梅田】。 四言通用聯 ①望出廣漢;源自姜濱
②岐水世澤;四岳家聲
全聯典指姜姓的源流和郡望。
炎農世澤;渭水家聲
全聯典指姜太公嘗垂釣於渭水之濱。
天水世澤;尚父家聲
全聯典指呂尚,周武王尊為「師尚父」。姜姓,俗稱「姜太公」。
平江保障;白石清歌
上聯典指南宋朝時期的明州人姜浩,字浩然,有節操,以承信郎臨平江稅務。建炎年間,金兵攻平江,他率軍民極力抵禦。下聯典指南宋南宋朝時期的詞人、音樂家姜夔,字堯章,因與白石洞天為鄰,號白石道人,饒州鄱陽人,寓居武康。一生未做官,往來於鄂、贛、皖、蘇、浙間,與詩人詞客交遊。工詩,詞尤其出名,又精通音樂。詞重格律,音節優美,多為寫景詠物及記述客游之作,詞集《白石道人歌曲》中,自度曲注有旁譜,琴曲《古怨》中並註明指法,為詞與樂譜的合集,又著有《白石道人詩集》、《詩說》、《續書譜》等。
孝征躍鯉;跡溷牧羊
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漢人姜詩,侍奉母親極孝,其母愛吃魚,據說有一天,房前忽然湧出泉水,每日清晨從中躍出一對鯉魚。後官江陽縣令。下聯典指十六國時期前秦冀北人姜宇,字子居,少年時為孤兒,家庭貧苦,為人牧羊,晚上則整夜讀書。苻堅為帝時,他官至京兆尹、御史中丞。 五言通用聯 楚佩分嬃女;班捍續大家
全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女書畫家姜宜,字五峰,如皋人。善墨蘭及竹石,工詩。嘗題其弟恭壽畫蘭雲:「楚佩分嬃女,班香續大家」。
六韜能破敵;一榜可封神
上聯典指周朝開鍋國師姜子牙,又稱姜(呂)望、姜(呂)尚,字子牙,原姓姜,周人稱之為師尚父或太公望,為周初軍事家、謀略家。青年時曾在商都朝歌為吏,後投奔西周,得周文王姬昌的賞識。他根據當時敵我雙方的具體情況,為姬昌提出了逐步翦商增強自己實力,先求改變力量對比、然後伺機進行決戰的謀略方案。經過姬昌施行,終於形成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為滅商戰爭的勝利奠定了牢固的基礎。周文王逝世後,他繼續輔佐其子周武王姬發,進一步削弱商的實力,並最終指揮周軍在牧野之戰中一舉滅商。西周建立後,因功受封於齊。他舉賢尚功,因俗而治;重視工商和軍隊建設,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奠定了齊數百年的大國地位。《六韜》雖題為呂望所作,實際上當成書於戰國中後期,但不排除其中反映了呂尚的某些軍事思想。其真實作者已不可考。下聯典指民間傳說「姜太公封神」,封來封去,到最後卻忘記了封賞自己,便只好補封自己為泰山石敢當。姜太公在唐宋時期曾被奉為武成王,與文宣王孔聖,一武一文;明朝以後,雖然關羽成為武聖,姜太公在民間仍很有影響,傳說故事很多,巳有「姜太公在此,諸神退位」之說。把石敢當說成是姜太公的化身,正在於渲染石敢當辟邪的民俗信仰。 七言通用聯 八旬丞相興大業;七歲翰林顯奇才
上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曾在昆侖學道,後奉師命輔佐周室。年八旬余,釣渭水邊為周文王訪得,拜為丞相。後又助周武王完成興周大業。下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七歲能書,命為翰林秀才。天順中以法書行於天下,稱姜字。日本國門高十三丈遣使求匾,立綱書之。日本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
匾贈東瀛稱國寶;畫成牡丹索酒資
上聯典指明南宋朝時期的書畫家姜立綱,字廷憲,永嘉人。曾書匾贈日使者,使者曰:「此中國惠我至寶也。」下聯典指清南宋朝時期的畫家姜思周,字周臣,錢塘人。擅畫牡丹,鉤勒、設色俱佳。嗜酒,醉後逞筆,所作不輕易與人。曾急作一、二幅,付裝潢人郭華陽而索其酒資。
壯志未能吞司馬;大業無慚繼卧龍
此聯為四川省劍閣縣姜維墓聯。其墓原在劍門關口,後因修川陝公路遷於缽孟寺路灣。 八言及以上通用聯 出郊祀禖,帝妃履武;永巷待罪,周後稱賢
上聯典指姜嫄於郊外踏著巨人的足跡有娠而生後稷。下聯典指周宣王姜姓脫簪珥待罪於永港,感宣勤理朝政。
德衍有餘流長源遠昭日月;厚道無限光前裕後啟後昆
全聯典指唐朝御史姜流光大墓牌樓對聯。姜流光,字德厚,寧鄉黃材姜姓初祖。
大孝神侔,幻奇靈於躍鯉;孤忠天植,纘茂績於伏龍
上聯典指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孝子姜詩(廣漢人)的典故。下聯典指三國時期蜀漢大將姜維,字伯約,天水人(今甘肅天水),本是魏將,後投奔諸葛亮,受到重用,任征西將軍。諸葛亮逝世後,魏軍攻蜀,他死守劍閣,蜀主劉禪降魏,他被迫假降,卧薪嘗膽,一直准備反魏復蜀,因事敗被殺,功敗垂成。「纘」,謂繼承。「伏龍」,即卧龍,指諸葛亮。
雁序情孚,表敦倫於同被;鷹揚望重,兆匡世於釣璜
上聯典指漢南宋朝時期名人姜伯淮的事典。下聯典指周朝姜姓部族首領姜尚,字子牙。
冠世文章,健羨登瀛學士;超群智勇,榮拜征西將軍
此聯為姜姓宗祠聯:上聯典指宋南宋朝時期的文學家姜文達,為「十八學士」之一。下聯典指三國蜀將姜維有智有勇事典。
天序有倫,自昔一衾常棣樂;水源在渭,於今遠派竹林春
此聯為台灣省新竹縣北埔鄉姜姓家廟聯:上聯說東漢南宋朝時期的廣戚人姜肱,字伯淮,與兩個弟弟仲海、季江相友愛,常常同蓋一床被子而眠。姜肱通五經,又懂星緯之學,朝中徵召,他不去。桓帝曾派畫工繪他的圖像,他用被子蒙著頭,說有病怕見風。中常侍曹節要征他任太守,他竟遁逃至海邊,多年才回家。常棣,《詩經·小雅》篇名,是宴請兄弟的詩,後用來比喻兄弟。下聯說姜姓起源於渭水的支流姜水,而本支姜姓則遷到了台灣省新竹縣。 唐朝姜公輔主修姜氏統總譜合大成派字輩:「世運承先澤光華繼後如家國文明遠廷賢任爾思一邦登政仕永紹吉人圖三伯從公久天壁可為謨子能輝前志兆泰俊良儲」。
民國三十年(公元1941年)起姜姓統一字輩:「孝友本厚俊秀芬香前傳衍慶勛烈降昌肇基建業丹書訓詳英才左漢忠信相唐封侯賜爵祖武留芳」。註:以炎帝第一百八十九世為「孝」字輩開始續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