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黃國的黃氏發源
黃國是中華黃姓的發源地。上海城市之父春申君黃歇故里。
追根溯源,自有黃國,方形成「以國為氏」的黃姓。唐代林寶的《元和姓篡》雲:「黃,陸終之後,受封於黃,為楚所滅,以國為氏。」宋鄭樵所著《通志·氏族略》載:「黃氏蠃姓,陸終之後,受封於黃,今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有黃國故城,在楚與國也,僖公十二年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北宋江夏黃氏族譜序中亦稱:「考我黃氏,始於神農、黃帝、少昊、顓頊高陽氏曾孫陸終之後有南陸公,兄弟三人,公居其二,食邑於黃,遂因地而賜姓焉,黃地在光州十二里,有黃城。」北京、湖南、山西等地出版的姓氏專著以及出自廣東、福建、河南等地的黃氏族譜,均有類似的記載。大量史實證明,黃姓源於黃國,根在光州。黃氏家族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歷經滄桑,幾度興衰,不斷繁衍壯大,逐漸形成黃姓望族。
公元前648年,黃國為楚滅後,國亡家破的黃國臣民,紛紛離鄉背井,但他們不論走到哪裡都仍是以國為姓,其中大部分流散到當時的楚國腹地,於是就有了因黃氏遷居而得名的黃岡、黃陂、黃安、黃石、黃梅等地。還有一部分被「浮諸江南,以實海濱」於是就形成了南方諸多黃氏家族和黃洞蠻壯族的黃姓。
楚滅黃三百年後,在黃國故址出現了一位偉大的黃姓人物,他就是大名鼎鼎的春申君黃歇。宋代鄧世明所著《古今姓氏書辯證》中載:「黃為楚滅後,其族仕楚,春申君即其後。」這位留居黃國故址遺民的後代,為復興黃氏家族,委身仕楚,為相二十五載,政績卓著,賜以淮北十二縣,成為戰國著名四君子之一,從而給黃氏家族帶來了第一次中興。公元前238年,春申君黃歇在宮廷內訌中遇害,其子孫受株連而被迫流散各地,致使黃氏家族再度中衰。但黃氏家族並沒未因此而沉淪,他們分別與原來流散各地的黃氏族人匯合,頑強奮進,不僅渡過了危難,且先後在許多地方形成瞭望族。
據有關史料和姓氏通書證實,黃歇長子黃尚一支,形成了後來的淮陽黃氏和江夏黃氏;次子黃俊一支,形成了後來中原陽夏黃氏;五子黃堂一支,形成了後來的東吳黃氏。繼之而起的金華、邵武黃氏望族,皆是江夏黃氏繁衍的分支,今天在海外的黃氏族人,大多是從上述各地先後南遷的。縱觀黃姓的播遷過程,其發展脈絡清晰可見,即由黃國——黃歇,發展至淮陽、江夏黃氏,進而播衍出金華、邵武等黃氏望族等分支旁系,然後播遷出海外異域黃姓,他們源出一脈,同根同祖。
歷朝累代,黃姓人才輩出,各領風騷,對中原文化向南傳播及一系列的社會變革,都起過重要作用。繼黃歇之後,西漢著名丞相黃霸被譽稱為當朝第一循吏;東漢黃香以孝道楷模而流芳千古;後唐黃峭山教子有方且頗具開拓精神,帶來了邵武黃族的繁榮;北宋的大書法家、大詩人黃庭堅,元代的女紡織家黃道婆,近代的民國第二開國元勛黃興等等,其名臣名人之多,枚不勝舉。如今,黃姓兒女更是遍布海內外,其中許多佼佼者活躍於國際國內的社會舞台,分別在政界、僑界、商界、文化界、外交界、金融界嶄露頭角,他們的事業舉世矚目,他們的名字四海傳揚,充分顯示了黃氏家族的興旺發達和勃勃生機。
B. 為什麼說天下黃氏都屬於"江夏
夏朝至春秋末年
江夏黃氏:
源自上
華夏古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嬴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從夏朝2148公元前到春秋戰國公元前648年古黃國共存續了一千五百年整,其黃國國君延續繁衍約50代子民。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今日的黃岡、黃陂、黃安、黃梅等地,據說就是因黃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
C. 為什麼黃陂要叫黃陂
北枕大別山余脈、南瀕長江的黃陂為武漢市新型城區。
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又分屬時稱西陵、安陸、石陽、灄陽、木蘭、梁安、梁興、黃陂、堡城等諸縣中的二、三縣,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現境域才統歸始置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黃陂縣。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陂縣,整縣改設武漢市黃陂區,又結束黃陂縣1420年的縣治沿革。
黃陂置縣也好,設區也罷,為名「黃陂」有何來由?以字釋意,「黃」,或指顏色,或為姓氏,或有其他專意;「陂」,則為水壙、水邊、山坡地等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有文稱:黃陂「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黃」指「黃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灣),「陂」指武湖,黃陂乃黃城與武湖之合稱。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收錄了(唐)侯喜復撰的《黃陂記》,《黃陂記》雲:「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由來也」,清同治《黃陂縣志》也有此說。明清時的地方誌又多將鄂東的黃岡、黃梅等帶「黃」字的地名與春秋時期的黃國掛上鉤,黃陂、黃岡、黃梅等同屬黃國,黃陂地處武湖之濱,先民懷念故國,故名黃陂,「黃」又指黃國。
黃陂的來由,民間也有多說。上古,江漢平原是江河湖澤連片,江漢平原東隅的黃陂南境也為汪洋澤國。 民間傳說古代先民駕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陸為安全登陸之地,船抵黃陂則為黃土之坡。民間還流傳黃陂縣名系包公所改,將包公與黃陂牽到了一起。相傳,黃陂曾稱定遠,包公坐定遠審斷「子打母」案時,在縣北研子崗將打母之幼童研為黃皮。為警示後人,包公將「定遠」改為「黃陂」。查勘史料,黃陂從未名為定遠,包公也未到過黃陂,今區委、區政府駐地之北雖有定遠村,村名也只是現代以傳說定之。此說更只能是「戲說」版了。
D. 楚國時黃氏的人是否屬於皇族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E. 戰國時期楚國黃氏的封地在哪裡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
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春申君,本名黃歇,是黃國(今河南潢川、光山一帶)貴族後裔,他博聞善辯,禮賢下士,是著名的戰國四公子之一。他曾幫助在秦國做人質的太子完逃出秦國,回楚繼位,即楚考烈王。於是考烈王以黃歇為相,封為春申君,並賜淮北十二縣。
清代乾隆年間的《光州志》載:「光州內有黃歇宅」,又載:「州境即在所賜十二縣中,今州治其遺宅也。」近年又在潢川出土的清乾隆七年九月《光州十景》的石刻中有《春申遺宅》一首,並註:「周東三里河北有春申君丹爐,在光州治後有春申君漆井」。由此可見,潢川不僅是春申君的封地,而且是他的家鄉。
F. 湖北為何有很多「黃」字開頭的城市
湖北東部人們習慣稱為鄂東,地域緊緊相鄰的黃岡、黃陂、黃石、黃梅、黃安(1952年更名紅安)等地。很是奇怪,為什麼這么多“黃”字地名緊挨一起呢?
.我國大部分的地名皆是自古一脈相承而來,比如邯鄲、洛陽、荊州等,數千年來名字基本沿用至今。湖北境內的確有很多以“黃”字開頭的城市,如黃岡、黃石、黃梅等。不過這些地方均集中在鄂東區域,這到底是因為什麼呢?其實與一個古國有關聯。
還有一部分被“浮諸江南,以實海濱”,於是江南沿海就形成了諸多黃氏家族和黃洞蠻壯族的黃姓。
黃”字開頭的地方盡在湖北的東部。這些地方的人一般都愛擺譜,從古至今,莫不如此。如果黃安不是土地上浸染著革命先輩的鮮血,估計黃安也改不了紅安。本人的家鄉就在從紅安發源地的倒水河下游靠近長江的地方,因挖掘倒水河搬過家。
G. 黃歇是楚國王族還是黃國後代
黃歇是楚國公族,和黃歇同時代的韓非在他的著書《奸劫弒臣》中,明確指出黃歇是楚莊王的弟弟,但後人只知春秋時期有楚莊王,所以認為韓非所說為謬,但我們想一下同時代的人寫的當時名人的事會錯嗎?何況韓菲是荀子的學生,而荀子與黃歇也有深交,可見這種錯誤是不可能的。那韓非說的楚莊王是誰呢?其實就是楚頃襄王,頃襄王在世時,亦稱庄王,而頃襄王是他的謚號。這一問題歷史學家錢穆專門做了考證。黃歇就是楚懷王的庶子,頃襄王的弟弟。其實,司馬遷在《游俠列傳》中也提到戰國四公子均為王者親屬,這也與戰國時,稱諸侯的庶子為公子相吻合。那為什麼黃歇姓黃呢?其實這也是後人的誤解。古時男子有姓氏名字之分,黃歇應該姓羋,氏黃,名?,字歇,所以當時人稱黃歇。古時貴族多以封地為氏,比如屈原的先族被封在楚國屈地所以他氏屈,即屈原,姓羋,氏屈,名平,字原,所以在當時他可以叫做羋平或者屈原,這是同一個人。黃歇很可能被懷王先封在黃國故地或黃君故地,所以他氏黃,到了楚考烈王時才又被擴大了封地,所以後人又稱他為春申君。由於黃歇被李園殺死後十幾年楚國就滅國了,他的子孫也避難流落他鄉,故後代子孫為了避禍,而附會黃歇是春秋時被楚國滅國的黃國人的後裔,也是可以理解的。
H. 中國黃氏歷史
黃姓從總體上分為「黃姓概況 、黃姓源騰、黃國歷史、黃氏精神、黃姓史料 、黃姓遷徙、黃氏名人、郡望堂號、黃姓祠聯、宗祠世系」十大內容。
黃姓概況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資料很多具體請參考
http://ke..com/view/33123.html?wtp=tt
I. 為什麼黃山、黃石、黃梅、黃岡、黃陂等地名集中出現在安徽至湖北一塊
1、黃陂是4000年前盤龍城所在地以及古黃國所在地,而黃國始祖是姬姓來自於周朝分封的後裔。之所以叫黃國是因為黃國所在地大片沼澤水網密布,湖水常在梅雨季節後,常泛起一層黃色漣漪,薄薄一層如黃綢布,似乎是在水上蒙上一層黃皮,所以就稱它為“黃陂湖”,黃國因此得名而不是因為黃帝得名。 黃姓大多來自黃國國姓以及春申君黃歇。
7、潢川是中華黃氏發源地,春秋稱黃國,漢代為弋陽,盛唐時期叫光州,民國二年更名潢川。潢川和黃陂、麻城在古代同屬於黃國。夏商時期,這里已建立了息國、黃國等諸侯國,號稱千乘之國。春秋時期,這里被稱為申國,春申君名字跟這個地名有關系。之所以提到潢川是因為建國前信陽地區屬於湖北建國後劃歸了河南。
J.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10)黃陂是黃國嗎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