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湖北戲劇的劇種
湖北戲劇對推動中國戲劇有著突出的貢獻和極深的發展淵源。湖北素有戲劇大省美稱,全省戲劇劇種達20多種。省會武漢以漢劇、楚劇、京劇、話劇為主;江漢平原以荊州花鼓戲為主;孝感以楚劇為主;黃岡以黃梅戲為主;咸寧以採茶戲為主;襄陽、十堰等鄂西北地區以豫劇為主;恩施以南劇和花燈劇為主;宜昌地區以京劇和民族歌舞為主。
湖北的戲體現著湖北文化多元的特徵,是湖北文化博的縮影。湖北省京劇院因突出成就引領全國京劇界,被文化部命名為國家京劇院。為了進一步推動和發展湖北戲劇,湖北省委、省政府於2000年批准聯合組建湖北省地方戲曲藝術劇院,制定出發展楚劇、保留漢劇、振興黃梅戲的戰略格局。 湖北皮影主要分「門神譜」(大皮影)和「魏譜」(小皮影)兩大類:「門神譜」主要集中在江漢平原的沔陽(今仙桃市)、天門、雲夢、應城等地以及黃陂、孝感、漢川的部分地區;「魏譜」皮影分布在鄂北和鄂西北的竹溪、竹山、谷城、保康、遠安、南漳、襄陽、隨州一帶,其形制及風格與陝豫皮影相似,是陝豫鄂三地民間文化交流融合的結果。
江漢平原「門神譜」(大皮影)則代表了鄂地皮影的主流。江漢平原屬於荊楚腹地,楚文化底蘊豐厚,古代的青銅、竹木硬雕和皮革、沔陽雕花剪紙等軟雕工藝為皮影的誕生准備了良好的前提條件。據說在明成化年間,在竹溪豐壩鄉和中峰鎮就有皮影戲班。鄂西北一帶有「西革」、「漢革」兩種影戲班。「西革」影偶小巧,唱「山二黃」腔,屬陝西影系;漢革影偶較大,唱本地高腔,應屬江漢平原影系。 中國戲劇十大女傑之一沈虹光的話劇《同船過渡》是全國話劇舞台優秀作品,先後榮獲中國話劇最高獎金獅獎、文華獎、五個一工程。為紀念中日恢復邦交30年,促進中日文化交流,日本東演劇團曾先後在上海、武漢、廣州以日文版演出《同船過渡》,日本東演劇團還曾在日本連續上演沈虹光的兩部話劇《同船過渡》和《幸福的日子》100多場,創日中戲劇交流史輝煌。沈虹光將湖北的故事用話劇唱響日本。
2. 黃陂屬於武漢的哪邊
黃陂區地處武漢的北面。
3. 湖北的傳統戲曲是什麼
1.漢劇,中國戲曲劇種。俗稱「二黃」,又有「楚調」(楚劇源自「黃孝花鼓戲」,是湖北的另一種地方戲曲)、「漢調」兩種叫法。它為湖北主要的戲曲劇種。主要流行於湖北省境地內長江、漢水流域以及河南、湖南、陝西、四川部分地區。清代中葉形成於湖北境內,發展成為襄河、荊河、府河、漢河四支流派。俗稱路子。
2.湖北評書, 主要流傳於長江沿岸的武漢、沙市、荊州、宜昌、孝感等地。評書有著悠久的歷史,書目豐富多彩,主要有兩大類:一類是僅按小說底本講述的「底子書」和在「底子書」基礎上發展加工而成的「雨夾雪」,書目有《三國》、《水滸》、《隋唐》、《岳飛傳》等;另一類被稱為「路子書」,這類書目是演員自己編創並演出的,較追求情節的驚險熱鬧,書目有《王莽忠孝圖》、《八門鬥智》等。
特徵:表演善於模擬書中的各種人物,並藉助手勢、身段、口技等渲染氣氛。其描敘景物時喜歡使用駢體、敘述,對話時則使用來自民間的口語。
3.湖北小曲,主要內容:湖北小曲由「漢灘小曲」和「天沔小曲」組成。漢灘小曲又稱「漢口灘小曲」、「外江小曲」,主要流行於湖北境內的漢口、沙市、宜昌等大中城市,以坐唱摺子戲為主。天沔小曲也叫「內河小曲」,主要流行於漢水沿岸湖北境內的天門、潛江、沔陽、漢陽、漢川等縣鎮及農村,以敲碟子演唱民間小調著稱。湖北小曲的曲牌據稱原有二三百個,上世紀30年代末逐漸失傳,現存100個左右,既有本地小曲和從長江上游和下游傳來的小曲,也有抗戰時期流落各地的小曲藝人從各地帶回來的小曲。
特徵:湖北小曲的演唱形式以坐唱為主,演出二、三人不等。20世紀60年代又有站唱、走唱等形式。
4.楚劇,舊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1926年改用現名,大約於百年前在鄂東流行的哦呵腔基礎上融合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形成。1922年,楚劇逐漸接受京、漢劇及文明戲的影響,演員和音樂工作者開始了分工,唱腔上創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調,劇目也開始變單出戲為本戲,並採用一些京劇、漢劇的道具。
5.荊州花鼓戲,因它生根於天門、沔陽一帶,故曾經又名「天沔花鼓戲」。清道光年間在江漢平原的民間歌舞說唱的基礎上,不斷吸收其它劇種的劇目、聲腔和表演逐漸發展起來。荊州花鼓戲的唱腔曲牌約有八十多種,多是當地的民歌小調,主腔有「高腔」、「打鑼」、「四平」、「圻水」,其他小調有「思兒」、「綉荷包」、「雙撇筍」等。演唱時有幫腔。因受楚劇的影響,唱腔有了某種程度的變化。主要樂器有邊鼓、竹梆、鈸、大鑼、馬鑼、小鑼、嗩吶等。打擊樂器的曲牌約有二十多種。樂曲較豪放粗獷。
6.荊河戲,主要流行於湘北澧縣、津市、臨澧、石門、大庸、岳陽等地,以及湖北的石首、松滋、公安、監利、恩施和中游的銅仁,四川的秀山、酉陽,共30來個縣市。曾稱「上河戲」或「大台戲」,1954年定今名。有昆、高、彈3種聲腔,以彈腔為主。舞台語言用澧州官話。
7.南劇,又稱南戲,是流行於鄂西土家族地區的一個具有民族特色與地方特色的頗有影響的古老劇種。是湖北省四大地方劇種之一,居恩施州五種地方劇之首。它流播城鄉,有著深厚的群眾基礎。
8.湖北越調,又名襄河越調,流行於襄陽、荊州、宜昌一帶。清代中葉已興盛,已有班社在這地區演出,如陽春班、泰和班、三盛班等。同時這地區又流行同州梆子(東路秦腔),因此聲腔劇目與秦腔有著密切關系。越調唱腔質朴自然,真切豪爽,婉轉動人。它有曲牌和板腔兩種曲體,因而構成了越調音樂的獨特風格。越調的傳統劇目分為正裝戲和外裝戲兩種,有400多個劇目。正裝戲為越調的傳統劇目,其構思嚴整,唱詞深奧,主要演歷史袍帶戲,多以生、凈為主角,外裝戲多為民間生活戲,也有許多公案戲,以小生、小丑為主角,詞句通俗,多唱少白,生活氣息濃厚。
9.山二黃又名漢調二黃,簡稱漢二黃,俗稱靠山黃,屬漢劇的一個支派,是流行於鄂西北地區的皮黃劇種。它是隨荊、襄移民帶進鄂西北山區的楚調與地方方言民樂長期吸納、融合而形成的。山二黃」的表演藝術在分工和運用劇目方面具有獨到之處:它的唱腔有西皮、二黃、反二黃、四平等,均屬板腔體;角色也分一末、二凈、三生、四旦、五丑、六外、七小、八貼、九老、十雜十大行當,因歷來主重唱工,十行角色皆有重頭戲;演出伴奏分文場和武場,文、武場均由鼓司指揮。「山二黃」傳統演出劇目以「列國戲」、「三國戲」、「唐宋戲」居多。 具有濃郁地方特色的「山二黃」劇種是全國地方古老稀有劇種之一,被譽為秦巴山區的稀世瑰寶。
10.東路花鼓戲,起源於鄂東,形成於鄂東的麻城、羅田、紅安、浠水、黃岡一帶,位於大別山南麓。
11.湖北高腔
12.黃梅採茶戲
13.陽新採茶戲,至今已兩三百多年的歷史。 早在清康熙年間(1662年-1722年),陽新就出現茶歌和民歌小調為唱腔的「花燈戲」,這是採茶戲的雛形。
14.遠安花鼓戲
15.梁山調
16.襄陽花鼓戲,曾在襄樊地區廣為流行,影響至我省的房縣、鄖陽、遠安、興山,最遠達到陝南、豫南等地,它最初被稱為「地花鼓」、「花鼓子」,因該劇種曾受歧視遭禁演,藝人們只能躲在山野鄉間里演出,故又有「躲躲戲」之稱。
17.鄖陽花鼓戲,是十堰地方劇種之一,現流行於鄖縣、鄖西、房縣、丹江口市等地。鄖陽花鼓戲起源於清代中晚期,距今已有一百多年歷史。鄖陽花鼓戲兼唱絲弦伴奏的琴子戲和鑼鼓伴奏的八岔戲,俗稱「二棚子戲」。它的聲腔有琴子、八岔和采腔三類,其唱腔的「花腔」部分還吸收了「鄖陽四六句」的部分曲調。
18.隨縣花鼓戲
19.堂戲,又稱唐戲,是流傳於長江北岸、神農架山區的地方劇種。
20.文曲戲,是流行於贛、鄂、皖三省邊界的一個有名劇種,以其清新婉約而引人入勝。文曲戲的前身是「坐唱」。這種「坐唱」在江西的九江、瑞昌、都昌、湖口叫做「文詞調兒」、「曲子」;湖北黃梅、廣濟叫做「調兒」、「曲子」;安徽的東至、宿松叫「兒家腔」、「文南詞」。
21.柳子戲,又稱楊花柳,陽戲,是流行於土家族地區的一個老劇種,是恩施州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4. 湖北地方戲有哪些
湖北地方戲有楚劇、漢劇、花鼓戲。
1、楚劇,舊稱哦呵腔、黃孝花鼓戲、西路花鼓戲,清代道光年間鄂東流行的哦呵腔與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孝感市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融合,形成一個獨立的漢族地方聲腔劇種之一,1926年改稱楚劇,是湖北省地區具有廣泛影響的地方劇種。
2、漢劇舊稱楚調、漢調,又名楚腔、楚曲,初步形成於清代康乾年間,至嘉道年間走向進一步成熟。它流行於湖北省,遠及湘、豫、川、陝、粵、皖、贛、黔、晉等省的部分地區。漢劇聲腔以西皮、二黃為主。其中的代表性劇目有《雙盡忠》、《兩狼山》、《生死板》等。
3、荊州花鼓戲,曾稱「沔陽花鼓」,後正式命名為「天沔花鼓」。20世紀80年代初改稱「荊州花鼓戲」,是流行於湖北省江漢平原一帶的地方戲曲劇種。荊州花鼓戲發端於清代沔陽州,即現代的仙桃、天門、潛江一帶。
(4)黃陂的戲曲擴展閱讀
傳承
戲劇已越來越受到中國乃至世界的關注和矚目。2006年國務院批准並於6月公布了文化部確定的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湖北的漢劇、楚劇、黃梅戲被列入了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為了湖北戲劇更大繁榮發展,成功舉辦了"第八屆中國藝術節"。 湖北省文化廳領導和推動著全省范圍藝術資源的優化組合,舉全省之力進行藝術創作,大膽聘請許多國家級一流專家全力打造20多台劇目,涉及舞劇、音樂劇、京劇、話劇、歌舞劇、楚劇、豫劇、黃梅戲、花鼓戲等幾乎所有藝術門類,這些劇目無論是藝術價值還是市場效益都取得了豐碩成果。
5. 什麼是戲曲中的皮黃腔啊
皮黃腔是傳統戲曲聲腔系統。以二簧腔及西皮腔作為主要腔調的劇種,均屬皮簧腔系。如徽劇、漢劇、京劇、粵劇和湘劇、贛劇、桂劇中的南北路及川劇胡琴腔,滇劇的襄陽腔、胡琴腔等,全國不下20多個劇種。
皮簧各劇種有共同的血緣關系,在音樂上也有許多共同的因素。但由於受各地方言和民間音樂的影響,在音樂上也各具特色。
皮簧腔系各劇種在音樂上的共同之處,反映在詞格上,不論西皮腔或二簧腔,都沿用七言或十言的對偶句式。在慢速、中速的板式中,七言分作二、二、三的音節(逗),十言分作三、三、四的音節(逗),並於逗句間嵌以長短不同的過門及尾腔。西皮及二簧的各種板式,全以原板作基礎衍變派生而成。某些輔助性曲調,除南梆子為京劇特有外,其他如吹腔、四平調、撥子等,也是皮簧諸劇種所共用,只是名稱及具體變化不同。各劇種均以胡琴為主奏樂器,行當唱腔的分類及發聲方法,除個別劇種不同外,也大體相似。
皮簧腔系各劇種在音樂上的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旋律上的差異。如同為二簧慢三眼,京劇的唱腔及過門就比較細膩華彩,拖腔也比較曲折,徽調則比較朴實,花音不多,起伏不大,且多襯字,仍保留著皮簧形成初期的簡朴特色。川劇胡琴腔二簧,用音較簡單,過門不多,拖腔也較短。湘劇南路和漢劇的句尾延伸旋律,比京劇長,且在拖腔中多次作正、反式的移宮,使人聽了有跌宕婉轉之感。由於方言不同,字音調值不同,造成旋律、行腔的差異。徽戲的促調,在京劇中已派入平、上、去三聲之中,徽戲中的陽上與陰去差不多,京劇中就根本無此調值。粵劇、桂劇中的閉口音,在其他皮簧腔系中也不多見。所以在各皮簧腔系的劇種中,除了西皮、二簧的上下句中結音與終止音以及某些骨架音相同外,其旋律與逗尾落音卻不相同。
6. 黃陂區的美食特產
1,油麵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2,蝦鮓
蝦鮓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東西湖區和孝感市孝南區、漢川市等地特產。為「黃陂區十大名菜「之一。經過「淘蝦瀝干、食鹽腌制、專桶堆積、優質稻米、炒熟磨粉、3︰7(湖蝦、米粉)拌和、佐料混合、涼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種配料製成。
3,糍粑魚
糍粑魚是具有濃厚的湖北鄉土氣息的傳統名菜,屬於鄂菜系。是以魚肉為主料,經過腌漬、晾乾後煎燒而成的。在鄂東南地區人們食用「糍粑魚」已是一種嗜好。
4,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湖北武漢市黃陂區的地方傳統名餚,屬於鄂菜系武漢菜。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
5,汽水肉湖北省的傳統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說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飲料,而是蒸鍋中的水受熱蒸餾而產生的汽水。
7. 戲曲有多少種
戲曲是中國傳統的戲劇形式。是包含文學、音樂、舞蹈、美術、武術、雜技以及表演藝術各種因素綜合而成的。它的起源 歷史悠久,早在原始社會歌舞已有萌芽,在漫長發展的過程中,經過八百多年不斷地豐富、革新與發展,才逐漸形成比較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雖說它的淵源來自民間歌舞、說唱、滑稽戲三種不同藝術形式,但區別一個劇種所顯示的最大的特色,首先仍表現在它來自不同聲腔系統的音樂唱腔。這些音樂唱腔則是以所產生地區的語言、民歌、民間音樂為依據,並兼收其他地區音樂而產生的。各個劇種的劇中人物大部分由生、旦、凈、丑等不同臉變化的腳色行當充任。表演上著重運用以生活為基礎提煉而成的程式性動作,和虛擬性的空間處理。講究唱、做、念、找藝術,表演運輸和富裕舞蹈性,技術性很高,構成有區別其他戲劇而成為完整的戲曲藝術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我國各民族地區的戲曲劇種,約有三百六十多種,傳統劇目數以萬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又出現許多改編的傳統劇目,新編歷史劇和表現現代生活題材的現代戲,都受廣大觀眾熱烈歡迎。比較流行著名的劇種有:京劇、崑曲、越劇、豫劇、湘劇、粵劇、秦腔、川劇、評劇、晉劇、漢劇、潮劇、閩劇、河北梆子、黃梅戲、湖南花鼓戲……等等五十多個劇種,尤以京劇流行最廣,遍及全國,不受地區所限。
聲腔劇種:二黃、二人台、上黨二黃、上黨梆子、山西梆子、山東梆子、川劇、三角戲、義烏腔、弋陽腔、廣東漢劇、雲南壯劇、雲南花燈戲、丹劇、木偶劇、巴陵戲、五音戲、文南詞、中路梆子、內蒙大秧歌、鳳台小戲、永濟道情戲、白劇、白字戲、北昆、北京曲劇、北路梆子、皮黃、皮影戲、龍江劇、龍岩雜戲、東河戲、東路梆子、漢劇、寧河戲、樂平腔、正字戲、四平腔、四股弦、右詞南劍調、西皮、西秦腔、西路花鼓、西調、西路評劇、壯劇、壯族沙劇、薌劇、吉劇、呂劇、竹馬戲、老調梆子、廬劇、吹腔、亂彈、滬劇、評劇、蘇劇、甬劇、祁劇、辰河戲、餘姚腔、詞明戲、含弓戲、阿宮腔、靈邱羅羅腔、河南越調、河南道情、河南曲劇、河北梆子、河北亂彈、京腔、京劇、青陽腔、青海平弦戲、武安落子、杭劇、揚劇、崑腔、隴劇、茂腔、紹劇、甌劇、侗戲、宜黃戲、採茶戲、泗州戲、弦索腔、耍孩兒戲、陝西老腔、柳腔、柳琴戲、閩劇、閩西漢劇、南劇、姚劇、臨劇、哈哈腔、胡琴腔、荊河戲、渾源羅羅、貴州花燈劇、高腔、高山劇、高拔子、高甲戲、高調梆子、唐劇、桂劇、秦腔、晉劇、邕劇、莆仙戲、海鹽腔、海門山歌劇、海城喇叭戲、萊蕪梆子、壺關秧歌、淮劇、淮紅劇、黃梅戲、黃龍戲、黃孝花鼓、清戲、清音戲、粵劇、婺劇、楚劇、推劇、梨園戲、梆子腔、章丘梆子、鐃鼓雜戲、湘劇、湘西苗劇、越劇、傣劇、瓊劇、絲弦戲、滑稽戲、皖南花鼓戲、湖南花鼓戲、蒲劇、蒲州梆子、雷劇、錫劇、滇劇、蒙古劇、碗碗腔、瑞河戲、新疆曲子戲、賽戲、歌仔戲、僮子戲、蔚縣秧歌、漫瀚劇、潮劇、徽劇、影子腔、黔劇、豫劇、襄陽劇、襄武秧歌、藏劇、贛劇、彝劇。
戲劇名詞:九宮、入破、卜兒、十三調、二花臉、刀馬旦、人物造型、大麴、大面、大遍、小末、小旦、小戲、小生、小花臉、三部曲、三花臉、三小戲、才人、廣播劇、引子、引戲、文場、文工團、文明戲、元曲、元雜劇、雲手、雲韶府、丑、介、隊舞、六幺、幺篇、宮調、水袖、化妝、反串、書會、瓦舍、勾欄、開呵、木大、中州韻、內心獨白、手眼身法步、中國戲劇梅花獎、打出馬、打背躬、台詞、台步、正末、正旦、正劇、正凈、四大徽班、四大聲腔、四功五法、旦、旦兒、末、末泥、本色、本色表演、出、外、生、加官、龍套、布景、對白、代面、包廂、樂棚、務頭、犯調、北曲、立部伎、東海黃公、蘭陵王入陳曲、行頭、行當、行家、行院、戲文、戲曲、戲劇、沖末、沖狹、曲破、曲牌、曲譜、老旦、老生、吊毛、傳奇、雜當、過曲、集曲、合生、許胡、百戲、優伶、尋幢、壓軸戲、地方戲、問題劇、自報家門、花部、花旦、把子、把子功、走邊、走索、場、場面、場面高度、巫、串、折、弄、角抵、蒼鶻、社火、邦老、孛老、序幕、身段、尾聲、搶背、宋雜劇、竹竿子、吳江派、蘇中郎、坐部伎、連台本戲、即興表演、武旦、武丑、武場、武凈、武生、武二花、武花臉、板眼、板式、參軍、參軍戲、定場詩、定場白、倈、凈、帔、轉踏、法曲、青衣、京白、官衣、話劇、詩劇、掐彈詞、性格化、毯子功、油花臉、昇平署、宜春院、貼凈、貼旦、獨白、獨幕劇、科班、科泛、科渾、南曲、南戲、南雜劇、南北合套、俗樂、院本、弦索、啞劇、亮相、起霸、圓場、面具、軸子、客串、草台班、閨門旦、活報劇、音響效果、總會先倡、劇場、劇種、劇本、悲劇、悲喜劇、砌、綵排、旁白、幫腔、家門、賓白、缽頭、俳優、倡優、臨川派、鬼門道、諸宮調、第四堵牆、愛美劇運動、排遍、排演、腳色、腳本、梨園、梨園弟子、副旦、副末、副凈、唱腔、唱賺、唱念做打、基本功、街頭劇、翎子、盔頭、檢場、臉譜、彩旦、清唱、菊部、票友、郭禿、象人、教坊、虛擬動作、銅錘花臉、魚龍曼延、雅部、雅樂、雅樂部、儺、道具、喜劇、黑頭、腔調、猴戲、掌記、搽旦、散樂、裝孤、傀儡戲、滑稽戲、溫州雜劇、程式動作、鼓板、鼓子詞、鼓吹部、鼓架部、幕、幕表制、纏令、纏達、韻白、滾調、跳丸、演出本、路歧人、酸、賺、摘遍、鑼經、楔子、髦兒戲、潛台詞、舞台、舞台燈光、舞台美術、舞台指示、舞台藝術、題目、題目正名、靠、趟馬、髯口、褶子、蟒袍、敷演、磕瓜、影戲、燕濯、踏謠娘、霓裳羽衣曲
8. 戲曲的精華是什麼
十八世紀末、十九世紀初這一歷史時期,「崑曲」佔領著北京的戲曲舞台。後來崑曲被封建統治者召進了宮廷,為了迎合統治者的口味,崑曲不斷地加工、修改,逐漸失去了原有的民間特色,脫離了廣大人民群眾,於是它在民間的地位就漸漸衰落下來。此時,由「弋陽腔」逐漸豐富、衍變而來的「京調」開始風行。
「弋陽腔」也叫「高腔」,誕生於江西弋陽一帶,長期在民間流傳,有深厚的群眾基礎。它在流動演出中,不斷地從各地戲曲中吸收營養、掘取精華。明末清初,「弋陽腔」流傳到北京後,與北京的語言相結合,逐漸豐富、衍變,就形成了「京腔」。
逐漸,「京腔」在北京稱盛,蓋過了「崑曲」的風頭。「京腔」演員一天比一天多起來,而不少「崑曲」演員也改演「京腔」戲。這一時期,「京腔」也著實輝煌了一段時日。
清朝庚戌年(公元一七九零年)九月二十一日是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全國各省有名的戲班,都被召進北京演戲慶壽。首先,「安慶徽」戲班的名旦高郎亭應命率 「三慶班」入京祝壽,隨後,「四喜」、「春台」、「和春」也接踵而來。這是徽戲第一次登上北京的戲曲舞台。當時,被統稱為「四大徽班」。
「四大徽班」為乾隆皇帝的八旬「萬壽」的慶典演出結束後,沒有南返,留在了北京。從當年的十月中旬起,他們就轉入民間戲曲舞台獻藝了。
「徽戲」起源於安徽省安慶市一帶,所以,又被稱為「安慶徽」。它是個歷史悠久的地方戲,聲腔以〔二黃調〕為主,以〔崑腔〕、〔徽調〕、〔吹腔〕、〔四平調〕為輔,十分豐富。「徽戲」的劇目題材廣泛、情節動人,戲曲語言通俗易懂,在民間演出很受廣大群眾歡迎。
「四大徽班」能同時走紅於北京,原因在於,他們雖然同是「徽戲」,卻各具特色。「三慶班」擅長演有頭有尾的整本大套的戲;「四喜班」擅長演以「崑腔」見長的劇目;「春台班」的演員以青少年為主,觀眾長久看中老年的戲,乍看童伶戲,頓覺耳目一新;「和春班」的演員大多精於翻撲跌打,擅長武戲,而當時北京戲曲舞台上武打場面很少,自然感到新奇矚目。在當時北京城內,大街
「徽」、「漢」兩個劇種合作演出近三十年,相互借鑒、不斷改進,再加上受北京語言的影響,聲腔逐漸發生了不小的變化,當時人們把這種發生變化後的唱腔稱之為「京調」。
「徽戲班」的挑梁演員程長庚和「漢戲班」的著名演員餘三勝,為了生計,北上至京,分別加入了當時在北京的「三慶班」和「春台班」。北京唱念俱佳的「票友」張二奎「下海」後,從「和春班」,又加入了「四喜班」。他們的演出,受到廣大群眾的熱烈歡迎。他們憑借自己精湛的唱念功力和淵博的藝術才能,在「京調」的基礎上,廣泛吸收各種地方戲曲「聲腔」、「表演」之精華,融會貫通,納為己用。他們保留了「徽戲」的激昂,「漢戲」的委婉,吸取了「崑曲」的小巷,隨時可以聽到對「四大徽班」的贊揚之聲。「徽戲」的名聲,一天比一天大,北京城的大戲園幾乎都被「徽戲班」佔領。
清嘉慶、道光年間,「漢戲」也流傳到北京。「漢戲」舊稱「楚調」,也叫「漢調」,聲腔以〔西皮〕為主,以〔二黃〕為輔。陝西梆子傳入鄂西北衍變為「襄陽腔」,後又經過當地藝人的融匯,才演變為 「漢戲」的〔西皮〕。湖北黃陂、黃崗的「二黃腔」經過不斷改進發展,才衍變為「漢戲」的〔二黃〕。
「漢戲」已有三百多年的歷史,它早期就經常同徽戲相互影響。「漢戲」進京的時候,北京的舞台上正被聲勢浩大的「徽戲」所佔領。「漢戲」若單獨成立班社,實難與「徽戲」匹敵。所以「漢戲」進京後,很自然地加入了「徽戲班」,形成了「徽」、「漢」合班的演出方式。這就為「京劇」的形成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靜穆、「亂彈」的繁茂,對 「京調」進行了不間斷的創造和革新,逐漸使其形成了相當完整的藝術風格和表演體系。終於,在咸豐年間,一個以〔西皮〕二黃〕為主要聲腔的新劇種——「京劇」誕生了。從「三慶」、「四喜」、「春台」、「和春」四大徽班晉京,到京劇的誕生,。大約經歷了六十年左右的孕育過程。
京劇有很大的國際影響,它是中國戲曲藝術的精粹。它不是土生土長在北京的地方劇種,而是在「徽戲」、「漢戲」的基礎上,吸收「崑曲」、「梆子」、「弋腔」和諸多地方小調的精髓,又根據北京的語言特點,加以融化、衍變而成的「國劇」。
9. 最近有一部諸葛亮搞笑版揮淚斬馬謖的視頻很火,配音方言應該是武漢黃陂話,求大神發下觀看地
配音是黃岡羅田方言,與黃陂話有點區別
這是一個羅田縣勝利鎮方言版的諸葛亮揮淚斬馬謖的連接,剛又刷出來了,都聽得懂吧
http://peiyinxiu.com/m/7EA5873112559FAC?from=timeline&isappinstalled=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