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老闆縣志有誰

黃陂老闆縣志有誰

發布時間:2021-02-05 16:29:28

1. 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誰

一、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知縣劉昌緒。主持編修《黃陂縣志》。
二、簡介:
黃陂區(Huangpi),是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面積2261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2016年,戶籍人口113.28萬人。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長江新城和武漢臨空經濟區核心區。區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下轄15個街道、1鄉、1場、3個開發區。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木蘭文化,二程、辛亥首義四大文化名片。黃陂是湖北省第一台鄉,第二僑鄉,華僑華裔和港澳台同胞超過30萬人。商代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城市之根;5A級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為武漢之肺。

2. 黃陂木蘭 解讀

木蘭故里在黃陂

■皮明庥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兒時讀木蘭辭時對木蘭其人其事之史實,一片茫然。待五十年代初,有機會到武漢市屬黃陂區(原為縣)進行工作和探訪,才驀然間得知原來從幼就欽仰的女中豪傑木蘭的故里就在黃陂。仔細踏訪,黃陂的山山水水中,點布著巍巍的木蘭山,山上有木蘭殿;立新店有將軍廟和木蘭冢;北鄉(雙龍鎮)有木蘭故里;還有紀念性的木蘭湖等等,編織成了一條斑瀾多彩的木蘭文化鏈。
史著如林的中國,關於木蘭的載記雖語焉不詳,但林林總總亦蔚為大觀。關於木蘭本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推原到成於北魏,見於南朝陳代的《木蘭辭》。至兩宋時,收入《西文苑》、《文苑英華》、《樂府詩集》中。民國以來,成為中小學課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到黃陂,寫下了韻味深沉、清麗動人的《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見《樊川文集》),詩中說的是木蘭以女兒之身化妝男兒參加征戰,在邊塞上思歸,還到明妃王昭君墓前(拂雲堆,即今內蒙古之昭君墓青冢)去把酒。此詩成於唐會昌三年。《黃陂縣志》載記:唐武宗會昌三年,杜牧游木蘭山。此詩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已經很盛,怪不得後來宋代名儒程大昌讀了此詩後,在《演繁露》中,感慨系之:「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這首詩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
近年來,黃陂區進行了扎實的史實、史料、史跡徵集、研究工作,並由黃鋰寫成《花木蘭將軍三考》。他提出木蘭是漢代人,家在黃陂。特別是史跡調查中,文中談到黃陂雙龍鎮(今木蘭山北之姚集鎮大城潭村)有許多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遺存,而古籍中的《木蘭奇女傳》雲:「木蘭,姓朱,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黃陂)雙龍鎮人。」而在木蘭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將軍墳,並發現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凡此都證明黃陂為木蘭故里。
筆者近年來檢閱史乘,亦有創獲。《古今圖書集成》將有關木蘭將軍的史事和山川地誌都列入該書「方輿匯編」、「方黃」、「黃州府部」」———N74卷中。其中收錄山川名勝、詩文史事條目頗豐。首先收入《木蘭歌》(即《木蘭辭》),意即表明木蘭辭所敘述的木蘭故事發生在黃州之黃陂。
《古今圖書集成》編纂體例嚴謹,匯羅資料精當,其對黃陂木蘭史事言之鑿鑿,誠木蘭故里在黃陂之有力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05月10日第十版)

3. 花木蘭是誰的老婆

花木蘭
據說嫁給姓王的,但那是杜撰——後人胡編出來的。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4. 為什麼黃陂要叫黃陂

北枕大別山余脈、南瀕長江的黃陂為武漢市新型城區。

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又分屬時稱西陵、安陸、石陽、灄陽、木蘭、梁安、梁興、黃陂、堡城等諸縣中的二、三縣,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現境域才統歸始置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黃陂縣。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陂縣,整縣改設武漢市黃陂區,又結束黃陂縣1420年的縣治沿革。

黃陂置縣也好,設區也罷,為名「黃陂」有何來由?以字釋意,「黃」,或指顏色,或為姓氏,或有其他專意;「陂」,則為水壙、水邊、山坡地等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有文稱:黃陂「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黃」指「黃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灣),「陂」指武湖,黃陂乃黃城與武湖之合稱。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收錄了(唐)侯喜復撰的《黃陂記》,《黃陂記》雲:「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由來也」,清同治《黃陂縣志》也有此說。明清時的地方誌又多將鄂東的黃岡、黃梅等帶「黃」字的地名與春秋時期的黃國掛上鉤,黃陂、黃岡、黃梅等同屬黃國,黃陂地處武湖之濱,先民懷念故國,故名黃陂,「黃」又指黃國。

黃陂的來由,民間也有多說。上古,江漢平原是江河湖澤連片,江漢平原東隅的黃陂南境也為汪洋澤國。 民間傳說古代先民駕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陸為安全登陸之地,船抵黃陂則為黃土之坡。民間還流傳黃陂縣名系包公所改,將包公與黃陂牽到了一起。相傳,黃陂曾稱定遠,包公坐定遠審斷「子打母」案時,在縣北研子崗將打母之幼童研為黃皮。為警示後人,包公將「定遠」改為「黃陂」。查勘史料,黃陂從未名為定遠,包公也未到過黃陂,今區委、區政府駐地之北雖有定遠村,村名也只是現代以傳說定之。此說更只能是「戲說」版了。

5. 我國古代大的二程還有誰

湖北武漢市黃陂區,據元代脫脫等著《宋史。列傳第二十一》、《中國通史》和古代《黃陂縣志》記載,「二程」祖孫三代在陂生活了68年,二程兄弟也在黃陂生活、學習了十五六年,留下了多處遺跡,如「望魯台」、「程鄉坊」、「聰明池」、「花柳前川」、「理趣林」等。故海內外就將黃陂稱為「二程」第一故里。
還有種說法,河南洛陽,「二程」時代350年後的明代景帝朱祁鈺,他根據「二程」長期在洛陽講學,又是洛學首領,且葬於程村。一時高興就於景泰六年(1455年)詔封洛陽伊川的程村為「二程故里」。
一代理學家程顥、程頤(世稱「二程」)後裔程德祥帶著洋媳婦司徒黛蘭(Deborah Sommer),自美國來到湖北黃陂尋根謁祖,並與武漢市黃陂區和武漢大學敲定在二程故里舉行紀念程頤先生逝世900周年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程德祥先生就曾到黃陂考察,當時由於文化遺址均遭到破壞,史料散失,他感到很寒心。當時的黃陂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黎世炎便一個人開始調查整理有關史料,他會同有關人員跋涉千里、查閱史料百萬字,走遍了黃陂及周邊地區,經核對證實,確定分居在黃陂的「二程」後裔實屬嫡系。

6. 有人知道老的黃陂八景

陂邑十景:


一、鐵鎖龍潭
寒煙百尺古城西,神物何年藉此棲。
夜月揚髯森似戟,春濤起蟄振如鼙。
冥飛鐵柱空留鎖,幻出瓊泉漸作溪。
我欲乞靈消旱魃,豢龍今已屬鯨鯢。

鐵鎖龍潭:在黃陂城內舊縣署西百步外,古時是一片丘陵土墩。墩中有一座古肖寺,寺中神像的坐騎是一泥龍。寺旁有兩根石柱子,高約丈余,明成化年間被風吹折一根,所存一根不知仍在否。傳說上倉龍神違犯天條,被貶凡間附體泥龍。為了將功補過,泥龍樂善好施,每逢陰雨必化做人形在路口為趕路人撐傘相送,或借傘他用。一天,孝女貞姑替母采葯途經此地,突降大雨,無處藏身。泥龍趕緊撐傘相送,於後每當遇雨,即撐傘相送,常來常往,產生了愛慕之情,並將第一次送傘之日定為約會之日,兩人經常約會。這一現象不幸被古肖寺的一惡僧發現,當即用鐵鎖將泥龍鎖住,使其動彈不得。貞姑幾度赴約撲空,不免思念情切,滴下了三滴辛酸的淚水。淚珠落地,竟將地面砸出了三個孔,遂成了一口三眼井。井水翻騰,溢井而出,直漫到泥龍的尾部。泥龍得水,頓時獲得靈氣,大發龍威,上下翻滾,掙斷鎖鏈,帶著貞姑騰空飛去。泥龍滾動過的地方,就成了一汪潭水。而後,有一漁人捕魚時網得一副鐵鎖,所以叫「鐵鎖龍潭」。為了祭祀,明萬曆年間,縣令胡仲瀾興建文昌祠,後來年久失修而坍塌。清同治十年(1871年)又改建為文昌宮,復修正殿一重,中祀歷代帝君先賢。東側有放生池,由放生公所管理。1909年(宣統元年)進步人土打破女禁,創辦了黃陂第一所女子學校--木蘭女校。當時封建傳統觀念畢竟根深蒂固,主事者雖沖破阻力,創辦了女校,但卻顧慮重重,仍把女子視為必加防範的洪水,把校址設在鐵鎖龍潭的中心處,原藏經閣的舊址上,而且四周築起籬笆圍牆,只開一門進出,幾乎與世隔絕。

二、板橋仙跡
巨人何日學凌波,可有芒鞋踏破麽。
曾記踞橋黃石坐,難憑噴水白驢過。
步虛聲逐人無影,腳赤泥穿石不磨。
訝怪仙蹤徒一到,不曾略睡祗留蓑。

板橋仙跡:在黃陂縣治西郊外有石板橋一座,1223年(南宋嘉定十六年)建,明永樂間重修。相傳城西護城河洪水滔滔,百姓進出縣城,車馬受阻,過往極為不方便。黎民百姓急切地盼望能夠架一座石橋。有一年終於開工建橋了,誰知道下石打基時,石料常被河水沖走。正在眾水工一籌莫展、望水興嘆之際,一朵祥雲飄然降落,一位鶴發童顏的老者出現在大家的面前,他望著河水淡淡一笑。眾工匠發現原來是泥木祖師魯班,連忙上前求助。魯班微微點頭,說道:「你們不知道,石料之所以被捲走,是河水中的水蛇精在作怪呢。」說完隨手捏一泥齒丟入河中,霎時白光一閃,血水翻湧,巨浪滔滔。魯班趁機投石鎮水,差人架橋。頃刻之間橋就架好了,但是水中餘波未平,板橋也隨之顫動不已。魯班知道是妖孽在作怪,便走上橋去猛頓一腳,踩出了一道一尺多長的足跡,不僅鎮住了妖孽,而且平息了水患。護城河變成了通途,黎民歡呼雀躍。從此,石板橋上留下了祖師爺魯班的仙跡。

三、西寺曉鍾
浮生底事水雲程,客夜無眠分外清。
大抵鍾聲俱百八,西陵西寺倍關情。

西寺曉鍾:西寺也叫木蘭宮,在小西門外,距離大板橋不遠。根據同治《黃陂縣志》記載:西寺系唐貞觀年間襄州都督尉遲恭所修,明洪武年間重修,為從前朝賀習儀之所,寺中的大鍾系明朝萬曆年間邑人鄭光祿監鑄,重5048斤。縣志有詩這樣描述:竹閣春深夢未醒,木蘭鍾聲動神聽。數聲清越傳空際,敲落銀河萬點星。其曉鍾清脆,回盪晨空,山村田野,一片靜謐景象。圍繞西寺和大鍾,民間也流傳著動人的傳說。相傳始鑄西寺大鍾屢屢失敗,縣太爺坐卧不安,經過多方打聽,才知道武湖有一對漁民夫婦是鑄造大鍾的能手,丈夫叫鐵漢子,妻子叫銀姑娘。縣太爺聞訊大喜,於是馬上命令他們百日之內將鍾鑄造完成,否則問他們的殺頭之罪。夫妻二人也不敢怠慢,隨即燃爐煉鐵,九十九次的澆鑄,終因無人祭爐而未能鑄造成功。眼看百日期限已經到了,鐵漢子深感無望,便與銀姑娘相擁而哭。為了救丈夫,銀姑娘深情地望了丈夫一眼,毅然縱身跳入爐內。鐵漢子想上前阻攔,但是已經來不及了,只扯下了半幅白裙。愛妻喪生,大鍾鑄造成功,縣太爺感嘆之餘,決定親自試敲。鐵漢子言道,此鍾不僅聲音悅耳,而且他走多遠鍾聲也會傳遞多遠。縣太爺不信,賜他快馬一匹,約定半夜子時起程,次日辰時試鍾。鐵漢子依約催馬趕到武湖,黎明棄馬乘舟。剛好時辰已經到了,耳邊傳來了悠揚的鍾聲。鐵漢子觸景生情,思念愛妻,痛哭著將白裙撕碎,當作紙錢拋入湖中祭奠。一會兒,碎裙變成了群群小魚在水中騰躍。於是「西寺曉鍾敲,武湖銀魚跳」的傳說便流傳開來。

四、灄水冬溫
木蘭山麓浚源深,流向東城匯一津。
夜渡呼船常帶月,秋波洗練凈無塵。
群鷗出沒寒猶在,積雪消融臘似春。
□□□□□□□,□□□□□□□。

灄水冬溫:灄水發源於大悟光霧山,由北向南,縱貫黃陂全境,至五通口與諶家磯之間注人長江。據說,有一座「溫泉殿」,溫水奔涌,「溯雪常消青草洲」。傳說上八仙鬧海被下八仙斗敗,受到了懲罰。這時,江海黃龍前來說情,並親自送他們回府。誰知上八仙恩將仇報,反將黃龍扣押在洞府。何仙姑聞訊憤憤不平,救出黃龍逃到人間做了夫妻。黃龍取名齊天龍,何仙姑取名荷花。夫妻二人相親相愛,駕舟打魚為生,也常擺渡助人。一年,大雨滂沱,山洪爆發,良田淹沒,生靈慘遭塗炭。齊天龍夫婦痛徹心脾,駕舟搶險,奮勇救人,使許多鄉親死裡逃生。可他們夫婦二人卻因勞累過度,不幸被洪水捲走。鄉親們四處呼號,八方尋找,後在縣北不遠找到了他們的屍體,人們便將他們夫婦合葬在灄水邊。為了紀念這對捨己救人的夫婦,人們還在他們夫婦的墓前修建了仙侶台和仙侶洞,常年供奉。這件事情感動了上八仙和下八仙,以後每逢冬至忌日,群仙齊集於此,紛紛向河中灑酒祭祀,於是灄水就有了「冬溫」之說。

五、木蘭聳翠
突兀奇峰霄漢閑,相傳千古木蘭山。
翠流斷避煙生石,綠染虯松雲掩嵐。
嶺後一聲清磐動,天邊幾點暮鴉還。
將軍去後無消息,弱柳春來弄小蠻。

木蘭聳翠:縣北60里的木蘭山為荊楚名岳之一。相傳,漢代木蘭山下有一千戶長朱壽甫,膝下有一女名木蘭,聰慧過人,不僅知書達禮,而且武藝超群,每日習文練武在山中,山山嶺嶺都留下了她的足跡,山上遍布她用過的竹箭,好一派「低眉菩薩紅妝樣,怒目金剛劍俠同」的巾幗英雄氣概。當時,胡羌入侵,可汗點兵。木蘭女扮男裝,毅然代父從軍。轉戰十二載,木蘭凱歌還。這時,漫山遍野的竹箭,竟然變成了參天大樹,鬱郁蔥蔥,鮮花怒放,奼紫嫣紅,好象在迎接木蘭將軍的勝利歸來,又好象在歡慶木蘭的豐功偉績。綠的木蘭樹,紅的木蘭花,一經輕風搖動,頓時飛紅搖翠,展現出一幅生動的「木蘭聳翠」的絢麗圖畫。木蘭山不僅以木蘭將軍的家鄉聞名於世,而且以自然景觀和道教聖地吸引各地遊人香客。十景中多已不再,唯此香火不斷,現仍為黃陂縣第一勝景。

六、釣台夜月
石蹬千盤壘一邱,雲根翻動灄源流。
煙籠碧岫疑春曉,月浸澄潭若素秋。
仙去遺蹤空有篆,人來野鹿亦同游。
應憐昔日垂綸者,起位三分有二州。

釣台夜月:釣台其實有岩無台,在縣北5里處的灄水西岸,臨河突兀一塊高達數丈的砂岩,半腰刻有「釣台夜月」四個篆字,顯得古樸大方,幽靜宜人。據說宋代有個隱士,自負清高,一心欲效東漢嚴子陵的隱居生涯,以此圖謀虛名,所以愛在月明風清的良宵,選擇在此高台垂釣。一天,一路人見了問道:「先生,你坐這么高怎麼能看見浮子的動靜?如此垂釣豈不笑話?」宋隱士聽了不屑地一笑,孤傲地說:「哼哼,你知道什麼?象我這樣釣魚的只有雅士嚴子陵知道。」路人呵呵笑道:「嚴子陵是棄官隱居,擔心漢光武帝劉秀來找他出仕,才天天在高處釣魚,實則是為了居高臨下便於觀察,以便朝廷來人時,隨機做出應變之策。皇帝又沒有派人來找你,象你這樣釣魚不是東施效顰嗎?可笑,可笑!」宋隱士聽了大為不悅,索性置之不理。不料瞥見河中月影,只見月影在水中閃動,也象在笑他。他惱羞成怒,撿起塊石頭向月影砸去,頓時水泛波紋,月成兩片。從此,在釣魚台上觀看河中的月影就成兩半了,「釣台夜月」由此而得名,宋隱士則被貽笑後世了。

七、克寨屯軍
黃塵四塞盜縱橫,馳逐何人仗義名。
左澤列柵團練密,依山樹幟指揮明。
不妨婦織還供餉,未輟男耕亦典兵。
封豕長蛇芟剃盡,至今原野寂無燐。

克寨屯軍:舊址在縣北約5里處。相傳宋朝末年,縣北一帶盜匪如毛,經常出沒於鄉里打家劫舍,殃及百姓。由於官兵疲於與義軍作戰,無法顧及地方匪禍。鄉民只好自己組織團練,傍水打樁編織木柵,依山立竿懸掛旌旗。男練刀槍不誤農作,女練紡織籌辦糧餉,人人齊心,戶戶協力,同仇敵愾,除暴安良。黃州知府為了表彰百姓懲惡揚善的斗爭精神,特將「克寨屯軍」列為十景之一。明《黃州府志》有上詩這樣的描述。

八、魯台望道
孤亭突兀倚雲岑,遙望尼山幾萬尋。
松露垂枝疑振玉,篁風送響訝聲金。
芹波綠漾沂川色,杏塢紅分闕里陰。
寧獨兩賢瞻望切,至今思慕在人心。

魯台望道:在灄水河東岸與縣城隔河相望有一個山丘,原名無人查考,後名魯台山。根據明間傳說,宋仁宗時,有一河南人氏逾,欽命其為黃陂縣令,不幸積勞病故,朝廷「官贈開府儀同三司,吏部尚書,加贈司空」。他遺下一子程珀,因年幼路遙,難返河南洛陽故里,於是寓居黃陂程鄉坊。聖上見他是忠良之後,遂命其為黃陂縣尉。後娶孝感女侯氏為妻,夜夢雙鳳投懷,於明道元年(1032年)生一子程顥,號明道。次年(1033年)又生一子程頤,號伊川。程顥、程頤聰慧,勤奮好學,讀經論史,仰慕孔子,於是築台於山椒,遙望東魯孔子的故鄉,所以山名「魯台山」,或者叫「望魯台」,也叫「魯台望道」,後人又建雙鳳亭於其上,是紀念二程的古跡。

九、甘露呈祥
何時垂得山頭露,今日猶傳露未皠。
嶂霧曉滋春爛漫,岩花晴繞寺芳菲。
魯台色借標丹鳳,楚澤煙深上翠微。
聞說有龍祥瑞世,白麟赤雁與同歸。

甘露呈祥:縣東10里的甘露山,因世傳陳武帝時曾降甘露得名。相傳南朝陳武帝時,縣東10里處有一翠嶺,嶺上住著一對夫妻,男耕女織,恩愛和睦。後來他的妻子身懷六甲,臨盆產下一條小龍。丈夫將這個出生物當成怪物,操起一把鐵鍬向小龍砸去,只聽見一聲慘叫,竟斬斷了小龍的尾巴。小龍就地一滾,而後騰空飛向雲端,戀戀不舍地探出頭來向母親哭訴道:「母親不必難過,你老只要喚兒幾聲,兒會回來探望雙親的。」母親聽後害怕其父生氣,忍痛囑咐他「莫回」,而小龍卻聽成了「惡回」。因此,只要聽見母親的呼喚,小龍回來時就雷電大作,雷雨交加。有一年,久旱無雨,禾苗枯黃,人畜染疫,百姓遭殃。小龍的母親眼見滿眼餓殍,生靈塗炭,心中萬分難過。她眼含熱淚,仰望長空,引頸高呼:「龍兒!」頃刻之間,風起雲涌,雷鳴電閃,只見一條禿尾巴小龍,身背南海觀音而來。觀音大士將手中的紫金瓶朝下一倒,於是紫金瓶中滴下幾點甘露,頓時大雨傾盆,禾苗復甦,瘟疫消除,人畜兩旺。於是翠嶺被人命名為「甘露山」,又稱「甘露呈祥」。山下有甘露寺,1567年(明隆慶元年)重建,內祀二程及諸學者。

十、武湖煙漲
平湖氣靄郁層霄,七澤波分入海潮。
望里有天塵漠漠,雲中看樹景寥寥。
濤喧萬馬金戈震,壘卷三江玉帳遙。
賺得將軍渾好武,千年鸚賦憾難消。

武湖煙漲:武湖又名黃漢湖,位於黃陂東南部,相傳為東漢江夏太守黃祖練武習射之處,湖面因日照受熱,水汽蒸騰,濃霧彌天,在黃昏或清晨形成煙霧溟濛的景象,山林房屋,若隱若現,如天上的仙境;人流車馬,隱現其間,如騰雲駕霧。這就是「武湖煙漲」,為黃陂的奇景之一。民間傳說也附會而生。世傳漢時江夏太守黃祖,常到湖邊操練水軍,其坐騎寄放在辛店馬場廟,浸濕的鎧甲就曬在湖中的曬甲山上。因此,該湖成為演武湖,其名也由此而來。後來黃祖兵敗,被孫權梟首示眾。黃祖飲恨黃泉成為鬼雄,仍憤憤不平,在地府重征舊部,占據武湖。每日清晨與生前一樣,操兵演武,只殺得「萬戟凝霜」,「千舸沖浪」,水珠四濺,風沙彌漫,好似濃霧煙雲般。傳說歸傳說,但這煙霧確實給武湖披上一層神秘面紗,放舟湖中,飄飄然有羽化登仙之感。

7. 花木蘭歷史原型是誰

確有其人不過,木蘭其實姓朱,是西漢人,出生於今武漢市黃陂區姚集鎮大城潭村。黃陂朱木蘭,有文獻、實物、口傳三重證據。明人焦紱在其《焦氏筆乘》中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
清代《康熙黃陂縣志》載:「木蘭,本縣朱氏女……假男子代父西征……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

應該有歷史原型然後加上了民間虛構,畢竟根據就一個《木蘭辭》,裡面描述的情節也很電影化(什麼代父出征,建功而還之後同袍們都沒發現是個女的)。但木蘭辭能流傳這么廣可見也不全是胡扯,畢竟中國歷史上能征善戰的女性很多。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的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目前來說,真實性不詳,不能說是完全虛構,但是其原型尚有爭議。

關於花木蘭,有很多不算是文學作品的書籍(紀錄、縣志)都有記載,由此而論似乎其人存在(起碼是有原型的);但是各處記載存在很大的分歧,給人感覺有虛構和文飾的成分,所以若說其真實存在,似乎也缺乏證據。

花木蘭這個人是真實存在的,但是她姓花朱韓任還是姓什麼還有待商榷。流傳最廣泛的一個是說姓花。

但是關於花木蘭,從一點來看,花木蘭的出生時間,歷史上有兩個,北魏太武帝年間,花木蘭參加了破柔然之戰。

閱讀全文

與黃陂老闆縣志有誰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