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黃陂區的文化
2014年,黃陂區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14項、市級16項,區級61項。享有「楚劇之鄉」、「泥塑之鄉」、「武術之鄉」的美譽。黃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民間文學木蘭傳說、曲藝湖北大鼓、和戲曲楚劇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陂泥塑、黃陂民間彩詞、高蹺故事亭子、黃陂榨油技藝等14項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民間技藝黃陂三鮮等16項入選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木蘭武術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80年代,黃陂區武術大家根據歷史文獻整理的木蘭拳問世,被中國武術院正式確認為中國武術第130種拳種。
黃陂榨油技藝起於明嘉靖年間,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陂木版年畫為民間畫匠、雕刻匠、印刷匠純手工工藝製品,作品產生於一匠多藝製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簡易家庭作坊。
黃陂泥塑:唐貞觀年間,泥塑藝人即開始塑制寺廟、觀中供奉的神像。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傳統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是中國的雕塑之鄉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於湖北黃陂,是一種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和黃岡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鳴樂先生就是黃陂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黃陂陸續走出了陳謙聞、張明智等幾代湖北大鼓傳人,把這種曲藝形式傳承至今。2007年,黃陂的非遺項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陂花鼓戲、黃孝花鼓,西路花鼓戲。由民間劃蓮船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楚劇是湖北省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演出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和傳統故事。楚劇重唱工,特別是傳統摺子戲,多為二唱到底,唱腔用遲腔,優美動聽。百餘年來,楚劇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邇聞名的名演員。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黃陂話即武漢市黃陂區方言。屬鄂東楚語系統,歷史悠久,直白易懂,為武漢市非物質遺產。
黃陂話屬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交界處,兼有兩個官話區的特點,有23個聲母(包括零聲母),41個韻母和6個聲調,楚方言詞遺存較多,保留了古漢語中古去聲的聲調特徵。 2014年,黃陂舉辦木蘭山登山節和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等導向性全民健身活動10項次,參加人數達18000餘人。節慶活動豐富多彩,黃陂區還成功舉辦第四屆木蘭杜鵑花節、第14屆木蘭旅遊文化節、第5屆「漢交會」,首屆武漢賞花節,木蘭草原風箏節等活動。黃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
玩燈流行於武漢黃陂區特有的叫法,玩燈在黃陂是指集「舞獅、舞龍、綵船、竹馬、黃陂長堰走高、魚燈、蚌殼精」等於一體的一種廟會。牌子鑼鼓、墨龍燈、竹馬、高蹺故事亭子都為黃陂特色燈會形式。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綵船45隻。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武漢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黃陂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木蘭廟會,每年農歷八月初一,是木蘭廟會的第一天。木蘭廟會是木蘭山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通常有十萬香客遊客參與廟會。
❷ 黃陂泥塑的介紹
黃陂泥塑,湖北來武漢漢族傳源統手工藝品,武漢市黃陂區是中國的泥塑之鄉,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黃陂李家集街道泥人王村是「黃陂泥塑」的發源地,依託「泥塑之鄉」美譽而聞名遐邇。木蘭雲霧山有黃陂泥塑博物館。黃陂農民泥塑運動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國最有影響的雕塑事件。它最輝煌的時候是1977年曾經和重慶工人雕塑一起,進入到中國美術館展出,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巡迴展覽。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匠人們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黃陂人傅中望、項金國、陳育村等人現在都成了當代中國著名的雕塑家。
❸ 泥塑的歷史
自新石器時代之後,中國泥塑藝術一直沒有間斷,發展到漢代已成為重要的藝術品種。考古工作者從兩漢墓葬中發掘了大量的文物,其中有為數眾多的陶俑、陶獸、陶馬車、陶船等等。其中有手捏的,也有模製的。
漢代先民認為亡靈如人生在世,同樣有物質生活的需求。因此喪葬習俗中需要大量的陪葬品,這在客觀上為泥塑的發展和演變起了推動作用。
兩漢以後,隨著道教的興起和佛教的傳入,以及多神化的奉祀活動,社會上的道觀、佛寺、廟堂興起,直接促進了泥塑偶像的需求和泥塑藝術的發展。
到了唐代,泥塑藝術達到了頂峰。被譽為雕塑聖手的楊惠之就是唐代傑出的代表。他與吳道子同師張僧繇,道子學成,惠之不甘落後,毅然焚毀筆硯,奮發專攻塑,終成名家。為當世人稱贊:「道子畫,惠之塑,奪得僧繇神筆路」。
泥塑藝術發展到宋代,不但宗教題材的大型佛像繼續繁榮,小型泥塑玩具也發展起來。有許多人專門從事泥人製作,作為商品出售。北宋時東京著名的泥玩具「磨喝樂」在七月七日前後出售,不僅平民百姓買回去「乞巧」,達官貴人也要在七夕期間買回去供奉玩耍。
元代之後,歷經明、清、民國,泥塑藝術品在社會上仍然流傳不衰,尤其是小型泥塑,既可觀賞陳設,又可讓兒童玩耍。幾乎全國各地都有生產,其中著名的產地有無錫惠山、天津「泥人張」、陝西鳳翔、河北白溝、山東高密、河南浚縣、淮陽以及北京。
(3)黃陂泥塑廠商擴展閱讀:
天津「泥人張」彩塑是清道光年間發展起來的,自張明山先生首創,流傳至今已有180年歷史。泥人張彩塑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藝術特色,能真實地刻畫出人物性格、體態;追求解剖結構,誇張合理,取捨得當;用色敷彩,典雅秀麗。
泥人張彩塑適於室內陳設,一般尺寸不大,約40厘米,可放在案頭或架上。它所用的材料是含沙量低無雜質的純凈膠泥,經風化、打漿、過濾、脫水,加以棉絮反復砸揉而成的「熟泥」。經藝術家手工捏製成型,自然風干,再施以彩繪。
惠山泥人品類豐富,分為粗貨、細貨兩大類。粗貨又稱耍貨,主要以吉祥祈福為題材,採用模具印坯,手工繪彩,其造型誇張,線條簡拙,整體豐碩稚胖,彩繪用筆粗放,色彩對比強烈。主要供兒童玩耍。細貨是以手捏為主塑造藝術形象。
內容大多以戲劇題材為主,故稱手捏戲文。也捏佛像和反映現時生活的作品。一件作品從腳捏起,從下到上,由里到外,分段組合,一氣呵成。
在彩繪上則以細膩的筆觸,從頭到腳,從人物表情到衣服褶襇作精緻的描繪。手捏戲文再現了戲劇演出的典型場景,突出戲劇人物的瞬間神態,造型生動,色彩艷麗悅目,裝飾精美,歷久不衰。是人們家居的裝飾品和送禮的佳品。
❹ 黃陂泥塑的簡介
黃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
黃陂農民泥塑運動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國最有影響的雕塑事件。它最輝煌的時候是1977年曾經和重慶工人雕塑一起,進入到中國美術館展出,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巡迴展覽。
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匠人們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或許這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從「文革」後期的1974年開始,黃陂農民自發地開始利用傳統的泥塑方式配合形勢教育,諸如「批林批孔」、塑村史家史、塑新人新事。他們用籮筐扁擔,把這些小型泥塑像貨郎擔一樣,送到家家戶戶,送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展示。
黃陂農民創造的這些泥塑作為新生事物,馬上引起了上級注意,湖北美院和中央美院的專業雕塑家也聞風而至,到黃陂舉辦泥塑培訓班,輔導農民提高泥塑技術。當時,黃陂縣幾乎每個公社都辦了農民泥塑培訓班,這種廣泛的民間雕塑活動,為黃陂培養了雕塑一大批愛好者。
黃陂農民泥塑運動在當年的下鄉知青中,培養了一批雕塑愛好者,當年的泥塑培訓和創作為後來他們報考專業院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批人中的佼佼者,如傅中望、項金國、陳育村等人都成了當代中國著名的雕塑家。「文革」時期的黃陂民間泥塑活動也為黃陂培養了一批擁有雕塑技能的農民,改革開放之後,這些會做雕塑的農民先是做石膏的「維納斯」四處推銷,後來,大規模的城市化興起,他們又開始做建築裝飾的構件,就是在這些人里,最早出現了「萬元戶。
❺ 黃陂泥塑的非遺
被作為省級「非遺」進行保護的黃陂泥塑曾於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聞名全國。時過境遷,當年在田間地頭工作的農民泥塑家們如今仍在繼續著泥塑創作嗎?昨日,5位來自黃陂泥塑之鄉的民間泥塑藝人,被請進湖北美術館的高雅之堂,一展「玩泥巴」絕技。他們在一個月內復原的經典之作,也將被美術館作為藝術品永久收藏。普普通通的泥巴,在他們手上幾揉幾捏,數十分鍾,一尊神態逼真的肖像泥塑就現身了。昨日,泥塑藝人展示的現場肖像速塑技藝令觀眾驚嘆。看著自己的泥塑肖像,觀眾魯光亞尤為激動:「這就是我,太像了,特別是神態。」
觀眾也許不知道,早在30多年前,為觀眾們塑像的易厚慶老人的泥塑代表作《參觀新豬廠》就曾上過中國美術界最權威的雜志《美術》,那個年代,老人所在李集泡桐店村是聞名全國的農民泥塑之鄉,武漢曾舉辦「黃陂農民泥塑展覽」和《收租院》大型泥塑展,參觀者達百萬人。1977年,黃陂泥塑作品和重慶工人雕塑一道晉京,在中國美術館展出,引起轟動。中央新聞電影製片廠專門來黃陂拍攝短片《泥塑之花》和新聞簡報在全國放映。
與68歲的易厚慶年紀相仿、來自同一個村子的另4位老人也都是身手不凡的泥塑高手,其中三位已是省級「非遺」傳人。遺憾的是,由於年代久遠,及不易保存等原因,他們的優秀之作早已損毀。作為省美術館的一項公共教育推廣活動,此次,省美術館邀請他們5位「進駐」美術館一個月,向公眾展示黃陂泥塑工藝絕技之外,他們還擔負著現場復制各自代表作的重任。據悉,復原活動一直持續至12月底,除周一閉館外,觀眾每天可至美術館現場觀賞泥塑創作過程。
彭發生師傅的《雨夜擒敵》、王水金師傅的《朵瓣歸倉》、彭貴洲師傅的《又是一個豐收年》、梅俊先師傅的《歡慶解放》,都曾是當年赴北京參展的佳作。
雕塑家、省美術館傅中望館長說:「黃陂泥塑不僅是具有全國影響力的群眾性文藝品牌,也孕育了一批藝術家的成長,我當年作為知青下放黃陂時,也得益於黃陂泥塑的啟蒙和滋養。」
❻ 黃陂區的美食特產
1,油麵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2,蝦鮓
蝦鮓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東西湖區和孝感市孝南區、漢川市等地特產。為「黃陂區十大名菜「之一。經過「淘蝦瀝干、食鹽腌制、專桶堆積、優質稻米、炒熟磨粉、3︰7(湖蝦、米粉)拌和、佐料混合、涼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種配料製成。
3,糍粑魚
糍粑魚是具有濃厚的湖北鄉土氣息的傳統名菜,屬於鄂菜系。是以魚肉為主料,經過腌漬、晾乾後煎燒而成的。在鄂東南地區人們食用「糍粑魚」已是一種嗜好。
4,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湖北武漢市黃陂區的地方傳統名餚,屬於鄂菜系武漢菜。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
5,汽水肉湖北省的傳統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說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飲料,而是蒸鍋中的水受熱蒸餾而產生的汽水。
❼ 武漢有什麼特產可以買來做手信的
一、武漢泥塑
武漢泥塑是中國一種古老常見的傳統民間藝術,武漢泥塑指黃陂泥塑。泥塑藝術是我國一種古老常見的民間藝術。它以泥土為原料,以手工捏製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動物為主。
二、豆絲
豆絲是武漢市黃陂區三大特產之一,武漢八大名吃之一。黃陂豆絲用純天然野生葛根粉、精米、 黃豆、優質麵粉、植物油等以傳統手工工藝並結合現代先進生產工藝精製而成。黃陂豆絲它營養豐富、口味純正、口感細膩有勁道,由主料大米、綠豆、葛粉、山葯、蕎麥、蘆筍等營養保健材料,採用純手工操作,沒有任何污染源,實屬天然綠色食品。
三、面窩
面窩, 是武漢的小吃之一,也是武漢特有的。因四周厚而中間薄得乾脆成了一個小洞,呈凹狀,武漢人不習慣叫它「面凹」,而叫它「面窩」。面窩創始於清光緒年間。
四、武漢蓮藕
武漢蓮藕,湖北省武漢市特產,具有獨特品質,不僅蓮藕外觀通長肥碩、質細白嫩、藕絲綿長,而且口味香甜、生脆少渣、極富營養,葯用食補兩宜。
五、蓮藕深加工產品
武漢蓮藕享譽全國。武漢蓮藕種植歷史悠久。早在隋唐時期,武漢就引種了蓮藕;宋代,蓮花湖的肥藕已成貢品。蓮藕的科技研發在武漢起步早,在國內屬於領先水平。蓮藕深加工產品,如各種小包裝的休閑食品保鮮蓮子、蜜餞蓮子、鹵藕、泡藕,以及藕醬系列等,還用蓮蓬殼、荷葉、荷花、藕節等,開發各種保健食品和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