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春季東北鉤鋰魚餌料怎麼配
親,你可以試用這三種餌料
1、紅薯餌。紅薯(也叫甘薯)含糖量大、黏度大,尤其是紅內心薯更甜、更容黏。先將紅薯洗干凈,放人高壓鍋蒸熟晾涼,用刀切成薄片,再用鋼筆帽(圓筒形)在紅薯片上壓出一個個的小圓餌粒,用成品鯉魚餌拌入,使小紅薯粒上都粘上粉狀成品餌。使用時'鉤上掛紅薯粒,紅薯粒上的粉狀餌入水便散落一些,這些散入水中的粉狀餌起到誘魚的作用。也可將紅薯搗成紅薯泥,拌入成品餌或餅粉、麩皮粉作餌料。
2、餅粉混合餌。將菜子餅(或花生餅、豆餅均行)粉碎,用水拌成濕料,放人鍋中蒸熟,待晾涼時拌人各種成品鯉魚餌,再加點骨粉或魚粉,使餌料又香又腥,釣鯉魚效果十分明顯。
3、芝麻醬渣餌。用豆餅(花生餅、芝麻餅也行)粉碎(500克左右),然後炒出香味,麩皮(50克)也炒出香味。麵粉(50克),加濕芝麻油渣250克,到釣場後再加些釣場的水,以上原料拌和,作誘餌,也可做炸彈鉤用的釣餌。
2. 黃陂木蘭 解讀
木蘭故里在黃陂
■皮明庥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
兒時讀木蘭辭時對木蘭其人其事之史實,一片茫然。待五十年代初,有機會到武漢市屬黃陂區(原為縣)進行工作和探訪,才驀然間得知原來從幼就欽仰的女中豪傑木蘭的故里就在黃陂。仔細踏訪,黃陂的山山水水中,點布著巍巍的木蘭山,山上有木蘭殿;立新店有將軍廟和木蘭冢;北鄉(雙龍鎮)有木蘭故里;還有紀念性的木蘭湖等等,編織成了一條斑瀾多彩的木蘭文化鏈。
史著如林的中國,關於木蘭的載記雖語焉不詳,但林林總總亦蔚為大觀。關於木蘭本事,最早的文字記載可推原到成於北魏,見於南朝陳代的《木蘭辭》。至兩宋時,收入《西文苑》、《文苑英華》、《樂府詩集》中。民國以來,成為中小學課文。唐代大詩人杜牧曾到黃陂,寫下了韻味深沉、清麗動人的《題木蘭廟》:「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堆上祝明妃」(見《樊川文集》),詩中說的是木蘭以女兒之身化妝男兒參加征戰,在邊塞上思歸,還到明妃王昭君墓前(拂雲堆,即今內蒙古之昭君墓青冢)去把酒。此詩成於唐會昌三年。《黃陂縣志》載記:唐武宗會昌三年,杜牧游木蘭山。此詩說明唐代時黃陂的木蘭崇拜已經很盛,怪不得後來宋代名儒程大昌讀了此詩後,在《演繁露》中,感慨系之:「觀杜牧此詩,既有廟貌,又曾作女郎,則誠有其人矣,異哉!」這首詩是黃陂木蘭事跡的最早記載。
近年來,黃陂區進行了扎實的史實、史料、史跡徵集、研究工作,並由黃鋰寫成《花木蘭將軍三考》。他提出木蘭是漢代人,家在黃陂。特別是史跡調查中,文中談到黃陂雙龍鎮(今木蘭山北之姚集鎮大城潭村)有許多從周代到六朝的文化遺存,而古籍中的《木蘭奇女傳》雲:「木蘭,姓朱,為湖廣黃州府西陵縣(今黃陂)雙龍鎮人。」而在木蘭山北坡立新店又有將軍墳,並發現文字依稀可辨的「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凡此都證明黃陂為木蘭故里。
筆者近年來檢閱史乘,亦有創獲。《古今圖書集成》將有關木蘭將軍的史事和山川地誌都列入該書「方輿匯編」、「方黃」、「黃州府部」」———N74卷中。其中收錄山川名勝、詩文史事條目頗豐。首先收入《木蘭歌》(即《木蘭辭》),意即表明木蘭辭所敘述的木蘭故事發生在黃州之黃陂。
《古今圖書集成》編纂體例嚴謹,匯羅資料精當,其對黃陂木蘭史事言之鑿鑿,誠木蘭故里在黃陂之有力證明。
《人民日報海外版》 (2000年05月10日第十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