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氏黃陂字輩有名人嗎

黃氏黃陂字輩有名人嗎

發布時間:2021-01-19 22:16:32

1. 黃氏積字輩是哪個宗親的

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准。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子黃瓊曾孫黃琬相繼拜相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黃氏史料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編輯本段]六、黃姓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謚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歷正月5日-756年農歷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南後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為閩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今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謚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金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清代金湖黃伯流徙柬埔寨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里。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金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今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金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鍾瑞徙緬甸次鍾端分泰國汶萊黃厝,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參考資料: 網路

2. 黃氏家族族譜字輩

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准。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子黃瓊曾孫黃琬相繼拜相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黃氏史料
1、出自嬴姓。據《通志·氏族略》、《元和姓纂》等有關資料所載,黃姓為陸終之後,其後建立黃國,後為楚所滅,子孫以國為氏。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是「帝顓頊之苗裔」,因幫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既徐氏、郯氏、莒氏、終黎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合稱嬴姓十四氏。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因被周朝封為子爵,又稱黃子國。春秋時期,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黃被楚滅。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氏,就是黃氏。
2、出自金天氏之後。據《古今姓氏書辨證》所載,黃氏起源於金天氏之後。台駘是上古時期少昊金天氏的苗裔,世代為水官之長,顓頊時受封於汾川,後世尊為汾水之神。春秋時,台駘的後人曾建立沈、姒、蓐、黃諸國,後來都被晉國滅掉了。其中黃國公族子孫以國為姓,成為黃姓。
3、據《東夷源流史》所載,遠古顓頊時代,黃人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建立黃國,以國為姓。陸終。上古時期火神祝融(掌管火的官)吳回之子。後其繼任祝融。周代時,其後被封於黃(今河南省潢川西十二里),建立了黃國。黃國後來被楚國所滅其後代子孫分散到了各地,他們不忘亡國之恨遂以原國名為氏稱黃姓。並尊陸終為其得姓始祖。
4、出自他姓改姓。上古時代及後朝的王、陸、巫、吳、金、范、丁皆有改為黃姓者。
5、出自回族中的黃姓來源有二:
① 今福建省泉州市的少數蒲姓回族為避元代「反色目」的誅殺而改黃姓。但由於出自不情願,放將黃姓故意寫成「苗」(莆)字,因苗(莆)與蒲同音,若被人發覺,落下加上兩點就是黃字,久之便成了「黃」姓。
② 元代黃姓取阿位伯穆斯林女子改姓伊斯蘭教其後裔融於回族並姓黃。黃姓回族主要分布在福建四川河南寧夏部分地區。
6、黃淵始祖主要流行於江西、福建、雲南等省的一些地區,如雲南威信譜在「淵」字條下明言:「世譜錄淵公為一世始祖。」又引《十朋譜》之語:「淵公字好善,遷居黃崗之地,子孫多以公為始祖。」
[編輯本段]六、黃姓遷徙
1、黃姓的原始祖先——黃夷的流徙
黃夷的發源地在今內蒙古東部、燕山之南的遼河西源——西拉木倫河流域。後來向東南遷徙,經河北遷安縣西的黃山和束鹿縣的黃丘進入山東半島,加入東夷集團,成為九夷中的一支。再往後,在華夏與東夷的大融合之中,黃夷和其他許多少昊子孫氏族,跟隨顓頊從山東半島內遷到了中原地區。
2、黃國人的遷徙
上古黃國之一的潢川黃國在今河南潢川縣的古中原境內。自從公元前648年潢川黃國被楚國滅亡後,黃姓族人有少數逃到河南中部,大批則被迫內遷到楚國腹地,定居在湖北黃岡、黃陂、黃安、黃梅、黃石等縣。據說就是因黃國江夏人遷此而得名。其中有一支內遷到楚都郢(今江陵、荊州),形成秦時著名的江陵黃氏。還有一支內遷到江夏安陸(今湖北雲夢縣東南一帶),後來發展成漢代最著名的江夏黃氏。亡國後,一部分黃國遺民仍留在潢川故地,堅守家園,頑強生活。戰國時期,黃國貴族後代黃歇事楚頃襄王,於楚考烈王元年(前262)任楚相,被封為春申君,最早的封地在今潢川縣,所以,直至清代,潢川城都一直叫春申鎮。後來,黃歇改封於吳 (今江蘇省蘇州),他的13個兒子,有的就定居於江蘇。據《客家姓氏淵源》所載,黃歇曾因避難而遷居於距江夏縣城30里的黃鶴鄉仁義村,其子孫散之四方。從戰國晚期起,江夏郡(今湖北省武漢一帶)成為黃氏繁衍發展的中心,如漢丞相黃霸、贈太尉孝子黃香及子宰相黃瓊與曾孫太尉黃琬都世居江夏,中華黃氏第一狀元黃鳳麟,也出在江夏郡黃州,故其天下黃姓共以「江夏」為郡號。
3、兩漢到兩晉的遷徙
漢代以後,主要由於任官的原因,黃氏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北遷至河南固始、南陽等地,南遷至江西、湖南、四川等地,黃氏也是從晉代開始大批人居福建。《閩書》載:「永嘉二年 (308年),中原動盪,衣冠始人閩者八族,所謂林、黃、陳、鄭、詹、丘、何、胡是也。」據福建早期黃氏族譜記載,兩晉之際,江夏黃氏族人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為官晉安太守,後定居福建,嘗以道學倡閩,有萬卷書樓在福州三山榴花洞,成為福建歷史上最早的黃氏望族——晉安黃氏。據說,後來的侯官黃氏、莆田黃氏、軍城黃氏和四安黃氏等,都是黃元方晉安黃氏的後裔。
4、隋唐五代時期的遷徙
唐高宗時,陳政、陳元光開漳州,中原58姓將官隨其入籍漳州,漳州黃氏即為其中之一。台灣《江夏黃氏歷代世系表》亦有這方面的記載:有名黃彥豐者,於晉永嘉年間(300年)八姓衣冠人閩居候官黃巷,墾荒致富,唐朝進士開國公謚忠義桂州刺史黃岸入莆,黃沖公長子;字宗極,又字魁傑,號彥忠,(674年農歷正月5日-756年農歷3月29日),唐朝秘書監,初居湖北黃州江夏,中徙河南光州固始,再遷福建侯官縣(今福州東街南後街)黃巷,最後遷入泉州郡莆陽縣延壽里國歡院(今涵江區國歡鎮黃霞村)。自少俊逸,能文章。698年,以才德兼全科及第進士,歷任弘文院編修,徐州牧,廣西桂州刺史,陳十要道於唐玄宗,治為天下第一,755年歸養。有惠政,封開國公,進升為金紫光祿大夫,謚「忠義」。為福建東南望族,其莆陽後裔十分顯赫,若包括外徙科第出仕鼎甲宰相人物,則為狀元者有10位:文狀元者7位五代黃仁穎、宋代黃公度、黃定、黃由、黃朴,明代黃觀、黃士俊;武狀元者3位唐代黃仁澤、明代黃鉞、清代黃仁勇;為榜眼者3位:宋代黃洽、黃艾、明代黃鳳翔;為探花者3位:宋代黃桂、明代黃暘、清代黃叔琳。為宰相者10位:宋代黃鏞、黃洽、黃祖舜,明代黃景昉、黃鳴俊、黃士俊、黃道周,清代黃機、黃錫袞、黃廷桂;配趙(封開國夫人),配邱(封吉國夫人);子三(黃謠、黃典、黃樂)其子孫蕃昌為閩中著姓大族。又有浯州牧馬監陳淵,也在唐朝初期率許、蔡、張、黃等12姓入閩,復居福州黃巷。今廣東南雄黃氏,多為這支入閩後徙莆田始祖封開國公桂州刺史謚忠義黃岸次子黃典的後代。唐末,洛陽人黃子棱隨父入福建,事後梁太祖朱全忠義子,累官侍御史,後避亂居於建陽之東。唐末五代時期,河南光州固始人王朝、王審知兄弟人據八閩,中原黃姓特別是固始黃氏紛紛渡江南下入閩,前往投奔。如宋人黃椿,其祖先光州固始人也,五季之亂,從王審知入閩為判官,因家焉。後析而為三:一居福清之嗒林,一寓閩邑之黃巷,一居長樂北鄉之黃壠。再如黃振龍,「九世祖黃碣(新唐書、十國春秋有傳)自光州固始從王氏入閩,因仕焉居,言路有直聲,後遷至中丞。」
5、宋元時期的遷徙
黃姓迅速發展和空前繁榮的時期,據《黃氏淵源》載,宋代,軍城黃氏初祖黃中庸其先江夏人也,官至太常寺卿、侍中兼樞密院副使,其玄孫翰林院館閣校勘黃安石重修《江夏軍城黃氏家譜》,呈奏皇帝,得到了「軍城黃氏,忠孝兩全(唐忠臣黃碣宋孝子黃廓),江夏無雙,四代聯登,簪纓世濟,積學多才」的御批。宋代還有莆陽黃巷遷潮始祖黃詹(一名黃汝詹),子孫散處廣東各地,居潮州者為多,後發展成為廣東大姓。
① 金華黃氏:始祖是黃香裔孫黃苾。自江夏遷婺(金華府)之浦陽(今浙江金華市浦江縣)。 黃苾,是東晉時人,黃香的第十代孫。最初在兗州(今山東鄆城縣)做官,後來升為金陵(今江蘇南京市)按察,故族譜上稱他為按察公。當時,金陵鎮守長官吳英,很賞識黃苾的才幹,便招他為婿。後因金陵一帶戰亂頻仍,黃苾夫妻便隱居於浦陽。以後子孫繁衍興旺,成為東南大族浦陽黃氏。黃峭山名黃峭,字峭山,又名岳,字實登,號十郎。唐末五代人,是邵武黃氏始祖黃惟淡之孫。黃惟淡原籍河南光州固始。據福建《麟峰黃氏家譜·舊序》,唐末昭宗景福二年(893年)九月,以王潮為福建觀察使,「潮始人閩」。黃惟淡也於此時帶領家族隨王朝、王審知兄弟自光州固薴遷徙至福建,初居建州浦城(今福建浦城),不久遷居邵武,薴籍邵武平灑鄉(今邵武市水北鄉舊縣村),成為後世聞名的邵武黃氏一派始祖。
② 客家黃氏 (屬邵武分支)寧化客家黃氏是峭山公的支裔,其開基始祖是峭山公的第九子黃化,字惟枋,號從章。又名黃寧,或黃朝化,都是因遷居地「寧化」而得名。他生於五代後梁癸酉年(913年)正月十一日,原籍邵武禾坪。公元951年邵武黃氏大分析時,黃化即領家室自禾坪再向西南徙居汀州府寧化縣,落籍寧化石壁村,開拓新的基業。黃化在宋初中第十九名進士,官任左御史、廣州刺史等職。黃化的後裔,在閩粵為官任職的不少,子孫極為興盛,遍布閩、粵兩省各地。黃化被尊為閩粵客家黃氏的始祖,為許多黃氏家譜所尊稱的著名的「寧化公」。
6、明清時期的遷徙
① 遷往台灣的黃姓:明末清初,閩粵一帶的黃氏,有一部分遷往台灣,人丁興旺,與陳姓、林姓、鄭姓,成為台灣的四大姓,素有「陳林半天下,黃鄭排滿街」的美稱。後來,黃氏又播遷到了海外。早在明代以前就開始東渡海峽,遷徙人台。爾後,他們世世代代生息繁衍於此,開拓寶島,艱苦創業。台灣的發展歷史進程,將深深地銘記下他們不朽的功績。明朝天啟末年(1625—1627年),福建大旱,鄭芝龍便舟載飢民數萬人人台,其中有大批黃姓成員。但見於史籍記載的最早遷台黃氏,是明末南安人黃正束,他在明崇禎十年 (1637年)移居今台灣馬公,後支分澎湖湖西。這以後,黃姓之人台者,便源源不斷,到了清代的前期和中葉,便形成丁高潮。他們大多來自福建的泉州、漳州、汀州和廣東的嘉應、潮州、惠州等地,散居於台灣各地。他們往往成為後世台灣黃姓各支派的人遷始祖。據《閩台關系族譜資料選編》節選《桃源蓬萊黃氏族譜》記載,福建永春縣桃源蓬萊黃氏家族第十四世的黃毓盼,第十五世的黃宗選、黃宗琅、黃宗瑤,第十六世的黃文令、黃紹養、黃紹禁,第十七世的黃克涼、黃克甚、黃克讀、黃克爐,第十八世的黃鴻釵、黃鴻胖、黃開倉等大批族人,都先後渡海徙居台灣。晉江《安海金墩黃氏族譜》即記載,該族第十一代有黃貽鼐,第十二代有黃微熔、黃素官、黃光輝,均居台灣,還有金墩後裔新加坡已故總統黃金輝,金墩安平黃恩瑞曾孫菲律賓前總統辦公廳主任、農業部長黃嚴輝。潘湖遷台灣淡水艋岬潘湖、台北龍山金湖(金墩潘湖之簡稱)種德堂大宗祠。光緒《臨海黃氏家譜》(抄本)所載,福建泉州臨海黃氏,在清乾隆年間便有人開始遷往台灣。此後,該族子孫多有徙居台灣淡水、基隆等地者。如第六代有儒生黃王藝,於雍正時游學台灣邦寮浪橋,後來就落籍台灣;第八代有黃佳和遷往基隆、黃昕移居淡水;第九代有黃豆附徙台灣、黃牒居淡水、黃情遷鹿港;第十代有黃公體、黃蜂、黃熙等遷居台灣,台灣黃姓,遍布全省各地,尤以澎湖列島和台灣西海岸的基隆、淡水、桃園、新竹、苗栗、鹿港、南投、虎尾、台南、屏東沿線地區為多。
② 移居海外的黃姓 東南亞印支半島、南洋、歐美澳等世界各地,到處都有他們在拓荒,在建設,在創造奇跡。越南 黃姓移居越南,很可能早在黃國滅亡後不久就開始了。當時有大批黃姓遺民被楚國強迫遷徙到江南越人居住地區,加入了越人隊伍。隨著越人的不斷南遷,黃姓也隨之遷入越南。不斷南遷的黃姓中,有秦漢山越黃氏,有六朝唐宋的黃洞蠻,有明清嶺南壯、瑤等族黃姓。越南人中的黃姓,絕大部分是上述移民的後裔。這些越人黃姓後裔,又從越南繼續擴展,至今已廣布於印支半島各國。 在歷史上,還有一些黃姓中國人,由於政治避難、經商等原因遷居越南。明亡後,許多黃姓遺民不甘事清,紛紛外逃避難,如清代金湖黃伯柳與黃進懷徙越南郡宅福逢埔安南郡金塔里。1679年,中國龍門副將黃進與總兵楊某等,率3000餘眾、戰船50餘艘,逃往越南。阮氏王朝迫使他們進入東浦(當時屬柬埔寨)地區,清代金湖黃伯流徙柬埔寨高綿南榮城金塔大佛色里。從此,這批人及其後代便在東浦定居下來。當今,黃姓已繁衍成為越南十大姓之一,在越南全國的200餘個姓氏中,黃姓是人口數排在第八位的大姓。 泰國。是中國黃姓移民較早、人數很多的國家之一。據有關資料統計,泰國黃姓現有30餘萬,在泰國華人社會中有很大的影響。泰國黃姓華僑、華人,清代金湖黃高拱徙暹羅國即今泰國望國街不僅建立有自己的宗族組織「泰國黃氏宗親會」,還積極參加當地華僑華人的社會活動與社團組織。南洋。大約是在元朝末年,黃姓移居南洋。當時一位名叫黃森屏的官員奉命出使婆羅國(今汶萊)。他到達婆羅後,便在婆羅國留居下來。之後,他以傑出的才幹被推為汶萊華人的領袖。後來,成了整個婆羅國的統治者——蘇丹(實即國王)。他去世後,葬在汶萊,子孫世代留居於此,且極為顯赫。黃森屏生有一女,於明洪武八年(1375年)嫁給渤泥(即汶萊)第二蘇丹阿合曼。阿合曼逝世後,黃森屏的女兒便繼位為汶萊國王。自此以後,汶萊國王按女性血緣世系傳遞。第一位渤泥女王黃氏去世後,王位傳給了她與阿合曼蘇丹所生之女。至本世紀,汶萊國王已傳20餘代,他們都是黃森屏的女性直系後裔。歷史上汶萊王室便奉黃森屏為始祖。明代開始,遷徙南洋的黃姓大增,如金湖黃伯枰高升第六子配金陵宋氏徙居南京金陵府衙湖口黃宅子二長鍾瑞徙緬甸次鍾端分泰國汶萊黃厝,公元19世紀,由於中國封閉的國門被西方殖民列強的大炮轟開,因而出現了沿海居民移居南洋的高潮。黃姓也是如此,移居南洋的人數迅速增長,僅據菲律賓殖民政府1893年和1894年的統計資料表明,在當時移居菲律賓的近10萬華人中,來自福建晉江、同安、南安、龍溪等地的黃姓華僑就有數千人之多,在當時旅菲華人七大姓中名列第二,僅次於陳姓。至今,菲律賓黃姓人口已發展到了5萬余名。此外,在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也有大量的黃姓華人華僑。近代以後,南洋黃姓華僑華人為了聯絡同宗,都紛紛建立了各種宗族組織。在菲律賓,建有黃江夏堂;在印尼、新加坡、馬來西亞,建有江夏公所。此外,南洋黃姓華僑還在新加坡建立了統一的「南洋黃氏總會」。移居歐美澳黃姓移居美洲的歷史,始於19世紀50年代。在早期的美洲華僑各姓中,黃姓人數最多,主要來自廣東,其次是福建。廣東華僑,又主要來自新寧、新會、開平、恩平四地,故稱「四邑人」。在1850年成立的美國華僑社團「四邑會館」中,黃姓人數最多;1854年由廣東興寧華僑創建於三藩市(即聖弗朗西斯科,又稱舊金山)的寧陽會館中,黃姓人數在26姓中排名第一;在1876年由開平、恩平兩地僑民在舊金山成立的合和會館中,黃姓在7大姓中名列第二。至今,在全美華裔各姓宗親中,黃姓宗親人數仍然是最多的。

3. 求黃氏家譜,祖父是恆字輩,父親是思字輩,我本人是國字輩,求下來屬於哪一支

黃子澄入川後裔黃氏字輩:「玉長儒澤世多學宗有光道崇尚守政興民可安良家廣仁必重廷治姚應祥維先常雲顯」。
紫雲派黃氏字輩:「先人貽則禮奕世種書田文章昭國瑞忠孝本家傳行達明新學修崇德性堅安分踏仁壽廉光樂太平多福其自取丕承乃後賢以斯善繼述振繩億萬年俊秀溯淵源群倫仰閩泉子孫遵祖訓恩澤永相沿心懷樹宏志奮步齊向前純良昌百代千載喜壽綿」。
箭樓黃氏黃氏字輩:「祖德前功大光宗鎮福庭應元昌載日治世起文明於以端其本鈞瞻懋篤敦郎官忠義重統緒國家同杞梓興鴻業衡湘顯駿勛」。
福建永春黃氏字輩:「明瑞清敦厚」。
福建拱溪黃氏字輩:「乾坎艮震巽離坤兌木火土金水千萬億兆慶福祿壽元亨利貞仁義禮智信忠孝廉節溫良恭儉讓」。
湖北黃州黃氏字輩:「延中文武靖國安邦名存簡冊功利旅常」。
黃氏一支字輩:「隱士宜超隆熙琢章奕」。
黃氏一支字輩:「文連開隆治科元必顯明宗功垂貽厚永錫作朝卿」。
黃氏一支字輩:「士本子昌廷敏允純伯以明俞肇甫孫爾君恩方年福祿攸同祖德式孚孝思維則」。
黃氏一支字輩:「莆田開基一世岸二世謠三世華字萼四世昌朝」。
黃氏一支字輩:「泉郡開基士本子昌廷敏允純伯以明俞肇甫孫爾君恩萬年福祿攸同祖德式孚孝思維則」。
找不到你的,估計你們家譜傳亂了,目前黃氏家譜中,沒有恆字輩。

4. 黃氏名人的事有哪些

一、黃姓概況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黃國(夏朝公元前2148年—春秋末年公元前648年)據《史記》與《黃國故城志》所載黃國建國創始人為贏姓伯益長子大廉,建於公元前2148年春光州定城西十二里故城古隆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江夏黃元方字彥豐又名黃允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黃氏名人 1、黃歇(前320~前238年)游學博聞,楚考烈王以之為相,封為春申君。相楚二十餘年,食客三千多人。娶李園之妹,知其有孕,納於考烈王,生幽王。後李園用事,忌春申君,遂伏死士於棘門刺殺之,卒年壽八十有三。 2、黃霸(前170~前51年)字次公,西漢淮陽陽夏人。少學律令,武帝末,補侍郎謁者,歷河南太守丞,時吏尚嚴酷,而霸為政寬和。嘗從經學家夏庚勝治尚書。官至丞相,封建成侯,卒謚定。 3、黃香(18~106年)是我國東漢時期的一位文化名人。他為官的品位並不高,最高職務是魏郡太守,大約也就是一個四品官員。但他生命歷程中有兩個亮點:一是他9歲時,母親去世,他對父親格外孝敬,夏天他將床枕扇涼,冬天用身體把被褥溫暖後,才讓父親安睡;二是他很小的時候,便廣泛閱讀儒家經典,精心鑽研道德學術,能寫文章,當時京師稱譽為「天下無雙,江夏黃童」。漢章帝還曾特許他到宮中藏書之所東觀讀書。孔子曾說:「孝悌也者其為人之本歟」。尊敬長輩,友愛兄弟,是做人的根本。黃香的這種品行正符合封建社會的倫理道德標准。舊傳元代郭守正挑選了歷史上的二十四位孝子,輯成《二十四孝子》一書,作為做人的楷模,黃香名列其中。子黃瓊曾孫黃琬相繼拜相黃香一直被人們所推崇。 4、黃鳳麟(555~626年)字魁熹號江夏逸叟,系中華黃姓歷史上第一位狀元。湖北江夏郡黃州黃岡縣黃鶴鄉仁義村人。《湖北通志》之「人物誌·選舉表」和《江夏歷代黃氏世恩》中記載:「隋煬帝乙丑科進士第一(即隋朝605年乙丑科狀元),黃州江夏人。歷官宏文館編撰、直學士、比部員外郎、侍御史」,梁建安公蕭淵明乙亥年正月初五日亥時生,唐高祖武德丙戌年十二月十五日戌時病卒,壽七十有二,配胡氏馬氏二夫人,葬江夏黃岡山之原金鳳披霞穴。 5、黃巢(820~884年)唐曹州人。出身鹽商,積財聚眾,尤好收留亡命之徒。唐懿宗以來,因皇室奢侈過度,賦稅沉重,加上連年發生水﹑旱災,遂致民不聊生,盜匪群起。唐僖宗乾符元年(公元874年),王仙芝率盜匪起事,翌年黃巢起兵響應,乾符五年王仙芝敗死於湖北,黃巢被推舉為沖天大將軍,率眾攻掠江﹑浙﹑閩﹑粵等地,廣明元年(公元880)陷洛陽、長安,僖宗逃奔成都,巢自號為帝,國號大齊。唐以官爵籠絡李克用相援,大敗黃巢,巢自刎身亡,為害十年的黃巢之亂始告結束,史稱為黃巢之亂。 6、黃仁澤(890~965年)福州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白林)人,黃璞(867-950年)五子,唐乾寧乙卯科武狀元,官節度巡官(系中華黃姓第一武狀元)黃仁澤,又名黃諷,字仁諷號倉山生。據史記載:黃璞第五兒子,唐朝乾寧乙卯(895年)武狀元,累官至偽閩諫議大夫、節度巡官,始遷侯官倉山下林(古稱百林)事跡載福州志。葬上林。妣文氏子慕華居倉山,慕風徙翁潭前黃。王鴻鵬等主編《中國歷代武狀元》(解放軍出版社)有載。

5. 黃氏家譜字輩大全,忠厚傳家遠,笑友紀世良

黃氏起源:
黃帝-舜時代,東夷部落的首領叫伯益,因幫助禹治水有功,又因佐舜調馴鳥獸,鳥獸多馴服,被帝舜賜姓嬴氏。傳說伯益的後裔有14支。其中的黃氏,大約於商末周初在今河南潢川建立黃國。春秋時期,南方的楚國稱霸,只有黃國和隨國敢於抗衡。公元前648年,楚成王責備黃國不向楚國進貢,黃國國君錯誤地分析形勢,既不理會楚國的責問,又不進行任何防備,結果於當年夏天被楚國滅掉。亡國後的黃國子孫,以國名為姓氏,就是黃氏。無論是黃姓出自伯益,還是陸終,總起來說是帝顓頊的後代,屬於以國為氏之類。 關於黃姓的起源,還有一種說法是出身於少昊之後。這一支黃人,是顓頊時從河南黃水西遷到山西汾水下游的,所建的黃國,於春秋早期為晉國所滅,這也是黃氏姓源之一。 在歷史上多次民族大融合中,黃氏有一些人融入壯、瑤、侗、水、布依等少數民族。亡國後的黃氏遺民,有的逃至今河南中部,大批被遷到今湖北境內,有的在楚國做了官。據說今黃岡、黃陂、黃梅等地,都是因為黃人遷來而得名的。 漢代以後,黃氏因任官等原因分別向大江南北遷徙,南至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北至河南固始、南陽。黃氏入居福建,始於晉代。宋元之際,黃氏稱盛於閩粵,至明末清初,開始移居到台灣,後又有不少人移至海外。 黃姓為當今中國8大姓。另外,黃姓在台灣人中更為常見,與鄭姓共同享有黃鄭排滿街之美譽。
百姓通譜獨創了同心圓技術,利用互聯網平台修家譜,把上一輩懂的譜修到這一輩懂的網上來,這是一個劃時代的革命,科學地解決了我們上一輩懂譜卻不懂網。我們這一輩懂網卻不懂譜的難題,實現了修譜方便、查譜便捷、上譜及時、資料完整、修改自如、攜帶方便、流傳久遠,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6. 黃氏字輩表

黃姓家譜
黃姓家譜介紹
黃姓譜牒源起於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早在商朝,便有陸終第四十四代孫黃成德,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後。黃成德的第十一世孫黃飛虎,因逃避商紂王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後黃飛虎曾孫黃愛輔、黃愛弼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復姓「黃」氏。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並將譜繫上呈御覽,又親自製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
漢魏之始,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江夏黃氏,這時才開始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為當時黃姓的衰落,黃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
直到宋代,隨著黃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黃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保存下來。「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毀,而港台、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台灣即於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近年來,在大陸內地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
目前,有較大價值的黃姓族譜,一是《竹橋黃氏族譜》20冊,民國十五年浙江餘姚「悼倫堂」第五次重修。該譜修撰極精,卷首有大理學家王陽明的序,又載有自漢丞相黃霸以後歷代名人畫像計80幅。族譜體例,「寓紀事於《編年》,以《世表》為倫次」。編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傳》一門,入傳者有81人之多。此譜現存浙江餘姚市梨洲文獻館。二是《經鏗黃氏家譜》,該譜為清光緒「敦睦堂」第七次修譜,計30卷,現存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三是《禾坪黃氏大成宗譜》4卷,清光緒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黃氏的重要史料,現存當地黃峭山裔孫處。四是《渠陽黃氏世譜》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黃氏總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黃龜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傳於湘黔地區。
--------------------------------------------------
黃姓家譜文獻目錄
(引自《中華姓氏通史》 劉佑平 東方出版社 2000.12)
〖北京市〗
北京大興·黃氏順天支譜不分卷:美國(清)黃承林纂輯 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一冊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吉林省〗
吉林黃氏誠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鈔本一冊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
〖上海市〗
上海。金山黃氏族譜:(清)黃玠 黃端履編纂清宣統二年(1910)上海中國圖書公司 鉛印本 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日本 美國
上海嘉定·重輯[上海]黃氏雪谷公支譜:(民國)黃士煥重纂 1948年三鑫印務局鉛印本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存1、3、4卷)
上海崇明·黃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黃漢榮修 清同治九年(1810)務本堂刊本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員會 美國
〖江蘇省〗
江蘇豐縣·九華堂黃氏族譜十卷: (清)黃火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藏地:江蘇豐縣順河鄉黃庄村
江蘇江都·維安阜洲黃氏重修族譜十二卷:(民國)黃承良修 劉崇泉纂輯 1931年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美國
江蘇南通·黃氏支譜不分卷:(清)黃世謙編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敦禮堂刻本 一冊 藏地:江蘇南通市圖書館
江蘇海門·黃氏家乘:木刻本 藏地:蘇州大學(存二冊)
江蘇武進·浮橋黃氏宗譜二十卷:(清)黃元鵬續纂 清咸豐二年(1852)木活字本二十四冊 藏地:日本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黃氏宗譜十二卷:(清)黃敦懿等修 清光緒十一年(1855)敦本堂活字本八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毗陵東直黃氏玉林公宗譜四卷:(清)黃永全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四冊 藏地:日本美國
江蘇江陰·青暢黃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黃震宏修 黃淡佳編輯 1947年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冊 藏地:吉林大學
〖浙江省〗
浙江杭州·武林黃氏宗譜:清光緒間禮耕堂鈔本 一冊 藏地:美國
浙江餘杭·黃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餘杭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蕭山·黃氏族譜三十卷:清嘉慶五年(1800)萃煥堂刊本 四十三冊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殘缺三冊)
浙江蕭山·黃氏備遺錄附昭潛錄二卷:(清)黃春林等編 清嘉慶十二年(1807)萃渙堂木活字本 一冊 藏地: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清)黃尊編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二十一冊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存二十五卷)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二十四卷:刻本 二十一冊 藏地:上海圖書館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首一卷續尋一卷搜遺尋一卷詞翰錄四卷備遺錄二卷詞翰續 錄二卷:(清)黃中咸等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萃渙堂活字本 三十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省圖書館 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首一卷詞翰錄四卷備遺錄二卷詞翰續錄二卷:黃伯英編輯 1925年萃渙堂活字本 四十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四明石橋黃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陳憲曾 黃敬賢等纂修 17年世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黃博汝 黃時清重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二十冊 藏地:河北大學
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民國)王醒華 黃恆泰纂 1936年刊本 藏地:浙江慈溪縣檔案館(存二卷)
浙江象山·馬坡黃氏譜一卷:(民國)屠耀台續修 1921年鈔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象山·溪沿黃氏族譜一卷:(清)鮑之交新修 據清嘉慶十六年(1811)鈔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象山·黃氏宗譜一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木刻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紹興·湯浦嶺下黃氏宗譜四卷:(清)黃錫元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四冊 藏地:河北大學
浙江紹興·會稽湯浦嶺下黃氏宗譜四卷:(民國)黃永和 黃大堃等重修 1917年望煙堂活字本 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陳村黃氏宗譜十卷:(清)黃培清等續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活字本 十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陳村黃氏宗譜十卷:(清)黃秀甫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了本 十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蘭溪柏山黃氏宗譜四冊:1928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伯社鄉井頭村
浙江·蘭溪金黃氏宗譜六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屏山鄉何夏庄
浙江·蘭溪蛟湖黃氏宗譜十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新周鄉(二部,其一殘)
浙江·蘭溪黃氏宗譜三卷:1919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朱家鄉
浙江義烏·赤山黃氏宗譜三卷:琴堂等纂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餘慶堂木刻本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存卷1)
浙江·義烏黃氏宗譜四卷:黃慶榮等重修 1928年活字本 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衢縣·東坑倉黃氏宗譜三卷: (民國)黃金聲修 1943年順德堂木活字木 一冊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臨海黃氏宗譜口口卷:(清)黃瑞纂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5、6、13)
浙江·臨海芙蓉黃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0)浙江臨海縣桃渚鄉芙蓉村(存卷首、1)
浙江常山·黃氏宗譜一卷:(清)吳敬先重修 清光緒十年(1884)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縣毛良塢鄉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黃氏族譜一卷:(清)謝耕來重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縣東魯鄉林坂塢(不全)
--------------------------------------------------
黃姓字輩
派語 (字輩、字派):
黃姓字派一般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別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續修《黃氏宗譜》字派為:
源遠流長世緒昌,本深枝茂振綱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繼述從先永慶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黃氏四修族譜字派為:
良慶詒謀遠,謨猷一本傳,發祥徵孝友,積善啟英賢,錦緒宜增美,芳聲永紹先,恢宏昭世德,國士克長綿。後又續派語為:立志光庭訓,信心金石堅,山川鍾毓秀,日月復周全,慎修垂典範,敬業守清廉,蘭桂馨香繼,詩書福祿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黃氏字派為:
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享,樹高聲遠,
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典。
江西龍山黃氏宗譜字派為:
基業恢廣,嗣續延綿,頂理永盛,禮全資順,榮華富貴,金玉滿堂,賢良方正,
智仁信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寬裕溫柔,發強剛毅,博厚高明,悠久遠定,
繼往開來,奕葉衍慶。
湖南靖州渠陽黃氏字派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傳漢保進。
後又續百字派語為:
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
善欲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
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
西代通侯貴,千秋且葉光。合宗文書續,先業炳淮陽。
浙江陡亹黃氏字派為:
積善允征祥百世,應懷祖澤;立心思濟同一源,共振家聲。

7. 誰有黃氏家譜啊,請黃氏家族的成員們告訴我一下,想找一找家譜,我太爺名字是范「殿」字的,

貴州石阡黃氏宗族由江西遷徙至貴州印江再遷徙到石阡,黃氏宗族的字內派:正彥宏家國,文容明克紹先,朝廷鍾毓士,德大應光天,學治能創福,書香幾萬年。據二00一年八月貴州石阡黃氏家譜(琵琶溝)記載:一世祖,黃正斗。二世祖,黃彥候。三世祖,黃道。四世祖,黃宏修。五世祖,黃太華。六世祖,黃國泰。七世祖,黃鍾瑛。八世祖,黃士昭。

8. 黃氏字輩

黃姓家譜
黃姓家譜介紹
黃姓譜牒源起於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早在商朝,便有陸終第四十四代孫黃成德,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後。黃成德的第十一世孫黃飛虎,因逃避商紂王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後黃飛虎曾孫黃愛輔、黃愛弼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復姓「黃」氏。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並將譜繫上呈御覽,又親自製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
漢魏之始,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江夏黃氏,這時才開始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為當時黃姓的衰落,黃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
直到宋代,隨著黃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黃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保存下來。「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毀,而港台、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台灣即於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近年來,在大陸內地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
目前,有較大價值的黃姓族譜,一是《竹橋黃氏族譜》20冊,民國十五年浙江餘姚「悼倫堂」第五次重修。該譜修撰極精,卷首有大理學家王陽明的序,又載有自漢丞相黃霸以後歷代名人畫像計80幅。族譜體例,「寓紀事於《編年》,以《世表》為倫次」。編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傳》一門,入傳者有81人之多。此譜現存浙江餘姚市梨洲文獻館。二是《經鏗黃氏家譜》,該譜為清光緒「敦睦堂」第七次修譜,計30卷,現存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三是《禾坪黃氏大成宗譜》4 卷,清光緒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黃氏的重要史料,現存當地黃峭山裔孫處。四是《渠陽黃氏世譜》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黃氏總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黃龜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傳於湘黔地區。
--------------------------------------------------
黃姓家譜文獻目錄
(引自《中華姓氏通史》 劉佑平 東方出版社 2000.12)
〖北京市〗
北京大興·黃氏順天支譜不分卷:美國(清)黃承林纂輯 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一冊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吉林省〗
吉林黃氏誠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鈔本一冊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
〖上海市〗
上海。金山黃氏族譜:(清)黃玠 黃端履編纂清宣統二年(1910)上海中國圖書公司 鉛印本 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日本 美國
上海嘉定·重輯[上海]黃氏雪谷公支譜:(民國)黃士煥重纂 1948年三鑫印務局鉛印本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存1、3、4卷)
上海崇明·黃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黃漢榮修 清同治九年(1810)務本堂刊本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員會 美國
〖江蘇省〗
江蘇豐縣·九華堂黃氏族譜十卷: (清)黃火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藏地:江蘇豐縣順河鄉黃庄村
江蘇江都·維安阜洲黃氏重修族譜十二卷:(民國)黃承良修 劉崇泉纂輯 1931年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美國
江蘇南通·黃氏支譜不分卷:(清)黃世謙編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敦禮堂刻本 一冊 藏地:江蘇南通市圖書館
江蘇海門·黃氏家乘:木刻本 藏地:蘇州大學(存二冊)
江蘇武進·浮橋黃氏宗譜二十卷:(清)黃元鵬續纂 清咸豐二年(1852)木活字本二十四冊 藏地:日本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黃氏宗譜十二卷:(清)黃敦懿等修 清光緒十一年(1855)敦本堂活字本八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毗陵東直黃氏玉林公宗譜四卷:(清)黃永全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四冊 藏地:日本美國
江蘇江陰·青暢黃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黃震宏修 黃淡佳編輯 1947年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冊 藏地:吉林大學
〖浙江省〗
浙江杭州·武林黃氏宗譜:清光緒間禮耕堂鈔本 一冊 藏地:美國
浙江餘杭·黃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餘杭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蕭山·黃氏族譜三十卷:清嘉慶五年(1800)萃煥堂刊本 四十三冊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殘缺三冊)
浙江蕭山·黃氏備遺錄附昭潛錄二卷:(清)黃春林等編 清嘉慶十二年(1807)萃渙堂木活字本 一冊 藏地: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清)黃尊編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二十一冊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存二十五卷)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二十四卷:刻本 二十一冊 藏地:上海圖書館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首一卷續尋一卷搜遺尋一卷詞翰錄四卷備遺錄二卷詞翰續 錄二卷:(清)黃中咸等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萃渙堂活字本 三十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省圖書館 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首一卷詞翰錄四卷備遺錄二卷詞翰續錄二卷:黃伯英編輯 1925年萃渙堂活字本 四十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四明石橋黃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陳憲曾 黃敬賢等纂修 17年世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黃博汝 黃時清重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二十冊 藏地:河北大學
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民國)王醒華 黃恆泰纂 1936年刊本 藏地:浙江慈溪縣檔案館(存二卷)
浙江象山·馬坡黃氏譜一卷:(民國)屠耀台續修 1921年鈔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象山·溪沿黃氏族譜一卷:(清)鮑之交新修 據清嘉慶十六年(1811)鈔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象山·黃氏宗譜一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木刻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紹興·湯浦嶺下黃氏宗譜四卷:(清)黃錫元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四冊 藏地:河北大學
浙江紹興·會稽湯浦嶺下黃氏宗譜四卷:(民國)黃永和 黃大堃等重修 1917年望煙堂活字本 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陳村黃氏宗譜十卷:(清)黃培清等續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活字本 十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陳村黃氏宗譜十卷:(清)黃秀甫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了本 十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蘭溪柏山黃氏宗譜四冊:1928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伯社鄉井頭村
浙江·蘭溪金黃氏宗譜六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屏山鄉何夏庄
浙江·蘭溪蛟湖黃氏宗譜十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新周鄉(二部,其一殘)
浙江·蘭溪黃氏宗譜三卷:1919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朱家鄉
浙江義烏·赤山黃氏宗譜三卷:琴堂等纂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餘慶堂木刻本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存卷1)
浙江·義烏黃氏宗譜四卷:黃慶榮等重修 1928年活字本 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衢縣·東坑倉黃氏宗譜三卷: (民國)黃金聲修 1943年順德堂木活字木 一冊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臨海黃氏宗譜口口卷:(清)黃瑞纂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5、6、13)
浙江·臨海芙蓉黃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0)浙江臨海縣桃渚鄉芙蓉村(存卷首、1)
浙江常山·黃氏宗譜一卷:(清)吳敬先重修 清光緒十年(1884)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縣毛良塢鄉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黃氏族譜一卷:(清)謝耕來重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縣東魯鄉林坂塢(不全)
--------------------------------------------------
黃姓字輩
派語 (字輩、字派):
黃姓字派一般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別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續修《黃氏宗譜》字派為:
源遠流長世緒昌,本深枝茂振綱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繼述從先永慶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黃氏四修族譜字派為:
良慶詒謀遠,謨猷一本傳,發祥徵孝友,積善啟英賢,錦緒宜增美,芳聲永紹先,恢宏昭世德,國士克長綿。後又續派語為:立志光庭訓,信心金石堅,山川鍾毓秀,日月復周全,慎修垂典範,敬業守清廉,蘭桂馨香繼,詩書福祿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黃氏字派為:
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享,樹高聲遠,
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典。
江西龍山黃氏宗譜字派為:
基業恢廣,嗣續延綿,頂理永盛,禮全資順,榮華富貴,金玉滿堂,賢良方正,
智仁信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寬裕溫柔,發強剛毅,博厚高明,悠久遠定,
繼往開來,奕葉衍慶。
湖南靖州渠陽黃氏字派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傳漢保進。
後又續百字派語為:
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
善欲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
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
西代通侯貴,千秋且葉光。合宗文書續,先業炳淮陽。
浙江陡亹黃氏字派為:
積善允征祥百世,應懷祖澤;立心思濟同一源,共振家聲。

9. 黃氏家譜字輩

各房份排輩分都有不同,集錄一個:文、仕、建、興、乃、立、朝、廷
黃峭山(公元872-953),錫公長子,諱岳,又名黃峭,字仁靜,號青崗,建昌府永城縣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鎮)。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時誕生於福建邵武市和平鎮坎頭村鸛藪。
黃峭山先後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黃峭山共有二十一個兒子。
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正月初二,在他八十壽辰的那年(公元951年)為了防止社會小人誣告黃家勢大必造反等原因,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將21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百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80萬貫,金銀800餘稱,一並均分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各自自謀發展。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18房子孫,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銀)一升、駿馬一匹、族譜一帙,到外地去立業發展。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
有認祖詩一首
駿馬登程往異鄉,
任從勝地立綱常,
朝夕勿忘春明語,
晨昏常詹祖宗香,
祈望蒼天垂庇佑,
三七男兒總賜昌。

10. 這個黃氏字派(字輩)是黃氏家族哪一派

黃姓家譜
黃姓家譜介紹
黃姓譜牒源起於何時,史籍中沒有明確記載,傳說早在商朝,便有陸終第四十四代孫黃成德,創修最早的黃氏宗譜傳後。黃成德的第十一世孫黃飛虎,因逃避商紂王迫害而改從母姓"王」氏。後黃飛虎曾孫黃愛輔、黃愛弼等以家藏譜牒上呈周武王,得以復姓「黃」氏。商周時期,黃國已是一個獨立的小邦,作為一個國家,已有專門記錄黃國王族歷史和世系的譜牒了,因而商周時期便應有黃姓譜牒。
傳說戰國末年楚相春申君黃歇也曾刪改增修黃氏族譜,並將譜繫上呈御覽,又親自製定了黃姓最早的字派。
漢魏之始,門第始興。譜牒學也於此時開始發達起來。江夏黃氏,這時才開始了確實可信的家史族譜在民間流傳。六朝隋唐是中國譜牒之學始盛時期,但因為當時黃姓的衰落,黃氏族譜也就不見於《魏書·官氏志》和《新唐書·宰相世系表》等官方正史,仍在民間流行。
直到宋代,隨著黃姓的興旺,也出現了黃氏譜牒的繁榮。各地黃氏紛紛立祠修譜,家傳、譜序,多見於當時名人文集中。
明清以來,黃姓譜牒之學更加發達,長盛不衰。這一時期的許多族譜,至今仍被流傳和保存下來。「文革」破「四舊」時期,大陸中斷修譜,許多譜牒也遭焚毀,而港台、南洋則未曾中斷,許多家譜還被公開出版發行。如台灣即於1961年、1964年、1965年曾有黃氏族譜公開出版。近年來,在大陸內地興起了修譜和尋根之熱。
目前,有較大價值的黃姓族譜,一是《竹橋黃氏族譜》20冊,民國十五年浙江餘姚「悼倫堂」第五次重修。該譜修撰極精,卷首有大理學家王陽明的序,又載有自漢丞相黃霸以後歷代名人畫像計80幅。族譜體例,「寓紀事於《編年》,以《世表》為倫次」。編年、世表之外,又另立《列傳》一門,入傳者有81人之多。此譜現存浙江餘姚市梨洲文獻館。二是《經鏗黃氏家譜》,該譜為清光緒「敦睦堂」第七次修譜,計30卷,現存武昌辛亥革命紀念館。三是《禾坪黃氏大成宗譜》4卷,清光緒十五年版,是研究邵武黃氏的重要史料,現存當地黃峭山裔孫處。四是《渠陽黃氏世譜》18卷,1989年湖南靖州黃氏總祠「江夏堂」第八次重修,是研究南宋大臣黃龜年家族的重要史料,主要流傳於湘黔地區。
--------------------------------------------------
黃姓家譜文獻目錄
(引自《中華姓氏通史》 劉佑平 東方出版社 2000.12)
〖北京市〗
北京大興·黃氏順天支譜不分卷:美國(清)黃承林纂輯 清光緒十八年(1892)刊本一冊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
〖吉林省〗
吉林黃氏誠正堂伯房祖宗世系一卷:清鈔本一冊 藏地:江蘇蘇州市圖書館
〖上海市〗
上海。金山黃氏族譜:(清)黃玠 黃端履編纂清宣統二年(1910)上海中國圖書公司 鉛印本 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上海圖書館 日本 美國
上海嘉定·重輯[上海]黃氏雪谷公支譜:(民國)黃士煥重纂 1948年三鑫印務局鉛印本 藏地:江蘇常州市圖書館(存1、3、4卷)
上海崇明·黃氏家乘二十二卷:(清)黃漢榮修 清同治九年(1810)務本堂刊本 藏地:上海文化管理委員會 美國
〖江蘇省〗
江蘇豐縣·九華堂黃氏族譜十卷: (清)黃火敦 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石印本 藏地:江蘇豐縣順河鄉黃庄村
江蘇江都·維安阜洲黃氏重修族譜十二卷:(民國)黃承良修 劉崇泉纂輯 1931年中宜堂活字本 十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美國
江蘇南通·黃氏支譜不分卷:(清)黃世謙編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敦禮堂刻本 一冊 藏地:江蘇南通市圖書館
江蘇海門·黃氏家乘:木刻本 藏地:蘇州大學(存二冊)
江蘇武進·浮橋黃氏宗譜二十卷:(清)黃元鵬續纂 清咸豐二年(1852)木活字本二十四冊 藏地:日本美國
江蘇武進·毗陵黃氏宗譜十二卷:(清)黃敦懿等修 清光緒十一年(1855)敦本堂活字本八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江蘇武進·毗陵東直黃氏玉林公宗譜四卷:(清)黃永全等重修 清光緒十五年(1889)木活字本四冊 藏地:日本美國
江蘇江陰·青暢黃氏宗譜二十二卷首一卷:黃震宏修 黃淡佳編輯 1947年立木堂活字本 二十冊 藏地:吉林大學
〖浙江省〗
浙江杭州·武林黃氏宗譜:清光緒間禮耕堂鈔本 一冊 藏地:美國
浙江餘杭·黃氏宗譜四卷: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餘杭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蕭山·黃氏族譜三十卷:清嘉慶五年(1800)萃煥堂刊本 四十三冊 藏地:中國科學院圖書館(殘缺三冊)
浙江蕭山·黃氏備遺錄附昭潛錄二卷:(清)黃春林等編 清嘉慶十二年(1807)萃渙堂木活字本 一冊 藏地: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清)黃尊編 清道光六年(1826)刊本二十一冊 藏地:浙江省圖書館(存二十五卷)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二十四卷:刻本 二十一冊 藏地:上海圖書館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首一卷續尋一卷搜遺尋一卷詞翰錄四卷備遺錄二卷詞翰續 錄二卷:(清)黃中咸等修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萃渙堂活字本 三十二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省圖書館 日本美國
浙江·蕭山埭上黃氏家譜三十卷首一卷詞翰錄四卷備遺錄二卷詞翰續錄二卷:黃伯英編輯 1925年萃渙堂活字本 四十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鄞縣·四明石橋黃氏宗譜十四卷首一卷末一卷:民國)陳憲曾 黃敬賢等纂修 17年世錦堂木活字本 十四冊 藏地:浙江寧波天一閣文物保管所
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首一卷末一卷:(清)黃博汝 黃時清重修 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木刻本二十冊 藏地:河北大學
浙江慈溪·湖山黃氏宗譜八卷:(民國)王醒華 黃恆泰纂 1936年刊本 藏地:浙江慈溪縣檔案館(存二卷)
浙江象山·馬坡黃氏譜一卷:(民國)屠耀台續修 1921年鈔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象山·溪沿黃氏族譜一卷:(清)鮑之交新修 據清嘉慶十六年(1811)鈔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象山·黃氏宗譜一卷:清光緒十八年(1892)木刻本 藏地:浙江象山縣文化管理委員會
浙江紹興·湯浦嶺下黃氏宗譜四卷:(清)黃錫元修 清同治七年(1868)木刻本四冊 藏地:河北大學
浙江紹興·會稽湯浦嶺下黃氏宗譜四卷:(民國)黃永和 黃大堃等重修 1917年望煙堂活字本 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省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陳村黃氏宗譜十卷:(清)黃培清等續修 清同治十一年(1872)五桂堂活字本 十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紹興·會稽陳村黃氏宗譜十卷:(清)黃秀甫等續修 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桂堂了本 十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蘭溪柏山黃氏宗譜四冊:1928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伯社鄉井頭村
浙江·蘭溪金黃氏宗譜六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屏山鄉何夏庄
浙江·蘭溪蛟湖黃氏宗譜十卷:1940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新周鄉(二部,其一殘)
浙江·蘭溪黃氏宗譜三卷:1919年木刻本 藏地:浙江蘭溪縣朱家鄉
浙江義烏·赤山黃氏宗譜三卷:琴堂等纂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餘慶堂木刻本 藏地:浙江金華市文化管理委員會(存卷1)
浙江·義烏黃氏宗譜四卷:黃慶榮等重修 1928年活字本 四冊 藏地:中國國家圖書館
浙江衢縣·東坑倉黃氏宗譜三卷: (民國)黃金聲修 1943年順德堂木活字木 一冊 藏地:浙江衢州市文化管理委
浙江·臨海黃氏宗譜口口卷:(清)黃瑞纂 清光緒十一年(1885)刻本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5、6、13)
浙江·臨海芙蓉黃氏宗譜十二卷首一卷:1917年木活字本 藏地:浙江臨海縣博物館(存卷10)浙江臨海縣桃渚鄉芙蓉村(存卷首、1)
浙江常山·黃氏宗譜一卷:(清)吳敬先重修 清光緒十年(1884)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縣毛良塢鄉溪源山村
浙江常山·黃氏族譜一卷:(清)謝耕來重修 清光緒十四年(1888)木刻本 藏地:浙江常山縣東魯鄉林坂塢(不全)
--------------------------------------------------
黃姓字輩
派語 (字輩、字派):
黃姓字派一般為四言、五言、七言一句,每一字派又分別由四句、八句或多句組成。以清同治十二年湖北「慎明堂」第三次續修《黃氏宗譜》字派為:
源遠流長世緒昌,本深枝茂振綱常,文章道德天心佑,繼述從先永慶康。
湖南醴陵丁家坊黃氏四修族譜字派為:
良慶詒謀遠,謨猷一本傳,發祥徵孝友,積善啟英賢,錦緒宜增美,芳聲永紹先,恢宏昭世德,國士克長綿。後又續派語為:立志光庭訓,信心金石堅,山川鍾毓秀,日月復周全,慎修垂典範,敬業守清廉,蘭桂馨香繼,詩書福祿延。
湖南常德市回族黃氏字派為:
隆德從景,朝廷友紹,門民之自,世家文盛,
修善純仁,賢為國瑞,有道方享,樹高聲遠,
本固枝榮,先澤孔長,萬代永典。
江西龍山黃氏宗譜字派為:
基業恢廣,嗣續延綿,頂理永盛,禮全資順,榮華富貴,金玉滿堂,賢良方正,
智仁信義,中和孝友,睦姻任恤,寬裕溫柔,發強剛毅,博厚高明,悠久遠定,
繼往開來,奕葉衍慶。
湖南靖州渠陽黃氏字派為:
俊秀仁公定,真良均同透,萬元再通光,昌傳漢保進。
後又續百字派語為:
大費生民始,淵源少昊長。名官懷德遠,佑後作虞良。
受命垂型日,承家食采方。發祥同子姒,肇錫類姬姜。
善欲功欽衍,分封域共江。會齊交自正,在楚祚彌昌。
國仰春申義,篇成博士章。中山聞詔語,東觀啟書藏。
西代通侯貴,千秋且葉光。合宗文書續,先業炳淮陽。
浙江陡亹黃氏字派為:
積善允征祥百世,應懷祖澤;立心思濟同一源,共振家聲。

閱讀全文

與黃氏黃陂字輩有名人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