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武漢的主要文化是什麼
魅力武漢——武漢的歷史文化
一、武漢歷史
武漢市的歷史是很悠久的,北效黃陂縣有近幾年才發現的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代方國宮城。三國時期,在武昌和漢陽築有江夏和卻月古城,唐代已是著名商埠,明清時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在中國近代史上,三鎮遍布革命勝跡,一九一一年辛亥革命首義於此,現存有起義門舊址,武昌閱馬場的紅樓是當時的指揮中心,現存有孫中山的紀念銅像。最負勝名的景點有:江南三大名樓之一的黃鶴樓,國務院首批命名的國家級風景區東湖,以五百羅漢、玉佛及悠久歷史著稱的歸元寺,高山流水覓知音的古琴台等。
☆江城的由來
和山城重慶、蓉城成都、春城昆明一樣,武漢市也有一個屬於自己的別致的名字——江城。
也許大家要問:長江從上至下,流經了大大小小為數不少的城市,為何此稱獨鍾武漢?其原因是唐代大詩人李白在武漢遊玩,與史郎中在黃鶴樓上飲酒,邊飲酒邊欣賞音樂,喝到了興頭上,李白詩興大發,於是題下一首詩,詩名叫做《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詩是這樣寫的:「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
不見家。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人非常喜愛「江城五月落梅花」中的「江城」這一佳名,於是自號為江城人。除江城之外,武漢還有一些其他的名稱,這些名稱的來源反映了武漢地區的歷史文化發展源源。
☆武漢三鎮的由來
武漢有武昌、漢陽、漢口三鎮,其發展的歷史、規模、速度各有不同的特色。
武昌之名始於東漢末三國初,孫權為了與劉備奪荊州,於公元221年把都城從建業(今南京)遷至鄂縣,並更名"武昌",取「以武治國而昌」之意,武昌之名是與今鄂州市互換的。從考古發掘來看,武昌在新石器時代的水果湖放鷹台和南湖老人橋、洪山區花山鄉的許家墩和棋子墩等處,就是古人棲居之地。
舊時的舞場手工業發達,以造船、冶金、鑄造錢幣為主,武昌的陶瓷名叫影青瓷。另外,,在武昌最值得一提的事情就是黃鶴樓的屢次興廢,從三國時代至今已歷十餘次,每次重建都呈現出不同的風貌,反映出各個不同時代的建築風格和特點。
漢陽一名的來歷與漢水密切相關,古語「水北為陽,山南為陽」,古時漢陽在漢水之北,龜山之南,又因得日照多的地方也稱陽,故名漢陽。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
漢陽,特別是鸚鵡洲一帶,歷來是長江中游商船集散的地方。唐宋元明各朝代,商業手工業很是繁華。同時,漢陽還是游覽勝地,位於漢陽的歸元寺是武漢市佛教叢林保護得最好的一處,為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武昌和漢陽築城起始於同一時期,約有1800年歷史。
歷史上,漢口,漢陽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是同步發展的。直至明代成化十年(公元1474年)漢水改道(漢水在歷史上改道不下8次)從龜山北麓入江以後,漢口才獨立發展,僅有500多年的歷史。漢陽、漢口很早就築有城牆,分別被當作過縣治之所在。
漢口後來迅速成為一座新興商埠,名聲和發展速度遠遠超過了武昌和漢陽,,明末清初,漢口已與河南朱仙鎮、廣東佛山鎮、江西景德鎮並列為全國四大名鎮,海外譽為「東方芝加哥」。漢口的港口貿易運輸業頗為發達,成為我國內河最大的港口,有「十里帆檣依市立,萬家燈火徹夜明」(吳琪詩)狀其景,「居民填溢商賈輻樓,為楚中第一繁盛處」。頗能反映其繁盛。清乾隆年間,漢口更盛於世,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
清朝末年,湖廣總督張之洞於1905年在漢口修築張公堤。這條堤對逐年降低後湖一帶的水位,使荒湖野洲形成陸地,對起初狹小的漢口擴建面積提供了方便條件,有著不可磨滅的歷史功績。
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火爐之成因
為什麼夏天的武漢給人的感覺十分難熬?這是因為武漢地區江河湖泊眾多,水域面積大,白天太陽暴曬,水汽大量蒸發,空氣濕度增大,團團熱氣像一個巨大的罩子將整個城市罩住,一方面使地面的熱量向空中輻射的速度減慢,室內氣溫持續不降;另一方面使人體表面不易散熱,宛如桑拿室,故汗出如漿,悶熱難耐,號稱「火爐」。
2. 武漢黃陂有哪些土特產
武漢市黃陂區三大傳統小吃
1.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黃陂民間的傳統佳餚,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其也被叫做「黃陂三合」,三種菜可以放在一起做一碗菜而各有各的味道。三菜合燒,魚有肉味,肉有魚香,別有風味。三菜一碗,兩金一白,上桌來,喜慶不少。我們把三鮮作為品評筵席的起碼標准,有"沒有三鮮不稱席,三鮮不鮮不算好"之說。由於三菜中有魚、丸、糕三字,魚與余諧音,丸在當地方言中的音為圓,糕與高同音,人們便賦於三鮮以年年有餘、家家團圓、步步高升的寓意,為圖吉慶,年節必備。
2.黃陂豆絲
豆絲是用大米、綠豆等打漿攤成餅,然後切絲晾乾而成。按傳統慣例,豆絲是黃陂人必不可少的年貨,每年臘月,家家戶戶做豆絲,飄出濃濃的年味。黃陂豆絲用純天然野生葛根粉、精米、 黃豆、優質麵粉、植物油等以傳統手工工藝並結合現代先進生產工藝精製而成。野生葛根粉營養價值高,含有大量澱粉多種維生素蛋白質及鈣鐵鋅硒等礦物質,是國家衛生部認定的葯食二用植物也是一種傳統中葯材。黃陂豆絲它營養豐富、口味純正、口感細膩有勁道,由主料大米黃豆配上綠豆、葛粉、山葯、蕎麥、蘆筍等營養保健材料,採用純手工操作,沒有任何污染源,實屬天然綠色食品。
3.黃陂手工糍粑
黃陂糍粑也是黃陂當地備年貨時的必備美食。黃陂糍粑以糯米為主料,清洗浸泡後擱蒸籠里蒸熟,再迅速放在石臼里舂至綿軟柔韌。趁熱將飯泥切成小塊兒,放入不同的模具製作成可大可小,文案各異的糍粑塊,整齊擺放陰干即可。陰干後可浸泡在水中,能長時期保存。
3. 武漢地區有什麼獨具特色的地方文化
特色文藝 漢劇
漢劇為湖北主要地方戲曲劇,也叫「漢調」,俗稱「二黃」,辛亥革命前後改稱「漢劇」。漢劇有上千個傳統劇目,現存劇目仍有660多個,主要演出歷代演義及民間傳說故事。漢劇唱腔以板腔體的西皮、二黃兩類聲腔為主,兼有歌腔、崑曲、雜腔、小調等。西皮、二黃在傳統演唱中,還有一些獨具特色的專用調和特定腔。
楚劇
楚劇舊稱「黃孝花鼓」、「西路花鼓」,1926年改名「楚劇」。流行於湖北,約有100多年的歷史,是在黃陂、孝感一帶的竹馬、高蹺等民間歌舞及鄂東的「哦呵腔」的基礎上發展形成。原是人聲幫腔,鑼鼓伴奏。1920年進入武漢後,受到漢劇、京劇的影響,逐步發展提高,形成了「迓腔」為主的板腔、高腔、小調三大腔系。
評書
湖北評書是用湖北方言講故事。由一人表演,只說不唱,以一塊木頭為道具,情節每到關鍵時刻,猛擊一下醒木,聽眾為之一振,流布於武漢、沙市、宜昌等長江沿岸城市。湖北評書善於塑造玩弄權貴豪強於股掌之間的草莽英雄形象,風格幽默酣暢,語言流暢、華麗,描繪景物時常用韻律迴旋有致的駢體,與敘述、對話時使用的生動口語輝映成趣。
大鼓
湖北大鼓與湖北評書不同,以唱為主,夾以說白,以鼓板為主要樂器,演員邊擊鼓邊唱說,風趣幽默,通俗易懂。
4. 黃陂有哪裡好玩的地方
木蘭山
木蘭山位於武漢市北部。海拔582.1米,為國家AAAAA級風景區、國家
木蘭花鄉
花海樂園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木蘭鄉雙泉村,佔地面積1500餘畝,與大余灣毗鄰。距武漢市城區40公里。景區是集紫薇花,玫瑰花,薰衣草等組成的七彩梯田花海、戶外婚紗攝影基地、木蘭古戰場馬戰表演、水上嘉年華等眾多娛樂項目為一體的綜合性生態旅遊景區。
月亮湖(院基寺水庫)位於武漢黃陂區明清古街背後,與木蘭湖(夏家寺水庫)和梅店水庫相呼應,形成「日月星」三湖鼎立之勢,該湖蓄水量1.08億方,已經成為著名的濕地生態旅遊區。
還有木蘭古道、木蘭康谷、武漢銘泰賽車文化旅遊小鎮、天寨溝、紅崗山、銀杏山莊等景區。
5. 黃陂區的文化
2014年,黃陂區共有國家級非遺保護項目3項、省級14項、市級16項,區級61項。享有「楚劇之鄉」、「泥塑之鄉」、「武術之鄉」的美譽。黃陂「九佬十八匠」遍布五湖四海,素有「無陂不成鎮」之說。民間文學木蘭傳說、曲藝湖北大鼓、和戲曲楚劇成功入選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黃陂泥塑、黃陂民間彩詞、高蹺故事亭子、黃陂榨油技藝等14項入選省級非遺保護名錄,民間技藝黃陂三鮮等16項入選市級非遺保護名錄。
木蘭武術已被列入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世紀80年代,黃陂區武術大家根據歷史文獻整理的木蘭拳問世,被中國武術院正式確認為中國武術第130種拳種。
黃陂榨油技藝起於明嘉靖年間,在當地延續了400多年。已列入湖北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黃陂木版年畫為民間畫匠、雕刻匠、印刷匠純手工工藝製品,作品產生於一匠多藝製作或多匠操作而成的簡易家庭作坊。
黃陂泥塑:唐貞觀年間,泥塑藝人即開始塑制寺廟、觀中供奉的神像。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傳統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黃陂是中國的雕塑之鄉之一。
湖北大鼓起源於湖北黃陂,是一種流行於武漢、孝感、鄂州和黃岡一帶的說唱藝術,原名「鼓書」,又稱「打鼓說書」、「打鼓京腔」等。1950年為「湖北大鼓」定名的鼓王王鳴樂先生就是黃陂人。半個多世紀以來,黃陂陸續走出了陳謙聞、張明智等幾代湖北大鼓傳人,把這種曲藝形式傳承至今。2007年,黃陂的非遺項目「湖北大鼓」成功入選國家級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楚劇是湖北黃陂、孝感一帶的花鼓戲,原稱黃陂花鼓戲、黃孝花鼓,西路花鼓戲。由民間劃蓮船等藝術形式演變而成。楚劇是湖北省代表性劇種之一,具有生動活潑、生活氣息濃厚等特色。演出劇目,多取材於民間生活和傳統故事。楚劇重唱工,特別是傳統摺子戲,多為二唱到底,唱腔用遲腔,優美動聽。百餘年來,楚劇久盛不衰,造就了一批遐邇聞名的名演員。李品三、李小安、江秋屏等。 黃陂話即武漢市黃陂區方言。屬鄂東楚語系統,歷史悠久,直白易懂,為武漢市非物質遺產。
黃陂話屬北方方言的西南官話和江淮官話交界處,兼有兩個官話區的特點,有23個聲母(包括零聲母),41個韻母和6個聲調,楚方言詞遺存較多,保留了古漢語中古去聲的聲調特徵。 2014年,黃陂舉辦木蘭山登山節和全國山地戶外挑戰賽等導向性全民健身活動10項次,參加人數達18000餘人。節慶活動豐富多彩,黃陂區還成功舉辦第四屆木蘭杜鵑花節、第14屆木蘭旅遊文化節、第5屆「漢交會」,首屆武漢賞花節,木蘭草原風箏節等活動。黃陂武湖建成湖北省現代農業展示中心等。
玩燈流行於武漢黃陂區特有的叫法,玩燈在黃陂是指集「舞獅、舞龍、綵船、竹馬、黃陂長堰走高、魚燈、蚌殼精」等於一體的一種廟會。牌子鑼鼓、墨龍燈、竹馬、高蹺故事亭子都為黃陂特色燈會形式。全區270個行政村976個自然灣,有龍燈525條、獅子970個、綵船45隻。
僵獅子是一種流行於湖北的武漢黃陂和孝感兩地一帶元宵節的民俗活動,是一種舞獅的游獅活動,尤其以武漢黃陂的僵獅子最為有名。
木蘭廟會,每年農歷八月初一,是木蘭廟會的第一天。木蘭廟會是木蘭山傳統民俗活動,其歷史可上溯至南北朝時期,至今已有1500年歷史。通常有十萬香客遊客參與廟會。
6. 武漢黃陂有哪些風土人情和特產
脈地灣蘿卜
黃陂蘆筍
黃陂荊蜜
黃陂豆絲
老面大包
八卦湯
木蘭玉液
紫雲英蜜
葉老癟黃牛肉餅
老曹口水涼面
黃陂三合
7. 黃陂區的美食特產
1,油麵
油麵又名黃面、涼面。是湖北東部地區傳統小吃,盛產於武漢市黃陂區、黃岡市、黃石市等地區,純手工製作,無需油炸。
2,蝦鮓
蝦鮓為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東西湖區和孝感市孝南區、漢川市等地特產。為「黃陂區十大名菜「之一。經過「淘蝦瀝干、食鹽腌制、專桶堆積、優質稻米、炒熟磨粉、3︰7(湖蝦、米粉)拌和、佐料混合、涼干水分」等八九道工序10多種配料製成。
3,糍粑魚
糍粑魚是具有濃厚的湖北鄉土氣息的傳統名菜,屬於鄂菜系。是以魚肉為主料,經過腌漬、晾乾後煎燒而成的。在鄂東南地區人們食用「糍粑魚」已是一種嗜好。
4,黃陂三鮮
黃陂三鮮是湖北武漢市黃陂區的地方傳統名餚,屬於鄂菜系武漢菜。已經流傳數百年。三鮮是魚丸、肉丸、肉糕三樣菜合而為一的統稱。
5,汽水肉湖北省的傳統名菜之一,菜名里所說的汽水不是指常喝的碳酸甜飲料,而是蒸鍋中的水受熱蒸餾而產生的汽水。
8. 武漢的民間藝術
1、武漢剪紙
剪紙是中國最為流行的民間藝術之一,湖北雕花剪紙則從南北朝始,經過了漫長的歲月,流傳至今。武漢剪紙從工藝製作特點來說應是湖北武漢刻紙或湖北武漢雕花剪紙。它源遠流長,孕育於精彩絕倫的楚文化沃土,承「鏤金作勝」、「剪綵為人」之古荊民俗造就了眾多剪紙藝人,他們以刀剪代筆,剪刻並施,創造了湖北武漢雕花剪紙藝術。武漢剪紙作品刀隨人意、形出於刀,運轉自如,不露鋒芒;形態生動,神情逼真,代表了漢派剪紙的風格。
2、 黃陂木版年畫
木板年畫分布於區北長軒嶺鎮張都橋村、周家畈、紅耕村、羅漢街傅家大灣、易家灣、寧家店、楊保益灣一帶30多個自然灣村,方圓約10平方公里區域。印刷作坊由2-3人到數10人不等,也有一灣數家作坊。木板年畫工藝最早由長嶺鎮彭家畈村民於明洪武年間從江西過籍時帶來。起於永樂12年(1414年)至今有590多年的歷史,13世傳至周漢章(清乾隆年間)時最為興旺,在當地一帶18灣中最為盛行,產品行銷全國各地,並遠銷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
3、木雕船模工藝
湖北木雕船的歷史大約可追溯到漢代,經歷代藝人不斷發展,成了一種獨特的工藝品。湖北木雕船種類繁多,古往今來,大江湖泊上來往穿梭的各種船隻為木雕船藝術提供了取之不盡的素材,被湖北木雕船藝人製作成各種供觀賞的小型木船。如民間木帆船、古代漕船、畫舫、龍鳳舟以及民間燈會上的綵船等,反映了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木船的特點。各種海船的造型美觀別致,講究裝飾。畫舫、龍鳳舟的造型、紋飾則典雅華麗,顯示出民間匠師的精湛技藝。
湖北木雕船除使用圓雕、浮雕、鏤雕等傳統技法外,還特別注重花紋裝飾、鏤空鎪花和精工制模,不僅船體花紋清晰、勻稱纖細,而且樓閣門窗、欄桿等處的花紋也處理得精細入微。
4、武漢泥塑
泥塑匠人將小泥人、小動物、小吉祥物、玩具等隨手捏出,這些泥塑造型傳神,深受大眾喜愛。我市黃陂泡桐鎮是著名的泥塑之鄉,其作品特色突出,曾在全國舉辦展覽。著名的歸元寺羅漢塑像,就是出自黃陂匠人。近年來武漢「泥人李」、「泥人胡」等在省市民間工藝活動中也頗有影響。
5、楚劇
舊稱「西路花鼓」、「黃孝花鼓」。1926年改用現名。它是大約在一百多年前,在鄂東流行的「哦呵腔」的基礎上,溶合黃陂、孝感一帶的山歌、道情、竹馬、高蹺及民間說唱等逐漸形成的。1922年楚劇逐漸接受京、漢劇及文明戲的影響,演員和音樂工作者開始了分工,唱腔上創造了〔打腔〕和〔起腔〕等腔調,劇目也開始變單出戲為本戲,並採用一些京劇、漢劇的道具。1927年前後,楚劇整理和創作了一些劇目,如《思凡》、《趕齋》、《賴婚》、《汲水》、《董永賣身》、《張朝忠》、《小清官》、《烏金記》等六十多個劇目,並編演了《費公智》、《父子歸家》、《中秋畫餅》等劇目。 近年編演的劇目有《虎將軍》、《中原突圍》等。
9. 黃陂區的名勝古跡
1、盤龍城遺址
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遺址是中國早期城市遺址,時代一說為商代早期,一說為夏代,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盤龍城經濟開發區葉店楊家灣盤龍湖畔。
2、魯台山古墓葬群
魯台山古墓葬群位於武漢市黃陂區前川街道魯台村,屬周代遺址,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位於灄水東岸的魯台山西南,1977年底、1978年初發現。
3、雙鳳亭
雙鳳亭位於湖北省武漢市黃陂區魯台山,佔地36平方米,為紀念北宋著名理學家程頤、程顥兄弟而建。雙鳳亭是湖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4、龍王尖遺址
龍王尖遺址位於武漢市黃陂區。明清山寨遺址。佔地面積約1.5平方公里。周長12公里,分設東南西北四個寨門,寨牆由條石壘砌而成,平均高35米,最高處達45米,寬13~15米。
5、作京城遺址
作京城遺址屬漢代古城址,位於黃陂區李集鎮作京城村。遺址呈不規則「亞」字形,東西長約200米、南北寬約為140米,殘高2—6米,夯築城垣頂寬約12米,基寬約30米,北、東、南三面有城門遺跡,城外有護城河遺跡。
10. 我想問一問湖北的民間藝術有哪些
1、湖北民間剪紙
2.黃陂木版年畫
3.木雕船模工藝
4.武漢泥塑
5.楚劇
6.武漢麵塑
7.糖塑
8.湖北刺綉
9.皮影
10.湖北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