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寧都縣有多少個鄉鎮
全縣轄12個鎮、12個鄉: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專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屬、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
(1)黃陂鎮鈾礦擴展閱讀:
地理區位:
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於都縣為鄰,西與興國、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宜黃、南豐3縣接壤。
氣候特徵:
寧都縣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適宜於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自然資源:
寧都縣自然資源豐富,遍布全縣各地,有植物、動物、礦物、太陽能、地熱等主要自然資源。硫鐵礦儲量與開采價值居華東地區之首,鋰輝礦為全國三大采礦點之一,鈾礦儲量大,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② 桃山岩體地質
桃山礦田產於桃山復式花崗岩體中(圖5-1),桃山岩體是華南花崗岩的重要組成部分,位於江西省中部,面積1100km2,主要由印支期(三疊紀)的蔡江岩體、燕山早期(侏羅紀)的黃陂岩體、釣峰岩體、打鼓寨岩體以及燕山晚期(白堊紀)的小岩體或岩脈所組成。
蔡江岩體分布在桃山復式岩體西南部,面積120km2,西部和南部侵入在震旦系變質岩中,北部和東部被黃陂、釣峰岩體侵入。岩體內定向構造(由長石斑晶、黑雲母條帶組成)很發育,主要方位為340°~360°,局部為北北東、北東或北西向,傾向南西,傾角50°~70°。岩石類型為粗中粒—中粗粒斑狀片麻黑雲母二長花崗岩,岩石結構構造變化比較穩定,分相不明顯。
黃陂岩體主要分布在黃陂、小布、斜腦山、南團、淋池、小源一帶,呈北北東方向展布,形如環狀,面積489km2,占桃山復式岩體面積44%。
岩體具一定的不對稱分相特徵,西部和北部與震旦系變質岩接觸的地方,見寬10~250m不等的邊緣相,東部與天土嶺岩體接觸處有10m左右的邊緣相,岩性以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為主,有時也見細中粒黑雲母花崗岩;過渡相主要分布在岩體中部和東部,相當於前人劃分的斜腦山岩體,岩性為粗中粒或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中心相分布於西部和北部,相當於前人劃分的黃陂岩體,岩性主要為中粗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
岩石在垂向上也有一定的分帶或分相特徵,在西北部的切割較強烈的中山區,如油嘴腦、蘆本峰、斜腦山、八仙棗等處,山頂為中細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相當於邊緣相或頂蓋相,向下為中粒或粗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相當於過渡相,山下為中粗或粗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相當於中心相。
圖5-1 桃山岩體及鈾礦分布圖
釣峰岩體分布在桃山復式岩體的中-南部,北北東方向展布,面積123km2。釣峰岩體的岩性變化不大,在南部連陂橋一帶結構稍粗,但仍以中粒結構為主。桃山岩體東部的漢源、洛口岩體是釣峰岩體的組成部分,深部是連在一起的。
打鼓寨岩體分布於匯源大布、大府上、坪上、山下、打鼓寨、寨下、南嶺、王泥田、車盤坑一帶,呈「菜刀」形,北東向展布,面積約40km2。岩體的岩性為中粒黑雲母花崗岩、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中粒小斑黑雲母花崗岩、中粒小斑二雲母花崗岩;他們之間均為過渡關系。
與打鼓寨岩體同期的還有桃山北部的東元里岩體、釣峰東部的朱元頭岩體、黃陂南部的上銀坑岩體、洛口東部的中查岩體等。
時茅嵊岩體是燕山晚期岩體的典型代表,分布在桃山復式岩體的中偏北部,露頭見於時茅嵊、灣里、桃山、廟子嶺等處,面積12km2;岩體形態復雜,有許多岩枝侵入黃陂岩體圍岩中。岩性主要為細粒黑雲母花崗岩。
復式岩體內脈岩(花崗斑岩、石英閃長斑岩、煌斑岩等)發育,組成多條NE向脈岩帶。
③ 興寧的家鄉報告
古代屬龍川縣地。 【辛亥遺址】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故居
東晉置興寧縣,以境內寧江而得名。此後這里逐漸發展成廣東、江西、福建交界處的地區性重要商貿中心,有「小南京」之稱。1994年撤縣設市。 宋末元初,文天祥曾在興寧組軍抵抗元軍。 明代才子祝枝山55歲時授廣東興寧縣知縣,63歲任京兆應天府通判。由於不滿官場腐敗之風,一年後他就借故辭官,回故里度殘年。 晉置縣,因興寧江而得名。一說縣內興旺無內患而得名。 興寧建縣於東晉咸和六年(331年),由古龍川分治而立,縣轄區有今五華、興寧全境以及龍川縣東部和紫金縣東北部。南朝齊永明元年(483年)至宋天禧三年(1019年),數次析古興寧置齊昌縣(府),轄境多次變遷。自宋熙寧四年(1071年)分設長樂縣(今五華縣)後,縣境相對穩定。1958年冬,平遠縣並入興寧,兩年後復置平遠縣。1985年實行市管縣體制,興寧隸屬梅州市。1994年6月8日,經國務院批准,興寧撤縣設市。從此,興寧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拉開了農村經濟向城市經濟邁進的序幕,為建成「經濟繁榮、科教領先、社會安定、生活小康、中等發達」的粵東商貿新城市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2003年,興寧市轄28個鎮(寧中、徑南、下堡、坪洋、宋聲、葉塘、興城、龍田、羅崗、羅浮、黃槐、黃陂、崗背、合水、石馬、大坪、葉南、新陂、寧新、徑心、坭陂、水口、刁坊、寧塘、壢陂、新墟、龍北、永和),共有27個居委會、470個村委會,10941個村民小組。面積2104平方公里,人口111.34萬。 2004年,撤銷宋聲、下堡鎮,並入水口鎮;撤銷壢陂鎮、並入坭陂鎮;撤銷徑心鎮,並入徑南鎮;撤銷崗背鎮,並入黃陂鎮;撤銷坪洋鎮,並入大坪鎮;撤銷龍北鎮,並入合水鎮;撤銷葉南鎮,並入葉塘鎮;撤銷寧塘鎮,並入寧中鎮;撤銷興城鎮、寧新鎮,設立福興、興田、寧新3個街道辦事處。撤並後興寧市共有17個鎮(龍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和3個街道(福興、興田、寧新)。 截至2008年2月20日,興寧市轄3個街道(興田、福興、寧新)、17個鎮(龍田、合水、黃陂、黃槐、石馬、永和、坭陂、新圩、水口、刁坊、新陂、葉塘、大坪、羅崗、羅浮、寧中、徑南)。
地理環境
興寧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扼東江、韓江上游,地跨東經115°30′至116°,北緯23°50′至24°37′。北部與江西省尋鄔縣毗鄰,東北部與平遠縣、梅縣相接,東部與梅縣交界,南部與豐順縣、梅縣相連,西北部與龍川縣相鄰,西南部與五華縣接壤。全市總面積2104.85平方公里。市委、市政府所在地興田街道辦事處位於300多平方公里的寧江盆地中部,是粵、贛、閩三省陸路交通樞紐,粵東北部重要商品集散地,粵東次中心城市,興寧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城區規劃面積114平方公里(其中重點規劃30平方千米),至2008年建成面積19.8平方公里,建成區人口27.6萬。興城距廣州377公里,至深圳347公里,至汕頭185公里,至韶關407公里,至江西尋鄔縣128公里,至福建龍岩282公里,至梅州城區57公里。全市年平均氣溫21℃,降水量1540毫米。 興寧處於粵東北山丘地帶,受北東至南西走向的蓮花山脈和羅浮山脈控制。最高峰陽天嶂海拔1017米,最低處水口圩鎮海拔100米,高低差917米。地形地勢總趨勢是北西向南東逐漸下降,而南部則由南向北遞降。南北狹長,北起陽天嶂,南至鐵牛牯峰(海拔998米)直線距離100公里;東西最寬處,徑心分水坳(海拔400米)至葉南筠竹坳(海拔300米)直線距離36公里。境內四周山嶺綿亘,中部為300多平方公里的斷陷盆地。整個市(縣)境形似扁舟。地貌類型主要分為5類:平原、階地、台地、丘陵、山地。其中,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階地、台地等3類占總面積的38.1%;海拔200米至400米的丘陵佔49.69%;海拔400米以上的山地佔12.21%。 興寧北部的羅浮鎮屬東江流域,鎮內河溪均流入東江上游的渡田河。其餘28個鎮屬韓江流域,鎮內46條河溪水流入韓江上游的梅江。寧江(古稱左別溪)貫穿興寧南北,是流域面積最大的梅江支流,北起江西尋鄔荷峰畲,南至水口圩匯合梅江,全長107公里,從合水至水口主幹河道長57.5公里,沿途接納32條山溪小河,流域面積1364.75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65%。 興寧屬南亞與中亞熱帶過渡氣候,年平均氣溫20.4℃。常年最熱月是7月,平均氣溫28.5℃,極端最高氣溫達38.3℃;常年最冷月是1月,平均氣溫11.4℃,極端最低氣溫零下2.7至零下6.4℃。年平均降雨量1540.3毫米。夏季降雨最多,占年降雨量的41.5%。年平均日照時數2009.8小時。風向比較穩定,以西北風頻率最高,東南風次之。自然環境優越,無霜期長,光照充足,四季宜耕宜牧,具有發展農、林、果、牧、漁等各業的有利氣候條件。
經濟狀況
主要經濟指標持續增長。2009年,全市生產總值完成85.5億元,比增10.2%。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21.7億元,比增6.5%;第二產業增加值25.8億元,比增8.3%;第三產業增加值34億元,比增11.3%。財 興寧市經濟技術開發區
政一般預算收入2.64億元,比增13.8%。國稅收入2.54億元,比增9.4%;地稅收入2.63億元,比增6.7%。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完成26.2億元,比增17.7%。實際利用外資3880萬美元,比增1.2倍;外貿出口5360萬美元,比增10.5%。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81元,比增6.6%;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6206元,比增8.3%。
投資興寧
交通順暢快捷。興寧是閩粵贛三省邊際陸路交通樞紐:205國道、225、226省道、廣梅汕鐵路和阜鷹汕快速鐵路貫穿境內,梅河高速公路、興畲高速公路、濟廣高速在興寧總共設有8個出入口,每百平方公里公路密度達114.3公里,排在全省山區縣市的第二位,火車客運、貨運站距市區僅2公里。齊昌之都,本土客情(5張) 園區設施完善。富和產業轉移園、新興工業園及永和科技工業園、華豐高新技術工業區、興華新區位置
優越,設施完善,服務周到,土地儲備充足,已有48家企業進園,其中規模以上有6家。富和產業轉移園是梅州市首家被省人民政府確定的省級產業轉移工業園。 能源儲備充足。總裝機容量達87萬千瓦的華潤興寧電廠機組已全部並網發電;境內已初步探明有33種礦產,霞嵐釩鈦磁鐵礦儲量居全國第二位,僅次於攀枝花。 工業基礎好。形成了機電、汽車、冶金、工藝、紡織、建材、化工、食
品、醫葯等門類齊全的工業生產體系;有廣東明珠、華威化工、鵬鑫科技、南豐電氣、金雁電工、興寧電機、恆興生物、樹人木業、廣東鴻源等9家省級高新技術企業,其中南豐電氣、富興摩托、富農食品、華威化工、金雁電工等5家企業跨進國家高新技術企業行列 ;系列球閥、變壓器、機電及工藝等產品在國內外市場享有較高聲譽;新圩、寧新、葉塘、泥陂分別被省政府列為工藝專業鎮、紡織專業鎮、養殖專業鎮和技術創新專業鎮。
農業概況
農業生產穩步發展。2008年,我市積極推進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加快現代農業的發展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農業生產穩步推進。全年實現農業總產值36.12億元,比上年增長6.5%,增幅比上年提高4.9個百分點。 種植業發展平穩。全年糧食種植面積81.58萬畝,比上年增長5.0 %,全年糧食總產33.34萬噸,其中稻穀總產29.32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4.7%和3.3%。花生產量3976噸,比上年增長18.2%;煙葉產量401噸,比上年增長44.8%;蔬菜產量32.07萬噸,比上年增長7.6%;茶葉產量2168噸,比上年增長2.6%;水果產量9.23萬噸,比上年增長7.7%,其中沙田柚產量3.44萬噸,比上年下降1.6%。 林業生產穩定發展,「生態梅州」發展進一步得到實施。全年完成跡地更新面積12550畝,低產林改造11850畝。年末森林覆蓋率63.1%,森林蓄積量374萬立方米,同比增長5.6%。森林資源繼續保持林木總生長量大於消耗量的良性循環。 畜牧業產品總量穩定增長,品種增加,質量提高。全年肉類總產4.91萬噸,比上年增長8.2%。其中全年肉豬出欄48.69萬頭,產出豬肉3.56萬噸,分別比上年增長9.1%和 10.0 %;出欄家禽1487.59萬只,禽肉產量1.20萬噸,分別比上年上升44.5 和6.3 %。 漁業產量略有上升,優質魚產品發展迅速。全年水產品產量1.34萬噸,比上年上升2.3%。
資源情況
土地資源:全市315萬畝土地,坡度在25度以下的宜墾面積佔73%。
水資源:興寧位於蓮花山脈北坡,為背風地帶,降雨量相對偏少。據水文觀測資料推算,境內各流域多年平均產水總量31.93億立方米,年蒸發量15.85億立方米,年平均徑流量13.48億立方米,豐水年徑流量19.81億立方米,枯水年徑流量7.96億立方米,平均產水量每平方公里64.8萬立方米,每畝平均432立方米,相當於梅州地區每平方公里產水量80.6萬立方米的80.4%。 動植物資源:境內動植物種類繁多,主要動物有100多種,植物600多種。 礦產資源:興寧是廣東省重點礦產資源市之一,現已初步探明有33種礦產230多處礦點。無煙煤、磁鐵礦、石膏礦、釩鈦磁鐵礦、石灰岩礦、螢礦、硫鐵礦、稀土礦、鈾礦、鈷等較為豐富。其中,無煙煤儲量1.47億噸,占梅州市總儲量的52.6%,曾被國家列為重要產煤基地;釩鈦磁鐵礦已初步探明可開采儲量1億多噸,遠景儲量4.5億噸,居全國第二位;磁鐵礦2280萬噸,石膏礦4800多萬噸,螢礦近200萬噸,石灰岩礦5000多萬噸,稀土礦分布面積621平方公里。此外,還有豐富的礦泉水和地下熱能可供開發利用。 旅遊資源:興寧山清水秀,自然景觀有神光山、合水水庫、雞鳴山、和山岩、徑南黃蜂窩茶山、羅浮渡田河、寶山、鐵山嶂、獅子岩、湯湖溫泉、興寧學宮等。合水水庫已列入《中國名勝風光大辭典》。人文景觀景點有興寧十大古民居、客家圍龍屋、大成殿、文峰塔、人民公園、明星公園、明珠文化廣場、鳳英長廊和客家文化研究大師羅香林、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地震學家李善邦、畫家羅清楨等名人故居。
④ 釣峰鄉的鎮區簡介
釣峰鄉位於寧都的西北部,距縣城四十公里,是通往本縣北部五個鄉鎮,寧都到吉安永豐省道的必經之地.全鄉總版土面各92.85平方公里,東與東山壩,石上鎮相鄰,南與安福鄉接壤.西南與黃陂鎮相連,北與小布鎮相毗鄰,北靠洛口鎮.全鄉轄釣峰,下灣,曾村,元尾,東山下,羅介.中羅,桃源等八個村委會,76個村民小組,全鄉人口有10502人.2004年全鄉工農業生產總值4120萬元,近幾年,全鄉經濟連續三年以8%的速度增長,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人民生活水平有較大的提高.全鄉以農業經濟為主,現有耕地面積14027畝,主種水稻,農副產品有盛名的早熟黃瓜,無籽西瓜,蠶桑,生豬,寧都三黃雞,灰鵝,鮟苗繁殖等;全鄉礦產資源豐富,其中高嶺土,瑩石礦,鈾礦,等品位較高;全鄉林地面積有9.7萬畝,以針葉林為主,主要林木有松樹,杉樹等樹種;現有電站,自來水廠,機磚廠,加工米廠等企業.
⑤ 廣東湖子鈾礦床
賴中信1,2馮志軍2汪洋2郭海濤2王娥2趙藝川2
(.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武漢430000;2.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廣州510800)
[摘要]回顧了廣東省湖子鈾礦床的發現和勘查歷程,對其地質特徵進行了歸納總結,對硅化帶型、「交點型」和鹼交代型3種鈾礦化在認識上和實踐上的新突破進行了綜合分析,提出湖子鈾礦床一系列緩傾斜控礦構造是下庄斷裂上、下盤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次級構造,是硅化帶型鈾礦化勘查的重點;研究得出與「交點型」鈾礦化相關的基性岩脈的控礦作用,主要表現在對構造裂隙的控制,所謂的「交點」控礦本質是硅化帶型鈾礦化通過「界面效應」控礦的特殊表現形式;根據下庄礦田鈾礦床、礦化點的分布與後期侵入岩體的空間產出關系及鹼交代型鈾礦化的特點,提出後期岩體的形成與鹼交代型鈾礦化關系密切的觀點。
[關鍵詞]緩傾斜控礦構造;「交點型」鈾礦化;界面效應
1發現和勘查過程
湖子鈾礦床位於廣東省下庄礦田的中部,發現於20世紀50年代,隊伍剛進入該地區普查時,發現一批異常點帶,蘇聯派來支持我國找鈾礦的專家認為具有一定的找礦前景,隨後以6009號帶為重點,將其分為北段(主要地段)和南段(陡崖地段)開展坑道揭露,各施工了3層坑道,結果認為礦體分散、規模小、連續性差而停止。20世紀80年代,礦田內尋找「交點型」鈾礦獲得快速發展,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重新在該地區東部和南部硅化帶與輝綠岩交匯部位(即「交點」)開展揭露評價工作,但由於礦體規模小,成果發展緩慢,適逢地質工作大調整,勘查工作再次中止。
2005年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實施大基地戰略,開展了《下庄礦田鈾資源大型基地勘查規劃部署研究 廣東省核工業地質局二九三大隊.下庄礦田鈾資源大型基地勘查規劃部署研究,2009.
2006~2008年,實施中國核工業地質局《廣東省翁源縣下庄礦田湖子地區鈾礦普查》項目,勘查首先從下庄斷裂帶與6009號帶構成的斷陷區內展開,我們分析研究了下庄斷裂的性質及其在成礦中的主導作用,分析研究了6009號帶的力學性質及其對礦體的控制,進行鑽孔揭露,發現了深部礦體群,鈾資源量快速增長,堅定了發展成為中型礦床的信心,預期成果初步落實。
2009年,對前期工作成果進行了階段性歸納總結,我們認為在礦區東部開展找富礦的工作有較大前景,經過2010~2012年勘查,發現北北東構造組與輝綠岩交匯部位有富大淺的礦體產出。經鑽孔控制,圈定礦體39個,勘查成果顯著,落實一個中型鈾礦床。
在整個勘查過程中,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合作開展岩體構造變形蝕變與鈾礦化關系研究,與中山大學合作開展花崗岩重熔與鈾成礦作用研究,提出了沿礦源層找礦—沿花崗岩重熔界面找礦—沿重熔界面隆起區上部構造找礦的思路,經工程驗證,解決了礦體群總體分布及其圈連問題,發現了區內鹼交代型鈾成礦作用,找礦成果得到鞏固和提高。
2礦區基本特徵
下庄礦田處於閩贛後加里東與湘桂粵北海西-印支坳陷的交接部位,屬於南嶺成礦帶的中帶和貴東岩體東部舌狀突出部位。礦田岩石主要由印支期花崗岩組成。魯溪岩體,粗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出露於礦田南部;下庄岩體,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出露於礦田中部;帽峰岩體,細粒二雲母花崗岩,出露於礦田北部。各岩體岩石結構差異明顯,但岩體間界線不規則。礦田受黃陂斷裂與馬屎山斷裂的夾持,北北東向斷裂與近東西向輝綠岩組等間距分布,相互交織,形成棋盤格子狀構造格架,控制著礦田內鈾礦床的產出(圖1)。
湖子鈾礦床處於礦田中部,礦區主要出露中粒斑狀黑雲母花崗岩,北北東向新橋-下庄斷裂帶、6009號帶和北西西向黃陂-張光營輝綠岩組構成礦區基本構造格架。北北東向下庄斷裂帶是礦田主要導礦構造,傾向近正東,控制著鈾礦床的分布,已查明鈾礦床主要分布於其以東地區(上盤);6009號帶是主要控礦構造,傾向近正西;6009號帶與新橋-下庄斷裂帶構成小斷陷區,屬於由新橋-下庄斷裂帶與一零二-石角圍斷裂帶構成的斷陷區的組成部分(圖1);斷陷區內次級平行帶發育,出露的有207、205、204、201號帶,隱伏的次級平行帶隨著揭露工作逐步發現。斷裂帶物質成分復雜,充填各色微晶石英、黃鐵礦、赤鐵礦、螢石、方解石等,特別是北東構造與近東西向輝綠岩脈交接復合部位多形成較好工業鈾礦體(圖2)。
湖子礦床鈾礦化主要有硅化帶型和「交點型」。硅化帶型礦體群嚴格受硅化斷裂帶組控制,礦體產狀與構造帶產狀基本一致;主要分布在6009、6009-1~6009-19等構造帶內,為隱伏的鈾礦體群,已發現礦體25個,控制的垂深多在100~400m,揭露最低標高為50m;礦體走向長度一般為100~200m,礦體平均品位為0.091%。礦體呈雁列式成群分布,多呈板柱狀、透鏡狀。「交點型」鈾礦體受硅化斷裂帶與輝綠岩交切復合軌跡控制,礦體規模大小與軌跡面密切相關,礦體走向長度一般近於輝綠岩寬度,多為10~30m;其傾向上延伸一般為沿走向延伸的5~10倍,現已揭露控制的垂深多在100~300m,最淺出露地表,揭露最低標高為70m,已發現礦體31個;「交點型」鈾礦體品位較富,平均品位為0.181%。
圖1 下庄礦田地質略圖
1—白堊繫上統;2—泥盆系;3—寒武系;4—英安斑岩;5—細粒白雲母花崗岩;6—中細粒二雲母花崗岩;7—岩相分界線;8—輝綠岩脈;9—硅化帶;10—石英脈;11—韌性剪切帶;12—礦床及編號;13—小型礦床及編號;14—產狀;15—居民點;16—湖子鈾礦區
圖2 湖子鈾礦床地質簡圖
1—石英正長岩;2—細粒白雲母花崗岩;3—中粒似斑狀二雲母花崗岩;4—輝綠岩脈;5—硅化斷裂帶;6—蝕變碎裂岩帶;7—鈾礦點;8—鈾異常點
3主要成果和創新點
3.1發現緩傾斜隱伏礦體群,揭示了斷陷帶內次級構造的控礦規律,為今後攻深找盲拓寬了思路
3.1.1緩傾斜隱伏礦體群的發現及其特徵
湖子鈾礦床6009號斷裂帶地表物化探異常好,但礦化差,經前人施工坑道揭露,礦體不連續,往深部出現尖滅現象。經過重新論證,並與新橋斷陷帶內已查明的新橋鈾礦床礦體產出規律對比分析後認為,6009號斷裂帶不應孤立存在,應與其西側構造下庄斷裂帶作為整體進行研究,應將6009號斷裂帶作為礦田內由新橋-下庄斷裂帶與一零二-石角圍斷裂帶構成的大斷陷帶內的一部分去研究(前面已提及)。經過由淺入深的工程驗證,在6009號斷裂帶上盤存在一組隱伏的北東—北東東向平緩構造,一般長50m,寬1~5m,產狀65°NW ∠30°,呈雁列式密集分布,均有礦體或礦化產出,岩心中礦化層的軸心夾角一般達到70°(圖3)。由於礦體短,初期使用100m×(100~50)m的工程間距發現的礦體都無法相連,後經加密剖面,礦體產出規律得以展現,資源量快速增長。
圖3 湖子鈾礦床25勘探線剖面圖
1—中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2—硅化帶;3—硅化碎裂岩;4—完工鑽孔及編號;5—工業礦體;6—礦化帶;7—異常帶
3.1.2緩傾斜隱伏礦體群控礦構造成因分析
該組構造分布於6009號帶與新橋-下庄斷裂帶的夾持部位,由於下庄斷裂為左行正斷層,6009號斷裂帶為右行逆斷層,根據6009號斷裂和下庄斷裂的性質可以對其形成的應力作用分析如圖4所示,在垂直圖示意中可以看出,下庄斷裂的下盤相對上升,給上盤一個方向向上的摩擦力,由於這一作用力在斷層面的不同高度有所不同,即下盤對上盤的摩擦阻力不均勻而導致上盤沿著近垂直於斷層面的方向斷開(圖4a)。在下庄斷裂和6009號斷裂的水平示意圖中可知,右盤相對左盤運動而給左盤一個方向南西的作用力,有助於形成與主構造低角度相交的次一級構造(圖4b),這與勘查中發現的北東—北東東向平緩構造一致,由此可以推斷下庄斷裂上、下盤的相互作用是北東—北東東向平緩構造形成的萌芽階段,6009號斷裂在水平方向的相互作用是其形成的繼承與發展。通過該組構造形成應力的研究,結合勘查成果(圖3)得知,該組斷裂在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均有等間距近平行分布的特徵,並且會隨著構造應力的減弱間距不斷收縮減小。
圖4 緩傾斜控礦構造形成構造應力分析簡圖
1—緩傾斜構造帶;2—輝綠岩脈;3—地質塊體(相對)運動方向;4—作用力方向
3.1.3緩傾斜隱伏礦體群的勘查思路
湖子鈾礦區屬於新橋-下庄斷裂帶與一零二-石角圍斷裂帶構成的大斷陷帶的一部分,約占該斷陷帶縱向長度的五分之一,6009號帶上盤北東—北東東向平緩鈾礦體的發現,驗證了斷陷帶內存在一系列次級含礦構造的推測,在一定程度上說明斷陷帶內具有形成大型鈾礦床的潛力,除了6009號帶與新橋-下庄斷裂的夾持部位外,在新橋-下庄與一零二-石角圍斷陷帶的其他地段攻深找盲,具有較大找礦前景。
3.2發現特富「交點型」鈾礦體,再次成為礦田勘查的焦點,增強了礦田找大礦找富礦的信心
3.2.1特富「交點型」鈾礦體的發現及其特徵
下庄礦田「交點型」鈾礦勘查經歷了最初的「淺散小」否定性評價到「淺富易」肯定性評價的突破,查明的資源量占礦田鈾資源總量的40%,其中40%的「交點型」礦體平均品位達到0.3%富礦指標,礦石易采、易選。由於「交點型」鈾礦體成群產出但間距較大,在一個勘查區內要達到一定的勘查控製程度需要較大的工作量,如何提高找礦效率和提高經濟效益成了「交點型」鈾礦勘查的困惑和難題,在以往的勘查過程中,一直本著「撿芝麻也可以抱西瓜」的創新精神艱難探索。
湖子鈾礦床勘查過程中,在205號帶與輝綠岩交匯部位,地表僅有弱礦化顯示,經過工程揭露,地表以下幾十米處即發現特富鈾礦體A205-1-3(交點型),礦體呈板柱狀,延長10m,延深45m,平均厚0.82m,平均品位11.59%,最高品位36%(圖5)。特富鈾礦體的發現,有力說明「交點型」鈾礦化具有形成富大鈾礦的潛力,為今後尋找此類礦體找到了新的出路。
圖5 湖子鈾礦床205~19勘探線剖面圖
1—中粒似斑狀黑雲母花崗岩;2—輝綠岩;3—硅化帶;4—蝕變碎裂岩;5—完工鑽孔及編號;6—圈定礦體;7—樣段
3.2.2特富「交點型」鈾礦體的形成機理初步分析
對控礦構造進行包裹體測溫,結合前人對成礦溫度的研究[1],得出成礦期溫度為
220~270℃。前人研究表明,下庄礦田中基性岩脈與鈾成礦存在著密切聯系[2]。但前人對下庄礦田中基性岩脈的研究尚有不足,就岩性而言,爭議較大[3~6],前人認為中基性岩脈提供的礦化劑∑CO2與鈾成礦關系密切[7];認為地幔流體對研究區鈾成礦有著重要作用[8~10] ;亦有學者通過 H、0 同位素研究證明了這一點[4,11];鈾源自水熱系統之圍岩[12~13] ,來自地幔流體對地殼基底岩石和圍岩中鈾的浸取[10,14~16] 。結合最新研究成果,由(Fe3++Fe2++Ti)-Al-M g圖解(圖6a,內部數據)可知,除部分點落在高鋁拉斑玄武岩范圍外,其他落在了高鐵拉斑玄武岩范圍,可以認為是所取樣品被強硅化及鹼交代所致;在K2O-Na2O圖解(圖6b,內部數據)中,礦石樣品點落在了鉀質范圍內,無礦樣品點落在了鈉質范圍內。
圖6( Fe3++Fe2++Ti)-Al-M g圖解和K2O-Na2O圖解
UMK—超基性科馬提岩;BK—玄武質科馬提岩;HMT—高鎂拉斑玄武岩;HFT—高鐵拉斑玄武岩;HAT—高鋁拉斑玄武岩
由於硅化與鈾礦化關系密切,故以SiO2為橫坐標,以其他常量元素為縱坐標進行物質演化分析,鑽孔中取富鈾及較強的圍岩蝕變的中基性岩脈,與地表無礦化中基性岩脈樣品進行對比,研究中基性岩脈在礦化過程中常量元素的變化規律。結果顯示,隨著硅化的增強,Fe3+和Fe2+均減少(圖7),鐵離子隨著礦化的增強而較低,與礦化段常伴隨黏土化等褪色蝕變有關,說明有一部分鐵離子因淋濾作用而流失。並非由於Fe2+對六價鈾的還原作用,致使Fe3+顯著增高,Fe2+降低,而鐵離子總量不變。對比可知,隨著硅化的增強,CaO 和M gO 逐漸較低(圖略),說明CaO、M gO 和SiO2在礦化過程中,成分上存在著此消彼長的關系,與成礦沒有直接作用;隨著硅化的增強,氧化鉀和氧化鈉迅速增高(圖8),且氧化鉀含量增加的更為明顯,從而揭示了成礦過程中「鹼化」對成礦的作用,且以鉀交代為主,特富礦體的形成可能與硅化和鉀化的疊加有關。
3.2.3特富「交點型」鈾礦勘查思路
綜上分析認為,特富「交點型」鈾礦體,初步認為中基性岩脈在構造應力的作用下更易破碎形成成礦物質的運移通道和沉澱場所,其成因可能是在形成常規「交點」型鈾礦化的基礎上,疊加富硅富鹼熱液在特定地球化學環境中成礦,具體成礦機理還有待商榷。值得肯定的是特富「交點型」鈾礦體與常規「交點型」鈾礦體的產出形式一致,因此,在勘查思路上應該從現有的硅化帶與中基性岩脈復合控礦的「交點」向存在富硅富鹼熱液運移匯集的「交點」轉移。
圖7 Fe3+-SiO2、Fe2+-SiO2圖解
圖8 K2O-SiO2和Na20-SiO2圖解
根據這一思路,根據岩體構造變形蝕變與鈾礦化關系及花崗岩重熔與鈾成礦作用研究提出的沿礦源層找礦—沿花崗岩重熔界面找礦—沿重熔界面隆起區上部構造找礦的認識,「交點」型鈾礦化控礦本質是富硅富鹼熱液通過「界面效應」成礦的特殊表現形式,礦田北部帽峰岩體是富鹼岩漿活動所成,岩體的凹兜部位是富鹼熱液匯集區,經中基性岩脈穿插連通和成礦期構造活動作用,導致含礦熱液疊加,是尋找特富「交點」型鈾礦的有利部位。
而在下庄礦田西部,高溫蝕變(雲英岩化、偉晶岩化、鉀鈉交代)普遍發育,鉀鈉交代型鈾礦化(早期鈾礦化)沿著岩體邊界普遍呈浸染狀分布,可能與西部形成岩體的岩漿屬於鹼性或富含氟離子有關,推測岩體邊界對礦化有一定的控製作用,可以認為是下庄礦田新的礦化類型。該類鈾礦化的勘查深度可達地表-500m以下[17],預示著下庄礦田鈾勘查潛力尚有足夠的開拓空間。
4開發利用狀況
與相鄰礦區類比可知,湖子礦床開采條件良好,選冶性能簡單,屬於易采選的鈾礦床,該礦床已進入詳查階段,在礦山開采規劃之列。
5結束語
湖子鈾礦床的發現和擴大是下庄鈾礦田找礦的一項新成果,特別是緩傾斜隱伏礦體群的發現和特富「交點」型鈾礦體的發現,為下庄礦田新一輪找礦提供了理論依據和地質依據。由於投入的工作量有限,對礦化點帶的揭露程度尚有不足,有待繼續獲得新的突破和進展。
參考文獻
[1]潘家永,曹雙林,管太陽,等.下庄鈾礦田流體包裹體地球化學研究[J].鈾礦地質,2007, 23(5):257-261.
[2]胡瑞忠.X W 鈾礦床成礦機理.成都地質學院學報[J],1989,(3):1-9.
[3]胡瑞忠,金景福.貴東花崗岩體中煌斑岩的成因[J].礦物岩石,1990,10(4):1-7.
[4]王正其,李子穎,吳烈勤,等.幔源鈾成礦作用的地球化學證據——以下庄小水「交點型」鈾礦床為例[J].鈾礦地質,2010,26(1):24-34.
[5]朱捌,凌洪飛,沈渭洲,等.粵北石土嶺鈾礦床同位素地球化學研究[J].礦床地質,2006, 25(1):71-82.
[6]王學成,章鄭桐,張祖還,等.暗色岩脈與鈾成礦關系研究[J].礦床地質,1991,10(4):359-369.
[7]張國全,胡瑞忠,商朋強,等.302 鈾礦床方解石C-O 同位素組成與成礦動力學背景研究[J].礦物學報,2008,28(4):413-420.
[8]杜樂天.幔汁(H ACO NS)流體的重大意義[J].大地構造與成礦學,1989,13(1):97-99.
[9]杜樂天.烴鹼流體地球化學原理——重論熱液作用和岩漿作用[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6:1165-2301.
[10]杜樂天.中國熱液鈾礦基本成礦規律和一般熱液成礦學[M].北京:原子能出版社,2001:57-110,151-237.
[11]鄧平,沈渭洲,凌洪飛,等.地幔流體與鈾成礦作用:以下庄礦田仙石鈾礦床為例[J].地球化學,2003,132(6):520-528.
[12]李學禮,孫占學,周文斌.古水熱系統與鈾成礦作用[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0.
[13]邵飛.相山礦田低溫熱水及其與鈾礦化關系[J].地球科學——中國地質大學學報,2005, 30(2):206-210.
[14]毛景文,姜耀輝,等.深部流體成礦系統[M].武漢:中國地質大學出版社,2005.
[15]劉正義,劉紅旭.花崗岩鈾成礦作用的模擬實驗[J].地學前緣(中國地質大學(北京),北京大學),2009,16(1):99-113.
[16]倪師軍,胡瑞忠,金景福.302鈾礦床熱液的混合和沸騰垂直分帶模式[J].鈾礦地質,1994,10(2):70-77.
[17]馮志軍,黃宏坤,曾文偉,等.下庄礦田及外圍深部找礦的地質依據[J].鈾礦地質,2011, 27(4):221-224.
我國鈾礦勘查的重大進展和突破進-—入新世紀以來新發現和探明的鈾礦床實例
[作者簡介]賴中信,男,1963年生,高級工程師。1984年畢業於華東地質學院地質系普查勘探專業,2010年獲中國地質大學(武漢)碩士學位,在職博士,現任廣東省核工業二九三大隊總工程師。主持完成1個大型、2個中型、5個小型鈾礦床的勘查工作,主持或參與完成專題研究5項,編制了下庄礦田鈾資源大型基地勘查規劃,組織實施地質項目和人才培養工程,取得顯著成果和找礦效益。
⑥ 中國鈾礦的就礦找礦過程
杜樂天
(核工業北京地質研究院)
摘 要 本文從找鈾礦的實例角度,闡述了中國鈾礦「就礦找礦」的過程,說明了找礦哲學在找礦中的重要性。
關鍵詞 鈾礦 就礦找礦
鈾礦雖然比較特別,具有放射性,但它和其他金屬礦床一樣都是地質作用形成的地質體,彼此的成礦基本規律和找礦經驗是共通的或相近的。
在我國鈾礦找礦初期(1955年開始),當時鈾礦找礦相當保密。由於我國從來沒有找鈾礦的專家,只能依靠蘇聯專家來華指導。鈾礦找礦除了一系列放射性找礦技術需要援助外,在找礦理論上的問題就是到什麼地方去找。實際上,蘇聯也沒有在花崗岩地區找鈾礦的經驗。專家們根據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花崗岩體外接觸帶五元素建造找礦的成功實例主張在花崗岩體外帶找礦,並且認為花崗岩體內部即使有異常、點帶,也不會有工業價值。當時軍工任務極為緊迫,容不得大面積在花崗岩地區鋪開分散力量。蘇聯專家的這些意見是有一定道理的。結果也說明在岩體外帶也的確有礦,例如廣東英德附近的五元素建造小礦床。
認識的第二個階段。經過一陣子找礦實踐的證明,花崗岩體外接觸帶礦化規模不大。航空、汽車、步行放射性實測排查結果表明岩體內部有不少好點。更重要的是當時中央號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找礦人員沒有受框框束縛進入了岩體去找,而且深入貴東岩體10~20千米。1956年12月,終於找出來202礦點,地表就見到瀝青鈾礦(鈾礦床最主要的造礦礦物,分子式為UO2-3),礦還挺豐富。礦體賦存於輝綠岩牆之中。這是很奇怪的。眾所周知,輝綠岩是基性岩,鈾含量極低,不可能成鈾礦。後來發現這是後期含鈾硅質脈的熱液活動疊加才形成的礦。輝綠岩雖然本身不能成礦,但它是一個有利於熱液中鈾成礦的富集體。找礦經驗開始增加。但這種經驗過了不久又不靈了,遇到新問題。當知道是硅質脈成礦之後,於是見硅質脈就揭露,挖槽子、打鑽,發現礦情時好時歹。經過認真研究發現不是所有的硅質脈都能成礦。它分3期:礦前期、成礦期和礦後期。3期硅質脈彼此應加以區分。於是找礦標志又進一步明確:只有成礦期硅質脈才成礦。它的特點是:①膠體SiO2,石英顆粒極細;②總是紅色或黑色(膠黃鐵礦和瀝青鈾礦膠粒滲染著色)。膠體快速結晶有利於鈾的富集(詳情不贅)。
需強調的是,究竟把找礦方向放到岩體之外還是之內,這在建業初期是極為關鍵的找礦方向戰略布局問題。如迷信蘇聯專家只在岩體之外找礦的指教,將會大大推遲提供原子彈製造原料刻不容緩的軍工任務。幾十年來的找礦結果證明,此造彈原料當初大部分是在花崗岩體內部礦床提煉出來的。
認識的第三階段。202礦點是在輝綠岩牆中找到的,不久發現實際上並不是輝綠岩成礦,後來就放棄了輝綠岩,專門到其他地區找硅質脈去了。等到找礦經驗有了積累之後,過了19年於1975年又回到202點再找礦。由於找礦經驗和找礦技術的提高,在202點之東幾百米外發現了隱伏的盲礦體群,使202礦點終於上升為336礦床。礦體仍然是硅質脈和輝綠岩牆交切部位(後來擴大為整個下庄礦田知名的交點成礦規律),和202點的區別是斷塊下陷為隱伏體,而且成礦硅質脈走向變為北北東,不是202點的北西西。這些認識看起來好像很簡單,但在野外找礦上很有用。在找礦中,強調要理論找礦,但需分清是什麼樣的理論。這種理論一定要具體到野外現場實際管用。上述礦床落實時差前後長達19年,這告訴人們礦床擴大過程是曲折的,同時又啟示我們要有耐心去期待。其中關鍵在於找礦經驗要提高和概念要不斷改變。思路決定出路。這一條很重要。結果是後來336礦床從礦點落實為礦床只用了一年還不到。勘探速度大大加快。
下庄鈾礦田花崗岩體內現在已經找到十幾個鈾礦床,當初第一個真正大突破是1958年的希望大礦床(代號330),從排號即可知336礦床落實明顯在330之後,與此同時突破的還有331礦床(大帽峰礦床),希望礦床開采至今已經有50多年,現在還有新發現(在礦床西部深處側伏),類型也不再是硅質脈型。近些年,經研究認為屬於絹英岩化蝕變破碎帶新成礦類型,且是富礦體群。
認識的第四階段。隨著找礦不斷進行,到了1971年在下庄礦田的東側高山區又有重大發現——石土嶺礦床(代號337)。這種類型幾乎完全是另外的一套特徵:①是絹英岩化蝕變破碎帶,沒有過去的那種成礦期紅色或黑色含鈾硅質脈;②產狀也不同,在地表見密集的近東西向雲英岩化裂隙群;③礦很富,很多肉眼可見瀝青鈾礦;④成礦是中高溫絹英岩化,而不是過去習見的硅質脈低溫伊利石化;⑤成礦年齡不再是常見的85~65Ma,而是140Ma。這一新類型一旦確認,不僅下庄礦田的找礦前景為之大開,而且整個華南地區(無論是花崗岩型還是火山岩型)鈾礦找礦(特別是找富礦)天地也更加廣闊。不僅如此,近年對此新類型的詳細剖析發現工作很細,聞名全球的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熱液鈾礦雖然規模巨大又富,但成礦理論和成因地球化學的揭示遠遠不夠深入。
認識的第五個階段。下庄礦田西部在1994年發現了竹筒尖礦床,是又一次就礦找礦的佳例。它的發現奇特之處是礦床位置在下庄礦田范圍之外,這是出乎多年意料的。在此之前,下庄礦田的礦床都分布於礦田西界的黃陂大硅化帶之東。一直認為在此帶之西已經不再具備良好成礦條件。實際上,回頭看這仍然是被已有的找礦經驗框框所束縛。過去認為下庄礦田的構造格架是燕山運動晚期的大硅化帶控制,其時代是85Ma之後。這對硅化帶型找礦是適用的。但對於老於硅化帶的其他成礦類型就完全不適用了。這就是說,老礦化(指絹英岩化成礦)完全可以分布於大硅化帶夾持區的礦田之外。竹筒尖礦床屬絹英岩化成礦類型,當然會分布於礦田之外。竹筒尖礦床不同於石土嶺礦床的是年齡較新,為120Ma左右。竹筒尖礦床一旦突破,黃陂帶之西那一大片過去認為沒價值的地區今後還會有重要擴大。
認識的第六階段:竹筒尖礦床突破後,1995年在下庄礦田的北部竹山下大礦床除已知的硅化帶型成礦(時間80~70Ma)又發現新的類型——高溫韌性剪切帶U-W共生的富礦體,其成礦年齡更早,為165~145Ma。
以上所述大體描繪了下庄礦田不斷擴大的過程。這充分證明老區就礦找礦的生命力和不可忽視的找礦潛力。這方面在1982年我們就已經總結出40多條具體的各種找礦判據在找礦中被證明有用。就礦找礦成功的重要前提之一是正確選擇找礦判據。
實際上,鈾礦化類型的多姿多彩以及成礦、找礦理論的發展,還不止於上述所列。另外還有以下其他地區就礦找礦的實例簡述於下:
(1)江西與湖南交界的鹿井花崗岩體中的黃蜂嶺礦床新類型是不見硅質脈的低溫伊利石化蝕變破碎帶型礦床,稱之為黃蜂嶺礦床式。它有3個有效的找礦標志:①長石增多;②破碎;③紅化。成礦條件是成礦前經過長石化鹼交代作用的花崗岩。此類型是1965年突破的。當時保密,未曾公開。順便提及,焦家式金礦的發現也有類似情況。多年來容易找大石英脈型的礦,後來發現不見宏觀石英脈,破破爛爛的蝕變岩中也有鈾礦和金礦。二者都是同一個道理。黃蜂嶺新類型一旦突破,帶動了北方陝西藍田礦床,特別是江西中部桃山大礦田的突破。這種破碎蝕變岩鈾礦比硬岩硅質脈類型有一個很大的優勢,可露天大規模堆浸,工藝效果甚佳。更重要的是可以降低工藝品位,原來難以連礦的礦體和不相鄰的礦床現在可以連成一體開挖。由此礦量可以5倍甚至10倍地增加。
(2)花崗岩體外接觸帶元古宇和下古生界地層在20世紀60~70年代又成了重要找礦新方向,而且在湖南、廣西已經有一批熱液鈾礦發現。它和前述捷克斯洛伐克、民主德國的外帶成礦不盡相同,另外有獨特之處(詳情不贅)。
(3)在中國不僅局限於燕山期花崗岩體成礦,其他老岩體例如海西期、加里東期、元古宙老花崗岩體中也有一系列礦床發現。同為熱液鈾礦,可以多時代成礦,只要鈾源區域場情良好就行。
(4)更為奇特的是,在華南晚白堊世盆地中的層位中發現有老於地層時代隆起區剝蝕地震山崩毛辣石山麓堆積的絹英岩化富礦礫石型礦體。本來就是礦,後來山崩泥石流沖到盆地里又成層再成礦。
(5)近些年在鈾礦石中發現有零價的自然金屬鈾的存在。這又是一個很重要的找礦信息,現正在研究中。在火山岩型鈾礦基底中也發現存在古老鈾礦化。
(6)火山岩型鈾礦的火盆基底(前寒武系)深部的遠景很值得注意,是老礦山就地向深部擴大的重要希望。現正用2500米深鑽試探。熱液鈾礦帶垂向上可以穿過三種構造層,自下而上分帶順序為:①老基底;②火山岩盆或後期花崗岩體;③上覆更晚的斷陷紅盆。
(7)就礦找礦的實例還有在北方油田和煤田中找到了一批大鈾礦,在油田和煤田中找到大鈾礦是近些年就礦找礦的又一重大突破。過去,在雲南找到和鈾礦共生的世界級大型鍺(Ge)礦;在新疆找到和鈾礦共生的大型鈹(Be)礦;在冀北沽源找到和鈾礦共生的鉬(Mo)礦。
(8)我國湖南、貴州、廣西、甘肅、新疆等廣大地區還廣泛發育碳硅泥岩型鈾礦(上震旦統、下寒武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疊系各地層),其中除鈾外,還有V、Ni、Cd、REE、Se、Te、Co、P、Hg、∑Pt、Au等高度富集,而且資源量相當大(取決於礦石工藝提煉技術提高)。近期發現有的層位U、Cr、Ni、Re、Tl等都夠工業品位,面積不小(漆富成口告,2012)。過去習慣於單一元素礦床概念。今後要樹立多元素礦床新概念。
(9)向工藝要礦床可以使礦床擴大生長點。本來不理想的礦由於工藝加工技術的進步而價值大增。這些年大規模發現可地浸砂岩型鈾礦即為佳例。
從上述多個生動的鈾礦找礦實例來看,就礦找礦的路子是越走越寬。礦床的群發性和七多性:①多部位;②多類型;③多階段;④多元素;⑤多年齡;⑥多層性;⑦多深度(這些年在許多鈾礦床中的深部發現越深礦越富),構成了今後就礦找礦的理論基礎。
總之,從所述可以看出以下找礦哲學的重要性:
(1)思想高於科學和技術。前者是戰略,後二者是戰役與戰術,是工具和手段。科學和技術只是「鑄劍工藝」,而思想則是「擊劍技巧」。在找礦上(其實在其他工作上也一樣),究竟採用什麼科學技術,並不是科學、技術本身的事,而是思想做的判斷和決定。這類思想再具體說就是認識論、方法論。如果這個領域出了問題,那科學技術就不可能真正發揮作用,就會在實踐中付出本不應該付出的代價和曲折。
(2)找礦中的「找」實質上是「丟」。會「找」的大前提是會「丟」。我們在野外具體進行地質找礦,面對的是地形、地貌及無數的地質產物、現象。開始根本不知道礦在何處。要先填地質圖,構造圖,地層、岩體、蝕變圖,異常分布圖等。比例尺先是1:20萬,然後是1:5萬,再做1:1萬、1:1000等。挖了幾千米槽子,打了幾十口鑽,於是又出現各種剖面圖、測井數據……我們面對的全是這些雜亂的實測資料,光異常點就幾百幾千個。到底其中哪些是致礦異常?哪些是非致礦異常(所謂假異常)?幾千米、幾萬米的岩心究竟哪些段是礦化線索?這又要幾千、幾萬個室內分析、鑒定數據、資料。在研究這一大堆的無序信息中,頭腦要清醒,知道很多資料是陪襯,不去管它,就要丟(開),取其中的很少部分。如果丟錯了、取錯了,那肯定在找礦中會出現「七上八下」、「三進五齣」的復雜、曲折過程。這不是單純的成礦理論、技術問題,而是思想方法、認識論、方法論功力的考驗。另外,不宜泛泛提倡某些找礦理論,關鍵要能把握哪類理論在找礦上管用。
(3)在軍事和兵略研究中,有大量的戰例分析。同樣,在找礦事業中也要大力開展每個礦例的分析研究。要深入解剖,到底根據什麼抓住了哪幾條判據成功的?撲空的教訓又在哪裡?我覺得現在礦例雖然有,但分析得還不到位,比較空洞。恕我直言,這方面的分析應力求當事人來做。如果讓沒參加過此礦發現過程的隊上的領導來講,肯定講不到點子上。另外,礦山回訪在找礦上能出大學問,因為開采是對找礦經驗極為寶貴的豐富和充實。
(4)找礦第一線的科技幹部要重視元素地球化學。找金的要金的地球化學,找稀土的要稀土的地球化學。眾所周知,所謂有利的成礦條件肯定只是有助於此元素富集、遷移習性的那些條件。葉天竺同志的元素本位論就很重要。
⑦ 鈾礦床空間分布
從以上岩體構造和礦床構造展布及其組合特徵可以看出,它們與成礦關系極為密切。岩體東部主要形成的4組東西向復雜構造帶(雷打山、大帽峰、石土嶺和阿吉婆),5組群近 東西向輝綠岩脈,一條北東向斷陷帶(黃陂石英斷裂帶與馬屎山硅化斷裂帶夾持區),8組晚 北北東向成礦帶(附圖)。尤其是晚北北東向的構造應力場控制導礦作用,凡是晚北北東向 構造與其他構造(包括晚期小岩體、輝綠岩體)交接復合部位(岩體內外接觸帶)及其本身(局部)就有鈾礦化,形成礦床(體)、礦化點、異常等(附圖)。
從附圖看,黃陂石英斷裂帶、新橋—下庄石英斷裂帶和102—石角圍硅化斷裂帶是控制 礦田的主導構造。因此,鈾礦床主要集中在礦田的東北部約70 km2范圍內。其中北部有 660、662、664、666 4個礦床相毗鄰;礦田中部有▓下礦區和202礦區東西相望;礦田的南部 有676、678礦床與北部礦區相對;礦田是晚北北東向太平庵硅化斷裂帶、帽峰岩體南端與石 土嶺東西帶交接復合部位的674礦床;礦田南西部的668礦床;黃陂石英斷裂帶下盤、龜尾 山石英斷裂帶與大帽峰東西帶交接復合部位,有竹筒尖礦床及6620礦點等。
在垂向上,礦田中礦體分布的最高標高是660礦床,為792 m,而最低標高是672礦 床,為-155 m,礦田內礦化垂幅達947 m。據黎福波(2003)在希望(660)礦床南西段鈾 成礦前景研討會發言稿中介紹660礦床86Sr號帶的11號坑的標高為97 m,目前開采總深 度已達500 m,因此實際成礦深度大於1000 m。隨著今後工作深度的增長,其礦化的垂 向分布還會有所變化。
⑧ 東山壩鎮的介紹
東山壩鎮位於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東北部,北緯26°44′,東經116°03′,距縣城32公里,版圖面積171.38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積15.6萬畝,耕地面積28697畝。全鎮轄12個行政村,人口22120人。東山壩鎮地處中亞熱帶季風濕潤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平均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全年無霜期近11個月,年降雨量1600毫米左右。 梅江河、黃陂河橫穿東山壩鎮,將東山壩鎮分成兩半。在梅江河中段,東山壩大橋中部,有一座天然生成的孤立小島—西照山。島成「船」形,南北走向,兩頭尖(小)中間大,島上陸地距梅江河床約2米,島內南北長約550米,寬約200米,總面積約11萬平方米。島上古樟木立,翠竹密茂,風景秀美宜人,猶如一個天然自然保護區。東山壩鎮工業產值快速增長,現有機制磚廠、木材加工廠、皮鞋廠、傢具廠、制衣廠等集體、個體企業30多家。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鈾礦、高岑土、螢石礦、稀土等,其中1960年由蘇聯專家指導探查的鈾礦儲量列全國第一,高岑土品質上佳,儲量列贛南列第一。東山壩鎮有黨政班子領導10人,其中黨委委員7人,副鎮長3人,鎮長助理1人,下設站所有黨政辦、計生辦、財政所、民政所、企業辦、安監站、規劃辦、水保站、水管站、綜治辦、果茶站、經管站等站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