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武漢黃陂打井

武漢黃陂打井

發布時間:2021-01-16 13:49:18

㈠ 養殖蛋雞自己打井,需要向水利局交水費嗎

這個一般是不需要的,蛋雞養殖場一般要求是要建在郊區的,所以一般是不需要的,武漢華牧智能設備是為您蛋雞養殖飲水的養殖設備。

㈡ 一個普通農民家庭實際可支配收入是多少

對於這樣的事情,於這個扭曲的社會中,實在是太正常不過的事情,千萬別過想不通。作為一般百姓,生活再艱辛,忍受中還得去一天一天的過。既然是大夥兒提及到類似於什麼GDP、消費指數、房價上漲幅度等等這些所謂的數據時候,聽聽也就罷了,更重要的是要在自己具體生活當中,學會用很基本的方式,去測算一下百姓們的生活水平等,都是怎樣的一個基本狀態。首先說說一般一個農民家庭的實際可支配收入。實際可支配收入,就是說這個家庭在刨除了一些成本之後,最後實際用於自己具體一般性生活的全部開支有多少。這部分開支,特別是對於農民家庭來說,主要是指油鹽醬醋柴這些開支,包含了改善居住條件時建房開支的平均年分攤等基本生活所必須的那些部分。我敘說的農村范圍,主要來自於兩個地方,一個是本人生活周邊的農村地區,二是來自於從小生活過的那個農村。先說說以農業生產為主要生活收入的農民家庭。地點:武漢黃陂區灄水邊農村時間:二〇〇九年因為現在農村有不少家庭是集體外出打工,實際農民單戶家庭耕種土地面積,是擴大了,對於這樣的一個事實,希望大家能夠有所了解。目前還留在家裡種地的農民,主要是有這么兩類,一個是家庭內子女外出打工,土地留給老人來耕種,基本上以種點田混一個口糧為主;第二個是生活要求不是太高,也不想在外面受氣,自己也是一個種莊家的好把式,種些田能夠維持自己家的那份安穩的生活,就很知足了。一般來說,老人種田的畝數,不會太多,有個三畝左右,基本上就可以。五畝以上的田,他們一般也沒有那麼大的體力。那些緊靠縣城很近的農村老人,能有一兩畝地種,已經是很不容易的。稍微里縣城遠一點的農村(三里地之外),一般來說,那些靠種田的莊稼漢子,一個農戶種上是畝田,還是可能的。有的地方里,可能多一點,也有的地方,可能要少一些,下面我們測算一個很正常的種田農戶,就以十畝水田為測算基礎。一年種兩季。先說基本成本:一季一畝田的種子為十五斤左右,少的良種,也可以測算成十斤,我們就按最低量十斤來測算,雙季稻穀十畝所需要的稻種,就得兩百斤。每斤種稻假設是三元錢(合理的價格應該是糧食價格的三倍,不能超過五倍),則全年種稻所需要攤進去的成本,就是六百元。第二個算算化肥所需要的成本。現在種田,有機肥料用得很少很少,這倒不是說人們懶了,而是沒有條件了。種水稻,每一畝單季得需要標准袋的化肥兩袋。從二〇〇二年之後,國家重視農業是好的,可是化肥的價格還是上漲的幅度比較大,特別是二〇〇四年和二〇〇五年。為了好測算,我們現在假設每一袋化肥的價格是七十五元,兩袋就是一百五十元,兩季水稻每畝成本就是三百元,十畝的年總成本就是三千元。第三個是殺蟲劑。不同的年份,因為氣候等原因,蟲害的程度是不同的,這其中年度差異比較大。因為現在都是一家一戶種田,不像過去農村,集體經濟時期可以一個大隊、一個公社這么大的一個范圍內集體滅蟲,還可以採取大范圍內生態滅蟲的科學方式,而這三十年來,這樣的事情,至少在絕大部分農村,已經不可能了。所以,用葯量和打葯的次數,都無形增加了。今天城裡人吃菜之類的事情上別罵農民,那實在是迫不得已,沒有農村生活體驗的人,是感知不到農民面對日益受害情景的。我詢問過,用效果好一些的農葯(往往是毒性大一些、葯性持久一些的農葯),一年下來差不多在每畝三五十元左右。我們按照三十元來測算一年的支出,殺蟲劑這一塊的總成本支出大約是三百元。現在耕田、耙田的,有用耕牛的,也有用小型機械的,這很不好說。收割上十畝水稻,用不了多少工,夫妻兩人,兩天就可以將十畝稻田割完畢。脫稻有用機械的,也有用比較原始的方式,這也不好說。關鍵是插秧,目前大量還是用人工的方式,夫妻兩人,一天下來也就一畝多一點,如果家裡有一個半大一些的孩子(十歲以上),大致上一天可以插秧接近兩畝,十畝秧田一周之內基本上可以插完。就我從小生活過的那個鄉村,現在測算種田所使用機械成本是多少,不好做一個基本的測算,我覺得在人工與機械中,去尋求一個中間值,來作為一個定量,則每畝的成本支出,一年下來不會低於六十元的(這已經是比較低的)。就按六十元來測算,則全年使用機械成本的總支出,大約是六百元。公共水利設施,隨著農村集體經濟的徹底瓦解,三十年之後的今天,可以說是基本上損毀了。打井澆田,對於一個魚米之鄉,說出來是覺得很可笑的,可是有多少人能從這笑里深刻感觸到人間的那深重的酸楚?這部分開支,目前還真不好測算,由過去依靠集體的那種「免費」方式,逐漸過渡到靠天吃飯,這種田澆水的成本到底在今天應該測算除了一個怎樣的具體數目,已經比較難了。對於這樣的一個不確定狀態,我們就認為其成本開支為零吧。大的物質成本投入如上所說的之外,還有一些小農具之類的成本支出,這基本上都是按照平均攤派到每一個年度之中去的,這部分成本不算高,包含噴霧器、鐮刀等農具,有個三五百的,也能說得過去,我們就按照最低的三百元來測算。這些成本合計到一起,種十畝稻田(雙季),總計支出是四千八百元。按照目前的正常產量,雙季稻的年均畝產量,基本上在一千五六百斤,好的可以達到一千七百斤,只要不太差,基本上也能保證一千四百斤。我們取一個比較高的,按照年均畝產量(雙季)一千六百斤來測算,十畝就是一萬六千斤。百斤稻穀出好一點的米,大約有六十五斤左右,出七十斤也不是說不可能。我們用一個高值,就認為每百斤出稻米七十斤。一般來說,農戶家庭壯勞動力,年平均用糧每天至少得一斤半米,一家我們假設為四人,平均每天生活食用稻米六斤,全年就是兩千一百九十斤,核算下來所需要稻穀三千一百二十八點五七斤。農村生活的人都知道,糧食的損耗是有一個數目的,一家一戶的種田、收獲和儲量模式,其損耗要高,說超過百分之十,你可能不相信,那麼我們就按照一個百分之三來測算,則將一萬六千斤稻穀乘上百分之九十七之後,得到的實際數值是一萬五千五百二十斤。除掉所必須最基本的留用口糧,則剩餘的糧食,大約就只有一萬兩千三百九十一斤。農戶家庭,養雞養鴨的,需要點糧食。養豬稍微多上那麼一頭兩頭的(一般農戶一年也就養一頭),這增加的用糧開銷,也是需要的。這些糧食開銷有多大,也不好精確推算,雖然說這是在消耗糧食,其實在經濟上是一個轉化的過程,測算時少一點多一點,對於這個家庭的實際收入,小范圍內影響不是很大。我們假設這個家庭用於養牲畜的糧食用糧是兩千三百九十一斤,單位糧食轉化之後所獲得的價值是三元。下面,我們就可以推算這個農戶所獲得的收入情況了。一萬斤稻穀,有兩種售賣價格,一個是國家最低保護價,一個是市場價,我們取國家最低保護價稍微高一點的來測算,設定為每斤(不分早稻和晚稻)售賣價格是一元錢,則這家農戶售糧所獲得的收入,就是一萬元。通過糧食轉化所獲得的收入,為兩千三百九十一斤乘以三,得出的收入是七千一百七十三元。將三千一百二十八點五七斤稻穀,折算出稻糠是(三成測算)九百三十八點五七斤,按照稻穀價格的三分之一來測算,則其收入是三百一十二點八六元。總計三項毛收入,算出來是一萬七千四百八十五點八六元。扣除前面所測算的生產直接物質投入成本,則該農戶種田十畝的年可支配收入為一萬兩千六百八十五點八六元。一個四口農戶家庭,其人均年可自由支配的收入數,就是三千一百七十一點四七元。測算了一個種田農戶的年人均可自由支配的年收入之後,我們看一看一個外出打工的農民家庭,其收入該是多少。這方面的調查,我在自己生活的這個城市范圍內做過調查,遵紀守法、勤勤懇懇、踏踏實實以出賣自己勞力所獲得的收入,調查中所掌握的數據,以二零零八年年底到二〇〇九年年初這一時段,得出一個基本的農民預期數目,在扣除了路程往返費用、十個月左右的伙食費、月基本開銷(抽煙等基本生活開支)等之後,一個男壯勞動力企望的正常勞動收入范圍,基本上在一萬三千元左右,而女壯勞動力的收入范圍,基本上在六千到七千元范圍內。我對兩口子都來城市打工的農民家庭做過一個基本調查,以體力勞動為特徵的外出務工者,一年下來,能保證有個兩萬元,他們基本上感到滿足。目前外出打工的農村勞動者,歲數稍微大一點的(三十五歲以上),基本上都願意跟著那些能拿到工錢的老闆(一般是他們當地附近的人)幹活。這其中的原因有兩個,一個是感情上來說容易交流,二是拿工錢的方面比較牢靠,三是外出打工受騙的幾率要少很多,四是打工長了之後隊伍相對比較穩定,五是外出打工相互照應比較好、安全性強。這些外出打工的兩口子,孩子有跟著自己的,也有留在家裡由老人等看管的,情況不一定。他們原先的土地,基本上由老人或者自己的其他親戚在耕種。總的來說,外出打工掙的錢,要比在家裡種田,大多數情況下,要高一些,特別是那些耕地少、條件艱苦的地方,外出打工與種田的差別,就更大。我這里舉一個自然條件相對要好的農村家庭,種田狀態中年人均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一般最大能有多少,也根據自己所生活這個城市裡對外出打工者的調查,說明中國農民的實際收入,並不是很高,人均能有個三四千元的收入,對於大多數來說,已經是有很大滿足了。只有深知人們生活的艱辛,才能在隨後的分析中,知道這個浮華的世界,錢都到了什麼地方去了。

㈢ 以自立為主題的作文 600字

1、當我聽到老師說到老鷹的故事,我感觸很深。說的是鷹媽媽與寶寶的事,老鷹為了能讓小鷹們能在這個競爭的世界生存下去,兩次忍痛割愛,第一次是扔掉孩子們的窩草,孩子們只好站在鳥窩邊上,但鷹媽媽仍不罷休,一下就把孩子們推下了鳥窩,鷹兒無可奈何,只好用力地扇動它們翅膀,最後它們學會了飛翔,自由自在地感覺真好!我想它們的感覺肯定是這樣的,我又想無論誰聽了這個故事都會有所體會的。而我,卻想到了「自立」這個詞,我很早以前就聽小學老師講過了,但那時卻朦朧得只知道「自」的讀音,而現在,我卻有了更深的體會,更深的了解。
飛翔代表著自由,自由是多少人嚮往的名詞,但不一定每個人都是自由的,就像喜愛的人不一定能得到一樣。所以我們只有嚮往的權利,而沒有佔有的權利。我喜歡自由自在的生活,但由於各種因素,我終究會失去。而自立卻不一樣。每個人都需要它,最終還要感謝會飛翔也是自立的一個表現。小鷹尚且能夠學會飛翔,而我們呢?何況我們還是一個人,一種最高級的動物,我們為什麼不能自立呢?我們現在的學生,個個是家中的嬌公主、貴公子,一點兒自立也沒有,最終會成為一種惰性,從而失去生活的本能,所以我們要從小開始養成好習慣,長大後才能在這個人才濟濟的團體立足。
自由自在的生活誰不想擁有,但它只是暫時性的,而自立卻不同,它是永久性的,我們只有從自立的生活中尋求自由,才能生活得好,讓我們的生活變充沛起來吧!

2、 動畫片《小糊塗神》主題曲末尾兩句話是:「不叫爸,不叫媽,口渴打井得自己挖。」這里蘊含著一個深刻的處事道理——自強、自立。
「自立」是一種精神,。重視利用外在條件,更重視嚴格要求自己,不注重僥幸,不依賴別人,無論遇到多少困難,憑自己的勞動而生活這才是真正的自立。
「自強、自立」的處事態度歷來為人們所稱贊,而那些無所事事,完全依靠父母或外援過日子的人,向來為人們所不齒。
唯有自立自強,才能贏得尊嚴和權力,一個國家是如此,一個民族是如此,一個人也是如此!任何時候都要把命運抓在自己手裡,中國有句老話:「自己動手,豐衣足食。」車爾尼雪夫斯基曾說過:「把自己的命運交給別人,甚至交給某一個兩個人,自己一點也不動腦筋,只是相信別人,那太危險了。」
「自強,自立」要依靠自己的實力,無論外界的條件多麼美好,自己不努力,依舊是做無用功。一位著名的科學家說的好:「若每位子女都依賴父母的成就而「苟活」,恐怕這世界會退化到比原始社會還要昏暗混沌的環境中去」
「口渴打井得自己挖」願世界上所有的人都乘著「自強、自立」的帆船,駛向幸福、美好的彼岸。

3、一次,我在某學校門口耳聞目睹了這樣一件事:一位母親將一袋食品和一個紙袋遞給了女兒,說:「這是你愛吃的東西,還有剛刷好的鞋。」女兒也遞給母親一包東西,說:「這裡面有件臟衣服,它的扣子掉了,洗好後別忘了給我釘上。」

在孩子們的心中,父母就像是一堵永不倒塌的牆。可是,沒有哪一個人永遠做孩子,也沒有哪一個人永遠站在家庭的屋檐下。踏入人生,離開父母的港灣,離開親友的幫助,是人生的成長之路。我們必須學會獨立。

生活上需要獨立。我們現在還沒有成年,暫時不需要自己去打工養活自己,但我們最基本的獨立本領就是我們能夠自理,管理好自己的零用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煮飯等等。成年後,就要懂得自力更生,自己養活自己。社會上流傳著這樣一句話:「真正懂得教育孩子的家長,給予孩子的絕不是萬貫家財,而是一筆獨立自強的精神財富。」美國五百家大公司之一的總裁斯坦利先生是世界巨富,他讓孩子懂得如何理財,如何賺錢,如何對待金錢,同時告訴孩子,自己辛苦掙得的錢是最珍貴的,要學會自己獨立。

學習上需要獨立。當今有很多學生並不把學習看成是自己的事,經常要父母監督著、責備著來學習。有的人埋怨自己的父母不是大學生,自己比別人落後就覺得理所當然,但其實,學習最終還是要靠自己。誠然,古今中外「將門虎子」屢見不鮮,居里夫人的女兒是科學家、諾貝爾獎獲得者;三蘇同是「唐宋八大家」……他們從小就受到父母的熏陶,使他們對某門學科產生興趣,這是他們成才原因之一。我國數學家張廣厚的父親是個目不識丁的礦工,家境貧寒,然而張廣厚在艱難中自強不息,靠自己的努力,刻苦攻關,在數學研究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可見,他們的成功絕非靠父母遺傳,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常言道:「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父母、老師給我們指明方向,指出學習方法,他們也不可能一輩子伴隨著我們走,進一步地學習、鑽研就要靠自己了。

工作上需要獨立。俗語說:「在家靠父母,出外靠朋友。」但這句話,在現在的社會中已經不大適用了。當今社會需要競爭,需要真材實料,需要DIY(自己動手做)人才,那些「走後門」的人已經沒有什麼地位了。在工作上獨立,就要懂得自己找工作,靠自己的力量步步高升,善於在領導面前展現自己的才華,不整天哀嘆懷才不遇,獨立自主地完成任務,獨立解決困難,勇於嘗試等等。要如雨果所說:「我寧願靠自己的力量,打開我的前途,而不願求有力者垂青。」要相信「我就是我自身的主宰!」楊瀾讀大四時去應聘央視主持人,面對如林的強手,她毅然對評委說:「不管你們選不選我,但我今天一定要把自己表現出來。」她也確實這樣做了,結果,她擊敗了眾多強手,如願以償。宋代著名散文家蘇洵曾將自己精心撰寫的22篇文章拿給翰林學士歐陽修看,得到了歐陽修的賞識,並將其推薦給朝廷。

記得拉美國家有一句諺語:「自力更生勝過上帝的手。」一個人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撫養,社會的哺育,老師的教導。不過,這些都是外在的因素,學會獨立才是關鍵。一個人在有利的條件下重視獨立能力、嚴格要求自己,才能邁向成功的彼岸!

你自己組合組合吧!!!應該能交差了.....

㈣ 武漢有哪些遺憾消失的湖泊

武漢50年"蒸發"89個湖泊
您知道,享有「百湖之市」美譽的武漢還剩多少湖泊嗎?您了解,江城這片「夢里水鄉」現存湖泊的面積嗎?權威部門提供的最新數據顯示,武漢城區湖泊由建國初的127個銳減至目前的38個。社會各界大聲疾呼:保湖治湖,刻不容緩!

「湖泊是地球媽媽明亮的眼睛」,曾經,武漢市內數百個大小湖泊星羅棋布,遍布三鎮,武漢當之無愧地被稱為「百湖之市」,湖泊成為武漢市民的驕傲。

然而,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近30年武漢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50年來,近100個湖泊人間「蒸發」,楊汊湖、范湖等耳熟能詳的名字僅僅成為帶「湖」字的符號。目前中心城區僅存的38個湖泊,仍面臨著繼續被侵蝕的危險。

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權威專家、華中師范大學教授金伯欣等專家認為,武漢湖泊數量減少、面積銳減,既有特殊歷史背景下圍湖造地、圍湖養魚的「歷史之殤」,也有因城市建設需要而填湖占湖的「發展之殤」,更有屢禁不止的違法填湖的「現實之殤」。

武漢曾經優於水,如今卻憂於水。面對嚴峻的湖泊保護形勢,武漢市長阮成發在多次重要會議上大聲疾呼:「要像愛護自己的眼睛一樣愛護湖泊!」「要以對歷史負責的態度,來治理湖泊,保護湖泊!」金伯欣教授也呼籲:「政府當需鐵腕治湖,市民也應主動保護。」

武漢在湖泊保護方面也做了諸多努力,出台《武漢市湖泊保護條例》,實施「一湖一景」、「清水入湖」、「大東湖水網」等治湖工程。但是,一方面在花巨資治湖,一方面湖泊卻在繼續遭到侵蝕與破壞。

本報記者歷時兩月,就此進行深入調查采訪,為您講述武漢湖泊的命運變遷,展現湖泊保護的歷史、成績和難題,探尋湖泊保護的對策與良方。

30年來武漢湖泊減少34萬畝 半世紀吞掉近百個

浩浩長江奔騰而過,數百湖泊星羅棋布——武漢,因此被稱為「江城」、「百湖之市」、「夢里水鄉」。這是這座城市的驕傲。

而在今天,人們為城市建設的日新月異而欣喜的同時,也為湖泊保護的嚴峻現實而憂心。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平方公里(1平方公里等於1500畝,合343350畝——編者注)。近10年,武漢中心城區湖泊面積由原來的9萬余畝縮減為8 萬余畝,凈減少面積數千餘畝。

再往前看,建國初期,武漢市7個主要城區大小湖泊就達127個,目前僅剩下38個,總數已不及50年代初的1/3。這意味著,近50年來,共有近百個湖泊已經消失。譬如我們耳熟能詳的「楊汊湖」、「范湖」,水已不見,只留下一個帶「湖」字的地名。「一座湖泊是城市的一雙秀目,一窩笑靨,一隻美臍。」著名作家劉醒龍曾如此抒發對湖的眷顧。現實卻是,曾經清洌甘甜、捧之即飲的湖水,不少已變得污濁臟膩,甚至臭氣撲鼻,垃圾遍布;碧波盪漾的水面一片一片遭到蠶食,變成繁華的街市、寬闊的馬路和成群的樓宇——這幾乎是武漢市主城區湖泊近30年來共同的命運。照此下去,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泊嗎?

三鎮

曾經的夢里水鄉

碧水連天,荷葉連連,飛鳥蹁躚,群魚戲水,草長鶯飛,夏可摘蓮花,捕蝦蟹,戲清水;冬可采湖藕,觀飛鳥,嘗魚鮮。這不是畫家筆下的畫圖,而是老武漢人記憶中的真實圖景。

史料記載,1635年和1904年分別修築袁公堤和張公堤後,武漢成為水上鬧市,「帆檣林立,商賈雲集」,茶樓客棧,鱗次櫛比,綠荷紅蓮,烏梢青柳,亭台水榭,倒映水中,水鄉風情,秦淮不及。

在武昌城內,原有九湖。蛇山以南,今解放路東西各有一組湖泊。今人民電影院附近的菱湖,是舊兩湖書院的外湖,今花堤街即為菱湖的攔水堤,在堤的北端經平湖間出江,南與都司湖、東與西湖均相連。兩湖書院的內湖為都司湖,沿湖原來建有水閣、涼亭、長廊,風景寧靜宜人。

街東則有西湖和歌笛湖。西湖原有湖上花園,綠柳成陰;歌笛湖,因湖中蘆葦薄膜可做笛簧而得名,位於水陸街與紫陽路之間,現僅存歌笛湖街巷名稱。如今倖存下來的紫陽湖就位於其東側。另外,位於水陸街巡迴嶺和清真寺街附近有教唱湖,曾為楚王府歌伎集中的地方。

這些湖泊連成一片,這片湖區就是古南湖。古南湖外與長江相通,各個子湖之間的湖堤即為街道。從蛇山俯看下去「荷葉彌望」,蓮香撲鼻,黃庭堅曾有詩雲「憑欄十里芰荷香」。古南湖隨著舊武昌城從蛇山北擴展到山南而包入城內了,現在的南湖指城外的赤欄湖。

此外,今紫陽路北,復興路和烈士街之間曾有彎把湖。鳳凰山以北,中山路以南得勝橋、西城壕街一帶原有應山湖。舊城西北外筷子街附近有筷子湖。而如今,這一帶除沙湖外,這些小湖均已不復存在。當時的沙湖水域可達青山港,與長江直連可通船。

漢陽的湖泊除了古郎官湖和今蓮花湖外,最著名的要數月湖了。月湖的范圍原來從梅子山向東在龜山北麓直達江邊。龜山、梅子山凸出湖中,古琴台、崇福寺、鍾樓、文昌閣等建築,仿若西湖風景。漢陽西南郊,今武漢動物園一帶,還有馬滄湖、墨水湖,有港直通漢陽縣諸湖,如官湖、刀環湖。再南還有太子湖。往西在湯家山和扁擔山之間有龍陽湖。在漢南區還有銀蓮湖、沉湖等諸多湖泊。

漢口中山大道西北邊原來都是湖泊,統稱「後湖」,包括牛湖、西長湖、鯨子湖、十八淌等眾多小湖泊。在張公堤未修築之前,從江漢路一帶,可直接乘船經後湖達黃陂、孝感。後湖風景優美,曾是騷人墨客、往來商賈的游樂之地,被稱為「瀟湘湖」。在今建設大道和青年路的夾角上有一西湖、北湖,建設大道以南還有罐子湖等多個小湖。在漢口西北,原有一片面積為40萬畝的水面,泛稱東西湖,其中又有小湖貓兒湖、桑台湖等。

即使是在五六十年代,從空中俯看,大小百餘個湖泊,如形態各異的珍珠鑲嵌在江城大地,勾畫出武漢夢里水鄉的風韻情致。

蠶食

大片湖泊變陸地

來自湖北省測繪局不同年代的航攝影像和地圖,直觀而清晰的反映了大片湖區、多個湖泊漸遭蠶食,由水域變陸地,從夢里水鄉到繁華街市的變遷過程。

這些權威影像資料顯示,上世紀80年代初,漢口發展大道以北、張公堤內外,絕大部分是成片的湖區,發展大道以南的核心城區亦有多個大小不等的湖泊;漢陽的墨水湖西南,亦是大片湖區,較大的包括墨水湖、南太子湖、北太子湖、龍陽湖等眾多湖泊,其它小湖泊更是星羅棋布;在武昌,則有東湖、南湖、沙湖等幾個主要湖泊,水域面積幾乎佔到武昌城區版圖的一半。

而到2000年前後,發展大道以北,以漢口火車站、楊汊湖小區為中心的大片湖泊已遭填占,常青花園、民航小區、楊汊湖小區、橋苑小區、漢口火車站、民航管理局等在這片湖區上拔地而起。漢口中心城區內的多個小湖泊已經消失,僅剩下北湖、西湖、菱角湖等幾個小湖泊;漢陽中心城區星羅棋布的眾多小湖泊大多已經消失,墨水湖、南太子湖、龍陽湖、三角湖面積均有不同程度縮小;武昌的沙湖、東湖及南湖面積劇減,青山公園旁的戴家湖、水果湖附近的茶葉港已經消失,曬湖、四美塘已變成了小水塘。

現如今,又過10年,發展大道以北,張公堤以內的大片湖區已幾乎消失殆盡,百步亭花園等多個大型小區成片崛起,城市道路密如蛛網;墨水湖與南太子湖的連通港大片水域已經消失,墨水湖南路以南墨水湖的一部分消失,連接墨水湖、龍陽湖、南太子湖的湖汊、河港因為城市和道路建設全部遭填占,幾大湖泊的聯系被完全截斷;沙湖、南湖變得更小。

專家學者和勘察部門的調查研究結論,與上述影像資料基本一致。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與其弟子曾忠平博士,曾作過專題調查和研究分析:從1991年至2002年,僅這11年時間里,武漢主城區湖泊水域消失近25%,遭蠶食的湖泊面積近40平方公里,年均減少近4平方公里。其中,漢口湖泊的減少率達最高,達29%,而武昌由於湖泊的總面積較大,減少的湖泊面積總量也就最大,達23平方公里,居三鎮之首。另外,漢口的後襄河、北湖、菱角湖、鯇子湖,武昌內沙湖、水果湖、曬湖、四美塘等8個湖泊面積急劇減小,減少幅度超過35%。

來自勘察部門的調查數據同樣令人觸目驚心:1996年,勘察部門對漢口中心城區的5個主要湖泊進行了調查,1995年,漢口湖泊面積比1980年共減少550畝,平均減少率為44.06%,其中最高的達66.9%。

城市在建設,湖泊在變遷。「回過頭來看,武漢的發展史,其中一部分是填湖史。」武漢市水務局一位官員稱。武漢大學環境法研究所副所長杜群教授、華中師范大學環城學院副教授張毅兩位專家,對這一觀點亦表贊同。《武漢地理信息藍皮書》披露,截至2006年底,武漢市城市建設總面積從1986年的 220餘平方公里,增加到455餘平方公里,整整擴大了一倍有餘。與此同時,上世紀80年代以來,武漢市的湖泊面積減少了228.9餘平方公里,僅近10 年,武漢市中心城區湖泊面積就由原來的9萬余畝減為目前的8萬余畝。這其中經合法審批填湖佔53.3%,非法填湖佔46.7%。

武漢人為之自豪的東湖,20年減少了1094畝,相當於減少了現在的12個漢口西北湖。武昌區的曬湖,現在已變成了乾涸的小泥塘。

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介紹,漢口火車站、建銀大廈、建設大道、中山大道、西北湖廣場、武昌友誼大道、南湖大道的建設無不是大面積填湖所建,中心城區所有湖泊周邊近幾年拔地而起的樓群,也有以犧牲和破壞湖泊資源為代價開發的,填占湖泊所建的機關、企事業單位、學校等更是數不勝數。許多城區「從無到有」:東西湖區、後湖片區、吳家山、金銀湖地區、武漢經濟技術開發區、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關山、廟山一帶。

禁止填占湖泊的呼聲不絕於耳,填湖的行為卻從不曾止息。周承甫說,湖泊保護部門每年都要處理少則十幾起,多則數十起填湖事件。到目前為止,有關填湖的舉報仍然是老百姓反映的湖泊問題中最多的。

湖殤

近百個湖已消失

與湖泊面積大量減少對應的,是湖泊數量的銳減。

曾經是夢里水鄉的武漢,數百個湖泊,我們不可能一一歷數。但來自武漢市水務局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全市中心城區現存的湖泊只有38個,湖泊總數已不及上世紀50年代初的1/3,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城區登記在冊的湖泊總數為127個。

在消失的那些湖中,「楊汊湖」、「范湖」只留下一個抽象的名字,一個空洞的地名,更多的大小湖泊甚至連名字都沒留下,永遠消失在歲月的河流中。

目前納入管理的38個湖泊,情形也不容樂觀。據統計,1995年以來,這38個湖泊的總水面減少了1083公頃,相當於25個沙湖的水面消失了。漢口的竹葉湖、武昌的曬湖已嚴重淤塞,幾乎看不到水面,如果不進行搶救性保護,它們將同楊汊湖、范湖一樣,不可避免消失的命運。「百湖之市」面臨的現實,並不僅僅是湖泊數量和湖泊面積的減少。這座因水得名、因水而優的城市,如今還面臨著巨大的治污難題。「面積的劇減和數量的銳減,使污染狀況進一步惡化。就像同樣一滴墨水,掉進一大盆水裡和掉到一小杯水裡一樣,污染程度是完全不一樣的。」武漢大學教授杜群打了一個簡單的比方。

據環保部門對武漢湖泊的水質監測,全市沒有一個湖泊的水可以直接飲用,主城區的絕大部分湖泊已不適合游泳,甚至養的魚人也不宜食用。而在建國初期,武漢市90%的湖泊的水可直接飲用。「武漢的明天還會有湖嗎?」這並非杞人憂天的一個問號,而是關於武漢湖泊命運的真切憂思

野芷湖邊的工地 記者程銘攝

武漢多個湖泊被填埋 沙湖已由郊區湖變城中湖

從碧波盪漾的湖泊到高樓林立的街市,湖泊的消亡經歷了一個怎樣的歷程?連日來,記者對武漢的多個湖泊進行了現場踏訪,湖泊消失的命運發人深省,倖存湖泊的生存狀態讓人擔憂。

那些已經消失的湖泊

楊汊湖是近20年來較早消亡的湖泊之一。80後、90後的一代武漢人大多已經不知道,今天這個以「湖」命名的地方,曾經是一片湖區,因為楊汊湖早在他們出生前,就流幹了最後一滴眼淚。

行走在楊汊湖的大街小巷,如果不是親耳傾聽這一帶老居民的述說,我們也無法想像,這片處處車喧馬鬧、房屋鱗次櫛比的現代都市,曾經是一片寧靜的湖區。

在楊汊湖小區的背後,有一片城中村,大多楊汊湖的老居民就住在這里。

73歲的金銀香婆婆是漢口楊汊湖的老居民,50多年前從新洲嫁到楊汊湖村後,就一直生活在這里,見證了楊汊湖從浩渺水域向繁華街市演變的歷程。

「那時候,只有十幾戶人家居住在湖邊,我們到漢口趕集都是劃船去,當時這一片都是湖。」金婆婆說。

雖然說不清楊汊湖具體的大小,但居民告訴記者,東至姑嫂樹路,北至張公堤,南至發展大道路,西至常青路,都屬於楊汊湖的區域,幾近於今天南湖的面積。

金婆婆告訴我們,當時的楊汊湖水非常清澈甘甜,他們的生活飲用水都是直接從湖裡挑,稍稍沉澱就可以直接飲用和用來做飯。

「當時楊汊湖的藕和魚都非常有名,產量也非常大,我老伴秋冬季節,一天要挖900斤藕。」金婆婆說,「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裡把湖區的水域分成一片一片,分給村民們養魚,我們家分了幾十畝,後來整個湖區就被分成大大小小若干個湖塘,搬到這里的人也越來越多,許多湖塘就被填了建房子,修馬路,水也不能喝了,家家戶戶就打井。80年代,楊汊湖還有幾個湖塘。但沒過幾年就全被填平了,建起了小區。大約20年前,這里就連一個小水塘也不復存在,楊汊湖僅僅成了一個地名,現在楊汊湖一片居住的人,絕大多數都是從外地搬來的。」

金婆婆說:「那時候,一盒『游泳』牌香煙,就能從漢口換來一車渣土,其至不用花錢,也會有人把漢口的垃圾拖到這里,倒在湖中。」楊汊湖就這樣,在極其廉價的填湖造地的大潮中,日漸消瘦直至消亡。「多好的湖,多好的水啊,都被填光了,一點兒也沒剩下。」金婆婆不無遺憾地說。

相比之下,作為城區消亡湖泊的另一個代表——范湖則要晚一些。從省測繪局1995年的航攝影像中,記者還能清晰地看到范湖,如一塊不規則的璞玉,鑲嵌在城市的中央。而到2008年,范湖已經完全消失,淹沒於大片大片的房子中。一直在范湖邊生活工作的清潔工康師傅告訴記者,范湖被填沒就是最近幾年的事情。前兩年,隨著范湖的開發熱潮,范湖大面積遭填占,變成一個小塘。現在這個小塘被填沒,建起一家鋼材市場,范湖從此消失在人們的視線中。

短短幾年,范湖就從一個湖泊變成了一個都市中心。采訪中,提起范湖,許多居民只記得正在興建的范湖地鐵站、即將崛起的第一高樓,而忘了它曾作為一個湖泊的存在。

那些日益消瘦的湖泊

因為大面積遭填占、嚴重污染和淤塞,曾是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的沙湖,成為近幾年來關注度最高的湖泊之一。

10餘年前,湖北大學沙湖之濱的琴園,柳岸湖堤、亭台水榭曾給記者的大學時代留下了美好的回憶:捧一卷書,或坐於濱水的石條凳上,或半躺於堤岸的草地上,聽水拍岸堤,看魚戲水面,寧靜致遠,雖置身鬧市,卻猶處遠郊。

10餘年後的今天,當記者再次踏訪這里時,已人是景非:離琴園尚有數十米之遙,污水的臭味就已撲面而來。琴園園內,兩個面積達數十畝的池塘油黑一片,水面上不停地泛著氣泡,其中一個池塘大半被填,泥土和垃圾、樹葉還在向水面延伸,池塘水面上的曲廊亭榭只剩下殘跡。

從小在沙湖邊生活的王志銘對於湖泊,特別是沙湖有著特別深的情結,幾年前,因為不忍看到沙湖越填越小,他多次深夜隻身攔停填湖的運土車。王志銘也因此被稱為「護湖義士」。

采訪車行駛在秦園路、友誼大道和公正路這幾條曾是沙湖水域的道路上,王志銘指著湖邊越來越多向湖心侵襲的樓宇,向我們講述著沙湖的歷史和日益消瘦的面容:

沙湖位於武漢市武昌老城區東北部,東鄰中北路,南至小龜山,西抵粵漢鐵路線,北達徐東路,曾是武漢市區內環線內最大的湖泊,也曾是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城中湖」。史料顯示,明洪武年間,沙湖面積有將近萬畝的規模。1900年,粵漢鐵路的建設,將沙湖人為地一分為二,分別為「沙湖」(又稱 「外沙湖」)和「內沙湖」。上世紀60年代末,沙湖水域尚有3200畝左右。到了90年代,為了修建長江二橋而拓寬中北路、徐東路,部分沙湖水面被填。而近10年來,隨著友誼大道的修建和周邊的房地產開發熱潮,一些單位蓋辦公樓,幾乎填佔了沙湖的一半水域。

「我記得小時候,冬天,沙湖上結著很厚的冰,成群的水鳥就在湖邊的冰面上覓食,我和小夥伴們悄悄走近時,鳥群轟地一聲飛起,遮天蔽日,非常壯美。那時候,沙湖的鯰魚非常肥美,上世紀60年代遠銷香港。藕從湖裡挖起來,就著湖水洗洗就可以直接吃。」王志銘說。

對於孩童時代的王志銘來說,將一隻口罩拆開,做成網,在沙湖裡捕小魚小蝦,或在湖水中嬉戲,成為他和小夥伴們的最快樂的童年記憶。

「從80年代開始,沙湖就一直在填,20年間幾乎就沒間斷過,往沙湖傾倒垃圾、碴土的各種大小車輛,最多的時候一天有近百輛。。」王志銘說,「1996年,填湖建起了『地球村』(樓盤),2000年動工修建的友誼大道從中山路到湖北大學這一段就是填占沙湖所建,友誼大道建成通車後,沙湖一帶就成為開發熱土,湖北電視台門前現公正路以內全部是沙湖水域外,你們看現在曾經的湖面上長出了多少小區、樓盤和辦公樓。」

填湖幾十年,加上城市生活垃圾,沙湖自然生態平衡遭嚴重破壞,早已失去濕地的特徵和價值。2006年,根據武漢市有關部門的環境狀況公報顯示,沙湖污染嚴重,成為非人體接觸的劣五類水質,已不適合水產養殖。2007年,沙湖被禁止養魚。

沙湖被填,尤以內沙湖的縮減則最為明顯,其原面積約為1275畝,1994年還有600餘畝,但是現在水面面積僅剩119.85畝,這讓位於武昌西南的南湖一躍成為武漢市僅次於東湖的第二大湖。隨著武昌版圖的不斷擴展,昔日的郊區湖如今已變成城中湖。

5月18日上午,68歲的李爹爹和幾個市民正在南湖漁場垂釣。湖面上漂著成片死魚,隱隱飄來陣陣惡臭。李爹爹說,這幾年南湖年年都發生大面積翻塘。

李爹爹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南湖,可謂湖光山色,鳥語花香,綠樹成蔭,清澈見底;70年代、80年代,水質也不錯,單位還組織到南湖進行游泳比賽;90年代之後,水質就一年不如一年了。

「以前湖裡什麼魚都有,現在桂魚、花姑娘魚等近10種魚都絕跡了。」李爹爹說。

那些等待治理的湖泊

「你們快過來看看,曬湖已經好長時間沒有水了,是不是今年就要消失啦?」4月23日,武昌中南路街曬湖小區居民給本報打來電話。

走過曬湖小區的大門,不見曬湖之景,先聞曬湖之臭。循著撲鼻的臭味繼續前行,看到了被小區和新樓盤包圍的曬湖。一條福安路將湖面分成了兩部分,路上行人來往穿梭,不少人捂著鼻子低頭疾走;福安路口,一塊「嚴禁違法填占湖泊」的牌子,早已經損壞歪倒。

福安路南邊,湖水已經乾涸,湖底袒露,是一塘正在龜裂的爛泥,一條排污溝在淤泥中蜿蜒向前,正在向湖內排放烏黑發臭的污水。路邊的小販把生活垃圾、腐爛的蔬菜扔進湖床,間或有老鼠竄過。

北邊一半的曬湖,湖水早已乾涸,在野草和雜樹之間,附近村民於溝汊之間墾荒,辟出格子狀的地,種上了各種蔬菜。菜園子中間,還點綴著幾間簡易木棚。

今年58歲的鄧珍梅抱著孫兒,向記者娓娓講起她的曬湖記憶。從曾祖父到她,家裡四代人都住在曬湖邊,「我是一個『老曬湖』了。」

「以前,曬湖面積特別大!」鄧珍梅說,她清楚地記得,現在曬湖周邊的傅家坡客運站、梅苑小區、曬湖小區、銀海小區等,以及附近部分新開發的樓盤,都曾經是曬湖湖區。

曬湖不僅大,而且美。記憶中的曬湖水清澈明凈,水中游魚往來嬉戲,湖邊空氣清新,市民經常去散步。

曬湖還是個聚寶盆,首先盛產魚。鄧珍梅說,每逢大雨,湖水漫過堤岸,大量的魚兒湧上岸,村子裡的窪地到處都是魚。

魚之外,還盛產藕,讓「老曬湖」人津津樂道的是,曬湖的藕還曾南下廣州,北上京城,款待五湖四海的貴賓。曬湖奉獻給人們的另一份厚禮,是美味的菱角,那時候,孩子們經常跑到湖邊撈菱角吃。

鄧珍梅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曬湖一帶大搞建設,上世紀80年代以來,湖周邊大規模開發,曬湖元氣大傷,不過「還活到在」。

市民李師傅在曬湖邊居住了近30年,他記得剛到曬湖邊時,湖面還有近800畝。以1982年左右梅苑小區興建為標志,曬湖周圍開始陸續興建小區,大規模開發商業樓盤,居民也大量增加,垃圾不斷填入湖中,曬湖越變越「瘦小」。

2005年,武漢市出台《中心城區湖泊保護規劃》,公布的曬湖面積已劇減至約190畝,到了今年,曬湖成為一個約100畝的臭水塘。「天氣越熱越臭。「湖邊一名居民感嘆,「這哪裡還有湖的樣子?」

與曬湖同樣陷入險境的還有漢口的竹葉海,這個以「海」命名的湖泊,也曾經有著像海一樣的寬闊水域。

竹葉海位於硚口西北部,原是一個主體湖泊200多畝的原生態湖泊,歷史上的竹葉海由幾個大的湖面組成,「一眼望不邊」是當地老人們對於這個湖泊的記憶。而如今,問起竹葉海,人們會指路說:「你說的是竹葉海公園裡面的那個小塘吧?」

「救救竹葉海!」這曾是硚口區數十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聯名呼救。震聾發聵的呼聲猶在耳邊,而那片美麗的藍色卻已淡出人們的視野。

多原因導致武漢湖泊被蠶食 非法填埋處罰太低

「是什麼原因,讓數千年孕育的湖泊資源,短短幾十年的時間,就遭到嚴重毀壞,近百湖泊甚至遭滅頂之災?」面對武漢湖泊的今日現狀,人們這樣詰問。政府有關職能部門及專家學者高度重視,不斷探尋個中原因,並研究相應對策。

連日來,記者采訪了湖泊保護的相關部門負責人、民間護湖人士及多位專家學者。他們認為,江城湖泊被「蠶食」是個漸進的過程,有填湖造地等特殊歷史原因,又有因城市發展「犧牲」水域的無奈之舉,更有甚者則是因利益驅動而非法填湖。

歷史之殤: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

眾所周知,氣候變化等自然因素是導致湖泊面積縮小和消亡的原因之一。但對武漢市消亡的近百湖泊而言,這一因素幾可忽略。「武漢市近幾十年來沒有一個湖泊是因為自然原因消失的。」武漢市水務局湖泊保護處副處長周承甫稱。

客觀地說,武漢湖泊的大面積縮小和消亡,有著特殊的歷史原因。武漢市水務局的統計數據表明,武漢市縮減的湖泊面積有六成是由於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填湖造地和圍湖養魚造成的,武漢市的各大湖泊幾乎均受波及。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張毅副教授的研究結果顯示,特別是面積較大的湖泊,在這一階段面積劇減,有的甚至完全消失或轉化為人工精養魚池,如東西湖、楊汊湖等;有的則被切割成若干小湖泊,如沙湖、東湖等。

華中師范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金伯欣教授是我國湖泊與水資源環境研究領域的權威,曾對湖泊墾殖作過專題研究,他介紹,武漢填湖造地、圍湖養殖大致可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上世紀50年代至上世紀80年代初,由於人口增長,糧食問題成為我國當時最大的問題之一,而當時由於生產技術落後,單位畝產不高。為獲得更多的糧食,全國掀起一股「以糧為綱」的運動,大面積的湖區和濕地被填占,變成了田地。應該說這一階段是在政府主導下的圍湖造田。

第二個階段是上世紀80年代至上世紀90年代,則是順應改革開放,增加經濟效益的需要,群眾自發性的圍湖養殖,發展水產。加之武漢人口激增,工業經濟加速發展,水質污染與湖泊水體富營養化問題日益嚴重。武漢三鎮當時幾個大的郊區湖泊均大面積遭到墾殖,東湖在這一階段亦有大面積的縮減。

來自武漢市水務局的數據顯示,上世紀50年代武漢湖泊的面積達1581平方公里,到上世紀80年代,湖泊面積已縮減為874平方公里,。僅1972年一次填占青菱湖,便使其面積減少240多畝。

發展之殤:湖面不斷長出的街市

金伯欣教授說,進入上世紀90年代中期,一般意義上的圍湖造田、圍湖養殖逐步停止,但卻掀起了市政建設和房地產開發的熱潮,濱湖地區成為房地產開發的「熱土」,加上發展旅遊,濱湖地區水域一塊一塊地被蠶食、侵佔。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盧新海教授和曾忠平博士通過研究分析指出,當前我國正處於快速城市化進程中,城市各類用地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一方面因城市建設需要,一些城市湖泊水域經政府審批同意轉化為了城市建設用地,其中主要包括城市道路、市政設施和公園配套設施等,如漢口青年大道佔用後襄河、長江二橋佔用四美塘的部分水面、西湖變電站佔用西湖、「五湖」公園建設填用部分水面等。另一方面是因商業利益驅動,一些開發商鑽相關政策法規的漏洞侵佔城市湖泊水域進行開發,導致原來完整的城市水系、廣闊的湖泊水面大量萎縮。

㈤ 江漢油田在海南省哪個地區打井

你好:
都不是很好的石油單位,我做為一名石油工人,被調到很多油田工作過,,,,,,,上述油回田或鑽井,不行,能找別的最答好找別的油田單位!若不能,你就去青海油田吧,那裡待遇還好點!
江漢油田地處美麗富饒的江漢平原,本部設在中國明星城市——湖北省潛江市,這里地理位置優越,氣候宜人,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東距九省通衢之都武漢150千米,西距歷史文化名城荊州60千米,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交通條件。就 是沒有多少油氣了,,無發展前途
希望能幫到你!

㈥ 我從電商買了一雙鞋,付款後才知道是從武漢寄出來的,敢打井包裝用嗎

這個可以先消個毒,然後再用,也可以7天無理由退貨,

閱讀全文

與武漢黃陂打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