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興寧黃陂鎮有名人嗎

興寧黃陂鎮有名人嗎

發布時間:2021-01-14 09:08:24

⑴ 廣東省興寧黃陂鎮古村的中山公祠堂的「母節子孝」匾額是頌揚的誰

黃陂鎮石氏第四世祖石昂娶妻劉氏後不久病逝,劉氏誕下遺腹子石介內夫,孀居守節容,靠辛勞耕作把介夫撫養成人,授之以書。

介夫篤學不倦,終不負母望,年紀輕輕便考得功名。當時的知縣是吳中四才子之一的祝允明,他對介夫非常賞識,有意委以官職,但介夫婉言推卻,寧願留家侍母。祝允明有感於劉氏的貞德與介夫的孝義,便親自題寫了「母節子孝」4個字頌揚。

後來,劉氏母子的感人事跡也因為祝允明的表彰而流傳於世,受人敬仰。

⑵ 興寧黃陂鎮徑口村幹部貪污公款

如果認為遇到的公務員或公職人員他們有違法違紀的行為,有犯罪貪污受賄線索的,可以向當地紀委、檢察院反映舉報,也可以向中紀委官方網站反映舉報!!如果是紀委、檢察院受理了,肯定是會查的。

⑶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的黃陂鎮簡介:

廣東省興寧市轄鎮。市水稻高產區。1949年建黃陂區,1957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專區,1989年建鎮。位於市境屬北部,距市城區36公里,206國道於此通過。2004年原崗背鎮並入黃陂鎮,總灰面積127.52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總人口69309人。現轄上翁、下翁、粒坑、三佳村、龍溪、竹塘、陶塘、後山、陶古、中心、濁水坑、大一、大二、徑口、徑中、甘磚、甘一28個管理區(村委會)和1個居委會。

⑷ 興寧有什麼名人

何子淵(1865--1941),字臨淑,諱東漢,興寧石馬人氏。廣東省歷史文化名人,辛亥革命元老、中國現代教育奠基人。他先後在當地創辦多所新式中小學,開風氣之先,宣傳革命思想,培養了大批人才。1905年加入同盟會,任嘉應州主盟人,是廣東潮州黃岡起義領導人之一,曾秘密參與策劃廣州黃花崗起義。1914年響應孫中山號召組織討袁軍,後受命興辦礦業,籌措革命經費。1920年任孫中山粵軍總司令部咨議,1925年為東征軍籌餉,1941年逝世。
羅孟郊(1091~1153)號休休,興寧刁坊鎮羅壩村人。北宋宣和年間探花,授職諫議大夫、翰林院學士。任職期間,奸臣蔡京擅權,朝政日非,孟郊疾惡如仇,「令」大學生陳東等上書,揭露蔡京等人罪行,稱他們為「六賊」。不久,欽宗便把「六賊」 中的王黼等治罪。當金人南侵時,欽宗懾於金人的氣焰,欲罷免主戰派右丞相李綱的職務,以討好金人。羅孟郊「復令」陳東上書,要求留用李綱為國效力。及後高宗南遷,秦檜當權,陰謀與金人議和,羅與葉三省等人極力反對,秦檜恨之入骨,命御史羅 汝揖奏謗羅孟郊「飾非橫議」。南宋紹興二十一年(1152),羅孟郊被貶滴興國軍(行政區名,今湖北陽新縣),次年在貶所逝世。秦檜死後,高宗下詔復用孟郊等53人。朝廷得悉羅已去世,遂追贈他為禮部尚書,敕葬興國軍甘棠山。
羅慶輝(清康熙、雍正年間人,具體生卒年月不詳)興寧福興鎮錦華村人。《羅家通書》創始人。幼年家貧,刻苦好學。及長,隨親友赴河南等地做生意。其間,得一位懂天象的人,授以天文、星象、儀度、六王吉凶及預測禍福之術。後入京都,於欽天監內推算歷法,研究中外天文著作。學成,回到興寧家鄉編纂通書,名為《廣東省興寧縣羅家推算通書》(簡稱《羅家通書》)。雍正五年(1727)七月十二,欽天監面奉上諭,恩准羅氏所編通書為民書式樣頒行。《羅家通書》受時代限制,雖小有封建迷信成分,但不乏科學真諦。其推算日月交蝕、月份大小、節氣變化極為精確,對季候風及其流向亦有所表述,以此指導人們注意外出航行安全、注意建築方位和安排農事工作等,使用價值頗高。該書刊行數百年,深受人們歡迎,銷量日增,最高年銷量數十萬冊。僅行銷全國,而且遠銷東南亞及歐美等地。在這些國家,凡有華人之地,便有《羅家通書》。
胡曦(1844~1907)字曉岑,號壺園,興寧興城鎮大巷裡人。晚清詩人、考據學家和書法家。一生詩作甚豐,有《湛此心齋集》共12卷,《湛此心齋詩話》2卷。以方言、諺語入詩,是湛此心齋集》的一大特色。其編輯的《梅水匯靈集》,搜集整理了嘉應五屬歷代詩人的優秀詩作。早年創作的《燕京感事》、《吊關天增》等,愛憎分明,被中外學者譽大推為黃遵憲新派詩的「同道先進」、「公度新派詩之先河」。同黃遵憲、丘逢甲一起被譽為晚清嶺南客家三大詩人。胡曦還是一位考據學家,編纂、整理了大量的鄉土文獻,計有《扮榆碎事》4卷、《甘露事類》3卷、《鄉哲良規》2卷、《宋鄉賢羅學士遺事考略》3卷、《興寧圖志考》12卷(今僅存卷一、卷二)等。《興寧圖志考》糾正了阮元《廣東通志》的錯誤,是他一生中的重要貢獻之一。胡曦工書法,後人把他同宋湘、伊秉緩一起曦列為清代客家3位書法名家。
何天炯(1877~1925)字曉柳,興寧石馬鎮新群村人。中國國民黨元老、民主革命先驅。清光緒二十九年(1903),毅然剪掉發辮,東渡日本留學。在日本先後結識了孫中山、黃興、廖仲愷等人。1905年孫中山在東京創立同盟會,他與同邑13人毅然加入,被舉為會計。後任同盟會廣東支部長。當孫中山、黃興不在日本,同盟會群龍無首,組織渙散之時,何天炯與吳玉章等盡力設法團結各省在東京的會員,使同盟會工作得以正常進行,1911年赴香港與黃興等共同策劃廣州起義,負責運輸聯絡工作。辛亥革命後,歷任駐日全權代表、總統府最高顧問等職,為民主革命竭盡全力, 1925年在廣州病逝。著有《無赫齋詩草》、《山居一年半》和《革命史衡》。
何貫中(1888--1920),字庸非、輝淑,諱貫中,老同盟會員,興寧石馬人氏。保定陸軍大學畢業,民主革命先驅、辛亥革命志士、粵軍第一師上校團長,辛亥革命元老何子淵六弟。1911年,湖北武昌起義爆發的當晚,作為同盟會嘉應州主盟人何子淵六弟,消息靈通的何貫中第一時間得知武昌起義發生的情況,立即將同寢室的李濟深等同學組織起來,潛出軍校,炸毀了保定附近的漕河鐵橋。「漕河鐵橋被炸,清軍南下鎮壓起義運動的行程被耽擱,這不僅極大地支援了湖北武昌起義軍接下來的軍事行動,其更大的意義在於,這為革命黨人在全國范圍內舉事贏得了充裕的時間」,為辛亥革命做出了傑出貢獻。1920年秋,援閩粵軍奉孫中山之命,經何子淵等人多方斡旋,何貫中與鄧仲元參謀長一起回師平叛桂系軍閥莫榮新,在惠州淡水與桂軍激戰時,不幸身負重傷犧牲,時年32歲,鄧仲元隻身脫險。孫中山大元帥隨即追授何貫中為上校團長,遷葬廣州粵軍第一師陵園,何貫中是安葬「粵軍第一師陵園」陣亡的粵軍最高級別高級將領。
鍾明光(1881-1915)廣東興寧人。字達權。幼家貧棄學,經商於江西、福建、湖南等地。嗣赴南洋,接受了革命思想。民國2年(1913年)回國,准備參加討袁軍。不久,二次革命失敗,被迫再渡南洋。民國4年回國,圖謀繼續倒袁,在廣州參加丘漢苗領導的暗殺團。7月17日,向袁世凱爪牙龍濟光投擲炸彈,傷龍濟光,並傷斃衛士十七人。事後被捕,慘遭殺害。
黃文傑(1902—1939年),興寧市大坪鎮上大塘村人,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1925年參加革命,曾留學蘇聯,回國後長期在國民黨統治區擔任黨的領導工作,歷任中共「上海臨時中央局」代理書記、書記,中共中央長江局秘書長,南方局四人領導成員。在白色恐怖的艱難環境下,他忠貞不渝,意志堅強,機智沉著,堅持斗爭,為中國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1939年7月,日本飛機經常對國民黨的陪都重慶狂轟濫炸,當時患傷寒病的黃文傑,因躲避日機轟炸,在防空洞里受了涼而發高燒,搶救無效。8月2日不幸逝世,終年僅37歲。黃文傑逝世後,八路軍重慶辦事處的全體同志為之致哀,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親自送葬至墓地,為了悼念「對黨無限忠誠,對人對事大公無私」的黃文傑,《群眾》雜志出版專刊,《新華日報》登載了葉劍英《悼黃文傑同志的死》一文,文章稱贊黃文傑「是我們黨的駱駝從來沒有計較到他所負擔的輕重,而能任重致遠的渡過艱難的沙漠」
羅屏漢(1907~1935)原名慶良,別名志鴻,興寧大坪鎮白雲村人。土地革命時期閩粵贛邊區主要領導人之一。歷任中共興寧、江西會昌縣委書記、粵贛省蘇維埃執行委員。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司令員、粵贛邊區軍政委員會主席等職。1929年前後創建興(寧)、五(華)、龍(川)革命根據地。民國二十一年(1932)初,江西會昌獲得解放,中共會昌中心縣委成立,鄧小平任中心縣委書記,羅屏漢任組織部長兼會昌縣委書記,在擴軍支前、發展蘇區生產,特別在黨的思想、組織建設方面做了大量工作。羅屏漢協助鄧小平組織江西軍區第三作戰區軍民,多次打退進犯閩、粵之敵,為保衛紅都瑞金、鞏固中央蘇區貢獻了力量。爾後,率領閩粵贛邊區游擊縱隊配合主力紅軍粉碎蔣介石的圍剿,有效地牽制粵軍北上「圍剿」中央蘇區的兵力,保衛了中央蘇區南大門。為此,中央軍委總參謀長劉伯承曾撰文表彰羅屏漢所立戰功。
羅清楨(1905~1942)興寧寧新鎮高陂村人。著名版畫家,新興版畫運動先驅。早年畢業於上海新華藝術大學西畫系。後任中學教員,其間與摯友陳鐵耕(興寧人)等一道投入魯迅倡導的新興版畫運動。魯迅對其作品極為贊賞,曾推薦《起卸工人》、《前瞻中的回憶》等作品到法國、蘇聯參展,均獲國際版畫藝術界好評和獎勵。在「文化圍剿」的白色恐怖下,羅清幀遭受通緝而毫不畏懼,繼續積極推動新興版畫運動。魯迅在《木刻紀程》中稱道:「據我所知道,現在似乎已經沒有一個研究木刻的團體了。但尚有研究木刻的個人,如羅清幀,已出《清幀木刻集》二輯……這都是值得特記的」。抗日戰爭爆發後,創作《全國人民總動員》、《抗戰三部曲》、《戰地真容》等一系列戰斗性強、藝術性高的作品,深受抗日軍民歡迎。在羅清幀帶領下,興寧人陳鐵耕、荒煙、張慧、王立、羅映球等一批批青年版畫家脫穎而出,成績斐然。
羅香林(1900~1978)字元一,號乙堂,興寧寧新鎮水樓村人。著名歷史學家、客家研究開拓者。早年畢業於清華大學歷史系,師從梁啟超、王國維等著名學者。歷任中山大學、香港大學、珠海書院教授,獲香港大學終身名譽教授銜。他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生平著書41種,發表學術論文近300篇。他首創族譜學,乃繼甲骨學、敦煌學、簡犢學之後,開拓了歷史研究新領域;其客家研究導論》、《客家源流考》、《客家史料匯篇》等開創性著作, 為客家研究之學奠定基礎。抗日戰爭期間,羅香林任廣州中山圖書館館長,費盡心力,將館藏善本與重要圖籍,舶運至柳州石龍,之免罹戰火。羅香林畢生獻身學術,盡瘁教育,弘揚中華文化,享譽中外文史學界,人稱其為梅州八先賢之一。
李振(1900-1988)廣東興寧市刁潭村人。國民黨陸軍中將。曾任第十八兵團司令。於1949年12月率部在四川起義後,被委為人民解放軍川東軍區第二副司令員及西南軍區高參室副主任。
李善邦(1902~1980)興寧葉塘鎮田心村人。中國現代地震科學研究開拓者之一,歷任中國科學院地球物理研究所地震研究室主任及代理所長等職。李早年畢業於南京東南大學物理系,民國期間任中央地質調查所地震研究室主任,並在北京創建中國第一個用小型機械地震儀裝配的地震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李設計製造大型和小型的51式水平向地震儀,裝配全國11個地震台站,為監視全國地震活動和開展地震科學研究奠定基礎;他主編的《中國地震目錄》第一、二集,為國家基本建設提供大量基本數據。李善邦畢生致力於地震研究,著述甚豐,其尤以50萬言巨著《中國地震》為地震科學研究奠定根基,贏得國內外地震學界的好評和尊敬。
張中(1907~1990)原名張佛湘,興寧永和鎮大成村人。早年參力革命,1928年加入中國共產黨,為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作出了貢獻。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歷任國家檔案局局長、黨組書記,並當選為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委員、第四屆和第五屆全國政協委員。他致力於國家檔案事業的開創和建設,多次著文宣傳黨和國家關於檔案工作的方針、政策,指導全國檔案工作,傳播和普及檔案專業知識,培養檔案專業人才。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張向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提出關於制訂《中華人民共和國檔案法》提案,提案被採納後,又積極組織檔案法的起草工作。1980年,他曾率中國檔案工作代表團赴倫敦出席第九屆國際檔案大會。張中病逝後,治喪委員會公告稱其為「中國共產黨優秀黨員、久經考驗的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無產階級革命家、新中國檔案事業的主要領導人」。
張如心(1908-1976)興寧人。1926年赴蘇聯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9年回國後,任中國社會科學家聯盟研究部部長,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曾任總政治部《紅軍報》主編、後方總政治部宣傳部部長。1934年參加長征。到陝北後,任延安抗大主任教員,軍政學院教育長、延安大學副校長。1946年後,任華北聯合大學教務長,東北大學、東北師范大學校長。1953年後任中共中央馬列學院、中共中央高級黨校中央黨史教研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部委員。是中共七大、八大代表,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第一屆全國政協代表。
袁文殊(1910~1993)筆名舒非法,興寧大坪鎮小坑村人。著名戲劇電影評論家,新中國電影的開拓者之一。袁歷任中國文聯黨組副書記、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等職。他早年畢業於廣東戲劇研究所,1931年發表處女作一獨占鰲頭幕話劇《領帶》。1934年初,袁在上海參加中國左翼戲劇家聯盟,「七七」事變後,率隊到各地演出抗日救亡活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袁在上海、「匕京擔任電影界領導職務,為團結電影界人士,繁榮創作,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而不辭辛勞。其主要著作有獨幕劇集《民族公敵》、電影文學劇本《遼遠的鄉村》、論文集《電影求索集》和《影壇風雲錄》。直至彌留之際,袁文殊仍念念不忘黨和人民的事業,將其稿費12萬元贈送家鄉辦學。任電影界領導職務,為團結電影界人士,繁榮創作,推動電影事業的發展而不辭辛勞。其主要著作有獨幕劇集《民族公敵》、電影文學劇本《遼遠的鄉村》、論文集《電影求索集》和《影壇風雲錄》。直至彌留之際,袁文殊仍念念不忘黨和人民的事業,將其稿 費12萬元贈送家鄉辦學。
伍晉南(1911-2001)興寧人。1927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參加了長征。曾任第三軍團政治部破壞部部長、第二十八軍政治部主任、中共吉林省工委書記、吉林省軍區政治部主任。建國後,歷任廣西省委副書記,廣西壯族自治區區委書記處書記,陝西省第四屆政協副主席。
鄧逸凡(1912-2004)興寧人。1927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曾任第一軍團師政治部秘書、軍團組織部科長。參加了中央蘇區反「圍剿」、長征和直羅鎮戰役。抗日戰爭時期,任八路軍一一五師組織部科長、師教導大隊教育處處長,旅政治部副主任,八路軍第五縱隊政治部副主任,新四軍政治部秘書長。參加了平型關等戰斗。解放戰爭時期,任華東野戰軍縱隊政治部主任、華東軍政大學總隊政委。參加了魯南、萊蕪、淮海、渡江等戰役。建國後,歷任解放軍政治學院教育長、副院長。廣東軍區副政委。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張作梅(1918-1998)金屬材料和機械工程學家。興寧人。1941年畢業於中山大學機械工程系。1949年獲英國謝菲爾德大學工程研究院哲學博士學位。1951年回國。歷任中國科學院機械電機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長春分院副院長,長春光學精密機械研究所研究員、副所長,中科院技術科學部委員。
王佛松(1933-)高分子化學家。興寧人。1955年畢業於武漢大學化學系。1960年獲蘇聯科學院化學副博士學位。歷任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所長。1988年起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
王越(1903-2011)興寧人,當代著名學者、教育家,歷任暨南大學副校長、顧問,第一屆廣東哲學社會科學聯合會副會長,全國教育史學會副理事長,《中國大網路全書?教育》卷編委,第一屆廣東陶行知思想研究會會長,第四、五屆廣東省政協副主席,全國政協委員。
撰寫有《人格測量》、《教學原理》、《中國古代教育史》和《中國近代教育史》等專著。
黃華華,男,1946年10月生,興寧福興人氏,漢族。1969年9月參加工作,1971年6月加入中國共產黨,中央黨校在職研究生學歷。廣東省原省長、中央委員。

⑸ 興寧有什麼名人嗎

興寧人文復薈萃,名人制輩出。宋代,有竭力反對秦檜對金屈膝求和的探花羅盂郊;明代,有佛教臨濟宗「橫山堂」流派創始人何南鳳,方誌學家張天賦,愛民御史王天與;清代有《羅家通書》創始人羅慶輝,詩人、考據家胡曦,數學家饒寶書;在現代,有民主革命先驅何天炯,無產階級革命家黃文傑、陳但、張中,閩粵贛邊區領導人羅屏漢,愛國民主人士羅翼群,起義將領李振,客家研究開拓者羅香林,地震研究科學奠基人李善邦,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張如心,新興版畫運動先驅羅清幀,新中國電影開拓者袁文殊,「左聯」詩人馮憲章,小說家白危,化學家羅雄才等。他們所處的時代各不相同,但在維護國家、民族利益,建設桑梓文明等方面均作出了貢獻。下面,僅列舉10位古今文化名人作一簡
介。
http://hi..com/lufo/blog/item/71712ad174821dd0572c8480.html

⑹ 廣東省興寧市羅崗鎮出了多少大人物

【中國人民解放軍將軍】
鄧逸凡 中將 水口鎮小豐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政治學院副院長,廣州軍區 生產建設兵團副司令員,廣州軍區副 政治委員
王國湘 少將 刁坊鎮建興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南海艦隊政治部主任、紀律檢查委員會專職書記
林紹新 少將 寧中古塘村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空軍工程學院教授、研究生導師,空軍少將
柳河生 少將 興城鎮人,中國人民解放軍湖北省軍區副司令員
賴佛新 少將 興寧人,中國人民解放軍獸醫大學副校長

【民國將軍(中將)】

劉紹武 中將 黃陂鎮甘磚村人,國民革命軍徐州第七兵團六十四軍一五九師師長、六十四軍副軍長

劉既漂 中將 葉塘鎮留橋村人,西南政府防禦工事總工程師
劉鑄軍 中將 徑南鎮臚聲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一戰區第三十四集團軍野戰補訓師師長,暫編第五軍副軍長,國防部中將部員
李 振 中將 刁坊鎮刁潭村人,國民革命軍川東軍區副司令員,西南軍區司令部高參室副主任。解放後任四川政協副主席、省參事室主任
李振球 中將 新陂鎮黃沙陂人,國民革命軍六十五軍中將軍長
李懷蒼 中將 葉塘鎮田心村人,國民革命軍某部團長、財政處長,中央 高級少將參謀,1948年被授予中將軍銜
李潔之 中將 新陂鎮上長嶺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七戰區軍糧計核委員會中將副主任,解放後任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省政協副主席
李新俊 中將 新陂鎮下樓村人,國民革命軍廣西省第十二行政區督察專員兼中將保安司令,國民政府政務部常務次長、部長
李伴奎 中將 興城鎮米寨村人,國民革命軍五十五軍副師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中將參議,解放後任武漢市政府參事
蕭冀勉 中將 葉塘鎮大路下人,國民革命軍陸軍第四編訓司令部司令官
蕭君勉 中將 葉塘鎮大路下人,國民政府總統府中將參軍
張醁村 中將 永和鎮大成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九路軍總部及第七戰區司令長官部顧問
陳 侃 中將 大坪鎮潭坑村人,國民革命軍廣東省保安司令部高級參議、視察組主任
陳仲賓 中將 龍田鎮羊嶺村人,「南韶連」軍務督辦
陳道行 中將 興城鎮楊桃樹下人,中將高級參謀,第三戰區工兵團司令
陳宇飛 中將 興城鎮北街人,國民革命軍軍政部軍械司中將司長、第二 兵站中將司令
陳茹玄 中將 龍田鎮碧園村人,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工程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代理主任委員
陳隱冀 中將 興城人,國民政府軍政部陸軍署中將軍械司長
羅梓材 中將 寧新鎮水樓村人,粵軍第四路軍第十二集團軍參謀長,解放後任廣東省工業廳廳長、手工業局局長
鍾 彬 中將 龍田鎮,川鄂邊綏靖公署事主任兼第十四兵團司令官
饒景華 中將 寧中鎮絲光村人,廣東陸軍第三獨立團團長,虎門要塞司令
廖鳴歐 中將 刁坊鎮圩東村人,廣東第二行政區行政督察專署專員兼保安司令
刁作謙 中將 興城西郊觀音堂人,外交部顧問兼陸軍中將參謀,參與1945年南京日軍投降受降典禮。
賴 剛 中將 福興神光山賴屋人,廣西省保安處中將處長、桂北師管區司令,廣西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兼保安司令。

【民國將軍(少將)】

王 傑 少將 寧中鎮和一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兵團司令部少將 副參謀長,後升任師長

王振漢 少將 寧中鎮和一村人,廣州衛戍司令部處長、救國軍軍長
伍漢屏 少將 新圩鎮虎洞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少將、四七二旅長
劉 灝 少將 合水鎮雙溪村人,1917年護國軍第四軍陸軍少將
劉洪若 少將 羅崗鎮白水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部政治部少將主任,1931年任江西大余縣縣長
劉飛軍 少將 徑南鎮臚聲村人,國民黨陸軍軍部少將參謀長
劉冠亞 少將 龍田鎮曲塘村人,國民革命軍旅長、少將副師長
劉定藩 少將 羅崗鎮白水村人,國民黨閩粵贛「剿匪」總指揮部參謀長
劉圃耘 少將 羅浮鎮人,國民革命軍聯合總司令部軍醫署經理科科長
劉柏賢 少將 新陂鎮五棟樓人,國民革命軍廣西十二行政區保安部少將副司令
劉倬環 少將 坭陂鎮陂新村人,陸軍暫編第五軍第 十四師少將參謀長
李 明 少將 新陂鎮家莊村人,國民革命軍六十五軍一八七師少將師長、六十五軍副軍長,解放後任廣東省水利廳副廳長
李則芬 少將 新陂鎮下樓村人,國民革命軍九十八軍副軍長
李安定 少將 新陂鎮下樓村人,國民革命軍福建省保安司令部少將參謀長兼閩東保安司令部少將特務團團長
李康秀 少將 新陂鎮上長嶺人,國民革命軍第四路軍交通兵團長
李益群 少將 寧中鎮文一村人,國民革命軍豫西師管區副司令,廣東粵中師管區副司令
吳達連 少將 黃陂鎮聯豐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十四兵團總務處少將處長
吳應環 少將 合水鎮富和村人,國民革命軍粵保安司令部兵役處處長
何寶松 少將 石馬鎮新群村人,國民黨陸軍少將,解放後任廣東省民政廳副廳長,省人民政府委員,省政協副主席
何天祥 少將 石馬鎮新群村人,國民黨少校軍法處長,廣州北校場少將無線電 台台長
何孟淳 少將 石馬鎮新群村人,國民黨廣州行營政治部少將主任秘書,解放後任廣東省政府參事
何廼英 少將 石馬鎮新群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一師少將副師長,豐順、興寧等縣縣長
何揚番 少將 永和鎮人,國民革命軍第九十軍一六五師師長
何滄浪 少將 寧中鎮和新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十八兵團司令部參謀長
何廼黃 少將 永和鎮人,國民革命軍軍事委員會《軍事雜志》主編
何學植 少將 石馬鎮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軍一三三師少將師長
張 琛 少將 寧新鎮大嶺村人,國民革命軍六十五軍副軍長、代軍長
張 威 少將 興城鵝湖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七戰區余漢謀高級參謀
張浩東 少將 興城鎮人,國民革命軍第七戰區長官部高參
張偉民 少將 寧中鎮鵝一村人,國民革命軍少將副師長
張一中 少將 興城鵝湖村人,國民革命軍六十二軍少將副軍長
張立群 少將 葉塘鎮下中社人,國民革命軍少將師參謀長
陳 師 少將 石馬鎮刁田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一六七師副師長、第七戰區司令部高參
陳 定 少將 石馬鎮人,國民革命軍一五七師副師長,解放軍第六步兵學校校務部代部長、四川省政府參事室參事、省政協委員
陳公天 少將 石馬鎮新群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六十二軍少將參謀長
陳名勛 少將 石馬鎮新田村人,國民黨國防部少將參議
陳寄雲 少將 興城鎮洋崗村人,中國遠征軍第七十一軍少將炮兵指揮官
陳紹鵬 少將 坭陂鎮東山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二軍械庫庫長
陳偉霖 少將 坭陂鎮東山村人,國民黨六十五軍政治部少將主任,解放後任興梅聯合委員會顧問、廣州市政府參事室兼主任秘書
陳郁萍 少將 坪洋潭坑村人,國民黨一五九師少將參謀長,解放後任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廣東省手工業局副局長
陳森蓮 少將 石馬人,海南防衛司令部警保一師副師長
陳世光 少將 水口鎮河東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十四編練司令部副參謀長、福州綏靖公署少將總務處長、東南軍政長官公署少將高參
陳傑夫 少將 石馬人,國民革命軍少將炮兵指揮官,廣東省政府參事室參事
陳挹寰 少將 興城鎮夏屋陳人,國民革命軍國防部榮譽軍人第六教養院少將院長,兼江西省保安司令部師長、江西省參議員
幸中幸 少將 徑南鎮章峰村人,國民革命軍第四戰區長官部少將參議
幸振芳 少將 徑南鎮雙梧村人,陸軍八O四總醫院少將院長
林初耀 少將 黃陂鎮龍溪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二十七師少將副師長、師長
羅熾楊 少將 新陂鎮家莊村人,粵軍第四旅少將旅長
羅翼群 少將 龍田鎮燕塘村人,大元帥府少將參軍,廣東憲兵司令,東征軍總參議,解放後任省參事室副主任
羅策群 少將 寧新鎮大圳村人,國民革命軍六十六軍一五九師少將副師長兼旅長
羅倬漢 少將 龍田鎮雞公橋,國民革命軍聯勤總部廣西供應局局長
羅陽模 少將 大坪人,國民革命軍團長、少將參謀
鍾之輝 少將 黃陂人,廣州行轅第一處少將副處長,國防部第七部新兵訓練處編練組少將組長
鍾翊群 少將 黃陂虎留村人,七十一軍駐粵辦事處少將處長。
饒崇詩 少將 寧新鎮洋嶺村人,國民黨中央組織部軍隊黨務處副處長,軍事委員會戰時幹部訓練團第三分團少將政治總教官
黃文思 少將 大坪鎮大塘村人,國民革命軍一五九師少將副師長
彭展寰 少將 羅崗鎮,國民政府國防部少將高級參謀
曾適存 少將 寧中鎮土坑村人,國民革命軍甘肅河西警備司令部第二處少將處長
曾問吾 少將 黃槐鎮槐東村人,中央邊務室少將主任,新疆吐魯番縣長
譚 忠 少將 福興鎮,國民革命軍滇邊游擊挺進縱隊第一支隊司令、少將副司令、雲南省保安第二師副師長
廖 慷 少將 龍田鎮涼傘村人,國民革命軍第五軍副軍長兼四十五師師長,第三十一軍軍長
廖 淦 少將 龍田鎮高陂村人,國民黨第三戰區作戰研究室少校主任、廣 東陸軍軍官學校教官、陸軍某部少將參謀
廖中天 少將 合水鎮富和村人,粵中師管區副司令,廣東綏靖公署少將高參兼總務處長
廖頌堯 少將 龍田鎮涼傘村人,湖北省政府參事,第九戰區司令長官部少將參議,第六十五軍獨立旅少將旅長
廖毓清 少將 新圩楊閣山人,國民革命軍十九路軍團長,作戰司令
潘 標 少將 永和鎮湖尾村人,閩粵贛邊區總司令部第四區少將抗日指揮官

⑺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的各村詳細簡介:

黨員33人,支委3人,特困黨員4人。 全村1802人,戶數382戶,村民小組10個,耕地669畝,山林面積30.8公頃,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收入3995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667人,其中納入低保98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村民缺乏生產資金,農民增收難。
五星村簡介:
黨員69人,特困黨員20人,其中納入低保黨員5人。 全村3680人,戶數756戶,耕地1396畝,山林面積328.1公頃,集體經濟收入1.2萬元,農民年人均入3858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720人,其中納入低保159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1、村民缺乏生產資金,大部分山地得不到利用。2、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3、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土墩村簡介:
黨員21人,支委3人,特困黨員2人。 全村1129人,戶數247戶,村民小組21個,耕地794畝,山林面積57.6公頃,無村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收入3631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257人,其中納入低保57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1、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2、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樟坑村簡介:
黨員40人,支委4人,特困黨員2人,其中納入低保黨員1人。 全村2238人,戶數454戶,村民小組17個,耕地1440畝,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收入2725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612人,其中納入低保101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1、農民增收難。2、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3、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虎留村簡介:
黨員31人,特困黨員3人,其中納入低保黨員1人。 全村915人,戶數196戶,耕地433畝,山林面積50.1公頃,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入3387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124人,其中納入低保43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1、村民缺乏生產資金,大部分山地得不到利用。2、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3、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徑中村簡介:
黨員45人,特困黨員10人,其中納入低保黨員2人。 全村1928人,戶數361戶,村民小組16個,耕地668畝,山林面積247.1公頃,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入3449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542人,其中納入低保95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 1、村民缺乏生產資金,大部分山地得不到利用。2、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3、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春勤村簡介:
黨員32人,支委3人,特困黨員3人,其中納入低保黨員1人。 全村1350人,戶數279戶,村民小組6個,耕地470畝,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入3037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124人,其中納入低保62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 1、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2、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學士村簡介:
黨員58人,支委5人,特困黨員10人,其中納入低保黨員3人。全村2951人,戶數628戶,村民小組16個,耕地1235畝,山林面積434.2公頃,集體經濟收入6000元,農民年人均入3422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424人,其中納入低保131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 1、村民缺乏生產資金,大部分山地得不到利用。2、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3、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橋尾村簡介:
黨員26人,支委3人,特困黨員4人。 全村1348人,戶數276戶,村民小組11個,耕地594畝,山林面積31.6公頃,無集體經濟收入,農民年人均入3783元,治安狀況良好,特困群眾275人,其中納入低保48人。當前村碰到的主要困難: 1、村民缺乏生產資金,大部分山地得不到利用。2、村級集體經濟亟待發展。3、農田水利設施需要維修。

⑻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的介紹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是水稻高產區。1949年建黃陂區,1957年改鄉,1958年改公社,1983年復改區,回1989年建鎮。位答於市境北部,距市城區36公里,206國道於此通過。2004年原崗背鎮並入黃陂鎮,總灰面積127.52平方公里,2007年末戶籍總人口69309人。

⑼ 廣東省興寧市黃陂鎮石古大王地址在哪裡那裡有什麼好遊玩的風景

誰說黃陂沒有石古大王的呀,在黃陂陶塘村坳背啊
還有瀑布呢

⑽ 廣東省興寧黃陂鎮古村的中山公祠堂的「母節子孝」匾額具體是何形制

「母節子孝」匾額在廣東省興寧黃陂鎮古村的中山公祠堂的正門橫樑上,這是為當地的石家媳婦劉氏和其兒子石介夫所題。

此匾額是一方長2米,寬0.8米,字徑0.4米的黑地金字木質匾額,匾文為明代「吳中四才子」之一祝允明於1519年所寫,匾額的四邊邊框裝飾有金龍盤雲紋。

匾額中間的「母節子孝」幾個大字,是以楷體字書寫,用筆矜貴,格韻勁練兼勝,雍和之氣逼人,是祝允明書法藝術的難得之作。

閱讀全文

與興寧黃陂鎮有名人嗎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