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縣志歷屆人物

黃陂縣志歷屆人物

發布時間:2021-01-13 21:07:23

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誰

一、黃陂縣清朝最後一個縣官是知縣劉昌緒。主持編修《黃陂縣志》。
二、簡介:
黃陂區(Huangpi),是湖北省武漢市市轄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面積2261平方公里,地跨東經114°09′—114°37′,北緯30°40′—31°22′。2016年,戶籍人口113.28萬人。黃陂是武漢面積最大、生態環境最好的城區,是長江新城和武漢臨空經濟區核心區。區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下轄15個街道、1鄉、1場、3個開發區。
黃陂是一座有4400年築城史、1800餘年建置史的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也是楚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有「無陂不成鎮」的深厚文化積淀。素有「千年古郡、木蘭故里、濱江花都、孝信之城」的美譽,擁有盤龍城,木蘭文化,二程、辛亥首義四大文化名片。黃陂是湖北省第一台鄉,第二僑鄉,華僑華裔和港澳台同胞超過30萬人。商代盤龍城遺址是武漢城市之根;5A級景區木蘭文化生態旅遊區為武漢之肺。

❷ 花木蘭和馮婉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分別是什麼

都是女的。都女扮男裝,但是木蘭詩是樂府詩集,馮婉貞寫的是散文。

一、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二、 馮婉貞的事跡記載在清末徐珂所輯《清稗類抄》中的《馮婉貞勝英人於謝庄》一文中。據歷史學家考證,馮婉貞只是一個小說中的人物,並不是一個真實的歷史人物。因為中學課本曾經有過一篇《馮婉貞》,電視劇《火燒圓明園》中也有馮婉貞的形象,使得幾乎所有的中國人都知道馮婉貞這個抵抗英法聯軍侵略者的女英雄。

❸ 木蘭從軍的故事幾乎是人盡皆知,可有誰知道木蘭究竟「姓」什麼嗎

花木蘭究竟「姓」什麼? 時間: 2011年03月21日 來源:文化中國-中國網 作者: 顏亮 「木蘭」其人出自北朝民歌《木蘭詩》,在這首長達300多字的敘事詩中,生動地描繪出少女木蘭替父從軍、征戰沙場、凱旋的傳奇故事,也成功地塑造了「木蘭」忠孝雙全、機智勇敢、不慕榮利的巾幗英雄形象。 我們現在說的「木蘭」,通常是指「花木蘭」,即木蘭姓「花」。然而,《木蘭詩》里對這位女主人公的身份並沒有特意說明,只是用「木蘭」二字做了最簡單不過的描述。其中,關於人物的姓名、出生、籍貫、家世等信息都未曾提及。《木蘭詩》里的「木蘭」二字到底指的是姓木名蘭,或是名字叫木蘭,還是其他什麼稱謂呢。而根據宋人郭茂倩《樂府詩集》卷二十五中,最早收錄《木蘭詩》的南朝陳代僧人智匠《古今樂錄》里「木蘭不知名」的記載來看,民歌中最初傳唱的「木蘭」,不過是個籠統的稱呼罷了。既然連最初的材料都不曾交代清楚「木蘭」的真實身份,那麼,後世家喻戶曉的「花木蘭」是從何而來的?「木蘭」究竟姓什麼呢? 千百年來,木蘭女扮男裝保家衛國的故事早已為人們所熟知,源於對木蘭的深切愛戴,歷朝歷代或賦詩吟詠、或撰文立傳、或作史實考證來贊美木蘭,文人墨客在《木蘭詩》的基礎上,對原有人物和情節不斷地進行潤色、加工和改造,以至於在民歌本身流傳的過程當中,也同時出現了許多近似《木蘭詩》的「仿作」,這些不同版本之間的種種「差異」,也便形成了歷代關於木蘭姓氏的諸多爭論,代表性的有以下幾種說法。 木蘭姓「花」,此說始於明代。明末文學家徐渭在雜劇《四聲猿》第三折《雌木蘭》中,第一次給木蘭冠以「花」姓,戲中唱道:「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作品中,徐渭不僅將木蘭本人交代得一清二楚,連家庭成員的情況也介紹得非常詳盡,父親花弧,母親姓袁,「當戶理紅妝」的阿姊稱為花木蓮,「磨刀霍霍向豬羊」的小弟則叫花雄。由於史料上缺乏相應的佐證,「花」姓木蘭顯然是徐渭「改編」而來的。給木蘭取「花」姓,為的是突出戲劇中木蘭女性美的藝術效果,這一觀點在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中得到了證實:「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明清以後,經過幾百年的藝術再創作,「花木蘭」的藝術形象日臻完美。迄今為止,上演過木蘭戲的劇種有京劇、越劇、粵劇、崑曲、秦腔、平劇、川劇等20多種,特別是豫劇大師常香玉《花木蘭》的全國巡演,「花木蘭」在民間的影響更加深遠,「花木蘭」這個稱謂在人們心中也逐漸「固定」下來。 再說「朱」姓木蘭。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湖北武漢黃陂區木蘭山上,山上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據《黃陂縣志》記載:「唐貞觀年間,山北雙龍鎮千戶長朱異得一女,十八歲女扮男裝,代父從軍,英勇征戰十二載……封為將軍,她不受朝祿,回歸故里,終年九十,葬於木蘭山北。」明代焦紱在《焦氏筆乘》中也說:「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 「魏」姓木蘭之說則源於碑刻記載,在河南虞城縣營廓鎮內,現存有記錄木蘭生平故事的古碑刻兩通。一通為元代《孝烈將軍祠像辯證記》碑,碑文詳細記載了木蘭的身世和歷代修祠情況,此碑立於元寧宗時期(約公元1332年前後),經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這也是目前發現記載木蘭事跡的最早碑刻;另一通為清代《孝烈將軍祠辯誤正名記》碑,立於明嘉慶十一年(公元1806年),碑文上言:「營廓鎮北二里許孝烈將軍祠,乃隋末魏氏女,諱木蘭,未字真人,閨閣奇英者也……」上世紀90年代,虞城縣開始舉辦中國木蘭文化節,與會專家在分析了《木蘭詩》和現存碑刻後認為,木蘭應姓「魏」,故鄉在河南虞城。 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木蘭」究竟姓什麼呢?筆者查閱了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也就是說,木蘭具體姓啥,至少在今天仍然還是個未解之「謎」。的確,《木蘭詩》作為一首口口相傳的民歌,本身就是在無數民間藝人相互傳唱、改編的基礎上形成的,在「原始檔案」尚不清晰、又缺乏正史記載的情況下,怎麼可能考證出「木蘭」真實的身份呢?僅憑一些地方縣志或碑刻記載,便一口咬定木蘭姓字名誰、家鄉何處,看似是為木蘭找到了「身份證」,卻不免陷入了附會和爭搶名人的怪圈當中。基於此,我覺得,既然「花木蘭」這個名字已經為大眾所接受,而且已經成為中華民族巾幗英雄的形象代言人,那麼,木蘭還是姓「花」的好。 (編輯:李蓉姿) 資料 http://www.jynews.net/Item/282754.aspx

❹ 花木蘭是虛構出來的人物嗎如果真的在歷史上有記載的話,可以詳細的說明她的歷史嗎

一種傳說,目前來說是虛構的。
《木蘭辭》說的是木蘭從軍的故事,但並沒有說木蘭姓花。
木蘭的姓氏:
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木蘭姓花,源於明朝的戲劇: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徐渭已經交代的很清楚了,姓花,是他自己編的。

❺ 花木蘭是哪裡人

《黃陂縣志》中記載,唐代大詩人杜牧,在唐武宗會昌三年游木蘭山,祭拜木蘭廟,並且還寫了《題木蘭廟》一詩,即「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由此可見,早在唐代的時候,黃陂就有木蘭山和木蘭廟,很顯然是紀念花木蘭的,後來又設立了木蘭縣。

另外,在木蘭山的北坡還有將軍墳,上刻「敕建木蘭將軍墓碑序」。除此之外,還有專家經過考證,說「唧唧復唧唧」中的「唧唧」,其實是黃坡當地的方言,如此也就能說明木蘭故里在武漢黃坡。

❻ 花木蘭的人物出處

花木蘭是中國古代傳說的四大巾幗英雄之一,是中國南北朝時期一個傳說色彩極濃的巾幗英雄,她的故事也是一支悲壯的英雄史詩。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❼ 關於花木蘭的資料

(一)巾幗英雄百世流芳

關於花木蘭的事跡,在《花木蘭考》、《亳州志》、《清光緒亳州志》、《完縣縣志》、《完縣歷史資料》和《完縣歷史大事記》中都有記載。河北省萬縣木蘭廟碑「漢孝烈將軍記」稱:神姓魏,字木蘭,亳州人。漢文帝時,單於侵境……

花木蘭,亳州人,漢孝烈將軍、漢文帝時期,朝廷募兵,因父老弟幼,木蘭代父從軍,征戰十二年,得勝歸來,帝欲納為妃, 木蘭以死拒之。

後來,群眾把花木蘭的英雄事跡編成民歌,廣為傳唱,後經文人加工潤色,成為《木蘭辭》。豫劇《花木蘭》和美國迪斯尼動畫片《花木蘭》更使花木蘭這個形象深入人心,成為愛國主義和巾幗英雄的典範。

為表彰巾幗英雄花木蘭,唐代追封她為「孝烈將軍」,並在其故居建祠塑像,每年農歷四月初八,皖、蘇、豫、魯交界百餘里鄉眾來此祭祀貿易,形成古會, 流傳至今。

如今,花木蘭故里魏園村豎起了一尊「木蘭還鄉」的巨大雕塑,再現了木蘭當年的颯爽英姿。李紹義編著的《花木蘭考》於1992年出版發行,武術愛好者程秀華於2008年成立了亳州市木蘭拳協會,故鄉人民用不同的方式表達對這位巾幗英雄的無比懷念和熱愛。

(二)傳說故事廣為流傳

花木蘭的故事主要流傳於安徽亳州、河南、山東、河北等地。這些傳說是由一個個故事組成,內容主題相當寬泛,大致可以分成:少年習武、勤奮好學;代父從軍;軍中作戰成為榜樣;愛護百姓等。「智取摩天嶺」的故事就是其中一個。

話說承德東北的黑山,原名叫摩天嶺。摩天嶺的西面是懸崖峭壁,東面與大山相連,只有南邊有一條山路可通。匈奴就在南山口屯兵, 如遇兵馬攻山,滾木礌石一齊往下打,誰也休想攻得上去。

花木蘭來到這里, 屢攻不克,只得把兵馬駐紮下來。駐扎兵馬的地方就是現在的花木蘭城。一天,花木蘭率領將士來到摩天嶺對面的雙龍山上觀察地形,看見一群羊在陡峭的山上蹦來跳去,

不禁嘆道:「人如果有羊那樣爬山的本領,該多好啊!」突然,她靈光一現,有了攻打摩天嶺的主意。

第二天,她讓士兵四處買羊,在雙龍山頂建了一座圈羊的城堡——就是現在的鎖羊城,又找來匠人日夜趕糊燈籠。在一個漆黑的夜裡, 花木蘭讓士兵們在每隻羊角上掛只燈籠,

往摩天嶺上趕。匈奴守兵一見漫山遍野的燈籠, 以為是花木蘭攻山的人馬,便齊放滾木礌石,羊見有木石滾來,有的嚇得往岩石上跳。

有的順著陡坡往上跑,這下可把匈奴人嚇壞了:人怎麼登險石而上?難道是天兵?匈奴兵將不明真相,一時亂了陣腳。花木蘭率軍乘機從小路攻上去,大破匈奴,攻下了摩天嶺。

(三)傳承文化恩澤後世

「花木蘭是一位巾幗英雄,她的傳說故事對我們來說,也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 花木蘭研究會秘書長顏勇介紹,花木蘭的傳說是歷史人文資源中一份極為寶貴的文化遺產, 也是亳州民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於提升亳州的歷史文化品位有重要的意義。

然而,由於現在很多年輕人對此不感興趣,導致包括「花木蘭的傳說故事」在內的很多民間文學都逐漸衰落。而且,這些傳說故事大多流傳在中老年人之間, 傳承也面臨著後繼乏人的困境。

「為了保護這份寶貴的財產,我們加強了花木蘭的傳說故事搜集工作,豐富了內容。」顏勇介紹,目前出版的《花木蘭考》和《中國民間故事全書》增加了文化傳承的具體載體,全面系統地保護了花木蘭的傳說。

據介紹,2016年我市成立了花木蘭研究會,計劃2018年籌建花木蘭博物館並徵集實物,到2020年,全面建設花木蘭博物館,通過實物、人物畫像、業績介紹、民間故事、書籍史料展示木蘭文化,「讓花木蘭的孝、勇、智等高尚品格一代代傳承下去」。

(7)黃陂縣志歷屆人物擴展閱讀

11月27日上映的電影《花木蘭》,由著名影星陳坤、趙薇、胡軍等聯袂出演。木蘭代父從軍的故事在民間廣為流傳,人們對它的關注度也很高。

遺憾的是電影《花木蘭》之中有很多常識性錯誤,比如電影里少數民族稱謂的混淆。演員將「大月氏」念成「dà yuè shì」,實則應為「dà ròu zhī」。

飾演木蘭的趙薇還在片中講「我大魏的軍中有匈奴、鮮卑、氏(shì),沒有羊」,明顯是把「五胡」之一的「氐(dī)族」給念錯了。

此外,電影的大背景也值得商榷,陳坤飾演的文泰(在劇中其身份實為孝文帝元宏)作為皇子率部北征,這是不可能的。

首先,木蘭從軍發生在太武帝拓跋燾時期(424-451年),他是孝文帝的曾祖輩。其次,孝文帝10歲登基,皇子時不可能成為一軍之帥。

當然,《花木蘭》中也有符合歷史真實的部分。其中柔然可汗門獨(此人物虛構,劇中由胡軍飾)在召集部落首領入侵北魏時,「柔然缺鐵」這個動機是真實的。

當時突厥部的鍛鐵工業特別發達,它被柔然征服後,專門為柔然貴族鍛鐵,被稱為「鍛奴」。這一點,從側面說明柔然不具有制鐵的工藝。

除了給電影挑錯,人們更關心的還是木蘭從軍的歷史背景。因為花木蘭參與的是北魏與柔然之間的戰爭,觀眾首先會問:柔然是個什麼樣的民族?北魏為何要與之作戰?

柔然作為草原游牧民族,曾在五世紀前後盛極一時,與同時期的鮮卑鼎立,而且它的世襲貴族也是從拓跋鮮卑部落聯盟中分離出來的。歸附北魏的柔然首領阿那瓌(guī)對孝明帝元詡(516-528年在位)說:「臣先世源由,出於大魏。」元詡回答「朕已具之」,以示認可

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始光元年(424)16歲登基,就在這一年8月,正處鼎盛期的柔然欺幼主南侵,6萬大兵壓境。拓跋燾率軍出擊,被柔然軍團包圍50餘圈。

左右大懼,但見拓跋燾聲色剛毅威嚴,不為所動,軍心這才穩定下來。北魏射殺柔然大將,柔然乃退。歷史上的木蘭從軍故事,也應從這一時期開始。

這次被困讓拓跋燾十分光火,也註定在他有生之年都把柔然看作死敵。此後25年間他13次車駕親征,深入漠北,終於使柔然「怖成北竄,不敢復南」、「邊疆息警矣」。

因為拓跋燾對柔然極度厭惡,將其改稱「蠕蠕」,意思是愚蠢、令人惡心的蟲子,此後中國的史書多襲此稱,反倒是「柔然」之名被人淡忘了。

《花木蘭》的「歷史誤會」

漢代西域有大月氏(ròu zhī)、小月氏(ròu zhī),張騫出使西域時就曾想聯合它們抗擊匈奴,因二者西遷,該計劃作罷。

南北朝時,五胡亂華,民不聊生。所謂五胡指匈奴、鮮卑、羯、氐(dī)、羌這五個少數民族。氐人周秦時就分布在今甘肅、陝西、四川三省相鄰地帶,從事畜牧業和農業。在北魏以前,氐人苻堅統一北方,建立過短暫的前秦帝國。

木蘭從軍的故事發生在公元425年,即北魏始光二年。當時,在面臨南方宋朝隨時可能入侵的威脅下,太武帝拓跋燾率部會擊位於今蒙古國哈拉和林附近的柔然汗庭,取得大勝。

❽ 花木蘭是何年代的人物

花木蘭是中國文學作品中一位代父從軍的巾幗英雄,其真實性不詳。花木蘭的姓氏、籍貫等,史書無確載,因此,木蘭之爭歷代有之。
花木蘭最早出現於南北朝一首敘事詩《木蘭辭》中,該詩約作於南北朝的北魏,最初收錄於南朝陳的《古今樂錄》。僧人智匠在《古今樂錄》稱:「木蘭不知名。」長300餘字,後經隋唐文人潤色。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在《木蘭詩》的註解中稱「不知起於何代」。
《古今樂錄》記載:「《木蘭詩》本唐朔方節度使韋元甫始得於民間。」,然而《古今樂錄》早已失傳。此說如今仍有爭議。
明代文學家徐渭將《木蘭詩》改編為《雌木蘭替父從軍》,劇中自稱「妾身姓花名木蘭,祖上在西漢時,以六郡良家子,世住河北魏郡。俺父親名弧字桑之,平生好武能文,舊時也做一個有名的千夫長。」自此,木蘭的父親叫花弧,姐姐叫花木蓮,弟弟叫花雄,母親是花袁氏。清代《曲海總目提要·雌木蘭》也說:「木蘭事雖詳載古樂府。按明有韓貞女事,與木蘭相類,渭蓋因此而作也。木蘭不知名,記內所稱姓花名弧及嫁王郎事,皆系渭撰出。」
祖沖之《述異記》、李亢《異志》皆提到木蘭姓花。一說為木蘭本姓朱,清康熙年間的《黃陂縣志》曰:「木蘭,本縣朱氏女,生於唐初,……假男子代父從軍,……至今其家猶在木蘭山下。」焦竑在其《焦氏筆乘》中也說道:「木蘭,朱氏女子,代父從征。今黃州黃陂縣北七十里,即隋木蘭縣。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但有木蘭是姓魏的說法,也有一說為木蘭姓韓。另據《新唐書》載:「少女木蘭,姓任」。
《河南通志》:「隋木蘭,宋州人,姓魏氏。恭帝時發兵御戍,木蘭有智勇,代父出征,有功而還。……鄉人為之立廟。」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明人劉惟德著《韓木蘭(娥)傳》載:「少女木蘭,姓韓,原名娥,四川閬中人」。
花木蘭的籍貫也是眾說紛紜,《大清一統志》稱是潁州譙郡城東魏村人(今亳州市譙城區);姚瑩的《康輶紀行》稱是甘肅武威人;而劉廷直在《木蘭碑》中,稱木蘭是直棣完縣人;《商丘縣志》載木蘭為商丘人。
元代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上的文字至今仍清晰可辨。《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石碑,碑文後附有《木蘭辭》全詩。碑文開頭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亳之譙人也……睢陽境南,東距八十里曰營廓,即古亳方域,孝烈之故墟也。亦建祠像,土人亦以四月八日致祀,乃將軍生朝。」
據《商丘縣志·列女》卷十一記載:「木蘭姓魏氏,本處子也。世傳可汗募兵,木蘭之父耄贏,弟妹皆稚呆。慨然代行,服甲胄箭囊。操戈躍馬而往,歷年一紀,閱十有八戰,人莫識之。後凱還,天子嘉其功。除尚書不受,懇奏省親。及還家,釋其戎服,衣其舊裳。同行者駭之,遂以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諸宮中。木蘭曰:『臣無媲君之禮』,以死誓拒之,迫之不從,遂自盡。帝驚憫,追贈將軍,謚『孝烈』」。
意思是木蘭姓魏,替父從軍後辭官不受,皇上知道真相後又想把她召到後宮中,但木蘭寧死不從,自殺身亡,皇上大驚,於是追贈木蘭「將軍」稱號。現河南虞城仍建有木蘭祠,祠中設木蘭像,並倖存兩塊祠碑,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二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當地的各種民間傳說和歌謠中也留有木蘭從軍的故事。
明代的徐渭在《四聲猿》中說她是姓花,名木蘭,父親花弧(一說朱文祿)是一個後備役軍官,大姐花木蓮,幼弟花雄,母親姓袁,一家五口,這是至今仍為大家所接受的一種說法。
再說「朱」姓木蘭。
唐白居易在《戲題木蘭花》中雲:「怪得獨饒脂粉態,木蘭曾作女郎來。」杜牧也寫有《題木蘭廟》一詩:「彎弓征戰作男兒,夢里曾經與畫眉。幾度思歸還把酒,拂雲推上祝明妃。」這說明木蘭的故事在唐代已經膾炙人口了。杜詩里的木蘭廟在今河南商丘市虞城縣,至今還有木蘭祠、木蘭墓和將軍坊等遺址。有木蘭山、將軍冢、忠烈廟,足以補《樂府題解》之缺。」根據上述史料,一些專家學者認為,木蘭應姓「朱」。此外,還有「韓」姓木蘭、四川閬中人,復姓「木蘭」、鮮卑族人等說法。
查閱最具權威性的《辭海·詞語分冊》,其解釋為:「木蘭姓氏或作花,或作朱,也作木,均無確證。
侯有造《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說:「將軍魏氏,本處子,名木蘭。歷年以紀,交鋒十有八戰,策勛十二轉。朝覲,天子喜其功勇,授以尚書。隆寵不赴,懇奏省視。擁兵還譙,造父室,釋戎服,復閨裝,舉皆驚駭。咸謂自有生民以來,蓋未見也。衛兵振旅還,以異事聞於朝。召復赴闕,欲納宮中,將軍曰:臣無媲君禮制。以死誓拒之。勢力加迫,遂自盡。所以追贈有孝烈之謚也……」
花木蘭的事跡傳至今,主要應歸功於《木蘭辭》這一方民歌的絕唱,是這篇長篇敘事詩歌頌了花木蘭女扮男裝替父從軍的傳奇故事。

❾ 花木蘭的資料

在古老的中國,有一位個性爽朗,性情善良的好女孩,名字叫作「花木蘭」,身為花家的大女兒,花木蘭在父母開明的教悔下,一直很期待自己能花家帶來榮耀。不過就在北方匈奴來犯,國家正大舉徵兵的時候,木蘭年邁的父親竟也被徵召上戰場,傷心的花木蘭害怕父親會一去不返,便趁著午夜假扮成男裝,偷走父親的盔甲,代替父親上戰場去。花家的祖宗為保護花木蘭,於是派出一隻心地善良的木須龍去陪伴她,這只講話像連珠炮又愛生氣的小龍,在一路上為木蘭帶來許多歡笑與協助。

從軍之後,花木蘭靠著自己的堅持的毅力與耐性,通過了許多困難的訓練與考驗,也成為軍中不可或缺的大將。然而,就在赴北方作戰時,花木蘭的女兒身被軍中的同僚發現,眾家男子害怕木蘭會被朝廷大官判以「欺君之罪」,只好將她遺棄在冰山雪地之中,自行前往匈奴之地作戰。幸好在這么艱難的時刻里,木須龍一直陪伴在她身邊,不時給她精神上的支持與鼓勵,而憑著一股堅強的意志與要為花家帶來榮耀的信念,木蘭最後協助朝廷大軍抵擋了匈奴的來犯,救了全中國。

出身於古老中國家庭的花木蘭,自小便是個聰明伶俐,志氣高昂的女孩,雖然她一心一意想要父母為她這個女兒感到驕傲,但似乎常常弄巧成拙,令她自己傷心不已。當她得知年邁的父親將被徵召入伍,以對抗日漸入侵的匈奴時,花木蘭不禁為父親的安危感到憂心,突生的勇氣促使木蘭決定告別家鄉,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就像是得到祖先們的庇蔭般,。由被排斥到接受,就在花木蘭的軍人生活漸入佳境時,她女扮男裝的身份被揭穿了,她與木須被拋棄在冰天雪地的邊疆,即使在如此惡劣的情勢之下,木蘭都沒有放棄對抗挫折的勇氣,但是原想要為家人帶來驕傲的花木蘭,要如何回到中原,並證明自己的一片心意?而瞞騙父母出征,欺騙長官從軍的欺君之罪,又要會讓花木蘭如何面對自己的家人呢?

閱讀全文

與黃陂縣志歷屆人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