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名字的由來

黃陂名字的由來

發布時間:2021-01-13 18:47:44

① 武漢名字的由來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4月16日,武漢市政委員會成立,武昌市政廳撤銷;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武漢分治,武昌、漢陽縣城劃出,漢口仍為特別市。漢口為省轄市,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特別市。


(1)黃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發展歷程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隋朝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

唐朝詩人李白曾在此寫下「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此後經宋以迄明、清,均為歷代州府治所。

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南宋抗金將領岳飛駐防鄂州(今武昌)八年,在此興師北伐。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年),武昌成為湖廣行省的省治,這是武漢第一次成為一級行政單位(相當於現代的省一級)的治所。

② 為什麼黃陂要叫黃陂

北枕大別山余脈、南瀕長江的黃陂為武漢市新型城區。

黃陂古為荊地,春秋屬黃,戰國歸楚,秦入南郡,自漢至南北朝,又分屬時稱西陵、安陸、石陽、灄陽、木蘭、梁安、梁興、黃陂、堡城等諸縣中的二、三縣,在宋至道三年(997年),現境域才統歸始置於北周大象元年(579年)的黃陂縣。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批准撤銷黃陂縣,整縣改設武漢市黃陂區,又結束黃陂縣1420年的縣治沿革。

黃陂置縣也好,設區也罷,為名「黃陂」有何來由?以字釋意,「黃」,或指顏色,或為姓氏,或有其他專意;「陂」,則為水壙、水邊、山坡地等等。《元和郡縣圖志》卷二十七有文稱:黃陂「本漢西陵縣地,三國時劉表為荊州刺使,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懼吳侵軼,建安中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因名黃城鎮。」「黃」指「黃城」(今六指店街道寨上灣),「陂」指武湖,黃陂乃黃城與武湖之合稱。北宋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的《集古錄》收錄了(唐)侯喜復撰的《黃陂記》,《黃陂記》雲:「黃陂在汝州,汝州有三十六陂,黃陂最大,溉田千頃,蓋黃陂之由來也」,清同治《黃陂縣志》也有此說。明清時的地方誌又多將鄂東的黃岡、黃梅等帶「黃」字的地名與春秋時期的黃國掛上鉤,黃陂、黃岡、黃梅等同屬黃國,黃陂地處武湖之濱,先民懷念故國,故名黃陂,「黃」又指黃國。

黃陂的來由,民間也有多說。上古,江漢平原是江河湖澤連片,江漢平原東隅的黃陂南境也為汪洋澤國。 民間傳說古代先民駕舟拓疆殖域,船抵安陸為安全登陸之地,船抵黃陂則為黃土之坡。民間還流傳黃陂縣名系包公所改,將包公與黃陂牽到了一起。相傳,黃陂曾稱定遠,包公坐定遠審斷「子打母」案時,在縣北研子崗將打母之幼童研為黃皮。為警示後人,包公將「定遠」改為「黃陂」。查勘史料,黃陂從未名為定遠,包公也未到過黃陂,今區委、區政府駐地之北雖有定遠村,村名也只是現代以傳說定之。此說更只能是「戲說」版了。

③ 有沒有哪位能夠告訴武漢市黃陂區名稱的由來,非常感謝。

黃陂地處武漢市北郊,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三苗氏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區南的盤龍城,是長江流域迄今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當時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而且也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這對於武漢三鎮城市的孕育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據舊志記載:今黃陂區境古為荊州之城。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漢屬西陵。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拒吳侵軼,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鎮。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縣為鎮,後復為縣。唐初屬南司州,後州廢,屬黃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磯。元世祖至元12年還舊治,屬黃州路。明屬黃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中華民國初年,廢府改道,屬漢陽道。自民國21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鄂東行署。抗日戰爭時期,黃陂縣政府一度遷至縣東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縣北蔡店陳家畈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1959年隨專區並入武漢市。1961年,恢復原區治。1983年10月,劃歸武漢市管轄。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

④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4)黃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⑤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黃陂地處武漢市北郊,歷史文化悠久。據考古發現證明,早在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時期,就有三苗氏族在這里繁衍生息。區南的盤龍城,是長江流域迄今所發現的時代最早的古城。這座商代早期城址,在當時不僅是一個地域性的政治與軍事中心,而且是南方與北方的一個經濟和文化的交匯中心。這對於武漢三鎮城市的孕育與發展產生重大的影響。
據舊志記載:今黃陂區境古為荊州之城。春秋屬黃國之地,楚成王滅黃歸楚。秦統一中國後,分楚為四郡,黃陂屬南郡。漢屬西陵。漢末劉表為荊州刺史,以此地當江、漢之口,拒吳侵軼,使黃祖於此築城鎮遏,名黃城鎮。北周大象元年(公元579年)改鎮為南司州,並置黃陂縣。隋初改縣為鎮,後復為縣。唐初屬南司州,後州廢,屬黃州。南宋理宗端平三年,寄治鄂州青山磯。元世祖至元12年還舊治,屬黃州路。明屬黃州府。清雍正七年改屬漢陽府。中華民國初年,廢府改道,屬漢陽道。自民國21年起,先後屬第二、三、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及鄂東行署。抗日戰爭時期,黃陂縣政府一度遷至縣東的仙台寺。1940年4月,在縣北蔡店陳家畈成立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抗日民主政府。1949年5月,黃陂全境解放,縣人民政府進駐縣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黃陂縣屬孝感專員公署。1959年隨專區並入武漢市。1961年,恢復原區治。1983年10月,劃歸武漢市管轄。1995年縣治城關鎮更名為前川鎮。同年向上請示撤縣設區。1998年9月15日,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前川鎮。

⑥ 介紹一個武漢地名的來歷

三國時孫權在今鄂城建都,名武昌,不久在現在的蛇山築城,稱夏口;公元280年,晉朝將江夏郡改為武昌郡,即為今天武昌城的正名之始,後又改名江夏直至清末,康熙時曾設武昌府。辛亥革命後改江夏縣為武昌縣,武昌即成為正式名稱。

南北朝時期,漢口作為地名在史籍上出現。今天的漢口其實只有500餘年歷史,始於明代成化年間的漢水改道。漢水原來從龜山南邊注入長江,成化年間其主流則從龜山北的集家嘴注入長江。

漢水改道後的低窪荒洲地帶,至清嘉慶年間發展成為與河南朱仙、江西景德 、廣東佛山並稱四大名鎮之盛譽的漢口。鴉片戰爭後漢口開埠通商,發展更趨快速。

公元606年,即隋朝大業二年,改漢津縣為漢陽縣,漢陽名稱自此開始。唐代將縣治移至漢陽市區後,才迅速發展起來。1927年初,武漢國民政府將武昌與漢口(轄漢陽縣)兩市合並作為首都,並定名為武漢。今天由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組合而成的「武漢市」,其歷史只有74年。

(6)黃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武漢地區考古發現的歷史可以上溯到距今8000年-6000年前的新石器時代早、中期,其考古發現有東湖放鷹台遺址的含有稻殼的紅燒土、石斧、石錛以及魚叉。

市郊黃陂境內的張西灣古城遺址為4300年前古人類生活的重要遺存。盤龍城遺址是距今約3500年前的商朝方國宮城。春秋戰國時期,武漢屬楚國管轄。

武漢地方建制始於西漢,為江夏郡沙羨縣地。東漢末年,在今漢陽先後興建卻月城和魯山城,在今武昌蛇山興建夏口城。時荊州牧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卻月城」遂成為武漢市區內已知的最早城堡。

公元223年(吳黃武二年),東吳孫權在武昌蛇山修築夏口城,同時在城內的黃鵠磯上修築瞭望塔,取名黃鶴樓。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

⑦ 黃陂鎮的名稱由來

「黃陂」名來之不易。廖鑾當年開發之時,為建村挖了許多黃荊樹蔸,所回以就叫這里為「黃荊蔸下」答。後來,廖鑾與楊筠松有次來到南溪沙灘上漫遊,發現沙灘邊緣的淺水中露出一扁平而又光滑如璜的大石頭。楊筠松贊嘆說:「此璜也!」廖鑾接著說:「水中有璜,此乃璜溪。」後來,本為溪名的「璜溪」逐漸取代了「黃荊蔸下」而變成了地名。隨著朝代更替和方言的衍變,用方言說「璜溪」已不順口,加上此處河汊縱橫、陂塘眾多,到了清朝,就慢慢被大家叫成了「璜陂」。
蘇區革命戰爭時期,紅軍來到璜陂,毛澤東和朱德等為了戰事和工作的方便,將「璜陂」改成了「黃陂」。紅軍長征後,又恢復為「璜陂」,直到上世紀60年代之前一直稱作「璜陂」。

⑧ 黃陂胡氏的來源

胡姓何來
根據《元和姓篡》等史籍記載,胡氏的姓源可以追溯到上古聖君虞舜的媯姓後裔。這樣說來,其胡姓始祖,應當是三千多年前被周武王封為陳地的胡公滿了。胡公滿是虞舜的第三十三代孫,周武王的東床快婿,被封為陳侯。由此可見,中國胡氏的先祖是正統的虞舜後裔,黃帝子孫,並非後來入侵中原的"五胡"後代。
胡氏還有兩支源於古代的國名。周代有兩個鬍子國。一個在今河南,是西周初分封的周朝同姓諸侯國。它曾參與以楚國為首的聯軍去攻打吳國,後來又跟隨楚國與吳國作戰,楚國回師途中順便吞並了鬍子國。另一個胡國是歸姓,在魯定公時被楚國滅掉。這兩個鬍子國亡國之後,王族子孫都以原國名為姓,又形成兩支胡氏。
在胡氏中,曾經出現過復姓胡母氏。胡母氏這一復姓,得姓於齊宣王之時,距今有兩千四百八十多年的歷史。胡氏復姓,開始也很盛行。秦時,有太史令胡母敬,漢時有胡母生和胡母班。晉代以後,胡母復姓漸漸被"胡"這一單字姓氏所代替。由於其後世子孫大多改姓為胡,使得胡母復姓所傳日漸減少。這大概是這一胡母復姓傳之不多,至今仍然為數稀少的原因之一吧。
胡姓中,除了源自黃帝後裔的這一支外,外族改姓胡的也為數不少。漢代以後,特別是五胡亂華之時,進入中原的外族,紛紛"改姓胡氏",為漢族胡氏沖添了新的成分,使得後來胡姓的繁衍,又多了一支世系。

胡姓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胡姓分布
至於胡氏的源地,當然是周初的封地陳國了。即今天的河南省淮陽縣。從此之後,胡氏以此為源地,其後世子孫逐漸向四處延伸。經過數代的繁衍,先後南達新蔡,北到山西,並成為當時的胡姓望族。再以後,又由新蔡和山西兩地的胡姓向其他各地遷居、繁衍,致使遍及了全中國。
胡氏南遷,始於西晉末年。胡氏的後代,從中原渡江南下,先遷到安徽,然後又從安徽再遷至福建。最後由福建遷居入台灣。台灣的胡姓,至今已遍及全省。不過,居住較為集中並且人數最多的,則是台南、台北、彰化和新竹等地。

⑨ 武漢名字的由來

清乾隆年間,漢口僅「鹽務一事,亦足甲於天下」。清嘉慶年間,漢口居民已達三內萬七千戶,計十三萬人,但容漢口仍然隸於漢陽縣。清道光二年(1822年)范鍇所著《漢口叢談》中「遂陷武漢等郡」一句,即指武昌、漢陽兩府。咸豐年間,湖北巡撫胡林翼首次在奏函中使用「武漢」兩字,如「武漢為荊襄咽喉」、「若使武漢克復」、「武漢兩城對峙」等等,任指武昌、漢陽(包括漢口)兩地。

⑩ 武漢的地名來歷及故事

民國十六年(1927年)1月1日,國民黨中央臨時聯席會議宣布,國民政府在漢口開始辦公,武昌、漢口、漢陽三鎮合為京兆區,定名「武漢」,作為中華民國臨時首都。

4月16日,武漢市政委員會成立,武昌市政廳撤銷;三鎮首次統一行政建制。民國十八年(1929年)武漢分治,武昌、漢陽縣城劃出,漢口仍為特別市。漢口為省轄市,民國二十一年(1932年)改為特別市。

民國三十八年(1949年)5月16日,武漢三鎮解放;同年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人民政府直轄。

(10)黃陂名字的由來擴展閱讀:

1950年,武漢市改由中南軍政委員會領導,中南軍政委員會駐漢口。1952年,武漢市由中南行政委員會領導,並為其駐地。1954年,武漢市改為湖北省轄的省會城市。

1959年,原孝感專區所屬孝感、通城、應山、蒲圻、大悟(駐二郎店)、嘉魚、黃陂、漢陽(駐蔡甸鎮)、武昌、漢川、咸寧、應城、通山、雲夢、崇陽、安陸等16縣劃歸武漢市領導。

1960年,撤銷通城縣,並入崇陽縣;撤銷嘉魚縣,並入武昌縣;撤銷蒲圻縣,並入咸寧縣;撤銷雲夢縣,並入安陸縣。轄12縣。1961年,將孝感、應山、大悟、黃陂、漢陽、武昌、漢川、咸寧、應城、通山、崇陽、安陸等12縣劃歸孝。

閱讀全文

與黃陂名字的由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