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江岸的人文旅遊
江岸區優秀歷史建築文化特色明顯,系全國唯一集聚五國租界的城區。保留了原首善堂、原巴公大樓、原美國領事館、原法國領事館、宋慶齡故居等一批優秀歷史建築,現黎黃陂路已整舊復舊,形成江岸歷史建築街頭博物館。
革命歷史文化豐富。在鄱陽街、洞庭街、勝利街一帶座落著中國共產黨「八七」會址,中華全國總工會一批舊址,還有以歷史優秀人物命名街道和學校,如岳飛街、黃興路、向警予中學等。
一九二三年二月,京漢鐵路工人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為爭取成立總工會的自由和工人階級的政治權利,進行了反帝反封建的罷工斗爭。二月一日,總工會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時,遭到軍閥吳佩孚的干涉和破壞。當晚議決舉行全路總同盟大罷工表示反抗,提出了「為自由戰,為人權戰」的口號。同時決定總工會遷移漢口江岸辦公。二月四日,大罷工實現,京漢全線工人一致行動,全線所有車輛一律停駛,長達一千二百多公里的京漢鐵路頓時癱瘓,史稱「京漢鐵路大罷工」。二月七日,吳佩孚在帝國主義支持下,在漢口江岸、鄭州、長辛店等地對罷工工人進行了血腥鎮壓,鐵路工人同敵人展開了英勇搏鬥。江岸分工會委員長林祥謙、總工會法律顧問施洋等五十二人,先後慘遭殺害,數百人受傷,造成歷史上有名的「二七」慘案。195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湖北省、武漢市人民政府在「二七」烈士英勇斗爭的江岸修建了武漢二七紀念館,並定為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58年毛澤東題寫「二七烈士紀念碑」。1985年由於展館窄小,省、市政府和鐵道部又投資遷建了新館。1986年胡耀邦為新遷建的「武漢二七紀念館」題寫館名。
古德寺:位於漢口黃浦路上滑坡74號的古德寺創建於清光緒三年(1877年)。1921年始建現有的大雄寶殿。後來發展成為佔地兩萬平方米。建築面積達3600多平方米的「古德禪寺」。「文革」前古德寺與歸元寺、寶通寺、蓮溪寺並稱為武漢地區四大佛教叢林。古德寺建築風格獨具一格,是依照緬甸阿蘭陀寺的藝術形式建造的。其藝術風格在我國內地漢傳佛寺廟建築中獨一無二。在東南亞一帶佛教信徒有較大影響。「文革」中古德寺的房屋和土地劃給武漢照相機廠使用。80年代以來,市佛協就多次呼籲要求照相機廠退出古德寺。經市政府協調決定,市照相機廠將原古德寺5000餘平米面積歸還給市佛協。目前古德寺正在騰退之中。
江漢路步行街 江漢路原名歆生路,是武漢市著名的百年商業老街。在近代史上,曾是華界和原英租界商業金融區銜接地帶,至今道路兩側仍存留著13幢近代優秀歷史建築和許多具有風貌特色的建築,成為江漢路繁華商市的歷史見證。繼1999年9月北京具有700多年歷史的王府井和擁有150年歷史的上海南京路步行街相繼開街一年後,在2000年9月22日一個黃花滿地的季節,有著近百年歷史的武漢江漢路也以風姿綽約的鶴發童顏邁進了都市步行街的華爾茲。至此,北京王府井、上海南京路、天津和平路、哈爾濱的中央大街、武漢江漢路成為中國大都市的「五朵金花」。風格各異的建築、美麗的亮化工程、耐人欣賞的「漢味小品」、中、西餐飲的大比拚、繁華的商業文化同台競「演」,這為該街營造了良好的休閑觀光的濃濃氛圍。江漢路總鋪裝面積為3.2萬平方米,共採用7大類石材。用青石直接加工鋪成的盲道,這在全國尚屬首次。
『貳』 黃陂達義慘案內容簡介
黃陂區三里鎮大來石橋村發生一起源家庭慘案:一名50多歲的男子手持斧頭砍傷了自己的姐姐和姐姐的孫子。
事發三里鎮大石橋村汪家灣。最先發現慘劇的是一名蓋房子的工人。該工人介紹:上午7點左右,在旁邊一棟兩層樓房的二樓上,一名男子突然朝她喊話,稱自己用斧頭將姐姐家的兩人殺了,要她打電話報警,讓民警來將他抓走。這名工人將信將疑,走到樓房前拉開房門一看嚇了一跳:一名滿臉是血的女子靠在房門邊牆上,聲音微弱地向她呼救。
該工人連忙叫來眾村民,大家才發現:除65歲的高婆婆受傷外,其6歲的孫子也多處被砍傷。村民們連忙報警,並用車將兩名傷者送往醫院救治。
一名村民稱:行凶者是高婆婆的弟弟,疑患有精神疾病,今年55歲,平時就住在姐姐家。
民警趕到後將行凶者帶走調查。目前,兩名傷者還在醫院搶救。
『叄』 枹桐到天河機場怎麼走
枹桐到天河機場_駕車查詢_360地圖
全程約193.65公里/2小時44分鍾
從起點出發沿S201行駛21.94公里
直行沿沿河大道向南行駛874米
直行沿S201行駛13.34公里
右轉沿賀橋街向西南行駛603米
左轉沿匝道行駛3.33公里
『肆』 二七紀念塔
二七紀念塔,位於鄭州市二七廣場,建於1971年,鋼筋混凝土結構,是我國建築獨特的仿古聯體雙塔,它是為紀念京漢鐵路工人大罷工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物。2006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國最年輕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建於1971年,距今僅有不到四十年的歷史)。
1923年2月1日,京漢鐵路各站工人在鄭州普樂園(今二七紀念堂),成立京漢鐵路總工會。由於遭到封建軍閥的阻撓和破壞,大會決定在2月4日舉行全線總罷工。2月7日軍閥吳佩孚、肖耀南在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對鄭州、江岸、長辛店的罷工工人進行了殘酷鎮壓。全線工人同仇敵愾,不怕犧牲,同反動派進行了英勇頑強的斗爭。在這場斗爭中,共產黨員、工人領袖林祥謙、施洋以及高斌等40多人被殺,300多人負傷,激起了全國工人大罷工的革命怒潮。這就是有名的「二七大罷工。
1925年2月7日,京漢鐵路工人在鄭州召開全路工人代表大會,庄嚴宣布:恢復京漢鐵路總工會。帝國主義和反動軍閥於1926年10月15日,又殺害了鄭州分會負責人汪勝發、司文德,並把二位烈士的頭顱懸掛在「長春橋」(今二七紀念塔地址)的電線桿上。但是,英雄的鐵路工人並沒有被嚇倒,他們繼續戰斗著。中國共產黨從誕生之日起,就特別重視在工人中宣傳自己的主張,教育、團結工人進行革命斗爭並在斗爭中發展壯大自己。京漢、隴海兩鐵路自然成為共產黨重點活動的地方。1920年10月,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一成立,即在京漢路的長辛店開展工人運動。次年春,共產主義小組成員趙子健來到鄭州,任鄭州鐵路職工學校教員,在工人中傳播新思想,發動、組織工人。不久,黨的創始人之一李大釗也來到鄭州,給工人講革命道理,講工人階級團結的力量。1921年8月,鄭州鐵路工人俱樂部成立。1921年11月,隴海鐵路工人為反對資本家的壓迫、剝削而發動了全路大罷工,在共產黨的領導和京漢鐵路等地工人的大力支持下,罷工最終取得了徹底的勝利,並誕生了河南第一個黨的組織——中共洛陽黨組。
1922年,河南工人運動向廣度和深度發展,作為交通樞紐的鄭州已成為全國工人運動的中心之一。這年,京漢鐵路鄭州機務處工人因機務廠長陳福海「任意剝奪工人的自由,對待工人如牛馬」而舉行了罷工,他們發表宣言,列舉陳福海16條罪狀,提出了提高工人資格地位、加薪等五項條件,得到江岸、長辛店等地工人的支持。
斗爭實踐教育了工人,使他們進一步認識到組織起來是戰勝敵人的力量所在。4月9日,京漢鐵路各工團代表在長辛店召開發起成立全路總工會的籌備會,江岸代表楊德甫被選為籌備主任。8月10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第二次籌備會議在鄭州召開,參加會議的有14人。河南境內各站參加的有彰德代表戴清屏,黃河北岸代表吳昌義,黃河南岸代表韓松亭,許州(今許昌)代表柳勝友,鄭州代表凌楚藩、高斌、劉庚和,郾城代表楊志清,信陽代錶王復生等。會上代表們匯報了各地工會的組織情況,起草了「京漢鐵路總工會章程」。會議定於9月20日前在鄭州成立總工會,推舉凌楚藩為總工會臨時委員長,並在全路各地開始整頓工會組織。
為支援長辛店工人反對工頭壓迫和爭取工人權利的罷工斗爭,鄭州京漢路工人在黨組織領導下,於8月25日、26日舉行了同盟罷工。至「26日晨7時,鄭州工作狀態完全宣告終止,各車均停。罷工宣言已散布全埠」。同時,許州、郾城、信陽等地也積極響應。隴海鐵路工人發表聲明,支持京漢路長辛店工人的罷工,「如三日內不答復工人的要求」,隴海路將一致以罷工支援。長辛店罷工勝利後,鄭州鐵路工人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燃放爆竹萬余」,遊行示威張貼標語,使廣大人民群眾「莫不表示欽羨工人階級之忱,有歡呼者,有鼓掌者,大有萬人空巷之勢」,顯示了工人階級團結的力量,也取得了各界群眾及下級兵士的支持。
長辛店罷工的勝利,對彰德、新鄉等地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不到10天時間,彰德鐵路工人俱樂部即由原來的72人發展到1000多人,由俱樂部改為工會。道清路於9月11日晚召開了第一次工人俱樂部籌備會,14日,工人俱樂部正式成立。新鄉車站於12月4日獨立建立了工會(原屬彰德工會),會員有200餘人。信陽工人俱樂部遵照總工會新章程改組,黃河南岸、許州、郾城等地工會也都得到了發展。李大釗在《中國工人運動的趨勢》一文中寫到:1922年初「關於京漢線的工會,大體上又分成南段和北段,這里工會組織比較發達,工人運動也有相當的成效」。
到1922年底,在河南境內的京漢、隴海兩鐵路上的主要城鎮基本上都已建立了黨的基層組織或有了黨員在開展工作。
奮起抗爭
1923年1月5日,京漢鐵路總工會第三次籌備會議在鄭州召開。會議認為建立總工會的條件已經成熟,決定2月1日在鄭州召開成立大會。1月底,各地代表數百人陸續到達鄭州。正當即將開會之時,1月28日,鄭州警察局長黃殿辰率領警察多人,到總工會籌備處宣布吳佩孚的電令,禁止鐵路工人於2月1日在鄭州舉行大會。次日,吳佩孚從洛陽電令鄭州駐軍師長靳雲鶚對鐵路工會活動實行監視,不準工人舉行集會。此時的吳佩孚已經掌握了北京政權,其勢力擴展到中國北部的大部分地區,開始了武力統一中國的行動。京漢路的收入是吳佩孚軍費的重要來源之一,京漢工人的斗爭直接威脅著他的利益;京漢鐵路又是帝國主義國家對中國進行經濟掠奪的動脈,京漢路工人運動的高漲,必然影響他們的經濟利益和政治利益,所以,他們操縱軍閥代表吳佩孚開始向工人進攻了。
面對軍閥的鎮壓,領導京漢路工人運動的共產黨人和各地工人代表並沒有退縮。1月30日,共產黨員李震瀛、史文彬、李煥章及工人代表凌楚藩、楊德甫等代表全體工人到洛陽面見吳佩孚,提出:根據約法和吳佩孚1921年的政治主張,京漢路總工會召開成立大會是合法的,吳非但不能禁止,而且應給以保護。但吳佩孚仍堅持反對大會的召開並以武力相威脅。代表們回鄭州將吳的態度告訴全體工人代表後,工人們無比憤怒,一致同意沖破一切阻力,按時召開大會。2月1日清晨,京漢鐵路各站區和兄弟鐵路的代表430多人和鄭州鐵路工人1000多人抬著各地贈送的匾額整隊向會場進發。沿途軍警荷槍實彈,關卡層層,妄圖阻止大會的召開。雙方相持數小時,工人代表終於不顧敵人刺刀、棍棒的威脅,沖破反動軍警的阻攔,進入普樂園會場。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大會秘書李震瀛登上講台,高聲宣布京漢鐵路總工會成立了。這時,軍警已層層包圍了會場,會議代表很快被驅散,各地工會贈送的匾額被搗毀。旅館、飯館、總工會辦公的地方等到處都住滿了軍警。他們逼迫工人離開鄭州,工人代表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
京漢路是黨的力量比較強,工人運動開展比較好的地方。成立大會上與軍閥發生沖突後,黨在京漢路的主要領導人及時召集會議,決定把總工會的臨時辦公處遷至漢口江岸,在京漢鐵路總工會的領導下進行全路總同盟罷工,抗議吳佩孚的鎮壓。李震瀛、楊德甫等主要領導人在江岸指揮全局;高斌、姜海士、劉文松在鄭州,吳汝銘、史文彬、洪尹福在長辛店,林祥謙、羅海城、曾玉良在江岸執行總工會的命令。信陽負責的是分工會委員長胡傳道和副委員長、共產黨員徐寬,新鄉負責人是分工會委員長杜石卿,彰德負責人是分工會會長、共產黨員戴清屏。2月4日,總工會一聲令下,全路開始了大罷工,京漢路變成了一條僵死的長蛇。總工會發表宣言,提出了五項條件:(一)要求交通部撤革京漢路局長趙繼賢和南段段長;要求吳、靳(雲鶚)及豫省當局撤革查辦黃殿辰。(二)要求路局賠償成立大會之損失6000元。(三)要求鄭州地方長官將所有當日被軍警扣留之一切匾額禮物,軍隊奏樂送還總工會鄭州會所。所有佔領鄭州分會之軍隊立即撤退。鄭州分會匾額重新掛起,一切會中損失由鄭州分會開單索價,並由鄭州地方長官向總工會道歉。(四)要求星期日休息,並照發工資。(五)要求陰歷年放假一星期,並照發工資。
在黨組織和總工會的領導下,罷工有秩序地進行。罷工工人向旅客散發傳單,說明工人的自由權被摧殘,不得已而罷工,取得旅客的同情和支持;向全國各界揭露吳佩孚等反動軍閥的罪行。工人內部的組織也十分整齊嚴密,「因為全路工人自司機、升火,以至小工,無有不是工會會員的。各會員聽命於各分會,各分會聽命於總工會,秩序井然。維持秩序,則有全路各分會素有訓練之糾察隊;刺探消息,則有罷工期內各分會臨時組織的調查隊。」
罷工爆發後,吳佩孚、蕭耀南、曹錕、趙繼賢等反動軍閥在英帝國主義的指使下,往返電商,密謀策劃,血腥鎮壓罷工工人。4日,敵人採用高壓手段,強迫復工。5日在鄭州逮捕了鄭州鐵路工會委員長高斌和姜海士、劉文松、王宗培、錢能貴等人,對他們軟硬兼施、威脅利誘甚至嚴刑拷打,威迫他們開車復工。他們始終堅持「非得有總工會命令,不能開車」。高斌慘遭酷刑,不久犧牲。信陽分工會委員胡傳道面對敵人的殘酷迫害,不屈不撓,拒不復工。7日,吳佩孚對京漢全路罷工工人實行了大規模的鎮壓,製造了震驚中外的二七慘案。在河南,鄭州有6人被捕,1人被迫害致死,300多人被開除。彰德信陽、新鄉等處都有被殺的。廣大工人受到迫害,鄭州黨組織也被破壞。在河南領導工運的黨的負責人李震瀛、趙子健、徐寬、姚作堂、戴清屏、解長春等被迫離去,工人在斗爭中爭得的權益全部被剝奪,工會全部被封閉。
前仆後繼
中國共產黨還處在幼年時代,但並沒有被敵人的屠殺所嚇倒,繼續領導著人民進行戰斗。慘案發生後,中國共產黨立即發出《為吳佩孚慘殺京漢路工告工人階級與國民書》,中國勞動組合書記部發表了《告全國工人書》、《警告國民書》,揭露吳佩孚一夥的反動面目,號召全國工人和民眾聯合起來,打倒軍閥。全國鐵路工會籌備會、青年團中央也發出了通電和宣言,譴責吳佩孚罪行。正太路等各路工人不但在罷工中聲援和支持京漢路工人,罷工失敗後,還為救濟死難工人的家屬和失業工人募捐。為援助京漢鐵路的斗爭,鄭州豫豐紗廠工人中也建立了以李文甫為組長的黨小組和工會組織,領導工人向資本家進行斗爭,要求增加工資、改善勞動條件、聲援和物質支援京漢路工人的斗爭。2月4日,為支援京漢路工人,道清路工人舉行了同情罷工,提出了加薪、實行八小時工作制、提高工人待遇等條件。在共產黨員賀道培等領導下,罷工組織嚴密。二七慘案後,道清路工人仍無所畏懼地支持罷工。2月9日,路局動用軍隊封閉工會,捕走工會領袖王惟儉等4人,強令工人復工。但工人堅持了9天,有力地支援了京漢鐵路的階級弟兄。
京漢鐵路大罷工充分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最勇猛的奮斗精神和最偉大的犧牲精神。它以工人的頭顱和鮮血,進一步喚醒了中國人民,使人民更加認識到帝國主義勢力和封建軍閥是中國各族人民不共戴天的敵人,必須與之斗爭到底。這次罷工擴大了中國共產黨在全國人民中的影響。罷工血的事實也告訴我們,要推翻反動的軍閥統治,單靠工人階級的孤軍奮戰是不行的,必須發動廣大的農民階級,聯合一切可以聯合的力量。這就為中國共產黨提出了一個重要問題:如何聯合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以反對軍閥;如何開展農民運動,結成工農聯盟。在罷工斗爭中面對荷槍實彈的軍閥,赤手空拳的工人只能遭到殘酷的屠殺,這就為我黨提出了武裝斗爭問題。罷工雖然失敗了,但共產黨人並沒有消沉,而是在積蓄更多的力量,准備進行更大的斗爭。「二七」大罷工的偉大斗爭,沉重地打擊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顯示了中國工人階級大無畏的革命精神,在中國工人運動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為了紀念這次偉大的罷工運動和「二七」烈士,繼承和發揚「二七」光榮革命斗爭傳統,1951年,在原「長春橋」舊址附近修建了「二七」廣場,當時場內建一座15米高的木製紀念塔。1971年改修成現在的塔式。二七紀念塔,為雙身並聯式塔身,塔全高63米,共14層(包括底座三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塔式新穎、獨特,雄偉壯觀,具有中國民族建築的特點。鍾樓上高矗一枚紅五星。塔內陳列有「二七」大罷工的各種歷史文物、圖片、文字資料。塔底層有地道穿廣場與道口相通;「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市的重要標志,也是國內外遊客必游之地。
『伍』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誰建立的
人民英雄紀念碑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紀念碑建成。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為了紀念公元年以來,為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而興建的。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建立這座紀念碑的決定。1952年8月正式開始動工興建。全國著名的建築家、雕刻家、美術家和全國優秀的雕刻工人都參加了建碑工作。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總面積達3000平方米,碑身高37.94米。碑座分為兩層,四周環有漢白玉欄桿,四面有台階與天安門廣場地面相通。底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為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為方形。承托碑身的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腰部收束,四面嵌有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和兩塊裝飾性浮雕,主題分別是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和百萬大軍勝利渡長江。浮雕高2米,寬2—6.4米,總長40.68米,共雕刻有170多個人物,形象、概括地表現了從鴉片戰爭到新中國成立這百餘年間中國革命的艱苦歷程。上層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中國人民所喜愛的菊花、百合花、荷花、牡丹等組成的八個花環。碑心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約110噸的巨石,其正面(北面)刻有毛澤東題寫的「人民英雄紀念碑」八個鎦金大字,碑心背面(南面)是周恩來題寫的碑文。碑身兩側用由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花環浮雕裝飾。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矗立在天安門廣場的中心偏南部,北面正對天安門,顯得十分雄偉壯觀。
4月22日,從建碑開始就在這里艱苦勞動的雕刻工人們,在十塊大浮雕上面作完了最後一遍修飾。負責領導紀念碑美術設計的雕刻家劉開渠和紀念碑工地負責人賈國卿,仔細地檢查了每塊浮雕、欄桿等工程的質量。紀念碑第一項工程的質量都完全符合要求。每一塊浮雕都很細潔光滑,沒有什麼細微的損傷。用花崗石鋪成的月台地面和台階,像玻璃板一樣平整。
在建碑過程中,沒有發生過一件工傷事故和刻壞過一塊漢白玉。在紀念碑南面,園藝工人們正在新鋪的草坪上澆水。前幾天,他們剛把兩排松樹栽在碑的東、西兩面、長達二百公尺。
入夜,紀念碑周圍的燈光齊明,點綴在松樹上的五色電燈,像盛開的彩花。裝在紀念碑四個角上的十六盞聚光燈,照射在「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上,閃著耀眼的金光。
人民英雄紀念碑位於北京天安門廣場中心,在天安門南約463米,正陽門北約440米的南北中軸線上。它庄嚴宏偉的雄姿,具有我國獨特的民族風格。在廣場中與天安門、正陽門形成一個和諧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築群。紀念碑總高37.94米,碑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四面均有台階,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4米,上層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塊巨大的漢白玉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游擊戰爭」、「勝利渡長江」為主題,在「勝利渡長江」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以「支援前線」、「歡迎中國人民解放軍」為題的裝飾浮雕。浮雕高2米,總長4.68米,雕刻著170多個人物,生動而概括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人民革命的偉大史實。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決定,為了紀念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當天下午6時,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全體代表,在天安門前廣場上舉行了建立紀念碑的奠基典禮。以毛澤東主席為首的政協各單位首席代表一一執杴土,奠下紀念碑的基石。後經全國廣泛討論,確定碑型。到1952年,全國優秀的建築師和專家們共設計了一百多種圖案,經有關方面通過各種方式徵求各界人民的意見,歸納、修正成最後的圖樣。
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由北京市長彭真任主任委員,鄭振鐸、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員。委員會下設工程處,分設計、施工、採石、美術工作等7個組,進行工作。此外,專設一個委員會,在中國科學院現代史研究所所長範文瀾領導下,研究浮雕畫片所需的史料題材。紀念碑於1952年8月1日正式動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紀念碑呈方形,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紀念碑分碑身、須彌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兩層,四周環繞漢白玉欄桿,均有台階。
下層座為海棠形,東西寬50.44米,南北長61.5米。上層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兩層須彌座。下層大須彌座束腰部四面鑲嵌著八幅漢白玉大型浮雕,分別以虎門銷煙、金田起義、武昌起義、五四運動、五卅運動、南昌起義、抗日戰爭游擊戰、渡江戰役為主題。在渡江戰役的浮雕兩側,另有兩幅裝飾性浮雕,主題分別為支援前線和歡迎人民解放軍。
浮雕高2米,總長40.68米,共有約170個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動地表現出我國近百年來驚天動地的革命史實。上層小須彌座四周鐫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組成的八個花環。
兩層須彌座承托著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塊長14.7米、寬2.9米、厚1米、重達60多噸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鐫刻毛澤東題詞「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澤東起草、周恩來題寫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此碑文中的「三年以來」是指第二次國共戰爭;「三十年以來」是指自1919年五四運動起的新民主主義革命斗爭到1949年新中國建國;而1840年則是中國受侵略的開始,1840年鴉片戰爭,中國從此彌漫著滾滾硝煙,成為了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這三個時間段中,都有中國愛國志士的不屈抗爭,我為中國英雄們自豪!
碑身兩側裝飾著用五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浮雕花環,象徵人民英雄的偉大精神萬古長存。整座紀念碑用17000多塊花崗石和漢白玉砌成,肅穆庄嚴,雄偉壯觀。
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紀念碑的決議。
北京市都市計劃委員會隨即向全國各建築設計單位、大專院校建築系發出征選紀念碑規劃設計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種形式的設計方案和設計修改方案(截止最後定案時共收到240多件)。海外華僑也積極獻計獻策,僑領陳嘉賡組織華僑繪制了圖紙,並製作了水泥柱頭模型,花費15萬多元(舊幣)運費寄給人民英雄紀念碑建造工程處。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紀念碑興建委員會正式成立。該委員會主任由當時北京市委書記彭真同志擔任,副主任由國際著名建築家梁思成同志擔任,秘書長為薛子正。
為了體現周恩來總理關於建築紀念碑目的在於「紀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興建委員會從240多種設計方案中精選出8種,向專業設計人員廣泛徵求意見。這8種設計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設計,高而分散的典型設計,做成三座門的設計,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設計,有瞭望台的設計,紅牆上立碑的設計,碑頂立群像的設計和最後被採用的碑形設計。
在眾多的設計方案構思中,設計意見有較大的差別。當時分歧較大的意見有: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陳列室。2、下層台階要不要作成檢閱台。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頂部開窗,可供瞭望北京市容。4、意見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頂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寶頂歇山式,還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為這些意見不統一,使得工程難以啟動。最後經主持這項工作的中央領導與有關方面初步協商,決定:1、台基部分先按陳列室設計,留有改變的餘地。2、因為已有天安門作為大檢閱台,下層平台決定不作檢閱台設計。3、為維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頂不開瞭望窗以維護紀念碑的庄嚴肅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體重量大大減輕,連地下的混凝土在內,總重量只有一萬噸左右。(由於設計合理,當時雖然沒有考慮抗震因素,但紀念碑卻經受了唐山大地震的考驗。)4、最難確定的碑頂暫緩設計,選意見最為集中的設計方案中的三個製成1∶5的模型,豎立在天安門廣場上,廣泛徵求全國人民的意見。
就在底層按陳列室設計全部鋼筋混凝土即將完成時,台基做成實體的意見又佔了上風,他們提出的理由很有說服力:做成實體碑身顯得莊重穩妥,如下設陳列室,碑身則有架空不穩之感,這對於一座烈士紀念碑是不合適的。
關於紀念碑建在何處,也經過廣泛的討論。開始有人主張建在東單廣場,有人主張建在前門樓上,有人主張就中華門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張建在西郊八寶山上。最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決定將紀念碑設立在全國人民政治活動中心——天安門廣場。
人民英雄紀念碑是毛澤東、周恩來等老一輩革命家十分關心的事情,是在他們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貴的毛澤東手書批示。事情緣於朱啟鈐、章士釗、葉恭綽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紀念碑設計後,向毛主席建議,對紀念碑的設計提出新的意見,如:浮雕史料應特別慎選,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圖畫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慮銅鑄;整個圖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紋樣宜另行選擇,明清兩朝紋樣纖弱無力,不宜多用等。毛澤東主席看到建議後,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請付委員會討論並邀建議三人參加。」
在北京市檔案館的檔案中還有另一份毛澤東主席親筆修改的紀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擬寫的「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烈士紀念碑奠基典禮」,毛澤東將它改為「在中國人民解放戰爭和中國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在紀念碑建造過程中,毛澤東主席於1955年6月9日為碑心石題寫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大字。周恩來總理書寫了毛澤東主席在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起草的碑文。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1952年8月1日,修建紀念碑工程正式開工。
紀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塊大石料,稱得上是中國建築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崗岩,重達百噸,采自青島浮山大金頂一帶。采運工作歷時七個半月,於1953年4月1日動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運抵天安門廣場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參加了這項工作,開採用打槽辦法,運輸用滾木及推土機牽引滾移。
1953年7月開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長15.3米,寬3.55米,厚2.1米,重300噸。經過第一次加工,將石料上面做平,重量減為280噸。10日大石料由開采地運至山場(半山腰平坦處)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經轉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後,石料長14.7米,寬2.92米,中間厚1.0米,兩邊厚0.8米,重量為102噸。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場起運,經過4個村莊、一個山嶺、十餘處橋梁及交通最繁華的市內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達車站(空軍油庫)。9月28日,在青島車站,採用鐵道滑動方式,將大石料裝上東北電業管理局豐滿發電廠90噸車皮。根據鐵道部規定,該車載重為100噸,因此又對大石料進行了第三次加工,將石料中間厚度改為87厘米,兩端厚度改為79厘米,重量為94噸,連同束車設備與墊木共重100噸。以直線20公里/小時,彎道及進站10公里/小時的行車速度開向北京,10月13日抵達北京前門西站,一路平安。三個夜晚之後,碑心石奇跡般地出現在天安門廣場工地。
紀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漢白玉礦。紀念碑採用了鋼筋混凝土筒體,將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塊牢固地拉結澆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題字都有陰文鐫刻在石面上,然後採用中國傳統的鎦金方法,做成鋼胎金字鑲嵌進去。碑題、碑文共用黃金130餘兩。整個紀念碑用1.7萬多塊花崗岩和漢白玉砌成。
類文
這座紀念碑是根據1949年9月30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的決議興建的。當天傍晚,毛主席率領全體政協委員為紀念碑舉行了庄嚴隆重的奠基禮,毛主席親自執杴鏟土,為紀念碑奠定基石。從1952年8月1日動工興建以來,得到了全國人民的熱情支援和關懷。這是中國自古以來最大的一座紀念碑,從地面到碑頂高達37.94米,有10層樓那麼高,比紀念碑對面的天安門還高4.24米。紀念碑是用17000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的。它象徵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標志著全國人民對先烈的懷念。
我踏上花崗石鋪成的台階,到了第二層平台。碑身四周圍繞著雙層漢白玉欄桿,欄桿的形狀和天安門前玉帶橋的漢白玉欄桿一樣,美觀樸素,潔白耀眼,使挺拔的碑身顯得更加庄嚴、雄偉。碑的正面朝北,在一塊60噸重、14.7米高的碑心石上,有毛主席題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個鎦金大字,閃閃發光。這八個字是碑的主題。在碑身背面,一行行鎦金字整齊地排列著,這是毛主席親自起草、周總理親筆書寫的碑文。碑文是:
三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
碑身東西兩側上部,刻著紅星、松柏和旗幟組成的裝飾花紋,象徵著先烈們的革命精神萬年長存。小碑座的四周,雕刻著牡丹花、荷花、菊花等組成的八個大花圈,這些花朵象徵著英雄們品質高尚、純潔,表示全國人民對他們的永遠懷念和敬仰。碑頂是民族傳統的建築形式,是上有卷雲下有重幔的小廡殿頂。整個紀念碑的造型使人們感到既有民族風格,又有鮮明的新時代精神。
10塊漢白玉的大浮雕,鑲嵌在大碑座的四周。這些大浮雕高2米,合在一起共長40.68米。據地質學家化驗證明,這些浮雕至少能耐800—1000年之久。每幅浮雕里有20個左右英雄人物,每個人物都和真人一樣大小,他們的面貌、性格、表情和姿態都不相同。
從碑身東面起,按著歷史順序瞻仰。第一幅浮雕是「銷毀鴉片煙」,描述了鴉片戰爭前夕,1839年6月3日,群眾在虎門銷毀鴉片的事跡。浮雕上,憤怒的群眾正在把一箱箱毒害中國人民的鴉片運到海邊,傾倒在放有石灰的窯坑裡銷毀,一股股濃煙從石灰池上升起。人群後面,有炮台和千百隻待發的戰船,准備隨時還擊英帝國主義的挑釁。畫面上人物的形象,表現出中國人民反抗帝國主義的堅定決心。東面的第二幅浮雕,描寫1851年太平天國的「金田起義」。太平天國是中國民主主義革命的序幕,它提出政治、經濟、民族男女四大平等的口號,嚴重地動搖了清朝封建統治的基礎。在這幅浮雕上,一群拿著大刀、梭鏢、鋤頭,扛著土炮起義的漢族壯族人民的兒女,正從山坡沖下來,革命的旌旗在迎風飄揚。
往南轉到碑身的後面,看到的是1911年辛亥革命「武昌起義」的庄嚴畫面。深夜,起義的新軍和市民,摧毀了湖廣總督府門前的大炮,正向總督府里沖去。總督府內熊熊的火焰冒向天空;總督府的牌子,被打斷在階前;撕碎了的清朝的龍旗,被踐踏在地下。辛亥革命,結束了二千多年來的封建帝制。接下來的一幅是「五四愛國運動」。這是中國民主革命由舊民主主義革命轉變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轉折點。浮雕的畫面顯示出學生們齊集於天安門前舉行愛國示威遊行的情景。一群男女青年學生,舉著「廢除賣國密約」的旗幟,慷慨激昂地來到天安門前。梳著髻子、系著長裙的女學生,在向市民們散發傳單。人群高處,一個男學生正在向圍著他的群眾演說。憤激的青年演說者,怒形於色的人群,使整個浮雕充滿了痛恨賣國賊、激動人心的氣氛。南面的第三幅是「五卅運動」。1925年5月30日,上海群眾一萬多人在南京路上舉行反帝國主義大示威,英國巡捕向徒手群眾開槍射擊,死傷多人。「五卅慘案」引起了全上海以至全國人民的極大憤慨,促使全國范圍的大革命風暴的爆發。這幅浮雕表現出由工人階級領導的各界人民堅強不屈地向帝國主義斗爭的情景。畫面上成千上萬的工人、學生、市民舉著「打倒帝國主義」的小旗,沖破英國巡捕的沙袋、鐵絲網英勇地前進;商店關門罷市,戴著禮帽的商人也加入了斗爭的行列;被打傷的工人,在戰友們攙扶下,繼續勇往直前。人群後面,隱約看到外灘的海關和銀行大樓。
碑身的西面,第一幅是「八一南昌起義」的浮雕。畫面從一個連隊的角度來表現這一偉大起義的情景。1927年8月1日早晨,一個指揮員揮著左手向戰士們宣布起義,士兵們舉著起義的信號——馬燈,光輝的紅旗舉起來了,戰馬在呼嘯,勞動人民在幫助搬運子彈,戰士們激昂地高呼著。南昌起義,向國民黨反動派打響了第一槍,展開了以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斗爭。緊接著的一幅是「抗日敵後游擊戰」,浮雕上顯現出抗日戰爭時期太行山區敵後游擊戰的場面。遠遠望去,在一座雄偉峻峭的半山腰裡,游擊隊員們正穿過高大的樹林和茂密的青紗帳,去和敵人戰斗。畫面上,青年男女農民拿著鐵鏟,背著土製地雷;白發的母親送槍給兒子,去打擊日本侵略者;年輕小夥子站在指揮員身旁,等候命令,准備隨時投入消滅敵人的戰斗。
最後來到碑身的正面,看到解放戰爭時期人民解放軍百萬雄師「勝利渡長江,解放全中國」的浮雕,這是十幅浮雕中最大的一幅。國民黨認為不能逾越的天塹長江,被英勇無敵的人民解放軍勝利地渡過了。浮雕上,號兵吹起沖鋒號;指揮員右手高舉,連連向高空發射信號彈;已登上敵岸的戰士,踏著反動派的旗子,向國民黨反動統治的老巢——南京城沖去;後面數不清的戰船正在波濤中前進。在這幅浮雕的兩旁,是兩塊裝飾性的浮雕。左邊,是渡江前夕,工人抬擔架、農民運軍糧、婦女送軍鞋等熱烈支援前線的場面。右邊的一塊,表現全國各階層人民舉著紅旗和鮮花,捧著水果,歡迎解放軍、慰勞解放軍的情景。
看完了所有的浮雕,我又一次瞻仰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幾個大字和碑文。我想,人們從這里可以了解到中國革命所經過的艱苦道路,先烈們的光輝業績,中國人民為了取得自由、解放而付出的巨大代價。當我走下台階、離開紀念碑的時候,我再一次向在歷次斗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默默致敬。
交通:乘1、2、4、17、20、52、57、802路天安門站下
周邊景點:
★ 故宮 ★ 頤和園 ★ 八達嶺長城
★ 香山公園 ★ 天安門 ★ 天安門廣場
★ 人民大會堂 ★ 中南海 ★ 箭扣長城
★ 司馬台長城 ★ 毛主席紀念堂
『陸』 武漢墓地風水好的陵園有哪些
武漢有十多個陵園,但是對比墓地風水最好的陵園有以下幾個:
玉筍山陵園、石門峰陵園,目前是武漢市做的比較大的環境好的陵園,石門峰價格偏高,玉筍山中等。
扁擔山公墓離市區近,價格也偏高。
九峰花園、壽安陵園比石門峰價格偏低點。
孝恩園、流芳陵園價格中等。
長樂園以做高檔墓為主,環境漂亮,只是太遠,不方便,價格太高,適合富人購買。
九龍宮陵園、萬福靜土陵園,價格也在中高,陵園在陽邏新洲方向,環境綠化比較好。
歸元陵園、睡虎山公墓、千子星空陵園價格中等。
青山白玉山方向有個白玉時光,才開發不久所以價位很低,但是環境不錯,是園林式陵園,聽說還是國內知名設計公司設計的,路也滿好走,位置也好找。
湖北武漢歸元陵園
湖北武漢歸元陵園陵園坐落於岱黃高速公路黃陂橫店僅17公里,市區中巴僅40分鍾可直接到達,每年清明節有掃墓撞車直達陵園,陵園環境清幽靜逸,山清水秀,於唐代建築群渾然一體。陵園氣勢恢宏,庄嚴肅穆,全景歷歷在目,盡收眼裡,漢白玉的九曲功德橋,放生池碧波粼粼,魚翔淺底,音樂噴泉在假山簇擁中碎玉飛花,景色怡人。陵園全山集墓葬,園林,佛教,館墓一條龍綜合服務於一體,為喪戶提供免費車輛上山,選墓,協助喪戶辦理火化,安葬一條龍服務,並可將逝者的遺像復制在墓碑上。
湖北武漢扁擔山公墓
湖北武漢扁擔山公墓座落在漢陽區的西北部,離二橋中心區僅1.5公里,像一根長扁擔東挑磨山,西挑鍋頂山,南沿龍陽湖,北靠漢沙公路,交通十分便利。墓園佔地面積600多畝,環境幽雅,山上樹木蔥蔥,山下碧草青青,湖水漣漣,與仙女山遙遙相望,清澈的龍陽湖如蛟龍守護,是逝者回歸安息的聖地,生者祭祀踏青的游園。
湖北武漢千子星空陵園
湖北武漢千子星空陵園位於漢陽沌口開發區常福新城西側的千子山。坐北向南,北有滬蓉高速公路為依,東有京珠高速公路貫通南北,西有小奓湖映照千里,距離市區僅45分鍾車程。園內地勢開闊,氣氛祥和,既實現了以人為本,回歸自然的夙願。
湖北紅山寺陵園湖北紅山寺陵園規劃300畝,兩面環高速公路,一面環水。周邊桃樹成林,園區內綠樹成蔭,道路、太陽能燈錯落有致。園林式的建築風格,優美的綠化環境,墓道縱橫寬敞,墓區整齊潔凈,乃故人安息之佳地。
地勢開闊,靈氣巍然,晨聽佛鍾響,晚聞誦經聲,是一座融禪寺、古塔為一體的現代化陵園,欣逢盛世,再現紅山寺。
陵園公墓秉承長期以來「入土為安」的思想觀念,使整體規劃在公園化、以人為本的主題思想指導下,改革創新。推行草坪葬、植樹葬、花壇葬等生態節地的「綠色殯葬」形式。象徵生命長青、精神永存而且真正把陵園建成祭奠追思、旅遊觀光、休閑、文化為一體的人文化陵園公墓。
公墓風水人們在對自然的總結中產生了風水的思想,「入土為安」、「天人合一」是這一思想在喪葬上的反映。風水的意義在於幫助人們擇吉避凶,這與辦喪事選墓地希望讓逝者安息,生者安心的出發點是一致的。
武漢陵園長樂園陵園
武漢陵園長樂園陵園全山集墓葬、園林、佛教、唐代建築風格、館墓一條龍綜合服務於一體,整體綠化、永久性景觀,享有良好的聲譽和口碑。武漢周邊陵園武漢陵園長樂園陵園位於武漢市黃陂區318國道旁,武漢陵園長樂園陵園自然景觀群山聳翠、山擁水抱;遠觀山、水、自然使整個園區形成「七星伴月」的地形、猶如靈龜出海,其行象蛟龍戲珠,形成左青龍右白虎的格局。武漢墓地長樂園陵園區聘請專家設計,漢風楚韻的建築風格,古今結合,氣勢恢弘,風范典雅;集塔、樓、牆、墓、樹、花、草坪葬於一體。
長樂園陵園武漢周邊墓地長樂園陵園園區實行科學化管理,人性化服務。提供免費接送參觀服務,全天候保安巡邏護衛,專職清潔綠化,無不體現生命的無上尊嚴。武漢墓地長樂園陵園千里來龍,結穴於此,渾然天成之勝狀,王氣蔥郁;武漢陵園長樂園陵園形其象其格局,靈秀庄嚴,冠絕天下。佔地面積1600畝。武漢周邊陵園武漢墓地長樂園陵園距離漢口中心區僅30分鍾車程;武漢周邊陵園長樂園陵園青山區過天興洲大橋到長樂園只需半小時車程。
武漢的陵園有十多個,環境都很不錯,但是要找個真正合適的人生後花園是需要耐心去尋找的,給逝者一個安詳之地,給後人一個好的命運,這也是為什麼中國一直沿襲墓地風水的原因了。
『柒』 抗日烈士誰能告訴我(急用!)
八路軍抗日戰爭中犧牲的旅以上幹部名單
本文所涉及的烈士除抗戰初期犧牲的個別著名烈士職務為團級以 外均為十八集團軍(八路軍)或雖未使用八路軍稱謂但實際上由八路 軍幹部領導組建並在以後列入八路軍建制的部隊中擔任旅以上職務的 幹部。
第一部分 1937年年9月至1939年12月
1、王平陸 1902-1938 冀東抗日聯軍1支隊 司令員兼政委 .冀熱邊區特委書記 1937年12月30日在熱 河省青河沿戰斗中負重傷,1938年1月1日犧牲
2、陳 錦秀 1912-1938 八路軍115師344旅688團團長 1938年1月22日在河北省平山縣溫塘鎮作戰犧牲
3 、理琦 1908-1938 山東抗日救國軍第三軍軍政委員會主 席 1938年2月13日在山東省牟平縣雷神廟作戰犧牲
4、劉禮年 1909-1938 八路軍120師359旅717 團政委 1938年3月31日在山西省寧武縣石湖河作戰犧牲
5、陸省三 1915-1938 八路軍魯東游擊第7支隊政 委兼.魯東地區工委書記 1938年4月在山東省昌邑縣瓦城村被 敵殺害
6、葉成煥 1913-1938 八路軍129師 386旅772團團長 1938年4月16日在山西省武鄉縣長樂 村戰斗中犧牲
7、王育民 1914-1938 八路軍1 29師東進縱隊津浦支隊政委 1938年5月11日在河北省南宮 縣被敵殺害
8、劉連科 1917-1938 冀東抗日聯 軍參謀長1938年8月在河北省薊縣潮白河戰斗中犧牲
9 、秦進樂 1909-1938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參謀長 1938年9月23日在山西省遼縣作戰犧牲
10、陳宇環 1896-1938 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員 1938年9月與 河北省薊縣作戰犧牲
11、張襄國 1911-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易縣游擊支隊支隊長兼政委 1938年9月於北 平市北西野山坡戰斗中犧牲
12、洪麟閣 1902-19 38 冀東抗日聯軍副司令兼第1路總指揮 1938年10月在河 北省薊縣作戰犧牲
13、韓明柱 1913-1938 八 路軍魯東游擊第8支隊副司令員 1938年10月8日在山東省長 山縣西蒙家莊戰斗中犧牲
14、金道松 1911-193 8 八路軍後方留守兵團關中軍分區副司令員 1938年11月2 1日在日軍空襲延安時犧牲
15、楊靖遠 1902-19 38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司令員1938年12月14日 在河北省鹽山縣犧牲
16、宣俠父 1898-1938 八路軍總部高級參議 1938年於陝西西安被國民黨特務暗殺
17、那恕 1915-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1支 隊政治委員 1938年於河北省淶水縣作戰犧牲
18、楊 萬林 1911-1938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1師參 謀長 1938年於河北省高陽縣新橋村戰斗中犧牲
19、 溫健公 1908-1938 河北抗日民軍政治部主任兼總秘書長 1938年12月26日在敵機空襲中犧牲
20、黃政 1908-1938 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4支隊副支隊 長 1938年在綏遠省陶林縣章旦溝戰斗中犧牲
21、李 劍卜 1914-1939 八路軍第3縱隊兼冀中軍區獨立2支隊 參謀長 1939年2月在河北省霸縣新鎮被敵殺害
22、 鄧永耀 1913-1939 八路軍129師東進縱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3日在河北省武邑縣徐沙村戰斗中犧牲
2 3、陳生慶 1912-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 支隊司令員 1939年3月26日在河北省束鹿縣東焦戰斗中犧牲
24、鮑輝 1904-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第3支 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3月30日在山東省博山縣遇害
25、高唏 1913-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 支隊政治委員 1939年3月在河北省束鹿縣東焦戰斗中犧牲
26、蔣洪高 1909-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九龍支 隊支隊長 1939年3月在河北省定縣長庄戰斗中犧牲
27、蘇蘇 1914-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冀東第1支隊參 謀長 1939年6月與河北省遷安縣大峪戰斗中犧牲
28 、馬耀南 1902-1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3支隊司令員 1 939年7月22日在山東省垣台縣牛王莊戰斗中犧牲
29 、黃勝斌 1912-1939八路軍晉察冀軍區4分區平井獲支隊 政委 1939年於河北省獲鹿縣作戰犧牲
30、魏大光 1911-1939 八路軍120師獨立2旅旅長 1939年8 月在河北省永清縣大寧口村乘船時與日軍汽艇遭遇,在激戰中犧牲
31、郭征 1915-1939 八路軍120師獨立1旅 參謀長 1939年9月28日在河北省靈壽縣陳庄戰斗中犧牲
32、王銘森 ?-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察綏1支隊政 治部主任 1939年11月15日在山西省應縣馬牙寺作戰犧牲
33、胡一新 1913-1939八路軍雁北6支隊政委 1939年11月於山西省右玉縣殺虎口作戰負傷後犧牲
3 4、余化臣 1908-1939 冀東抗日聯軍參謀長 1939 年於河北省豐潤縣城關作戰犧牲
35、段世曾 1904- 1939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河北游擊軍第2師師長 1939年於 河北省高陽縣新橋戰斗中犧牲
36、董少白 1912-1 939 八路軍山東縱隊12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犧牲於山 東省費縣
37、楊鐵成 1914-1939 八路軍冀中 軍區回民支隊政治部主任 1939年犧牲於河北省霸縣
38、牟光義 1901-1939 八路軍魯東游擊指揮部政治部副 主任 1939年12月12日在山東省掖縣河南村與掃盪的日軍遭 遇,被捕後犧牲
第二部分 1940年1月-1941 年12月
39. 曹志尚1902-1940 八路軍魯 西軍區汶鄆鉅嘉游擊支隊副支隊長 1940年2月於山東省嘉祥縣 響水口戰斗中犧牲
40. 閻祖皋 1914-1940 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參謀長 1940年3月9日於河 北省遵化縣南營作戰犧牲
41. 姜林 1918-194 0 冀熱察挺進軍冀東軍分區第2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0年3月 9日於河北省遵化縣南營作戰犧牲
42. 彭德大 191 4-1940 八路軍120師大青山騎兵支隊政治部主任 194 0年3月12日在綏遠省武川縣後堖包戰斗中犧牲
43. 冷赤齋 1915-1940 八路軍冀南軍區2分區副司令員 1 940年春於河北省滏陽河西地區遇害
44. 馬玉堂 1 910-1940 八路軍渤海軍區司令員 1940年赴任途中過 平漢鐵路封鎖線時與日軍遭遇,不幸犧牲
45. 聞允志 1900-1940 八路軍第2縱隊1旅政治委員、冀魯豫軍區1 分區政委 1940年春於山東省冠縣渡衛河時與日軍巡邏艇遭遇犧 牲
46. 李榮 1901-1940 八路軍冀南軍區4 分區司令員兼政治委員 1940年7月於河北省永年縣臨名關戰斗 中犧牲
47. 董天知 1910-1940 山西青年抗 戰決死隊第3縱隊政委 1940年8月20日於山西省潞城縣王家 庄戰斗中犧牲
48. 徐秋 1898-1940 八路軍 魯西軍區2分區副司令員 1940年於山東省鄆城縣作戰犧牲
49. 王溥 1910-1940 八路軍晉察冀軍區游擊軍 司令員 1940年11月16日於河北省曲陽縣張家峪反掃盪作戰 中犧牲
50. 郝玉明 1910-1940 八路軍晉察 冀軍區游擊軍政治部副主任 1940年11月16日於河北省曲陽 縣張家峪反掃盪作戰中犧牲
51. 馬振華 1907-1 940 八路軍冀魯邊軍區津南軍分區政委 1940年於河北省寧 津縣篩泉作戰犧牲
52. 郭建中 ?-1940 山西青 年抗戰決死隊第2縱隊兼晉西北軍區8分區太原支隊副政委 194 0年於山西省文水縣作戰犧牲
53. 蘇精誠 1912- 1941 八路軍129師386旅政治部主任兼太岳軍區政治部主 任 1941年1月27日於山西省武鄉縣韓壁戰斗中犧牲
54. 張鐸 1915-1941 八路軍山東縱隊5旅政治部副 主任 1941年1月在山東省平度縣馬各庄戰斗中犧牲
5 5. 賈源. ?-1941 八路軍冀中軍區任河大支隊政委 1 941年2月16日於任(任丘)河(河間)大(大城)地區作戰犧 牲
56. 朱寶琛 1910-1941 八路軍晉察冀軍 區察綏游擊支隊參謀長 1941年2月與山西省靈丘縣南山戰斗中 犧牲
57. 杜希齡 1906-1941 八路軍冀魯豫 軍區政治部敵工部副部長 1941年3月於山東省濮縣被害
58. 晏顯升. ?-1941 八路軍120師兼晉西北軍區 洪趙游擊縱隊司令員 1941年5月29日於山西省汾陽縣向陽鎮戰斗中犧牲
59. 楊忠,原名歐陽吉善 1909-19 41 八路軍115師教導6旅兼冀魯邊軍區政治部主任 1941 年9月4日在反掃盪作戰中在山東犧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