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武漢黃陂 > 黃陂親戚稱謂

黃陂親戚稱謂

發布時間:2021-01-10 12:29:46

Ⅰ 求黃陂區 (藍)蘭家村 藍(蘭)姓字輩 家譜

你好!

你家祖籍應該是藍氏,不是上清河村,應該是黃陂王家河鎮清河村。

至於你說的輩分,也和當地的不一樣,應該是後面傳謬了。

黃陂藍氏字輩:「廷鳳錫祥春芝毓秀賓洪喚彩

自古蘭(蘭)氏與藍(藍)氏為兩大姓氏,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實行簡化漢字蘭簡化為蘭,藍簡化為藍,但是多數人誤以為藍簡化蘭,以至於實行戶籍身份制度時,把本為藍姓的人上戶口時寫成了蘭。以至於現在多數人認為蘭氏與藍氏是一個姓氏!
蘭姓

蘭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一百零三位的姓氏,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百分之零點一七。

姓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期鄭國君主鄭穆公之後,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據史籍《通志·氏族略》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君主為鄭穆公姬蘭。在周宣王執政時期,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鄭國傳至周襄王姬鄭二十五年(鄭穆公姬子蘭元年,公元前627年),鄭桓公的孫子姬子蘭即位。傳說,鄭穆公之母在生他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地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即產下一子,遂將其取名為「蘭」。姬子蘭在位二十二年,逝世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子孫中有的以王父之名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文字簡化改革之後,蘭氏簡筆為蘭氏,史稱蘭氏(蘭氏)正宗。
蘭氏族人大多尊奉鄭穆公姬子蘭為得姓始祖。
第二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楚莊王之幼子羋蘭(熊蘭),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春秋時期,楚莊王羋旅(熊侶,在位)敕封他的小兒子羋蘭(熊蘭)為上官邑(今河南滑縣)大夫,在羋蘭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所封邑名為姓氏者,稱上官氏;亦有以先祖名字為姓氏者,稱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三個淵源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時期楚國大夫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春秋時期,楚國有個大夫食采於蘭邑(今山東棗庄),其後裔子孫中有以邑名為姓氏者,稱蘭氏。
第四個淵源
源於匈奴族,出自古匈奴族休屠部烏洛蘭氏、拔列蘭氏族,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匈奴族休屠部的涼州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在南北朝時,歸附於北魏政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烏洛蘭氏、拔列蘭氏兩氏族被改漢姓為蘭氏、石氏。
第五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拓跋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時期,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後,推行漢化政策後:
①鮮卑族拓跋部中的是蘭氏,亦稱是連氏,後多改為改蘭氏、連氏。
②拓跋部嗢石蘭氏,亦稱烏石蘭氏,後多改為蘭氏、石氏。
③拓跋部烏洛蘭氏,後改為蘭氏。
④拓跋部仆蘭氏,亦稱普蘭氏、蒲蘭氏,後多改為仆氏、普氏、蒲氏,亦有改為蘭氏者。
第六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鮮卑族獨孤部,屬於以氏族名稱漢化改姓為氏。南北朝初期,鮮卑族獨孤部為北魏初期核心的八大家族之一,亦是構成北魏王朝的三十六部之一,除了部分族人仍為獨孤氏外,在北魏孝文帝太和元年以前即有改為漢字單姓者,為蘭氏、卜氏。
第七個淵源
源於羌族,出自古羌族白蘭氏部落,屬於以部族稱謂漢化改姓為氏。古羌族白蘭氏,是在歷史上開發青海的少數民族姓氏之一。後在南北朝時期大舉遷徙於中國西南地區,在雲南、貴州地區為古蘭若人,其族後逐漸演進為彝族,其中即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在廣西地區的族人逐漸演化為壯族,其中亦有以原部落稱謂為漢姓蘭氏者。
第八個淵源
源於女真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①滿族額哲氏,滿語為Eje Hala,漢義為「騸牛」,世居蘭河山,後有以居地名稱取諧音漢姓為蘭氏、哲氏者。
②滿族輝羅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會蘭氏」,以姓為氏,滿語為Huilo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世居烏拉(今吉林吉林)、松花江沿岸,後冠漢姓為蘭氏、輝氏、何氏等。
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載滿洲八旗姓》記載,滿族拉庫勒氏,亦稱喇庫勒氏、蘭庫拉氏,滿語為Lakule Hala,世居木楞扎喇(今黑龍江牡丹江穆棱林區),後冠漢姓為蘭氏、郎氏。
第九個淵源
源於蒙古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蒙古八旗姓》記載:
①蒙古族扎賴氏,亦稱札答蘭氏、札只剌氏、茶赤剌氏,是成吉思汗的勁敵札木合的後裔,世居錫喇塔拉。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Jalai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者。
②蒙古族烏蘭氏,漢義為「紅色」,世居呼倫貝爾、黑龍江。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Ulan Hala。其族人中後有冠漢姓為蘭氏、洪氏者。
第十個淵源
源於達斡爾族,出自金國女真族後裔,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達斡爾族必喇氏,亦稱別蘭氏、畢力揚氏,源於金國時期古女真族姓氏「必蘭氏」,世居和悠、長白山、黑龍江、烏蘇里江口等地區。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Bira Hala,漢義「河川」。後冠多漢姓為蘭氏、楊氏等。據史籍《黑龍江志稿·人物誌》記載,達斡爾族瓦蘭氏,亦稱瓦然氏,為托莫氏的一個分支。滿族亦有引為姓氏者,滿語為Walan Hala,漢義為「巧妙」。後冠多漢姓為蘭氏、喬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回族,出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文獻《回族人物誌·元》中記載,回族中的蘭氏,源自元朝官員諳都刺家族。諳都刺,字瑞芝,生於元至元十三年(公元1276年)。祖父阿思蘭,元朝初七隨從大將軍阿術征伐南宋,轉戰於河南江北各地,因功官至冀寧路(今山西太原)達魯花赤(縣令)。子孫因其名蘭,遂以蘭為氏。
回族姓氏中雖有音同字不同的「同源異姓」現象,但回族蘭氏與藍氏卻不同源,不可混同!
第十二個淵源
源於其他少數民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今土家族、瑤族、畲族、苗族、傣族、黎族等少數民族中,均有蘭氏族人分布,其來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時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羈糜政策及改土歸流運動中,流改為漢姓蘭氏,世代相傳至今。
姬蘭。即鄭穆公。公元前八零六年,周宣王把同父異母少弟姬友封於鄭(今陝西華縣東),稱鄭桓公,為西周最後分封的一個諸侯國。下傳至公元前六二七年,鄭穆公即位。傳說穆公之母生穆公時,夢見天使手執一株蘭草,異常恭敬的贈予她,其時幽香撲鼻,醒來似乎餘味無窮,不久產下一子,遂將其子取名為蘭。姬蘭在位二十二年,死後謚號為穆,史稱鄭穆公。其支庶有的以王父之名為氏,稱蘭姓。他們尊姬蘭為其得姓始祖。

藍姓
藍姓是當今中國姓氏排行第260位的姓氏,人口較多,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的0.02%。

源流
來源一
源於姜姓,出自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昌奇,屬於帝王賜姓為氏。藍氏祖先為炎帝神農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據《藍氏族譜》記載,藍氏的受姓始祖是昌奇,「昌奇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生於帝榆罔二十二年(公元前2738年待考),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秀藍」,賜名曰昌奇,後任為火旺,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諸州,布甲天下,今之藍氏皆公遺裔」,汝南堂名即源於此。該支藍氏一族,自族譜記載至今已經傳有一百五十三世之多,可謂泱泱大族矣。
據歷史文獻《藍氏族譜》記載,藍氏傳至十代藍善,助夏禹治水,因功授以「牧」都安邑,遂住安邑(今山西安姨),嗣後,藍氏子孫又徙遷陝西,隱居長安、甘肅隴西、湖廣荊州、上元(今江蘇南京朱紫坊)等地。藍氏族人大多尊奉昌奇為藍氏的始祖。
來源二
源於嬴姓,出自遠古賢者伯益之後裔秦子向的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戰國中期的周顯王姬扁二年(魏惠王魏罃三年,公元前367年),秦獻公嬴連(嬴師隰)為了向東發展,在蒲、藍(今陝西藍田)等地設縣,逼迫魏國邊境。
在秦子向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封地名稱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史稱藍氏正宗。
來源三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中山國大夫諸君,屬於以封邑地名稱為氏。諸君,為戰國時期中山國的宰相,因封地在藍(今河北遷安),世稱藍諸君。
在藍諸君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稱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四
源於羋姓,出自春秋後期楚國大夫亹,屬於以居邑地名稱為氏。春秋後期,楚國有個大夫叫亹,因出任藍縣令尹(今湖北荊門),因此後世稱其為藍尹亹。
在藍尹亹的後代子孫中,有以先祖官地兼稱為姓氏者,稱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來源五
源於回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認祖歸宗—中國百家姓尋根》記載:回族藍氏是「由伊斯蘭人名(來自阿拉伯語),借用發音相近的漢字姓。入關後便採用了單字漢姓藍氏。回族中的藍氏,因明洪武年間「藍獄」(藍玉及家族遇害)之禍,其資料相當匱乏。在歷史文獻中,藍氏又往往被誤記為「蘭」姓。如藍楚芳,在史籍《太和正音譜》中為「藍」,而在史籍《錄鬼薄續編》中則為「蘭」,在史籍《西域文化名人志》中又說:「蘭楚芳,又作藍楚芳」。
明朝的大將藍玉,官方資料均為「藍」,民間則簡筆記為「蘭」。[1]
來源六
源於畲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畲族的籃氏來源於畲族的創世傳說:「藍氏始祖昌奇,是神農氏第十世孫帝榆罔之子,也就是神農氏第十一世孫也」,認為昌奇是炎帝神農氏的後裔,基本上是所有的畲族藍氏族譜中都認同的說法,並以昌奇為畲族的先祖。另外,遠古時期盤瓠的次男藍光輝,受封護國侯,居處汝南郡,亦為畲族藍氏始祖。宋、元兩朝之後,一部分或者是為了躲避漢族統治者的殘酷屠殺,或者是出於對漢族文化的崇敬,總之逐漸改變了自己的族稱。
這種狀況持續了好幾百年,直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福建省的漳浦、龍海、上杭一帶,廣東省的大埔、饒平等地區,許多藍氏族人方一致恢復為畲族的民族屬性,總人口竟然多達數萬之眾。
【龍首師仗志】按盤匏王生於帝嚳高辛四十五年五月初五,為盤、藍、雷三姓之祖。至「帝堯陶唐氏」廿一年六月初七日盤匏王奉旨游山伏獵,,至廿二年正月十四,因山羊角所傷,登樹岔遂歿,年三十九歲。十七日將屍而歸。三男一女並盤匏王部下扶屍上朝。帝思功臣,生既非懷,於人始死亦不歸於中土乎,命將士將樹砍回,召青州范氏匠雕刻盤匏王顏像,名曰:「師杖」,謚「忠勇王」,塑像焚香致祭。帝堯廿四年四月初八日丑時御葬於鳳凰山,坐卯向酉。立有石人、石馬、石麒麟為記。
妣「瑞娥公主」御衢州府石洋縣東門五里蓮地形,坐壬向丙。
註:一作「龍頭師仗志」。
據福建寧德【白岩北山藍氏族譜】
來源七
源於官位,出自西周時期官吏藍人,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藍人,亦稱襤人、濫人,是商末周初的周族王室內宮設置的一種官位,主要職責就是排解君王的憂慮和精神緊張,實際上類似今天的相聲演員,具有精神醫生的職責。因其穿著五顏六色的花衣服,所以稱襤人、或濫人。在史籍《大戴禮》中記載:「藍人,文王官人,藍之以樂,以觀其不寧。」
在藍人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藍人氏,後省文簡化為單姓藍氏。
來源八
源於滿族,屬於漢化改姓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布雅穆齊氏,亦稱布雅齊氏,滿語為Buyamuci Hala,世居噶哈里、黑龍江沿岸。後多冠漢姓為閻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布雅穆齊·富爾賽,滿洲鑲黃旗人,清乾隆三十三年(公元1768年)擔任藍翎長,就是前鋒校尉的助手,由驍勇善戰的勇士充任,平時負責管理日常旗務的副排級,每甲一人,在滿洲八旗中,每旗約有十一位藍翎長,正九品官秩。布雅穆齊·富爾賽後來累官至甘肅提督、西寧鎮總兵。在布雅穆齊·富爾賽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首任官職「藍翎長」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叢尼勒氏,滿語為Congnile Hala,據史籍《長白山先民傳》記載,滿族姓氏,世居地待考,所冠漢姓有藍氏。其藍氏鼻祖為叢尼勒·德恆,滿洲鑲黃旗人,原為吉林駐防,後在清咸豐三年從征鎮壓太平天國有功,特賞藍翎。在叢尼勒·德恆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受賜「藍翎」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⑶.滿族德敦氏,滿語為Den Hala,滿語「站」,世居黑龍江兩岸,後多冠漢姓為杜氏、鄧氏、藍氏等。其藍氏鼻祖為德敦·明慶,滿洲正白旗人,原在黑龍江駐防,清道光八年晉升為藍翎侍衛,後累官至正白旗都統。在德敦·明慶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榮耀的「藍翎侍衛」為姓氏者,漢化為單姓藍氏,世代相傳至今。
得姓始祖
昌奇公:昌奇公為炎帝神農氏十一世孫帝榆罔之子,臨誕時有熊國君貢秀藍一株,帝甚喜,因賜姓曰藍,賜名曰昌奇,後分封於汝南,遂以此地名為郡,後子姓蕃衍,遍處雍、青、徐、荊、益、冀、幽,布甲天下,今之藍姓皆公遺裔」,汝南堂名源此。另外,藍氏是神農氏醫術和農業技術的繼承者。

Ⅱ 黃陂話中姑媽是怎麼稱呼的要求那個稱呼的漢字怎麼寫

叫:爺爺,同音沒字。但是黃陂祖父沒有爺爺這個稱呼,只有爹爹。

Ⅲ 黃陂最牛土話~「業裸」是在黃陂話中常見的......

1、她叫我和你去,叫你明天到他家裡做客,你明天要是不到他家做客,他會以為你我沒跟你說,所以你明天一定要去他家做客。
2、八月十五吃月餅,喝熱茶,越吃越有味。
3、嘎嘎-外婆
大大 -奶奶
爹爹-爺爺
姆眉 -媽媽
嘎公-外公
伯伯 -爸爸
密子 -妹妹
單選題——
1D,2B,3D,4B,5B,6C,7A,8A,
多選題——
板沙
A,亢奮。C,手舞足蹈。D,翻來覆去
往人嘎氣
A,出閣。B,到奶奶家去。C,出嫁。
舍了
A,折本了。C,完了。D,掉的大

最下面的條件限制,不用做。

Ⅳ 武漢話對親人的特別稱呼

「爹爹、家家、娘娘、老大大、鬏辮子」,知道這些是在叫誰嗎?這是武漢話的親戚稱呼。最常見的稱呼,比如曾祖父,由於現代人晚婚晚育較多,許多孩子並沒有見過曾祖父,所以像「太爹爹」、「老爹爹」這種武漢叫法快失傳了。如父親,在武漢的叫法就有很多種,老武漢稱爸爸,蔡甸人稱爹,曾有童謠唱道,「一個伢的爹,拉包車」。上世紀80年代左右出現謔稱「老頭」,頭讀作「tó」或「té」,這在方言學里是「小稱音變」現象,如黃鶴樓的樓,有時讀成「ló」。90年代以後,受港台影視的影響,青年人改稱「老爸」。黃陂甚至還有叫叔叔的,這是因為舊社會子女多,生活困苦,又因缺醫少葯等因素,造成不少幼兒夭折,於是產生一種迷信觀念,如果小孩不稱爸而稱叔,就好養活。武漢本地人叫哥哥,都習慣叫「拐子」,其實「拐子」一詞源於舊社會幫會中對老大的稱呼,民間借用過來稱哥哥,「拐子」在武漢也泛指與自己同輩年長的男性。武漢人對於妻子的弟弟一般稱舅弟、舅爺,最有趣的叫法是「鬏(音同舅,讀一聲和四聲)辮子」,但這種稱呼對於獨生子女來說,已經沒有機會叫了。像「娘娘」這個稱謂,如果讀二聲和四聲(liánɡliànɡ)時,是指嬸嬸,即叔父的妻子;如果讀一聲(liānɡliānɡ),是指爸爸的姐妹,即姑姑。武漢話親戚稱呼大全:關系常用稱呼曾祖父太爹爹曾祖母老太祖父爹爹祖母太、大外祖父家公爹爹外祖母家家、「ɡāɡā」祖父的兄弟伯祖父、叔祖父祖父的嫂子、弟媳伯祖母、叔祖母(嬸婆)祖父的姐夫、妹夫姑祖父(姑公)祖父的姐妹姑祖母(姑婆),姑太祖母的兄弟舅公、舅爺爺、舅爹爹祖母的嫂嫂舅祖母、妗婆祖母的姐夫、妹夫姨祖父、姨公祖母的姐妹姨婆、姨太外祖母的兄弟老舅爺外祖母的姐妹姨家家父親老té母親姆媽兒子伢女兒丫頭孫子孫娃孫女孫姑娘哥哥拐子弟弟兄弟伯父伯伯伯母伯伯叔父幺爹嬸嬸娘娘(liánɡlianɡ)姑媽娘娘(liānɡliānɡ)姑丈姑伯、姑爹舅舅舅伯、舅爺舅媽舅娘姨媽姨伯、姨姨丈姨爹外甥外外岳父老親爺岳母老親娘兒媳媳婦伢女婿女婿伢姐夫姐夫哥弟媳弟媳婦妹夫妹夫子妻弟鬏辮子妻妹姨妹婆家婆屋裡娘家娘屋裡

Ⅳ 黃陂的春節過年習俗怎麼寫調查報告

春節習俗調查報告

一.過年長輩為什麼要給孩子壓歲錢

每到除夕之夜,小孩子將會得到長輩給的壓歲錢。為什麼過春節的時候要給孩子壓歲錢呢?

這里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傳說,古時候有一種身黑手白的小妖,名字叫"祟",每年的年三十夜裡出來害人,它用手在熟睡的孩子頭上摸三下,孩子嚇得哭起來,然後就發燒,講囈語而從此得病,幾天後熱退病去,但聰明機靈的孩子卻變成了痴呆瘋癲的傻子了。人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點亮燈火團坐不睡,稱為"守祟"。

在嘉興府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掌上明珠。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逼著孩子玩。孩子用紅紙包了八枚銅錢,拆開包上,包上又拆開,一直玩到睡下,包著的八枚銅錢就放到枕頭邊。夫妻倆不敢合眼,挨著孩子長夜守祟。半夜裡,一陣巨風吹開了房門,吹滅了燈火,黑矮的小人用它的白手摸孩子的頭時,孩子的枕邊進裂出一道亮光,祟急忙縮回手尖叫著逃跑了。管氏夫婦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大家也都學著在年夜飯後用紅紙包上八枚銅錢交給孩子放在枕邊,果然以後祟就再也不敢來害小孩子了。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由八仙變的,在暗中幫助孩子把祟嚇退,因而,人們把這錢叫"壓祟錢",又因"祟"與"歲"諧音,隨著歲月的流逝而被稱為"壓歲錢"了。

在我國歷史上,很早就有壓歲錢。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凶"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並沒有這一習俗。《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後,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於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於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後,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徵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貨幣改為鈔票後,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後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從上面的敘述中不難發現,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裡健康吉利。

二.過年時為什麼要吃餃子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應時不可缺少的佳期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里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里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里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這種寫法,在其後的元、明、清及民國間仍可見到。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明朝萬曆年間沈榜的《宛署雜記》記載:「元旦拜年……作匾食」。劉若愚的《酌中志》載:「初一日正旦節……吃水果點心,即匾食也。」元明朝「匾食」的「匾」,如今已通作「扁」。「扁食」一名,可能出自蒙古語。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歷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過年吃餃子有很多傳說,一說是為了紀念盤古氏開天闢地,結束了混狀態,二是取其與「渾囤」的諧音,意為「糧食滿囤」。另外,民間還流傳吃餃子的民俗語與女媧造人有關。女媧摶土造成人時,由於天寒地凍,黃土人的耳朵很容易凍掉,為了使耳朵能固定不掉,女媧在人的耳朵上扎一個小眼,用細線把耳朵拴住,線的另一端放在黃土人的嘴裡咬著,這樣才算把耳朵做好。老百姓為了紀念女媧的功績,就包起餃子來,用面捏成人耳朵的形狀,內包有餡(線),用嘴咬吃。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里,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里。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台灣人吃魚團、肉團和發菜,象徵團圓發財。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面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三.少數民族是怎樣過春節的

中國傳統的春節不僅是漢族的傳統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傳統節日。春節期間,少數民族和漢族同胞一樣,舉行各種民間活動,豐富多彩,喜氣洋洋。

Ⅵ 嬢嬢和娘娘有什麼區別

這兩個詞彙是同一個意思,娘娘(繁體字嬢嬢),可作為對姑媽的稱呼。娘娘:(niāngniāng)南方許多地方方言為「阿姨」的意思。

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及長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方言里為「姑姑」的意思,父親的妹妹。有時也指嬸嬸、鄰家阿姨之類的女性長輩。


(6)黃陂親戚稱謂擴展閱讀:

娘娘,又作娘娘。方言,音niāng。稱父、母親的姐妹,即姑姑、姨姨。亦以尊稱長輩婦女。郭沫若《創造十年續篇》八:「『小娘子』是良才的從姑母,矮矮的身材,團團的面孔,看來只有十一二歲的光景……『喔!』我叫著,『沒想出你這樣小的娘娘」

對孫女的稱呼。例如:我的娘娘可乖了,從不調皮。

民間傳說或道教神話中修煉有成的女仙,例如:女媧娘娘、媽祖娘娘,「石磯娘娘」(《封神演義》)等。

北方方言中,稱父親的哥哥為「大爺」,「大爺」的妻子為「娘娘」。

清朝嘉慶時期,貴州南籠府(今安龍縣)布依族農民起義女領袖王阿從的君主稱號(公元1797年1月~9月),存在9個月左右。古代王國皇後、妃子的別稱。

在四川重慶一帶,可作為娘娘作為對父輩中女性的稱呼,如嬸嬸、姑姑、阿姨、姨母、舅母都可稱作娘娘(繁體字嬢嬢)。

在江蘇上海一帶,娘娘(繁體字嬢嬢),可作為對姑媽的稱呼。

Ⅶ 黃陂稱謂幺幺是指什麼人

媽媽的姐妹是「幺幺」。

Ⅷ 「娘娘」是什麼稱謂哪裡的方言

娘娘的稱呼有多種意思,主要是表達一種敬意。例如:古代後宮的尊稱,對女神的尊稱,方言中對嬸娘的稱呼等。

北方方言中,稱父親的哥哥為「大爺」,「大爺」的妻子為「娘娘」。

在四川重慶一帶,可作為娘娘作為對父輩中女性的稱呼,如嬸嬸、姑姑、阿姨、姨母、舅母都可稱作娘娘(繁體字嬢嬢)。

在江蘇上海一帶,娘娘(繁體字嬢嬢),可作為對姑媽的稱呼。

(8)黃陂親戚稱謂擴展閱讀:

1、母親

亦寫作「娘娘」。稱母親。

《敦煌變文集.大目乾連冥間救母變文》:「兒與娘娘今日別,定知相見在何年。」

宋 洪皓《使金上母書》:「皓遠違膝下,日夜憂愁娘娘年高。」

2、阿姨、嬸嬸

娘娘:南方許多地方方言為「阿姨」的意思。在西南地區、西北地區東部及長江三角洲部分地區的方言里為「姑姑」的意思,父親的妹妹。有時也指嬸嬸、鄰家阿姨之類的女性長輩。

武漢黃陂鄉里特指嬸娘,即叔叔或伯父的妻子。

杭州灣北岸一帶指父親或母親的妹妹。

繁體字應該為:娘娘。

3、皇後或宮妃

對皇後或宮妃的敬稱。宋代宮廷內侍奉於皇帝身邊的侍者們對皇後的稱謂,含有尊敬和親切感。宋代以後,作為宮廷用語固定了下來。

元馬致遠《漢宮秋》第一折:「兀那彈琵琶的是那位娘娘,聖駕到來,急忙迎接者。」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第三回:望娘娘宣大將軍入宮諭止之。如其不從,臣等只就娘娘前請死。

4、祖母

宋 蔡絛《鐵圍山叢談》卷一:「[上]一日被金甲詣慈壽宮,見太皇太後曰:『娘娘,臣著此好否?』」亦寫作「娘娘」。

清梁紹壬《兩般秋雨盦隨筆.爺爺》:「末雲:『亡爺爺王安,娘忀劉氏。』是稱其大父大母也。」

5、女神

在東南沿海一帶,民間信奉女神,這些女神就稱為娘娘,如陳氏娘娘,花粉娘娘等,歌頌女神的鼓詞稱為娘娘詞。

明 施耐庵《水滸傳》第四十二回:原來是九天玄女娘娘傳受與我三卷天書,又救了我的性命。如若能夠再見天日之面,必當來此重修廟宇,再建殿庭。伏望聖慈俯垂護佑。

明 吳承恩 《西遊記》第五回:一朝,王母娘娘設宴,大開寶閣,瑤池中做蟠桃勝會。

清 無名氏 《後會仙記》:「予姐 淑貞 命以此為 元靈娘娘 壽。」

6、對婦女的尊稱。

清 吳敬梓《儒林外史》第五三回:他家那些娘娘們房裡,一個人一個斗大的夜明珠掛在樑上,照的一屋都亮,所以不點蠟燭!

Ⅸ 武漢從古到今的稱謂變化

武漢從古到今的稱謂變化:

夏汭、鄂渚(西漢)——卻月,魯山,夏口(東漢)——漢津(唐初)——漢陽,江夏——江夏改為武昌(元朝)——漢口形成(明末)——武漢三鎮此時完全形成——建國後,三鎮統一稱為武漢市。

武漢市歷史悠久。漢口一帶古有夏汭、鄂渚之名。春秋戰國至元春秋戰國時期,以荊山為據點,武漢就成為楚國興起的軍事和經濟中心之一。東漢末年,地方軍閥劉表派黃祖為江夏太守,將郡治設在位於今漢陽龜山的「卻月城」中。

南朝時,夏口擴建為郢州,成為郢州的治所。隋置江夏縣和漢陽縣,分別以武昌,漢陽為治所。唐時江夏(武昌)和漢陽分別升為鄂州和沔州的州治,成為長江沿岸的商業重鎮。江城之稱亦始於隋唐。兩宋時,武昌屬鄂州,漢陽漢口屬漢陽軍。

明朝時,明太祖朱元璋起兵攻克武昌時,第六子朱楨出生,因而在朱楨長大後被明太祖分封到武昌做楚王,武昌因此得到擴建,成為南方最大的城池之一。晚清,民國時,1858年清朝與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天津條約》中增闢的11個通商口岸,包括漢口。

1912年,改江夏縣為武昌縣,廢漢陽府留漢陽縣,改夏口廳為夏口縣。三鎮鼎立,以武昌為湖北省省會 。1914年屬江漢道。1926年,北伐軍攻佔武漢三鎮,劃武昌縣城區為武昌市,改夏口縣為漢口市,並轄漢陽縣。1927年元旦,國民政府自廣州遷至武漢。

1927年1月5日,數十萬群眾沖擊了漢口英租界,1927年2月19日,國民政府正式收回該租界。1927年4月,武昌市與漢口市(含漢陽縣城)合並為武漢特別市。1938年,中日雙方投入百萬兵力,進行長達數月的武漢會戰。之後武漢市人民政府成立,次日中共武漢市委員會新建成立。

合武昌市、漢口市和漢陽縣城為武漢市,由中央直轄。 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1954年武漢市由中央直轄改為湖北省省會。

(9)黃陂親戚稱謂擴展閱讀:

武漢,簡稱漢,別稱江城,是湖北省省會、中部六省唯一的副省級市、國家區域中心城市(華中),地處江漢平原東部、長江中游,是中國中部地區的中心城市,全國重要的工業基地、科教基地和綜合交通樞紐。截至2015年,武漢市下轄13個市轄區,3個國家級開發區。

總面積8594平方公里,全市常住人口1060.77萬,城鎮化率79.3%,是中部地區唯一的特大城市。武漢有九省通衢之稱,高鐵網路連接大半中國,是中國鐵路系統中重要的大型中轉站以及內河重要港口 。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大支流漢水在武漢交匯。

造就了武漢隔兩江立三鎮地理特徵,市內江河縱橫、湖港交織,全境水域面積2217.6平方公里,佔全市總面積的四分之一,構成了武漢濱江濱湖水域生態環境,因此武漢自古又稱江城。武漢是中國重要的科研教育基地。截至2015年,在漢高等院校98所。

其中普通高校和本科院校數僅次於北京,居中國第二。教育部直屬全國重點大學數量居全國第三;在校大學生和研究生總數107.26萬人,居全國第一。2016年10月,中共中央發布《長江經濟帶發展規劃綱要》將武漢列為超大城市。

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明確要求武漢加快建成以全國經濟中心、高水平科技創新中心。2018年11月,武漢入選「2018中國地級小康城市100強」,排第20名,同時被評為新時代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範例城市。

Ⅹ 叔、嬸在湖北還有哪些稱呼

湖北某些地區(孝感黃陂新洲等地),把姑母稱做「爺」。
這是把女性比做男內性親屬來容稱呼,「爺」是「父親」的意思。這樣稱呼就有點象江蘇四川一些地方把伯父叔父稱做「三爸」「四爸」等等。
從社會學上研究這個問題的有費孝通的《生育制度》。
語言學上,則有論文報道湖南臨湘有地方把所有全部女性親屬的名稱都用男性親屬的名稱取代的。

西北部的鄖陽地區則稱姑母為「娘娘」,讀陰平,(就是第一聲)。

武漢舊時稱「嬸母」為「娘娘」,有陰平(武昌區),也有陽平(漢陽區)。

「叔父」則有稱「爹」的,就是「三爹」(三叔),「細爹」(最小的叔父)。

閱讀全文

與黃陂親戚稱謂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