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贛州名人事跡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
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鄭獬反對奢侈,生活儉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鄭獬上書進言,他說,目前國用空乏,眼前連軍晌也難以支付,橫征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贊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他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贊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
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鄭獬對新法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同黨,於是被罷官。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開土代知府。
在開封府任上,鄭獬與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開封府,降為侍讀,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調任青州知府。這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鄭獬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於是,以有病為由而辭官退隱。
鄭獬為官清廉,家貧子弱,死後竟無力安葬,靈柩停於寺廟長達10年,直到周守騰任安州知府時才出面為其落葬。又數年後,鄭獬之子鄭宣義帶領全家從安陸返回寧都,並扶其先人靈櫬歸葬在縣城西郊蔚背嶺。
鄭獬善詩文,《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位於大余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丫山,雄峰凝翠,雲遮霧繞。山上有座靈岩寺,始建於南唐,興盛於明代,是贛、粵、湘邊界上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
1528年,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正在南安總督軍務,積勞成疾,經奏請朝廷核准,暫回浙江餘姚老家養病。當他乘舟行至青龍鎮時,病情加重,遂客死於舟中,享年五十七歲。
贛南民間流傳著一則神奇的傳說。1528年,當王陽明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靈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王陽明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王陽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幾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王陽明當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轉重,客死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民間傳說固然虛妄,但它能從某一角度反映人們的心理走向。
為什麼王陽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贛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陽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是明代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明正德年間,他以右僉都御史身份任南贛巡撫,治理動亂之中的贛南。他率領軍隊在贛南境內及其周邊的閩、粵、湘邊境各地作戰,打過許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橫水(崇義)、桶崗(即南康市唐江鎮。客家話的「桶崗」與「唐江」音相近)等地創造過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戰例,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贛南在全國經濟文化方面相對落後,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廣為傳播他在哲學和文學上的獨創見解,促進了贛南文化的發展。歷來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贛州話是王陽明教出來的」,是否確實,已無從查考。按理,靠一個人教出一個城市數萬人日常使用的方言來似乎不可能,但王陽明確實採取各種措施在贛州城區推廣「官話」,使語音極靠近普通話的贛州方言統一起來、普及開來,令其成為贛州城區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語。陽明先生其人雖早在五百年前已經作古,但他在贛州市民經常使用的口語中為自己保留了一座無形的豐碑。
歷史上,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譽。為何有此盛譽?因自唐宋以來,寧都文人學士眾多。據史料記載,在唐至清末的科舉考試中,共考取進士125人,其中狀元2人,探花1人。但寧都「文鄉詩國」的「詩國」真正由來,卻和南宋著名詩人曾原一是分不開的。史載,曾原一有「詩人宗之」之譽。
曾原一,字子實,寧都梅江鎮人,是南宋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介紹。
曾原一系曾興宗之孫。曾興宗為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特奏進士,後授廣東肇慶推官,他自幼篤志理學,師事著名理學家朱熹,朱熹極看重他的才學,曾以「純茂篤實,切已致思,用功正當」稱贊他。後來,他因朱熹遭貶謫而受株連,丟官職回歸寧都,率家隱居於金精山西邊的篔簹谷。在篔簹谷,他結廬講學,授徒傳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學者雲集而來。
曾原一自幼聰慧伶俐,好學善思,長大後便顯出博學多才、才華橫溢,很受祖父曾興宗喜愛,更受曾興宗弟子們推崇。後因避亂鍾陵,結識了戴復古。戴復古系浙江紹興人氏,一生忠於古學,曾從當時名人林敬思學習,又拜在著名詩人陸游門下,因而以詩聞名於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來往於金精山篔簹谷。曾原一與他結識後,兩人談古論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因此結為知己。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吟詩作文,專心研究詩作,後又一同組建了「江湖吟社」,影響極大,寧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詩吟詩高潮,人人都以作詩吟詩為驕傲,詩作盛極一時,並有大批詩集問世,名傳海內外。這也是寧都被譽為「詩國」的最早由來,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詩人宗之」。
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舉人。但他為人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無意官場進取。回邑後,曾同叔父曾益之傾囊集資修築縣城梅江鎮城牆,保土安民,此舉在當時頗使群眾感恩戴德。其時他家住梅江鎮南阜民內巷(今按門牌統稱小東門,縣工商局斜對面,東口連七仙廟,西口接中山街,是條狹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從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詩友常在巷內構思作文,吟詩放歌,故此小巷被後人稱為構思巷,亦稱斗詩巷。
宋寶佑年間,曾原一攜家眷離開縣城梅江鎮,隱居蒼山,自築「萬松亭」居住,與家人自耕其食,雖窮老蹭蹬,但潛心著述,一生詩著頗豐,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問世,海內詩人都極崇敬他,一直把他當成寧都地方詩歌界盛行的開創人。
客家人羅牧,字飯牛,號雲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明天啟二年(1622年)出生於寧都縣釣峰鄉,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歲。他不僅是清代著名畫家,還是江西頗有盛譽的畫派開派山水畫家,曾被「揚州八怪」譽為「一代畫宗」、「江西畫派英才」。他的畫被康熙皇帝鑒賞,旌為「逸品」。
羅牧系農家子弟,父親羅必遠,是貧苦農民。明末清初,釣峰有「富翁商賈、伏釣州縣」(因富翁、商賈較多,當地不少人都稱釣峰為釣州縣)之稱。羅牧雖然出身貧窮,但艱苦的家境沒能難倒他,反而激發了他從小樹立起改變自己境遇的雄心壯志。由於他自幼聰穎,刻苦好學,並尊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敦古道,重友誼」,奉行始終,後來,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
羅牧十多歲時從釣峰來到縣城梅江鎮,尋師習藝。經人介紹,初從魏書學畫。魏書,字石床,梅江鎮人,工詩詞,善書畫,真草隸篆運筆如神,畫山水、竹木、鳥獸,窮態盡妍,是當時寧都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羅牧投其門下後,刻苦認真,深得其法,常受魏書誇贊。由於魏書性情放浪不羈,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論古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羅牧深受其影響,導致他後來性情慷慨,不拘小節,一生好雲游和交友。
順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佔南昌時,羅牧24歲。當時,他已結婚成家,習畫也已有七八年,畫技日臻成熟,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常與魏禧、林時益等談古論今,吟詩作對,藉以提高自己。並拜林時益為師,學習制茶技術。因他喜好飲茶,對學制茶技術很感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便學會製作茶葉,可供自飲和出售。這為他後來的游歷生活提供了經濟來源。順治八年(1652年),他為了謀生和游學,攜家眷遷居南昌。在南昌,接觸面廣了,他結識了不少明遺民中的文人、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徐世溥等,獲益匪淺,畫技長進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羅牧44歲,又舉家遷居揚州,在那裡,又結識了許多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惲壽平等。他們技藝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於時局動盪,羅牧很快又遷回南昌居住。這段時間,他常去北蘭寺與一個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談經論畫,並在和尚引見下,開始同一些官場文人來往,當時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畫,他們便常在一起談經論畫,或賦詩唱和。就在這個時期,他經江西巡撫推舉,獲皇帝授予的「御旌逸處士」封號。
羅牧的繪畫活動,主要在順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師從魏書學習畫技,後又自學繼承名畫家黃公望、董其昌的畫法,所畫筆意空靈,林壑森秀,墨氣翁然,獨具風格。他畫的花卉、人物、山水畫造詣很高。據後來專家論定,他的山水畫具有三大特徵:一是擦筆皺,纖細嚴謹;二是筆致粗獷、墨色鮮明;三是具有煙雨迷濛的「米氏雲山」風格。因此為行家所贊頌。盡管羅牧其時繪畫造詣很高,對藝術態度嚴謹,同時也通曉詩文,但他一生為人謙虛,並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貧寒,有時也繪制一些屏畫出售,以補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畫作流傳甚廣。今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以及日本等國內外不少團體和個人都收藏有他的畫作。
羅牧寓居南昌時,住在風景優美秀麗的東湖百花洲,亦畫亦制茶,並常與一些南昌文人畫家相邀聚會,或吟詩作畫,或切磋藝技。當時有名畫家徐世溥贈詩曰:「彩筆常懸夢里思,十年古道見頁眉。雲山本是無常主,更寫雲山賣與誰?」後來,隨著年事漸高,羅牧對山水畫的創作越來越痴迷。為使當時的畫壇能夠發揚光大,他還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因他當時「頗為名流稱重」,許多人推崇他,所以他與八大山人都成為「東湖書畫會」主要領導者。當時參加書畫會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畫家,如臨黃庭堅書法的徐煌和董其昌書畫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謨、李仍、蔡秉質、塗岫、閔應銓、齊釒監、朱容重、吳雯炯等人。他們交遊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藝術意趣,豐富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情操、藝術追求和藝術水平,形成了江西畫壇的畫家群。
羅牧在畫壇的成就和地位影響極大,除江西省外,還有江淮一帶的畫家,畫技畫風頗受其影響,因此形成了羅牧山水畫的傳派……對羅牧的畫績,今《中國繪畫史》、《中國畫家大辭典》均辟有條目記載和介紹。
羅牧,江西畫派的開派英才,客家人的驕傲!
李宜青,字荊山,寧都琳池人,唐由隴西遷徙入贛,李姓先祖李子魚的裔孫。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鄉試拔貢,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會試進士。「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戶部河南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升光祿寺少卿,巡察台灣,丙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紀錄四次。」告老還鄉時年已六十八歲,退休後淡泊名利,不言榮辱,七十多歲壽終正寢。為客家之先賢,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灣,時任江南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到任後他首先懲辦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人民清除了禍害。接著他革除弊政,實行減租、減息和免賦,減少了人民負擔。同時,倡導為官要清正廉潔,台灣政風為之一新。
在巡察台灣期間,他不僅力主整肅吏治、振興教育、發展農業,而且還會同督軍、總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為中心據點,加強海防建設,提高防禦外患能力。
他從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兩紋銀,建起「海峰」、「崇文」兩座書院,並親自授課,從識字教育開始,到詩書禮儀、農耕紡織,實行學以致用的教育方針,史料上載譽他「士皆感奮」。
他不僅從家鄉寧都聘請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能工巧匠,還從外地引進水稻、甘蔗等農作物優良品種至台灣,全面深入地推廣先進的生產方式方法,也改變了台灣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灣人對甲魚敬若「神明」,任其糟蹋莊稼而不管不問。自從他親手抓捕甲魚令廚師精心煎炒蒸炸,擺設「甲魚宴」款待客人後,爬禾害蟲才成了台灣人的美味佳餚。
他愛民如子,對臨海次次嚴重的颶風災害均能如實向上級稟報,並力陳減賦,均得到恩准,因此台灣人民還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荊山祠」,讓他享受四時祭祀,至今香火不絕。他的精神和功德將永遠留在台灣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黃陂楊依的「文昌閣」教過書。
李宜青與謝氏夤緣深長,有一件事可說明。謝氏先祖謝明河家住釣峰貴富坪,是李宜青在楊依教書往返琳池的必經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過年,經過謝明河的門口時日已西下。謝明河看見天色已晚,就主動提出把毛驢借給他,好讓他早點回去趕上年夜飯。
雖然有點熟悉了,但李宜青總覺得不好意思,更擔心的是,如不能及時歸還耽誤人家的農活。謝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告訴他:「這不要緊,到家後你只要放開韁繩,毛驢識路就會自己回家。」李宜青見說得實在,就騎上毛驢趕團圓飯去了。
到家後,李宜青總是怕毛驢丟失,並沒有放開韁繩讓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驢養得肥肥壯壯,吃完「七種羹」回私塾時才把毛驢送回。從此兩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與一位農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進士後,李宜青並沒有忘記這位田舍翁,送給謝明河一把寶刀作紀念。
後來,謝明河把兒子謝經國過繼給其兄謝明江,這把寶刀就跟著到了楊依。民國時期有人在族人謝瑞文家中看到過,寶刀非常鋒利,刀柄鑲嵌了很多寶石,閃閃發光。因此村人訛傳這是把「上方寶劍」,所向披靡。遇上孕婦難產,常請去鎮邪。開頭似乎有效果,後來卻是不靈了,據說是因為進了血間被污所致。
謝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卻是個不幸之人,他的獨生子早夭。夫婦去世後,寶刀就不見了。後來曾有人尋找過寶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長滿鐵銹的鈍刀,沒有刀鞘,乃無用廢鐵。
寶刀雖然遺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義,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譜序》將永世流傳。
他在序中稱:「於今,為烈而門戶迭起,尤莫司馬代之王謝。」他盛贊:「監川內史(謝)靈運高文偉績,史不勝書。」「瓜瓞綿綿、星羅棋布,此亦如昆侖之水,九曲入中國,支分派衍,紛綸四布,應天星而遍地軸,烏能量其所至哉!」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百姓的真實寫照。
同為客家人,四海一家親。那對來自台灣的石獅,至今還踞守在李宜青的家鄉琳池。它們是台灣人民的忠實使者,永遠也不會離開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處?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議不休的問題。最近新發現的清光緒《府江戚氏族譜》(以下簡稱《戚氏族譜》)以及圍繞著此問題展開的調查,揭開了戚繼光祖居地及遠祖之謎:戚繼光的祖居地原為江西省贛州市贛縣湖江鄉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遷往山東,戚繼光是贛南客家的後裔。
據山東《戚繼光志》,戚繼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東蓬萊的前六代,即戚詳——戚斌——戚桂——戚諫——戚寧——戚景通(戚繼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則為空白。據《戚氏族譜》所載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禮、仲賢、仲開(無後);三世:元海、元達;四世:均福(元達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處族譜注曰:「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
我們認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根據有四,其一,兩地世系相接,蓬萊戚繼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詳」之前祖先世系不詳,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後記載中斷,前後恰恰相銜接;其二,徙居時間相同,戚明德「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戚詳「從戎」時間,一般也認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點相同,據《明史·戚繼光傳》:戚繼光祖先「世登州衛指揮僉事」,其祖先遷徙之後的定居點為山東登州,亦即蓬萊。《戚氏族譜》記載明德「徙居山東登州」,兩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關戚繼光祖先遷居山東的記載都認為,遷居原因是戚詳立有戰功,《戚氏族譜》記載是「從戎立功」,完全一致。
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偶然的巧合。
另,調查獲得的資料還可直接證明戚繼光與夏府戚氏的血緣關系。茲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證。
第一,族譜資料之證。證一,據戚斌《戚氏族譜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長者,長者說:「幼時,戚將軍繼光來京,寓我家,語我父曰:『吾祖世職登州,爾祖戎定邊衛,今雖異處,原同一家。』」因此,他斷定戚繼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證二,據《戚氏族譜》所錄熊秉哲《太學戚君傳》:「與遇老人字光乾者,敘及原系贛州戚氏……又雲,少時會見戚宮保,亦雲是同祖所分。」證三,魏禮《戚氏族譜序》:「明嘉隆間有太保繼光者,所至立勛,庸著戚氏《新書》,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這些記載可知,戚繼光自己也認為他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學者魏禮則明確指出戚繼光是「府江之苗裔」,這都證明了戚繼光與夏府戚氏存在著血緣關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對聯之證。祠堂前廳儀門兩邊牆面向中堂聯:太保新書捍衛家國,西江問鼎光耀中華。祠堂中廳石柱對聯:聯血族崇尚武精神實紀新書勿忘祖烈,承先志輔佑文治理儒行經籍蔚為國光。
第一聯的「太保」是指戚繼光所任的官名,《新書》是戚繼光撰寫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第二聯的《實紀》和《新書》分別指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該祠堂修建於元明之際,最後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遙,上述對聯被鄭重其事地刻於祠堂的牆面和石柱上,說明夏府戚氏對此很早就產生了一種共識,即戚繼光為夏府戚氏的後裔。
第三,調查口碑資料之證。最近,由江西省贛縣政協牽頭組成的「戚繼光祖籍考證工作小組」前往山東省蓬萊市進行調查考證,調查工作不僅得到當地政協以及戚繼光後人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獲得了重要的佐證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的第十一代後裔戚兆華談到,小時候其先人曾對他說過: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遙遠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贛州的古稱)——這是戚繼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極為重要的口碑資料,它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當源自祖傳的說法。這有力地說明,《戚氏族譜》所載戚繼光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之言並非虛擬,說明夏府是戚繼光的祖居地這一觀點,得到了山東戚繼光後裔與夏府戚氏雙方的認同。在戚繼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兩地資料相互印證,兩地有關戚繼光祖先的世系實現對接,填補了「戚繼光遠祖活動情況不詳」這一空白。
戚繼光祖居地研究的這一新進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歷史研究方面,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祖居地的新發現對於這樣一位傑出歷史人物的研究來說,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為一門「顯學」,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歷史人物(包括客家後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祖居地及客家後裔身份的確定,無疑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點;第三,在促進贛南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方面,贛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是「先賢過化之地」,贛州市還是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戚繼光祖居地考證的新成果,將大大提高贛南的知名度與文化品位,同時,通過宣傳推介,還可能掀起「戚繼光祖居地旅遊」熱,從而促進贛南旅遊業的發展。
㈡ 江西省贛州市寧都縣田埠鄉馬頭村有沒有李瑞林這個人
田埠鄉文明村有這個人
㈢ 紅色古都在那裡
紅色古都是江西省瑞金市
二萬五千里長征的出發地、第一次全國蘇維埃代表大會會址 、瑞金是中央革命根據地的中心。
㈣ 寧都縣有多少個鄉鎮
全縣轄12個鎮、12個鄉: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專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屬、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
(4)寧都黃陂楊依村圖擴展閱讀:
地理區位:
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於都縣為鄰,西與興國、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宜黃、南豐3縣接壤。
氣候特徵:
寧都縣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適宜於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自然資源:
寧都縣自然資源豐富,遍布全縣各地,有植物、動物、礦物、太陽能、地熱等主要自然資源。硫鐵礦儲量與開采價值居華東地區之首,鋰輝礦為全國三大采礦點之一,鈾礦儲量大,稀土資源非常豐富。
㈤ 寧都縣有多少個鎮
全縣轄12個鎮、12個鄉:梅江鎮、青塘鎮、長勝鎮、黃陂鎮、固村鎮、賴村鎮、石上鎮、東山壩鎮、洛口鎮、小布鎮、黃石鎮、田頭鎮、竹笮鄉、對坊鄉、固厚鄉、田埠鄉、會同鄉、湛田鄉、安福鄉、東韶鄉、肖田鄉、釣峰鄉、大沽鄉、蔡江鄉。
寧都自古以來被譽為「文鄉詩國」,南宋時成立的「江湖吟社」享譽全國,清初創立的易堂學館位列當時「三山學派」之首。
(5)寧都黃陂楊依村圖擴展閱讀:
地理環境
寧都位於江西省東南部,贛州市北部,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東與石城、廣昌縣交界,南與瑞金市、於都縣為鄰,西與興國、永豐縣相連,北與樂安、宜黃、南豐3縣接壤。其南北長117.2公里,東西寬61公里,總面積4053.16平方公里。2003年,全縣有耕地面積58.48萬畝,林業用地440.1萬畝,水面23萬畝。縣城距省會南昌324公里,至贛州市162公里。
寧都縣地處北緯26°05'18″至27°08'13″,東經115°40'20″至116°17'15″之間。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無嚴寒,無霜期長,適宜於亞熱帶作物的正常生長。
㈥ 贛州的歷史名人
我啊 呵呵 這些都是我小弟
鄭獬(1022-1072),字毅夫,號雲谷,北宋文學家,政治家。江西寧都梅江鎮西門人,因他的祖父前往湖北安陸經商,便寄居於此。
鄭獬從小學習刻苦,勤奮上進,皇佑四年(1052)中湖北鄉試舉人,次年,赴京會試,經殿試中進士一甲一名,即狀元。此後,任陳州(今河南淮陽)通判,荊南(今湖北江陵)和開封知府,後入朝為度支判官,入值集賢院,主持修撰皇帝起居注,起草詔誥,享正三品。
鄭獬反對奢侈,生活儉仆。宋英宗即位之初,朝廷動用國庫銀兩,大興土木,治理永昭山陵。鄭獬上書進言,他說,目前國用空乏,眼前連軍晌也難以支付,橫征暴斂的結果,連有錢人家也怨聲載道。並贊頌了先帝節儉愛民的舉措。他還對官多政冗的舊裕提出批評意見。並主張廣開言路,必能有益治道。有些意見還是頗得英宗贊賞,有的卻沒有被採納。
熙寧二年(1069)始,宋神宗以王安石為宰相,推行新法,鄭獬對新法多有指責,那些對他有積怨的官吏便把他當成司馬光的同黨,於是被罷官。直到御史中丞呂誨上疏宋神宗,為他鳴不平,這才讓他調任開土代知府。
在開封府任上,鄭獬與王安石分歧增多,矛盾愈大,因而激怒了王安石。在任中,平民喻興偕妻謀殺一婦人,未按新法處置,王安石遂藉此為由,將他調出開封府,降為侍讀,享受正七品,出任杭州知府。不久,調任青州知府。這時,青苗法正在施行,鄭獬痛心地說:「我只看到青苗法的害處,實不忍心看到無罪之人觸及刑律。」於是,以有病為由而辭官退隱。
鄭獬為官清廉,家貧子弱,死後竟無力安葬,靈柩停於寺廟長達10年,直到周守騰任安州知府時才出面為其落葬。又數年後,鄭獬之子鄭宣義帶領全家從安陸返回寧都,並扶其先人靈櫬歸葬在縣城西郊蔚背嶺。
鄭獬善詩文,《宋史》稱其「詞章豪偉峭整,流輩莫敢望」。所著《鄖溪集》三十卷,《觥記注》、《幻雲居詩稿》各一卷並行於世。
位於大余縣城東北10公里處的丫山,雄峰凝翠,雲遮霧繞。山上有座靈岩寺,始建於南唐,興盛於明代,是贛、粵、湘邊界上頗有名氣的佛教聖地。
1528年,身為南贛巡撫的王陽明正在南安總督軍務,積勞成疾,經奏請朝廷核准,暫回浙江餘姚老家養病。當他乘舟行至青龍鎮時,病情加重,遂客死於舟中,享年五十七歲。
贛南民間流傳著一則神奇的傳說。1528年,當王陽明因病告假還鄉,由南安縣城乘船到達青龍圩時,忽棄舟登岸,返程上得丫山的靈岩寺。在他未到丫山前,寺里有位得道的高僧將要圓寂,他命僧徒將他所處僧室緊鎖,不得打開,只說了句「姑俟我至。」王陽明來此見僧房緊閉,甚是奇怪,便問僧徒。眾僧徒將禪師之囑告之。王陽明笑道:「固候我也。」遂命僧徒將門打開。他發現室內案幾上有本書,他拂去灰塵,翻開書,輕聲讀道:「五十七年王守仁,啟吾鑰,拂吾塵。若問前身事,開門人是閉門人。」王陽明當日返回舟中,便病情轉重,客死於青龍鎮河中舟內,享年正好五十七歲。
民間傳說固然虛妄,但它能從某一角度反映人們的心理走向。
為什麼王陽明的形象能如此深深地植入贛南的土地之中呢?王陽明先生本名王守仁,字伯安,1472年生於浙江餘姚,是明代傑出的哲學家、教育家和文學家。因其曾築室於故鄉陽明洞中,故世稱陽明先生,明正德年間,他以右僉都御史身份任南贛巡撫,治理動亂之中的贛南。他率領軍隊在贛南境內及其周邊的閩、粵、湘邊境各地作戰,打過許多漂亮仗。在南安(大余)、橫水(崇義)、桶崗(即南康市唐江鎮。客家話的「桶崗」與「唐江」音相近)等地創造過以少勝多、速戰速決的戰例,表現出卓越的軍事才能。他能文能武,是中國歷史上文武雙全的人才。當時贛南在全國經濟文化方面相對落後,他利用自己特殊的地位,廣為傳播他在哲學和文學上的獨創見解,促進了贛南文化的發展。歷來流傳著一種說法,說「贛州話是王陽明教出來的」,是否確實,已無從查考。按理,靠一個人教出一個城市數萬人日常使用的方言來似乎不可能,但王陽明確實採取各種措施在贛州城區推廣「官話」,使語音極靠近普通話的贛州方言統一起來、普及開來,令其成為贛州城區市民沿用至今的日常用語。陽明先生其人雖早在五百年前已經作古,但他在贛州市民經常使用的口語中為自己保留了一座無形的豐碑。
歷史上,寧都素有「文鄉詩國」之譽。為何有此盛譽?因自唐宋以來,寧都文人學士眾多。據史料記載,在唐至清末的科舉考試中,共考取進士125人,其中狀元2人,探花1人。但寧都「文鄉詩國」的「詩國」真正由來,卻和南宋著名詩人曾原一是分不開的。史載,曾原一有「詩人宗之」之譽。
曾原一,字子實,寧都梅江鎮人,是南宋較有影響的詩人。今《中國文學家大辭典》和《中國人名大辭典》均有介紹。
曾原一系曾興宗之孫。曾興宗為南宋慶元五年(1199年)特奏進士,後授廣東肇慶推官,他自幼篤志理學,師事著名理學家朱熹,朱熹極看重他的才學,曾以「純茂篤實,切已致思,用功正當」稱贊他。後來,他因朱熹遭貶謫而受株連,丟官職回歸寧都,率家隱居於金精山西邊的篔簹谷。在篔簹谷,他結廬講學,授徒傳文。因慕其名,四方求學者雲集而來。
曾原一自幼聰慧伶俐,好學善思,長大後便顯出博學多才、才華橫溢,很受祖父曾興宗喜愛,更受曾興宗弟子們推崇。後因避亂鍾陵,結識了戴復古。戴復古系浙江紹興人氏,一生忠於古學,曾從當時名人林敬思學習,又拜在著名詩人陸游門下,因而以詩聞名於世。他好游天下名山,常來往於金精山篔簹谷。曾原一與他結識後,兩人談古論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因此結為知己。兩人常在一起切磋文學,吟詩作文,專心研究詩作,後又一同組建了「江湖吟社」,影響極大,寧都地方因而掀起作詩吟詩高潮,人人都以作詩吟詩為驕傲,詩作盛極一時,並有大批詩集問世,名傳海內外。這也是寧都被譽為「詩國」的最早由來,曾原一也因此被世人譽為「詩人宗之」。
南宋紹定四年(1231年),曾原一考中舉人。但他為人為事脾性耿直,不入俗流,無意官場進取。回邑後,曾同叔父曾益之傾囊集資修築縣城梅江鎮城牆,保土安民,此舉在當時頗使群眾感恩戴德。其時他家住梅江鎮南阜民內巷(今按門牌統稱小東門,縣工商局斜對面,東口連七仙廟,西口接中山街,是條狹短小巷子),因曾原一及其從弟原成和一批文人詩友常在巷內構思作文,吟詩放歌,故此小巷被後人稱為構思巷,亦稱斗詩巷。
宋寶佑年間,曾原一攜家眷離開縣城梅江鎮,隱居蒼山,自築「萬松亭」居住,與家人自耕其食,雖窮老蹭蹬,但潛心著述,一生詩著頗豐,有《蒼山詩集》、《選詩衍義》等問世,海內詩人都極崇敬他,一直把他當成寧都地方詩歌界盛行的開創人。
客家人羅牧,字飯牛,號雲庵、牧行者、竹溪,系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之一。明天啟二年(1622年)出生於寧都縣釣峰鄉,卒於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享年83歲。他不僅是清代著名畫家,還是江西頗有盛譽的畫派開派山水畫家,曾被「揚州八怪」譽為「一代畫宗」、「江西畫派英才」。他的畫被康熙皇帝鑒賞,旌為「逸品」。
羅牧系農家子弟,父親羅必遠,是貧苦農民。明末清初,釣峰有「富翁商賈、伏釣州縣」(因富翁、商賈較多,當地不少人都稱釣峰為釣州縣)之稱。羅牧雖然出身貧窮,但艱苦的家境沒能難倒他,反而激發了他從小樹立起改變自己境遇的雄心壯志。由於他自幼聰穎,刻苦好學,並尊崇傳統的儒家倫理道德觀念「敦古道,重友誼」,奉行始終,後來,他真的走出了困境,成了清初著名的山水畫家。
羅牧十多歲時從釣峰來到縣城梅江鎮,尋師習藝。經人介紹,初從魏書學畫。魏書,字石床,梅江鎮人,工詩詞,善書畫,真草隸篆運筆如神,畫山水、竹木、鳥獸,窮態盡妍,是當時寧都一位頗有名望的畫家。羅牧投其門下後,刻苦認真,深得其法,常受魏書誇贊。由於魏書性情放浪不羈,不入俗流,且嗜酒常大醉,每論古今,縱情奔放,毫無顧忌,羅牧深受其影響,導致他後來性情慷慨,不拘小節,一生好雲游和交友。
順治乙酉年(1645年),清兵攻佔南昌時,羅牧24歲。當時,他已結婚成家,習畫也已有七八年,畫技日臻成熟,但他並不以此為滿足,常與魏禧、林時益等談古論今,吟詩作對,藉以提高自己。並拜林時益為師,學習制茶技術。因他喜好飲茶,對學制茶技術很感興趣,經過一段時間的刻苦學習,便學會製作茶葉,可供自飲和出售。這為他後來的游歷生活提供了經濟來源。順治八年(1652年),他為了謀生和游學,攜家眷遷居南昌。在南昌,接觸面廣了,他結識了不少明遺民中的文人、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徐世溥等,獲益匪淺,畫技長進甚快。康熙三年(1665年),羅牧44歲,又舉家遷居揚州,在那裡,又結識了許多畫家,如當時有名的畫家惲壽平等。他們技藝相同,思想相通,彼此推崇。不久,由於時局動盪,羅牧很快又遷回南昌居住。這段時間,他常去北蘭寺與一個叫澹雪的和尚相聚談經論畫,並在和尚引見下,開始同一些官場文人來往,當時八大山人也常去寺里作壁畫,他們便常在一起談經論畫,或賦詩唱和。就在這個時期,他經江西巡撫推舉,獲皇帝授予的「御旌逸處士」封號。
羅牧的繪畫活動,主要在順治、康熙二朝。他早年師從魏書學習畫技,後又自學繼承名畫家黃公望、董其昌的畫法,所畫筆意空靈,林壑森秀,墨氣翁然,獨具風格。他畫的花卉、人物、山水畫造詣很高。據後來專家論定,他的山水畫具有三大特徵:一是擦筆皺,纖細嚴謹;二是筆致粗獷、墨色鮮明;三是具有煙雨迷濛的「米氏雲山」風格。因此為行家所贊頌。盡管羅牧其時繪畫造詣很高,對藝術態度嚴謹,同時也通曉詩文,但他一生為人謙虛,並不因此而傲傲然。他因家道貧寒,有時也繪制一些屏畫出售,以補生活之用,所以他的畫作流傳甚廣。今江西省博物館、上海市博物館以及日本等國內外不少團體和個人都收藏有他的畫作。
羅牧寓居南昌時,住在風景優美秀麗的東湖百花洲,亦畫亦制茶,並常與一些南昌文人畫家相邀聚會,或吟詩作畫,或切磋藝技。當時有名畫家徐世溥贈詩曰:「彩筆常懸夢里思,十年古道見頁眉。雲山本是無常主,更寫雲山賣與誰?」後來,隨著年事漸高,羅牧對山水畫的創作越來越痴迷。為使當時的畫壇能夠發揚光大,他還與八大山人等組建了「東湖書畫會」,因他當時「頗為名流稱重」,許多人推崇他,所以他與八大山人都成為「東湖書畫會」主要領導者。當時參加書畫會的都是在南昌的名畫家,如臨黃庭堅書法的徐煌和董其昌書畫的熊秉哲,以及彭士謨、李仍、蔡秉質、塗岫、閔應銓、齊釒監、朱容重、吳雯炯等人。他們交遊雅集,共同切磋,探求藝術意趣,豐富和提高了他們的藝術情操、藝術追求和藝術水平,形成了江西畫壇的畫家群。
羅牧在畫壇的成就和地位影響極大,除江西省外,還有江淮一帶的畫家,畫技畫風頗受其影響,因此形成了羅牧山水畫的傳派……對羅牧的畫績,今《中國繪畫史》、《中國畫家大辭典》均辟有條目記載和介紹。
羅牧,江西畫派的開派英才,客家人的驕傲!
李宜青,字荊山,寧都琳池人,唐由隴西遷徙入贛,李姓先祖李子魚的裔孫。清雍正七年(公元1729年)鄉試拔貢,乾隆元年(公元1736年)會試進士。「賜進士出身。誥封奉政大夫、戶部河南主事,轉員外郎,升郎中,掌江南道監察御史、鴻臚寺少卿,升光祿寺少卿,巡察台灣,丙科會試同考官加三級,紀錄四次。」告老還鄉時年已六十八歲,退休後淡泊名利,不言榮辱,七十多歲壽終正寢。為客家之先賢,官宦之楷模。
乾隆二十八年(公元1764年),李宜青奉旨巡察台灣,時任江南監察御史兼提督學政。到任後他首先懲辦了一批貪官污吏,為人民清除了禍害。接著他革除弊政,實行減租、減息和免賦,減少了人民負擔。同時,倡導為官要清正廉潔,台灣政風為之一新。
在巡察台灣期間,他不僅力主整肅吏治、振興教育、發展農業,而且還會同督軍、總兵,北以基隆、南以高雄為中心據點,加強海防建設,提高防禦外患能力。
他從自己的薪俸中拿出六百兩紋銀,建起「海峰」、「崇文」兩座書院,並親自授課,從識字教育開始,到詩書禮儀、農耕紡織,實行學以致用的教育方針,史料上載譽他「士皆感奮」。
他不僅從家鄉寧都聘請大批農業和手工業能工巧匠,還從外地引進水稻、甘蔗等農作物優良品種至台灣,全面深入地推廣先進的生產方式方法,也改變了台灣人民原有的生活方式。
以前,台灣人對甲魚敬若「神明」,任其糟蹋莊稼而不管不問。自從他親手抓捕甲魚令廚師精心煎炒蒸炸,擺設「甲魚宴」款待客人後,爬禾害蟲才成了台灣人的美味佳餚。
他愛民如子,對臨海次次嚴重的颶風災害均能如實向上級稟報,並力陳減賦,均得到恩准,因此台灣人民還在台北修建了一座「荊山祠」,讓他享受四時祭祀,至今香火不絕。他的精神和功德將永遠留在台灣人民心中。
李宜青未遇前,曾在黃陂楊依的「文昌閣」教過書。
李宜青與謝氏夤緣深長,有一件事可說明。謝氏先祖謝明河家住釣峰貴富坪,是李宜青在楊依教書往返琳池的必經之地。有年大年三十除夕,李宜青回家過年,經過謝明河的門口時日已西下。謝明河看見天色已晚,就主動提出把毛驢借給他,好讓他早點回去趕上年夜飯。
雖然有點熟悉了,但李宜青總覺得不好意思,更擔心的是,如不能及時歸還耽誤人家的農活。謝明河知道他的想法後就告訴他:「這不要緊,到家後你只要放開韁繩,毛驢識路就會自己回家。」李宜青見說得實在,就騎上毛驢趕團圓飯去了。
到家後,李宜青總是怕毛驢丟失,並沒有放開韁繩讓它回去,而是加足草料,把驢養得肥肥壯壯,吃完「七種羹」回私塾時才把毛驢送回。從此兩人交情日深,一位先生與一位農夫竟成了好友。在他考上進士後,李宜青並沒有忘記這位田舍翁,送給謝明河一把寶刀作紀念。
後來,謝明河把兒子謝經國過繼給其兄謝明江,這把寶刀就跟著到了楊依。民國時期有人在族人謝瑞文家中看到過,寶刀非常鋒利,刀柄鑲嵌了很多寶石,閃閃發光。因此村人訛傳這是把「上方寶劍」,所向披靡。遇上孕婦難產,常請去鎮邪。開頭似乎有效果,後來卻是不靈了,據說是因為進了血間被污所致。
謝瑞文是秀才,又生在富裕之家,但卻是個不幸之人,他的獨生子早夭。夫婦去世後,寶刀就不見了。後來曾有人尋找過寶刀的下落,看到的只是一把長滿鐵銹的鈍刀,沒有刀鞘,乃無用廢鐵。
寶刀雖然遺失,但李宜青以「年家姻弟」的名義,為楊依珍溪東山謝氏所撰的《乾隆壬辰譜序》將永世流傳。
他在序中稱:「於今,為烈而門戶迭起,尤莫司馬代之王謝。」他盛贊:「監川內史(謝)靈運高文偉績,史不勝書。」「瓜瓞綿綿、星羅棋布,此亦如昆侖之水,九曲入中國,支分派衍,紛綸四布,應天星而遍地軸,烏能量其所至哉!」這也正是中華民族百姓的真實寫照。
同為客家人,四海一家親。那對來自台灣的石獅,至今還踞守在李宜青的家鄉琳池。它們是台灣人民的忠實使者,永遠也不會離開
民族英雄戚繼光的祖居地究竟在何處?這是史學界長期爭議不休的問題。最近新發現的清光緒《府江戚氏族譜》(以下簡稱《戚氏族譜》)以及圍繞著此問題展開的調查,揭開了戚繼光祖居地及遠祖之謎:戚繼光的祖居地原為江西省贛州市贛縣湖江鄉夏府村,其六世祖由夏府遷往山東,戚繼光是贛南客家的後裔。
據山東《戚繼光志》,戚繼光的祖先只能追溯到他在山東蓬萊的前六代,即戚詳——戚斌——戚桂——戚諫——戚寧——戚景通(戚繼光之父),而戚祥之前則為空白。據《戚氏族譜》所載夏府戚氏前六世世系:始祖:戚文盛(重四郎);二世:仲禮、仲賢、仲開(無後);三世:元海、元達;四世:均福(元達子);五世:以庄;六世:明德(此處族譜注曰:「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
我們認為,夏府戚氏六世祖戚明德就是戚繼光的六世祖戚詳。根據有四,其一,兩地世系相接,蓬萊戚繼光家族是「六世祖戚詳」之前祖先世系不詳,夏府戚氏(明德一支)是六世祖明德之後記載中斷,前後恰恰相銜接;其二,徙居時間相同,戚明德「明初從戎立功徙居山東登州」,戚詳「從戎」時間,一般也認為是在元末明初,大致相同;其三,徙居地點相同,據《明史·戚繼光傳》:戚繼光祖先「世登州衛指揮僉事」,其祖先遷徙之後的定居點為山東登州,亦即蓬萊。《戚氏族譜》記載明德「徙居山東登州」,兩者相吻合;其四,徙居原因相合,所有有關戚繼光祖先遷居山東的記載都認為,遷居原因是戚詳立有戰功,《戚氏族譜》記載是「從戎立功」,完全一致。
這么多的相同和一致,當然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偶然的巧合。
另,調查獲得的資料還可直接證明戚繼光與夏府戚氏的血緣關系。茲從三個方面予以論證。
第一,族譜資料之證。證一,據戚斌《戚氏族譜序》:康熙七年,他在通州遇到一位祖上是夏府戚氏的長者,長者說:「幼時,戚將軍繼光來京,寓我家,語我父曰:『吾祖世職登州,爾祖戎定邊衛,今雖異處,原同一家。』」因此,他斷定戚繼光祖上出自夏府戚氏。證二,據《戚氏族譜》所錄熊秉哲《太學戚君傳》:「與遇老人字光乾者,敘及原系贛州戚氏……又雲,少時會見戚宮保,亦雲是同祖所分。」證三,魏禮《戚氏族譜序》:「明嘉隆間有太保繼光者,所至立勛,庸著戚氏《新書》,亦府江之苗裔也。」
由這些記載可知,戚繼光自己也認為他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是「同祖所分」,清代著名學者魏禮則明確指出戚繼光是「府江之苗裔」,這都證明了戚繼光與夏府戚氏存在著血緣關系,其祖居地是夏府。
第二,祠堂對聯之證。祠堂前廳儀門兩邊牆面向中堂聯:太保新書捍衛家國,西江問鼎光耀中華。祠堂中廳石柱對聯:聯血族崇尚武精神實紀新書勿忘祖烈,承先志輔佑文治理儒行經籍蔚為國光。
第一聯的「太保」是指戚繼光所任的官名,《新書》是戚繼光撰寫的軍事著作《紀效新書》,第二聯的《實紀》和《新書》分別指戚繼光的軍事著作《練兵實紀》和《紀效新書》。該祠堂修建於元明之際,最後一次重修距今也有百年之遙,上述對聯被鄭重其事地刻於祠堂的牆面和石柱上,說明夏府戚氏對此很早就產生了一種共識,即戚繼光為夏府戚氏的後裔。
第三,調查口碑資料之證。最近,由江西省贛縣政協牽頭組成的「戚繼光祖籍考證工作小組」前往山東省蓬萊市進行調查考證,調查工作不僅得到當地政協以及戚繼光後人的大力支持,同時也獲得了重要的佐證材料。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戚繼光的第十一代後裔戚兆華談到,小時候其先人曾對他說過:他真正的祖籍是在遙遠南方的虔州(虔州即贛州的古稱)——這是戚繼光祖居地研究方面的極為重要的口碑資料,它不可能是空穴來風,當源自祖傳的說法。這有力地說明,《戚氏族譜》所載戚繼光與贛州夏府戚氏後裔「原同一家」之言並非虛擬,說明夏府是戚繼光的祖居地這一觀點,得到了山東戚繼光後裔與夏府戚氏雙方的認同。在戚繼光祖居地的研究方面,兩地資料相互印證,兩地有關戚繼光祖先的世系實現對接,填補了「戚繼光遠祖活動情況不詳」這一空白。
戚繼光祖居地研究的這一新進展,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義。首先,在歷史研究方面,戚繼光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戚繼光祖居地的新發現對於這樣一位傑出歷史人物的研究來說,顯然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其次,在客家研究方面,客家研究已日益成為一門「顯學」,而在客家研究中,客家歷史人物(包括客家後裔)的研究是其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戚繼光祖居地及客家後裔身份的確定,無疑為客家研究增添了新的亮點;第三,在促進贛南的文化建設與經濟發展方面,贛南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搖籃,是「先賢過化之地」,贛州市還是國務院頒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戚繼光祖居地考證的新成果,將大大提高贛南的知名度與文化品位,同時,通過宣傳推介,還可能掀起「戚繼光祖居地旅遊」熱,從而促進贛南旅遊業的發展。
謝謝你能問這個問題呵呵
㈦ 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楊依村誰是村書記
如果滿意,請採納!
㈧ 寧都有幾個鄉鎮啊
現轄12鎮12鄉,共有20個居委會、299個村委會。版圖面積居江西省第三,贛州市第一位。以下各鄉鎮數據為2004年數據
梅江鎮 面積:206.3k㎡ 人口:147380人 郵編:342800 代碼:360730100 鎮政府現駐梅江南路
轄南路、北路、江東、城北、城南、博生西路、勝利西路、金盆等8個居委會,北門、西廂、劉坑、小湖、羅江、雪竹、吳家、羅家、志坑、七里、逕口、背村、下廖、黃貫、河東、碧岸、土圍、湖田、賴坑、高坑、老溪、庵邊、水東、長木、新莊等25個村委會。
青塘鎮 面積:179.9k㎡ 人口:34808人 郵編:342822 代碼:360730101
轄青塘圩居委會,青塘、坎田、西逕、社崗、孫屋、河背、坳背、赤水、南堡、謝村、洋壟等11個村委會。
長勝鎮 面積:185.1k㎡ 人口:52543人 郵編:342818 代碼:360730102 拼音:Changsheng Zhen
轄長勝振興居委會,長勝、法沙、賴坊、上南、果子園、真君堂、大嶺背、黃崗、青樹、水樅、栗山、中江、大坪、旱腦、新安、新圩、樟樹、山車、魚青、樟坑等20個村委會。縣第一經濟人口大鎮(縣城駐地梅江鎮除外)。
黃陂鎮 面積:204.2k㎡ 人口:33924人 郵編:342809 代碼:360730103 鎮現駐政府駐百富
轄公園里居委會,黃陂、大橋壩、楊屋、楊依、荷樹、山堂、金坑、王布、烏逕、塘下、坪溪、大湖、連陂、樟坊、增坊、高田等16個村委會。
固村鎮 面積:291.6k㎡ 人口:36243人 郵編:342815 代碼:360730104 鎮政府現駐土富里
轄吉龍居委會,固村、大塘、嵐溪、三道、桃布、湖坊、上旻、中旻、回龍、下河、格口、里村、流坊腦、團溪、王坊、旗山、首塅、老禾等18個村委會。
賴村鎮 面積:178k㎡ 人口:49401人 郵編:342823 代碼:360730105 鎮政府現駐馬塘背
轄羊嶺居委會,賴村、老嵊場、郵村、山坑、岩背、高嶺、蓮子、陂田、虎井、圍足、水西、石街、蒙坊、新民、浮竹等15個村委會。
石上鎮 面積:174.1k㎡ 人口:26661人 郵編:342802 代碼:360730106 鎮政府現駐火燒排
轄金安居委會,石上、游家坊、溫坊、湖嶺、角源、蛇形排、小布腦、池布、干頭、蓮湖、蓮塘、城頭等12個村委會。
東山壩鎮 面積:171.4k㎡ 人口:23311人 郵編:342804 代碼:360730107 鎮政府現駐溪邊圩
轄興東居委會,溪邊、贛背、磜下、小源、大布、石湖、斜下、東山壩、城源、坪田、梘田、來源等12個村委會。
洛口鎮 面積:315.9k㎡ 人口:28923人 郵編:342805 代碼:360730108 鎮政府現駐城上圩
轄清泰居委會,洛口、靈村、羅村、球田、嚴坊、金竹、高排、麻田、南嶺、謝坊、古夏、員布、橫坑等13個村委會。
小布鎮 面積:152.6k㎡ 人口:14114人 郵編:342813 代碼:360730109
轄新街居委會,小布、上潮、樹陂、陂下、大土樓、徐會、橫照、木坑、湖家邊等9個村委會。
黃石鎮 面積:78.8k㎡ 人口:36650人 郵編:342821 代碼:360730110 鎮政府現駐盤龍窩
轄黃石、羅屋、大雅坪、陽都、大洲塘、江口、石子頭、大嶺、山梓、田坑、璜村、陂塘、沙子嶺、石頭、王元丘等15個村委會。
田頭鎮 面積:66k㎡ 人口:34963人 郵編:342826 代碼:360730111
轄田頭、渡頭、璜坊、坪上、琵琶、村頭、南必、孫屋、邊斜、江背、車頭、白沙、璜山、松山、逕頭等15個村委會。
竹笮鄉 面積:94.3k㎡ 人口:27005人 郵編:342824 代碼:360730200 鄉政府現駐叉路口
轄幸福居委會,竹笮、側排、水口、赤坎、鵝婆、大富、九塘、布頭、小坑、松湖、新街等11個村委會。
對坊鄉 面積:142.4k㎡ 人口:34281人 郵編:25355 代碼:360730201
轄昌盛居委會,對坊、營上、富丘、坑塘、石江陂、胡屋、東風、王坑、半逕、葛藤、里逕、丘田、寺背等13個村委會。
固厚鄉 面積:141.7k㎡ 人口:23218人 郵編:342814 代碼:360730202
轄固厚、貴坑、中心坑、王竹、鳳凰、上坎、青山、椒坑、鐵樹、楂源、古溪、明坑、橋背、觀下、王西、小洋旻、蜀田等17個村委會。
田埠鄉 面積:165.1k㎡ 人口:21968人 郵編:342816 代碼:360730203
轄蓮塘居委會,田埠、九聯、文明、馬頭、王沙、東龍、龍下畲族、武村、武里、金錢壩、洋杭等11個村委會。
會同鄉 面積:183.9k㎡ 人口:27633人 郵編:342801 代碼:360730204
轄街上、會同、武朝、謝家坊、桐口、鷓鴣、百勝、南田、南坑、陂頭等10個村委會。
湛田鄉 面積:189k㎡ 人口:15455人 郵編:342825 代碼:360730205
轄湛田、新田、坳下、李家坊、井源、吉富、大富足、李村、長樂等9個村委會。
安福鄉 面積:88.1k㎡ 人口:9905人 郵編:342803 代碼:360730206
轄安福、馬跡、社溪、力源、西甲、羅陂等6個村委會。
東韶鄉 面積:268k㎡ 人口:19028人 郵編:342806 代碼:360730207 鄉政府現駐琳池
轄東韶、漳灌、勝利、陂頭、橫江、漢口、辛野、琳池、永樂、田營、南團等11個村委會。
肖田鄉 面積:228.9k㎡ 人口:9591人 郵編:342808 代碼:360730208
轄肖田、郎際、美佳山、柏樹、帶源、小吟、郎源、吳村等8個村委會。
釣峰鄉 面積:92.8k㎡ 人口:10284人 郵編:342811 代碼:360730209 鄉政府現駐下灣
轄釣峰、桃源、中羅、東山下、曾村、源尾、下灣等7個村委會。
大沽鄉 面積:170.5k㎡ 人口:13898人 郵編:342812 代碼:360730210
轄大沽、南林、漢頭、小沽、劉家坊、暘霽、上淮、古教等8個村委會。
蔡江鄉 面積:84k㎡ 人口:12995人 郵編:342828 代碼:360730211
轄蔡江、白門前、上湖坊、源頭、羅坑、雙溪、大坑等7個村委會。
【駐地郵編】 縣人民政府駐梅江鎮。郵編:342800。行政區劃代碼:360730。區號:0797。拼音:Ning Xian
㈨ 謝元龍的介紹
謝元龍(1204-1287):名唐、繼,別名晉卿,號卿、南塘,字元龍。江西省寧都縣黃陂鎮楊專依村人。南宋屬景定三年 (1262)壬戌特科狀元。是贛南第二個狀元。幼就讀於田頭牛石山房,勤奮好學,為當地舉人黃諒門下高足。紹定戊子科 (1228)中舉。初次會試,出於疏忽落第,經多年苦讀,方登金榜。曾任修職郎、隆興府 (今南昌)教授、湖北運干權留守司公事兼翰林學士。
㈩ 客家祠堂對聯中蘊含的文化
客家祠堂對聯中蘊含的文化(上)
姓名是漢族家族的標志和稱號。一個姓的歷史是中國歷史的一部分,也是中國文化的一部分。對聯,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支流,在姓氏文化方面得到一定展示。其最大特色就表現在姓氏祠堂上。過去,每一個姓氏的祠堂都必須撰寫或鐫刻別具一格的對聯。往往一看門上的對聯,就知道這家主人姓氏是什麼。
這些祠堂對聯浩如煙海,字字珠璣,能讓我們後人理解客家先賢勤勞儉朴、耕讀傳家、敦睦族誼、仁善積德、崇文重教的美德。祠堂對聯也是一條條客家人的家規家訓,是一部中華民族垂裕後昆、弘揚優秀家風的特種教科書。
祠堂,舊時又稱為「祠廟」或「家廟」,多建於墓所,故把祠堂稱為「祠室」。按《禮記》規定,只有帝王、諸侯、大夫才能自設宗廟祭祖。直到明朝,朝廷才開始允許老百姓建「家廟」。後來,祠堂多建於家族的聚居地或其附近。由於最早族人尚不多,便先置祠於宅中,隨著族丁的繁衍,便開始專門建起宗祠乃至支祠。
從民俗學家的角度看,祠堂是「用自己存在的方式詮釋時代文明」。作為中國民間保存最好的一種古建築群體,祠堂留給後人許多珍貴的歷史、文化研究價值。千秋功過,於祠堂可見一斑;華夏祖先,從祠堂可知譜序流傳。
我國是一個文明古國,其傳統文化不僅獨特,而且源遠流長。祠堂文化作為地方民俗文化重要組成部分,早在幾千年前的夏商周便開始萌芽,到宋代形成較完備的體系,明、清時發展到了高峰。從某種意義上說,祠堂文化的繁榮側面反映了這個歷史時期的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是政通人和、國泰民安的具體體現。
筆者居住於被稱為「客家搖籃」的贛南,由於工作需要,曾接觸過贛南眾多的姓氏祠堂,以及祠堂中的對聯,並且為這些林林總總的對聯作過注釋。為此,擬就客家對聯作一次粗淺的剖析,以展示古代宗祠文化內容的脈絡。
追溯宗族源流
尋根問祖,血濃於水,歷來是中華民族根深蒂固的傳統觀念;慎終追遠,一直是中國人無法揮去的情結。這種觀念在對聯中得到充分反映。如全南烏桕壩李氏宗祠聯:「歷明朝清代以來,紹述伯陽,數典不忘祖事;攬南嶺桃川之勝,昭垂忠武,建祠長耀中州。」
伯陽,老子的字。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上聯記述李氏宗族歷經明清時代至今的漫長歲月,追述李姓始祖老子,道出「不忘祖事」的緬懷之情。下聯著眼當前,點明祠堂建於「桃川」這塊風景秀麗的地方。桃川,即桃江,發源於全南縣境飯池嶂東麓,流經大庄、烏桕壩、南逕、金龍、城廂等鄉鎮,在上江鄉的江口匯入黃田江,流入贛江支流貢江。
1.突出人物
上猶縣英稍村蘇氏祠堂刻有一聯:「昆吾賜姓,蘇國祖德衍遠;亨公肇基,江南宗支綿長。」上猶英稍蘇氏祠堂,建於該縣黃埠鎮英稍村,位於上猶縣城東面。上聯突出先祖昆吾賜姓這一件事。昆吾:相傳顓項的後代夏朝的同監部落封在昆吾國(今河南許昌東),以封地為姓,稱昆吾氏。昆吾氏有子孫封於蘇(今河南濟源縣、溫縣一帶),其子孫又以封地為姓,稱蘇氏。下聯突出開基的祖先亨公,表達了本族「宗支綿長」的自豪感。
2.突出地域
「派紹婺源,源遠流長,代衍文章光世澤;基宏湘水,水環山拱,勢凌奎璧映名區。」這是會昌縣麻州鎮觀音排汪氏宗祠聯。上聯寫汪氏派開婺源縣,婺源,位於江西省東北部(贛浙皖三省交界處),是原徽州六縣之一。下聯寫流經麻州鎮觀音排的湘水。人的遷徙離不開居住地,地域表現了人們對故土的一種特殊的歸宿感。
再如龍南里仁栗園橘瑞堂聯:「派從文水分來,支流長遠;支是栗園崛起,根蒂堅深。」文水,李氏家族來自山西文水縣,文水在太原市往南76公里的地方,是唐朝女皇帝武則天的故鄉。
栗園圍始建於弘治辛酉年(1501年),為明代五品大員李清公所建,是龍南縣最大的客家圍,其狀為八卦圍。橘瑞堂門前有魚塘面積6.6畝,體現了客家人一脈相承的勤生產、重文教、圖發展的人文特色。
此聯突出地名,一古一今,一遠一近,將栗園李氏宗族的來龍去脈概述得一目瞭然。
頌揚整個家族
寧都縣洛口鎮羅氏祠堂聯:「豫章世澤;虔城家聲。」豫章,今南昌,羅族先祖出於豫章西山。虔城即寧都,古稱虔化縣。對聯贊揚了羅氏上代對後裔的影響和本家族良好的名聲。
再如寧都縣東山壩大布富溪羅氏大宗祠聯:「禮學名家第;忠臣孝子門。」對聯從學術與人品兩個方面贊美了本族門第的不尋常,即具有古人崇尚的道德規范。
石城縣城北關黃姓江夏志堅公祠書有一聯:「無雙世澤傳江夏;第一家聲表潁川。」江夏,黃姓有聲望的世家大族居住在江夏郡(今湖北雲夢縣東南)。潁川,指黃氏發源地潁川郡,也指西漢黃霸,曾任潁川太守。此聯把黃氏家族冠以「第一」「無雙」,很有幾分底氣。
緬懷祖先功德業績
從眾多的祠堂姓氏對聯可以看出,聯中所描寫的內容不少是古往今來本姓氏中的名人,有大儒賢達、文臣武將、隱士孝子……作者多從其業績、道德、修養、學問、處世等方面加以贊頌。而且對聯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以緬懷祖德、標榜家聲為主,期望後輩承賡祖業,光耀門楣。
1.概括性述說
「祖德流芳輝日月;宗功傳世映山河。」這是寧都縣賴村鎮石街蕭氏家廟聯。蕭姓從鄰村新民半逕遷此,已有十多代。對聯寥寥14字,運用誇張手法,贊頌了祖先德輝日月,功映山河的功德業績,氣勢磅礴。
此聯觀點鮮明,單述祖德宗功一件事,而有的對聯則另闢蹊徑,思古與寫今融為一體。如石城溫氏崇先公祠聯:「溯祖宗功德,敦親睦族,福澤綿長,名垂青史; 揚崇先紀綱,文經武緯,祿利延祥,業績新章。」對聯在追溯祖宗功德的同時,不忘繼承先輩紀綱,再創新的業績。
位於石城縣城琴江東路的李家屋紫雲堂刻有一聯:「隴西發祥,支派繁衍思祖德;城東分梓,人文蔚起沐宗恩。」贊美祖德的同時,又追溯本姓源流。
2.對某一個或多個祖先加以贊頌
興國縣西街越國公祠聯:「功業煥皇唐,拜相封公,江右推吾先祖始;賢聲昭越國,建祠肇祀,平川辟爾後人基。」越國公祠,為祀邑人鍾紹京而建。鍾紹京,字可大,唐朝興國清德鄉人,中國古代著名書法家。中宗景年間,任宮苑總監,時韋後毒死中宗,結黨篡政,臨淄王李隆基與紹京密謀靖亂,紹京率宮中丁匠200餘人至太和殿共除韋後,一舉平定韋氏亂。睿宗拜紹京為中書侍郎,參知政務。次日又加封中書令、越國公。景雲元年,改為戶部尚書,外任彭州刺史。玄宗即位,復召拜戶部尚書。年逾八十而卒。
對聯贊頌了先祖越國公一舉平定宮廷之亂,奇謀彪炳史冊的豐功,表達了後人對他的崇敬之情。這是突出先祖之中一人的聯例。
還有贊頌多人的。如會昌縣城蕭氏宗祠聯:「佐沛公,封酇侯,名世挺生追漢代;官太傅,升大將,人才輩出溯蘭陵。」沛公,漢太祖高皇帝劉邦,沛豐邑中陽里人,漢朝開國皇帝。早年是沛縣泗水亭長,後尊稱沛公、漢王。上聯贊漢代蕭何,蕭何,爵號酇侯。他在楚漢相爭中,輔佐高祖,守關中,轉漕給軍,兵不乏食,因以致勝。高祖即位,論功行賞,評為第一,封酇侯。太傅,即蕭何的六世孫蕭望之(約公元前114年至公元前47年),漢宣帝時曾任太子太傅,東海蘭陵(今山東省蘭陵縣蘭陵鎮)人,徙杜陵(今陝西西安東南)。
在眾多姓氏祠堂聯中,可以說,每一個姓氏都會記述引以為豪的先人,融入本族一個個先祖名人功成名就的奮斗史;每一副對聯,都是一條發人深省的箴言;每一個故事,都是一個感人的勵志奮斗藍本。
試舉數例以饗讀者。
楊姓的如興國縣城崗鄉楊氏宗祠聯:「清風慕四知,勵節卻金,廉吏貽謀光世胄;白雪深三尺,親師重道,名儒德業耀宗功。」
四知:楊氏家喻戶曉的「四知堂」,出自東漢楊震的故事。楊震,字伯起,東漢弘農郡華陰縣(今陝西南部)人。少好學,明經博覽,時被稱為「關西孔子」。歷任荊州刺史、涿郡太守等職。《後漢書·楊震傳》記載:「任東萊(今山東萊州市)太守,當之郡,道經昌邑,故所舉荊州茂才王密為昌邑令,謁見。至夜,懷金十斤以遺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無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密愧而出。後轉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謁,子孫常疏食步行,故舊長者,或欲令為開產業。震曰:使後世稱為清白吏子孫,以此遺之,不亦厚乎。」楊震到了東萊郡上任之後,親自書寫。「四知」二字牌匾掛於公堂之上,作為一面明鏡,時刻用來對照、鞭策自己,成為歷史上的廉吏,這就是楊氏的「四知堂」。後來楊震的子孫世代任公卿,成了東漢的世家望族。
白雪深三尺,是說「程門立雪」的故事。楊時(公元1053年至1135年),宋代著名理學家。祖籍弘農華陰(今陝西華陰東),南劍西鏞州龍池團(今屬福建將樂縣古鏞鎮龍池社區)人,熙寧九年進士。有一年,楊時赴瀏陽縣令途中,同友人去老師程頤家請教。時值隆冬,天寒地凍,他們行至半途,朔風凜凜,他們把衣服裹得緊緊的,匆匆趕路。來到程頤家時,適逢先生坐在爐旁打坐養神。楊時二人不敢驚動打擾老師,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門外,等候先生醒來。這時,楊時的一隻腳凍僵了,冷得發抖,但依然恭敬侍立。過了良久,程頤一覺醒來,從窗口發現侍立在風雪中的楊時,只見他們通身披雪,腳下的積雪已一尺多厚了,趕忙起身迎他倆進屋。此後,「程門立雪」的故事就成為尊師重道的千古美談。
再如謝姓的寧都縣黃陂鎮楊依謝氏家廟聯:「東山宰相,初日芙蓉,恪守陳郡嫡義;淝水將軍,清風柳絮,流傳江左文章。」
東山宰相,即謝安(公元320年至385年),字安石,東晉名士、宰相,漢族,陳郡陽夏(今河南太康)人。他性情閑雅溫和,處事公允明斷,不專權樹私,不居功自傲,有宰相氣度、儒將風范。據《晉書·謝安傳》記載,西晉南遷後謝氏家族鬱郁不得志,年輕的謝安隱居到浙江會稽的東山。41歲那年,謝安離開會稽東山來到南京(當時叫建鄴)做了官。他在今南京城東30里的一個土山(即今江寧區政府後山)上,造了一座別墅,並按會稽東山的名字把此山也稱東山,人們因此稱謝安為謝東山。
淝水將軍:公元383年8月,淝水河畔。東晉與前秦交戰,苻融率25萬先鋒軍隊,苻堅率步兵60萬、騎兵27萬,共112萬大軍。東晉以謝安之侄謝玄為先鋒,率領經過7年訓練,有較強戰鬥力的「北府兵」8萬沿淮河西上,迎擊秦軍主力。東晉面對大軍壓境,下達詔令,任命尚書僕射謝石為征虜將軍、征討大都督,任命徐、兗二州刺史謝玄為前鋒都督,與輔國將軍謝琰西中郎將桓伊等人,統帥8萬兵眾抵抗前秦,並讓龍驤將軍胡彬帶領5000水軍援助壽陽,共分三路兵馬北上迎擊前秦軍。東晉獲勝,前秦戰敗後苻堅被殺。
江左文章:謝靈運(公元385年至433年),漢族,原籍陳郡陽夏(今河南省太康縣),出生在會稽始寧(今浙江省紹興市上虞區謝塘鎮),是陳郡謝氏士族。南北朝時期傑出的詩人、文學家,浙江古稱江左。
這些歌頌人物姓氏的楹聯,如同一部文化史書,讓我們從中看到我國歷史長河中涌現出來的人才宛若群星璀璨。這裡面有大儒賢達、文臣武將、隱士孝子……他們撫國附民、廉而盡職、勇而知義、禮賢下士、學行昭著……其實這些對聯人物與事跡,組成了中華民族的一種高尚道德、文化傳統。這不僅僅是哪姓哪族的自豪與驕傲,也是中華大家庭中每一個炎黃子孫引以為榮的。
有的對聯面對當時當地,記述本族人的平凡義舉、族中軼事,生動感人。如興國縣瀲江鎮竹壩村陳家祠聯:「三朝將相勛臣第;九世和同義士家。」聯中的「義士」家,寫的就是陳氏一個普通的祖先陳洪進,他治家嚴謹,據說有一年旱災,一個盜賊夜入其家,蜷伏在樑上打算偷點財物,陳洪進察覺後,召集全族子孫訓話,教大家要讀書習藝,否則將來會落得跟這位樑上君子一樣的境地。盜賊聞言,慌忙躍下拜伏請罪。陳洪進沒有將盜賊治罪,反而資助其謀生,後人稱其為義士之家。
興國縣三僚廖氏楊公祠聯:「竹杖精奇,萬里河山歸杖下;青囊元妙,一天星斗隱囊中。」興國縣三僚村是中國風水地理文化第一村,位於興國縣梅窖鎮。狀如太極圖形,兩座寺廟、七口池塘各具代表意義,大量宋代以來的古墓,是不同時代風水作品的匯集,一代風水師楊筠松(救貧)曾隱居於此,傳道授業。
為中國風水祖師楊筠松立祠祭祀,是興國三僚村特有的文化現象。三僚村世居楊筠松兩個弟子曾文辿、廖瑀的後代,曾廖兩姓各為楊筠松建祠一座,廖氏楊公祠位於三僚村盆地的西北部御屏峰下。聯中所說「竹杖精奇」寫的就是本族廖瑀的軼事。相傳他曾入山學道,長居虔化(古寧都縣)翠微峰金精洞內讀書習道,自號「金精山人」,故後世稱之為廖金精。楊筠松在興國、寧都、於都一帶活動時,廖瑀與他相遇於寧都。當時廖瑀年少氣盛,不服楊筠松,屢屢與楊鬥法。一次,黃陂廖氏請楊筠松勘定一個門樓位置,廖瑀預先一天用羅盤定準了方位,並在地下埋了一個銅錢做標記。第二天,楊筠松來後,卻不用羅盤,只是用手裡的一根竹竿,隨手往地下一插,卻正插中了銅錢中的方孔。廖瑀這才服了,立即虔誠地拜楊公為師,早晚追隨楊筠松,廖瑀從黃陂中壩隨師傅遷到興國三僚村居住,後來得到楊公親傳青囊秘籍。
再看石城縣城北關黃姓志堅公祠的一副長聯:「琴水漾波流,叔度宗風,清涵千頃,廿一枝分布中邦,邵武宗風振天下;仙峰憑仰止,次公世跡,瑞集九苞,十八葉肇開河麓。琴江文翰甲吾家。」對聯不僅贊美了先祖叔度、次公的宗風世跡,還穿插了他們黃氏一家大族分支的故事。「廿一枝」「十八葉」,說的是五代後周廣順元年(951年),年已八十高齡的邵武和平黃氏大族祖峭山公,他將二十一房子孫召集齊全,然後當眾宣布了一個重大決定:「將黃家自春申君以後數千年所積累的祖產銅錢八十萬貫,金銀八百餘稱,一並均分為二十一份,合令三個妻子名下共二十一房子孫,各領祖傳家產一份,隨即離開家鄉,另立基業,自謀發展。」由於當時三位夫人啼泣請求,峭山公便對原來的決定稍作改動,重新宣布:「除官、吳、鄭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長子一房奉養老母以盡溫情之義以外,其餘十八房子孫,不許戀此一方故土,須各自信步天下,擇木而棲,相地而居。」接著,峭山公卜占離家吉日,並於這一天將新修的《黃氏家譜》二十一套分授二十一子,各領一套,囑令他們隨身攜帶,妥善珍藏,不忘所出。峭山公要兒孫分家,獨立出外闖世界的戰略眼光,得到大家贊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