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江山代有才人山!與我同姓的歷史名人及光榮事跡潘欣悅
季孫:中華潘姓其中一宗系的受姓始祖。季孫公,周畢公高之四子也,畢公高歷相文武成康封於畢,世子襲爵,季孫公食采潘地,從而得姓,是為潘氏始祖。
潘崇:春秋楚成王時太師,助楚穆王繼位有功,被穆王封為太師,兼掌上環列之尹。
潘璋:字文珪,東郡發干(今山東冠縣東)人。
潘岳:字安仁,滎陽中牟(今屬河南省)人,西晉文學家、名臣。善綴辭令,長於鋪陳,造句工整,充分體現了太康文學講求形式美的傾向,所以在當時與陸機受到同樣的推崇。
潘綜:晉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孫恩起義,與父驃路遇兵。
潘尼:潘岳之侄,官至太常卿,在文學上與潘岳齊名,世稱「兩潘」,其詩注重詞藻,多應酬贈答之作,明人輯有《潘太常集》。
潘正夫:唐代駙馬,尚懿宗長公主,拜駙馬都尉,官至少傅,封和國公,歷事四朝。
潘美:大名(今屬河北省)人,北宋名將,在滅南漢、南唐、北漢時立下奇功。宋太宗雍熙三年(即九八六年)攻遼,潘美因指揮失當,使名將楊業陷敵犧牲,而受降級處分。
潘仝:字會道,漢族,祖籍河南滎陽。宋朝廣州觀察推官(三品)升秘書閣學士(一品)。
潘任:字肩宏,漢族,潘仝之孫。宋景炎元年從丞相文天祥起兵抗元,受封扶駕征討大將軍;宋祥興元年趙昺帝晉升其為兵部尚書。宋亡後絕食而終,明太祖朱元璋頒謚「忠節」。
潘良貴:(1094—1150)字義榮,一字子賤,號默成。婺州金華(今屬浙江)人。宋代官吏、學者。
潘宗亮:宋代官吏,仕至太常卿,進士。遷居杭州(今屬浙江)。
潘閬:大名人,宋太宗時進士,其詩詞筆調清新,往往有出塵之語。
潘翼:青田人,宋代學者,學貫諸子百家,工古文,邑人登科者多出其門。
潘璋:字栗夫。金華人。明·成化八年進士。歷任工部營繕司主事、都永主事,四川按察司僉事,陝西按察副使。
潘耒:江蘇省吳江人,清初學者,博涉經史及歷算聲韻之學,曾參與纂修《明史》。
潘大臨:黃崗人,宋代詩人,與弟大觀皆以詩名,有《柯山集》遺世。
潘自中:宋代松陽人。曾江州司理,不媚上,不誣人,力雪冤案。
潘季馴:字時良,號印川,浙江省烏程(今吳興)人,明代著名水利家。
潘之恆:歙縣(今屬安徽省)人,明代文學家,撰有《敘曲》、《吳劇》等劇評,並有詩集《涉江集》。
潘振承:福建龍海市白礁村人,廣州十三行首商,十八世紀世界首富。
潘檉章:江南吳江(今屬江蘇省)人,明末清初學者,著有《國史考異》,顧炎武推其精審。
潘平格:浙江慈溪人,明清之際思想家,強調在日用實際上去追求真理,提出「渾然一體」、「見在人心」的理論,著有《求仁錄》。
潘亦雋:江蘇省蘇州人,清初畫家,其族弟潘奕鏊、潘奕鈞、潘奕蔭、潘奕藻等都是知名畫家。
潘作梅:字肖野,號戒平。清代烏程(今屬湖州)人,安吉籍。雍正元年拔貢。官海寧學正。冷官二十年,不慕榮利。博學多藝,精書法。畫山水得倪雲林逸致。
潘澤:字惠昔,清代山東省東昌府冠縣(今山東冠縣)人,其祖先自山西洪洞遷來至此。
潘清:雍正四年間與翁岩、錢堅創立清幫,史稱青幫,為青幫三祖之一。
潘世恩:乾隆五十八年狀元。(1769-1854)清朝大臣。
潘祖蔭:字伯寅。江蘇吳縣人。年十七應順天鄉試挑取謄錄。
潘宗耀:字繩武,號虹橋。清代永嘉人。嘉慶六年舉人。歷丹徒、江浦知縣,士民愛戴。有《五梅一研齋詩鈔》。
潘峰:潘峰(1915-1994),安徽省六安市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94年1月19日因病逝世,終年79歲。
潘焱:潘焱(1916-1999),河南省新縣卡房鄉老葉灣村潘家下灣人。1929年參加紅軍游擊隊編入光山縣獨立營。1988年7月被黨中央軍委授予中國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
潘世征:潘世征(1916-1961),湖南省寧鄉縣人。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著名文學家周立波作序,給予這本遺著很高的評價。
潘壽才:潘壽才(1906-1974),河南省新縣人。1928年參加光山縣游擊隊。1974年2月9日因病逝世,終年68歲。
潘振武:(1907-1988),湖南省常德縣人。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7年參加常德縣秋收暴動。1988年7月被中央軍委授予人民解放軍一級紅星功勛榮譽章。1988年9月22日因病逝世,享年81歲。
潘虎:潘虎(1900-1930.12),湖南省瀏陽縣人。1930年9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6年參加國民革命軍第8軍,隨軍北伐,因作戰勇敢,相繼升任排長、連長。
潘濤:潘濤(1911-1937.6.23),福建省仙游縣人。1931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驥:(1896-1931.5),江西省余干縣人。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0年6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大革命時期,1925年參加國民革命軍,在第5軍隨營學校學習
潘一福:(1911-1932.6),安徽省金寨縣人。學徒出身,1929年參加革命,從事地方工作。1930年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先後在紅1軍、紅4軍12師36團當戰士。1932年調入紅25軍75師225團2營4連當文書。
潘月明:(1904-1932.5),湖北省陽新縣人。早年家庭貧苦,從小在煤窯做工、拾煤。1926年10月七約煤礦工人成立工會,常去參加開會。後參加了海口農民軍。1927年5月任七約山農民協會委員會會長。1932年5月率部在四季山與敵作戰,不幸犧牲,時年28歲。
潘心元:(1903-1930),又名潘心殷、潘心員,化名彭清泉。湖南省瀏陽縣人。是中國共產黨早期從事工農運動和武裝斗爭的重要領導人之一。
潘世雅:(1903-1937.2.28),浙江省蒼南縣五鳳鄉上村人。1934年參加革命。1935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在福鼎黃仁加入赤衛隊,任交通員。
潘永階:(1910-1934),湖北省大悟縣人。1930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幼卿:(1912-1935.1),湖北省大悟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
潘壽德:(1900-1931),河南省新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受農民土地革命運動的影響,嚮往革命。1928年10月,參加弦南革命紅學會。1929年4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52年,黨和人民政府追認為革命烈士。
潘克忠:(1882-1929),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
潘伯成:(1908-1934.11),福建省福安縣人。出身於貧苦農民家庭。1933年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忠汝潘忠汝(1906-1927),原名潘汝庭,湖北省黃陂縣人。出生於農民家庭。1926年由團轉入中國共產黨。最後因傷勢過重,被戰友們抬出城門後壯烈殉職,時年21歲。
潘河瑜:(1901-1932.10),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1927年參加革命,積極參與組建七里區防務會,不久加入中國共產黨。
潘榮初:(1902-1931),安徽省金寨縣人。出生豪門家庭。1925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1925年在南京金陵大學讀書時參加革命。
潘遐林:(1909-1929.4),湖北省黃安(今紅安)縣人。出生於一個貧苦農民家庭,少年時期當過學徒。1927年參加革命,同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以做裁縫為掩護,宣傳革命主張,發動農民革命,發展黨的組織,組織農民協會。
潘瑞吉(1945.10-—),浙江省永嘉縣渠口鄉泰石村人。1963年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1988年9月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晉升為少將軍銜,2002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潘子忠:廣西岑溪縣人。中國共產黨黨員。1929年參加廣西百色起義,擔任中國紅軍第七軍的基層幹部,隨部投入創建和鞏固右江革命根據地的斗爭。
潘鼎新:名毓,又名平界,字祖義。華容人。1906年(光緒三十二年)率兵響應萍瀏澧起義,事敗逃亡日本,入同盟會。次年8月,參與組織共進會。1908年回國,參與創辦《商務報》。
潘天壽:浙江省寧海人,當代中國畫家、美術教育家,擅寫意花鳥和山水畫,布局善於「險、破險」,筆墨有金石味,樸厚勁挺、氣勢雄闊,熔詩、書、畫、印於一爐,亦能人物,並長於指畫。著有《中國繪畫史》、《治印談叢》等。
潘漢年:宜興歸徑人。1925年入黨。1927年任國民革命軍總政治部機關報《國民軍日報》總編輯。
B. 湖北的黃陂這一地名有什麼來歷
湖北黃陂現為武漢市黃陂區。陂,池塘也。公元前648年,楚成王滅黃國,遷黃國臣民於此。楚莊王十五年(公元前599年),楚國令尹孫叔敖築陂塘灌溉農桑,因此地多黃國後裔,故得名黃陂。
漢屬荊州江夏郡西陵縣。漢末大將黃祖於此築城,名黃城。東漢建安十三年(208年),魏王曹操在黃陂黃花澇置石陽縣,為魏國荊州江夏郡駐地,為建置之始,有1800多年的歷史。
南朝宋元徽四年(476年)、南齊建元元年(479年),隋開皇十八年(598年),先後三次設置木蘭縣,木蘭縣駐地位於花木蘭出生地黃陂大城潭鎮(今黃陂區姚家集街道大城村),所轄地域包括今黃陂區北部和紅安縣西南。唐武德三年(620年)廢除木蘭縣,並入黃陂縣。
唐為南司州、安昌郡駐地。後南司州更名黃州。黃州改治邾城,黃陂屬淮南道黃州。宋屬淮南西路黃州齊安郡。元世祖至元十二年(1275年),屬湖廣行省黃州路。明屬湖廣布政使司黃州府。
中華民國,先後屬鄂東道,江漢道、省直轄。自民國二十一(1932年)年起,先後屬第四、二、三行政公署及鄂東行署。
1949年,黃陂屬孝感專區管轄。1959年,劃歸武漢市。
1998年,國務院同意撤銷黃陂縣,設立武漢市黃陂區,行政級別為副廳級,享有地級市經濟許可權,以原黃陂縣的行政區域為黃陂區的行政區域,區人民政府駐黃陂大道380號。
(2)湖北黃陂縣戰友會擴展閱讀
黃陂的地理環境
黃陂區地處武漢市北部,湖北省東部偏北,黃陂區南鄰東西湖區、江岸區,東連洪山區、新洲區,西北交孝感市,東北交黃岡市。
黃陂區位於長江中游,大別山南麓,地勢北高南低,為江漢平原與鄂東北低山丘陵結合部。大體上是「三分半山,一分半水,五分田」。
北部為大別山余脈,屬低山丘陵區,海拔在150—850米,面積佔全區的17.8%;有武漢市最高峰雙峰尖(872.5米)。中部為平原丘崗區,海拔在30—150米之間,面積佔全區68.9%;南部為平原湖區,海拔在30米以下,面積佔全區的13.3%。
黃陂區水資源豐富,擁有「百庫千渠萬塘」之稱。有長江、灄水、府河等大小河流31條,河流總流長799.91公里,流域面積3504.3平方公里。工業、農業、生活用水充足。黃陂區有湖泊35個,其中武湖、童家湖、後湖較大,黃陂區湖泊總面積252.64平方千米。多年平均徑流量10.9億立方米。
黃陂區屬亞熱帶季風氣候,雨量充沛、光照充足,熱量豐富,四季分明,年平均無霜期255天。春季溫和濕潤,夏季高溫多雨,秋季涼爽少雨,冬季乾燥陰冷。多年均日照時數1917.4小時。多年均降水量在1202毫米,為中南地區降水量較均衡的地區。
C. 幫我找一下重慶市,永川區,四明村的譚德強,曾經在湖北省黃陂當過兵
既然你都知道姓名,地址,為什麼不直接去四明村找他?難不成他不在四明村?如果真的不在當地,老實說那你要找到是很難的!
D. 黃陂的將軍有哪些
黃陂區的將軍有:藍天蔚、胡龍驤、蔡濟民、應龍翔、吳醒漢等。
1、藍天蔚
藍天蔚(1878—1921),中華民國軍事將領, 民主革命家,湖北武漢人。
1907年4月,藍天蔚赴奉天,在東三省總督徐世昌手下任職。
中華民國成立後,藍天蔚加入黎元洪領導的民社,疏遠掌握大權的袁世凱。1913年參加二次革命,1914年被投入監獄,經參謀次長陳宧斡旋而獲釋放。
1921年5月,為響應孫中山北伐,在湖北省組織鄂西聯軍。1922年1月,遭孫傳芳擊敗,退避四川夔州(今重慶奉節),被四川軍閥但懋辛逮捕。准備押送重慶時,藍天蔚開槍自殺成仁。
2、胡龍驤
胡龍驤(1888--?),字百城,湖北黃陂人。早年畢業於湖北將牟學堂,後任黎元洪第二十一混成協四十標隊官,1909年9月畢業於軍咨府軍官學堂(陸軍大學前身),曾任教練所總辦,車站司令官,參謀本部第三局局長,1913年10月任陸軍大學堂首任校長。1922年任將軍府將軍,授陸軍中將銜。
3、蔡濟民
蔡濟民(1886—1919),原名國楨,字香圃、幼襄。湖北黃陂人。少通經史,善詩文。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入湖北新軍,後入湖北陸軍(特別)小學堂。不久,任陸軍第八鎮十五協二十九標二營司務長、排長等職。
1917年被孫中山任命為護法軍政府鄂軍總司令。1919年1月28日在利川被川軍方化南殺害。1922年黎元洪總統特追贈其為陸軍上將。1927年湖北省政府公葬於武昌伏虎山。
4、應龍翔
應龍翔(1877--1948),字雲從,湖北黃陂人,早年入湖北新軍當兵,1899年由張之洞選派留學日本,入成城學校、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二期步兵科,1903年11月回湖北,任湖北將弁學堂教官,1904年調赴北京任練兵處軍政司器械科監督,後任陸軍部科長、一等咨議官。
1911年5月任河南陸軍第29混成協統領,賞陸軍協都統銜,旋因密謀河南革命,被河南巡撫撤職。
5、吳醒漢
吳醒漢(1883—1938),1883年出生於武漢市黃陂區王家河街棲鳳村解家田。中國近代民主革命家,是指揮武昌起義當夜戰斗的兩名司令部領導成員之一,也是起義成功後軍政府謀略處與集賢館的主要領導人之一,有「首義金剛」之譽。
吳醒漢將軍歷任湖北軍政府軍務司副司長、軍備司司長、戰時司令部作戰主任參謀、都督府參謀長兼護軍司令、靖國軍第一軍總司令、黎元洪大總統府顧問、孫中山大總統府參軍、中國國民黨黨史編纂委員會編纂等職,民國初年,被授予陸軍中將軍銜。1938年8月18日在黃陂病逝。
E. 黃陂縣退役軍人事務局在什麼地方,有公交車到那裡嗎
黃陂縣退役軍人事務局應該在縣城裡有公交車到那裡
F. 湖北黃陂縣有養魚技術嗎
魚的品種比較多,看你要養殖哪個品種了
G. 湖北省武漢黃坡區空降兵部隊
湖北省武漢黃坡區空降兵部隊 你想知道什麼的 沒寫清楚塞
H. 黃陂區的名人
黃陂區的名人有黎元洪
一、黎元洪
黎元洪(1864年10月19日—1928年6月3日),原名秉經,字宋卿,是湖北黃陂人,故稱「黎黃陂」, 中華民國第一任副總統、第二任大總統。世居湖北黃陂西鄉、縣城、東鄉與北鄉。
二、塗治
塗治(1901.7.1-1976.1.1),農學家。湖北黃陂人。1924年畢業於清華學校。1929年獲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院博士學位。八一農學院教授、院長,中國科學院新疆分院第一副院長,新疆農業科學院院長。對新疆的教育與科學事業及農業生產的發展做出了積極的貢獻。
三、田長霖
田長霖(1935.07.24-2002.10.29),湖北黃陂人,傳熱學家、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首批外籍院士,香港創新科技委員會首位主席。
四、陳慶宣
陳慶宣,地質力學家 1916年4月4日生於湖北黃陂。1941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地質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2005年10月2日逝世。 曾任國土資源部地質力學研究所研究員。首次在實驗構造方面研究了扭裂隙的形成條件和過程以及長期應力作用下岩石非彈性變形。
五、黎重光
黎重光(1903~1983),原名紹基,湖北黃坡人,民國臨時大總統黎元洪長子。民國9年(1920年)去日本東京求學,3年後回天津,入南開大學讀書,畢業後曾任濟南魯豐紗廠和中興煤礦公司董事長等職務。
建國後,他先後從香港調回輪船5艘,重建中興輪船公司,任董事長,致力於祖國航運事業的發展,1956年曾受到周恩來總理的接見。
I. 湖北省黃陂縣
「湖北省黃陂縣下石村」現在是前川街下石村,至於徐元初,就不認識了。
J. 湖北籍高官一覽表
截至2020年2月份,湖北籍的省部級領導有秦基偉、徐海東、伍修權、王平等。
1、秦基偉
秦基偉歷經土地革命戰爭、抗日戰爭、解放戰爭、抗美援朝戰爭結束後,歷任雲南軍區副司令員,昆明軍區副司令員,成都軍區司令員,北京軍區司令員,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等職,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副委員長。
為中國共產黨第十一至十三屆中央委員,第十二屆中央政治局候補委員,第十三屆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軍委委員、常委。
1955年被授予中將軍銜,榮獲二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
4、王平
王平(1907年10月12日-1998年2月8日),湖北陽新縣王英鎮東源(原三溪口鎮永福里橫溪沅鄉)大湖地村人,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原名王惟允,後改名王平。1930年5月,參加中國工農紅軍,同年九月加入中國共產黨。
1955年被授予上將軍銜。是第二、三屆國防委員會委員,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中國共產黨第十一屆中央委員。
1998年2月8日16時42分,原中共中央顧問委員會常務委員,中央軍委原常務委員、副秘書長,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後勤部原政治委員王平同志,因病醫治無效,於在北京逝世,終年91歲。
5、王曉東
王曉東,男,漢族,1960年1月出生,江西信豐人,中央黨校研究生學歷,哲學學士,1983年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83年8月參加工作。
現任十九屆中央委員,湖北省委副書記,省政府省長、黨組書記,湖北陸軍預備役高射炮兵師第一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