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坡伏擊戰資料是什麼。急!!!!!!!!
黃陂、草台崗戰來役是第源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中央紅軍打的最大的一次伏擊戰。共殲滅了蔣介石3個主力師,2.8萬餘人,俘敵1.9萬餘人,俘敵師長2人,擊傷1人,繳獲各種槍1.5萬余支,還激獲了300多挺最新式的機關槍和40門大炮以及無數其他軍用物資,是第四次反圍剿的關鍵一役。這次勝利使中央革命根據地和閩浙贛革命根據地連成一片,形成了一個東到汀州、龍岩、西臨贛江,北接樂安、宜黃,南達贛州附近,跨越湘贛閩粵四省的廣大區域,發展到鼎盛時期。紅軍也迅速發展壯大,紅一方面軍發展到10萬餘人,其中主力部隊和地方部隊各約5萬人,全國紅軍發展到30萬人。
Ⅱ 朱德參與領導南昌起義有哪些策略
1927年8月,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軍長。起義軍主力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後,同陳毅率領余部轉戰閩贛粵邊界,到農村找立足點,堅持革命斗爭,保存革命力量,並對部隊進行多次整頓,把一部分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分配到連隊中去,加強基層工作。他領導部隊由單純打仗轉變為同時做群眾工作,發動農9進行打土豪的斗爭;在軍事上開始實行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轉變;由硬打硬拼轉變為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後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農9的游擊戰爭。1928年1月,同陳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了遍及十餘縣的湘南起義,把工農革命軍和湘南農9運動結合起來,武裝奪取政權。先後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師。同年4月,同陳毅率起義部隊和農軍轉移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長。同黨代表毛澤東一起指揮第四軍進行五斗江、草市坳、龍源口等戰斗,挫敗了國9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多次「進剿」和「會剿」。1929年初,他同毛澤東率部9贛南出擊,後轉入閩西,建立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他在中共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上作軍事報告,並參與制訂會議決議。1930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8月,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任紅軍總司令。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同毛澤東一起,指揮第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敵,先後挫敗國9黨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圍剿」,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7月發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論述紅軍的階級性質、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政治訓練等問題,提出:「紅軍的戰鬥力不僅是靠軍事技術的條件來決定,最主要的是靠紅軍的階級政治覺悟、政治影響,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瓦解敵人的軍隊。」這一論述對進一步提高紅軍戰鬥力起了積極作用。同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軍事人9委員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一起,指揮所部以大兵團伏擊戰法,於黃陂、草台崗等地殲滅國9黨軍主力近三個師,挫敗了國9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在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和周恩來、王稼祥都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後,朱德繼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他和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擺脫國9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在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合、1936年6月紅二方面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合以後,他先後同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9應等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一道,維護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和紅軍的團結,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等地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937年6月,兼任軍委成立的軍事研究委員會主任,領導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開展軍事教育。
Ⅲ 第一至第五次「反圍剿」的領導人分別是誰﹖
第一次「反圍剿」的領導人是:毛澤東、朱德。
第二次「反圍剿」的領導專人是:毛澤東。
第三屬次「反圍剿」的領導人是:毛澤東。
第四次「反圍剿」的領導人是:周恩來、朱德。
第五次「反圍剿」的領導人是:博古、李德、周恩來。
「反圍剿」是紅軍應對國民黨蔣介石的封鎖所做出的行動,發生於1930年冬,前後共五次。紅軍在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後,被迫開始長征。
1930年冬,中國共產黨六屆三中全會後,皖西地區黨組織積極糾正李立三「左」傾冒險主義錯誤,而蔣、閻、馮軍閥混戰,蔣介石獲勝,使蔣介石有了「圍剿」紅軍的力量和時機。於是,蔣即著手部署對革命根據地進行「圍剿」。
前四次「反圍剿」紅軍都取得了勝利,第五次「反圍剿」,由於王明等「左」傾冒險主義的錯誤領導,紅軍苦戰一年也未能打破敵人的「圍剿」。1934年10月,紅一方面軍主力部隊被迫撤出根據地,開始長征。
網路——中共五次反「圍剿」
Ⅳ 求古今名將的排名及簡介,比如張飛排名64,簡介…。謝謝!
中國古代十大名將
1、 孫武
世界第一兵書《孫子兵法》的作者,中國乃至東亞軍事學之父,率三萬卒入郢(ying,楚國的都城,今湖北江陵縣北),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跡。
2、 吳起
亞聖,其治軍思想對後世產生重大影響,戰國第一名將。軍政兩道奇才,戰國早期改革家之一。
3、 李靖
唐初第一名將,《李衛公兵法》與《唐太宗李靖問對》的作者。騎兵戰天才,其對突厥的決定性勝利,間接導致了阿拉伯帝國的瓦解與羅馬帝國的滅亡。
4、 孫臏
《孫臏兵法》的作者。其兩次大破魏軍的戰績使齊國大振,與強秦並稱「東帝」「西帝」的根源之一。在戰略戰術方面均有奇才,不愧為孫武的後代——脾氣也與老祖宗一樣,功成身退。
5、 韓信
漢初第一名將。西漢的實際締造者。古兵法的整理者之一(另一位是張良)(說實話,老韓實在很強勁,但考慮到其缺乏國際影響,兵法也沒傳下來,只能委屈排第五)
6、 李世民
唐朝的開朝皇帝。有史以來削平天下速度第一,被譽為中華帝國第一明君。但考慮到其手下眾多名將的助力,之前的戰績也不是毫無可議。居韓信之下,宜也。
7、 岳飛
常勝的名將,以少勝多的行家裡手。南宋的救命恩人——至少掙下了和談的資本,雖然他本人不這么看。可謂韓信後身(結局也差不多),其岳家軍組織嚴謹,開後世軍閥部隊的先河。
8、 曹操
魏國開國皇帝。《孟德新書》的作者,與光武帝有異曲同工之妙。官渡之戰勝得實在僥幸,有天上掉餡餅之嫌。常勝將軍兼多敗將軍(決定中國命運的決戰,除去官渡、赤壁、漢中,皆敗陣),故列第八。
9、 陳慶之
南北朝第一名將。帶七千騎兵殺入洛陽,期間陷城四十七,北魏數十萬大軍皆潰。晚節不保,但考慮到純屬不可抗拒力(發洪水),且回到粱朝便以一萬兵全殲侯景七萬大軍,只剩他老哥一個,列為第九當之無愧(小陳和岳聖一樣攤上這么個主子,功業不濟,命也)。花絮:當初,毛爺爺在讀《南史·陳慶之傳》熱血沸騰,擲書而起。
10、 項羽
東方的漢尼拔(一樣的苦大仇深、一樣的使過「破釜沉舟」、一樣的所向無敵、一樣的功敗垂成、一樣的一生只吃一場敗仗但軍事生涯就此完蛋——連吃敗仗的年份都一樣,嗚呼!)最佳戰例:以三萬疲憊之師千里奔襲,半日破劉邦六十萬之眾。垓下之戰,以十萬兵力敵韓信五十萬,非戰之罪也。但其戰略頭腦太成問題,雖非智障,但至少與常人相去不遠。故漢尼拔被稱為西方戰略之父,與孫子齊名,而小項卻被民間貶為莽夫典型,與呂布同類。
Ⅳ 指揮紅軍粉碎國民黨對中央蘇區第4次圍剿的是
1932年底,蔣介石糾集三十多個師的兵力,分中、左、右三路軍對中央革命根據地進行第四次「圍剿」。中路軍12個師由陳誠率領,採取「分進合擊」的作戰方針,分3個縱隊,由樂安、南城、金溪等地向廣昌進攻。當時毛澤東已被「左」傾錯誤領導人所排擠,周恩來、朱德抵制了蘇區中央局的錯誤指令,指揮紅一方面軍,採用大兵團伏擊戰法,以一部兵力將敵主力第二、第三兩縱隊向黎川方向吸引,主力秘密轉到敵之右翼,集中於廣昌以西的東韶、洛口、吳村地區蔭蔽待機。1933年2月26日,敵第一縱隊3個師分由樂安、宜黃向廣昌前進。紅軍先以地方武裝不斷阻擊、襲擾、迷惑敵人,當敵右翼第五十二、第五十九兩個師進至宜黃縣南部的黃陂、大龍坪地區時,紅軍於27日拂曉突然發起猛攻,經兩天激戰,將其全部殲滅。敵軍遭此打擊後,即改變部署,於3月15日以6個師分成兩個梯隊由宜黃地區出發,經東破、甘竹直撲廣昌,尋求紅軍主力決戰。紅軍放過敵人先頭4個師,於21日晨向進至草台崗、東陂地區的敵軍殿後的2個師發起攻擊。激戰一日,殲敵第十一師大部和第九師一部,中路軍余敵倉皇撤退。在中路軍向中央蘇區進攻期間,左、右兩路軍僅在各駐區進行了「清剿」。紅軍兩戰共殲敵3個師,繳槍萬余支,取得了第四次反「圍剿」的勝利。
Ⅵ 國民黨為什麼1932年沒有圍剿共產黨
有的,從1932年冬開始,國民黨贛粵閩邊區"剿匪"總司令部陸續調集近40萬兵力,組織對中央蘇區的第四次"圍剿"。
早在一九三二年五月,國民黨反動派就開始准備對各根據地紅軍發動第四次「圍剿」。其部署是:以陳誠指揮蔣介石嫡系部隊12個師16萬餘人為中路軍,分3個縱隊任主攻;以蔡廷鍇指揮第19路軍和駐閩部隊為左路軍,以余漢謀指揮的廣東部隊為右路軍,負責就地「清剿」,策應中路軍行動。
這次「圍剿」,敵人採取的戰略是逐次轉移重點,實行各個擊破,即首先集中兵力進攻鄂豫皖、湘鄂西根據地,得手以後,再轉移兵力完成對中央根據地的包圍,轉入「圍剿」的第二階段,對中央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達到圍殲中央紅軍的狂妄目的。
(6)黃陂草台崗伏擊戰擴展閱讀:
第四次反圍剿的歷史意義
此戰,紅一方面軍在朱德、的正確指揮下,既運用了第一、二、三次反「圍剿」戰爭的經驗,又從國民黨軍隊進攻時採取新戰略的實際情況出發,發展了原有的經驗,採取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方法。
在黃陂、草台崗兩次戰斗中,一舉殲滅蔣介石的嫡系部隊近三個師,俘師長李明、陳時驥,擊傷師長蕭乾,俘虜官兵萬餘人,繳槍1萬余支,及大量槍械、子彈、電台等軍用物資。首創了大兵團山地伏擊戰的範例。蔣介石的嫡系部隊遭受如此沉重的打擊,這在以往各次戰役中是不曾有過的。
Ⅶ 朱德是怎樣領導南昌起義的
1927年8月,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九軍副軍長、軍長。起義軍主力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後,同陳毅率領余部轉戰閩贛粵邊界,到農村找立足點,堅持革命斗爭,保存革命力量,並對部隊進行多次整頓,把一部分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分配到連隊中去,加強基層工作。他領導部隊由單純打仗轉變為同時做群眾工作,發動農民進行打土豪的斗爭;在軍事上開始實行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轉變;由硬打硬拼轉變為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後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農民的游擊戰爭。1928年1月,同陳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了遍及十餘縣的湘南起義,把工農革命軍和湘南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武裝奪取政權。先後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一、第三、第七、第四師。同年4月,同陳毅率起義部隊和農軍轉移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任軍長。同黨代表毛澤東一起指揮第四軍進行五斗江、草市坳、龍源口等戰斗,挫敗了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多次「進剿」和「會剿」。1929年初,他同毛澤東率部向贛南出擊,後轉入閩西,建立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他在中共紅軍第四軍第九次代表大會(古田會議)上作軍事報告,並參與制訂會議決議。1930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一軍團總指揮。8月,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任紅軍總司令。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0年11月至1931年9月,同毛澤東一起,指揮第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敵,先後挫敗國民黨軍第一、第二、第三次「圍剿」,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和發展。1931年7月發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論述紅軍的階級性質、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政治訓練等問題,提出:「紅軍的戰鬥力不僅是靠軍事技術的條件來決定,最主要的是靠紅軍的階級政治覺悟、政治影響,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瓦解敵人的軍隊。」這一論述對進一步提高紅軍戰鬥力起了積極作用。同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軍事人民委員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一起,指揮所部以大兵團伏擊戰法,於黃陂、草台崗等地殲滅國民黨軍主力近三個師,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在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和周恩來、王稼祥都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1934年10月參加長征。1935年1月,在貴州遵義舉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後,朱德繼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他和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在1935年6月紅一方面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合、1936年6月紅二方面軍同紅四方面軍會合以後,他先後同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及紅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一道,維護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和紅軍的團結,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36年10月,紅軍第一、第二、第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等地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937年6月,兼任軍委成立的軍事研究委員會主任,領導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開展軍事教育。
Ⅷ 朱德總司令的事跡10字
朱德(1886~1976),四川籍,字玉階 朱代珍(原名) 朱建德(曾用名)
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者和領導人,軍事家。1886年12月1日生於四川省儀隴縣馬鞍場李家一個佃農家庭。原名朱代珍,後曾改名朱建德,字玉階。幼年入私塾。1906年入順慶府(今四川南充市)中學堂讀書。1907年在成都入四川高等學堂附設體育學堂。1908年在儀隴縣高等小學堂任體育教習兼庶務。1909年在昆明入雲南陸軍講武堂學習。同年冬參加中國同盟會。
1911年在講武堂畢業後,被派到雲南新編陸軍當副目(副班長)、司務長。在此期間,秘密向士兵宣傳同盟會的綱領和同盟會在各地組織反對清王朝起義的情況。同年10月,在雲南參加辛亥革命,時任隊官(連長),參加攻打總督衙門的戰斗。辛亥革命後,參加援川軍,支援四川起義軍。1912年返回昆明,任講武堂軍事教官。1913~1915年任滇軍營長、副團長、團長。在作戰中積累了運用游擊戰術的一些經驗。1915年起參加反對袁世凱復辟帝制的護國戰爭,1916年在川南納溪戰役中,以少勝多,顯示了他在軍事上的才能。1917年升任旅長,在四川參加了反對北洋軍閥段祺瑞的護法戰爭。
在俄國十月革命和中國五四運動的影響下,他逐漸接受馬克思主義。為了尋求革命真理,毅然拋棄高官厚祿,於1922年到上海、北京尋找中國共產黨。在上海曾先後會見孫中山和陳獨秀。同年9月前往德國留學,11月由中共旅歐組織負責人張申府、周恩來介紹加入中國共產黨。1923年在格丁根市格奧爾格·奧古斯特大學哲學系學習,利用業余時間研究軍事。1925年春,曾要求到蘇聯莫斯科學習軍事,表示:「歸國後即終身為黨服務,作軍事運動」。同年,因在柏林從事革命活動,兩次被德國當局逮捕,7月被驅逐出境,後轉赴蘇聯學習軍事。在學習期間,曾提出回國後將實行「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走」,「必要時拖隊伍上山」的戰法。
1926年夏回國,被派往川軍,爭取楊森部協助國民革命軍北伐。在此期間,參與領導反抗英國軍艦炮轟萬縣的斗爭。11月,和楊公、劉伯承組成中共重慶地方委員會軍事委員會,領導四川瀘州、順慶起義,策應北伐,並試圖建立由中共直接領導的武裝力量。1927年初,遵照黨的指示到江西南昌創辦國民革命軍第3軍軍官教育團,培訓軍事幹部。4月,兼任南昌市公安局局長,曾以部分槍支武裝農民自衛軍。
1927年8月,他參與領導南昌起義,任起義軍第9軍副軍長、軍長。起義軍主力在廣東潮(州)汕(頭)地區失敗後,同陳毅率領余部轉戰閩贛粵邊界,到農村找立足點,堅持革命斗爭,保存革命力量,並對部隊進行多次整頓,把一部分中共黨員、共青團員分配到連隊中去,加強基層工作。他領導部隊由單純打仗轉變為同時做群眾工作,發動農民進行打土豪的斗爭;在軍事上開始實行從正規戰到游擊戰的轉變;由硬打硬拼轉變為有把握的仗就打,沒有把握的仗就不打,不打就「游」。他指出:今後中國革命戰爭的主要形式是農民的游擊戰爭。
1928年1月,同陳毅等在中共湘南特委的配合下,發動了遍及十餘縣的湘南起義,把工農革命軍和湘南農民運動結合起來,武裝奪取政權。先後成立了工農革命軍第1、第3、第7、第4師。同年4月,同陳毅率起義部隊和農軍轉移到井岡山,和毛澤東領導的秋收起義部隊會合,成立工農革命軍(後改稱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任軍長。同黨代表毛澤東一起指揮第4軍進行五斗江戰斗、草市坳戰斗、龍源口戰斗等,挫敗國民黨軍對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的多次「進剿」和「會剿」。
1929年初,他同毛澤東率部向贛南出擊,後轉入閩西,建立贛南、閩西革命根據地(以後發展成為中央革命根據地)。同年12月,他在古田會議上作軍事報告,並參與制訂會議決議。
1930年6月,任中國工農紅軍第1軍團總指揮。8月,任第一方面軍總司令,同月任紅軍總司令。9月,在中共六屆三中全會上,當選為候補中央委員。1930年11月~1931年9月,同毛澤東一起,指揮第一方面軍,採取誘敵深入的戰略方針,集中優勢兵力,在運動中各個殲敵,先後挫敗打勝了第一、第二、第三次中央蘇區反圍剿,使中央蘇區得到鞏固和發展。
1931年7月發表《怎樣創造鐵的紅軍》一文,論述紅軍的階級性質、共產黨的領導作用、政治訓練等問題,指出:「紅軍的戰鬥力不僅是靠軍事技術的條件來決定,最主要的是靠紅軍的階級政治覺悟、政治影響,發動廣大工農群眾、瓦解敵人的軍隊。」這一論著對進一步提高紅軍戰鬥力起了積極作用。同年11月,任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軍事人民委員和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1933年春,同第一方面軍總政治委員周恩來一起,指揮所以大兵團伏擊戰法,於黃陂、草台崗等地殲國民黨軍主力近三個師,挫敗了國民黨軍隊的第四次「圍剿」。
1934年1月,在中共六屆五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2月,在中國工農紅軍全國政治工作會議上,他和周恩來、王稼祥都強調「政治工作是紅軍的生命線」。1934年10月參加長征。
1935年1月,在遵義會議上,支持毛澤東的主張。會議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新的中央的領導。會後朱德繼續任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中國工農紅軍總司令。他和毛澤東、周恩來等指揮中央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以高度靈活機動的運動戰,擺脫國民黨軍隊的圍追堵截,取得戰略轉移的決定性勝利。在1935年6月第一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會合、1936年6月第二方面軍同第四方面軍會合以後,他先後同劉伯承、任弼時、賀龍、關向應等及第四方面軍廣大指戰員一道,維護中共中央的統一領導和紅軍的團結,對張國燾的分裂活動進行了堅決的斗爭。1936年10月,第一、二、四方面軍在甘肅會寧等地會師,勝利地結束了長征。1937年6月,兼任軍委成立的軍事研究委員會主任,領導總結國內革命戰爭的經驗教訓,研究對日作戰的戰略戰術,開展軍事教育。
抗日戰爭爆發後,同周恩來、葉劍英代表中國共產黨赴南京參加國防會議,就共同抗日問題同國民黨進行談判。後任中共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後為第十八集團軍總司令),還兼任軍委前方軍事委員會分會(後改稱華北軍分會)書記。指揮八路軍開赴華北前線,積極配合國民黨軍對日作戰,取得平型關戰斗的勝利。爾後指揮八路軍各部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爭。
1937年10月,經他和彭德懷、任弼時向中共中央提議,恢復了在改編為八路軍時取消的政治委員制度,加強了部隊的政治工作。同月,率八路軍總部和第129師挺進晉東南。1938年4月,同彭德懷等指揮部隊,挫敗日軍向晉東南抗日根據地發動的「九路圍攻」,創建了晉冀豫抗日根據地。隨後,按照中共中央關於在平原地區開展游擊戰的指示,命令第129師主力及第115師一部從太行山區挺進冀南、豫北,開展平原游擊戰爭。根據中共中央六屆六中全會制定的戰略方針,領導八路軍鞏固和發展華北敵後抗日根據地。
1938年發表《論抗日游擊戰爭》一文,全面論述了抗日游擊戰爭的重大意義和各種戰法,對指導和推動敵後抗日游擊戰爭的發展起了重要作用。1938~1939年間,他先後兼任過第二戰區東路軍總指揮和第二戰區副司令長官,曾指揮部分國民黨軍隊與八路軍一起對日作戰。朱德堅持中共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維護國共兩黨合作抗日的局面,對國民黨軍進行細致的團結工作,爭取他們共同抗日。當國民黨頑固派軍隊製造摩擦時,則堅決進行有理、有利、有節的斗爭。1940年2月,國民黨頑固派軍隊朱懷冰部進犯太行抗日根據地,他同彭德懷指揮八路軍主力一部,在平漢鐵路東西兩側先後進行衛(河)東戰役和磁武涉林戰役,打擊朱懷冰部,對擊退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一次反共高潮起了重要作用。
1940年5月返回延安後,直接參與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的領導工作,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各抗日根據地的抗日戰爭。同年冬,首倡「南泥灣政策」,指示部隊在不妨礙作戰的條件下開荒種地,開展大生產運動。1941年10月,在延安參與發起成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聯盟,並被選為聯盟執行委員,從事東方各民族反法西斯的統一戰線工作。11月,根據中共中央、中央軍委決定,成立軍事教育委員會和軍事學院,他負責領導軍事教育委員會並兼任軍事學院院長。
1945年4月,在中共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作《論解放區戰場》的軍事報告,總結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武裝斗爭特別是八路軍、新四軍對日軍作戰的經驗,論述中國人民抗戰的軍事路線、人民軍隊的建軍原則以及養兵、練兵、用兵的方法。同年6月,在中共七屆一中全會上,當選為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書記處書記。蘇聯宣布對日作戰後,他同毛澤東一起領導八路軍、新四軍向日偽軍開展全面反攻,解放了華北、華中等廣大地區。
日本投降後,參與制定「向北發展,向南防禦」的戰略方針,以及調整戰略部署,編組野戰兵團,實行戰略轉變等重大決策。針對國民黨反動派堅持反共內戰的陰謀,極力主張積極向東北發展,派遣大批部隊和幹部及早佔領東北戰略要地。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全面內戰後,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繼續擔任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協助毛澤東指揮全國的解放戰爭。
1947年3月,國民黨軍對解放區實行重點進攻,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主動撤出延安後,同劉少奇、董必武等組成中共中央工作委員會,到華北進行中央委託的工作。同年秋,親臨華北前線指導作戰。10月,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清風店戰役的勝利,對扭轉晉察冀戰局起了關鍵作用。11月,指導晉察冀野戰軍取得石家莊戰役的勝利。此役開創了野戰軍攻佔堅固設防的大城市的成功先例。他總結的石家莊攻堅戰經驗,在各個戰場上迅速推廣。
1948年5月,他代表中共中央出席在河南濮陽地區召開的華東野戰軍前委擴大會議,並視察華東野戰部隊,作了重要講話,對加強部隊團結和紀律性起了重要作用。同年9月以後,參與組織和指揮遼沈戰役、淮海戰役、平津戰役三大戰役,取得戰略決戰的決定性勝利。1949年4月,同毛澤東發出《向全國進軍的命令》。部署渡江戰役和解放西南、西北地區的重大戰役,徹底推翻了國民黨在中國大陸的統治。在長期的革命斗爭中,堅持「黨指揮槍」的原則,強調發揚人民軍隊的優良傳統,善於從實際情況出發,建設人民軍隊,決定戰略戰術。朱德在軍事理論和實踐中的建樹,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並繼續擔任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1949年11月,兼任中共中央紀律檢查委員會書記。1954年9月,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副主席,國防委員會副主席。1955年被授予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軍銜。獲一級八一勛章、一級獨立自由勛章、一級解放勛章。他是中共第八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中共中央副主席,第九屆中央政治局委員,第十屆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1959年起,還連續被選為第二、第三、第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朱德重視加強國防建設,參與制定「抗美援朝,保家衛國」的決策,並親自對中國人民志願軍幹部作赴朝參戰的動員。他同毛澤東、周恩來等領導了人民解放軍由單一兵種向諸軍兵種合成軍隊的歷史轉變,並參與領導空軍、海軍、裝甲兵等軍種、兵種的組建工作。他關心後勤工作和軍事工業的發展,要求盡快地生產出現代化的武器裝備。他十分重視部隊的訓練,強調實施現代化、正規化的統一訓練計劃,辦好各類各級軍事院校,並曾親自到軍事學院對畢業學員進行監考和考核。他還經常深入陸海邊防和軍營哨所視察,了解部隊的訓練、執勤和生活情況。
1974年,雖已88歲高齡,仍親自視察海軍艦艇,並乘艦出海檢閱。
1959年廬山會議後受到錯誤的批評。在「文化大革命」期間,受到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團的誣陷,他進行了抵制。1976年7月6日在北京病逝。其主要著作收入《朱德選集》。
Ⅸ 從奴隸到將軍的幕後製作
人物原型
影片《從奴隸到將軍》,講述了一位從奴隸成長為統率千軍萬馬、屢建戰功的彝族傑出將領的故事;這位將軍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軍委認定的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的羅炳輝。
羅炳輝(1897—1946),曾用名羅南煌;1897年生於雲南彝良大河區阿都鄉偏坡寨。 1915年入滇軍當兵,參加討袁護國戰爭。1922年參加孫中山領導的北伐戰爭,任排長、連長、營長等職。1926年參加北伐戰爭,任國民革命軍第3軍營長,在攻克南昌的牛行等戰斗中率部沖鋒,戰功卓著。但因對軍中腐敗現象不滿,被懷疑是共產黨員,於1928年冬被遣離部隊。
1929年春,任江西省吉安縣靖衛大隊大隊長,7月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同年11月15日率部起義,參加中國工農紅軍。歷任團長、旅長、縱隊長。
1930年6月起任第12軍代理軍長、軍長,在朱德、毛澤東指揮下,率部參加了文家市、第二次打長沙和吉安等戰斗。在中央蘇區第一次反圍剿中,率部參加龍岡戰斗和東韶追擊戰。第二次反圍剿中,率部參加中村、廣昌、沙溪等戰斗。1931年8月率部參加中央蘇區第三次反圍剿中的蓮塘、良村、黃陂戰斗獲勝後,奉命偽裝主力,向北佯動,攻佔樂安,威脅臨川,造成直趨南昌之勢,將參加圍剿的國民黨軍主力4個師從中央蘇區中心區拖出半個月,出色完成了掩護紅一方面軍主力西移和休整的任務,對粉碎這次圍剿起了重要作用。9月起指揮所部進軍閩西,連克武平、上杭等城,擴大了閩西蘇區。
1932年春,兼任福建軍區司令員。7月率部趕赴粵北參加南雄水口戰役,重創進犯的國民黨軍後,轉至中央蘇區北線作戰,攻佔南豐城。10月,所部與第22軍合編,任22軍軍長,旋參加建(寧)黎(川)泰(寧)戰役,率部日行70公里,連克泰寧、邵武兩城。1933年2~3月,率部參加黃陂、草台崗伏擊戰。第五次反圍剿開始不久,任新組成的紅9軍團軍團長。1934年4月率部參加廣昌保衛戰。同年8月護送北上抗日先遣隊出征過閩江。在完成艱險任務中,智勇兼備,屢立戰功,曾獲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頒發的二等紅星獎章。曾兩次當選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中央執行委員。1934年10月率部參加長征。突破第四道封鎖線時,在湘江以東與追堵的國民黨軍連日激戰,掩護中共中央和軍委機關渡江。1935年3月四渡赤水後,在1個多月中,率部單獨在主力翼側行動,機動靈活地轉戰黔滇川康邊境,行程1000餘公里,布疑陣,出奇兵,取得老木孔、瓢兒井等戰斗的勝利。後又奪占宣威、會澤等城,5月在西昌附近與主力紅軍會師。6月,帶病指揮部隊奇襲天全成功。紅一、四方面軍會合後,他任由第9軍團改稱的第32軍軍長。所部劃歸以紅四方面軍為主組成的左路軍,轉戰川康邊。1936年7月,所部改歸紅二方面軍建制,在北上途中,率部擔任方面軍後衛,多次與尾追之敵戰斗。11月,率部參加山城堡戰役。
抗日戰爭初期,曾以八路軍副參謀長名義,在八路軍武漢辦事處從事統一戰線工作。1939年1月任新四軍第1支隊副司令員。5月任第5支隊司令員,曾指揮部隊三打來安城,痛擊掃盪、搶糧的日偽軍。1940年任江北指揮部副指揮兼第5支隊司令員。1941年起,任第2師副師長、師長兼淮南軍區司令員等職,鞏固和擴大了淮南抗日根據地。
1945年8月初,雖身患重病,仍在前線堅持指揮所部參加大反攻,解放蘇皖邊界的六合、定遠、嘉山、天長等城。9月,任新四軍第2縱隊司令員,率部趕赴魯南,參加界河伏擊戰,攻克韓庄,粉碎了國民黨軍從徐州沿津浦路北上、進犯解放區的企圖。
1946年4月,任新四軍第二副軍長兼山東軍區副司令員。6月,在國民黨軍向解放區大規模進攻前夕,到棗庄前線部署戰備;21日在返回臨沂途經蘭陵時突然病情惡化,不治逝世;山東省臨沂烈士陵園修建有羅炳輝烈士墓和遺像亭。
羅炳輝用畢生的精力實現了自己的諾言:「人生最快慰的是真正勇敢地犧牲個人的一切利益,最熱誠努力地為民族獨立、自由、解放而斗爭。尤其要為勞動大眾的解放和利益,以真理、正義、公道為人類的幸福而斗爭。」
陳毅聞聽羅炳輝不幸去世的消息,異常悲痛,撰詩《悼羅炳輝將軍》(1946年4月24日)以作悼念:四月八日事,歷歷在心目。何期君俎謝,我已無淚哭。戎馬三十載,將軍滇之雄。反袁到北伐,起義贛江紅。抗日君邁進,飲馬江南北。蘇魯馳勁旅,日偽告潰滅。六載苦糾纏,疾病多磨折。革命不自惜,一朝痛永訣。三軍皆雨泣,臨穴瞻遺容。立誓有五字:「奮斗與君同」。將軍之風義,於我稱師友。患難共朝夕,進德君不朽。獨裁下通牒,遮天伸血手。人民有勇氣,掌握真理久。所悲君短命,失我老戰友。堅誓不負君,自衛退群醜。難忘君令德,難忘君身手。難忘君刻苦,士卒同升斗。已試我眼淚,已埋君屍首。已知君含笑,群眾正抖擻。生死尋常事,先驅萬眾從。自有擎天手,伏虎復降龍。惡魔正憨笑,吾黨失眾賢。大眾何所懼,鏖戰已百年。危巢喜燕雀,高飛奮鴻鵠。民主高北斗,勝利可預卜!
1989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確定33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家,羅炳輝將軍名列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