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1、歷代詩人贊美祖國壯麗山河的詩作很多,如李白在《望天門山》中寫到:
默寫描繪春、夏、秋、冬四季的詩各一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唐 韓愈《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新年都未有芳華,二月初驚見草芽。白雪卻嫌春色晚,故穿庭樹作飛花 唐 韓愈《春雪》
楊萬里 《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畢竟西湖六月中, 風光不與四時同。. 接天蓮葉無窮碧, 映日荷花別樣紅。
唐?王勃《秋日登洪府膝王閣餞別序》落霞與孤騖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岑參《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北風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飛雪。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
贊美黃河雄偉氣勢的詩:劉禹錫《浪淘沙》 九曲黃河萬里沙, 浪淘風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銀河去, 同到牽牛織女家。
贊美廬山瀑布的詩: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爐生紫煙,遙看瀑布掛前川。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
贊美柳樹的詩:賀知章 詠柳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絛。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贊美小草的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白居易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 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 遠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
贊美春雨的詩:韓愈 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 草色遙看近卻無. 最是一年春好處, 絕勝煙柳滿皇都.
當我們在外地過年時,常常引用唐代詩人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的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來表達對家鄉親人的思念。
離家在外的遊子對著一輪明月思鄉思親,這樣的詩有:杜甫的《月夜憶舍弟》戍鼓斷人行,秋邊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李白《靜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描寫旅途中憂愁滿腹難以入眠的詩有張繼《楓橋夜泊》月落鳥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鍾聲到客船。慎行的"月黑見漁燈,孤光一點熒。. 微微風促浪,散作滿河星",
唐代詩人李白和杜甫,被中國文壇合稱為李杜。其中,李白被稱為詩仙,杜甫被稱為詩聖,杜甫生平第一快詩是」《聞官軍收復河南河北》劍外忽傳收薊北, 初聞涕淚滿衣裳。 卻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詩書喜欲狂。 白日放歌須縱酒, 青春作伴好還鄉。 即從巴峽穿巫峽, 便下襄陽向洛陽。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情感 。你還知道杜甫寫景的詩《望岳》岱宗夫如何, 齊魯青未了. 造化鍾神秀, 陰陽割昏曉. 盪胸生層雲, 決眥入歸鳥. 會當凌絕頂, 一覽眾山小.和《江畔獨步尋花》。黃師塔前江水東,. 春光懶困倚微風。 桃花一簇開無主,. 可愛深紅愛淺紅?
贈別詩在我國古詩占重要地位,許多著名詩人都有優秀作品,如李白的《贈汪倫》寫到李白乘舟將欲行 忽聞岸上踏歌聲 桃花潭水深千尺 不及汪倫送我情。杜甫的《天末懷李白》寫到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達,魑魅喜人過。 應共冤魂語,投詩贈汨羅。王維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 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高適的《別董大》寫到千里黃雲白日曛, 北風吹雁雪紛紛。 莫愁前路無知己, 天下誰人不識君。王昌齡的《芙蓉樓送辛漸》寫到寒雨連江夜入吳, 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陽親友如相問, 一片冰心在玉壺。
我們還學過描寫邊塞軍旅生活的古詩有王昌齡的《從軍行》:大漠風塵日色昏,紅旗半卷出轅門。前軍夜戰洮河北,已報生擒吐谷渾。王之渙的《涼州詞》: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 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有時候,我們對自己所處的環境,正在做的事反而不及旁人清楚,這就是「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宋代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中的詩句橫看成嶺側面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說明了這個問題。
② 歷代詩人詠《黃鶴樓》
這首是弔古懷鄉之佳作。詩人登臨古跡黃鶴樓,泛覽眼前景物,即景而生情,詩興大回作,脫口答而出,一瀉千里。既自然宏麗,又饒有風骨。詩雖不協律,但音節瀏亮而不拗口。真是信手而就,一氣呵成,成為歷代所推崇的珍品。傳說李白登此樓,目睹此詩,大為折服。說:「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嚴滄浪也說唐人七言律詩,當以此為第一。足見詩貴自然,縱使格律詩也無不如此。歷代寫黃鶴樓的詩很多,但崔顥的一首七律,人稱最佳,請看他是怎樣寫的: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黃鶴樓 / 登黃鶴樓朝代:唐代作者:崔顥原文:昔人已乘黃鶴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③ 歷朝歷代詠武侯詩詞 全一點
八陣圖·杜甫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蜀相·杜甫
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
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
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書憤·陸游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楊慎所引的武侯廟·楊慎
劍江春水綠沄沄,五丈原頭曰又曛。
舊業未能歸後主,大星先已落前軍。
南陽祠宇空秋草,西蜀關山隔暮雲。
正統不慚傳萬古,莫將成敗論三分。
[陳]陸瓊
《梁甫吟》
臨淄佳麗地,年少習名倡.
似笑唇朱動,非愁眉翠揚.
掩映隨竿轉,和柔會瑟張.
輕扇屢回指,飛塵亟繞梁.
寄言諸葛相,此曲作難忘.
[晉]桓溫
《八陣圖》
望古識其真,臨源愛往跡.
恐君遺事節,聊下南山石.
[唐]李白
《讀諸葛武侯傳書懷》
漢道昔雲季,群雄方戰爭.
霸圖各未立,割據資豪英.
赤伏起頹運,卧龍得孔明.
當其南陽時,隴畝躬自耕.
魚水三顧合,風雲四海生.
武侯立岷蜀,壯志吞咸京.
何人先見許,但有崔州平.
詠懷古跡五首》之四
蜀主窺吳幸三峽,崩年亦在永安宮.
翠華想像空山裡,玉殿虛無野寺中.
古廟松柏巢水鶴,歲時伏蠟走村翁.
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
《詠懷古跡五首》之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
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
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
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
[唐]李商隱
《籌筆驛》
猿鳥猶疑未簡書,風雲長為護儲胥.
徒令上將揮神筆,終見降王走傳車.
管樂有才真不忝,關張無命欲如何?
他年錦里經祠廟,梁父吟成恨有餘.
《武侯廟古柏》
蜀相階前柏,龍蛇捧閟宮.陰成外江畔,老向惠陵東.
大樹思馮異,甘棠憶召公.葉凋湘燕雨,枝拆海鵬風.
玉壘經綸遠,金刀歷數終.誰將《出師表》,一為問昭融!
[唐]溫庭筠
《經五丈原》
鐵馬雲雕共絕塵,柳陰高壓漢宮春.
天清殺氣屯關右,夜半妖星照渭濱.
下國卧龍空寤主,中原逐鹿不由人.
象床寶帳無言語,從此譙周是老臣.
[唐]白居易
《(尚不明)》
先生晦跡卧山林,三顧那逢賢主尋.
魚到南陽方得水,龍飛天外便為霖.
託孤既盡殷勤禮,報國還傾忠義心.
前後出師遺表在,令人一覽淚沾襟.
更多這里有:
http://tieba..com/f?kz=86876333
④ 歷代詩人詠劍門詩
劍門(杜甫)
惟天有設險,劍門天下壯。連山抱西南,石角皆北向。
兩崖版崇墉倚,刻畫城郭狀。權一夫怒臨關,百萬未可傍。
珠玉走中原,岷峨氣凄愴。三皇五帝前,雞犬各相放。
後王尚柔遠,職貢道已喪。至今英雄人,高視見霸王。
並吞與割據,極力不相讓。吾將罪真宰,意欲鏟疊嶂。
恐此復偶然,臨風默惆悵。
劍門關(陸游)
劍門天設險,北鄉控函秦。
客主固殊勢,存亡終在人。
棧雲寒欲雨,關柳暗知春。
羈客垂垂老,憑高一愴神。
上皇西巡南京歌十首(李白)
胡塵輕拂建章台,聖主西巡蜀道來。
劍壁門高五千尺,石為樓閣九天開。
⑤ 歷代詩人詠蕭山的古詩詞
其為堂也,背負崇岡,左回右環,眾木扶疏,修篁來風,前迤平疇,夏麥秋禾,芃芃離離。……帶以長渠,舟楫通焉。匯以清池,石泉泄焉,聽之泠泠,如築如琴。赤鱗之魚,泛濫藻荇,憩之沉沉,泳之熙熙,景與心融,莫知其疲。---劉伯溫《怡怡山堂記》
題煙波泛舟圖
作者:劉伯溫
舊游憶鼓湘湖棹,日凈風微江練平。
小艇曲穿花底出,游魚相伴鏡中行。
別來漫想心徒切,畫里重看眼亦明。
素石蒼松是何處,願從巢父濯冠纓。
題秦隱君麗句亭 戴叔倫
北人歸欲盡 猶自住蕭山
閉戶不曾出 詩名滿世間
蕭山祗園寺 丘丹
東晉許徵君,西方彥上人。
生時猶定見,悟後了前因。
靈塔多年古,高僧苦行頻。
碑存才記日,藤老豈知春。
車騎歸蕭詧,雲林識許詢。
千秋不相見,悟定是吾身。
送崔使君蕭山禱雨甘澤遽降 李群玉
謝公一拜敬亭祠,五馬旋歸下散絲。
不假土龍呈夭矯, 自然石燕起參差。
預聽禾稼如雲語,應有空濛似霧時。
已向為霖報消息,潁川征詔是前期。
題蕭山廟 溫庭筠
故道木陰濃,荒祠山影東。
杉松一庭雨,幡蓋滿堂風。
客奠曉莎濕,馬嘶秋廟空。
夜深池上歇,龍入古潭中。
贈蕭山彭少府 方干
作尉孜孜更寒苦,操心至癖不為清。
雖將劍鶴支殘債, 猶有歌篇取盛名。
盡擬勤求為弟子,皆將疑義問先生。
與君相識因儒術,歲月彌多別有情。
同蕭山陳長官縣樓登望 方干
坐看南北與西東,遠近無非禮義中。
一縣繁花香送雨, 五株垂柳綠牽風。
寒濤背海喧還靜,驛路穿林斷復通。
仲叔受恩多感戀,裴回卻怕酒壺空。
蕭山道中作 乾隆
溪窄綠塍闊,水肥烏榜輕。
開篷畫芃蒨,掛席剪澄明。
南國春方麗.越天雲復晴。
山陰指明日,已是鏡中行。
過江蕭山縣驛東軒海棠已謝 陸游
星星兩鬢怯年華,幽館無人江月斜。
惆悵過江遲一夕,曉風吹盡海棠花。
蕭山 陸游
素衣已免染京塵,一笑江邊整幅巾。
入港綠潮深蘸岸,披雲白塔遠招人。
功名姑付未來劫,詩酒何孤見在身。
會向桐江謀小築,浮家從此往來頻。
雨中泊舟蕭山縣驛 陸游
端居無策散閑愁,聊作人間汗漫遊。
晚笛隨風來倦枕,春潮帶雨送孤舟。
店家菰飯香初熟,市擔蒓絲滑欲流。
自笑勞生成底事,黃塵陌上雪蒙頭。
送蕭山錢著作 王安石
才高諸彥故無嫌,兄弟同時舉孝廉。
東觀外除方墨綬,西州相見已蒼髯。
靈胥引水清穿市,神禹分山翠入簾。
好去弦歌聊自慰,郡人誰敢慢陶潛。
⑥ 誰能給我一個中國歷代詩人的名單及作品名錄
偉大的愛國詩人屈原
每到端午佳節,江南一帶都有吃粽子、賽龍舟的習俗,這是我國人民
對偉大的政治家和愛國詩人屈原的紀念。
屈原,名平,「原」是他的字,公元前340年出生於楚國一個貴族
家庭。青年時期,為了掌握淵博的知識,他如飢似渴的閱讀了大量有關天
文、地理、歷法、農業、文學、藝術方面的著作。在刻苦學習的同時,還
努力鑽研寫作,二十多歲時,他根據楚國祭神的歌詞改寫的《九歌》,傳
遍了全國 。屈原的學問和才幹 ,博得了楚懷王的賞識,任命他擔任左徒
(比丞相小一些的官職)。
屈原走上從政的道路後,極力主張實施變革,任用賢能,富國強民,
完成統一全中國的大業。但變法剛開始,就遭到以子蘭為首的楚國貴族集
團的仇恨和排擠,他們在楚懷王面前造謠中傷,昏庸的懷王,誤信讒言,
把屈原降職為「三閭大夫」(管理皇族事務,主持宗廟祭祀的閑職)。
屈原雖然降職了,對楚國的命運仍十分關注。當秦國為了破壞六國聯盟,
派特使張儀來楚國游說時,屈原冒死進宮勸說懷王不要上當。當懷王輕信
秦國,要去與秦王會盟時,屈原流著淚進行勸阻,但都遭到子蘭一夥的阻
攔。後來懷王被秦國軟禁,死在咸陽。屈原悲痛之餘,希望剛即位的頃襄
王能變法強國,洗雪楚國的奇恥大辱!但頃襄王比懷王還要昏庸,親秦派
依然得勢,他們唆使頃襄王把屈原趕出朝廷,放逐漢北。秦國攻破楚國郢
都後,楚國瀕臨滅亡,屈原悲痛之餘,投汨羅江而死。
屈原的一生創作了大量的詩篇,有《離騷》、《九歌》、《天問》、
《九章》等25篇。《離騷》是他的代表作,也是我國古典文學中最長的
抒情詩。這是秦軍入侵漢北,屈原隨逃難人群橫渡洞庭湖,順沅水南下流
浪到湘西,最後顛沛來到長沙附近這一段時間里所創作的。當時,屈原眼
看自己祖國就要被秦國吞滅,心裡無比悲憤,但自己再沒有機會在朝廷決
策、興邦救國了,就只好用詩歌來揭露楚懷王的昏庸、秦國的殘暴和賣國
賊的罪行;記錄祖國的災難,人民的痛苦,讓子孫後代永遠記住這血的歷
史教訓。《離騷》表現了詩人為實現崇高理想而進行的熱烈追求和不懈斗
爭,抒發了他深摯的愛國主義感情,並展示了他憎惡奸佞、羞與之為伍的
高潔品格。總之,全篇色彩濃烈,氣勢宏偉,波瀾壯闊,是傑出的浪漫主
義作品。
《九章》是包括九篇詩歌的總題,是屈原兩次放逐中的經歷、處境和
苦悶心情的反映,具有強烈的政治性和抒情色彩。
《天問》是我國文學史上的一篇奇文。它是對自然、社會的現象和事
物所發出的疑問。篇中所提出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中,保存了不少神話傳
說和古史資料。
《九歌》是屈原在民間祀神的樂歌的基礎上,為朝廷舉行大規模祀典
所創作的祭歌。它想像豐富,語言精美,充滿浪漫氣息。
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偉大的愛國詩人。他的作品是我國浪漫主
義詩歌的源頭,是繼《詩經》後我國詩歌史上的另一個高峰。屈原以他愛
祖國、愛人民的高貴品格,光輝燦爛的詩篇,對中華民族的精神文明和文
學傳統的形成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在我國文學發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
建安文學的代表——「三曹」
漢末建安時期,文壇上涌現了大量作家,打破了東漢末年詩壇上的沉
悶局面,第一次掀起了文人詩歌的高潮。由於他們都共同經歷了漢末離亂
的痛苦生活,所以能自覺繼承漢樂府民歌的優秀傳統,在詩中通過敘述喪
亂及感嘆身世,吐露建功立業的抱負,具有慷慨悲涼、明朗剛健的獨特風
格。人們把這一時期的文學稱為「建安文學」。
「三曹」即漢、魏間詩人曹操與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稱。他們政治地
位顯赫,文學成就很高,成為當時文壇領袖,是集中體現「建安風骨」特
點的代表作家。
曹操初封魏王,是漢末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在當時階級矛盾尖銳
的形勢下,他「挾天子以令諸侯」,先後削平割據勢力,統一了北方,是
一個很有膽識的統治者。他「外定武功,內興文學」,在長期的戎馬生涯
中寫下了大量的詩文,是建安文學新局面的開創者。他的詩具有強烈的現
實主義精神,如「白骨露於野,千里無雞鳴。生民百遺一,念之斷人腸」
等詩句,被譽為「漢末實錄,為後世所嘆唱」。「老驥伏櫪,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昂揚地表現了老當益壯,奮斗不息的精神,至今
傳誦不絕。他的詩蒼勁雄渾,開一代詩風,鮮明地體現了「 建安風骨」的
特色。
曹丕即魏文帝,曹操次子。他博聞強記,下筆成章,但他文學創作所
反映的內容遠不及曹操豐富、深刻。他的詩多寫男女戀情和遊子思歸的離
愁別恨,纏綿悱惻,深切動人。在語言與表現方法上吸取了樂府的許多長
處。《燕歌行》是他的代表作,是現存最早的完整的七言詩。
曹植,是曹操第三子,是建安時期最負盛名的作家,古人稱為「建安
之傑」。他的一生以曹丕稱帝分為前後兩期。前期深受曹操寵愛和賞識。
後期由於受曹丕的猜忌和迫害,抑鬱不得志,終於在憤懣和苦悶中死去。
他的詩「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表達了
對這種迫害的控訴。曹植的詩脫胎於樂府民歌,但致力於對語言的加工和
提煉,提高了詩歌創作的藝術技巧,對後世文學特別是五言詩的發展,有
較大影響。他的《洛神賦》最為歷代傳誦。
田園詩人陶淵明
田園詩人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一直傳為美談。詩人堅
持高遠的理想和志趣,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孤高品格,成為後世正直文人
的人生目標。
由於家庭和儒家思想的影響,陶淵明少年時代起就對統治階級抱有幻
想,立志為國為民干一番事業。但當時東晉社會,貴族壟斷了高官要職,
出身庶族寒門的人則遭到無理壓制,陶淵明雖有濟世之才,卻一直得不到
重視。他的政治抱負不僅難以施展,而且還要忍受屈辱與一些官場人物周
旋,這使他十分痛苦。加上當時老莊思想和隱居的風氣非常盛行,就產生
愛慕自然、嚮往隱逸的思想。他在41歲時毅然解職歸田, 從此隱居不再做
官在田以後的20年中,他同勞動人民有了廣泛的接觸,還親自參加農業
勞動,這使他的思想感情發生了很大變化,為他創作田園詩提供了重要條
件。
陶淵明流傳下來的詩歌大約有一百二十多首,另外還有散文、辭賦多
篇。其中田園詩是陶詩的重要部分,內容描寫農村生活、田園風光和淳樸
的風俗人情。如四言《時運》、五言《歸園田居》等。這些田園詩抒發了
作者對寧靜、閑逸生活的衷心喜愛,表現了作者淡泊曠達、安貧樂道的品
格。藝術上,他追求詩歌語言樸素明潔,平淡自然,使人感到像是從「胸
中自然流出」,沒有一點斧鑿痕跡,為古典詩歌開辟了田園詩的新境地。
同時,詩人還寫了一些詠懷、詠史的篇章,這些詩通過對自己一生經歷中
的種種感受、體驗和對歷史的緬懷,寄託詩人的社會理想,對黑暗的現實
具有批判意義。與田園詩相比較,這類詩更富於政治性和現實性。陶淵明
的辭賦散文,數量不多,但在思想、藝術上都有獨特的成就。像《桃花源
記》、《歸去來辭》、《五柳先生傳》,直到今天仍是傳誦的名作。
「詩仙」李白
「李白斗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
中仙。」這是杜甫《飲中八仙歌》中寫李白的幾句詩,它像一幅素描,把
李白狂放不羈、不阿權貴的性格,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出來。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祖籍隴西成紀(今
甘肅省天水縣附近)。出生在中亞的碎葉城(今吉爾吉斯斯坦境內)一個
商人的家庭里。李白5歲那年,突厥人入侵碎葉,舉家東遷,來到蜀中綿
州昌隆縣(今四川江油縣)青蓮鄉定居。他從小聰穎過人,不少書他看一
二遍就印在腦海里。但他貪玩,讀著讀著就不肯用功了。據說有一天,他
看到一個老奶奶把一根胳膊般粗的鐵杵在磨石上用勁地磨,說是要把它磨
成針。李白大吃一驚:「這么粗的鐵棍,何年何月才能磨成針呢?」老奶
奶滿懷信心地說:「只要不停地磨下去,總有一天能磨成針。」這件事使
李白悟出了一個深奧的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讀書學習不也
是這樣嗎?」從此,他刻苦讀書,學問大有長進。
除向書本學習外,李白還重視向社會學習。他一生出三峽,入湖北,
游洞庭,登廬山,下揚州,走中原,訪東魯,進山西……走遍了祖國的大
多數省份,尋訪名勝古跡,開拓了自己的知識領域,為他的詩篇提供了書
寫不完的素材。
天寶元年(742),唐玄宗召見李白,並讓他當了翰林供奉,專門
在宮廷里寫作詩文。李白本以為他那治理天下的宏偉意願很快可以實現,
但腐敗的朝政使他逐漸清醒地認識到,皇帝根本沒有認真聽取過他的治國
之策,只把他作為「幫閑」文人對待罷了。那些達官顯貴更是把他當作眼
中釘,處處與他作梗。李白極為失望,就主動要求離開朝廷,又開始了漫
游和創作生涯,寫下了許多膾炙人口、萬古傳頌的詩篇。
李白晚年因參加永王李璘的幕府,蒙冤入獄,流放途中遇赦返回。寶
應元年(762)中秋,便一病不起,在瑟瑟寒風中,一代詩仙凄涼地離
開了人間。
李白的詩歌現存九百九十多首,豪邁奔放,別具一格。像著名的組詩
《古風》,批判朝政弊端,感慨有志之士不能展抱負;樂府《行路難》、
《梁甫吟》、《將進酒》等,是抒發懷才不遇的悲憤;《秋登宣城謝朓北
樓》、《望廬山瀑布》、《夢游天姥吟留別》等詩篇,以充滿想像的神奇
之筆描繪祖國的壯麗山河。盡管李白有的詩歌也隱含著人生如夢、縱酒狂
歡的頹喪情緒,但不滿於社會和政治的黑暗,追求心身自由和解放的昂揚
向上的精神是他詩篇的主旋律。
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詩人之一,與杜甫並稱「李杜」,對後
代的詩歌創作產生過深遠的影響。
「詩聖」杜甫
杜甫(712-770),字子美,世稱杜少陵,誕生在河南鞏縣城
外瑤灣村。他畢生酷愛詩歌創作,被後人譽為自有詩人以來最偉大的「詩
聖」。
杜甫年輕時就抱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治世雄心。20歲
那年,杜甫南遊江浙,飽覽名勝,憑吊遺跡,觀賞壯麗的江山,增長了實
際知識,為以後文學創作奠定了堅實的思想基礎和生活基礎。
杜甫雖有治世的雄心和博學的才幹,但他的仕途卻很不得志。他想通
過科舉考試,得到一個官職,一直未能如願。他出入權貴門下,希望得到
引薦,結果也處處碰壁,生活逐漸陷入困境,過著「賣葯都市,寄食朋友」
的生活。
政治上的失意,生活上的貧困,使他有機會接近下層勞動人民,聽到
他們的呼聲,從而了解了人間的黑暗,成為一個現實主義的大詩人。他寫
出了《麗人行》、《兵車行》等大膽揭露封建王朝腐朽,反映人民生活疾
苦的詩篇。《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代表了詩人這個時期創作的最
高成就。當時詩人剛好從京城回奉先探親。在長安街上,凍死的老人使他
慘不忍睹;路過驪山時,華清宮里笙歌聲聲,深深刺痛他的心。想不到一
進家門 ,他的心愛的小兒子已經餓死床上 。於是詩人滿腔悲憤地寫下了
「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樣的千古名句。
後來在別人的推薦下,杜甫做過參軍的小官,但不到一年就爆發了安
史之亂,杜甫又開始了流亡和逃難生活。動亂的社會和不平凡的經歷,進
一步把杜甫的詩歌創作推向現實主義創作的高峰 。 這期間他先後寫下了
《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新婚別》、《垂老別》、《無
家別》等稱之為「三吏」「三別」的不朽詩篇。苦難的生活使杜甫熟悉了
人民,寫下了許多對勞動人民有深厚感情的作品。《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又呈吳郎》等,寄寓著詩人對勞動人民和貧寒知識分子的深厚同情。
杜甫的晚年,生活越來越艱難,身體越來越衰弱,但他始終沒有放棄
自己的詩歌創作,相反,越是貧病交困,詩作越多。在成都,他一度被任
命為工部員外郎,在此期間,以驚人的毅力寫了四百三十多首詩,佔了他
全部詩作的十分之二。在他生命彌留之際,他還僵卧在破船上寫出了長詩
《風疾舟中伏枕書懷》,念念不忘國家的災難。這首詩寫出不久,這位被
後人譽為「詩聖」的大詩人就在湘江上游的一隻破船上去世了。
杜甫的思想主要受儒家的影響,「窮年憂黎民」、「濟時肯殺身」是
他一貫的精神。他的詩現存一千四百多首,內容極為廣泛深刻,多方面地
反映了唐代中期社會的急劇變化,被人們稱為「史詩」。
「詩鬼」李賀
宋代以來,不少學者、詩人常用「太白仙才,長吉鬼才」來形容唐朝
兩位著名詩人。長吉是李賀的字,「鬼才」,並非只說他喜歡寫神仙鬼魅
的題材,而主要是指他的詩想像豐富奇特,意境新穎詭異,富於浪漫主義
色彩。可見,李賀詩歌在唐朝詩壇上佔有獨特的位置。
李賀(790-816)是唐朝宗室的後裔,但早已沒落破敗,家境
貧困。他才華出眾,少年時就獲詩名,但一生只作了一個職掌祭祀的九品
小官,鬱郁不得志,窮困潦倒,死時年僅27歲。
李賀是中唐的浪漫主義詩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詩風轉變期的一個代表
者。他所寫的詩大多是慨嘆生不逢時和內心苦悶,抒發對理想、抱負的追
求;對當時藩鎮割據、宦官專權和人民所受的殘酷剝削都有所反映。他喜
歡在神話故事、鬼魅世界裡馳騁,以其大膽、詭異的想像力,構造出波譎
雲詭、迷離惝恍的藝術境界,抒發好景不長、時光易逝的感傷情緒。他的
《蘇小小墓》詩寫到:「幽蘭露,如啼眼。無物結同心,煙花不堪剪。草
如茵,松如蓋,風為裳,水為佩。油壁車,夕相待。冷翠燭,勞光彩。西
陵下,風吹雨。」把楚辭《山鬼》的意境和南齊妓女蘇小小的傳說結合起
來,創造了荒誕迷離、艷麗凄清的幽靈世界。
李賀的作態度極為嚴肅、認真,甚至到了嘔心瀝血的程度。傳說他每
次出門,跟隨的書僮身上總背一隻錦囊,他邊走邊吟詩,每得佳句就寫下
來放進囊中,歸來時再補足成篇。他的詩歌繼承《楚辭》和樂府民歌的傳
統而有所創新,在詩歌的形式、意境、比喻、語言等方面不落前人窠臼,
在中唐詩壇上獨樹一幟。優秀作品有《李憑箜篌引》、《雁門太守行》、
《金銅仙人辭漢歌》、《老夫采玉歌》等。名句有「天若有情天亦老」、
「黑雲壓城城欲摧」、「桃花亂落如紅雨」等,為後世所傳頌。
多才多藝的王維
被蘇軾稱贊為「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的唐代大詩人王維,不但
詩歌創作卓有成就,還善於繪畫,精通音律,是中國文學史上一個多才多
藝的詩人。
王維(701?-761)早年生活比較順利,但安史之亂把他寧靜
的生活打破了,他被安祿山抓獲,並被迫任偽職。叛亂平息後,他一度被
貶官,最後又升為尚書右丞,所以後人稱他「王右丞」。
王維的思想,以張九齡罷相為界限,可分為前後兩期。前期具有一定
的嚮往開明政治的熱情,對當時社會上一些不合理現象曾經表現過不滿,
所以前期寫過一些具有現實意義的作品。例如,《濟上四賢詠》、《老將
行》、《觀獵》、《使至塞上》、《少年行》等作品,風格雄渾,氣象開
闊,充滿建功立業的思想與批判現實的精神。後期由於叛亂中受牽連,政
治上遭挫折,就日趨消沉,在佛教和山水中尋找寄託,詩歌格調也顯得比
較低沉、冷漠。
王維的詩,保留下來的有四百多首,最能代表他的創作特色的是描繪
山水田園及歌詠隱居生活的詩篇。這些詩藝術成就很高。王維是盛唐山水
田園詩派的代表作家。《渭川田家》、《終南山》、《山居秋暝》等都是
膾炙人口的作品。
王維的田園山水詩歌善於捕捉景物的形象特徵,並熔詩歌、繪畫、音
樂於一爐,構成獨到的意境。特別是他的《使至塞上》,全篇氣勢磅礴,
其中「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兩句 ,寫景尤為壯麗 。《出塞行》的
「暮雲空磧時驅馬,秋日平原好射鵰」氣勢也很開闊。蘇軾說:「味摩詰
之詩,詩中有畫;觀摩詰之畫,畫中有詩。」的確說出了王維山水詩最突
出的藝術特色。
王維的繪畫也極見功力,山水、花鳥、人物樣樣精通,特別拿手的是
山水畫。明代董其昌推尊他為山水畫「南宗」鼻祖,並說「文人之畫,自
王右丞始」。
善作諷喻詩的白居易
詩聖杜甫之後,唐代詩壇上又出現了一位傑出的現實主義詩人——白
居易。
白居易(772-846)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少年時期家境貧
寒,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他從小刻苦學習,十幾歲就能寫出很好的詩,
他的《賦得古原草送別》曾得到當時大詩人顧況的好評,從此進入仕途。
社會現實和個人聞見,使詩人立志要「為民請命」。他針對當時社會存在
的問題,寫成《策林》75篇,向朝廷提出了改革意見;同時又利用詩歌
的特點來配合斗爭。《秦中吟》和《新樂府》等一批諷喻詩,就是這個時
期寫出來的。這些詩像弩箭射向黑暗的現實,刺痛了權貴們的心。
有一次,藩鎮李師道派人刺殺宰相武元衡,白居易首先上書皇帝,要
求嚴厲懲治殺人兇手,權貴們則抓住這件事,大做文章,指責白居易越級
奏事,干預朝政,在皇帝面前造謠中傷,最後白居易被貶為江州司馬。白
居易自己也很清楚,他得罪的真正原因是那些「為民請命」的意見和諷喻
詩,所以他自己說:「始得名於文章,終得罪於文章。」白居易以後又歷
任忠州、杭州、蘇州等地刺史,做了許多有益於當地人民的好事。如在杭
州任刺史期間,發動人民,築堤浚井,治理西湖,深得人民擁戴。今天西
湖上的白堤,據說就是以他的姓命名的。
白居易一生留下了詩作近三千篇,還提出了一整套詩歌理論。主張詩
歌創作必須來源於現實生活,反映社會,批判現實,大膽揭發封建政治的
黑暗現象。所作《秦中吟》、《新樂府》等譴責宦官和藩鎮互相勾結,危
害人民和國家的罪行;所作《觀刈麥》、《賣炭翁》、《紅線毯》等表達
了作者對勞動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所作長篇敘事詩《長恨歌》、《琵琶
行》是流傳千古的名作。白居易的詩歌一直以平易通俗著稱,詩歌大都深
入淺出,表現形式上採用直言其事的方法,敘事完整,情節生動,刻劃人
物神態維妙維肖,連一些不識字的老人、兒童都能聽懂。
心有靈犀的李商隱
在晚唐詩人中,詩歌成就藝術最高、最為人傳誦的,是擅長寫作愛情
詩的李商隱。
李商隱(813-858)仕途不得志,一生過著幕僚生活。坎坷的
政治生活對李商隱的詩歌創作影響很大。在流傳下來的六百多首詩歌中,
直接觸及政治的佔了相當比重。他的政治詩往往選擇歷史上的封建帝王荒
淫誤國作為主題,諷喻現實政治。《長安城樓》就是這類詩的代表作。
李商隱的作品中,最為人傳誦的,還是他的愛情詩。這類詩或名《無
題》,或者取篇中兩字為題,以婉轉的情思,精麗的詞藻,和美的聲調,
抒發纏綿悱惻的愛情和相思相戀的痛苦。像「身無彩鳳雙飛翼,心有靈犀
一點通」、「春心莫共花爭發,一寸相思一寸灰」,「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等等,就是這類無題詩的精妙佳句。深情綿邈,典雅華
麗,屬對工整,形象鮮明,是他的詩歌藝術風格的顯著特徵。
李商隱的詩歌,特別是他的愛情詩,對後代有很大的影響。唐宋婉約
派詞人及元明清一些寫愛情題材的戲曲作家,都曾向他學習。
唐宋八大家
「唐宋八大家」是我國唐、宋兩代八個著名散文家的合稱,他們是唐
代的韓愈、柳宗元,宋代的歐陽修、蘇洵、蘇軾、蘇轍、王安石和曾鞏。
最初將這八個作家的散文作品編選在一起刊行的是明初朱後的《八先
生文集》,後唐順之在《文編》一書中也選錄了這八個唐宋作家的作品。
明朝中葉古文家茅坤在前者的基礎上加以整理和編選,取名《唐宋八大家
文鈔》,共160卷。「唐宋八大家」從此得名。
提倡唐宋八大家的作品和文風,這在明中葉是有深刻的政治背景的。
以明代「前七子」、「後七子」為代表的復古派壟斷文壇,倡言「文必秦
漢,詩必盛唐」,在散文創作中拋棄了唐宋以來文學發展的既成傳統,走
上復古的道路。影響所及,致使一些文人學者在散文創作中一味以模擬秦
漢古人為能事,其作品成為毫無靈魂的假古董。作為前後七子的反對派而
出現的,有王慎中、唐順之、茅坤、歸有光等,他們強調唐宋作家的散文
作品是學習和繼承秦漢古文優秀傳統的典範,應該加以提倡,並著手編選
和刊行唐宋作家的散文選集。
由於這八位作家的文學觀點比較接近,都主張實用,反對駢體,他們
的散文創作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因而「唐宋八大家」一經提出,便為後
人普遍接受,成為文學史上的專有名詞。
古文運動的倡導者韓愈
韓愈(768-824)是中唐文壇的一位大作家。他一生在政治、
哲學、文學方面都有建樹,而文學的成就最大。他對中國古代文學最突出
的貢獻是倡導了唐代的古文運動。
韓愈倡導的古文運動,主要目的是為了繼承先秦兩漢的散文精神,並
與六朝以來的華而不實的駢文相對立。他強調文章內容的重要性,提倡文
章要言之有物。主張對古文應「師其意不師其辭」,做到「辭必己出」,
「文從字順」。在韓愈的努力提倡下,古文運動發生了廣泛的影響,許多
人向韓愈請教,他因之團結了一批知名古文家如樊宗師、李翱、皇甫湜、
李漢、沈亞之等,共同努力,抵制了流俗非議,銳意進取。以後又得到了
柳宗元的大力支持,古文影響更大,並逐漸壓倒了駢文,成為文壇的主要
風尚。
韓愈的散文氣勢充沛,縱橫開合,奇譬巧喻,形象鮮明,具有多種多
樣的藝術特色。他的論說文《原道》、《師說》、《論佛骨表》、《進學
解》,贈序《送孟東野序》、《送高閑上人序》,和敘述文《張中丞傳後
敘》,墓誌銘《 柳子厚墓誌銘 》,祭文《祭十二郎文》,以及傳奇小說
《毛穎傳》等,都是公認的名篇,對後代散文創作起到很好的推動作用。
韓愈的詩也有獨創的成就。他的詩吸取了杜甫詩中某些新特點,把散
文篇章結構運用於詩歌寫作;把少量的議論成分引進詩歌中,創造出「以
議論為詩」、「以賦為詩」的獨特風格,但是也帶來以文為詩、講才學、
發議論、追求險怪的不良風氣。韓愈的代表詩作有《山石》、《聽穎師彈
琴》、《八月十五夜贈張功曹》、《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等。
寫山水游記的高手柳宗元
與韓愈一起倡導古文運動的柳宗元(773-819),是中國文學
史上傑出的散文家,尤其在寫作山水游記方面,成為一代名家,在文學史
上享有很高的聲譽。
柳宗元的思想有明顯的唯物主義傾向 。《 天對》回答了屈原的《天
問》,否定天地是神所創造;《天說》、《非國語》、《斷刑論》、《貞
符》等都是重要的唯物主義的文獻。柳宗元的散文與韓愈齊名,世稱「韓
柳」,並同韓愈一起領導了古文運動。他一生留下了六百多篇作品,大多
是具有豐富的現實內容和精湛藝術技巧的珍品。
柳宗元的山水游記都寫於他貶謫永州以後。政治上的失意,使他寄情
於山水,並通過對景物的具體描寫,抒發自己的不幸遭遇。他的游記文筆
清新優美,富於詩情畫意,並能曲折表現抑鬱不平的感情和對丑惡現實的
抗議。他繼承酈道元《水經注》的傳統而有所發展,成為後世寫作山水游
記的楷模。著名作品有「永州八記」:《 始得西山宴遊記 》、《鈷鉧潭
記》、《鈷鉧潭西小丘記》、《至小丘西小石潭記》、《 袁家渴記 》、
《石渠記》、《石澗記》、《小石城山記》等。他描寫山水,能寫出山水
的特徵,文筆簡練而又傳神。在《鈷鉧潭西小丘記》里,他把一個普通的
小丘,描繪得極其生動:「其石之突怒偃蹇,負土而出,爭為奇狀者,殆
不可數。其嶔然相累而下者,若牛馬之飲於溪;其沖然角列而上者,若熊
羆之登於山。」那些無知的奇石,一經作者勾畫,彷彿都有了血肉靈魂。
柳宗元寫水,寫樹木,寫岩石,寫游魚,無論寫靜態和動態,都生動
細致,精美異常。
一代宗師歐陽修
北宋詩文革新,是中國文學史上繼唐代古文運動以後的又一次文風改
革,歐陽修(1007-1072)就是這場革新運動的領袖。
歐陽修與唐代的韓愈一樣,認為內容對文章起決定作用,內容又通過
文章來表現。他主張文章要切合實用,反對空談獵奇;文章應當反映現實
生活,為政治服務。他還積極扶掖後起之秀,如蘇洵、蘇軾、蘇轍父子三
人,都得到過他的栽培。他是北宋中葉文壇的領袖。
歐陽修的詩、詞、散文都很有名。他的論說文體現了他的政治倫理觀
點和文學主張,寫得明暢簡潔,豐滿生動,說理透徹,抒情委婉。《朋黨
論》、《與高司諫書》、《醉翁亭記》、《秋風賦》都是名篇。
他的詩也開創了北宋的詩風,特點是「以文為詩」,詩中抒發議論。
很多詩反映了人民的痛苦生活,有較強的現實意義,如《食糟民》、《晚
泊岳陽》等。
歐陽修的詞數量不多,大部分是描寫愛情的作品,表現了蘊藉風流的
情調,注重心理刻畫。他的詞一洗晚唐、五代以來的脂粉氣和婉約情緒,
詞風清新。
詩畫俱工的蘇軾
在中國文學史上,有一個父子三人都成為傑出作家的家庭。他們是北
宋的蘇洵和他兒子蘇軾、蘇轍,其中蘇軾(1037-1101)的成就
最高。
蘇軾在散文、詩詞方面有極高的成就,書法、繪畫也有很深的造詣。
他詩風豪邁,筆意爽健,擅長比喻,如名作《飲湖上初晴後雨》、《游金
山寺》等。他的詞題材廣泛,內容恢宏,對嚴格的詞律有所突破,促進了
詞的發展。名作有《念奴嬌》(大江東去)、《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等,開宋代豪放派詞的先河,與辛棄疾並稱「蘇辛」。
蘇軾的散文,由於閱歷的豐富和學問的淵博,不少篇章都突破了前人
在形式方面的種種限制,力求自由而准確地表達出深邃的思想意境,把韓
愈、柳宗元以
⑦ 歷代詠黃鶴樓的詩有哪些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與史郎中飲聽黃鶴樓上吹笛
李白
一為遷客去長沙
西望長安不見家
黃鶴樓中吹玉笛
江城五月落梅花
黃鶴樓
昔人已乘白雲去,此地空餘黃鶴樓。
黃鶴一去不復返,白雲千載空悠悠。
晴川歷歷漢陽樹,芳草萋萋鸚鵡洲。
日暮鄉關何處是,煙波江上使人愁。
望黃鶴樓
李白
東望黃鶴山,雄雄半空出。
四面生白雲,中峰倚紅日。
岩巒行穹跨,峰嶂亦冥密。
頗聞列仙人,於此學飛術。
醉後答丁十八以詩譏余槌碎黃鶴樓
李白
黃鶴高樓已槌碎,黃鶴仙人無所依。
黃鶴上天訴玉帝,卻放黃鶴江南歸。
神明太守再雕飾,新圖粉壁還芳菲。
一州笑我為狂客,少年往往來相譏。
君平簾下誰家子,雲是遼東丁令威。
作詩調我驚逸興,白雲繞筆窗前飛。
待取明朝酒醒罷,與君爛漫尋春暉。
江夏送友人
李白
雪點翠雲裘,送君黃鶴樓。
黃鶴振玉羽,西飛帝王州。
鳳無琅□實,何以贈遠游.
徘徊相顧影,淚下漢江流。
菩薩蠻·黃鶴樓
毛澤東
莽莽九派流中國,
沉沉一線穿南北。
煙雨莽蒼蒼,
龜蛇鎖大江。
黃河知何去?
剩有遊人處。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一朝向蓬海,千載空石室。
金灶生煙埃,玉潭秘清謐。
地古遺草木,庭寒老芝術。
□予羨攀躋,因欲保閑逸。
《黃鶴樓》
賈島
高檻危檐勢若飛, 孤雲野水共依依。
青山萬古長如舊, 黃鶴何年去不歸?
岸映西州城半出, 煙生南浦樹將微。
定知羽客無因見, 空使含情對落暉!
宋之問
漢廣不分天,舟行杳若仙。清江度暖日,黃鶴弄晴煙。
岳飛
何日請纓提銳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卻歸來再續漢陽游,跨黃鶴。
陸游
蒼龍闕角歸何晚,黃鶴樓中醉不知。漢江交流波渺渺,晉唐遺跡草離離。
范成大
誰家笛里弄中秋,黃鶴歸來識舊游。漢樹有情橫北斗,蜀江無語抱南樓。
白居易
楚思渺茫雲水冷,商聲清脆管弦秋。白花浪濺頭陀寺,紅葉林籠鸚鵡洲。
劉禹錫
夢覺疑連榻,舟行忽千里。不見黃鶴樓,寒沙雪相似。
王維
城下滄浪水,江邊黃鶴樓。朱闌將粉堞,江水映悠悠
⑧ 西蜀子雲亭的歷代詩人詠西山作品
唐·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註:南陽諸葛廬即今河南南陽城西卧龍崗內的諸葛草廬。 明·蘇民望
賞花時節近清明,策馬涪西一步瀛。
仙花芝香春不老,龍池魚躍水常清。
出塵風景追三島,入畫書台勝五城。
到此頓令心慮息,欲從禪侶學長生。 明·蘇民望
遠騎西山訪隱論,
洞門深鎖鳥聲頻。
采芝何處未歸得,
滿院落花空自責 明.尹袞
昨日東山今日西,西山遙望北山齊。
仙雲台殿歸塵土,岩石猶存姓字題。
揚子仙游不可從,涪西山下訪遺蹤。
山靈不記千年事,回首東風勸力農。 清.文筱農
有誰提筆怕題糕?載酒邀游意自豪。
偶向西山深處去?子雲亭上共登高。 清.李調元
西山冤鳥清晝聞,攀藤覓路松顛分。
中有石像須眉古,擘窠書題揚子雲。
嗟公吾蜀詞壇祖,前無相如竟誰伍?
惜未抽身居攝年,至今後人稱黨羽。
笑公口吃談非便,我為公辯當雲然。
當年石牛符命起,井邊鬼夢呼天子。
市上小兒皆王侯,獨君三世官不徒。
可憐閉戶真泊如,可憐著述甘窮居。
倘使鼠名緣獻匱,肯教投閣為校書。
君不見虞帝匕首竟無憑,漸台美人呼不應。
銅人夜徒悲長樂,罘曉望哭延陵。
奸雄氣焰空復爾,藏熱收聲正如此。
早知一躍能赤族,悔不來參太玄理。
始作虯螭騰九閽,龍蛇不蟄必湛身。
眼前垣子真知己,身後侯芭是解人。
今過西山讀書處,令我流連不能去。
拜罷雲祠宿鳥吟,似訴長歌明我心。
君不見佐命劉甄何其荼?禍至猶看太白星。
(註:此為李調元十六歲時所作)
⑨ 求歷代詩人詠韓信詩稿,多多益善.
始知真國士,元不論群情」出自清周永年的《吊淮陰侯》
《吊淮陰侯》
——清·周永年
一市人皆笑,三軍眾盡驚。
始知真國士,元不論群情。
楚漢關輕重,英雄出戰爭。
何能避菹醢,垂釣足平生?
《韓信廟》
——唐·劉禹錫
將略兵機命世雄,蒼黃鍾室嘆良弓。
遂令後代登壇者,每一尋思怕立功。
《題韓信廟》
——宋·錢若水
築壇拜處恩雖厚,躡足封時慮己深。
隆準若知同鳥喙,將軍應有五湖心。
《韓信》
——宋·張耒
登壇一日冠群雄,鍾室倉皇念蒯通。
能用能誅誰計策,嗟君終自愧蕭公。
《韓淮陰侯廟》
——明·袁祟煥
一飯君知報,高風振俗耳。如何解報恩,禍為受恩始。丈夫亦何為,功成身可死。陵谷有變易,遑問赤松子。所貴清白心,背面早熟揣。若聽蒯通言,身名己為累。一死成君名,不必怨呂雉。
《過韓侯嶺題壁》
——清·袁保恆
高帝眼中只兩雄,淮陰同士與重瞳。
項王已死將軍在,能否無嫌到考終。
《淮陰侯廟》
——清·包彬
鳥盡良弓勢必藏,千秋青史費評章。
區區一飯猶圖報,爭肯為臣負漢王。
《卻過淮陰吊韓信廟》
——唐·李紳
功高自棄漢元臣,遺廟陰森楚水濱。
英主任賢增虎翼,假王徼福犯龍鱗。
賤能忍恥卑狂少,貴乏懷忠近佞人。
徒用千金酬一飯,不知明哲重防身。
《韓信廟》
——唐·殷堯藩
長空鳥盡將軍死,無復中原入馬蹄。
身向九泉還屬漢,功超諸將合封齊。
荒涼古廟惟松柏,咫尺長陵又鹿麋。
此日深憐蕭相國,竟無一語到金閨。
《韓信廟》
——唐·許渾
朝言雲夢暮南巡,已為功名少退身。
盡握兵權猶不得,更將心計托何人。
《韓信廟》
——唐·羅隱
剪項移秦勢自雄,布衣還是負深功。
寡妻稚女俱堪恨,卻把餘杯奠蒯通。
《韓信》
——宋·黃庭堅
韓生高才跨一世,劉項存亡翻手耳。終然不忍負沛公,頗似從容得天意。成皋日夜望救兵,取齊自重身已輕。躡足封王能早寤,豈恨淮陰食千戶。雖知天下有所歸,獨憐身與噲等齊。蒯通狂說不足撼,陳豨孺子胡能為。予嘗貰酒淮陰市,韓信廟前木十圍。千年事與浮雲去,想見留侯決是非。丈夫出身佐明主,用舍行藏可自知。功名邂逅軒天地,萬事當觀失意時。
《韓信》
——宋·王安石
韓信寄食常歉然,邂逅漂母能哀憐。當時噲等何由伍,但有淮陰惡少年。誰道蕭曹刀筆吏,從容一語知人意。壇上平明大將旗,舉軍盡驚王不疑。捄兵半楚濰半沙,從初龍且聞信怯。鴻溝天下已橫分,談笑重來卷楚氛。但以怯名終得羽,誰為孔費兩將軍。
《詠淮陰侯》
——唐·王珪
秦王日凶慝,豪傑爭共亡。信亦胡為者,劍歌從項梁。項羽不能用,脫身歸漢王。道契君臣合,時來名位彰。北討燕承命,東驅楚絕糧。斬龍堰濉水,擒豹僭夏陽。功成享天祿,建旗還南昌。千金答漂母,百錢酬下鄉。吉凶成糾纏,倚伏難預詳。弓藏狡兔盡,慷慨念心傷。
《書淮陰侯傳》
——唐·羅隱
寒燈挑盡見遺塵,試瀝椒漿合有神。
莫恨高皇不終始,滅秦謀項是何人?
《題淮陰侯廟》
——唐·韋庄
滿把椒漿奠楚祠,碧幢黃鉞舊英威。
能扶漢代成王業,忍見唐民陷戰機。
雲夢去時高鳥盡,淮陰歸日故人稀。
如何不借平齊策,空看長星落賊圍。
《淮陰侯》
——宋·黃庭堅
韓生沈鷙非悍勇,笑出胯下良自重。滕公不斬世未知,蕭相自追王始用。成安書生自聖賢,左仁右聖兵在咽。萬人背水亦書意,獨驅市井收萬全。功成廣武坐東向,人言將軍真漢將。兔死狗烹姑置之,此事已足千年垂。君不見丞相商君用秦國,平生趙良頭雪白。
⑩ 歷代詩人吟頌嶽麓山的著名詩篇
嶽麓山道林二寺行
【唐】杜甫
玉泉之南麓山殊,道林林壑爭盤紆。寺門高開洞庭野,
殿腳插入赤沙湖。五月寒風冷佛骨,六時天樂朝香爐。
地靈步步雪山草,僧寶人人滄海珠。塔劫宮牆壯麗敵,
香廚松道清涼俱。蓮花交響共命鳥,金榜雙回三足烏。
方丈涉海費時節,懸圃尋河知有無。暮年且喜經行近,
春日兼蒙暄暖扶。飄然斑白身奚適,傍此煙霞茅可誅。
桃源人家易制度,橘洲田土仍膏腴。潭府邑中甚淳古,
太守庭內不喧呼。昔遭衰世皆晦跡,今幸樂國養微軀。
依止老宿亦未晚,富貴功名焉足圖。久為野客尋幽慣,
細學何顒免興孤。一重一掩吾肺腑,山鳥山花吾友於。
宋公放逐曾題壁,物色分留與老夫。
杜牧《山行》
遠上寒山石徑斜, 白雲生處有人家。 停車坐愛楓林晚, 霜葉紅於二月花。
清 歐陽厚基《嶽麓愛晚亭》
一亭幽絕費平章,峽口清風贈晚涼。
前度桃花斗紅紫,今來楓葉染丹黃。
饒將春色輸秋色,迎過朝陽送夕陽。
此地四時可乘興,待誰招鶴共翱翔。
柳宗元 《望湘亭》
好在湘江水,
今朝又上來。
不知從此去,
更遣幾人回。
半山亭原名半雲庵,何時改此現已無可考。過去有一個在亭中休歇的燒火僧,作了一首詩:
山半山庵名半雲,半畝半地半崎欽。
半山茅塊半山石,半壁晴天半壁陰。
半酒半詩堪避俗,半仙半佛好修心。
半間房舍雲分半,半聽松聲半聽琴。
放鶴
宣統三季秋,補葺愛晚亭,刻南軒、南園兩先生詩,並征羅鴻臚故事,書「放鶴」二字,以永嘉游。程頌萬並記。
二南詩刻
張南軒先生清風峽詩:
扶疏古木矗危梯,開始如今幾攝提。
還有石橋容客座,仰看蘭若與雲齊。
風生陰壑方鳴籟,日烈塵寰正望霓。
從此上山君努力,瘦藤今日得同攜。
錢南園先生九日嶽麓詩:
雨歇江平政亦閑,相尋故事一登山。
紅萸黃菊有深味,碧澗丹崖俱凈顏。
北海碑看落照里,南軒座接清風間。
歸欠且住窮幽興,細數林鴉幾隊還。
登嶽麓 王守仁
客行長沙道,山川轉綢繆。
西探指嶽麓,凌晨渡湘流。
俞崗復涉險,弔古還尋幽。
林壑有餘采,昔賢此藏修。
我來實仰止,匪獨事盤游。
衡雲開曉星,洞野浮春洲。
懷我二三友,伐木增離憂。
何當此來聚,道義日相求。 鄧先成書
游嶽麓山 張祁
春過瀟湘渡,真觀八景圖。
雲藏嶽麓寺,江入洞庭湖。
晴日花爭發,豐年酒易酤。
長沙十萬戶,游女似京都。 顏家龍書
嶽麓山 陸寬
召堯一望芙削蓉,樓閣層層秀碧峰。
石響澗泉鳴地簌,岩飛花雨露禪宗。
嵐光暝接湖煙闊,黛晴色驕郢樹濃。
不信莽蒼無覓處,還從登眺訪遺蹤。 史穆 書
春晚從李長史游嶽麓道林 駱賓王
幽尋極幽壑,春望陟春台。
雲光棲斷樹,靈影入江杯。
古藤依格上,野徑約山隈。
落蕊翻風去,流鶯滿樹來。
興闌筍御動,歸路起浮埃。 何光年 書
再登嶽麓看紅葉 姜國仁
麓山景色已初冬,三度登臨意趣濃。
最喜長風驅曉霧,瞳龍紅日滿高峰。周翰陶(穆梧)書
嶽麓山題詠 劉世善
納於大麓楚多材,曾向名山負籍來。
落落友朋游古寺,熒熒燈火坐書齋。
亭貪秋色酣紅葉,峰瞰春江泛綠醅。
五十餘年彈指過,老揮椽筆壓蒼苔。 劉世善 書
重登嶽麓 黃道讓
萬壑風來雨乍晴,登高一覽最忪惺。
西南雲氣開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
我發實從近年白,此山猶似舊時青。
讀書充友今何在,古木秋深愛晚亭。 李寧祿 書
五律 程頌萬
憑闌不知曉,鍾罄墮空冥。
一雨懸江白,孤城隔岸青。
尋碑遺北海,濯劍想江溟。
此夕不能寐,無風吹客醒。 王友智 書
游嶽麓 羅源漢
十年風雨契名山,挈伴尋游一解顏。
競日羊腸穿積雪,中天鳥跡鎖苔斑。
秋清水落三洲出,城遠鱗鋪半壁環。
千里望衡先望麓,相將七二數雲鬟 。 王孟林 書
宿嶽麓寺 魏源
經旬偶閉關,關聳白雲間。
月樹影弧寺,風泉聲眾山。
桃逢開士晤,鶴似老僧閑。
愛晚亭前立,微聞雙瀾潺。 王超塵書
與錢太守諸公游嶽麓 李東陽
岳衡地蟠三百里,群峰將斷復崔嵬。
岩間古剎依山轉,谷口晴雲滿樹來。
北海書存誰問價,少陵詩罷獨憐才。
扁舟已謝長江險,又是匆匆一度回。 譚秉言書
望嶽麓 楊基
我為長沙客,不醉長沙酒。
為愛嶽麓山,系舟城邊柳。
峰巒一何秀,膏沐春雨後。
蛾綠凈洗妝,方知朱鉛丑。
所嗟山中寺,頹圯想已久。
嶙峋北海碑,千載獨不朽。
信為神靈惜,長使山鬼守。
褰衣欲訪古,日落辰在酉。
荒煙烏鵲喧,竹密虎兕吼。
老眼念後期,未知重來否。
呵呵,不給你找了,累死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