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黃陂泥塑的簡介
黃陂泥塑的知名度很高,漢陽歸元寺的五百羅漢和木蘭山的神像就是它的代表作。歸元寺五百羅漢是湖北黃陂王氏父子用九年時間塑成的。
黃陂農民泥塑運動是1970年代除了《收租院》之外,在中國最有影響的雕塑事件。它最輝煌的時候是1977年曾經和重慶工人雕塑一起,進入到中國美術館展出,還在全國各地進行過巡迴展覽。
明清時期,湖北黃陂、孝感一帶就流行民間泥塑,匠人們製作一些小的玩具和觀賞品售賣,或許這就是黃陂農民泥塑得以產生的傳統基礎。從「文革」後期的1974年開始,黃陂農民自發地開始利用傳統的泥塑方式配合形勢教育,諸如「批林批孔」、塑村史家史、塑新人新事。他們用籮筐扁擔,把這些小型泥塑像貨郎擔一樣,送到家家戶戶,送到田間地頭,進行現場展示。
黃陂農民創造的這些泥塑作為新生事物,馬上引起了上級注意,湖北美院和中央美院的專業雕塑家也聞風而至,到黃陂舉辦泥塑培訓班,輔導農民提高泥塑技術。當時,黃陂縣幾乎每個公社都辦了農民泥塑培訓班,這種廣泛的民間雕塑活動,為黃陂培養了雕塑一大批愛好者。
黃陂農民泥塑運動在當年的下鄉知青中,培養了一批雕塑愛好者,當年的泥塑培訓和創作為後來他們報考專業院校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這批人中的佼佼者,如傅中望、項金國、陳育村等人都成了當代中國著名的雕塑家。「文革」時期的黃陂民間泥塑活動也為黃陂培養了一批擁有雕塑技能的農民,改革開放之後,這些會做雕塑的農民先是做石膏的「維納斯」四處推銷,後來,大規模的城市化興起,他們又開始做建築裝飾的構件,就是在這些人里,最早出現了「萬元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