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

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

發布時間:2020-12-26 05:14:21

⑴ 2005年到2013年我國城鎮居民和農村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具體數據

中國歷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和消費支出統計(1978-2011)
單位:元.%
年份 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 城鎮居民家庭 農民純收入 農村居民家庭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恩格爾系數 人均生活消費支出 恩格爾系數
1978 343 311 57.5 134 116 67.7
1979 161 135 64.0
1980 478 412 56.9 191 162 61.8
1981 458 457 56.7 223 191 59.8
1982 495 471 58.6 270 220 60.6
1983 526 506 59.2 310 248 59.4
1984 608 559 58.0 355 274 59.3
1985 739 673 52.2 398 317 57.8
1986 900 799 52.4 424 357 56.5
1987 1002 884 53.5 463 398 55.8
1988 1181 1104 51.4 545 477 54.0
1989 1376 1211 54.5 602 535 54.8
1990 1510 1279 54.2 686 585 58.8
1991 1701 1454 53.8 709 620 57.6
1992 2027 1672 53.0 784 659 57.6
1993 2577 2111 50.3 922 770 58.1
1994 3496 2851 50.0 1221 1017 58.9
1995 4283 3538 51.0 1578 1310 58.6
1996 4839 3919 48.8 1926 1572 56.3
1997 5160 4186 46.6 2090 1617 55.1
1998 5425 4332 44.7 2162 1590 53.4
1999 5854 4616 42.1 2210 1577 52.6
2000 6280 4998 39.4 2253 1670 49.1
2001 6860 5309 38.2 2366 1741 47.7
2002 7703 6030 37.7 2476 1834 46.2
2003 8472 6511 37.1 2622 1943 45.6
2004 9422 7182 37.7 2936 2185 47.2
2005 10493 7943 36.7 3255 2555 45.5
2006 11759 8697 35.8 3587 2829 43.0
2007 13786 9997 36.3 4140 3224 43.1
2008 15781 11243 37.9 4761 3661 43.7
2009 17175 11265 36.5 5153 3993 41.0
2010 19109 13471 35.7 5919 4382 41.1
2011 21810 15161 36.3 6977 5221 40.4
2012恩格爾系數37.1%、2013恩格爾系數年查國家統計局官網即可

⑵ 下列是三幅反映我國近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和生活變化的圖。圖1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率 圖2城鄉恩格爾


小題1:①圖1表明,04年~07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水平有較大提高。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高於農村居民。②圖2表明,04年~07年城鄉居民消費水平明顯提高,城鎮居民達到富裕水平,農村居民達到小康水平。③圖3表明,04年~07年我國社會貧富差距較大,超過警戒線。
小題1:①根本上說,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促進國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
②堅持和完善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分配製度。
③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最低工資標准,建立企業職工工資正常增長機制和支付保障機制。
④再分配更加註重公平。要加強政府對收入分配的調節,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強化稅收調節,整頓分配秩序,逐步扭轉收入分配差距擴大趨勢。
⑤加快建立覆蓋城鄉居民的社會保障體系,保障人民基本生活。
⑥落實科學發展觀,統籌城鄉發展、區域發展。(若答出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擴大就業,發展和諧勞動關系等,也可酌情得分。)

⑶ 199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11年少93.8%,199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1年的()%

(抄2011年-1990年)/ 2011年 = 93.8% 意味著 1 - 1990年/2011年 = 93.8% 所以 1990年/2011年 = 6.2%。 1990年的人均可支配收入是2011年的6.2%。

⑷ 影響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政策原因有哪些

1.當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是在城鄉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共同富裕目標下產生的,是相對差距而非絕對差距我國有13億多人口,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區以同樣的速度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也不現實,平均主義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只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才能帶動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這一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一方面,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口走上了富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我國低收入者數量雖然龐大,但已經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有2.5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而到2014年底,在貧困線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則為7017萬。而且,即使是貧困人口,其生活水平與以前相比也有極大提高。以前的貧困表現為缺衣少吃,現在的貧困表現在缺少現金收入。因此,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絕對差距,即一部分人收入提高了,另一部分人收入降低了,而是相對差距,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快有慢、有先有後的差別。特別是按照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2020年之前,讓所有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2.我國的收入差距總體上看處於過大區間,但未出現兩極分化近年來,不斷有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做出兩極分化的判斷,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兩極分化既有量的判斷標准,也有質的判斷標准。從量上來看,一般認為基尼系數要超過0.5,而我國2015年的基尼系數為0.46。從質上來判斷,所謂兩極分化,是指全社會形成了明顯對立的兩極,社會矛盾激化,顯然我國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兩極分化是從全社會而言的,不是比較兩個具體的人,一個人一年收入100萬元,另一個人一年收入1千元,這么大的差距還不是兩極分化嗎?這是極端錯誤的比較。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我國的社會發展指標如文化、科技、教育、環境等的差距,無論從區域來看,還是從城鄉來看都小於人均收入差距。3.當前的收入差距是歷史形成的,縮小收入差距需要一個歷史過程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沒有收入差距,只不過大小不同而已。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分配帶有比較嚴重的平均主義特徵,仍然存在收入差距。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34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2.57倍,不可謂不大。當時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也存在較大差距,即使同一個生產大隊,各個生產小隊之間也有差異。改革開放之後,平均主義總體上被打破了,收入差距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今天的收入差距是經過30多年的時間逐步形成的,是一個漸進的量變的過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市場機制本身所具有的擴大收入差距的客觀因素,也有個人自身努力的主觀因素;既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二元經濟社會政策因素,也有地理因素等。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高收入者的收入都是不合法不合理收入,而應該看到,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富裕起來的。因此,縮小收入差距需要綜合施策,這也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既促進效率,又兼顧公平,這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和諧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既要積極努力,深化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又需要有耐心,寄希望一夜之間就能夠徹底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4.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越過最高點,開始進入倒U曲線右側收入差距倒U曲線由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茨涅茲於1954年提出,他通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隨著一個國家從經濟不發達到發達,即人均GNP由低到高演變,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呈現擴大趨勢;當人均GNP達到一定程度時,收入差距達到最高點;隨著人均GNP進一步提高,收入差距開始呈現縮小趨勢,並逐步進入合理區間,表現在圖形上就是一條倒U曲線。此觀點提出後引起學術界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倒U曲線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有人認為倒U曲線不存在。1965年另外一個經濟學家柏庫特把庫茨涅茲調查的18個國家進一步推廣到65個國家,發現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倒U趨勢。考察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與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曾出現過收入差距過大甚至兩極分化的現象。18世紀、19世紀西方國家無一例外都出現過兩極分化。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或地區都呈現倒U趨勢,確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在工業化過程中,伴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一直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出擴大趨勢,當前是否已達到最高點並開始下降呢?綜合判斷,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越過倒U曲線頂點並進入右側,未來將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理由如下:第一,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諸多指標都已呈現下降趨勢。一是基尼系數。一般而言,當基尼系數小於0.3時,意味著收入均等或出現平均主義分配;0.3~0.4時,收入差距比較合理;0.4~0.5時,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時,意味著出現了兩極分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基尼系數2008年達到0.491歷史最高點之後,隨後幾年呈現連續縮小態勢,2015年為0.462。二是城鄉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波浪式但總體擴大的變動趨勢,2009年達到3.33倍的歷史最高位之後,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為2.73倍。三是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經歷了擴大趨勢之後,近年呈現縮小態勢。從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之間的收入差距來看,2015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為2.3倍,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為3.36倍。如果考慮不同區域間的物價因素,實際的購買力差距會更小。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收入行業之間的差距已從2008年的4.65倍下降為2014年的3.86倍。由上述指標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總體呈縮小趨勢。第二,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化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要素市場總體呈現資本短缺而勞動力過剩,土地和環境近乎無限供給的狀態,收入分配必然向資本傾斜,勞動報酬長期偏低。近年來,生產要素市場供求狀況發生明顯變化:資本過剩,勞動力總體供不應求,土地供給受到極大限制,環境容量遇到天花板。由此帶來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提高,資本利潤率降低。勞動力供不應求特別是城鄉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嚴重供不應求,導致勞動力價格將呈現持續提高趨勢,從而有助於改善勞資之間的分配結構。第三,城鎮化及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弱化將有助於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以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到2015年已達56%,未來20年還會以較快速度增加。這一方面意味著的農民到城鎮就業,獲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村人口擁有的土地等資源,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導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因素將隨著改革的深入而弱化直至消失,城鄉居民享受的公共資源進一步均衡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會持續縮小。第四,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其他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經濟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近兩年,重慶、貴州、西藏、新疆等地區發展速度超過了東部地區就是例證,這也為區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奠定了基礎。第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進一步到位,通過嚴厲打擊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⑸ 到2020年,我國將實現①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即「收入倍增計劃」 ②全面建

A。

⑹ 我國2001年~2011年城鄉居民純收入對比表 請回答:(1)上述圖表反映了什麼經濟信息______

(1)反映了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但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內。
(2)①效率容與公平具有一致性。效率是公平的物質前提,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證。效率與公平分別強調不同方面,兩者又存在矛盾。
②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提高效率,又要促進公平。
③處理好效率與公平的關系,既要反對平均主義,又要防止收入差距懸殊;既要落實分配政策,又要提倡奉獻精神;在鼓勵人們創業致富的同時,倡導回報社會和先富幫後富。

⑺ 2002-2011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實際增速比較圖 註:2011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810元,比20

(1)2002—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速總體呈下降趨勢(1分);同期我國農村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速總體呈上升趨勢(1分);2002—2011年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速都呈曲折變化趨勢(描述某一階段的變化情況,或描述2008年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增速比較接近)(1分);2002—2011年我國城鎮居民年均實際增長率高於農村居民(或: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遠高於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1分)。
(2)角度1: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會增加儲蓄;銀行吸收儲蓄存款後,貸款給企業用於經營,讓閑置的貨幣作為資本生產要素發揮作用,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角度2: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會增加購買保險;保險機構用這部分資金從事投資活動,從而為經濟建設提供資金,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角度3: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會增加證券市場投資,購買債券或股票;國家或企業通過證券市場融資發展生產,促進國家的經濟發展。

⑻ 2000-2010平均每年我國居民收入和政府收入比例多少,三公佔多少比例,具體金額多少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表格一

表格二2000-2010年我國經濟發展與國民收入分配

註:①CPI是指居民消費價格指數。②在發達國家,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佔的比重為60%—70%,個別發達國家甚至達到70%以上。
(1)閱讀表格一中的經濟現象,並簡要概括材料所體現的經濟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結合表格二,說明我國國民收入分配的變化趨勢並分析其影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題型:材料分析題難度:偏難來源:遼寧省期末題
答案
(1)①國家運用經濟手段(貨幣政策)進行宏觀調控;②市場調節的自發性,需要加強宏觀調控;③提高對外開放水平(或企業「走出去」);④物價影響居民消費水平。
(2)從2000年到2010年,隨著國民經濟的發展,我國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在國民收入分配中,居民收入所佔的比重大幅下降,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比重。企業收入和政府收入的比重都有所上升。影響: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政府收入所佔的比重上升有利於增強國家的財政實力和宏觀調控能力,企業收入所佔的比重上升有利於企業的技術改造和擴大再生產;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有利於提高人民生活質量,但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大幅下降,抑制了居民消費願望和消費能力,不利於擴大內需和經濟發展,不利於社會穩定和共同富裕。

⑼ 材料一反應了什麼經濟現象請用經濟生活知識分析2013-2014年我國居民消費心裡

(1)①改革抄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家庭人均收入逐年穩步增長,②在收入分配中還存在不合理現象: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不斷擴大,財政收入增速長期高於GDP增長率,居民收入和勞動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所佔比重降低,行業和群體之間收入差距大。
(2)①在國民收入分配中,要合理確定財政收入的比重和增速。②財政可以在社會保障支出和補貼支出方面,加大對低收人人群特別是農民的扶持力度。③政府通過對稅收調節收入分配,加強對高收人人群的個人所得稅徵收,調整對壟斷行業的稅收政策,從而縮小收入分配差距。

⑽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根據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到2020年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目前,實

貫徹來落實科學發展觀,堅持以人自為本、執政為民。確定居民收入倍增目標, 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做到發展依靠人民、 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與2013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比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