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全國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平均數
來源:央抄視網
一、居民收入情況襲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228元,比上年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5%。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9251元,增長(以下如無特別說明,均為同比名義增長)7.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5.6%;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617元,增長8.8%,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
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24336元,比上年增長8.6%,中位數是平均數的86.2%。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36413元,增長7.6%,是平均數的92.8%;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數13066元,增長9.2%,是平均數的89.4%。
2018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數與中位數
按收入來源分,全年全國居民人均工資性收入15829元,比上年增長8.3%,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56.1%;人均經營凈收入4852元,增長7.8%,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7.2%;人均財產凈收入2379元,增長12.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8.4%;人均轉移凈收入5168元,增長8.9%,占可支配收入的比重為18.3%。
㈡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有什麼區別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區別如下:
一、兩者需要的證件不同:
1、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需要的證件:
(1)身份證原件、復印件二份。
(2)戶口本原件、復印件二份。
(3)4張1寸免冠照(60周歲以上人員6張)。
2、城鎮居民養老保險需要的證件:
(1)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
(2)本人居民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3)銀行卡原件及復印件。
(4)如是重度殘疾人員還需提供一、二級殘疾證原件及復印件。
(5)如是獨生子女家庭還需提供戶籍所在地計生辦出具的獨生子女資格確認表。
二、兩者的辦理條件不同:
1、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辦理條件:
具有本地農村戶籍且年滿16周歲(不含在校學生)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
2、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辦理條件:
(1)具有本市戶籍且年滿16周歲及以上,60周歲以下的人員(全日制在校學生、參加其他養老保險、享受其他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除外)。
(2)2009年8月31日前年滿60周歲以上且沒有享受其他養老保險待遇的人員。
三、作用不同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反映的是一個國家或地區農村居民收入的平均水平,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反映的是人民的生活水平。
(2)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擴展閱讀
農村戶口養老保險相關知識
1、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
2、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
3、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
4、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
5、新農保試點地區,凡已參加了老農保,年滿60周歲且已領取老農保養老金的參保人,可直接享受新農保基礎養老金;對已參加老農保、未滿60周歲且沒有領取養老金的參保人,應將老農保個人賬戶資金並入新農保個人賬戶,按新農保的繳費標准繼續繳費,待符合規定條件時享受相應待遇。
㈢ 城鎮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長率 還有那些 國內生產總值 等等 這些數據都是怎麼計算得來的
官方計算 都有統計
㈣ 比較一下長三洲和珠三角洲的發展競爭優勢以及展望未來。
楊京英等:2005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經濟發展研究
www.cnfol.com 2005年12月19日 12:53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 楊京英 王強 任小燕
改革開放以來,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國經濟發展最快的地區,也是經濟最富有朝氣和活力的地區,對全國經濟的貢獻也最大,特別是跨入新世紀後,兩個三角洲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比較研究它們的經濟發展規模,探討其經濟發展的特點和原因,可以為兩個三角洲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提出建議,為其它地區乃至全國的經濟發展提供參考和借鑒。
一、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在全國的經濟地位舉足輕重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長三角)是指由滬、蘇、浙三省市中16個地級以上城市組成的區域,包括上海市、江蘇省的南京、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泰州,以及浙江省的杭州、寧波、嘉興、湖州、紹興、舟山和台州市。2004年長三角的土地面積為10.96萬平方公里,人口為8212.12萬人,分別佔全國的1.1%和6.3%。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簡稱珠三角)指廣東省珠江流域的14個市、縣、區組成的區域,包括廣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門、東莞、中山等7市,以及惠州市區和惠陽、惠東、博羅三縣,肇慶市區和高要、四會兩市,其土地面積為4.15萬平方公里,人口為2451.36萬人,分別佔全國的0.4%和1.9%。
改革開放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和優惠政策使長三角和珠三角逐漸成為我國經濟發展最活躍和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進入新世紀以來,長三角和珠三角經濟繼續保持著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走勢,兩個三角洲對全國經濟的貢獻份額進一步增大。
(一)兩個三角洲的經濟總量佔全國的30.8%,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是全國的3.7倍。
2004年長三角地區生產總值達28775億元,珠三角地區生產總值達13394億元。兩個三角洲地區生產總值合計達到42169億元,佔全國國內生產總值(136876億元)的30.8%,比2000年的24.9%上升了5.9個百分點。
2004年長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5040元,珠三角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54639元。兩個三角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39546元,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10561元)的3.7倍,而2000年兩個三角洲人均地區生產總值為21545元,是全國人均國內生產總值(7086元)的3.0倍,兩個三角洲人均水平與全國的距離進一步擴大。
2000-2004年長江三角洲與珠江三角洲GDP及人均GDP
地區 2000年 2004年
GDP(億元) 人均GDP(元) GDP(億元) 人均GDP(元)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22315.8 21545 42169.4 39546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 15954.8 19816 28775.4 35040
上海市 4551.2 34547 7450.3 55307
南京市 1021.3 18546 1910.0 33050
蘇州市 1540.7 26692 3450.0 57992
無錫市 1200.2 27653 2350.0 52825
常州市 600.7 17635 1100.6 31665
鎮江市 452.0 16967 781.2 29235
南通市 736.4 9374 1226.1 15806
揚州市 472.1 10515 788.1 17359
泰州市 405.3 8082 705.2 14014
杭州市 1382.6 22342 2515.0 38858
寧波市 1175.8 21786 2158.0 39173
嘉興市 538.4 16279 1050.6 31506
湖州市 343.4 13445 590.7 22966
紹興市 745.0 17237 1313.9 30254
舟山市 114.9 11675 212.0 21855
台州市 675.0 12390 1173.8 21177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 7360.8 31912 13394.0 54639
廣州市 2375.9 34292 4115.8 56271
深圳市 1665.5 28932 3422.8 59271
珠海市 330.3 26583 546.3 41847
佛山市 957.2 28932 1656.5 47658
江門市 567.5 14921 834.6 21872
東莞市 492.7 32477 1155.3 71997
中山市 312.8 23542 610.1 44005
惠州市區 134.4 36262 305.2 43834
惠陽市 102.1 18519 109.9 27108
惠東縣 88.5 13004 125.0 17489
博羅縣 81.8 10662 127.0 16677
肇慶市區 85.8 14413 126.7 26468
高要市 110.9 15404 163.4 22471
四會市 55.5 14089 95.5 22434
(二)兩個三角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大大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成為拉動全國經濟增長的重要地區。
2000年至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GDP增長速度均保持在兩位數以上,年平均增長分別為13.2%和13.6%,高於全國8.6%的年平均增長水平,成為全國經濟繼續保持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的重要力量。
2000-2004年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GDP增長率(單位:%)
地區 2000年 2001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2000-2004年年均增長率
長江三角洲經濟區① 11.6 11.3 12.6 14.8 15.6 13.2
上海市 10.8 10.2 10.9 11.8 13.6 11.5
南京市 12.3 11.1 12.8 15.0 17.3 13.7
蘇州市 12.6 12.3 14.5 18.0 17.6 15.0
無錫市 11.2 11.5 12.8 15.4 17.4 13.6
常州市 11.0 12.0 12.4 14.5 15.5 13.1
鎮江市 10.3 11.0 12.3 14.0 14.7 12.4
南通市 10.9 10.1 11.1 13.4 15.6 12.2
揚州市 10.5 8.1 11.1 13.4 14.7 11.5
泰州市 11.0 11.0 11.6 13.4 14.7 12.3
杭州市 12.0 12.2 13.2 15.2 15.0 13.5
寧波市 12.0 12.1 13.2 15.6 15.5 13.7
嘉興市 12.3 12.3 13.8 16.9 16.5 14.3
湖州市 12.0 11.6 12.3 15.0 15.4 13.2
紹興市 12.1 11.6 13.8 15.0 15.3 13.6
舟山市 12.0 11.8 12.6 15.5 17.0 13.8
台州市 11.9 11.9 13.9 14.9 13.6 13.2
珠江三角洲經濟區① 12.8 12.2 12.5 15.5 15.5 13.6
廣州市 13.3 12.7 13.2 15.2 15.0 13.9
深圳市 14.2 13.2 15.0 19.2 17.3 15.8
珠海市 11.8 12.1 12.3 17.5 13.8 13.5
佛山市 11.2 11.1 11.8 16.1 16.3 13.3
江門市 11.0 11.0 10.3 11.1 12.2 11.1
東莞市 17.9 18.0 18.5 19.5 19.6 18.7
中山市 11.8 16.1 16.5 18.6 18.7 16.3
惠州市區 17.5 11.7 11.1 18.1 15.5 13.7
惠陽市 9.3 13.7 12.5 25.3 18.7 15.8
惠東縣 12.4 10.9 10.0 10.3 13.0 11.3
博羅縣 10.4 11.0 10.1 11.5 14.5 11.5
肇慶市區 15.7 4.1 11.9 13.8 11.9 11.4
高要市 10.8 12.0 8.4 10.1 13.5 10.9
四會市 11.9 13.2 13.9 10.9 17.0 13.4
註:①為所屬市GDP增長率的簡單平均值。
(三)兩個三角洲的產業結構在調整中逐步優化,第三產業發展明顯高於全國。
2004年長三角三次產業的結構為4.6:55.9:39.6,珠三角三次產業的結構為3.8:53.8:42.4。
從1990年到2004年,這兩個地區的產業結構都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大幅下降,第三產業的比重大幅上升。長三角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下降幅度最大,從15.8%下降到4.6%,下降了11.2個百分點。長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上升幅度也最大,從27.2%上升到39.6%,上升了12.4個百分點。
2004年這兩個地區的第二產業比重與全國平均水平基本相同,而第一產業比重比全國約低11個百分點,第三產業比重比全國約高出9個百分點,其產業結構優於全國。
長三角、珠三角和全國三次產業構成比較(單位:%)
第一產業 第二產業 第三產業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1990年 2004年
長江三角洲 15.8 4.6 57.0 55.9 27.2 39.6
珠江三角洲 14.4 3.8 44.2 53.8 41.4 42.4
全國 27.1 15.2 41.6 52.9 31.3 31.9
(四)兩個三角洲是我國重要的國際貿易基地,兩地的進出口貿易總額佔全國的60%以上。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進出口貿易總額達到7430.1億美元,佔全國進出口貿易總額的64.4%,比2000年的57.9%提高了6.5個百分點。其中,長三角為4012.3億美元,佔全國比重為34.8%;珠三角為3417.8億美元,佔全國比重為29.6%。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進出口貿易額比較(單位:億美元)
2000年 2004年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進出口總額 出口額 進口額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2744.3 1473.5 1270.8 7430.1 3905.2 3524.8
長江三角洲 1235.8 671.0 564.8 4012.3 2083.0 1929.3
珠江三角洲 1508.5 802.5 706.0 3417.8 1822.2 1595.6
全國總計 4742.9 2492.0 2250.9 11545.5 5933.2 5612.3
長三角佔全國比重(%) 26.1 26.9 25.1 34.8 35.1 34.4
珠三角佔全國比重(%) 31.8 32.2 31.4 29.6 30.7 28.4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57.9 59.1 56.5 64.4 65.8 62.8
註:2000年珠江三角洲未包括惠州市區、惠陽市、惠東縣和博羅縣。
(五)兩個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佔全國比重為25.8%,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高於全國平均水平。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達18155.6億元,佔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的25.8%。其中,長三角為13650.7億元,佔全國的19.4%,珠三角為4504.9億元,佔全國的6.4%。
2001-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年均增長22.8%,比全國年均增長20.9%高出1.9個百分點。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額(單位:億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4年年平均增長率(%)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7973.6 18155.6 22.8
長三角 5677.7 13650.7 24.5
珠三角 2295.9 4504.9 18.4
全國總計 32917.7 70477.4 20.9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24.2 25.8
長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17.2 19.4
珠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7.0 6.4
(六)兩個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資超過全國的一半。
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達到310.0億美元,比2000年增長37.9%,佔全國吸引外商直接投資的51.1%。其中,長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比2000年增長87.4%,佔全國的比重由27.5%上升到34.6%;珠三角吸引外商直接投資比2000年下降11.3%,佔全國的比重由27.7%下降到16.5%。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外商直接投資比較(單位:億美元)
2000年 2004年 2001-2003年年平均增長率(%)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 224.8 310.0 8.4
長三角 112.0 209.9 17.0
珠三角 112.8 100.1 -2.9
全國總計 407.2 606.3 10.5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55.2 51.1
長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27.5 34.6
珠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27.7 16.5
註:長三角是上海、江蘇和浙江合計數,珠三角是廣東省合計數。
(七)地方財政實力增強,人均財政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達3362.0億元,佔全國財政收入的12.7%,比2000年的12.4%提高了0.3個百分點。其中,長三角一般預算內收入達2426.3億元,佔全國的9.2%;珠三角一般預算內收入達935.7億元,佔全國的3.5%。
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財政收入達到3153元,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倍。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財政收入比較
2000年 2004年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合計(億元) 1658.1 3362.0
長三角(億元) 1059.2 2426.3
珠三角(億元) 598.9 935.7
全國總計(億元) 13395.2 26396.5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佔全國的比重(%) 12.4 12.7
長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7.9 9.2
珠三角佔全國的比重(%) 4.5 3.5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人均財政收入(元) 1601 3153
全國人均財政收入(元) 1057 2031
(八)兩個三角洲地區城市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全國平均水平的1.6 倍。
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5361元,是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6倍。其中,長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3431元,是全國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的1.4倍;珠三角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290元,是全國的1.8倍。
2000-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與全國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較
2000年 2004年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元) 10952 15361
長三角(元) 8809 13431
珠三角(元) 13094 17290
全國(元) 6280 9422
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為全國的倍數(倍) 1.7 1.6
長三角為全國的倍數(倍) 1.4 1.4
珠三角為全國的倍數(倍) 2.1 1.8
註:珠三角僅包括以下8個城市:廣州市、深圳市、珠海市、佛山市、東莞市、中山市、
惠州市區和肇慶市區。
二、長三角與珠三角經濟發展的比較分析
(一)從經濟規模看,長三角是珠三角的2倍,但兩地的GDP差距和人均GDP差距均在縮小。
二十一世紀以來,長三角的GDP一直是珠三角的2倍左右。2000年長三角的GDP總量比珠三角多8594.0億元,是珠三角的2.17倍;2004年長三角GDP比珠三角多15381.4億元,是珠三角的2.15倍,差距有所縮小。
2004年長三角的16個城市中,有11個城市的GDP超過1000億元,比2000年增加5個,佔66.8%。珠三角GDP超過1000億元的城市僅有4個,比2000年增加1個,佔28.6%。從城市平均總量來看,2004年長三角16個城市GDP的平均值達到1798.5億元,比2000年的平均值(997.2億元)增長80.4%,而珠三角14個縣市的GDP平均值為956.7億元,比2000年(525.8億元)增長82%。
2000-2004年,珠三角的人均GDP繼續高於長三角。2004年,珠三角人均GDP為54639元,比2000年增長71.2%;長三角人均GDP為35040元,比2000年增長76.8%。2000年珠三角人均GDP是長三角的1.61倍,到2004年珠三角是長三角的1.56倍,兩個三角洲的人均GDP差距在縮小。2004年兩個三角洲地區人均GDP超過50000元的城市共有6個,其中長江三角洲有3個,即上海、蘇州和無錫;珠江三角洲有3個,即廣州、深圳和東莞,而東莞市是兩個三角洲地區唯一的人均GDP超過60000元的城市,達到71997元,超過了世界上中等收入國家的平均水平。
(二)長江和珠江三角洲的經濟增長速度均在兩位數以上,但是發展均衡程度有所不同。
從經濟發展速度來看,2004年兩個三角洲地區30個城市的增長速度都達到了兩位數,只是珠三角地區的GDP增長速度要略高於長三角地區。2000-2004年長三角地區GDP增長率為13.2%,珠三角地區GDP增長率為13.6%,珠三角比長三角高出0.4個百分點。在兩個三角洲,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是東莞市,達到19.6%;長三角16城市中經濟增長最快的仍然是蘇州市,為17.6%。
從發展均衡的角度來看,長三角好於珠三角。2000年長三角16個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僅為2.1個百分點,而珠三角的14個市、縣、區中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為8.6個百分點。到2004年,長三角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比2000年有所擴大,為4個百分點,而珠三角城市經濟增長速度的高低落差有所減小,為7.7個百分點,但珠三角的落差仍大於長三角。
(三)兩個三角洲的三次產業結構基本相同,但存在差異。
2004年長三角與珠三角地區的產業結構繼續向高度化方向發展,三次產業結構平均水平為4:55:41,經濟結構調整取得新進展。目前,兩個三角洲地區三次產業結構總體上呈"二三一"格局,第二產業在經濟發展中占據首要地位,第三產業次之,第一產業比重下降。兩個三角洲地區雖然在產業結構上基本相同,但兩個三角洲產業結構變化有兩個特點:
一是珠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高,但長三角第三產業發展快。2004年長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為39.6%,雖然低於珠三角地區的42.4%,但是長三角第三產業所佔比重在1990年僅為27.2%,明顯低於同年珠三角的41.4%。1990年到2004年長三角的第三產業所佔比重提高了12.4個百分點,遠遠高於珠三角所提高的1個百分點。
二是長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雖高於珠三角,但呈下降趨勢,而珠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有較大提高。2004年長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為55.9%,高於珠三角的53.8%。雖然近十年,長三角第二產業發展速度較快,表現出較強的生產製造能力,但是與1990年相比,第二產業所佔比重仍下降了1.1個百分點。與此相反,珠三角第二產業所佔比重呈上升趨勢,正在成為我國製造業發展的新基地,2004年珠三角第二產業佔比重為53.8%,比1990年的44.2%提高了9.6個百分點。
(四)長三角地區對外貿易繼續保持強勁的發展勢頭,進出口貿易首次雙雙高於珠三角地區。
近年來,長三角對外貿易快速增長,2004年長三角進出口貿易首次雙雙高於珠三角地區。
從兩個三角洲地區進出口貿易總額看,2004年長三角進出口貿易總額達4012.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7%,是2000年的3.25倍,其中,進口總額達1929.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3.5%,出口總額達2083.0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7%;珠三角的進出口貿易總額為3417.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1%,其中,進口總額達1595.6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2.6%,出口總額達1822.2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1.9%。可見,從貿易增長率來看,長三角地區在進出口貿易總額、進口總額和出口總額三個方面均比珠三角高出近一倍,顯示出其在中國對外貿易發展中具有重要地位。
2004年長江和珠江三角洲進出口貿易比較(單位:億美元)
進出口貿易 進口 出口
總額 增長率(%) 總額 增長率(%) 總額 增長率(%)
長三角洲地區 4012.3 40.7 1929.3 43.5 2083.0 40.7
珠三角洲地區 3417.8 22.1 1595.6 22.6 1822.2 21.9
從兩個三角洲30個市的進出口貿易看,2004年進出口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的城市為上海、蘇州和深圳。從進出口貿易的增長速度看,增長最快的是舟山市,進出口貿易總額年增長率達到62.9%。惠州市區是珠三角進出口貿易增長最快的城市,2004年增長率達到39.9%。
從外貿依存度來看,珠三角地區經濟要比長三角地區更加依賴出口,對外貿易在該地區佔有更加重要的地位。2004年珠三角地區外貿依存度(出口總額/GDP)為112.6%,遠遠高於長三角的59.9%。
(五)長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三角,並且兩者差距在逐漸拉大。
2004年長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為13650.7億元,比2003年增長24.5%;珠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504.9億元,比2002年增長18.4%。2004年長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總額遠遠高於珠三角,是珠三角的3.03倍,2000年以來兩個地區的差距在逐漸擴大。
2000-2004年長三角和珠三角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比較(單位:億元)
2000年 2002年 2003年 2004年
長三角 5677.7 7900.1 10973.7 13650.7
珠三角 2464.3 3088.6 3730.5 4504.9
差距 1:0.43 1:0.39 1:0.34 1:0.33
(六)長三角地區吸引外商直接投資項目和實際吸引外商直接投資均高於珠三角地區。
2004年,外商在長三角地區的投資項目數為14310個,珠三角地區為7308個,長三角比珠三角高95.8%;在外商直接投資額方面,長三角地區為209.9億美元,珠三角地區僅為100.1億美元,長三角比珠三角高109.7%。這表明外商直接投資的方向正從珠三角地區向長三角地區轉移。
(七)長三角財政收入是珠三角的2.6倍,財政收入佔GDP比重高於珠三角。
2004年長三角財政一般預算內收入2426.3億元,比上年增長23%,是珠三角的2.6倍。其中,上海市的財政收入為1119.7億元,占長三角地區全部財政收入的46.1%,比珠三角地區的全部財政收入還多出184.1億元。長三角地區財政收入超過100億元的地區有6個,分別是上海、南京、蘇州、無錫、杭州、寧波,而珠三角地區僅有
㈤ 中國2017年各地區恩格爾系數
國家發改委30日發布的《2017年中國居民消費發展報告》指出,消費升級步伐加快,2017年全國居民恩格爾系數(居民消費支出中用於食品煙酒的支出占整個消費支出的比重)為29.3%,進入了聯合國劃分的20%-30%的富足區間。
國家統計局發布2017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其中披露,我國去年恩格爾系數為29.3%。從國際經驗來看,發達國家或者是富足國家的恩格爾系數一般在20%~30%,因此相關數值的公布引起了全社會熱烈討論。
對此,在3月14日召開的國新辦發布會上,國家統計局新聞發言人毛盛勇就記者提出的相關問題明確表示,2017年中國城鄉居民的恩格爾系數確實降到了30%以內,但並不是說恩格爾系數進入這個行列,就算是成為發達國家。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中國恩格爾系數大幅下降意味著什麼
㈥ 小康生活的人均月收入是多少
小康生活的衡量標准不是按照人均月收入來進行計算的,而是按照以下指標進行的:
小康的基本標准設定為:
1、人均國內生產總值2500元(按1980年的價格和匯率計算,2500元相當於900美元);
2、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2400元;
3、農民人均純收入1200元;
4、城鎮人均住房面積12平方米;
5、農村鋼木結構住房人均使用面積15平方米;
6、人均蛋白質攝入量75克;
7、城市每人擁有鋪路面積8平方米;
8、農村通公路行政村比重85%;
9、恩格爾系數50%;
10、成人識字率85%;
11、人均預期壽命70歲;
12、嬰兒死亡率3.1%;
13、教育娛樂支出比重11%;
14、電視機普及率100%;
15、森林覆蓋率15%;
16、農村初級衛生保健基本合格縣比重100%。
(6)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擴展閱讀:
國家對建成小康社會的內容要求:
全面小康是惠及最大多數人的小康。調控居民收入差距,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努力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內容和基本要求。
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進程中,需要加強和完善政府對居民收入差距的調控,主要措施有三個:
1、分配起點的調控。包括大力加強教育;逐步打破壟斷,盡可能讓各行業公平競爭,並加強對壟斷行業收入分配的調節和監督;
2、分配結果的調控:加強對高收入者的稅收調節,建立稅收綜合調控體系;完善社會保障制度,防止城鎮和農村貧困人群的大面積產生;適時開征社會保障稅,為社會保障體系提供資金來源,為低收入者提供基本保障;
3、加大稅式支出力度,扶持和鼓勵再就業,從而增加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包括對農村城鎮化過程中勞動密集型企業給予積極的稅收扶持,稅收扶持還應向中西部地區傾斜,增強稅收的再分配調節功效,促進地區平等發展,實現共同富裕。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康標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小康社會
㈦ 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怎樣計算的
人均可支配收入=(家庭總收入- 交納的所得稅- 個人交納的社會保障支出- 記帳補貼)/家庭人口
居民可支配收入指居民可用於最終消費支出和儲蓄的總和,即居民可用於自由支配的收入。既包括現金收入,也包括實物收入。按照收入的來源,可支配收入包含四項,分別為:工資性收入、經營性凈收入、財產性凈收入和轉移性凈收入。
(1)工資性收入,指就業人員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包括所從事主要職業的工資以及從事第二職業、其它兼職和零星勞動得到的其它勞動收入。
(2)經營性收入, 指個體或私營業主在一個記賬周期(一個月)內所取得的全部營業收入或銷售收入以及經營房屋出租業務的租金收入。
(3)財產性收入,指家庭擁有的動產(如銀行存款、有價證券)、不動產(如車輛、土地、收藏品等)所獲得的收入。包括出讓財產使用權所獲得的利息、租金、專利收入;財產營運所獲得的紅利收入、財產增值收益等。
(4)轉移性收入,指國家、單位、社會團體對居民家庭的各種轉移支付和居民家庭間的收入轉移。包括政府對個人收入轉移的離退休金、失業救濟金、賠償等;單位對個人收入轉移的辭退金、保險索賠、住房公積金等;家庭、親友間的贈送和贍養等。
(7)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擴展閱讀
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職工平均工資的區別:
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勞動工資統計中的職工人均工資是統計工作中兩個既有區別又有聯系的統計指標,兩者的主要差別在於調查的范圍不同、統計口徑不同:
(1)調查的范圍不同。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調查統計的范圍是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收入,包括家庭成員中的職工與非職工的收入;勞動工資統計中的職工人均工資調查統計的范圍是城市在職職工的工資性收入,不包括其他社會成員的收入。
(2)反映的內容不同。可支配收入是反映居民家庭全部現金收入中能用於安排家庭日常生活的那部分收入,即用家庭中得到的全部現金收入減去個人所得稅、減去記帳補貼及家庭從事副業生產支出的費用。
職工人均工資是反映在一定時期內職工工作單位以貨幣形式或實物形式實際支付給職工的勞動報酬,即包括計時工資、基礎工資和職務工資、計件工資(包括超額工資)、各種工資性的獎金和津貼、加班加點工資、附加工資、特殊情況下支付的工資等。
但不包括職工從工作單位得到的福利費(如洗理費等)、生活困難補助費、上下班交通費、自行車補助費、獨生子女費、保健用品費、文娛費、差旅費及會議補助費、誤餐補助費等。
㈧ 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要交多少費
根據規定,繳費金額由每年100元到2000元不等。繳費金額越高,養老金越多。
根據《國務院關於開展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第四條規定,個人繳費標准金額可分為以下:
繳費標准設為每年100元、200元、300元、400元、500元、600元、700元、800元、900元、1000元、1500元、2000元12個檔次,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增設繳費檔次。參保人自主選擇檔次繳費,多繳多得。國家依據經濟發展和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長等情況適時調整繳費檔次。
另一部分養老保險為政府補貼。政府對符合待遇領取條件的參保人全額支付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其中,中央財政對中西部地區按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准給予全額補助,對東部地區給予50%的補助。
地方人民政府應對參保人員繳費給予補貼,補貼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對選擇較高檔次標准繳費的,可給予適當鼓勵,具體標准和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確定。對城鎮重度殘疾人等繳費困難群體,地方人民政府為其代繳部分或全部最低標準的養老保險費。
(8)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平均增長擴展閱讀
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構成,支付終身。
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准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人民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對於長期繳費的城鎮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由地方人民政府支出。
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准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139(與現行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及新農保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相同)。參保人員死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余額用於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
養老保險的領取條件
參加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城鎮居民,年滿60周歲,可按月領取養老金。
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以及國家規定的其他養老待遇的,不用繳費,可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
要引導城鎮居民積極參保、長期繳費,長繳多得;引導城鎮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的子女按規定參保繳費。具體辦法由省(區、市)人民政府規定。
㈨ 2001年1至9月我國城鎮居民平均可支配收入為5109元,比上年同期增長9.3%,上年同期這項收入為多少
上年同期這項收入=今年同期這項收入/(1+今年同期增長率)
上年同期這項收入=5109/(1+9.3%)= 4674.2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