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張掖市黑河水電站的貢獻或作用
一、建設項目情況簡述 (一)項目名稱 張掖市黑河中游濕地恢復與治理工程 (二)項目建設概要 地理位置:建設地點位於黑河流域中游沿岸地區,地處北緯37°28′—39°59′,東經97°25′—102°13′。行政區劃屬於張掖市所轄的甘州區、臨澤縣、高台縣、山丹縣、民樂縣和肅南縣。 建設內容:根據項目建設可研報告,包括濕地保護工程、濕地恢復與治理工程、科研監測工程、宣傳教育培訓工程共計4項,屬環保公益型項目,建設內容主要包括巡護站、觀鳥塔、巡護監測棧道、宣教中心、疏浚渠道、引洪攔水壩、水下引水管道、污水排水管道、退耕還澤、濕地植被恢復、濕地調查固定樣地等。 ① 濕地保護工程:修建濕地巡護站辦公用房400 m2(其中:市濕地巡護站1處100 m2,縣區濕地巡護站3處300 m2),購置辦公設備4套,修建投食點15處,巡護監測棧道22.8km(其中:木質棧道5.2km,砂石巡護道路17.6km),修建動物救助站90 m2,購置動物救護設備1套,圍網500 m2,濕地水文、氣象監測點1處,觀鳥塔1處。 ② 濕地恢復與治理工程:修建疏浚渠道37.6km,引洪攔水壩5座,地下水引水管道8km,污水引水管道10km,退耕還澤40hm2,濕地恢復與保護6500 hm2。 ③ 科研與監測工程:修建科研中心用房1處210m2;有害生物防治檢疫站1處100 m2,購置檢疫設備1套,科研監測設備1套,設置濕地調查監測固定樣地200個,購置調查監測設備1套。 ④ 宣傳教育培訓工程:建設宣教中心用房200m2,購置宣教設備1套,培訓管理人員18人(次),專業技術人員36人(次),項目區培訓林農500人(次)。 投資及工期安排:本工程總投資3668.70萬元,總工期3年,從2009年12月至2012年12月。 二、項目可能帶來的環境影響 本項目是中央擴大內需的規劃項目之一,是維持黑河濕地自然生態過程的重要措施。該工程的實施可以有效減輕人為干擾,遏制黑河濕地萎縮趨勢,降低濕地污染負荷,對保護當地環境有非常積極的環境效益。 施工期間,在濕地區域內建設濕地管理的相關設施,如巡護站、巡護監測棧道、生態監測站等,對規劃范圍內的生態環境會產生一定影響,主要表現在驚擾濕地水禽生息、改變局部濕地生境、人為引進物種、改變水循環線路等方面。 三、擬採取的環境保護措施和對策 退耕還濕過程中,每年最多隻能抬高50cm水位,且應拉長蓄水時間,最好分時段蓄水;合理安排工期,盡量避開魚類和鳥類產卵期,避開野生動物主要活動場所;加強施工管理;施工廢水經處理後循環利用,禁止向引水渠排放廢、污水;砂石料、混凝土加工等活動避免在夜間進行,大型車輛的物資運輸盡量安排在白天進行;對於被征佔地土地,必須嚴格按照有關規定進行補償;加強施工期、蓄水期監測。 通過以上從生態環境、水環境、環境空氣、聲環境等方面採取的一些環境保護對策、措施和建議來盡量減小該工程項目對環境的不利影響。 四、環境影響報告書提出的環境影響評價結論的要點 張掖黑河濕地恢復與治理工程,屬於《產業結構調整指導目錄(2007年本)》中鼓勵類項目中的農林業「退耕還湖恢復工程」,項目涉及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張掖國家濕地公園,但與相關法律法規是相符的。 項目實施有利於改善項目區小氣候、減少風沙危害、緩解流域供水壓力、保護生物和遺傳多樣性、維護張掖綠洲及黑河流域的生態安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對保護歷史文化遺產、改善旅遊環境,再現 「金張掖」水韻底色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另一方面,既可提高甘肅黑河流域中游城市的知名度,又可以開展科普教育;既可保護濕地自然資源,做到濕地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又能改善區域的投資環境;既可增加流域中游的水量,又能改善下游的生態環境。 五、徵求公眾意見的范圍和主要事項 范圍:項目所在區域的政府機關、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和個人,以及關心工程環境保護工作的其他公眾。 主要事項:徵求公眾對擬建項目在設計、施工和運營中與環境保護相關的意見和建議。非環境保護方面的內容不在本次徵求范圍內。若需要提供環境影響評價報告簡本,請與環評單位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