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判斷題國務院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
國務院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是正確的。國務院編制和執行國民回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和國家預答算; 國務院領導和管理經濟工作和城鄉建設; 國務院審計機關在國務院總理領導下,對國務院各部門和地方各級政府的財政收支,對國家的財政金融機構和企業事業組織的財務收支,進行審計監督。
國務院對人民代表大會負責並報告工作;在人民代表大會閉會期間,對人大常委會負責並報告工作。 簡政放權要和政府精簡機構相聯系,簡政放權是依法行政,地方各級政府依法辦事,依法執行。 精簡機構是撤並關不需要的無事可乾的部門,節約稅收利潤。
地方各級政府執行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規定的行政措施,制定的行政法規,發布的決定和命令; 地方各級部門執行國務院各部、委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制訂發布的命令、指示和規章。
2. 如何做好小城鎮建設工作
小城鎮建設方面很廣,主要包括基礎建設和經濟建設。兩者又是相輔相成,有句話叫做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1、主抓經濟建設,只要政府能夠給地方帶來更好的經濟效益,人民才能安居樂業。
2、主抓基礎建設,只有把錢取之於民,用之於民,才能更好的創造良性循環,滿足人民的生活品質和追求。
1、經濟建設主要包括:
稅收:民企、私企、外企、合資企、國企。
創收:找出當地有特色的企業進行扶持、有發展的項目進行投資、引進更多的合作型企業和創業型企業,發展當地的經濟。
2、基礎建設主要包括:
A、醫療基礎建設:了解醫療環境,是不是可以滿足小城鎮的看病需求,解決看病難。
B、教育基礎建設:了解教育環境,看看能不能滿足城鎮居民的教育和受教育的需求, 幼升小,小升初高等方面。
C、出行基礎建設:了解出行難的難點,是道路建設不完備,還是車輛太多的問題,還是交通執法混亂等等,是否還有公共停車和小區停車問題。
D、環境基礎建設:了解城市垃圾、社區垃圾的排放、排污、清理,垃圾再循環等方面的共組進展如何,是否能給當地居民帶來更好的居住條件和良好的空氣狀況。包括城市綠化、公園和道路綠化在內。
E、娛樂基礎建設:休閑公園、居民健身設施等的布局是否足夠,是否到位,能不能滿足基本的娛樂環境需要。
F、基礎能源保障建設:如水力、電力、燃氣、暖氣、煤炭,能不能滿足居民的基礎生活需要,從采購源頭、銷售環節、使用和安全環節等考慮。
G、行政基礎建設:如公安、檢察機關、法院、教育局、衛生局、財政局、銀行等等基礎行政工作,這些部門是否在各司其職,是否在良好的、有序的解決政府發展想要去解決的問題,是否為國計民生在出謀劃策,這些需要執法機關的監督和管理。
總之,想管理好小城鎮,不是一朝一夕可以達到的,需要不斷的付出和幾代人的努力。
3. 加快農村建設需要建立的6個一體化制度是什麼
六個一體化」是指城鄉規劃一體化、城鄉產業發展一體化、城鄉市場體制一體化、城鄉基專礎設施一體屬化、城鄉公共服務一體化、城鄉管理體制一體化。這是全國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成都市在經過6年多統籌城鄉發展的實踐中總結出的推進城鄉一體化的主要途徑和重要標准。
4. 「城鎮化」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城鄉保險服務體系建設
從發展目標來看,城鎮化質量要明顯提高;從發展路徑來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從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來看,推進城鎮化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從發展格局中的內部關系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保險需求分析
(一)工業化建設產業需求
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系問題上,應該是工業化特別是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一個城市,必須發展若干具有當地比較優勢的產業,才能支撐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續發展。
(二)城鎮化自身建設需求
(三)農業現代化產業需求
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經營規模化與資本化將成為大勢所趨,應對農村勞動力減少的唯一辦法,是將農村土地資源資本化,變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實現大規模作業和集中化生產。這樣勢必改變以往經濟模式下分散的以戶為單位的風險承擔模式,大規模作業和集中化生產必然尋求更加強有力的保險保障,也對我們的「三農」保險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人口城鎮化生活需求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增長,居民往往會把更多收入用於保險,保險深度日趨增長。城鎮化將提升國民保險意識,促進居民提升風險管理理念,更加積極地通過商業保險等多種手段應對人生風險。信息化將促進虛擬經濟發展,有助於居民更加便捷地體驗保險服務。中產階級群體必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原生消費的中堅力量,也會帶來巨大的保險需求。應對策略
完善「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建議成立「三農」保險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今後5年公司「三農」保險發展戰略和重大決策。
二是加強機構和人員保障。建議保險公司設置農險事業分部/三農保險部,支公司專設農業保險科,配齊農險崗位人員。選拔一批業務能力較強、有一定農業專業知識、具備吃苦耐勞精神的員工充實到「三農」保險崗位,從組織機構和人員配備上保障「三農」保險工作的需要。
三是加快網點建設工作。根據「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的網點建設要求,新建改造升級一批「三農」營銷服務部和「三農」服務站,並促成上千個「三農」服務點全部達標。
四是強化基層隊伍建設。繼續發展和鞏固鄉鎮專(兼)干、協保員隊伍,組織好隊伍的培訓和代理資格證組考工作。真正培養出一支專業技能具備、人員結構合理、人均產能領先的「三農」保險經營管理隊伍,形成「三農」保險市場與城市保險市場協調互動、相互支撐的良好發展格局。
5. 如何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
建設生態文明的首要任務就是正確處理好發展與環境的關系。綠色發展是正確處理環境與經濟兩者關系的本質要求,是正確經濟政策和正確環境政策相協調、相融合、相促進的集中體現。綠色發展正在成為全球環境與經濟領域的重要趨勢和潮流。經濟快速增長中資源環境代價過大的現實,客觀上決定我們在建設生態文明過程中,必須重新定位人與自然的關系,使經濟社會發展逐步實現綠色轉型。
生態文明建設貴在實踐、重在行動。當前,要緊緊依靠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激發其積極性、主動性和創新性,建立健全政府負責、部門協作、企業自覺、群眾參與、社會監督的工作機制,使生態文明建設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
各級政府要營造生態文明建設的制度環境,以建設「兩型」社會為重點,制定政策措施、研究宏觀戰略、出台法規規章、編制發展規劃等,充分運用行政手段、經濟手段和法律手段等推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要通過產業結構、產業布局、產業政策的調整,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
環保部門要繼續探索代價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續的環境保護新道路,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加快綠色發展。要深化污染減排,強化減排目標責任制,把結構減排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大重點流域水污染防治力度;有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要優化經濟發展,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改善倒逼發展方式轉變,以生態建設再造環境優勢,有力地推進綠色發展。要著力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加快形成有利於綠色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體制機制。注重培育和發展環保產業。推動全社會樹立生態文明理念。各相關部門要各司其責、密切配合,確保人員到位、精力到位、工作到位,真正抓出成效。
各類企業在生態文明建設中,不僅要提供高質量的產品和服務,而且要積極履行企業公民的責任和義務,嚴格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自覺節能減排,發展循環經濟,推動清潔生產,構建生態文明建設技術支撐體系,走出一條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廣大公眾應積極參與生態文明建設,在享受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義務。要充分認識並維護自己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污染進行社會監督,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順利開展,積極推行綠色消費。
湛藍的天空、清澈的水流、綠茵茵的大地,在如此優美的生態環境中,人們踐行著低碳環保的工作和生活,能夠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這是多少人內心憧憬的和諧社會的一幕,也是可以共享的綠色未來。
積力之舉無不勝,眾智之為無不成。只要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建設生態文明,推動綠色發展,我國生態環境全面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景就一定會實現。
6.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發展階段。
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
經濟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基本特徵可以歸納為以下六點:「以人民為中心」的深度城市化,更多地讓人民分享發展成果;創新驅動持續提升效率;保護產權,規范政府行為,實現市場配置資源;經濟穩定性;生態文明建設和可持續發展;經濟協調主體轉型。
(6)城鄉經濟建設系擴展閱讀:
推動中國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需要重點抓好以下幾項工作。
一是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首要任務。繼續推進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轉變,中國速度向中國質量轉變,製造大國向製造強國轉變。深化要素市場化配置改革,大力培育新動能,強化科技創新,大力降低實體經濟成本。
二是激發各類市場主體活力。推動國有資本做強做優做大,加強國有企業黨的領導和黨的建設,推動國有企業完善現代企業制度,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結構。支持民營企業發展,加快構建親清新型政商關系。
三是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深化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堅持質量興農、綠色興農,農業政策從增產導向轉向提質導向。
四是深入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推動實現區域之間的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加快實施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推動「一帶一路」建設。繼續推進西部大開發,加快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推動中部地區崛起,支持東部地區率先推動高質量發展。
7. 如何理解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基於我國的基本國情復,導致出現了在製法律政策滯後跟不上社會的飛速變革這樣的特殊情況,法律之間出現的差隙與不統一,在實際執法過程中造成了一定的困難,是導致我國出現現在這樣的社會矛盾的首個原因。
再加上市場經濟的運作需求,我國在社會管理方式上與社會發展出現了不相適應的現象。如一些基層組織軟弱渙散、名存實亡,基層工作在群眾基礎上失去了本應該發揮的作用,這一現象大大加劇了社會矛盾。
(7)城鄉經濟建設系擴展閱讀: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後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十九大報告提出,新時代人民群眾的需要已經從「物質文化需要」發展到「美好生活需要」,從曾經「落後的社會生產」發展到「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在報告中指出,『我國穩定解決了十幾億人的溫飽問題,總體上解決了小康,不久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是新階段、新時代主要矛盾變化的前提和基礎。」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8. 維護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差距的根本途徑是推動農村改革發展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
根本途徑肯定是來以經濟建自設為中心,大力發展生產力。因為產生社會不公平,城鄉差距大的根源是總體生產力水平較低,發展不平衡。
而維護社會公平、縮小城鄉差距的主要途徑分別是建立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和推動農村改革發展。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這些矛盾。
9. 城鄉一體化後,為何說農村比城市更適宜生活
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經濟發展呈現不同的水平,不同地區的農村也存在相當大的發展差異,一些經濟發展水平較高的農村地區,在城鎮化和工業化水平上,幾乎與其他地區的城鎮發展水平持平;而中西部的廣大農村,發展水平相對落後,甚至有些地區還處在貧困中。因而,探索城鄉一體化和鄉村振興戰略的對接,必須要充分考慮本地區整體的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既要量力而行,又要開拓進取,在鄉村振興戰略的指導下因地制宜,遵循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推動鄉村社會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