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太谷縣城鄉建設

太谷縣城鄉建設

發布時間:2020-12-22 18:45:04

① 太谷屬於哪個省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葯「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00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制葯、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縣人民政府駐明星鎮。郵編:030800。代碼:140726。區號:0354。拼音:Taigu Xian。
太谷縣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盆地中部。漢族為主,有回、滿、朝鮮等13個少數民族。面積1033.6平方千米。西漢置陽邑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更名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縣合並置太州,六年廢州復縣。1958年11月祁縣並入。1961年祁縣析出復設。自然資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動物等。土特產主要有龜齡集、定坤丹、太谷餅、太谷果。名勝古跡主要有白燕遺址、三多堂(曹家大院)、無邊寺、凈信寺、鼓樓、孔宅。

行政區劃

太谷縣轄3個鎮、6個鄉:明星鎮、胡村鎮、范村鎮、侯城鄉、北洸鄉、水秀鄉、陽邑鄉、小白鄉、任村鄉。

縣名考源

太谷縣——太行山間大峽谷
(2005-04-13 16:07:58)

太谷縣境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因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原縣治在今陽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陽邑縣始移治於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元和郡縣志》等文獻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原來太谷縣名源於一條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據清《太谷縣志》解釋為「太行之谷」,其實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縣通往沁縣的子洪口谷。這里古屬陽邑縣地,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現已屬祁縣了。
太谷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並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水經注》中也記載:「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經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稱為胡甲水、甲水,今人稱為昌源河。
太谷古稱侯谷、胡谷,歷來為太原通往晉東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戰場。五代時,北漢劉繼元在此築隆舟城以抗宋軍,所以宋代又稱這里為「隆舟谷」,金元時期訛為「龍州谷」、「龍豬谷」。清代以來,又因谷口為祁縣紫紅鎮,故稱「紫紅口谷」,俗寫作「子洪口谷」。
這條大山谷北起祁縣子洪口,南至沁縣西湯,長約60公里,昌源河流貫其間,兩岸懸崖壁立,鳥道崎嶇。明代文人王世貞在《適晉紀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險途:「兩岸皆高山絕雲,中為巨澗。沿澗水而北,泉聲益奇,崩峽束流,為瀑布、為簾、為怒虯、為渴虹者不一,蓋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其險視西塘不啻類之,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矣。」
太谷中部最險仄的地方叫南關,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武鄉縣志》評價這里的形勢:「南關一鎮,北界祁縣,西達上店,山界連平遙,尤冀南戶牖,潞澤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師南下,途經南關時被這里險絕的地形所驚愕,然而宋軍卻無一人設防,粘罕立刻轉驚為喜,仰天嘆道:「關險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謂無人。」金兵終於順利南下,威脅東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後人在南關曾立「粘罕仰天嘆處」石碣,記下這一軍備不振坐致亡國的慘痛教訓。經游者有《南關懷古詩》抒發了千百年來遊人的感懷:「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危岩頂上壓,斷岸足邊空。高鳥飛難度,單車轍不通。可憐宋君相,坐失此關雄。」
近代以來,這條通道曾多次拓寬修築,特別是近年來,交通條件更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所產生的作用也愈加顯得重要了。

② 太古的地區簡介

坐落在群山之間,景色優美秀麗,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黃豆,綠豆等,水果住要有蘋果,桃子,梨,核桃等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葯「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00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制葯、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縣人民政府駐明星鎮。
太谷縣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盆地中部。漢族為主,有回、滿、朝鮮等13個少數民族。面積1033.6平方千米。西漢置陽邑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更名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縣合並置太州,六年廢州復縣。1958年11月祁縣並入。1961年祁縣析出復設。自然資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動物等。土特產主要有龜齡集、定坤丹、太谷餅、太谷果。名勝古跡主要有白燕遺址、三多堂(曹家大院)、無邊寺、凈信寺、鼓樓、孔宅。

③ 太谷有什麼古建築

獨具特色的園林
太谷舊四合院
孔宅四明廳
太谷青龍寨遷善庄

歷史悠久的古城
太谷古城歷史悠久,規模宏大。古城最早建於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歷史。
太谷春秋時屬晉,周襄王時,晉侯以陽地賜大夫處父為食邑,始有陽邑。西漢時置陽邑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更名為太谷縣。明清以前,太谷一直隸屬太原府。
縣城所在地,原為白塔村。民間有"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之說。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遷於此,之後築土為城,周圍5公里,高6米,四周掘護城池。明正德九年(1514),太谷城牆增高到8.3米,以磚砌門,上建重樓,城牆四角建角樓。明萬曆四年(1576),太谷古城改砌磚城。城基壘石1.67米,自基至堞砌磚,基寬14米,高12.5米,東、北、南為瓮城,西門為重門,瓮城上各建樓3間,角樓重加修飾,周圍建警鋪56座,以磚砌堞道,里側加回垣。清代,古城雖時有修繕,但其規模與建築基本還是明代樣子。直到1930年,太谷城牆、瓮城完好,西、南、北護城河依舊。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點是街巷整齊,宅院講究。"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樓蓋在街心心",鼓樓作為太谷古城有標致性建築,雄距古城中心,不僅蘊含有傳統審美觀念的思想,而且客觀上對古城建築規劃起著定位的作用。太谷舊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而以鼓樓為中心,輻射東、南、西三條大街。樓北為舊縣衙,北大街與西大街中段相交。在此基礎上,多數街巷橫平豎直,把全城住宅劃分為若干方塊。使得整座古城建築規范齊整,進退有節。
太谷舊城的建築,商號約佔三分之一,集中於東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約佔三分之二,集中於城內四隅。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顯,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為"三、三制",即正房、廂房、下房各為三間的四合院。而一些大戶人家或臨街鋪面則是正房5間,廂房裡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兩進院、三進院。但正房多呈一面坡,俗稱梯兒房。外觀青磚石砌,上窗一律內啟。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財的寓意。都屬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許多北京的遊人說太谷的四合院,樓高牆厚,而北京的四合院低矮、窄小。究其原因是明清太谷為山西最富有的地區之一,老百姓兜里有了錢,山高皇帝遠,又怕土匪盜賊,所以起房蓋屋便不惜錢財,而北京地處天子腳下,那些王公大臣即便有錢,也諱於皇家規制,不敢造次,只能依例行事。
查閱《太谷縣志》,我們還發現,太谷古城寺廟眾多,文化深厚,直到現在,太谷城內的街道名稱,除一部分是因方位、地名、姓氏以及居民的意願而命名的外,僅以商號和寺廟命名的就有三十多條。如以商號起名的有:興隆巷、錢市巷、錢龍巷、醉樂園巷、純和巷、賣珠市巷、永勝巷、振興巷等;因寺廟而取名的有:觀音巷、楊廟巷、南寺街、東寺園、狐公廟巷、三官廟巷、上觀巷、東岳廟巷等。據史料記載:自晉代至晚清,太谷僅城內就建有祠、廟、觀等27處;建有狀元、進士、舉人及節孝牌坊20餘處,再加上一些過街門樓,整座古城到處閃爍著濃郁的傳統文化。
如今,太谷古城昔日規模宏大的城池,楊柳岸邊的護城河,以及一座座入城的石拱橋、瓮城、角樓已經成為歷史的記憶。但古城的兩座標致性建築古樓與白塔依然如故。鼓樓又稱大觀樓,創建於明萬曆四十三年(1615),底層以磚為基,開四門,面向縣衙,貫通東、南、西三條大街,夕陽西下,登樓四望,滿城的青堂瓦舍盡收眼底,三條大街兩旁的老式商鋪,彷彿向人們訴說著歷歷往事。建於城南無邊寺內的白塔,通體白色,塔為7級磚木結構,平面呈八角形,高43.6米,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塔身為樓閣式空心制,塔頂為蓮座瓶式喇嘛剎,塔腹空心,登塔北望,古城舊貌猶存。晚霞映照下的鼓樓,燕子環飛,令人心馳神往。

獨具特色的園林

說起歷史上的"金太谷",還有一點聞名遐邇,那就是太谷的園林建築。清代晉商幾百年的經濟繁榮,促成了文化的發達,也形成了太谷獨特的民居和園林風格。太谷的園林其特點主要是:靜穆、莊重、古樸、大方。它沒有北京皇家園林的富麗,也沒有江南園林的秀麗,更沒有廣東園林的輕盈,可在黃土塬上,建起古樸的亭台樓閣,點綴著北國的花草樹木,加上小巧的假山,點滴的流水,別有一番情趣。太谷的園林根據其風格可分為:庭院、庭園、宅園;別墅山莊;公署花園;寺廟園林;公共園林;風景名勝區等六類。

太谷舊四合院

太谷地處北方,無霜期僅150多天,加以四合院面積窄小,並多以方磚鋪地。所以,一般庭院中多砌築花欄牆,上置盆栽花木,如夾竹桃、花石榴、臘梅、海棠、菊花等,個別大戶或大商店還培植一些名貴的桂花、鐵樹等。此外,庭院中還常在花牆前置大魚缸一、二個,有的專為養魚,有的僅為儲水澆花,還有的則在缸內栽植荷花或睡蓮。太谷城內福壽巷5號康宅,宅院已建有百餘年,布局嚴謹,尚保存清式舊貌,是太谷有代表性的庭院之一。宅門位於四合院東南角,門設木質垂花門樓,迎門南軒東山牆設影壁,影壁下設須彌座上斜貼"磨磚對縫"的方磚,極為美觀。院心有一花壇,中植枸杞一叢,據說已生長一百餘年,樹高丈許,蔭庇大半個院落。九月初,滿樹繁花,鬱郁蔥蔥,使滿院生趣盎然。此外,過去,太谷的四合院除主人居住的正院外,根據家庭的富裕程度,還建有偏院、後院、小園或車馬院、廚房院、磨坊院、長工院等等。為了顯示主人的修養或營造溫馨舒適的人文環境,主人把偏院、小園的門多築成各種造型,並在其門楣上題寫匾額,少數人家就是蓋廁所也不忘在小門上方題一寓意含蓄的款額。如城內北磚道巷布秉全先生老式四合院的廁所上書"活潑地"三字,看了不覺讓人捧腹一笑。

孔宅四明廳

晉商的崛起,造就了一大批豪商大賈,在太谷城鄉衣錦還鄉的富人們,起房蓋屋不僅考慮到了光宗耀祖,防賊防盜,彰顯儒雅;而且把蘇、杭一帶,以及全國各地的造園思想、技術帶回老家,築起了一座座兼具南北風格,又有獨特魅力的花園、別墅。如城內的孟家、武家、趙家、孫家,城外陽邑里美庄郭家、要家花園,陽邑村杜家花園;小白鄉上庄村王家花園,東里村喬家花園;白燕村張家花園;以及南席村武家花園,任村賈家花園;溝子村員家花園和范村的東西花園,這些花園從幾畝到幾十畝地不等,風格透視著北方的粗獷與大氣,又偶或有蘇杭園林的靈巧與秀麗。這些私人宅園中,直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太谷城南武家花園尚是中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而如今只有城內孔祥熙宅園基本保留了下來。與此同時,為了避暑或避亂,這些大戶還在太谷山區建有避暑山莊,如北汪曹家的青龍寨;孫家的大澗寨;員家的四棱寨;以及不知其詳的如意庄、延壽庄、赤伍庄等。這些山莊都建在山峁上,內造重院,外圍高牆,當大暑之日,戶主領著妻妾童婢乘著大轎、小轎進庄,小住一、兩個月後回城。如今這些山莊別墅大多已成廢墟,有的也只剩下殘垣斷壁,地處太谷南山范家嶺的青龍寨,也叫遷善庄,規模雖不算最大,但庄建在山峁上,依勢建牆,牆將整個山峁全部包住,外牆高三丈到五丈,牆底厚五尺,呈梯形壘起頂寬三尺,石牆上以大磚加砌垛口,遠觀儼然一座石城堡,牆下石壁仞立,可謂"固若金湯"。

太谷青龍寨遷善庄

庄南低處圍以外牆,形似瓮城,庄門石券高一丈五尺,厚一丈五尺,上嵌石匾"遷善庄"。門外是一條數米寬的深溝,想出入庄內必須經過吊橋。橋邊的石欄桿欄板上還雕以各種長壽、如意圖案。進入庄內,先是小天井,石板路,再進內寨門,寨門上書"紫燕"小石匾。門外是外院,有龍王廟、磨房、坊碾,和飼養牲口的地方。門內是正莊院,有大小五個院子,院內有假山、住宅、小軒、下棋亭等建築,院內的石磴,石階尺度雖小,但依石勢,石紋而築,很是精巧。由於整個院落依山勢而建,前後錯落,別有洞天。近年來,一位香港的先生下正計劃在此重新修葺,開發旅遊,希望有一天這個古老的山莊也成為我省旅遊的一個亮點。
歷史上的太谷城鄉風景名勝還很多,如公署園林有分防廳東書房花園、小河陽,有公共園林西園、東寺園,有酎泉、鳳山、龍泉寺、天寧寺、關帝廟、觀音廟等。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中,太谷就有凈信寺、光化寺、真聖寺等六處被列為國保單位。
現在的太谷縣也正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太谷依靠著政府的大力支持,完善了大規模的現代化建築工程,認真合理規劃城市。太谷吸引外地眼球的主要原因在教育:太谷的教育在全地區,乃至全省的有名氣。太谷教育界師資雄厚,擁有太谷中學、太谷二中等全省、全國重點高中,每年陸續向各高校輸送大批人才,各地學子涌人太谷,求知,求真,求實。推動了太谷個行業的發展。
希望太谷的明天會更好!!
山西農業大學,全國重點大學

④ 太谷這個地方好不好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於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與祁縣、平遙共同成為聞名遐邇的晉商故里,境內有諸多晉商大院遺存,以曹家大院和孔祥熙宅院(孔祥熙出生在太谷)為其代表。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地,近代大財閥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宮廷聖葯「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太谷餅和壺瓶棗享譽全國。明清民國時期,太谷富商巨賈雲集,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9萬人(2004年),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00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制葯、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縣人民政府駐明星鎮。郵編:030800。代碼:140726。區號:0354。拼音:Taigu Xian。 太谷縣位於中國山西省晉中盆地中部。漢族為主,有回、滿、朝鮮等13個少數民族。面積1033.6平方千米。西漢置陽邑縣。隋開皇十八年(598)更名為太谷。唐武德三年(620)太谷、祁縣合並置太州,六年廢州復縣。1958年11月祁縣並入。1961年祁縣析出復設。自然資源主要有林木、野生動物等。土特產主要有龜齡集、定坤丹、太谷餅、太谷果。名勝古跡主要有白燕遺址、三多堂(曹家大院)、無邊寺、凈信寺、鼓樓、孔宅。 行政區劃 太谷縣轄3個鎮、6個鄉:明星鎮、胡村鎮、范村鎮、侯城鄉、北洸鄉、水秀鄉、陽邑鄉、小白鄉、任村鄉。 縣名考源 太谷縣——太行山間大峽谷 (2005-04-13 16:07:58) 太谷縣境在春秋時期為晉國大夫陽處父的封邑,西漢因置陽邑縣,屬太原郡。原縣治在今陽邑村,至北周建德四年(575年),陽邑縣始移治於白塔村,即今縣城。隋開皇十八年(598年),改名為太谷縣,並一直沿用至今。據《元和郡縣志》等文獻記載「以縣西南有太谷,故名」,原來太谷縣名源於一條叫「太谷」的山谷。 「太谷」之名據清《太谷縣志》解釋為「太行之谷」,其實在古代「太」通「大」,太谷即大山谷的意思,它指今天祁縣通往沁縣的子洪口谷。這里古屬陽邑縣地,由於歷史上行政區劃變遷,現已屬祁縣了。 太谷的記載最早見於《後漢書·桓馮傳》:「上黨見圍,不窺太谷」。唐章懷太子李賢注曰:「太谷自太原趣上黨之道……今並州太谷縣西有太谷是也。」《水經注》中也記載:「侯甲水又西北歷宜歲郊,經太谷,謂之太谷水,出谷西北流。」文中的侯甲水、太谷水也稱為胡甲水、甲水,今人稱為昌源河。 太谷古稱侯谷、胡谷,歷來為太原通往晉東南的要道,也是山西著名古戰場。五代時,北漢劉繼元在此築隆舟城以抗宋軍,所以宋代又稱這里為「隆舟谷」,金元時期訛為「龍州谷」、「龍豬谷」。清代以來,又因谷口為祁縣紫紅鎮,故稱「紫紅口谷」,俗寫作「子洪口谷」。 這條大山谷北起祁縣子洪口,南至沁縣西湯,長約60公里,昌源河流貫其間,兩岸懸崖壁立,鳥道崎嶇。明代文人王世貞在《適晉紀行》中描述了太谷的險途:「兩岸皆高山絕雲,中為巨澗。沿澗水而北,泉聲益奇,崩峽束流,為瀑布、為簾、為怒虯、為渴虹者不一,蓋自是山皆石骨矣。第左道盡則渡而右,右道盡復渡而左,其險視西塘不啻類之,凡數十渡,氣竭興亦盡矣。」 太谷中部最險仄的地方叫南關,歷為兵家必爭之地。《武鄉縣志》評價這里的形勢:「南關一鎮,北界祁縣,西達上店,山界連平遙,尤冀南戶牖,潞澤咽喉。」宋靖康元年(1126年),金兵陷太原,粘罕率師南下,途經南關時被這里險絕的地形所驚愕,然而宋軍卻無一人設防,粘罕立刻轉驚為喜,仰天嘆道:「關險如此,而使我得度,南朝可謂無人。」金兵終於順利南下,威脅東京,宋朝被迫割地求和。後人在南關曾立「粘罕仰天嘆處」石碣,記下這一軍備不振坐致亡國的慘痛教訓。經游者有《南關懷古詩》抒發了千百年來遊人的感懷:「一水回還渡,山多路易窮。危岩頂上壓,斷岸足邊空。高鳥飛難度,單車轍不通。可憐宋君相,坐失此關雄。」 近代以來,這條通道曾多次拓寬修築,特別是近年來,交通條件更得到極大改善,同時它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的地位和所產生的作用也愈加顯得重要了。
希望採納

⑤ 太谷縣的建制沿革

太谷,西漢始稱陽邑縣。新莽天鳳元年(14年),改稱繁攘縣。晉時,復稱陽邑,隸太原國。北魏時,隸太原郡。太平真君九年(448),廢縣。景明二年(501年)復置,隸太原郡。北齊時,隸並州。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占並州,縣城由陽邑西遷10公里到白塔村(即明星鎮)。隋大業三年(607),罷並州為太原郡,太谷隸太原郡。唐武德元年(618),復並州,太谷隸並州。唐武德三年(620),於太谷置太州,轄太、祁二縣,六年(623)州廢。復隸並州。開元十一年(723),改並州為太原府,縣隸府。五代時屬後唐,後晉,後漢,北漢。宋太平興國四年(979)屬宋。至和元年(1054),以並州為太原府,縣仍隸府。金興定四(1220)隸晉州。元廢晉州,置太原路,縣隸路。大德九年(1305),太原路改冀寧路,縣屬冀寧路。明、清兩代均隸太原府。
民國初年,縣隸冀寧道。
民國二十六年(1937)「七七事變」,11月7日太谷淪陷。年底,太谷抗日縣政府在東山建立,隸山西省第三行政區。
民國二十七年(1938)9月,閻錫山派員接管抗日政權,隸山西省第八行政區。
是年底,閻縣政權倒台,共產黨領導重建抗日縣政府,直至抗戰勝利。
鐵路以西之太谷所屬村莊抗戰開始劃入愉太路西抗日辦事處,稱太八區。民國三十年(1941)後,隸路西抗日縣政府,稱太三區。民國三十七年(1948),路西縣解散,太三區所屬村莊重歸太谷。
民國三十七年(1948)7月13日,太谷解放。8月15日起,隸晉中行署。民國三十八年(1949)9月1日後,隸榆次專署。1978年1月,隸晉中地區行政公署。
1999年9月晉中地區撤銷,成立晉中市(地級市),太谷隸晉中市。 太谷縣轄3鎮6鄉198個行政村。
任村鄉,轄15個行政村,總戶數4433戶,總人口15819人,總耕地面積2960公頃。
侯城鄉,轄40個行政村,74個自然村,境內居住人口51000人,其中農業人口36000人。
小白鄉,轄20個行政村,27個自然村,人口有16915人。
水秀鄉,轄19個行政村,有農戶7225戶,總人口22825人,勞動力9953個。
北汪鄉,轄17個行政村,21個自然村。全鄉共有人口24000餘人。
陽邑鄉,有行政村22個,自然村57個,6492戶,人口22000餘人,耕地45691畝,其中山區5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710戶,19400人。
范村鎮,轄39個行政村,76個自然村,耕地4.08萬畝,人口1.6萬人,兩分平地八分山,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農業鎮。
胡村鎮,下轄17個行政村,總面積73.5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7萬人,暫住人口及流動人口達20000餘人。
明星鎮共轄九個行政村,兩個農村社區(2004年南關村改為兩個社區),九個城市社區,是太谷縣第一大鎮。縣政府駐此鎮。 太谷縣鄉鎮行政管轄村級行政區域明星鎮 天利達社區興旺社區西苑社區晉谷社區白塔社區文廟社區鼓樓社區田豐社區朝陽社區天利達二社區紡織廠二社區明星村田豐村東關村北關村南賀家村賀家堡村程家莊村朱家堡村賈家堡村 胡村鎮 胡村朝陽村小常村敦坊村孟高村南席村北陽村董村新代村胡村 庄村韓村沙溝村桑梓村南陽村中陽村武村西吾村 范村鎮 范村閆村冀村象谷村格子頭村西仉村棗澗村下安村上安村坪上村溫庄村下寨村北田受村北曲河村西曲河村南窯村南田受村土郊院村峪道溝村北里村王公村東曲河村石畝村南畔村北郊村岳家莊村田受溝村石圪腦村郝家莊村蚍蜉村范家嶺村石堡寨村馬蘭村彭溫庄村前庄村溫家莊村路家莊村千戶溝村 侯城鄉 紡織廠社區農大社區侯城村貫家堡村裡修村溝子村杜家莊村胡家莊村南楊家莊村北沙河村南付井村南沙河村東咸陽村楊家莊村申奉村孟家莊村桃園堡村東山底村惠安村王誨庄村盤道村青基溝村大澗村車家凹村研泥村東庄村大白溝村馬定夫村地山坪村西峪村大峪坪村十八院村龍門村斜坡村滸泊村田家渠村龐家莊村中北嶺村北庄村范家莊村胡家坪村黑峰村 北汪鄉 果樹所社區北汪村北付井村西付井村曹庄村白城村南汪村吳家莊村北張村南張村西咸陽村南咸陽村中咸陽村西山底村井神村三台村胡家莊村李家莊村 水秀鄉 水秀村北郭村東懷遠村武家堡村太平庄村白村南郭村張家莊村馮家堡村小王堡村北六門村南六門村武家莊村大王堡村霍家堡村團場村大威村郭家堡村 陽邑鄉 利民廠社區陽邑村禪坊村回馬村黃卦村裡美庄村溫家溝村四卦村河西村四辛村惠辛村新村石象村肇開村西杏林村南杏林村北杏林村郭里村龐庄村南峪村窯子頭村小店村楊庄村 小白鄉 小白村白燕村王村上庄村大白村下庄村西爐村東爐村東里村西里村東崖村西崖村東南台村西南台村沙子地村范坪村龍坪村鰲腦村上土河村下土河村 任村鄉 任村河東村大郭村小谷村河西村王思村牛許村郝村東卜村東賈村內賈村西賈村中吾村布袋庄村段村 太谷縣城,位於縣境正西,東經112°28『一113°1』,北緯37°12~37°32′。城區面積59平方公里,城鎮人口10246(1993)。
縣城所在地,原為白塔村。民間有「先有白塔村,後有太谷城」之說。北周武帝建德六年(577)、始由陽邑遷治於此,距今1400餘年。
太谷縣城是太谷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舊城內有四街八井。民國初設五坊、四維、四外、二庄。鼓樓築於城中心,輻射東、南、西三條大街。樓北為舊縣衙,北大街與西大衙中段相交。白塔建於縣城偏南。以四合院為特色的民宅以及沿街舊式鋪面仍保留著古城風貌,新建的機關、學校和企業建築群組成了新的格局。城外,舊壕溝及廢渣丘已平整無遺。原南門外新修築一條寬15米東西向的柏油路,稱新建路,路旁樓房高聳林立,成為縣城最繁華的地方。城內南大街之商業中心漸向新建路一帶發展。新建路中段南向的南關正街成為縣城南業之樞紐。中小學設於舊城僻靜之處,新增學校則多設於城北。

⑥ 描寫太谷旅遊地方的日記

描寫太谷旅遊地方的日記

太谷縣位於山西省中部,地處晉中盆地,始建與西漢,歷史悠久,文化商貿發達,是文明遐邇的晉商發祥地之一,是盛唐詩人白居易的祖籍,近代名人孔祥熙的出生地。久負盛名的清宮聖葯「龜齡集」和「定坤丹」出產於太谷。明末清初,太谷達官富貴雲集,因資本一度集中而成為山西的金融、商業中心,固有「旱碼頭」、「小北京」之稱。 太谷縣總面積1033.6平方公里,總人口27萬人,其中耕地面積45萬畝,農業人口21萬人。太谷縣屬暖溫帶大陸性氣候,年平均氣溫9.8攝氏度,無霜期175天,降雨量462.9毫米,地下水資源可開采量9600立方米。農業基礎條件好。因盛產糧、棉、油、果、菜、肉、蛋、奶而著稱三晉,是山西省的商品糧基地縣,農業高新技術產業師范區,全國的瘦肉型豬基地。太谷擁有各類工業企業2000餘家,目前已形成瑪鋼鑄造加工、精細化工、農機、建材、農副產品加工、制葯、紡織、運輸等主導產業。第三產業、城鄉基礎建設以及社會各項事業蓬勃發展,城鄉人民生活水平穩步提高。 太谷縣農副產品資源十分豐富,四十五畝糧田,適宜北方各種農作物生長,而且是全國八個最適宜種植優質釀酒葡萄的區域之一。近年來,除了穩定以小麥、玉米為主的糧田面積外,大力發展蔬菜、林果、色素、釀酒葡萄等特色經濟作物。其中年產小麥0.6億公斤,玉米0.5億公斤;蔬菜種植9萬畝,總產量3.2億攻擊;紅棗、核桃產量1.4億公斤;水果產量1.2億公斤;色素種植年加工菊花和辣椒0.3億公斤;法國葡萄拈鬮葡萄種植3000畝;畜牧業方面已形成規模養殖小區206個,豬年飼養量38萬頭,雞年飼養量300萬只,產蛋3700萬公斤。 通訊十分方便。城內程式控制交換機容量10000門,農村交換機容量5000門。人均擁有電話量名列全省前茅。無線尋呼機和行動電話暢通,實現了全國聯網漫遊。 科技、文化、醫療衛生發達。本世紀初孔祥熙就在太谷創辦了銘賢學校,目前縣境內還有「一大三專」,即山西農業大學和太谷師范學校,晉中衛校、山西交通技工學校等三所中等專業學校,縣內還駐有山西果樹研究所、山西生物制葯廠、兵器工業部753廠,航天工業部513所等研究單位和軍工企業,為我縣增添了濃厚的科技文化氛圍。醫療衛生方面,縣內有山西省精神病院、晉中二院、人民醫院、中醫院、職工醫院等較強的理療體系。 本縣工業已初步形成瑪鋼、農機、化工、建材、食品五大支柱產業,其中瑪鋼管件年產量佔全國三分之一,中華精品飛象牌農用車、「遠」字牌龜齡集和定坤丹、糖醛、樹脂、順酐、硫酸、水泥、鐵鍬、葯用曲頸安瓶及乳製品、電力金具、紙面石膏板等名優產品在國內國際市場享有教高聲譽。農業基礎交好,規模種植、養殖、林果業發展迅速,成為遠近聞名的瓜、果、菜、肉、蛋、奶之鄉和農副產品基地。同時,商業興盛,市場日益繁榮。

⑦ 山西太谷縣共有多少鄉鎮比較繁華的鄉鎮具體有哪些

太谷縣轄3個鎮、6個鄉:明星鎮、胡村鎮、范村鎮、侯城鄉、北洸鄉、水秀 鄉、陽邑鄉、小白鄉、任村鄉。不知您問這個問題要做什麼?
我具體給你講講各鄉鎮的方位與地域特色,明星地屬縣城,大片村在城內或城邊,適合進行個體經營與輕工投資,旅遊方面有些特色休閑:高爾夫、太谷古城、大院游等。
胡村鎮是太谷縣財稅收入第一大鎮,同時也是經濟強鎮。區內有瑪鋼工業園區,主要進行瑪鋼鑄造業務。鎮政府距縣城北十公里,交通便利緊挨國道,適合進行業務經營和投資合作,不可參考旅遊。
候城鄉位於太谷縣城東南側12公里處,區內有大型煤焦企業和所屬太谷幾家國企,適合同業務拓展和合作。區內旅遊方面也有一定特色可去的有大佛山景區等太谷的幾座山峰適合喜歡郊遊人士。
北汪鄉地處縣城西南10公里處,主要以農業生產為主,區內有省果樹研究所,等諸多國企所在地。適合農業合作生產與深加工業務。旅遊方面主要有「三多堂」曹家大院等大院特色游。
水秀鄉地處太谷縣城北8公里處,交通方便地理條件優越,高鐵,高速都經此地,新建的太徐公路直達太原方便快捷。
陽邑鄉距縣城東20公里,區內農業生產為主,地域偏僻適合山區郊遊,與山林建設投資。平川有鑄造企業多家可進行業務。
小白鄉、任村鄉地處太谷縣城東北。所屬地理環境靠近山區。區內適合進行花卉種植與開發,同時生態環境不錯,新農村建設力度不小,可進行農家樂開發,區內有葡萄種植與紅灑生產基地。
范村鎮地處離太谷縣城東北25公里,太長高速路經此地,出口所在處,交通便利。鎮區離縣城較遠,個體經營比較活躍。區內有休閑度假區一處,「梅苑山莊」可進行跑馬、高爾夫、會議、郊遊、滑雪等,是度假勝地。

⑧ 簡介一下太谷的發展前景,有什麼區位優勢

推進太谷大縣城建設,把太谷建成山西中部最具活力的特色精品城市,提升太谷縣域發展的綜合競爭力,是一個重大的發展戰略。在此過程中,選准太谷城市發展的目標定位至關重要,但必須建立在對太谷城市發展「十大關系」的科學分析上,才能作出正確的選擇。
一、太谷與京津冀的關系
考察太谷的城市發展,首先要把太谷放在全國城市宏觀布局中審視。太谷雖然不是京津地區或環渤海地區的城市,但對接我國最大的三大城市群最直接的是京津冀城市群。京津冀城市群不僅對太原形成直接輻射,而且對太谷也形成很強的輻射和吸引。這應是考察太谷與周邊城市關系的第一檔關系。歷史上太谷由於居於中國金融中心,曾以「金太谷」地位,打造成為「小北京」、「中國華爾街」,可見歷史上也與北京有直接關系。進入新世紀,京津地區發展甚快,北京奧運會後首都正在建設「世界城市」,天津正在崛起為華北經濟中心城市,天津濱海新區建設飛速推進,河北環京津地區城市也加快了發展。這些發展新格局無不對太谷形成直接影響。特別是京津冀、環渤海都市圈是多中心格局,附近還有石家莊城市圈、山東城市圈都對太谷有直接拉動作用。隨著太原至京津、山東的高速鐵路、高速公路的開通,太谷已搭上環京津三小時交通圈的快車,大大縮短了太谷通往京冿等地的時空距離,把太谷看作京津西南部的一個小衛星城也不為過。太谷在環京津大格局中處於什麼地位?我們認為太谷可以作為京津地區的一個產業承接地、休閑旅遊地、文化聯動城。太谷可以承接京津地區擴散而來的產業項目,以互補優勢與京津地區聯動發展。
二、太谷與太原的關系
歷史上太谷本屬太原府管轄,原本就是太原市周邊的主要縣份。由於太谷在區位地理上與太原處於同地理單元,與太原的一體化程度極強。太原市總面積6000多平方公里,由於三面環山,真正的平川只有不到2000平方公里。太谷是太原正南最近的郊縣,與榆次、清徐同處近郊區縣圈,其地域條件與太原的同體化遠勝於太原所轄的陽曲、古交、婁煩。隨著太原城市向南推進(近20年向南推進了20公里),太谷與太原接軌趨勢更加明顯。特別是太原與太谷間交通條件的改善(太太路通車、龍城高速連接線、大西高鐵等),太原至太谷直線距離只有30公里,完全可以把太谷比作北京的大興區、廣州的番禺區。太原與太谷成為一對「主副雙太城」。所以,太谷針對太原,以打造太原近郊衛星城、科教文化副城為最佳。當然,也要打造太原城市產業擴散的承接地、農業產業支撐地、休閑養生基地等。根據太谷地處太原之南的地理區位,不宜提太谷是太原的後花園,應該提太原的前花園。所以我們提出太谷要全面接軌大太原,這是融入太原都市圈的最根本的戰略選擇。太谷與祁縣、平遙等縣最大的不同就在於太谷是太原的近郊衛星城,地理優勢優過晉中各縣,也優過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地。所以應以太原近郊衛星城來定位太谷。隨著太原都市群上升到國家戰略,太原市有持續向南擴大趨勢,太谷當首先扮演重要角色。
三、太谷與榆次的關系
布局太谷的城市發展,不能不考慮近鄰榆次區的關系。榆次區目前是晉中市的中心城區,將來也可能隨著太榆同城化在行政區劃上劃歸太原市。但不管如何變,太谷與榆次的關系都非常重要。榆次離太谷只有20多公里且地緣上相連,是太原南部兩顆衛星城。考慮太谷與榆次的關系,關鍵是要區別不同角色,既合作又分工,承擔太原共同衛星城角色。太谷不能作為榆次的衛星城,是應與榆次平起平座的大太原周邊重要節點城市。所以,太谷與榆次應避免同質競爭,多考慮各自的分工,在大太原周邊找准自己的位置。如果太榆同城化、太谷與太原一體化,只會給太谷帶來更大的同發效應。
四、太谷與祁縣、平遙、介休的關系
晉中南同蒲鐵路沿線城市,最相近的同城帶城市有祁縣、平遙、介休三家。布局太谷城市發展必須聯系三城加以慎重考慮。因為這四縣市是同城帶上的串珠,誰也離不開誰。太谷與祁縣、平遙、介休地緣相近,交通線緊密相連,同為晉商文化核心區,地域特徵基本相同。布局太谷必須考慮與祁縣、平遙、介休的角色分工,突出太谷的優勢,不搞同質化發展,要在同區同線中搞差異化。但在城市同處一區,文化個性區別不大的情況下,不能完全脫離同區特徵(如古城、晉商、特色農業等元素都基本相同),但在同區特徵中可以彰顯個性。比如城市特色、旅遊開發不能走祁、平、介老路,要打出太谷特色,追求同而有特、特而顯優,謀求特色效應。
五、太谷與大晉中周邊的關系
大晉中是指現晉中市轄區域、屬呂梁市的晉中盆地各市縣:壽陽、靈石、昔陽、和順、左權、榆社、交城、文水、汾陽、孝義等。大晉中文化圈各縣市都屬這個范圍。太谷與整個大晉中是什麼關系?我們認為太谷是大晉中的重要中心城市、教育中心城市、晉商文化的核心城市。從大晉中來看,具有城市發展立地條件最優的當數太谷,因為具有平原條件,處在交通要道,農業條件、服務業條件好,特別是教育文化條件是大晉中各縣所不及。如晉中市每年的高考大學達線人數8000多人,僅太谷就佔3000多人。目前大晉中甚至包括太原市都有很多中小學生來太谷就讀,據太谷縣教育局提供的資料,有周邊20多個縣市的學生在太谷就讀。這個優勢是非常突出的。
六、太谷與省域其他地區的關系
太谷的城市發展定位不能不考量在山西全省的角色。必須弄清山西全省視角下的太谷是什麼。在山西,太谷的區位優勢非常明顯,基本地處山西全域的中心地,北距大同、南離運城基本上都在300多公里左右。這就為山西各地來往太谷的人流、物流創造了條件。過去太谷作為晉商核心地、金融中心、貨物集散貿易中心,與太谷居山西之地理中心有很直接的空間條件原因。在山西省城鎮體系大格局中,太谷扮演山西「人」字型城鎮體系「胸膛」核心地,是很重要的節點城鎮。特別是在太谷擁有山西農大、山西果研所等高教科研機構,使太谷成為全省重要的農業人才教育中心、農業技術推廣中心。同時太谷作為國家級的農業示範縣(山西唯一),對全省農業有極大的帶動示範作用,這個地位不可小視。歷史文化方面,太谷是箕子故里、孟母之鄉、晉商文化之都,輝煌的晉商時代山西晉商會館就設在太谷,可見太谷有全省性地位。
七、太谷與高鐵高速交通沿線的關系
太谷正在成為太原南部近郊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大西高鐵、龍城高速互通、南同蒲鐵路、108國道、太太路、太長高速等使太谷的交通位置日重。如此便捷的交通條件,使太谷與沿線交通區域的關系日益密切,真是連南接北、承東啟西。不僅能夠接受太原的人口、產業擴散,而且能夠成為大西部在中部的橋頭堡城市,來自四個方向的人流將越來越多。這個前景應預測到。如果發展與祖國西南、西北的合作,太谷也將佔到地域之利。太原通往西部的鐵路、高速離太谷都很近,太谷扮演承接城市完全可能。
八、太谷縣城與「三多堂」等主要旅遊景區的關系
太谷大縣城建設必須與縣域內各大旅遊景點的分布相匹配。比如縣城與「三多堂」(曹家大院)的關系要處理好。「三多堂」地處縣城西南5公里的北汪鄉所在地,北汪鄉作為歷史文化名村,需要以旅遊業為主進行開發。要估計到「三多堂」與祁縣喬家大院、靈石王家大院捆綁申報成功「世界文化遺產」後,北汪的旅遊文化景區將大規模開發,與現在的「神農庄園」連為一體,開發面積估計達到十幾平方公里,前景是建成太谷最大的旅遊城。在功能上縣域與北汪要互補,不但在旅遊文化線路上要連接,而且要有明確分工。要避免縣域與北汪的重復建設,基礎設施盡量實現共享。南山一線景區、百里林果帶等也要以縣城為中心進行共功能配置。
九、太谷縣城與縣域內產業園區、主要村鎮的關系
縣域是中心城市,大發展會給周邊村鎮、產業園區形成良好的互動作用。產業園區方面主要是胡村瑪鋼工業園區、水秀工貿園區、恆達工業園區、中葯產業園區、任村紅酒工業園區等。這幾個園區構成太谷工業經濟的基本骨架,形成以太谷縣城為中心,以產業園區為支撐的格局。縣城與這幾個產業園區要合理分工,縣城主要是宜居、行政管理、教育文化、服務業幾個功能園區,縣城主要是加強城市服務功能,不宜多布局工業項目。產業園區要依託縣城來發展,提高項目開發的集中度。村鎮分工方面,太谷將來的格局是「一城兩鎮五十村」。這樣縣域內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趨勢更加明顯,在加快中心縣城建設的同時,要重點發展胡村、范村兩個人口大鎮,胡村主鎮區可以發展為3萬人左右的大鎮,范村可發展為通向晉東南和東山地區的重要城鎮,地位十分重要。但范村鎮區的發展是交通、農業、旅遊、市場,不是以工業聚集為主。其他各鄉所在村、骨幹村也要加強聚集,走集中發展農村之路,構建太谷特色的城、鎮、村體系。
十、太谷古城與新城建設的關系
太谷古城有1.2平方公里,西街810米,東、南街各有600米左右,尚有舊院落300多個,8000間房。這是太谷一筆豐厚的資源。所以要正確處理古城保護和新城建設的關系,既要保護好古城,還要建設好現代化新城。古城開發要適當加入現代元素,保留城內原生態的生活方式,這樣才能有靈氣、有人氣,不可讓古城空心化。太谷並不是要像平遙那樣恢復一座完整古城,而是要重點保護好歷史街區、重點文物、風貌控制區,最大的問題是注意古城天際線與新區的風貌相協調。太谷古城應是一座活著的文化遺產,關鍵是要與新區保持和諧互動,並充滿長遠的生機和活力。新城建設重點向北拓展,但建築風格上盡量與古城相匹配,不易搞太高建築,密度也不要太大。文化特色上注意相銜接。烏馬河片區、高鐵片區的建設要與古城特色相銜接。農大片區要突出科教文化特色,帶動周邊融入,增強現代科教文化元素,成為太谷獨具特色的一大科教文化功能區。總之各片區要各具特色。

調研組專家:
牛鳳瑞:著名城市研究專家、中國社會科學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原所長
白益進:中國科學領導科學發展調研中心秘書長
劉 波:國家住建部政策研究中心戰略處處長

⑨ 山西省太谷縣農民收入與農業生產結構調整的相關性分析

太谷縣發展蔬菜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2006-06-08

2006年6月8日23:37
【評論】 【推薦】 【列印】 【關閉】

今年農民人均瓜菜收入力爭達到2,500元

今年太谷縣要集中建設三大示範園區、七個L——1028型拱棚示範片、十大蔬菜基地、注冊兩個蔬菜公益品牌;新建日光溫室和大棚3,000畝,累計達到3萬畝;地膜覆蓋12萬畝,無公害標准化生產面積達到16萬畝;重點發展設施瓜菜生產、瓜菜種植面積穩定在25萬畝,產量達到110萬噸,總產值達到6.5億元,人均瓜菜收入力爭達到2,500元。

高標准建設三大示範園區。即郝村設施蔬菜示範園區;新建拱棚30畝,總面積達到500畝。武家堡設施蔬菜示範園區,新建拱棚70畝,總面積達到150畝。杜家堡——侯城設施蔬菜示範園區,新建拱棚100畝,總面積達到600畝。三個園區安排引進新品種47個、新技術5項,向生產基地示範推廣篩選出的新品種36個。

加大L——1028型拱棚推廣力度。新建7個生產示範片和25個示範點,示範片規模在20畝以上,總數達到10個;示範點規模在5畝以上,總數達到30個。

建設10個無公害瓜菜生產基地:

①建設以胡村鎮南席、小常、孟高、胡村為中心的2萬畝無公害優質干椒基地;

②建設以水秀鄉東懷遠、南北六門、張家莊為中心的2萬畝西紅柿、茴子白、黃瓜、菜花外銷基地;

③建設以明星鎮朱家堡、南北賀、程家莊為中心的1萬畝無公害優質圓茄基地;

④建設以侯城、杜家莊為中心的5,000畝大拱棚春提早秋延後茄果類蔬菜外銷基地;

⑤建設以任村鄉任村、王思等為中心的1萬畝優質青椒外銷基地;

⑥建設以范村鎮西曲河為中心的8,000畝旱垣日光溫室冬季蔬菜外銷基地;

⑦建設以水秀鄉、任村鄉、范村鎮為主的1萬畝日光溫室冬季蔬菜外銷基地;

⑧建設以范村鎮王公、石堡寨等山區為中心的8,000畝薯類生產基地;

⑨建設以范村鎮范村、陽邑鄉陽邑村和新村為中心的5,000畝食用菌生產基地;

⑩建設以小白鄉白燕、任村鄉西賈為中心的5,000畝粉紅西紅柿外銷基地等。

加大品牌戰略實施力度。在已有的「金太谷」、「鑫碧野」蔬菜品牌的基礎上,今年將新注冊「綠谷」、「百匯特」兩個蔬菜公益品牌,新認定無公害蔬菜面積10萬畝,使全縣無公害蔬菜總面積達到20萬畝。(

閱讀全文

與太谷縣城鄉建設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