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社會保險都包括哪幾項
社會保險是一種為喪失勞動能力、暫時失去勞動崗位或因健康原因造成損失的人口提供收入或補償的一種社會和經濟制度。社會保險的主要項目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生育保險。
② 醫保緩交實施方案
一、減征內容
從2020年2月1日起,按規定對全市職工醫保單位繳費部分實行減半徵收。生育保險和職工醫保個人繳費部分不予減免。參保單位補繳減征政策實施前的欠費、預繳減征政策終止後的職工醫保費,均不屬於此次減征政策范圍。前期已足額繳納減征期應減免職工醫保費的,多繳部分可以按規定抵繳後續應繳的醫保費。實施減征政策後,各地不得另行再降低參保單位繳費費率。
二、減征范圍及期限
減征政策執行范圍原則上為參加職工醫保的各類企業,為確保醫保基金中長期收支平衡,我市不擴大至機關事業單位。對統籌基金累計結存(扣除應付未付等資金後)可支付月數大於6個月的君山區、岳陽樓區、屈原管理區、汨羅市、雲溪區、岳陽縣、華容縣實施減征,減征期限5個月。對統籌基金累計結存可支付月數小於3個月的市本級、臨湘市,不實施減征政策;對可支付月數大於3個月但小於6個月的湘陰縣、平江縣,依據兩縣申請及轄區職工醫保基金運行情況,不實施減征政策。減征產生的統籌基金收支缺口由各統籌地區自行解決。
三、緩繳范圍及期限
從2020年2月1日起,受疫情影響連續3個月出現累計虧損的企業,可向參保地醫保部門申請緩繳職工醫保單位繳費部分。緩繳政策執行時間為2020年年度內,不得延緩至2021年及以後年度繳納。緩繳期限原則上不超過6個月,各縣市區具體緩繳企業和緩繳期限由縣級醫療保障局、財政局、稅務局根據企業困難程度、本地區醫保基金支撐能力合理確定報請縣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市本級具體緩繳企業和緩繳期限由市醫療保障局、財政局、稅務局根據企業困難程度、醫保基金支撐能力合理確定報請市人民政府批准後實施,緩繳期間免收滯納金。原則上,減征期間不能同時享受緩繳政策。
③ 公司交五險一金,那麼家裡(農村)醫保什麼的還用不用交
公司交五險一金,家裡可以不用交了。因為醫保和農合報銷比例不一樣,交五險更好。
農村合作醫療交費低,保障低,如果到市級醫院治療,一般能報銷20%左右。 社保醫療交費高,保障高,同樣能報銷60%左右。 醫療費的上漲太快,如果經濟條件允許,還是上社保醫療比較好。
農村合作醫療屬於自願參加。五險一金是指用人單位給予勞動者的幾種保障性待遇的合稱,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還有住房公積金。
「五險」指的是五種保險,包括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失業保險、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一金」指的是住房公積金。其中養老保險、醫療保險和失業保險,這三種險和住房公積金是由企業和個人共同繳納的保費,工傷保險和生育保險完全是由企業承擔的,個人不需要繳納。
(3)城鄉居民醫保籌資實施方案擴展閱讀:
五險一金辦理:
(1)社保、公積金開戶
企業需要在成立之日起三十日內去社保局及公積金中心辦理社保、公積金開戶。社保開戶後會拿到《社保登記證》,公積金開戶後會取得單位公積金登記號。
(2)增減員
單位每月都必須把企業新增的員工添加進單位的五險一金賬戶中,並把已經離職的員工從賬戶中刪除。社保、公積金賬戶為兩個獨立的賬戶,增減員工的操作在兩個賬戶中都必須進行。
(3)確認繳費基數
單位每月需要為員工申報正確的五險一金繳費基數,以確保五險一金的正常繳納。五險一金的繳費基數以員工上年度平均工資或入職首月工資為准。
(4)五險一金繳費
如果企業、銀行、社保/公積金管理機構三方簽訂了銀行代繳協議,則五險一金費用將在每月固定時間從企業銀行賬戶中直接扣除。當然企業也可以選擇通過現金或者支票的形式前往五險一金管理機構現場繳費。
④ 醫保異地結算的實施方案
主要內容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制定異地醫保接續辦法
《醫葯衛生體制改革近期重點實施方案(2009-2011年)》明確,隨著人口流動的加劇,越來越多的人在就醫中遇到難題——報銷手續繁瑣,在不同城市來回奔波。為此,《實施方案》指出,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探索異地安置的退休人員就地就醫、就地結算辦法。制定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解決農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問題。做好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新農合、城鄉醫療救助之間的銜接。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管理制度,並逐步整合基本醫療保障經辦管理資源。在確保基金安全和有效監管的前提下,積極提倡以政府購買醫療保障服務的方式,探索委託具有資質的商業保險機構經辦各類醫療保障管理服務。
2、三年內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
(一)三年內,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覆蓋城鄉全體居民,參保率均提高到90%以上。用兩年左右時間,將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和困難企業職工納入城鎮職工醫保,確有困難的,經省級人民政府批准後,參加城鎮居民醫保。關閉破產企業退休人員實現醫療保險待遇與企業繳費脫鉤。
(二)逐步提高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籌資標准和保障水平。2010年,各級財政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的補助標准提高到每人每年120元,並適當提高個人繳費標准,具體繳費標准由省級人民政府制定。
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對政策范圍內的住院費用報銷比例逐步提高。逐步擴大和提高門診費用報銷范圍和比例。將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最高支付限額分別提高到當地職工年平均工資和居民可支配收入的6倍左右,新農合最高支付限額提高到當地農民人均純收入的6倍以上。(三)提高基金統籌層次,2011年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基本實現市(地)級統籌。
(四)鼓勵醫保經辦機構與醫葯服務提供方的談判付費,推廣參保人員就醫「一卡通」,實現醫保經辦機構與定點醫療機構直接結算。允許參加新農合的農民在統籌區域內自主選擇定點醫療機構就醫,簡化到縣域外就醫的轉診手續。
(五)建立異地就醫結算機制,制定基本醫療保險關系轉移接續辦法,解決民工等流動就業人員基本醫療保障關系跨制度、跨地區轉移接續問題。提倡政府購買商業醫保。
成都與廣州異地報銷「模式」已基本成形,本月底可實現兩地異地報銷。昨日(7日)記者從成都市醫保局獲悉,成都參保人員在廣州務工期間就醫,可享受到異地結算的便利;同樣,廣州參保人員在成都就醫,也能享受異地結算。據悉,廣州是成都市首個進行異地醫療費用結算的城市,如果試點成功,今後,異地醫療費用結算有望在其他城市實現。
3、全國統一建居民健康檔案
(一)從2009年開始,逐步在全國統一建立居民健康檔案,並實施規范管理。定期為65歲以上老年人做健康檢查、為3歲以下嬰幼兒做生長發育檢查、為孕產婦做產前檢查和產後訪視,為高血壓、糖尿病、精神疾病、艾滋病、結核病等人群提供防治指導服務。普及健康知識,2009年開設中央電視台健康頻道。
(二)提高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2009年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標准不低於15元,2011年不低於20元。中央財政通過轉移支付對困難地區給予補助。4、建城鄉一體化基本醫保制度
為提高基本醫療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實施方案》還提出鼓勵地方積極探索建立醫保經辦機構與醫葯服務提供方的談判機制和付費方式改革,合理確定葯品、醫療服務和醫用材料支付標准,控製成本費用。探索建立城鄉一體化的基本醫療保障制度。
4.跨省結算
中國國城鄉居民總參保率維持在95%以上,雖然接近「人人享有醫保」的目標,但「異地就醫報銷難」仍影響著農民工、隨子女異地定居的老人,以及異地求醫的大病患者。今年兩會上,醫保應盡快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報銷成為代表、委員的建言熱點。
中國城鎮職工醫保、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三項醫保制度並存,城鄉居民總參保率維持在95%以上,但上述各項醫保,特別是居民醫保和新農合基金的統籌層次偏低,多數省份、地方的統籌層次停留在地市,甚至區縣一級,造成醫保患者跨區出縣就診,醫葯費報銷受限,近年來隨著人口流動遷徙矛盾日益凸顯。
在一些外地務工人員集中的省份(地市),農民工持有家鄉的新農合,在務工地看不起病。而在北京、上海、廣州等大城市,越來越多隨兒女異地養老的外省退休老人,因為受醫保無法異地報銷結算的制約,看病難、看病貴負擔也正在加劇。
2014年全國兩會上,醫保應盡快實現異地就醫即時結算報銷,也是代表、委員的建言熱點。
國務院醫改辦已對「醫保異地就醫結算」拿出時間表,2015年,要全面推開省內異地就醫直接結算(即時報銷),同時選擇在部分省份試點,探索建立跨省異地就醫即時結算機制;重點針對退休職工、農民工等人群研究跨省異地就醫結算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