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形勢與政策有幾個專題,都是什麼
你好。
據了解,《形勢與政策》《形勢與政策》這本書依據教育部「形勢與政策」專最新教學要點屬,結合高校「形勢與政策」課教學實際,在介紹當前國內外經濟政治形勢、國際關系以及國內外熱點事件的基礎上,闡明了我國政府的基本原則、基本立場與應對政策。
這本書總共有12個專題。
❷ 走鄉村振興道路的難點包括什麼
1、鄉村相比城市收入低,產業單一,發展機會小。
小地方的狀況就是這樣,工資不高,可以選擇的就業方式也比較單一,發展空間不大。所以很多人寧願選擇在大城市承受壓力,也不願回農村發展。
2、教育落後,為了孩子,很多人選擇讓孩子在城裡生活。
不得不承認的是,鄉村的教育,跟大城市的教育,是沒辦法比的。師資力量,學校規模等方面,大城市的優勢都是很明顯的。很多人選擇大城市打拚,再苦也要把孩子帶在身邊,就是為了孩子的教育能夠贏在起跑線上。
3、農村文化設施落後,滿足不了人民的休閑需求。
如今人們講究生活品質,生活體驗,在大城市中,有燈紅酒綠,有著很多很多讓人眼花繚亂的事物,這些都是鄉村給不了的。在鄉村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少有年輕人能夠長期面對這樣簡單沒有樂趣的生活。
4、老齡化嚴重,老年人成為留守農村的主力軍,人才流失。
目前很多農村都成為了「空心村」,大部分青壯年常年在外打拚,很少回來,家裡就剩下老人和孩子,勞動能力差,對於建設新農村,也沒有太大的概念。近年來的農村空氣污染嚴重等問題,影響了村民回鄉發展。
(2)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設投入以擴展閱讀:
鄉村振興的實施目的
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按照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
統籌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黨的建設,加快推進鄉村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鄉村振興道路,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❸ 怎麼樣實現鄉村振興
要堅持黨管農村工作,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堅持農民主體地位,堅持鄉村全面振興,堅持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因地制宜、循序漸進。
1、鄉村振興社員網模式。社員網同各大縣域合作,以「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為切入點,通過對接農產品上行促進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發展,有效帶動廣大農民增收、脫貧、致富,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的成功踐行。
2、在農產品上行中特別注重突出區域品牌,延長產業鏈條,拓展農資、加工、物流等多種社會化服務業務, 積極探索打造農業產業化聯合體和農產品綜合交易中心,大力推進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促進農業創新發展」、「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成功踐行。
3、與各大縣域合作,以「互聯網+精準扶貧+農產品上行」為切入點,依託社員網業內領先的農產品電商和農業大數據為農民賣貨提供交易平台,為縣域扶貧提供決策支持,為農民提供多種類型的農村電子商務培訓,幫助具備條件的新農主體發展電商,走線上線下結合、創新農業經營之路,這是對鄉村振興戰略「互聯網+農業」的踐行。
同時,這些工作與社員網本身承接的「農業部新型農業經營主體信息直報系統」運營推廣工作結合,更可以有效貫徹落實鄉村振興戰略「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要求。
4、全面深化農村改革。落實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後再延長30年的政策。探索宅基地所有權、資格權、使用權分置改革。改進耕地佔補平衡管理辦法,建立新增耕地指標、城鄉建設用地增減掛鉤節余指標跨省域調劑機制,所得收益全部用於脫貧攻堅和支持鄉村振興。
深化糧食收儲、集體產權、集體林權、國有林區林場、農墾、供銷社等改革,使農業農村充滿生機活力。
5、必須重塑城鄉關系,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必須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走共同富裕之路;必須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走質量興農之路;必須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走鄉村綠色發展之路;必須傳承發展提升農耕文明,走鄉村文化興盛之路。
必須創新鄉村治理體系,走鄉村善治之路;必須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走中國特色減貧之路。
(3)走好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建設投入以擴展閱讀
鄉村兼具生產、生活、生態、文化等多重功能,與城鎮互促互進、共生共存,共同構成人類活動的主要空間。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我國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在鄉村最為突出,我國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特徵很大程度上表現在鄉村。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最廣泛最深厚的基礎在農村,最大的潛力和後勁也在農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必然要求,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