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西藏昌都地區的氣候怎麼樣
昌都地區的來氣候以寒冷為基本特源點。由於受南北平行峽谷及中低緯度地理位置等因素的影響,具有垂直分布明顯和區域性差異大的特點。日照充足,太陽輻射強;日溫差大,年溫差小;降雨集中,季節分布不均,蒸發量大,相對濕度小。昌都地區山脈河流的南北縱向排列有利於暖濕氣流的南北輸送,峽谷高差懸殊,氣候垂直變化大於水平變化。
『貳』 西藏昌都縣城市人口是多少
昌都在藏語中是「兩河交匯」的意思,其位於瀾滄江上游谷地之中,是西藏的東部的政治文化中心。這里也恰好是川藏公路的中心點,它東與四川省的德格、白玉隔江相望,東南與雲南德欽接壤,西南則與林芝地區毗鄰,而西北與那曲地區相連,北面與青海玉樹相交,自古以來便是西藏的交通要沖。
昌都地區平均海拔在3500米以上,不少山峰都聳立於雪線之上,康區25座神山大多都在昌都境內。這里有藏傳佛教格魯派在康區的第一寺強巴林寺,噶瑪噶舉派的祖寺噶瑪寺,除藏傳佛教的寺院之外,還有天主教和伊斯蘭教教堂,更有三江並流的奇絕風景和神秘壯美的茶馬古道。神奇而壯麗的自然景觀和積淀著濃厚歷史文化的人文景觀一起構成了昌都豐富的旅遊資源。
當地特色: 茶馬古道
「茶馬古道」,顧名思義,「茶」是指中國內地的茶葉,「馬」是指邊疆少數民族用來馱貨物的馬,「茶馬古道」即是指我國古代中原農業地區和邊疆游牧業地區之間進行茶馬貿易的主要交通線路。
昌都地區的「茶馬古道」是歷史上內地與西藏之間進行茶馬貿易的一條古驛道。可以說在這條古道上匯集了中國最好的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這里有數不清的自然奇觀、人類文化遺產、古代痕跡和道不盡的傳說故事,蘊藏著人們千百年來的活動痕跡和執著的嚮往。
昌都人口六萬。
『叄』 西藏昌都屬於艱苦邊遠幾類區
西藏昌都屬於艱苦邊遠5類區
各類區艱苦邊遠地區津貼標准分別為:
一類區平均43每月,
二類區平均 86每月,
三類區平均172每月,
四類區平均300每月。
『肆』 西藏昌都發展好嗎
我們2013年進去的時候,昌都那邊正在搞建設,mlgb到處灰塵大得很,不戴口罩根本過不得內。現在地區那邊要好點了,容每天還有灑水車,我認為,去那邊的話還是要看你做什麼,比如是去干工程的話,是有錢途的,做生意還是可以,賣的食物超難吃,還賣的很貴。反正條件的話我認為是中偏下的條件。
『伍』 西藏昌都地區生活條件和物價水平
2019年的抄評價,簡單的說;一碗面襲或者炒飯平均20元左右,蓋澆飯25-30元不等,其他基礎設施都有,海拔平均在3000左右,畢竟對於西藏這個地方來說算是一級城市了,尤其是2015年舊城改造以後,城市發展變化越來越大,市區常駐人口在30萬左右甚至更多,城市的幸福指數也高。(以上內容純屬在昌都生活工作30年的個人意見,給那些即將進昌都工作生活的朋友做參考,昌都歡迎您)
『陸』 西藏昌都位於我國哪個方向
昌都,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西藏自治區下轄地級市,地處橫斷山脈和三江(金沙江內、瀾滄江、怒江)流容域,位於西藏東部,處在西藏與四川、青海、雲南交界的咽喉部位,是川藏公路和滇藏公路的必經之地,也是「茶馬古道」的要地。以昌都為中心,東與四川省相望,東南面與雲南省接壤,西南面與西藏林芝市毗鄰,西北與西藏那曲市相連,北面與青海省交界,西望西藏自治區首府拉薩,處在商貿往來的樞紐地位,素有「藏東明珠」的美稱。 [1]
昌都市古稱「康」或「客木」。唐代,昌都市為吐蕃王國的一部分,明清以後統稱此地為康藏地區,原西藏政府稱它為「朵康木」地區,現為西藏自治區所屬一個地級市。
『柒』 西藏昌都地區有哪些縣市
共計十一個縣,分別是:昌都縣、左貢縣、芒康縣、類烏齊縣、八宿縣、洛隆縣、邊壩縣、察雅縣、江達縣、貢覺縣、丁青縣
『捌』 西藏昌都地區網路情況
昌都 在昌都地區你還是可以上網的。丁青縣城唯一的可以上網之處就在郵電局營業小屋裡,7.5元/小時。昌都鎮的網吧就很多了,主要的有:「新浪潮網吧」和「天文電腦」。兩家都各有十台電腦,但「天文電腦」的老闆嚴禁小孩和小學生入內,也不開電腦游戲,因此在這兒上網較為安靜。還有「網天下」和」星月網吧」,位於縣城新區的西大橋和昌都西路交匯處。兩家網吧都是用商住房開設的網吧,進去以後感覺很舒適,但有許多人打電腦游戲,比較吵。另外在昌都飯店斜對面的「網蟲之家」和「人來人網」,有時比較嘈雜。以上的幾家網吧均採用撥號上網。 這里和西藏大部分地區一樣,可以通郵。只是他的特點也是富有西藏特色郵件的寄達時間絕對漫長。尤其是寄往外省市的郵件,另外如果你要郵寄包裹的話,最好是在首府昌都辦理,因為並不是每處都可以郵寄包裹的。 昌都地區絕大部分的縣城,都已開通了電話,IC卡電話機也在縣城裡出現了,只不過數量較少且一般都安裝在郵電局的營業廳里。在城鎮里的商鋪里也有可以使用的長途電話,費用也不是很貴。但是在一些偏遠地區,芒康、左貢、江達等縣,仍未採用光纜通訊,因此長途電話極難打通。
『玖』 簡介西藏昌都地區的來歷
昌都歷史
昌都縣城坐落在群山懷中,它被稱作從四川和雲南入藏的門戶。昌都是藏語,其意為「水匯合處」。扎曲和昂曲在昌都相匯為瀾滄江。這也是昌都這一名稱的由來。
昌都地區古稱"康"或"客木",以區別於衛、藏、阿里等地區。昌都地區具有悠久的歷史,1977年和1980年相繼發現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昌都卡若遺址和昌都小恩達遺址表明,早在五千年以前,昌都地區就已有人類繁衍生息,並已形成了初級村落。當地的居民已開始種植易於生長的穀子,飼養適應性廣泛的家畜豬,同時也以狩獵狐、青羊、馬鹿等作為補充。昌都地區的察雅一帶是藏族史詩《格薩爾王》中《槳巴》所記述的格薩爾與"炯巴"人為爭奪食鹽而發生交戰的地區。按照藏族傳統的地理概念,這里同時是"朵康六崗"中的察瓦崗,系有名的產鹽之地。考古發現與實地調查,也可以發現不少當地居民傳說是"炯巴"人留下來的石牆、石階等建築遺址。
吐蕃時期(公元7-9世紀),昌都地區是著名的"東女國"和蘇毗王國的所在地。據《舊唐書》第一百九十七卷《南蠻西南蠻傳》 記載:"東女國,西羌之別稱,以西海中復有女國,故稱東女焉。俗以女為王。東與茂州、黨項接,東南與雅州接,界隔羅女蠻及百狼夷。其境東西九日行,南北二十二行。有大小八十餘城,其王所居名康延川,中有弱水南流,用牛皮為船以渡。"我國著名藏學家任乃強先生考證也稱,今昌都一帶為東女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至此今日在昌都地區還可以看到吐蕃東女國和蘇毗王國文化的痕跡。
公元13世紀,元朝將西藏歸於祖國版圖後,在昌都地區和四川甘孜設置了朵甘思宣慰司都元帥府。明朝時西藏佛教格魯派興起,其影響逐漸深入康區,在昌都地區形成若干呼圖克圖--大活佛轉世系統。明朝政府在此設置了朵甘都指揮使司,委任各地的部落酋長和各大頭人與寺廟的大喇嘛管理。明(1368-1644年)末蒙古和碩特部固始汗白利土司後,昌都地區也受固始汗的統治。清朝(1616-1911年)在這個地區封委了一些大活佛和土司各轄其地,受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的管理。清朝還在昌都設立了糧站,委派糧台、游擊等文武官員駐守昌都,並從四川、雲南派有制兵130名駐扎昌都,傳遞諭旨奏摺,保護昌都寺大活佛和糧台。清末趙爾豐在昌都地區的一些地方實行改土歸流,昌都地區改稱川邊。
1950年10月19日後,成立了昌都地區人民解放委員會,並下設3個管轄區,即昌都解放委員會直轄13個宗、三十九族地區第一辦事處所轄10個宗和波密地區第二辦事處所轄3個宗及鹽井、察隅共28個宗,直屬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管轄。1955年西藏自治區籌備委員會成立後,昌都地區則劃規其管轄,1960年初設昌都地區行署,專署駐昌都縣。
1960年設昌都專區,專署駐昌都縣。以昌都宗與拉多宗合並設昌都縣;以江達宗與西鄧柯宗合並設江達縣(駐江達);以貢覺宗與三岩宗合並設貢覺縣(駐莫洛);以察雅宗設察雅縣(駐煙多);以左貢宗設左貢縣(駐亞中);以江卡宗(芒康宗)與鹽井宗合並設寧靜縣(駐嘎托);以桑昂曲宗設桑昂曲縣(駐吉公);以八宿宗設八宿縣(駐同卡);以洛隆宗與碩督宗合並設洛隆縣(駐洛隆);以邊壩宗與沙丁宗合並設邊壩縣(駐邊壩);以丁青宗與色扎宗、尺牘宗合並設丁青縣(駐甲木塘);以類烏齊宗設類烏齊縣(駐類烏齊)。將嘉黎宗及傾多宗、易貢宗、曲宗劃歸林芝專區;巴慶宗(巴青)、比如宗、聶榮宗、索宗劃歸那曲專區。撤銷第一辦事處與第二辦事處。昌都地區轄昌都、江達、貢覺、寧靜、洛隆、丁青、邊壩、察雅、桑昂曲、八宿、類烏齊、左貢等12縣。
1961年八宿縣由同卡遷駐白馬。1962年9月,昌都專員公署辦公會議對各縣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昌都地區12個縣劃為94個區、1個鎮(昌都縣城關填),472個鄉。
1964年原林芝專區所屬波密縣(駐扎木)劃入昌都專區。轄13縣。
1965年1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寧靜縣改名為芒康縣(為尊重群眾原有的習慣稱呼)。1966年2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桑昂曲縣改名為察隅縣(駐吉公)。
1970年昌都專區改為昌都地區,地區駐昌都縣。洛隆縣由洛隆遷孜托;邊壩縣由邊壩遷駐草卡區的東馬司(距草卡區6千米)。昌都地區轄昌都、貢覺(駐莫洛)、左貢(駐亞中)、察隅(駐吉公)、洛隆(駐孜托)、丁青、波密(駐扎木)、江達、察雅(駐煙多)、芒康(駐嘎托)、八宿(駐白馬)、邊壩(駐東馬司)、類烏齊等13縣。
1971年左貢縣由亞中遷駐汪達。
1975年類烏齊縣由類烏齊遷熱扎卡。昌都地區轄昌都、貢覺(駐莫洛)、左貢(駐汪達)、察隅(駐吉公)、洛隆(駐孜托)、丁青、波密(駐扎木)、江達、察雅(駐煙多)、芒康(駐嘎托)、八宿(駐白馬)、邊壩(駐東馬司)、類烏齊(駐熱扎卡)等13縣。
1986年1月,經國務院批准將昌都專區的波密、察隅兩縣劃歸林芝專區。昌都地區實際轄11個縣,90個區(鎮)。
1987年3月始,實行撤區並鄉,調整鄉鎮行政區劃,保留13個區,昌都地區轄159個鄉,9個鎮,1622個行政村。
1997年,面積10.8萬平方千米,人口55.8萬,地區行署駐昌都縣城關鎮。轄昌都、芒康、貢覺、八宿、左貢、邊壩、洛隆、江達、類烏齊、丁青察雅11個縣。(數據來自《政區大典》)
1999年5月,昌都地區再次對部分鄉鎮的行政區劃作了調整:撤銷原保留的13個縣轄區,共設立24個鎮、118個鄉(含民族鄉1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