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何我國政府財政收支佔gdp比例先降後升在上升過程中,我國財政支出與收入規模為何曾兩度形成較大差
根據瓦格納法則等對財政支出規模的一般性描述,財政支出規模(或者說,財政支出佔GDP比重)的發展變化的一般趨勢是隨著人均GDP的增長而上升,達到一定水平則相對穩定;同時,由於各國國情的不同,因而不同的國家以及同一個國家的不同發展時期,這一比重的高低也是不同的。我國財政支出佔GDP
比重的發展變化有本身的特殊性。
改革開放後我國財政支出絕對數除1980、1981兩年負增長外,其餘年份都是增長的,而且增長速度不算很慢,財政支出增長率基本上是一條波折上升的曲線,有的年份波折度較大。但財政支出佔GDP比重的運行則是另外一種情形。1995年以前,由於財政支出增長速度慢於GDP增長速度,導致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一路下滑,1996年才停止下滑,1997年開始回升,而且回升速度較快。因此,改革開放後,我國財政支出佔GDP比重運行的曲線呈現先逐年下滑而後又逐年回升的特徵,這種發展變化的趨勢體現了經濟體制轉軌時期的特徵。
在經濟體制改革前,我國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是比較高的,這是由當時的計劃經濟體制決定的。一方面,實行「低工資、高就業」政策,在GDP的初次分配中,個人所佔的比重較小,同時許多個人生活必需品由國家低價乃至無償供給;另一方面,國有企業的利潤乃至折舊基金幾乎全部上繳國家,相應地,它們的固定資產和流動資金投資乃至更新改造投資都由國家撥付。簡而言之,在改革前的社會主義經濟中,國家扮演了一個總企業家和總家長的角色,這種角色在GDP分配上的體現,便是實行「統收統支」制度,既然要「統」,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就必然較高。經濟體制改革以後,這種情況發生了變化。經濟改革首先要解決的核心問題是調動起千千萬萬個微觀經濟主體的積極性,使社會主義經濟充滿勃勃生機,為實現這一目標,實行放權讓利政策顯然是一個必要條件。因此,在改革之初,不可避免地要經歷一個向國有企業放權讓利和提高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階段。與此相對應,財政收入增長放慢了,許多項目的支出(特別是預算內基本建設支出)便在財政支出賬上或多或少有所縮小,有的甚至消失了,由此導致財政支出增長彈性和增長邊際傾向的下降,進而導致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出現逐步下滑的趨勢。而且我國列入預算內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下滑的速度過快,下降的幅度過大,1979—1985年17年間下降了近20個百分點,平均每年下降1個百分點。
但是,財政支出佔GDP比重的逐年下滑並不符合經濟發展的一般規律。我國經濟改革初期之所以逐年下降,是因為改變了計劃經濟時期政府包得過多、統得過死的局面,調整政府職能和分配格局,激發經濟活力,推進經濟體制改革的結果。一旦經濟體制邁上市場經濟的運行軌道,隨著經濟改革的逐步到位和GDP的加快增長,上述逐年下滑的趨勢理應逆轉,改革之初財政支出比重下降的趨勢會在某一時點中止,轉而趨於回升。我國財政支出增長彈性邊際傾向以及由二者決定的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都在1996年停止下降,1997年開始回升,特別是自1998年實行積極財政政策以後,回升速度較快。我國目前的財政支出增長彈性和邊際傾向已遠遠超出美國,這是未來我國財政支出佔GDP比重繼續增長的重要因素。
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宏觀因素。
答:為探討財政支出的合理規模,必須從分析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因素入手。參照前人的規范性分析並結合本國財政支出發展變化的現實情況,尋求本國財政支出的最佳規模。歸納起來,經常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宏觀因素有經濟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和社會性因素三個方面:
(1)經濟性因素。主要指經濟發展的水平、經濟體制以及中長期發展戰略和當前經濟
政策等。關於經濟發展的水平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如馬斯格雷夫和羅斯托的分析,說明了經濟不同發展階段對財政支出規模以及支出結構變化的影響。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財政支出規模的明顯例證,是經濟發達國家高於發展中國家。總體來說,我國長期內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體制仍處於轉軌過程中。從經濟性因素來看,我國在經濟改革之初曾導致財政收入佔GDP比重的下滑,這是財政為經濟改革必須付出的成本和代價。隨著經濟體制改革的進展和經濟穩定的增長,財政收入增長加快了,但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走新型工業化道路,夯實基礎設施等先導產業、推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大力發展科學教育,保護生態環境、擴大就業領域和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任務,卻十分迫切和十分繁重,而且需要同時並舉。這就要求在一段時間內仍然需要適度提高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因而財政收入增長的可能性和財政支出規模增長的必要性,將是今後一段時間內財政運行的主要矛盾。
(2)政治性因素。政治性因素對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政局是否穩定;二是政體結構和行政效率;三是政府幹預政策。關於政局穩定問題,皮科克與懷斯曼的分析已有所分析,當一國發生戰爭或重大自然災害等突發性事件時,財政支出的規模必然會超常規的擴大,而且事後一般難以降到原來的水平。政體結構和行政效率首先是和一國的政治體制和市場經濟模式有關。一般來說,傾向於集中的單一制國家,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高一些,傾向於分權的聯邦制國家則相對低一些,北歐各國由於政府包辦高福利而導致財政支出規模最高;行政效率則涉及政府機構的設置問題,若一國的行政機構臃腫,人浮於事,效率低下,經費開支必然增多,這是確定無疑的。政府的經濟干預政策也是影響財政支出規模的重要因素。顯然,政府通過法律和行政的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干預與通過財政等經濟手段對經濟活動的干預,具有不同的資源再配置效應和收入再分配效應,如通過政府管制和政府法令進行經濟干預,並未發生政府的資源再配置或收入再分配活動,即財政支出規模不變。不同財政手段的干預效應也是不同的。比如,財政資金的全額投資可以帶動社會的配套資金是無疑的,但如果採取財政貼息、財政補貼和稅收支出等手段投入,則可能以少量的財政資金誘發更多的社會資金投入,並引導社會資金的使用方向,即發揮所謂「四兩撥千斤」的效應。
(3)社會性因素。如人口、就業、醫療衛生、社會救濟、社會保障以及城鎮化等因素,都會在很大程度上影響財政支出規模。在發展中國家人口基數大、增長快,相應的義務教育、衛生保健、社會保障、失業和貧困救濟、生態環境保護以及城鎮化等支出的增長壓力便大。比如,我國在尚未實現工業化之前人口的老齡化已經來臨,農村富餘勞動力的增加迫切要求加快城鎮化速度,加快經濟建設與生態環境保護的矛盾日益突出,國有企業改革帶來大量職工下崗失業等等,諸如此類的許多社會問題,會對財政支出不斷提出新的需求,構成擴大財政支出規模的重要因素。
2. 財政收支規模高於經濟增長規模的原因
財政收支規模不可能大於經濟規模。但財政收入(支出)增長率會常常高於GDP增長速度。
從理論上講,經濟增長是財政收入增長的基礎,財政收入增長與GDP增長保持同向變動,但實際中並不一定同步,而且往往表現為財政收入增長速度快於GDP的增速,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
一是價格依據不同。財政收入增速是按照現價計算的,沒有扣除物價上漲因素,而實際GDP增速是按照不變價核算的。
二是統計口徑不同。GDP統計范圍沒有完全涵蓋產生稅收的經濟活動,統計范圍小於稅收統計。
三是核算方法不同。主要體現在進出口方面,進出口額在GDP核算時與進出口環節形成的稅收、退稅等在計算財政收入時增減方向剛好相反。
四是GDP增長結構與財政收入的來源結構並不直接對應。GDP增長速度是第一、二、三產業的平均增長速度,而經濟相對發達的國家,財政收入主要來源於第二、三產業。隨著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工業化進程的加快,第二、三產業增加值增長一般快於GDP增長,從而造成財政收入增長快於GDP。
五是反映經濟總量的GDP增長與經濟質量的變化並不同步。在經濟總量一定的情況下,經濟運行質量和企業經濟效益會影響所得稅等直接稅收入增長的速度。
六是稅收制度特性。一些稅種具有一定的累進性,如個人所得稅等,會使得這些稅種的收入相對於其稅基或GDP增長更快。
七是從稅收基本要素看,稅率的高低也會影響財政收入增長。但稅率較高,稅負加重時,稅收增長會更快,包括稅收的很多附加費也會更多增加,導致財政收入也更快。此外,稅收徵收強度也有一定影響。
八是財政收入中的很多非稅收入,如罰沒收入(罰款)、行政性收費等,與經濟增長與否關聯性不是太大。
3. 為什麼在Eviews軟體中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居民人均GDP不是一階單整
這三個變數能做到一階單整才是有bug。。。為了簡化回答您的問題,我們假設專人均消費支出屬和人均可支配收入是與人均GDP完全線性相關的,即,每增加1元的居民人均GDP,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固定增長a元,人均消費支出固定增長b元,由於人均GDP的增長會比較緩慢,這一假設應該是基本符合相關理論的。那麼這個問題就簡化為人均GDP是不是一個一階單整的序列。
我個人認為答案明顯是「不是的」。首先,這是一個比較常規的學術話題,您可以看看前人對於人均GDP平穩性的檢驗。大部分的實證結果應該都指向非一階單整的。其次,理論上來說,這個實證結果不難理解:第一,由於價格因素的影響,每期人均GDP的增長應該不會呈現出一個固定的均值,第二:就國內的數據來說,由於中國前期人均GDP有極大的增長(主要是由於資本投入的增加以及技術的快速借鑒),1990-2008的人均GDP增長相比起08年以後的人均GDP增長有其特殊性,均值、方差出現時間上的變化很正常,甚至可能會有structural break,出現非一階單整很正常。
4. 中國最近十年GDP,財政收入,及增長速度,財政收入佔GDP比例,城鄉居民收入及其增長速度,消費支出的數據.
找了半天找到這些。GDP含金量沒聽說過,應該是某個學術說法吧,官方沒有這個統計指標。
5. 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與財政收入佔GDP的比重有什麼區別
區別:
1、首先概念定義就不一樣,一個是財政支出佔比,一個是收入佔比。
2、反映情況不一樣,財政收入反映的是財政參與GDP分配的過程,財政支出反映的是財政在GDP使用過程中的活動。
3、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更能反映財政集中度。財政收入只是標示了財政可能使用和支配GDP的規模,而財政支出表現為對GDP的實際使用和支配規模。
從社會資源的配置角度來說,財政支出結構直接關繫到政府動員社會資源的程度,從而對市場經濟運行的影響可能比財政支出規模的影響更大。
不僅如此,一國財政支出結構的現狀及其變化,表明了該國政府正在履行的重點職能以及變化趨勢。
(5)城鄉居民收支與gdp關系擴展閱讀:
財政支出影響因素
1、財政支出結構狀況
既與一國經濟體制和相應的政府職能有關,又受經濟發展階段的制約;中國的財政支出結構的演變是與前者相適應的,而合理的財政支出結構最終還是要取決於經濟發展階段。
2、與政府職能關系
從某種程度上說,財政支出是政府活動的資金來源,也是政府活動的直接成本。因此,政府職能的大小及其側重點,決定了財政支出結構。
3、政府職能的觀點
在經濟學中,關於政府的職能特別是政府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一直存在著兩種觀點,即財政支出結構。
4、市場主導型觀點和政府主導型觀點。
市場主導型觀點源於新古典學派,強調自由運作的市場力量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認為市場機制本身能夠運作得很好,只是在一個十分有限的范圍和程度上才會出現失靈。因此,只有著眼於促進市場機制運作效率的政府活動才是適當的。
與此相適應,政府幹預應局限於一個狹窄的范圍內,即除了提供諸如國防、法律這類基本的公共服務之外,政府的經濟事務應僅限於諸如環境保護、基礎教育等這些具有明顯外部性的領域。
6. 改革開放至1996年我國財政收支佔GDP比重下降的原因
春風化雨沐華夏,改革開放乘東風
30年前的今天,我們結束了四人幫動亂,掙脫了階級斗爭為綱思維,卻仍然迷茫於「兩個凡是」的陰影中;30年前的今天,我們生活在單色調的社會中,中山裝、平頭、大寨、公社是中國的代名詞,幅員遼闊、資源豐富卻缺衣少食、物資匱乏是我華夏泱泱大國的心痛;30年前的今天,我們身羸體弱,飽受西方諸國歧視,政治、經濟、文化受制於人,被視為紅色妖魔。
30年後的今天,我們百花齊放、萬家爭鳴,從奧斯卡名導明星到諾貝爾獎壇的教授,從紅級網路的大眾打虎群體到稱雄國際大專辯論賽的莘莘學子,無不飛揚著解放思想的紅旗;30年後的今天,多元化、明色彩、快節奏的國際都市文化已逐步取代了小農意識為主體的舊主題,阿瑪尼西裝、莫西干頭、賓利保時捷在中國已變得絲毫不顯稀奇,從貨物琳琅滿目的巨型超市到星羅棋布的7-11,從高樓林立的浦東到交通物流一體的粵、港、澳,無不處處顯耀著勃勃生機;30年後的今天,中國的承諾擔當了亞太地區金融的定海神針,深滬交易所的蝴蝶扇動翅膀能帶來紐約華爾街的厄爾尼諾,中南海成了第三世界利益的代言人,2008北京奧運牽動了整個地球村。有事實為鑒,有歷史可證。
是什麼在30年前給我們如此大的動力?是改革開放;是什麼在這短短30年使我們發生滄海桑田般變化?是改革開放;又是什麼讓我們在30年後的今天能夠安居樂業、實現小康?還是改革開放!
我,是一個80後的青年,可以說,伴隨改革開放的時間並沒有30年,或許真切感受到改革開放的時間甚至更短,但是,今天站在這個講台上,我想用我的童年、少年和青年三個階段來表白我同改革開放一起走過的日子。童年時,很少有品種多樣的蔬菜和肉食,包餃子是家裡最開心的時刻;玩具是父母手工做的,穿著的衣服是「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顏色單一,樣式簡單;少年時,可口可樂、健力寶和各種新奇的圖書逐漸出現於我們的視野,連環畫已經被鐳射錄像和裝幀精美的漫畫小說所取代,五分錢一根的冰棍消失了,各種味道的雪糕占據了少年青澀的眼球,15寸的黃河黑白電視已經換成了21寸的熊貓彩電,裡面播放的已經不僅僅是新聞聯播和動物世界了;青年時代的我,盡管對街邊數不清的零食不再感興趣,卻發現汽車、火車、飛機、地鐵、輕軌等各種交通工具已經成了我生活中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世界各國品牌的衣服已經掛進了我的衣櫥,超市的蔬菜比肉類更受歡迎,大背投和等離子早已不再稀奇,電腦筆記本和網路悄然地構架起了我生活的點、線、面。
朋友們,飲水不忘掘井人,居安當思歸來源。歷史告訴我們,是一九七八年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引來了改革春風,開啟了改革開放的歷史新時期,使中國駛進了一個高速前行的快車道。從那時起,中國共產黨人和中國人民以一往無前的進取精神和波瀾壯闊的創新實踐,譜寫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頑強奮進的壯麗史詩,中國共產黨的面貌、社會主義中國的面貌、中國人民的面貌,發生了歷史性變化。「白貓黑貓,能抓老鼠就是好貓」讓華夏兒女迎來了思想的解放,「部分人先富起來」讓經濟大膽地插上翅膀騰飛,緊密地團結在黨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領導核心周圍,中華民族昂首闊步挺向世界民族之林。
我,為自己是一個中國人而自豪,因為我見證了三十年風雨滄桑,鳳凰涅磐,巨龍騰飛的過程;我,為自己是一名**而自豪,因為我參加了這支無怨無悔守望國家走向安定團結、繁榮昌盛的****。在今後的日子,我,作為一名伴隨改革開放成長的**,還會守衛改革開放十年、二十年、三十年、甚至更多,以自己的親身體會和無比感激之情為本,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扎實履行**歷史使命。
演講技巧:演講時聲情並茂,到重要地方聲音要高,注意抑揚頓挫。
7. 既然GDP中的收入和支出對等,那麼GDP是如何增加的呢
GDP國民生產總值,是指一個國家在一定時期內全社會創造的產品總價值,你所指的收入和支出不太理解,GDP的增加是反映出全社會創造的產品總量不斷上升,可供人們消費的商品量在增加。
8. 用統計軟體SPSS研究財政收支與GDP的相互關系,需要進行哪些分析
比較流行和常用的是:相關分析,回歸分析,協整檢驗,誤差修正模型、脈沖響應等等。
當然,不一定全用到,看你的選擇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統計人劉得意
9. 影響居民消費水平的因素有哪些
1、國內生產總值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國內生產總值(GDP)反映了一個國家或地區的經濟活動總量,人均GDP通常用以評價一國的富裕程度,通常我們把國內生產總值作為經濟發展水平的代表性指標。而一國的經濟發展水平又與居民消費水平有很大聯系。
2、居民儲蓄對居民消費的影響
居民的消費和儲蓄互相影響,儲蓄增加,現實的消費就會減少,儲蓄減少,現實的消費就會增加。
3、通貨膨脹對居民消費水平的影響
近年來,我國物價大幅度上漲,直接影響到居民家庭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另外,通貨膨脹對居民的消費預期也產生影響。居民消費價格持續上漲,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城市居民的消費慾望。
4、社會保障對我國居民消費的影響
社會保障水平是指一定時期內一國(地區)社會成員享受社會保障的高低程度,其主要衡量指標是社會保障總支出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
(9)城鄉居民收支與gdp關系擴展閱讀
反映居民消費水平的主要指標有:
1、平均實物消費量指標
平均每人全年主要有消費品的消費量、平均每百戶耐用消費品擁有量、人均居住面積、平均每人生活用水量、平均每人生活用電量等;
2、現代化生活設施的普及程度指標
平均每百戶主要家用電器擁有量、電話普及率等;
3、反映消費水平的消費結構指標
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食品的比例、居民生活消費支出中文化生活服務支出比例、不同質量消費品的消費比例等。
消費計算
根據計算居民消費的不同價格,可以計算出按當年價格計算的居民消費水平和按可比價格計算的居民消費水平,後者便於觀察居民實際消費水平的增長變化。
為了觀察居民消費的實物構成,還可以進一步計算各種消費品的平均消費的數量和金額,以反映居民在取得基本生存資料的基礎上逐步向需要享受資料和發展資料的方向發展的趨勢。
居民消費水平,是按國內生產總值口徑,即包括勞務消費在內的總消費進行計算的。計算公式為:居民消費水平(元/人)= 報告期國內生產總值中的居民消費總額 / 報告期年平均人口。
居民虛擬消費類型:
居民消費除了包括直接以貨幣形式購買商品和服務的消費之外,還包括以其他方式獲(如虛擬性消費)得的商品和服務的消費。居民虛擬消費包括以下類型:
單位以實物報酬或實物轉移等形式提供給勞動者的商品和服務;
住戶自己生產並由自己消費的商品和服務(其中,服務僅指住戶的自有住房服務);
金融機構提供的金融中介服務;保險公司提供的保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