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溫州城市規劃的那個詳細報告怎麼沒了,我前幾天還在網站上看到的詳細報告,今天上去就找不到了
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
目錄
第一章 總則 …………………………………………………………………………… 3
第二章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3
第三章 溫州都市區規劃 ………………………………………………………………25
第四章 城市性質與規模………………………………………………………………34
第五章 主城區城市結構與用地布局…………………………………………………34
第六章 主城區綠地系統規劃………………………………………………………38
第七章 主城區景觀規劃與城市設計 …………………………………………………40
第八章 主城區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43
第九章 主城區公共服務設施規劃 ……………………………………………………48
第十章 主城區綜合交通規劃 …………………………………………………………51
第十一章 主城區城鄉統一規劃 ………………………………………………………56
第十二章 主城區給水工程規劃………………………………………………………58
第十三章 主城區排水工程規劃………………………………………………………59
第十四章 主城區電力網規劃…………………………………………………………60
第十五章 主城區郵政電信規劃………………………………………………………60
第十六章 主城區燃氣工程規劃………………………………………………………61
第十七章 主城區環境保護規劃………………………………………………………64
第十八章 主城區生態保護規劃………………………………………………………65
第十九章 主城區環境衛生規劃 ………………………………………………………66
第二十章 主城區綜合防災規劃………………………………………………………66
第二十一章 主城區城市開發強度控制 ………………………………………………68
第二十二章 主城區遠景構想…………………………………………………………69
第二十三章 規劃實施措施……………………………………………………………70
附表 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用地平衡表………………………………………72
第一章 總則
1.0.1條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和建設部《城市規劃編制辦法》制定本規劃。本規劃是溫州市市域范圍內城市建設指導性文件。
1.0.2條 城市規劃區是指城市建設管理和規劃需要控制的區域。本次規劃確定溫州市城市規劃區范圍為: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全范圍, 加上98版總規中確定的甌北片、七里片的范圍,總面積為2703 km2,其中陸域面積為1400km2。
1.0.3條 溫州市城市規劃區范圍內的一切規劃、設計和建設活動(含開發區)均應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規劃法》的規定執行本規劃。
1.0.4條 本規劃期限確定為:
近期 2000~2005年
中期 2006~2010年
遠期 2011—2020年
遠景 2020年以後
1.0.5條 本規劃自國務院批准之日起,由溫州市人民政府負責組織實施。
第二章 市域城鎮體系規劃
第一節 市域城鎮體系發展戰略
2.1.1條 中心聚集,南北伸展:進一步強化市域中心城市的建設,提高對周邊城鎮與地區的經濟輻射作用。溫州市區以建設現代化都市為目標,充分發揮其對外的輻射作用,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工業、商貿、港口城市和輻射浙西南與閩東北的重要核心。樂城——黃華平原和溫瑞平原是溫州市生產力布局的重點地區,作為溫州中心城市功能延伸的發展區。市域南部的鰲江流域下游的城鎮作為溫州市域南部中心發展區。
2.1.2條 點軸開發,分片均衡:以溫瑞平原為核心區向南北兩翼伸展形成溫州市域的一級發展軸,是今後城鎮重點開發區域,通過軸線的帶動作用,均衡各片區域的城鎮發展。內陸山區的城鎮在健全區域基礎設施和改善交通條件的基礎上,扶植重點城鎮,通過交通軸線的輻射,帶動山區經濟、社會發展。
2.1.3條 深入改革,優化小城鎮(重點鎮)布局:打破原有的城鎮分布格局,突出與確保重點鎮的建設,將臨近的一般建制鎮並入區域中心城市;對那些鎮與鎮之間距離過近甚至已經連成一片,密度過高,且人口、面積規模過小的一般建制鎮進行合並;對那些不適應區域整體發展,既無產業支撐又無發展前景的一般建制鎮,在方便群眾的前提下進行合理重組,以形成分布合理,區域中心地位突出的小城市(重點鎮)分布格局。
第二節 市域人口和城市化水平預測
2.2.1條 市域總人口:2010年約為830萬人,2020年約為890萬人。
2.2.2條 城市化水平:2010年約為60%,2020年約為73.5%左右。
第三節 經濟區劃分
2.3.1條 溫州市市域城鎮和經濟布局將形成四大經濟功能區:溫州中心經濟區(含溫州城區、樂清經濟區、瑞安經濟區);鰲江流域經濟區;山區-半山區經濟區;海洋經濟區。
第四節 城鎮體系等級規模結構
2.4.1條 溫州城鎮體系劃分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點鎮)、一般建制鎮四個不同等級。優先發展中心城市,優化小城市布局,集中發展一批重點小城鎮,控制一般建制鎮,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副中心,小城市(或重點鎮)為骨幹,一般建制鎮為基礎的城鎮結構體系。
第五節 城鎮體系空間結構
2.5.1條 溫州市城鎮體系規劃以市域東部沿海交通線為主發展軸;沿甌江、飛雲江、鰲江為次發展軸;以省道仙清線、分泰線為第三發展軸。主發展軸聯通溫州市區、樂清、瑞安、龍港—鰲江四個城鎮密集區,其軸線帶動整個區域發展;二、三級發展軸則通過水運,公路交通帶動內陸山區的社會、經濟和城鎮發展。
2.5.2條 在城鎮的空間布局結構上,形成「兩大城鎮密集區」:即以溫州城區為中心的,包括樂城——黃華平原和溫瑞平原內的城市組成的溫州都市區;在市域的南部以鰲江下游的龍港——鰲江為中心的溫州市域南部城鎮群。
2.5.3條 沿甌江、飛雲江、鰲江的次發展軸,仙清線、分泰線的第三發展軸,形成沿發展軸的「城鎮點軸發展區」。
第六節 城鎮體系職能結構
2.6.1條
2020年城鎮體系職能結構規劃
等級 范圍 職能
一
溫州
都市區 鹿城片 鹿城區、蒲州、狀元 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工業、商貿、港口城市,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浙江南部的經濟、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輻射浙西南、閩東北的外向型區域中心城市。
甌海片 甌海區
龍灣—永強片 永強、沙城、天河、靈昆、龍灣、龍水、梅頭、瑤溪
瑞雲片 安陽、飛雲、莘塍、汀田、塘下
樂柳片 樂城、柳市、北白象、
七里片 七里、黃華、磐石
上塘—甌北片 上塘、黃田、甌北
洞頭片 洞頭
二
溫州
南部
城鎮
群 龍鰲片 龍港—鰲江、蕭江、湖前、錢倉 浙南、閩北的重要商貿、港口城市,溫州南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昆陽片 昆陽
江南片 宜山、金鄉、錢庫、巴艚
三
三
其它地區小城
市 靈溪 靈溪、觀美 綜合
虹橋 虹橋、石帆 工貿
大峃 大峃 綜合
羅陽 羅陽 綜合
水頭 水頭 綜合
橋頭 橋頭 商貿
雁盪 雁盪、大荊 旅遊
四
重
點
鎮 馬嶼 馬嶼、篁社 工貿
珊溪 珊溪 旅遊
岩頭 岩頭、楓林 旅遊
龍湖(寨寮溪) 龍湖、營前鄉、高樓鄉、寧益鄉 旅遊
雅陽 雅陽 旅遊
第七節 主要城市發展規劃
2.7.1條 溫州市區
溫州市區是我國東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工業、商貿、港口城市,也是浙江省三大中心城市之一。充分體現溫州輻射浙西南、閩東北的區域地位與作用,強化中心城市的建設,完善交通運輸網路。規劃將通過鐵路、公路、航運等多種途徑加強中心與腹地的聯系,提高對周邊城鎮與地區的經濟輻射作用。樹立中心城市地位,帶動區域發展,成為聯結長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經濟區的紐帶;加強基礎設施建設,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實現工業產業專門化。實現第三產業多樣化,以觀光旅遊業為主導,帶動商業、金融業、服務業向高檔次、高產值方向發展,提高城市生活質量和經濟發展層次,形成浙江南部的經濟、金融、交通、文化、科技中心。
2020年,溫州市區城市人口將發展到250萬人。2020年,溫州市區將同樂清、瑞安、上塘組成溫州都市區,都市區人口規模420—450萬人。
2.7.2條 樂清組合城市
樂清組合城市包括樂成、柳市兩個片區。樂清在積極發展第二產業的同時,發展金融和商貿業,充分利用旅遊、港口資源,積極發展旅遊、港口運輸產業,成為集工業、旅遊、港口為一體的綜合功能區。到2010年,樂清市城市人口將發展到約38萬人。規劃的遠期,樂清組合城市作為樂柳片納入溫州都市區的組成部分,城市人口將發展到48萬人左右。
2.7.3條 瑞安中等城市
瑞安中等城市由城關和塘下兩個片區組成。在產業發展方向上強化高技術產業和第三產業的發展。第二產業要逐步由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資本密集型轉移,依靠飛雲江的港口條件,建設具有較強實力的區域性工業基地,成為帶動飛雲江流域發展的龍頭。瑞安的城市性質確定為浙南沿海對外開放的重要工貿、港口城市。
瑞安市城市人口發展到約36萬人。規劃遠期2020年瑞安市和塘下連成一體,納入溫州都市區,是組成溫州都市區的瑞雲片區,片區的城市人口將發展到70萬人左右。
2.7.4條 龍港—鰲江中等城市
龍港—鰲江強化工業基礎,逐步提高科技含量,重點發展以印刷、編織、機械等產業和以金融、貿易、房地產、文化、娛樂為主的第三產業,增強經濟發展後勁。同時應注重龍、鰲的協調發展,結合港口資源優勢,使龍港—鰲江城市成為以工業和商貿為主的現代化港口城市,帶動整個鰲江流域的協調發展,成為浙南、閩北重要的商貿、港口城市,溫州市域南翼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目前迫切需要解決的是兩鎮的統一規劃和各類設施的統一協調。
龍港—鰲江發展到約35萬人。2020年,龍港—鰲江城市人口將發展到約50-55萬人左右。
2.7.5條 上塘
上塘規劃發展加工工業,加強發展第三產業,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規劃成為帶動永嘉發展的綜合職能小城市。2010年,上塘城市人口規模為13萬人。2020年上塘和甌北、黃田,作為上塘—甌北片區成為溫州都市區的組成部分,城市人口將發展到35~40萬人。
2.7.6條 昆陽
昆陽作為龍港—鰲江城市的外圍城市,是南部城鎮群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昆陽的發展應在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和專業市場的基礎上完善塑編、服裝等輕工產業,加快產業科技化步伐。
規劃昆陽城市人口規模約10萬人,2020年,作為溫州南部城鎮群的組成城市,城市人口達到15萬人。
2.7.7條 靈溪
靈溪交通條件優越,是蒼南縣域政治中心、交通樞紐。今後發展應充分利用交通優勢及已有工商業基礎,建立以機械製造、塑料工業、石化儀表製造業為主的工業體系和大運輸量的工業生產基地,並開發多功能、高層次的市場體系,使之成為帶動蒼南發展的綜合職能城市。規劃近期2010年,靈溪城市人口規模約為達到18萬人。2020年,規劃城市人口25萬人。
2.7.8條 虹橋
虹橋是該區域商品流通的中心城鎮。虹橋在今後的發展中應繼續充分發揮其商貿優勢,大力發展食品加工、輕工、儀表製造等工業,使之成為樂清中部工貿中心和物資流通中心,帶動樂清中部地區騰飛。2010年,虹橋將發展為人口規模約12萬人的小城市。2020年城市人口發展到17萬人。
2.7.9條 大峃
大峃今後應充分利用農業資源及珊溪水電站建成帶來的電力資源優勢,發展農、林、副產品深加工工業,並發展商貿、旅遊等第三產業及科教文衛事業,完善基礎設施建設,成為帶動文成縣發展的中心城市。2010年,大峃人口規模約為6萬人。2020年大峃發展成為10~12萬人的小城市。
2.7.10條 羅陽
羅陽應加強與區域其它地區的聯系,側重發展農林副產品加工及礦產資源開發,成為以開發農林產品、生態旅遊、礦產資源、水電為主的工貿城鎮。同時,應注重學校、科研、通訊與信息系統的建設,使之成為帶動泰順發展的具有綜合職能的重點城鎮,在遠期條件成熟的時候發展成為小城市。2010年羅陽城鎮人口規模約為6-8萬人。2020年發展成為小城市,城市人口10~12萬人。
2.7.11條 雁盪
雁盪是國家級雁盪山風景旅遊區的中心城鎮。在旅遊業的帶動下雁盪在今後的發展中可大力發展商業和服務業。規劃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和旅遊服務設施建設,積極開發新景點,加強污染治理和景觀資源的保護,促進旅遊業的發展。工業將適度發展旅遊製品工業。2010年雁盪將發展為人口規模約5萬人。2020年,雁盪和大荊共同組成新的旅遊小城市,人口規模發展15萬人。
2.7.12條 水頭
水頭是輻射現有的平陽縣域中西部的核心城鎮。應加快其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交通樞紐的建設,加快壯大城鎮規模和經濟實力,擔負起平陽西部中心的作用。工業發展依託區域專業市場發展傳統工業,帶動周邊地區發展。同時繼續發展南雁盪風景區旅遊業。規劃建設成為平陽中西部的小城市。2010年水頭城市人口規模約為6萬人,2020年城市人口8~10萬人。
第八節 市域綜合交通規劃
2.8.1條 綜合交通規劃目標
建成與國民經濟和城市化發展相適應的,各種交通方式相協調的,以主幹線、主通道、主樞紐為主體的,快速、安全、高效的現代化交通運輸體系。規劃溫州市區至市域內其他城鎮實現2小時可達。在溫州都市區內部實現0.5—1小時可達。
2.8.2條 鐵路規劃
規劃期內建設溫福鐵路和甬溫鐵路。溫福鐵路、甬溫鐵路和金溫鐵路共同組成溫州市域的鐵路網,建設溫州成為華東鐵路網的樞紐之一。
1.溫福鐵路:規劃中的全國沿海鐵路通道,溫福鐵路北起溫州市區、往南經過瑞安、平陽、蒼南,過分水關後進入福建,規劃按國家鐵路Ⅰ級干線標准修建。
2.甬溫鐵路:規劃中的全國沿海鐵路通道的組成部分,甬溫鐵路北起寧波,途徑台州並從樂清、永嘉至溫州市區,按國家鐵路Ⅰ級干線標准修建。
3.溫州市鐵路樞紐:規劃溫州鐵路樞紐由溫州西站、雙嶼站和溫州客站組成。溫州西站為區段站兼貨運站,雙嶼站是甬溫線同金溫線的接軌站,溫州西客站與溫州客站為客運站。
2.8.3條 市域港口水運規劃總體目標
建設溫州港為我國沿海20個樞紐港之一,為浙南、閩北的沿海地區和浙贛、金溫鐵路沿線的地區服務。規劃以溫州港為中心,以洞頭港、鰲江(龍江)港、瑞安港為骨幹,組成大小配套的港口群,溝通內河和四江(甌江、飛雲江、鰲江、楠溪江),形成江、河、海貫通的航運網路。充分利用骨幹港的集散、分流、中轉作用,發揮港口群體優勢;對老港區以航道整治、港區改造、道路疏通和設施更新為重點,對建港條件較好的港口及新建港區,根據需要增建新泊位,並配套完善基礎設施。
2.8.4條 主要港口規劃
溫州港:發展目標是以國際集裝箱、能源、外貿物資為主的沿海主樞紐港,規劃形成三個主要港區:楊府山港區、龍灣港區、七里港區。
洞頭港:對建設溫州大型深水港有重要意義,遠期以三盤港為中心,逐步形成洞頭深水港區,將逐步成為溫州港深水港區推進的方向
瑞安港:是為瑞安市及周邊地區服務的重要地方性港口。遠景逐步開發飛雲江口外的海島資源,建設貨物中轉產品加工基地,
鰲江(龍江)港:規劃加強航道的整治,進行合理的港口布局。在改造老港區的同時,考慮開辟新港區。
2.8.5條 內河航運規劃
規劃以溝通鐵路溫州貨站與溫州新港區和各條江河的聯系為重點,將內河南北主航線和四江(甌江、飛雲江、楠溪江、鰲江)航線聯網,形成內河主幹道和四江互相通達的航運網。
內河南北主航線規劃從樂成開始經柳市進入甌江,過龍灣、蒲州經溫州市區楊府山港區後方,再沿溫瑞塘河往南至瑞安市區東山入飛雲江,在南岸浦口進入內河至昆陽,再在鰲江南北兩岸的親美洲和下廠分別建過船建築,經鰲江、龍港至金鄉。
2.8.6條 公路交通網路規劃
溫州公路交通規劃網路形成三個層次:第一層次以沿海高速公路、金麗溫一級汽車專用道組成公路主骨架,道路等級為一級;第二層次由104國道、330國道、環城快速路、仙清線、瑞東線、分泰線組成,道路等級為二級及二級以上;第三層次由省道和主要縣道構成,道路等級在三級以上。
第一、第二層次共同構成公路主網路,即「二縱、二橫、一環、三連」的結構。
二縱:
1.沿海高速公路:南北貫穿溫州東部沿海地區,由北至南分別設雁盪、虹橋、樂城、白鷺嶼、七都島、狀元鎮、南白象、羅鳳、西嶴、平陽、錢倉、滬山、觀美十三個立交。
2.104國道:貫穿溫州東部沿海地區,改建的重點是提高路面等級,改善路況。
二橫:
1.金麗溫一級汽車專用路:溫州西向陸路對外通達麗水、金華市並轉接滬杭衢及滬昆高速公路的高等級公路。
2.330國道:溫州西向陸路重要出口公路。規劃繼續向東延伸,經半島工程到達洞頭。
一環:
溫州市區繞城快速道:疏解市區過境交通的快速通道。
三連:
1.仙清線:是連接高速公路和國家級風景區,貫穿永嘉縣南北重要公路。
2.瑞東線:是溫州市域南部貫穿瑞安、文成的重要公路。
3.分泰線:橫貫溫州最南部的省道,是泰順縣對外交通的重要公路。
2.8.7條 公路站場和樞紐規劃
1.溫州公路主樞紐:由公路主樞紐服務管理中心;五個客運站(溫州西站、新南站、龍灣客運站、機場客運站和白鷺客運站);五個貨運站(溫州雙嶼貨運站、溫州龍灣運配載中心、橫塘貨運站、七里貨運中轉站和蛟尾堡貨運中心站);兩個客、貨運綜合站(南白象客貨綜合站和甌北客貨綜合站)組成。
2.各縣(市、區)站場布局
市域其他各縣(市、區)設:35個客運站,14個貨運站,16個客、貨運綜合站。
客運一級站為:樂清新站、虹橋站、上塘新站、瑞安站、平陽客運中心、靈溪汽車站、龍港客運中心、永強客運中心、文成縣城站、泰順站;二級站為:洞頭站、雁盪站、岩頭站、巨溪客運中心。
貨運二級站為:白象、虹橋、樂城、烏牛、上塘、瑞安商城貨運交易中心、溫福鐵路瑞安物資集散中心、江溪貨運交易中心、蕭江貨運配載中心、蒼南、龍港、文成貨運配載中心、泰順縣貨運中心。
客貨綜合一級站為:柳市、橋頭、鰲江站;二級站為:洞頭、水頭、珊溪、大荊、金鄉、塘下、錢庫、龍灣扶貧開發區站。
2.8.8條 民用航空規劃
1.溫州機場:規劃擴建溫州機場,將國內航線網路和國際航線網路接通,規劃發展為4E級國家一級民用航空機場。
2.旅遊直升機場:為適應溫州各市縣旅遊業發展,規劃發展市域旅遊直升機場體系,形成空中旅遊服務網路。規劃在溫州、雁盪、岩頭、南麂、羅陽、雅陽建設直升機場。
第九節 市域社會設施規劃
2.9.1條 教育設施規劃目標
建立起適應溫州市現代化建設需要,面向21世紀的教育體系。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勞動者素質有明顯提高。全市基本普及九年制義務教育,城市及有條件的重點鎮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高、中級專門人才在總人口中的比例實現較大增長。
2010年,全市6至15周歲人口九年制義務教育入學率達到99%以上,初中畢業生升學率達到90%以上,基本普及高中段教育。高等院校本、專科在校生達2.5萬人左右,加上自學考試、遠程教育,18至22周歲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到15%以上。每10萬人口在校大學生人數達到1200人以上,基本滿足全市社會經濟發展對各級各類專業人才的需求。新增勞動力受教育年限達到12年以上,全民受教育年限達到省內先進水平。建立起結構合理、機制靈活、開放多元並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現代化建設相適應的具有溫州特色的社會主義區域教育體系。
2.9.2條 市域教育設施規劃
按照大城市(中心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點鎮)和一般鎮的四個等級進行教育設施布局。
1.第一等級:(中心城市)加快發展高等教育,建設完善高等教育園區。基礎教育逐步調整、配套、完善舊城區現有學校,加快新區配套建設教育設施,保證發展地區的教育設施用地。
2.第二等級:(中等城市)增設大中專院校,增建、擴建中學,保證學校用地面積,完善各項教育設施。在舊城改造中適當合並、外遷舊有學校,作規模調整。
3.第三等級:(小城市、重點鎮)應根據當地人口結構,每5萬人設1所高中,適當增加初中,集約化配置學校數量。
四等級:(一般建制鎮)合理配置教育設施,力求做到既方便學生就近入學,又集約利用教育資源。
2.9.3條 市域衛生設施規劃目標和結構
建成門類齊全、專科配套、布局合理、技術優良、便利群眾的衛生服務體系,使人民的健康水平進一步提高,經濟發達地區達到或接近省內先進水平,經濟欠發達地區達到省內的平均水平。建立起與溫州市社會經濟發展相協調的、具有區域特色的衛生服務、衛生執法監督和醫療保障體系,基本達到與小康生活相適應的健康水平。
全市衛生資源區域配置網路規劃形成三個層面,東部圈帶化發展,西部據點開發的規劃布局。
第一層面:溫州市區成為全市預防、醫療、保健、康復、教育、科研、信息的綜合指導主中心。
第二層面:沿海的樂清、瑞安、平陽、蒼南四個縣(市)以及永嘉縣的南部平原地區,著重調整、適度發展,提高綜合服務能力,形成以104國道為軸線、南北兩翼齊張的衛生資源圈帶結構。北翼以樂清市域為中心建立衛生基地,。南翼以瑞安城區和鰲江——龍港城市組成兩大副中心。
第三層面:泰順、文成、洞頭以及永嘉北部山區,著重發展、普及,達到人人享有衛生初級保健要求。把有限資金集中到區域位置較好、輻射能力較強的鄉鎮,實行據點開發,保證當地人民群眾都能獲得基本衛生服務。
2.9.4條 市域醫療設施規劃
1.醫院規劃:大城市建三級甲等醫院,中等城市建三級乙等或二級甲等醫院,小城市建二級乙等或一級甲等醫院。一般鎮設置衛生院。城市街道為單位設置衛生院,並積極創造條件建成社區衛生服務站。2010年全市衛技人員達到每千人3.5人,醫生數達到每千人2人,病床數每千人口達到2.4張。
2.急救醫療網路規劃:進一步加強區域急救服務網路建設。在市區著重健全急救醫療網路,突出院前搶救為重點。建設市急救中心和急救分中心以及與醫療機構急診科聯為一體的急救系統。各縣(市、區)逐步建立各縣急救站,將瑞安、樂清市的第一人民醫院建成市域南北兩個急救分中心。
第十節 市域市場體系規劃
2.10.1條 溫州市場建設目標
建立一個按照社會主義市場機制運行的,全面實行國際慣例的,現代化、規范化、國際化的市場體系。
1.完善中心市場、專業市場、住宅區農貿市場三級市場體系網路,使溫州成為新型的商貿城市,成為浙南區域性的商貿中心。
2.完善各龍頭市場和專業市場的配套設施,使其充分發揮功能。以溫州新城為中心,興建一批多功能、高檔次、現代化的批發市場,與現代化商品綜合商場並網。
3.鞏固發展省重點、區域性重點的大型工業品批發市場;培養扶持適應農業產業化發展要求的大型農副產品批發市場;淘汰關閉空殼市場、改造城市馬路市場。
4.完成對嚴重影響交通、布局不合理、消防隱患嚴重、規模較小的市場的整改和搬遷。
5.加快農貿市場「退路入室」的進度,全市縣城所在地以上城鎮的農貿市場在近期全部實現室內化。
2.10.2條 綜合市場規劃
對現有的綜合市場進行結構調整,進行完善、配套、提高市場的檔次和品位,原則上不再新建綜合市場。綜合市場安排在區域中心,大型龍頭綜合市場在市區中心和瑞安市區各安排一處。
2.10.3條 工業品專業市場規劃
工業品專業市場以改建、擴建、遷建為主,相關市場通過聯合、兼並、重組等多種形式來盤活市場存量,提高市場的集中度。在一個縣(市)范圍內原則上不建設兩家同類工業品專業市場。工業品市場布局以溫州市區為中心,向兩翼發展,大體沿兩條國道(104國道、330國道)、四條江(甌江、飛雲江、鰲江、楠溪江)軸向發展。
2.10.4條 生產資料市場規劃
生產資料市場建設和發展以改建和完善配套設施為主,現有的生產資料市場要適當地整頓、調整、搬遷。生產資料市場設在市區和各縣(市、區)城鄉結合部的貨運中心、生產中心地帶,依託市區(城鎮)和港口(船埠)、公路等,全市生產資料市場基本形成網路。
2.10.5條 農副產品市場規劃
農副產品市場建設納入城市建設和舊城改造規劃,統籌規劃、分步開發、結合城改、加速改造。新住宅區以配套新建為主,老城區以改造、擴建、改建為主。到2005年完成市區頂棚市場改造,11個馬路市場全部退路入室。
2.10.6條 展覽業規劃
結合本地旅遊資源、人文資源,創造獨具溫州特色的溫州產品文化。規劃在溫州市區興建溫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在市域內重要工業城鎮和縣(市)域經濟中心興建產品展示場所,主要展示溫州支柱產品及相關生產的輔助材料。
② 溫州市城市規劃管理技術規定
應該是蒼南經濟嘛靈溪·各級,一般也不得不去的。你為什麼要教育,很內多學校蒼南容中學是最好的高中。有什麼副作用了很多旅遊碗窯等許多地方。閩南話說沿溪而上,附近有許多地方方言,溫州方言金鄉縣漂亮的字語,等等,等等。 。 。 。
③ 溫州市城市規劃研究院是什麼類型的事業單位,是參公(即參照公務員)、全額撥款、財政補貼還是自收自支
事業單位重新開始改革了,估計這個以後是要走向市場的,很多地方的規劃設計院都是改有限公司了。
④ 溫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怎麼樣員工待遇各方面單位制度管理方面等
溫州市,說實話華東地區的建設已經進入中後期,施展才華的餘地有限了,推薦區新疆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那是一片處女地,大有可為。
⑤ 溫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委員會的內設機構
根據上述職責,市住建委設11個職能處室:
(一)辦公室。負責機關日常政務工作的組織協調、督查、文電處理;負責重要文稿、綜合性材料起草工作和會務保障;負責政務信息、政務公開、提案建議、信訪保衛、檔案保密、信息化管理;負責後勤保障等工作;負責機關財務管理;負責指導直屬單位財務管理和審計工作。
(二)組織人事處。負責管理委機關和直屬單位的機構編制、人事、勞動工資等工作;按許可權管理直屬事業單位的領導班子和委管幹部;承辦機關及直屬事業單位人員因公出國(出境)的審查和報批工作;負責離退休人員服務和管理工作;負責委管幹部的人事檔案管理;指導委管(委屬)單位的機構編制、組織人事、勞動工資等工作;指導行業社會團體工作。
(三)規劃發展處。負責編制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中長期發展規劃、近期建設規劃和市政設施、公用事業、城市綠化、市容環衛等各項專業規劃,並指導監督實施;協助編制城鄉規劃、國土規劃和區域規劃;負責城市(縣城)建設統計和建設行業歸口統計管理;負責系統行政事業性收費項目的立項、申報和監管工作;指導城市開發建設項目的前期論證、項目儲備等工作,並組織方案審查,牽頭編制下達項目儲備計劃;會同市發改委、市財政局編制城市建設投融資項目計劃和城市建設專項資金計劃。
(四)政策法規處。負責指導住房和城鄉建設有關法律、法規、政策、規章的貫徹實施,組織擬訂行業相關配套政策並指導實施;研究提出全市住房和城鄉建設重大問題的政策建議;組織法規和規范性文件的清理、匯編;負責系統法制宣傳教育工作;審核本機關行政處罰案件;負責行政應訴、行政復議工作。
(五)行政審批處。負責委機關行政許可和非行政許可事項審批、辦理工作;參加與行政審批有關技術審查工作,並負責綜合協調落實;負責城建項目工作投資控制;負責編制下達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年度任務計劃,並指導實施。
(六)綜合稽查處。負責全市各地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部門貫徹執行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和政策的稽查;負責全市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規劃、計劃實施情況的稽查;負責市區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開發項目實施情況的跟蹤稽查和監督落實;監督指導各類工程建設標准、規范、定額、合同的實施;負責查處各類投訴舉報事(案)件;負責住房資金的監管;負責各縣(市、區)局行政稽查工作。
(七)宣傳教育處(職改辦)。負責宣傳、統戰、政治思想和精神文明建設等工作;負責行業職業教育、業務培訓、管理崗位培訓;負責崗位技能鑒定工作;負責對外宣傳工作;負責計劃生育工作;指導系統專業技術人員隊伍建設;負責組織建設工程專業技術人員職稱評審。
(八)建築業處。制訂全市建築業發展產業政策、技術政策;貫徹執行建設行業各項強制性標准;組織實施建設行業的地方性標准和行業規范;負責全市建設工程項目的招標投標、建設監理、質量監督與檢測、施工安全、合同鑒證、工程造價、竣工驗收和移交的管理工作;負責組織或參與對建設工作重大質量和安全事故的調查處理;負責全市施工、監理、檢測、造價咨詢、招標代理等單位的資質管理及人員資格管理;負責建設行業對外經濟合作和外事管理工作;負責全市建設市場的規范管理。
(九)城鄉建設處(市農房改造辦)。負責全市建設行業管理工作;擬訂全市市政公用、市容環衛建設發展政策和村鎮建設管理政策;指導城市地下空間建設的開發利用;負責城市地下管線建設綜合協調管理;組織編制全市限額以上城鎮基礎設施和委年度固定資產投資包括基建、技改計劃;負責組織有關財政轉移支付等專項資金預算編制安排和績效評估工作;指導督查城市建設中的減排工作;負責對農房改造和市區城中村改造的組織協調、督促指導工作;負責住房資金的管理。
(十)建築節能與科技設計處(總工室)。擬訂並監督實施建築節能、勘察設計政策;組織實施重大建築節能項目,推進節能和綠色建築工作;負責建材管理工作,指導牆體材料革新工作;負責住房保障和城鄉建設系統科技管理工作,制訂相關科技發展政策,組織重點科研項目論證;指導技術創新、引進和推廣工作;負責工程勘察設計咨詢行業管理和市場監管,勘察設計企業資質及從業人員資格管理;負責各類房屋建築及其附屬設施抗震設防和監督管理。
(十一)風景名勝處。負責全市風景名勝區工作,組織編制和監督實施全市風景名勝區的總體規劃、詳細規劃和保護規劃;負責做好國家級、省級和市級風景名勝區的申報工作;負責風景名勝區建設項目的選址論證和規劃管理;負責風景名勝區內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參與旅遊度假區的設區審查工作;參與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文化保護區的申報和文物保護單位的保護范圍的審查工作。
⑥ 高分求:改革開放前,溫州的資料,例如人口,資源,工業狀況,基礎設施建設
改革開放30年溫州城鎮化發展回顧與思考
改革開放以來,溫州抓住歷史機遇走出了一條獨具地方特色的城鎮化路徑,其直接表徵為城市日新月異,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溫州城鎮化的做法和經驗,是浙江模式和浙江經驗的重要組成部分。本文系統回顧溫州改革開放30年來的城市發展歷程,總結經驗和教訓,分析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將有利於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探索一條更優的、符合地方特色的城鎮化路徑。
1 溫州城鎮化發展階段和主要特徵
1.1 第一階段:市域強鎮涌現和中心城市恢復建設階段(1978-1991年)
改革開放前受對台前線的限制,溫州接受國家投資較少,城市發展較為緩慢。改革開放後,溫州人憑借精明能乾的市場開拓精神,迅速完成了經濟總量的原始積累。在旺盛的初始市場化和初始工業化的強勁推動下,尤其是農村土地承包改革以後,小城鎮建設推開了溫州城鎮化的新局面,如涌現了「中國農民第一城」龍港鎮、「東方第一鈕扣市場」橋頭鎮、「全國最大低壓電器城」柳市鎮等。至1991年溫州建制鎮已發展到121個,人口達到260萬人,佔全市總人口的38.7%,建制鎮個數和人口達到1978年的7倍左右。
溫州的城鎮化建設從一開始就具有強烈的自發性和地方特色。由於市場化改革走在全國的前列,「溫州模式」發揮了巨大功效。新的所有制經濟成分和新的經濟運行機制相輔相成,使得市場對資源配置作用不斷增強,並且隨著改革目標模式的確定和經濟體制轉軌進程的加速,原先在體制外生成的經濟成分,成為區域經濟中市場經濟及其運行機制的內在因素和重要組成部分。
在城鎮數量急劇增長的同時,溫州中心城市建設仍處於逐步恢復與探索階段。1979年溫州著手編制城市總體規劃,於1986年獲得省政府批准。此版總體規劃明確指出要立足對外開放,以港口建設作為城市發展的主要動力,將溫州建成浙江南部的經濟、文化、科技中心,在空間上,城市主要按組團式的沿江、跨江向下游發展。在城市建設項目上,中心城市主要完成了甌江一橋、溫州機場、溫州港龍灣碼頭2個萬噸級泊位等區域型基礎設施,建成了一系列給排水設施、城市道路以及16個居住小區等。中心城市的規模也由37萬人、11.6km2,逐步發展到70萬人、56km2。
1.2 第二階段:小城鎮穩步發展,中心城市加速建設階段(1992-1999年)
以鄧小平同志1992年年初重要談話和黨的十四大為標志,隨著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進入實質化過程,溫州城市建設出現了階段性高潮。由於生產力又一次獲得解放,以家庭工業為特色,專業市場為龍頭的個體、私營和股份合作制企業蓬勃發展,進一步促進了溫州眾多小城鎮的快速發展壯大。1992年溫州出台了《關於賦予重點工業衛星鎮某些縣級經濟管理許可權的決定》,根據「中心突破,兩翼拓展,三沿並進」的戰略布局,先後確定龍港、柳市兩鎮為溫州市城鄉一體化試驗區。1994年市政府又下發了《關於加強新鎮建設的決定》,出台了深化小城鎮經濟體制改革、鼓勵強鎮發展的政策措施。1995年8月,國家11個部委又將龍港確定為全國小城鎮綜合改革試點鎮。這一階段,各地小城鎮在完善基礎以及生活文化設施建設的同時,也相繼建立了工業小區和商貿市場,總體而言,小城鎮建設水平得到明顯提高。
相對市域城鎮化,溫州中心城市的發展更加迅速。這一階段溫州加大了城市規劃在城市建設方面的控制管理。如為了科學控引火熱化的房地產開發,溫州市1993年首創了三層次控制規劃法①,並通過社會實踐不斷完善。1996年根據實際發展需要,溫州繼續推出開發性規劃圖,內容包括層次設計、開發實施步驟等。凡是沒有開發性規劃圖的地塊,任何單位和部門不允許開發。同時,這一階段編制的《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1993-2010)》也第一次把舊城改建與新區建設有機結合,以舊城改建為依託,積極帶動新區建設。由於積極引入民間和市場力量,溫州城市建設加速發展,至1999年溫州中心城市建成區達到120多km2(含永強地區),為1992年的近4倍。
這一階段溫州中心城市較為突出的城市建設行動集中在舊城改建、新區建設、園區建設以及市政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為了更有效的緩解城市交通壓力、改善市民居住環境,繼第一階段人民路改造試點獲得成功,溫州加大了對12條路段的改建力度。根據「自我消化、自求平衡」的雙自政策,充分利用城市土地級差地租的優勢,通過提高容積率和降低建築密度,高層建築被廣泛採用於道路拆遷安置。改建後溫州舊城基本形成以人民路為中心輻射全城的繁華商業區。自1993年成立了專門的新區建設管理管委會,新區建設得到快速推進,累計至1999年底建設房地產項目46個,道路項目8個,公建配套項目12個。園區建設是溫州發展「二次創業」②的重要內容,先後建設了經濟技術開發區、扶貧開發區、農業示範區等。重大設施方面主要是建設「828」工程,即用20世紀最後8年時間建成28項重點基礎設施工程,如金溫鐵路、東海油田溫州後方基地、溫州市東向水廠擴建、珊溪水利樞紐工程等等都在這一工程計劃中得到實施建設。
不同於其他城市,溫州這一階段住房建設較為典型。溫州自1993年開始實施住房改革,率先建立了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的住房新體制,1997年被國務院授予「全國房改先進城市」稱號。溫州舊城房屋拆遷安置較為順利,老百姓積極響應原地實物補償的運作方式,客觀上加速了舊城改建的速度。針對集資聯建不可避免的弊端,1993年出台了《溫州市福利房、微利房、商品房建設管理辦法》,以滿足不同階層的市民住房需求。微利房即溫州的安居工程,如南浦、黃龍住宅區,政府規定其利潤不得超過5%,實質上這也屬商品房的一種,但政府在土地使用權的轉讓方面給予了一定減免。除微利房,這一階段具有較大規模和較大影響力的商品房住宅區主要是上陡們住宅區和下呂浦住宅區。至1997年,溫州先後建成了18個具有較大規模的住宅區,已有20多萬戶城市居民住上了設施現代化的新居。
1.3 第三階段:城鎮化增長方式轉型階段(2000年至今)
1998年浙江省已率先作出了實施城鎮化戰略的重大決策。新世紀是浙江省實施城鎮化發展戰略的開局之年,溫州市積極響應省委號召,加大了城鎮化推進力度,制定了兩個影響深遠的綱要文件——《城市化進程綱要》、《溫州城鎮體系大綱》,核心是構築以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副中心、小城市為骨幹、一般建制鎮為基礎的基本現代化的城鎮體系和城市格局,這為城鎮化的新世紀發展繪制了藍圖。繼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八八戰略」,2006年浙江省城市工作會議明確各城市走新型城市化的發展道路。新型城鎮化強調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經濟高效、社會和諧、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城鄉互促共進,這為溫州城鎮化建設指明了新的科學發展方向。
2000年以來,溫州城鎮化保持持續健康增長、城鎮化質量穩步提升,城鎮化水平以年均1.26個百分點的速度顯著提升。城鎮化數值變化一方面來自2001年的行政區劃調整,周邊鄉鎮向中心城區合並,調整後溫州市區面積從1082km2擴大到1187.9kmkm2,人口從121萬增加到129萬;另一方面城市建設步伐加快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快速的經濟發展促使溫州城市新區建設顯現活力,房地產市場不斷成熟。房價的快速上揚引發房地產投資熱,城市、中心鎮吸引了大量的外來居住人口購房定居。
這一階段溫州城市建設框架全面拉開,城市面貌發生巨大變化。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引導溫州構築背依大羅山、吹台山、面向東海的大都市框架,指引中心城市由「沿江城市」向「濱海城市」發展。到2008年溫州城市建成區面積已經達到170.3km2,初步形成多中心格局。除了繼續推進安置房、經濟適用房、廉租房、安心公寓等住房建設,2000年以來溫州先後啟動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濱海園區、輕工產業園區以及民營經濟科技產業基地等工業園區建設。大型公建項目、基礎設施、生態環境治理是這一階段的重點,通過實施「百項千億工程」,如深水港、甬台溫、金麗溫高速公路、甬台溫鐵路、溫州電廠等一系列工程已經完工或取得突破性進展;圍繞行政中心建設,青少年活動中心、科技館、圖書檔案館、博物館、大劇院等大型公建相繼建成;進城口及「三沿」環境整治明顯改善了城市環境,「百巷萬戶惠民工程」極大改善了舊城環境。目前溫州正在著力對溫瑞塘河水系及濕地公園進行系統整治。事實上有序的城市建設得益於系統的規劃引導。通過構建以城市總體規劃為總綱,以控制性詳細規劃為基礎的規劃編制體系,溫州目前控規覆蓋率已達到85%。
2 溫州城鎮化發展經驗
2.1 市場機制的靈活應用
溫州走在市場化改革的前沿,民營經濟和專業市場是溫州城鎮建設發展的內在動力。建立在市場機制基礎上的溫州民營經濟,由於不依附於行政或合作性經濟組織,易於突破鄉村地域限制,生產要素通過自由流動和合理配置,較高程度滿足了農村城鎮化的內在要求。這也是改革初期溫州一批小城鎮脫穎而出的重要原因。
城鎮建設經驗上,溫州良好運用了市場機制解決建設資金緊缺的問題。政府積極施行了「誰投資、誰所有、誰受益」的宏觀調控手段,通過基礎設施有償使用、公用事業合理計價,有效引導民間資金以經營性開發模式在基礎設施、公用事業建設上發揮作用。據相關數據統計,改革開放前20年,溫州小城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的資金已達100多億元,其中70%以上來源於農民集資,20%來源於集體,國家投入不到10%。
2.2 依靠綜合改革促進小城鎮現代化
溫州積極開展各項小城鎮綜合改革,如土地使用制度改革、投資體制改革、金融體制改革、財政體制改革、戶籍制度改革、城鎮管理體制改革、政府機構改革、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建設等。如改革成效顯著的農民城蒼南縣龍港鎮,從市級及縣級層面分別賦予其人事、計劃、財政、工業、城建、戶籍、教育等7項縣級管理許可權,龍港鎮結合實際發展需要,整合建立了計劃與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發展、社會發展、招商、財政和城鄉建設管理6 個局。通過這些體制改革,龍港鎮完善了鎮政府的功能,為進一步發展奠定了制度基礎。
2.3 充分發揮經濟強鎮的輻射帶動作用
縣域經濟是激發溫州地區發展的最重要來源,而縣域經濟的發展,又是依靠一批綜合實力強、發展速度快的強鎮。經濟強鎮的形成與發展是溫州城鎮化進程中的一大亮點,經濟強鎮構成了區域經濟的「增長極」。這些強鎮經濟實力強,發展速度遠遠高於全市平均水平,而在地理位置和交通運輸方面,往往也具有良好的發展優勢,如市域評選出的30個強鎮,主要集中在「三沿」即沿海、沿江、沿路地帶。隨著經濟強鎮的產業轉型升級、規模擴大以及基礎設施的完善和集聚能力的進一步加強,一批現代化的小城市、中等城市將從中孕育。
2.4 發揮城市規劃對城鎮發展的有效引導
溫州城鎮化健康發展得益於對城鄉規劃的重視,通過不斷創新,大膽探索,建立並不斷完善城鄉規劃體系。1988年溫州編制的舊城控制性詳細規劃,是我國最早進行的控制性規劃方面的實踐探索。為了更好地控制城市土地的有效、有序開發,溫州隨後首創了三層次的控制性辦法,嚴格把控城市開發。這種做法曾作為典型一度在全國范圍推廣。
進入21世紀以來,溫州加強了對城市規劃編制、實施監控、法規與技術標准體系的完善。目前基本建立了以城市總體規劃為總綱,以控規為核心,以專項規劃、分區規劃銜接總體規劃和控規,以規劃研究為導向和補充,以行動規劃銜接規劃實施,以信息平台為保證的規劃編制體系,適應城市規劃作為公共政策的發展要求。
2.5 以基礎設施作為城鎮化發展的保障
將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城鎮化建設的重要抓手,溫州通過道路交通、市政園林、公共設施、景觀環境等方面的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中心城市的現代化。市域除泰順縣外的1小時交通圈以及中心城區多層次、多類型交通網路,為溫州城鎮化進程提供了有力支撐;「理山、治水、建綠」以及公共設施等工程,被作為民生及和諧社會建設的重要著眼點;市政基礎設施則被作為城鎮化的最基本保障。
3 溫州城鎮化發展的不足
3.1 未能逾越城鎮化發展初期的「低、小、散」困境
溫州工業化進程主要表現為家庭工業的迅猛發展,城鎮化進程主要表現為小城鎮的興起與迅速擴張。有著強烈自下而上需求的自發式特點,由於檔次低、規模小、布局散,形成了「村村像城鎮,鎮鎮像農村」的現象。據2003年統計,溫州市建制鎮為130個,人口為580萬人,非農業人口為130.9 萬人,平均城鎮人口為4.46萬人,平均非農人口約1萬人。經濟學家認為建制鎮最起碼的效益門檻人口在3萬~5 萬人。因此規模過小,造成了城鎮綜合實力的不足,也難以進行較為完善的基礎設施配套。
3.2 城鎮化水平總體上滯後於工業化發展
溫州工業發展主要以農村工業化為主體,而城鎮化依靠了小城鎮和廣大農村作為載體,因此工業化沒有像多數國家和地區那樣帶來人口和產業的大規模集中,其結果造成城鎮化進程明顯滯後於工業化的發展。根據有關部門測算,與國際同等工業化水平國家相比,溫州城鎮化水平大約滯後了15~20個百分點。首先城鎮化與工業化增長存在較大差異,1999-2007年溫州工業總產值年均遞增約14%,而城鎮化水平年均僅遞增1.5%;其次土地政策與用地機制難以走城鎮化用地發展要求。產業層次低也制約了產業優化與升級,導致工業發展進程放緩,而「三產」水平不高也是導致城鎮化速度不快的重要原因之一。
4.溫州城鎮化發展展望
總體上,溫州的城鎮化經歷了體制上的大轉換、產業上的大調整、社會上的大進步和素質上的大提高,目前正朝著「新型」健康道路邁進。在這個強調集約、和諧和統籌發展的環境下,溫州一方面要促進城鎮傳統產業向技術密集和勞動密集相結合的組織模式升級,加快經濟增長方式轉變;另一方面要進一步優化城鎮空間布局,實施都市區規劃,以都市化提升城鎮化,通過構建溫州大都市區來拓展中心城市發展空間,實現各級城鎮功能互補、功能提升。
市域范圍要積極落實縣市域總體規劃要求,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重點扶持中心鎮建設,有效發揮其在城鄉節點中的作用。在有條件的區域如甌江流域、溫州北部、飛雲江流域、鰲江流域重點培育若干小城市,構築能輻射和帶動周邊地區發展的增長極。與此同時,實施新型城鎮化戰略更要發揮中心城市的主導和帶動作用,進一步通過強化交通樞紐功能、加快產業布局調整、培育現代服務業以及提升中心城市檔次和品味,強化和穩固溫州的區域中心地位和作用。
注釋(Notes)
① 三層次控制規劃法,就是制訂「城市土地出讓規劃和土地分布圖」、「控制性詳細規劃圖則」、「出讓規劃設計詳圖」等3個層次的控制規劃。城市土地出讓規劃和地塊分布圖,即土地出讓投放量控制圖,主要是根據城市近期發展規劃確定優先建設地段的位置和投放數量的控制。控制性詳細規劃圖則主要指開發性的控制圖則,舊城改造控制性詳細規劃與上一個層次的規劃圖則,經編制開發性詳細規劃方案和經濟測算,並經多次調整反復後確定,具有指令性的作用。出讓規劃設計詳圖,即修建性規劃的條件控制圖,根據上一個層次圖則的有關控制要求,提出單體設計與修建性詳規設計的依據,也是申領《建設工程規劃建築許可證》的依據。
② 1993年溫州市委、市政府提出以「抓住機遇、加快發展、積極開展完善城市基礎設施」為重點的「二次創業」。二次創業是指「以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實現經濟和社會協調發展為目標,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途徑,以抓改革、抓管理、抓科技為動力,以促進企業上規模、上檔次、上水平和加強基礎設施為重點,實施科教興市、質量興市、依法治市、文明建市,力爭到本世紀末實現第二次飛躍」。這是繼1978年溫州施行多種經濟成分共同建設為代表的首次思想解放後的第二次思想解放。這次思想解放,帶來了溫州市場經濟飛速發展。
⑦ 溫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怎麼樣我是環境藝術設計的本科生,去那的發展前景怎樣
溫州抄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 一看這名字 就很清楚嘛 在中國市規劃院都不錯 (不管是哪個市) 只要你能進去 待遇福利都很好 至於前景就很難說了 看你的背景條件 專業能力 為人處事和造化了。
⑧ 溫州規劃圖有沒有人知道
溫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3—2020)
規劃概況:
一、規劃背景
隨著工業化、城市化的不斷推進,我市經濟快速發展,城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新一輪經濟的發展,對城市規劃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上一輪城市總體規劃已明顯不適應新的發展需要,1999年,根據省委提出加快城市化發展戰略和浙江省城鎮體系規劃對溫州城市的定位,需對我市總體規劃進行修編。經報省政府同意,於2000年7月正式開展第三輪城市總體規劃編制工作。本輪城市總體規劃修編工作主要經過綱要階段、初步完成成果階段、規劃深化完善階段、上報審批階段的工作,歷時5年,於2005年底得到省政府審批。
二、規劃主要內容
(1)市域城鎮體系:
市域城鎮發展戰略為:中心聚集,南北伸展;點軸開發,分片均衡;優化小城鎮(重點鎮)布局。劃分為特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重點鎮)、一般建制鎮四個不同等級。規劃提出了優先發展中心城市,優化小城市布局,集中發展一批重點小城鎮,控制一般建制鎮,形成以特大城市為中心、中等城市為副中心、小城市(重點鎮)為骨幹、一般建制鎮為基礎的城鎮體系。形成兩大城鎮密集區:以溫州中心城市為中心,包括樂成—黃華平原和溫瑞平原內城鎮組成的溫州都市區;以鰲江下游的龍港—鰲江為中心的溫州南部城鎮群。
(2)溫州都市區:
溫州都市區以溫瑞平原城鎮化地區為核心,包括中心城市、樂清、瑞安、洞頭、永嘉等城鎮密集地區,應納入規劃控制區統一加強管理。至2020年末,都市區人口為440萬人左右,城市建設用地為414.6平方公里。都市區形成「一主二輔五組團」的空間結構。其中,「一主」為中心城市(含主城區、永強副城區);「二輔」為瑞雲、樂柳二個輔城區;「五組團」為上塘組團、洞頭組團、半島組團、藤澤組團、桐浦組團。溫州主城區、永強副城區和瑞雲的羅南片,環大羅山形成都市區核心圈層。各城區、組團間通過綠色開敞空間相隔離,以快速幹道、輕軌相連接,形成以大羅山、吹台山、三垟水網為綠核的高度城鎮化區域。
(3)中心城市:
① 中心城市的城市規劃區:包括鹿城區、甌海區、龍灣區、洞頭縣行政轄區和甌北片、七里片(以甌北—柳市快速路為界),面積1423.6平方公里,及珊溪水利樞紐工程飲用水源保護區(即趙山渡壩址以上流域面積2304平方公里),合計總面積為3727.6平方公里。
②城市性質:我國東南沿海重要的商貿、工業、港口、旅遊城市,浙南閩東北的區域中心城市,具有濱海山水特色的歷史文化名城。
③規劃期限:近期2003~2007年,中期2008~2012年,遠期2013—2020年,遠景2020年以後
④城市規模:規劃確定溫州近期(2007年)城市人口為200萬人左右;中期(2012年)城市人口為225萬人左右;遠期(2020年)城市人口不超過260萬人。
近期(2007年)城市建設用地為179.26平方公里(人均89.63m2),中期(2012年)用地為206.5平方公里(人均91.78m2),遠期(2020年)用地為259.71平方公里(人均99.89 m2)。
⑤城市形態與發展方向 背倚大羅山、吹台山等綿延青山,面向甌江和東海,形成「負山面水的半環形」的城市形態,由「沿江城市」向「濱海城市」拓展。中心城市按照主城區、永強副城區、甌北片、七里片、洞頭片等組團規劃建設,組團間由自然山體、水體和規劃綠楔等生態廊道隔離。城市發展按照「東拓、西優、南連、北接」的策略:東部向永強、洞頭拓展;西部以生態保護、水源涵養、優化發展為主,限制大規模開發建設;南連瑞安;北接樂柳、上塘。
⑨ 急!!溫州規劃院(溫州市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怎麼樣待遇、發展前景等,交通規劃研究生進去怎麼樣呢
溫州的規劃院在當地頗受指責,人稱「鬼畫院」,因為溫州雖然經濟發達,但是城市規劃混亂,所以該院比較爭議。不過這個單位還是不錯的,相信有關它的資料你應聘時也了解不少了。正規單位,待遇和HR說的一般一致的。而且正是因為那邊問題較多,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