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改革開放30年城鄉居民收入

改革開放30年城鄉居民收入

發布時間:2020-12-19 01:20:59

㈠ 改革開放三十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1978年的可支配收入約是

343÷13786≈2.5%;
答:1978年的可支配收入約是2007年的2.5%.
故選:A.

㈡ 結合自己家庭狀況的變遷(特別是改革開放30年以來收入狀況的變化),運用鮮活的實例和數字,

改革開放30年以來收入狀況的變化——
結合自己家庭生活狀況的變遷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㈢ 改革開放30年人民生活的變化


雖然改革開放後,沒有了布票,做衣服已經不是很普遍,更多人是去百貨大樓買衣服穿。但是店鋪很少。一個城鎮只有一兩家百貨大樓。可是現在的商店到處都是,還分出了品牌店,老年店,褲子專賣店等等80年代初,棉布衣已經漸漸退出了人們的視線,取而代之的是一些化纖面料:的確良(一種化纖面料),二合一,三合一。而如今,各種面料的衣服應有盡有,退了休的棉織衣料也成為最舒適的面料。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年輕人的時尚。喇叭褲也因此流行一時。當然,那時候最普通的還是類似於中山裝的的褂子。現在人們的衣服樣式多了,挑選起來更自主了。當時,雖然是不愁吃不愁穿,但沒有更多的錢花在衣服上,衣服的質量也不高,常常是開了線,撕裂了布,洗一洗,鮮艷的顏色也掉了下來。人們的生活好了,在衣服方面也就更不用愁了,甚至出現了衣服泛濫的情況,看看現在的孩子,哪一個不是一櫥子衣服?

小結: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而到了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記得在一個小品里,一位老爺爺向他的孫子講述糧票的故事。可見糧票是當時解決溫飽的重要物品。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一直到八十年代,糧票還在使用。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當然,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小結:改革開放初期,人民生活得到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到了90年代,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食,已經不單單是生活的溫飽品,漸漸變成了一門藝術,一門文化。

改革開放初期,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的破舊民居。一片片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但住房仍是一個大問題。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這種房屋有獨立廚房、廁所,有上下水道的,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也方便。如今,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住,也成為人們最基本的生活條件。

小結: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出行,是人們生活中必不可缺的一個環節。買東西,走親戚,上學,上班等等,時常需要使用一種代步工具。從最早到的步行,到馬車,牛車,再到汽車,火車,無不體現一種時代的進步。改革開放前,最主要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車。中國也被稱為是自行車王國。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大都是泥土地,凹凸不平,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到了80年代末,中國人口眾多,坐火車出現了「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並且,速度也非常慢,媽媽在上大學的時候,從濟寧坐車到青島,過了十幾個小時才到。而現在,僅僅需要4至5個小時。於是,國家開始興修鐵路。1996年9月1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隨著社會的進步,汽車越來越多,於是開始修建高速公路。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滬嘉高速公路建成通車。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現在我們看到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火車中也加入了新夥伴:D字頭列車,磁懸浮列車也研製出來了,正在普及中;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不僅如此,車多了起來,道路也更平坦更寬闊了。出行的方便快捷,只是旅遊業也迅速發展起來了

小結:隨著生活的進步,人們的出行更為方便,雖然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國家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但這一切,也是發展中國家向發達國家過渡的必經之路。在不久的將來,地球在我們眼中會越來越小,周遊列國再也不是夢。

㈣ 改革開放三十年家庭收入與消費變遷調查

一、城鄉居民收入大幅度快速增長

縱觀改革開放30年,我市居民就業觀念發生變化,居民增收的渠道日益拓寬,農村生產力得到極大解放,農村產業結構、就業結構日趨合理。據調查,撫順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1978年的327元增加到2007年的10809元,增長32.1倍,年均遞增12.8%;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186元增加到2007年的4850元,增長25.1倍,年均遞增11.9%。

(一)城鎮居民收入增長的階段性發展歷程

1、改革開放初期,城鄉居民收入穩步增長(1978年至1983年)

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做出了全黨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上來的戰略決策,提出了改革計劃經濟體制的偉大任務,把提高人民生活擺在了重要位置,大量安置城鎮就業人員,調整職工工資,從1978年至1983年,國民經濟處於恢復時期,物價比較平穩,城鎮居民收入穩步增長。據對城鎮居民家庭抽樣調查,1983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09元,比1978年增長55.7%,平均每年增長9.3%。

2、十二屆三中全會後,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1984年到1991年)

1984年,中央在十二屆三中全會通過的《關於經濟體制改革的決定》,提出「全民、集體、個人一起上」,鼓勵全民、集體、個體、外商等不同所有制經濟進行合作、合資、聯合,小型國有企業可以「租」、「包」給集體企業或個人;十三大又確立了「社會主義有計劃商品經濟體制」的改革目標;在收入分配方面,強調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其他多種分配方式為補充。這一系列政策的實施,加之物價大幅上漲,使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保持快速增長。1991年,撫順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767元,比1984年增長2倍,年均增長17%。

3、十四大以來,城鎮居民收入波動增長(1992年-2002年)

從1992年至2002年,中國進入全面改革階段,經濟發展迅速,城鎮居民收入快速增加,但增長幅度波動較大。200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5899元,比1992年增長2.0倍,年均增長11.8%。其中,1993年至1995年,每年增幅都在20%以上,1996年、1997年增幅在10%以上,1992年、1998年至2002年增幅均低於10%,1994年最高為32%,1998年最低為下降2%。

4、十六大以來,城鎮居民收入加速增長(2003年-2007年)

「十六大」報告提出,本世紀頭二十年經濟建設和改革的主要任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推動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基本實現工業化,大力推進信息化,加快建設現代化,保持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深化改革,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經濟為主體、個體和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格局,城鎮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增收渠道日益拓寬。2007年,撫順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0809元,比2003年增長69.1%,年均增長14%。分年度增幅看,呈現逐年加快趨勢,2003年增長8.4%,2004年增長9.6%,2005年增長14.2%,2006年、2007年增長16.2%。

(二)農民收入增長的階段性特徵

1、農村改革開放實現突破,農民收入大幅增加(1978年-1983年)

這一時期,農村實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經濟體制改革,極大地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和創造性,解放了生產力,農民收入大幅增加,1983年農民人均純收入480元,比1978年增長1.6倍,平均每年增長20.9%。

2、農村改革市場化階段,農民收入穩步增長(1984年-1991年)

1984年以後,農村改革邁向市場化階段,計劃手段的作用范圍與力度不斷縮減,市場手段的作用范圍與力度不斷增強,經濟體制進入一個計劃與市場並存的「雙軌型」過渡時期,農民生活消費水平穩步增長。199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795元,比1984年增長2倍,平均每年增長17%。

3、農村改革進入高速增長階段(1992年-1998年)

進入九十年代以後,由於實行改革開放政策,農村改革進入全面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轉軌的時期,大量農業勞動力轉移到二、三產業,農民收入高速增長。1998年農民人均純收入2700元,比1992年增長3倍,平均每年增長17%。

4、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階段,農民收入持續增長(1999年-2007年)

隨著各項惠農政策和扶持農業發展措施的出台和落實,農民負擔在改革過程中大大減輕,「十六大」召開後,,不斷加大農村產業結構調整和農業產業化進程,出現了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大好形勢。2007年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4850元,比1999年增長73.2%,平均每年增長7.1%。

二、城鄉居民生活質量飛躍提升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居民收入水平和消費水平的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加快轉型升級,逐步由溫飽型向享樂型和發展型轉變,消費結構和消費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

2007年撫順市城市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費性支出為8031元,比1981年增長19倍,年均遞增12%。農村居民家庭人均年消費性支出為3407元,比1981年增長31.8倍,年均遞增12.8%。

(一)恩格爾系數逐年下降,食品消費質量迅速升級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的用恩格爾系數(即食品支出占消費支出的比重)判定生活發展階段的一般標准:60% 以上為貧困;50%-60%為溫飽;40%-50%為小康;40% 以下為富裕。改革前三十年以及改革初期我市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都在60%左右,保持在剛剛脫貧仍在溫飽最低線上徘徊的水平。直到「七五」期間,經濟實力得到發展,市場供應日趨繁榮,人民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市居民消費逐步升級,恩格爾系數1988年迅速下降到55.1%,徹底解決了溫飽問題。

進入九十年代,特別是「十五」大以後,1998年首次跌落50% 的大關,達到47. 5%,用這一指標衡量,我市居民總體生活消費已達到小康水平。進入2000年後,我市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降到了39.9%,2007年達到39.7%,我市城市居民正逐漸步入富裕水平。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農民生活消費水平實現了三次重大跨越。1980年,農民恩格爾第數為57.9%,1983年,農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到50.9%,實現了生活質量的第一次跨越--由貧困到溫飽;1983年-1998年,農民的恩格爾系數保持在50%-55%之間,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處在溫飽階段。1999年,農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到50%以下,實現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第二次跨越--由溫飽到小康。1999-2004年五年間,農民的恩格爾系數始終保持在40%-50%之間,農村居民生活消費水平整體處在小康階段。2005年以後,農民的恩格爾系數降到40%以下,實現了農村居民生活質量的第三次跨越--由小康到富裕。表明自改革開放以來,農民家庭收入的增長,見證了農村居民生活由溫飽向富裕邁進的歷史進程。

改革開放三十年來,我市城鎮居民食品消費的變化從數量品種的增加逐步向質量營養改善發展,消費習慣呈現出多樣化態勢。改革開放初期城鎮居民食品消費極為單調,據調查1981年人均年食品消費支出243元,其中購買糧食支出64元,占食品消費的26.3%,肉禽蛋魚等副食126.5元,佔52%,煙酒茶26.5元,佔10.9%,其餘10.9%為全年購買蔬菜調料水果等其他食品的消費;2007年食品支出為3192元,其中,糧食消費占食品的比重下降到9.4%,比1981年減少16.9個百分點,肉禽蛋魚蝦等副食24.9%,減少27.1個百分點,煙酒茶457.6元,佔14.3%,比1981年增加3.4個百分點。人們的消費習慣已經由糧食、肉等食品逐漸向蔬菜、水果等食品發展。

主要食品消費量的變化也較為明顯,糧食消費量逐年減少,肉禽蛋魚等動物性食品的消費量逐年增加。2007年城鎮居民年人均購買糧食74公斤,比1981年減少50%;購買肉禽蛋魚蝦61.5公斤,比1981年增長1.4倍;其他食品的消費量也有較大增加:年人均購買食用植物油9.4公斤,比1981年增長2.1倍;購買鮮瓜果65.3公斤,比1981年增長3.3倍;購買鮮奶及製品16.4公斤,增長7.6倍。

隨著收入的不斷增長,農村居民生活質量明顯改善,食品消費結構逐漸優化,飲食結構由「量」的滿足轉向「質」的提高,由吃飽向吃好轉變。人均主食支出占食品支出的比重由1980年的 49.7%,下降到2007年的21.9%,降低了27.8個百分點;肉禽、油、蛋、奶等動物性食品消費增加,營養狀況顯著改善。2007年,農民人均消費食用油7.76公斤,比1980年增長1.6倍;購買肉禽蛋魚蝦20.8公斤,比1980年增長1.2倍;購買酒類14.7公斤,比1980年增長9.3倍。

(二)衣著消費彰顯個性魅力,消費觀念變化巨大

㈤ 改革開放30多年來,隨著經濟的發展,我國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連上新台階,消費結構改善,由上世紀80年

標准答案C

㈥ 急求關於改革開放30年居民收入的 變化的 社會實踐報告範文

我是個土生土長的長春人,在長春也生活也有二十二年了,一直以來我都以為我很了解我的家鄉,可直到上了大學,遇到了來自全國各地的同學之後,我突然發現我一點都不了解我的家鄉,當同學問我某某地方在哪怎麼去時,很多時候我都答不上來,記得最清楚的是有一次室友問我長春市有多少人,我說三四百萬吧,後來我特意上網查了資料,知道長春有八百多萬人,我也向我那位室友更正了我的錯誤答案。

2008年是奧運年,也是改革開放30周年,同時對於長春來說2008年的10月19日是長春解放60周年的日子。1931年「9.18」事變後,日本帝國主義侵佔了我國整個東北地區,長春淪為日本帝國主義的殖民地。1932年3月1日,日本帝國主義扶持清朝末代皇帝愛新覺羅。溥儀,成為傀儡政權——「滿洲帝國」,將長春定為「國都」,改名「新京」,成為日本帝國主義統治東北的政治、軍事、經濟、文化中心。抗日戰爭勝利後,我軍於1946年4月14日曾一度解放長春。但1946年5月23日國民黨的魔爪又伸入長春,使長春的經濟和各項事業遭到了嚴重破壞,1948年10月18日,長春重新獲得解放,被確定為特別市。1953年改為中央直轄市。1954年劃歸吉林省,隨後省會遷至長春,成為吉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首先簡要的介紹一下我的家鄉長春。長春是吉林省省會,是全省的政治、經濟、文化和交通中心,東北地區第二大城市。地處東北平原中央,是東北地區天然地理中心,位於北緯43°05′-45°15′,東經124°18′-127°02′;總面積20565平方千米,市區面積4906平方千米。

長春始建公元前2000年,是肅慎王國之第二個王都。時為惠(穢)族(穢族,肅慎一支)的主要聚集地,稱為喜(三個七字讀音Xi,為紀念肅慎擊敗外族報喜之義而得名),肅慎的第二代王室在此修建土坯城牆和宮殿,稱為喜都。此時已有人口約千戶,這是長春最早的古典歷史,所以「喜」也應該是長春的簡稱。
長春素有「汽車城」、「電影城」、「科技文化城」、「大學之城」、「森林城」、「雕塑城」的美譽,是中國汽車、電影、光學、生物制葯、軌道客車等行業的發源地。坐落在長春的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是中國最大的汽車工業科研生產基地,汽車產量佔全國總產量的五分之一。坐落在長春的長春電影製片廠是新中國電影事業的「搖籃」,為弘揚電影文化,長春市政府自九二年以來,每兩年舉辦一屆電影節,邀請國內外電影界知名人士和電影廠商匯聚長春,共創電影輝煌;著名的凈月潭森林旅遊區總面積近二百平方公里,有亞洲最大的人工森林。長春的城市名片包括:中國長春電影節、中國長春汽車博覽會、中國長春國際冰雪節、中國長春農業博覽會、中國長春國際雕塑展等等。

現在的長春,城區是如此的美麗,經濟是如此的發達,科技文化也是如此的強盛,交通也是如此的便利,可在我的印象中,小時候的長春可不是這樣的。 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下雨的時候,因為那時候還不是柏油馬路,一下雨,路上都是泥,所以每到下雨天就要再帶雙鞋,到了學校要換鞋。就在幾年前長春市政府推行暢通工程後,城區的路面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觀,現在已經很難看到有泥濘的路,基本上都是柏油馬路了。

那時的交通也沒現在這么便利,沒有這么多的公交車,更沒有這么多的計程車了,去哪裡都很不方便,現在呢,增加了很多的公交路線,而且公交車也越來越漂亮了,用上了卡機,也有了移動電視,坐公交車也變得不再無聊。而且有的公交車冬天甚至有暖氣呢。還有輕軌的開通,使交通變得更加的便利了。人們的出行方便了很多。

小學以前,城區大部分還是平房,只有市中心有些樓房,但也不是很高,可現在基本上都是樓房了,你已很難看到平方了,現在六層的樓房已經算矮的了,原來只出現在商廈中電梯也出現在了居民樓里。申奧成功後,國家推行全民運動,現在基本上每個小區都有健身器材,每天都有很多的居民到那裡去鍛煉身體,給居民提供了休息娛樂的好去處。

再說說教學的變化。我還記得小學的時候,第一次上計算機課的情景。那時用的只是普通的學習機,老師只是叫我們簡單的計算機知識,上上機課的時候,由於我們機器數量有限,基本上我們要兩個或是三個人共用一台機器。那是機房理由三台電腦,那時還是用DOS系統,偶爾老師也會讓我們到那試試,可操作起來再麻煩了,那時能去按按鍵盤都覺得高興得不得了呢。後來學校更新了電腦設備,我們也用上了真正的電腦,一人一台,現在每個學校都有機房,電腦設備也是越來越先進了,有的甚至用上了液晶屏的,隨著電腦的普及,電腦也開始進入個人家,很多小朋友小的時候就能學習電腦。

還有,我記得我小時候老師要做公開課的時候都要用幻燈機,很古老的那種,老師每次都要准備很久,幻燈片做起來也很麻煩,要用黑筆在玻璃片上小心的寫,保管起來也很麻煩,一不小心就可能弄花了,現在呢,老師都用電腦做幾張PPT就可以了,很多以前只能靠老師說學生自己想的難題,現在通過電腦都能很明白的表現個學生看,不再是「猜想」了。

以上只是我想到的長春的變化,當然長春的變化不止這些,經濟、文化、政治等等方面的變化太多太多,歸結起來還是黨的政策好啊,改革開放以來,不光長春,中國各地都發展迅速。

長春,一座擁有四千年古典建城史和二百餘年近代城市發展史的東北核心城市;長春,一座日益開放繁榮富強的國際化大都會,正以其愈來愈勃發的英姿迎來更加嶄新美好的明天!

㈦ 改革開放30年是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增長最快、得到實惠最多的時期。據此回答1-2題。 1、下表反映了1978年至

1、A 2、C

㈧ 改革開放30年來城市居民收入變化

(一)
「第一次拿了這么多的錢,心裡那個樂啊,當天晚上我請家人到當時的一家好飯店,花50多元吃了一頓。」何偉,沈陽某裝備製造業核心企業結構車間班長、高級技師,提起1993年5月第一次開工資的心情時,還是很激動。10月13日,他展示了幾份工資單,一份是已在這個企業退休父親的1978年5月的工資,53元;另兩份是自己1993年5月和2007年5月的工資,分別為330元和3630元。

55元到330元,剛工作的兒子是已工作20年老技術工人父親工資的6倍;從330元到3600元,14年後,兒子工資是自己參加工作時的11倍。何偉父子工資單見證了30年沈陽城市居民收入的顯著提高。

來自國家統計局沈陽調查隊的調查資料顯示,改革開放30年來,沈陽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下稱城市居民收入)實現了跳躍式提升。2007年,沈陽市城市居民年收入為14607元,是1978年的45倍,平均年遞增14.1%。

數據還顯示,30年來沈陽城市居民收入分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8年至1987年,年收入由315元到1082元,10年間增長2.4倍,平均每年增長14.7%,首次超過千元。

第二個階段,從1988年至1997年,1997年城市居民年收入為4714元,比1988年增長2.65倍,平均每年增長15.5%。這期間,1992年城市居民年收入突破了2000元,1994年突破了3000元,1995年突破了4000元。

第三個階段,從1998年至2007年。2007年城市居民年收入14607元,比1998年的4931元增加9676元,增長1.9倍,平均每年增長12.8%。其中,2005年年收入突破萬元。

「我們工資已不是惟一收入來源,用句時髦語言說已呈現多元化。」提起自己家的收入結構變化,何偉笑道。

1993年,也就是何偉參加工作後不久,何偉的父親退休了。因為是鉚工並且是技術大拿,何偉父親隨後又被企業返聘,同時,還到社會攬一些活,除退休金之外還有1000多元的收入。

這幾年,老人養老金也由過去百十元提高到幾百元。在企業,張偉的工資結構也發生了大變化,由過去工資加上煤油糧肉等補貼,變成了崗位津貼、效益工資、工齡工資等項目,因為技術上是高級技師,職務是班長,他工資達到幾千元。何偉還把自己一套舊房出租,每月可得租金800元。

調查顯示,30年來,沈陽城市居民收入也日漸多元化:

1978年,工資性收入占沈陽城市居民收入的比重為99.7%,1992年為77%,到了2003年這個比重下降到72.5%,2007年工資性收入只佔全部居民收入的68%,30年間工資性收入所佔比重下降了31.7個百分點。與此同時,城市居民收入中經營性收入的比重呈上升趨勢,1978年沈陽城市居民家庭幾乎沒有經營性收入,1987年經營性收入只佔收入的0.2%,1998年上升到2.7%,2007年達6.1%,比20年前提高了5.9個百分點。2007年城市居民人均經營性收入為887.5元,比1997年的43.9元增長了19.2倍,平均每年增長35.1%。

「30年,我們的腰包鼓起來了」何偉感慨地說。

(二)
國家統計局煙台調查隊數字顯示,改革開放30年來,我市城市居民收入從1980年的456元增長到2007年的16772元,增長35.8倍。城市居民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收入水平、消費水平和生活質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居民生活實現了由解決溫飽到總體上達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

數據顯示,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16772元,比1980年增加了16316元,年平均增幅為14.3%,扣除物價因素影響,每年增長7.5%。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城市居民收入快速增長。2001年至2005年的「十.五」時期,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每年達到11.2%,扣除物價影響因素,每年實際增長10.1%。在隨後的2006年、2007年的二年裡,城市居民收入繼續保持較強的增長勢頭。2006年實際增長13.6%,2007年實際增長12.8%。

隨著收入水平的提高,為消費水平、消費質量的提高和消費結構的改善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30年來,我市城市居民消費觀念不斷更新,由生存型消費向發展型和享受型消費轉化。2007年,我市城市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11829元,比1980年的415元增加了27.5倍,年均增速為13.2%,扣除物價因素影響,實際每年增長6.5%。人們從日常的衣、食、住、行等等方面明顯地感受到改革開放帶來的巨大變化。

㈨ 改革開放30年來,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有哪些顯著提高

30年前 人們穿的是工農服 中山裝 中國都是生活在這樣一種單調的年代 現在 小姑娘們連衣裙 公主裙 靴子五花八門 男士們穿著西裝打著領帶 帥氣瀟灑

㈩ 改革開放30年來,隨著經濟發展和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我國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不斷減低

答案C
材料中沒有體現精神文化消費的情況,故②不符合題意;④不符合實際,是對材料的誤解。

閱讀全文

與改革開放30年城鄉居民收入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