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黨的十八大為什麼要提出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這個人民生活指標,從兩方面分析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我國到2020年要實現的目標。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國各內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把我國建設成容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②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實現共同理想的必要准備和必經階段;實現共同理想,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必然趨勢,所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並不意味著共同理想已實現。③艱苦奮斗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民族精神的重要內容,是人們成就事業必不可少的精神力量和崇高美德,永不過時。④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充滿艱辛和創造的偉大事業,需要艱苦創業精神尤其是開拓創新精神的支撐和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實現後,仍要艱苦奮斗。
❷ 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意味著什麼
這是一個引人注目的收入倍增計劃,它有可能會改變中國乃至世界發展的格局。
眾所周知,建國以後中國共產黨始終奉行趕超發展策略,通過實行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以犧牲農業和農民利益為代價,爭取早日躋身工業化國家。但正由於實行特殊的發展戰略,結果導致中國絕大多數居民長期生活在貧困線以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共產黨提出解決溫飽問題,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中國絕對貧困的面貌,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但是中國在生產力快速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收入分配失衡現象。如果不改變發展的思路,那麼,中國經濟發展速度越快,貧富的差距就會越大。
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從表面上來看是一個分蛋糕的問題,但從本質上來說,則是一個發展模式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發展方向的問題。假如一個國家過分強調發展速度,長期把效率放在公平之上,那麼,國家居民的收入分配不公平現象將會越來越嚴重。事實上,近些年來為了提高發展速度,國家不得不增加財政投入。在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模式下,稅收的增長速度不僅遠遠超過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而且由於實行降低存款利率的宏觀調控政策,結果導致居民的辛苦所得不斷減少。
可以這樣說,傳統的經濟增長方式是先建設後消費,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是先儲蓄後投資,傳統的經濟發展動力是依靠政府投資拉動經濟,政府為了擴大投資規模竭澤而漁。
本屆黨代會報告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從表面上來看,似乎是為了增加居民的人均收入,但從本質上來說,它反映了執政者新的發展理念,昭示著中國共產黨在未來的改革中將尋求新的發展思路。
中國城鄉居民的收入翻一番,被一些學者解釋為中國即將實施自己的收入倍增計劃。眾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日本為了發展經濟,曾經推出了自己的收入倍增計劃,通過大規模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從而使日本經濟從單純的投資增長型國家,很快轉變為消費投資增長型國家。增加居民的收入實際上就是要改變傳統的投資增長模式,以消費需求拉動經濟的增長。
通俗地說,傳統的經濟模式是典型的投資經濟增長模式,中共提出居民的收入翻一番,則暗含著中國的經濟將會從傳統的投資經濟增長型,逐步轉變成為消費經濟增長型,消費將成為中國經濟未來發展的驅動力。過去中國經濟發展的策略是,政府實行低工資福利政策,把大量的財富集中在政府的手中,政府通過投資拉動經濟的增長。未來中國經濟增長策略很可能會轉變為,政府實行高工資福利政策,把大量的財富轉移到普通居民的手中,由普通居民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投資的渠道和方向。
這是一個具有劃時代意義的經濟變革,它不僅改變了以往政府主導的經濟改革體制,更主要的是,它可能會改變中國的財富分配結構,讓普通居民真正擁有支配財富的能力和條件。
這場改革很可能會從中國的財政稅收體制改革入手,通過改變國家現行的稅收制度,大規模地減少稅收負擔,從而讓居民擁有更多可支配的財產。當然,執政者這樣做可能要承擔巨大風險,因為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政府承擔著前所未有的責任。現在全國主要城市的基礎設施建設正處於投資的高峰期,如果國家稅收大幅度地減少,那麼,就意味著許多基礎工程設施建設將難以為繼。
最令人感到擔心的是,如果為了實現居民收入的增長,而快速增加貨幣的發行量,從而導致居民的名義收入快速增加而實際收入快速減少,那麼,中國的收入分配體制改革將會徹底變形。換句話說,如果這場改革引發新一輪的通貨膨脹,那麼,居民收入倍增計劃將會因為貨幣發行量的快速增加而徹底破產。
現在不少學者擔心,中國共產黨提出的收入翻一番計劃能否實現?從理論上來說,如果中國的經濟增長速度保持在7.2%以上,那麼,中國的國民生產總值實現翻一番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如果城鄉居民的實際收入水平因為通貨膨脹的因素而相對下降,那麼,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就沒有任何意義。
筆者的建議是,為了實現中國共產黨第十八次代表大會提出的奮斗目標,執政黨必須在以下幾個方面迅速作出改變:
首先,必須改變我國現有的公共財政分配體制,在編制公共財政預算的時候,盡可能地壓縮非基礎設施建設的預算,把更多的資金用於提供公共產品,減少居民在公共產品方面的開支。
其次,必須盡快改變我國現有的稅收征管體制,大幅度地減少稅收征管的成本,把更多的資金用於提高居民的生活福利。
第三,必須盡快改革我國的國有資本經營預算,通過提高國有企業上繳利潤的比例,讓國有企業創造的財富直接造福於普通居民。
第四,必須盡快改革我國的社會保障預算,通過實行全國統一的社會保障預算體制,讓每個居民都能享受到政府提供的社會保障服務。
❸ 十八大報告提到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二〇一〇年翻一番。
國家統計局正在改革以往的城鄉住戶調查方案,逐步實施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以提供城鄉可比口徑的居民收支數據,但尚未公布相關調查結果。因此,本文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由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按城鄉人口比例加權算術平均得到。其中,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城鎮居民可以自由支配的收入,由總收入③扣除個人繳納的所得稅和社會保障支出得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指農村住戶當年從各個來源得到的總收入④扣除各種費用後的純收入。十八大報告中提出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也是指扣除價格因素後的不變價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 2001-2010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分別實際增長9.7%和7.0%;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年均名義增長12.9%,扣除價格因素後實際增長7.9%,比同期GDP年均實際增速低2.6個百分點。2010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為19109.4元,同比實際增長7.8%;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為5919元,同比實際增長10.9%;兩者加權平均得到的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為12507.6元,同比實際增長9.4%。2010年,農村居民收入增速自1998年以來首次超過城鎮居民收入增速。2011年,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1.4%,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3個百分點。2012年前三季度,農村居民人均現金收入實際增長12.3%⑤,比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速高2.5個百分點。 要「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2011-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需年均實際增長7.18%。由於2011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9.9%,2012-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僅需年均實際增長6.88%,即可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比同期GDP年均增長目標低0.06個百分點。根據2012年前三季度的數據,預計2012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實際增長11.0%,於是2013-2020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僅需年均實際增長6.38%,即可實現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比同期GDP年均增長目標低0.47個百分點。可見,實現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的目標也是切實可行的。
❹ 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兩個"翻一番"怎麼算
您好!抄
到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這是首次將城鄉居民收入倍增目標寫入黨代會的報告當中.黨的十六大提出,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力爭比2000年翻兩番;十七大提出,實現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兩番,兩次大會均未對居民收入增長提出具體量化目標.而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將經濟總量倍增與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標同時提出,"實現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發展同步".
這集中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要求,順應了廣大群眾過上更加幸福生活的期盼.經濟總量倍增與人均收入倍增這兩個"硬指標"的出現,使全面小康的圖景在百姓心中變得更加清晰、溫暖.
❺ 如何理解 十八大提出居民收入目標 到2020年翻一番
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實現城鄉統籌的根本轉變
社會保障和救助不僅是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政策托底保障的主要方式,也是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實現由城鎮職工「單位保障」向統籌城鄉「社會保障」的根本性轉變,覆蓋城鄉居民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基本建立,社會保障網不斷織密扎牢。
1.多層次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基本建立
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中國先後建立養老、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制度,社會保障法律法規體系不斷健全,形成社會保障制度基本框架。黨的十八大以來,社會保障制度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國家著手全面建立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醫療保險制度,普遍實施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啟動養老保險基金投資運營和基金中央調劑,全面實施大病保險制度,積極開展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經過不懈努力,中國社會保障制度實現了從企業單位保障到社會保障,從企業單方責任到國家、單位和個人三方共擔責任,從城鎮職工到城鄉居民的重大轉變。
社會救助是中國歷史最為久遠的一項社會保障制度,也是一項保民生、托底線、促公平的制度性安排。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救助制度體系,其中最為核心的是城鄉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建立。經過多地多年試點,1999年國務院頒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條例》,至當年9月底,全國668個城市和1638個縣政府所在地的建制鎮全面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7年,國務院印發《關於在全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通知》,到當年9月底,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2777個涉農縣(市、區)全部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進一步整合社會救助體系。2014年,國務院頒布《社會救助暫行辦法》,以行政法規規定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供養、受災人員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等八項社會救助制度,構建了一個民政統籌、分工負責、相互銜接,政府救助和社會力量參與相結合,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救助體系。
2.社會保障基本實現應保盡保
改革開放40年來,社會保障覆蓋面不斷擴大,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國家實施全民參保計劃,各項社會保障的覆蓋人數迅速增加。目前,中國養老保險覆蓋人數超過9.25億人,基本醫療保險覆蓋人數超過13.5億人,基本實現全民參保。失業、工傷、生育保險的參保人數均達到2億人左右,覆蓋了絕大多數職業群體。中國社會保障擴面工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得到了國際社會的高度評價,2016年國際社會保障協會授予中國政府「社會保障傑出成就獎」。
3.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水漲船高
在社會保障和救助體系的建立完善過程中,國家持續加大投入力度。2000年,以社會保障支出為主的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為1517.9億元,占當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的9.55%;到2017年,大幅增長到24812.4億元,比2000年名義增長15.35倍,占當年國家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總額的12.2%。隨著投入的增加,城鄉居民社會保障待遇水平連創新高。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自2005年到2018年連續14年上調。居民醫保財政補助標准從2007年的人均40元增長到2018年的490元。全國月人均失業保險金水平達到1228元,工傷保險待遇不斷提高,生育待遇水平提高到人均1.81萬元。待遇水平的穩步提高,保障了參保人員的基本生活,讓人民群眾分享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
國家投入社會救助的財力不斷增長,低保標准逐年提高。2006—2017年,國家用於農村社會最低生活保障的投入從43.49億元大幅增加到1051.8億元,年均名義增長率達到35.9%;保障標准從每人每年850.8元增加到4300.7元,人均補差從414元增加到2600元。同期全國城鎮低保平均標准從169.6元/月增加到540.6元/月,名義增長2.19倍;城市低保人均補差額度從83.6元/月增加到356.2元/月,名義增長3.13倍。
❻ 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翻一番是什麼意思
當然是在目前的基礎上增加一倍了。不過是人均增長一倍,不一定是你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