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2015年9月21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闡明了我國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理念、原則、目標、實施保障等重要內容,提出要加快建立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為我國生態文明領域改革作出了頂層設計。
方案分為十個部分,共56條,明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是,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基本國策,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方針,立足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和新的階段性特徵,以建設美麗中國為目標,以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系為核心,以解決生態環境領域突出問題為導向,保障國家生態安全,改善環境質量,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
生態文明定義:
生態文明是人類文明發展的一個新的階段,即工業文明之後的文明形態;生態文明是人類遵循人、自然、社會和諧發展這一客觀規律而取得的物質與精神成果的總和;生態文明是以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為基本宗旨的社會形態。
從人與自然和諧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義是:生態文明是人類為保護和建設美好生態環境而取得的物質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總和,是貫穿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全過程和各方面的系統工程,反映了一個社會的文明進步狀態。
㈡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的基礎和保障
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是統籌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建設生態文明要遵循可持續發展的原則
㈢ 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方針是
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
㈣ 關於生態文明建設的認識和思考
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既是對我們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類在20世紀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從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出發,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已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點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適應的過程.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慾望之門還沒有打開,所以人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盲目地崇拜自然、順從自然,對自然生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壞和威脅,並且處處受自然界的束縛,形成了簡朴的原始文明意識.隨著農業的誕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發起了對地球的挑戰,開始了自覺和不自覺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旱災、澇災、山洪、風沙等是自然報復不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進程.歷史進入近現代時期後,人類掌握了變革自然的強大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與技術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為哲學基礎的工業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爆漲、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卻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自然界不斷對人類進行報復,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沙塵暴、大洪水、大旱災、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手段.事實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內,就已經發展到了嚴重對立的地步.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飛速發展,為生態文明的興起作了科學和理論的准備.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綠色運動」、六十年代的生態農業,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工程等又為生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生態文明觀是在對人類中心觀及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因而其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如果從維系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正是基於生態文明所具有的本質和特點,生態文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二.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建設生態良好的文明社會被列為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四大目標之一,這既是對我們多年來在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總結,也是對人類在20世紀末所取得的最重要的認識成果的繼承和發展.從我國當前面臨的人口劇增、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的嚴峻形勢出發,要完成這一目標,實現可持續能力不斷增強,人與自然和諧發展,走生態文明發展之路,已是當今人類社會生存和發展的必然選擇.
一.正確理解生態文明的涵義和特點
生態文明是指人們在改造客觀物質世界的同時,不斷克服改造過程中的負面效應,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人與人的關系,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所取得的物質、精神、制度方面成果的總和.它反映的是人類處理自身活動與自然界關系的進步程度,是人與社會進步的重要標志.
事實上,在人類漫長的進化史上,人類和自然的關系經歷了一個從被動適應到主動適應的過程.原始社會,由於人類生存與發展的慾望之門還沒有打開,所以人只是被動地適應自然,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靠天吃飯,盲目地崇拜自然、順從自然,對自然生態沒有任何實質性的破壞和威脅,並且處處受自然界的束縛,形成了簡朴的原始文明意識.隨著農業的誕生和生產力的發展,人類從被動適應自然轉變到主動適應,於是出現了農業文明.這一時期,人類為了自身的生存與發展的需要,主動發起了對地球的挑戰,開始了自覺和不自覺地征服和改造自然的過程.然而,自然界也開始了對人類的報復,旱災、澇災、山洪、風沙等是自然報復不斷,但並沒有從根本上威脅到人類的生存與發展的進程.歷史進入近現代時期後,人類掌握了變革自然的強大能力,通過發展科學技術和生產力,不斷增強人類對自然的「控制」與「征服」能力,創造了巨大的物質文明與技術文明,形成了以「人是自然的主人」為哲學基礎的工業文明.但是以消耗自然資源和能源為基礎的工業文明,所帶來的人口爆漲、資源短缺、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卻是前所未有的.以至於自然界不斷對人類進行報復,厄爾尼諾現象、溫室效應、沙塵暴、大洪水、大旱災、地震、沙漠化等自然現象都是自然對人類的報復手段.事實上,人類與自然之間的對立和矛盾在短短的100年內,就已經發展到了嚴重對立的地步.值得慶幸的是,近二十年以來,生態科學與環境科學飛速發展,為生態文明的興起作了科學和理論的准備.上世紀50年代世界各地掀起的「綠色運動」、六十年代的生態農業,七十年代興起的生態工程等又為生態文明的興起奠定了實踐基礎,並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由此可見,生態文明觀是在對人類中心觀及其傳統的經濟發展模式和經濟行為的深刻反思的過程中逐漸成熟的,順應了人類社會文明發展的潮流.
生態文明同以往的農業文明、工業文明具有相同點,那就是它們都主張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展物質生產力,不斷提高人的物質生活水平.但它們之間也有著明顯的不同點,即生態文明遵循的是可持續發展原則,它要求人們樹立經濟、社會與生態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發展觀.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價值和秩序為主旨、以可持續發展為依據、以人類的可持續發展為著眼點.強調在開放利用自然的過程中,人類必須樹立人和自然的平等觀,從維護社會、經濟、自然系統的整體利益出發,在發展經濟的同時,重視資源和生態環境支撐能力的有限性,實現人類與自然的協調發展.生態文明力圖用整體、協調的原則和機制來重新調節社會的生產關系、生活方式、生態觀念和生態秩序,因而其運行的是一條從對立型、征服型、污染型、破壞型向和睦型、協調型、恢復型、建設型演變的生態軌跡.如果從維系人與自然的共生能力出發,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以及人際和代際之間的公平性、共生性的原則出發,從文明的延續、轉型和價值重鑄的角度來認識,生態文明必將超越和替代工業文明.正是基於生態文明所具有的本質和特點,生態文明必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明體系中的應有之義.
二.深刻認識生態文明建設的緊迫性
當今世界,生態環境問題已成為全球普遍關注的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國務院採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有力地促進了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事業的發展.但是,由於自然、歷史和認識等方面的原因,中國在取得巨大發展成績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生態環境壓力很大.目前我國生態環境形勢嚴峻的具體表現:一是森林質量不高,草地退化,土地沙化速度加快,水土流失嚴重,水生態環境仍在惡化;二是農業和農村面源污染嚴重,食品安全問題日益突出;三是有害外來物種入侵,生物多樣性銳減,遺傳資源喪失,生物資源破壞形勢不容樂觀;四是人口問題形勢嚴峻.人口規模龐大,素質較低,人口老齡化嚴重;五是資源危機顯現,關繫到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人均佔有量低;六是生態功能繼續衰退,生態安全受到威脅,工業固體廢物產生量急劇增加,全國大氣污染排放總量仍處於較高水平,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等等.
㈤ 生態文明建設由上至下都是哪些部門在負責
將生態文明抄建設納入總體布局,是襲我國生態建設的需要,是解決經濟可持續增長的需要,為推進現代化各項建設創造前提條件。其次生態文明建設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必然,一個良好的生態健康環境,是人類文明的一次巨大的進步,是經濟基礎的一次飛躍。同時也是全人類面對氣候變化問題達成的共識,保護自然生態,建設生態社會,實現永續發展是人類共有的目標。
㈥ 什麼是生態文明建設
建設生態文明,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污染控制和生態恢復,而是克服工業文明弊端,探索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發展道路的過程。由於我國巨大的人口基數和經濟規模,即使採用各種末端治理措施,也難以避免嚴重的環境影響。要真正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需要大規模開發和使用清潔的可再生能源,實現對自然資源的高效、循環利用。這對於尚處於工業化時期的我國來說,挑戰是巨大的。但作為後發國家,我們又具有積極借鑒和吸收其他國家經驗的優勢。我們必須抓住歷史機遇,採取有力措施,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
在思想上
,應正確認識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主要是:從重經濟發展輕環境保護轉變為保護環境與發展經濟並重,從環境保護滯後於經濟發展轉變為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同步,從主要用行政辦法保護環境轉變為綜合運用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辦法解決環境問題。要牢固樹立保護環境、優化經濟結構的意識,將環境保護作為新階段推進發展的重要任務。
在政策上
,應從國家發展戰略層面解決環境問題。只有將環境保護上升到國家意志的戰略高度,融入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才能從源頭上減少環境問題。在發展政策上,抓緊擬訂有利於環境保護的價格、財政、稅收、金融、土地等方面的經濟政策體系,採取總體制度一次性設計、分步實施到位的辦法,使鼓勵發展的政策與鼓勵環保的政策有機融合;在發展布局上,遵循自然規律,開展全國生態功能區劃工作,根據不同地區的環境功能與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按照優化開發、重點開發、限制開發和禁止開發的要求確定不同地區的發展模式,引導各地合理選擇發展方向,形成各具特色的發展格局;在發展規劃上,進一步優化重化工業的布局,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發展方式。
在措施上
,應實行最嚴格的環境保護制度。包括建設完善的法律制度,制定嚴格的環境標准,培養專業的執法隊伍,採取行之有效的執法手段等。建立健全與現階段經濟社會發展特點和環境保護管理決策相一致的環境法規、政策、標准和技術體系,凡是污染嚴重的落後工藝、技術、裝備、生產能力和產品一律淘汰,凡是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一律不允許新建,凡是超標或超總量控制指標排污的工業企業一律停產治理,凡是未完成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任務的地區一律實行「區域限批」,凡是破壞環境的違法犯罪行為一律嚴懲。核心要求是杜絕一切環境違法行為,任何對環境造成危害的個人和單位都要補償環境損失。
在行動上
,應動員全社會力量共同參與保護環境。環境保護是全民族的事業。必須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齊心協力保護環境。一是廣泛開展環境宣傳教育。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宣傳環境保護知識、政策和法律法規,弘揚環境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文化氛圍。加強對領導幹部、重點企業負責人的環保培訓,提高其依法行政和守法經營意識。將環境保護列入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強化青少年環境基礎教育,開展全民環保科普宣傳,提高全民保護環境的自覺性。二是加強部門協作。環境保護部門是推動環境保護事業發展的「總體設計部」,其他有關部門是環境保護事業的共同建設者。要加強環境保護部門的機構、隊伍和能力建設,進一步完善環境保護統一監督管理體制。三是強化社會監督。公開環境質量、環境管理、企業環境行為等信息,維護公眾的環境知情權、參與權和監督權。對涉及公眾環境權益的發展規劃和建設項目,要通過聽證會、論證會或社會公示等形式,聽取公眾意見,接受輿論監督。四是形成科技創新與科學決策機制。針對現階段的環境污染形勢和廣大人民群眾改善環境的迫切願望,不斷加大對全球性、區域性、流域性以及前瞻性重大環境問題的成因與演化趨勢的研究,組織開展科技攻關,形成國家、地方政府對水環境、大氣環境等的監控、預警技術體系,帶動環境保護體制機制創新。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與交流,理性借鑒國際環境保護的成功經驗,積極參與全球性、區域性環境保護活動。五是健全公眾參與機制。發揮社會團體的作用,為各種社會力量參與環境保護搭建平台,鼓勵公眾檢舉揭發各種環境違法行為,推動環境公益訴訟。六是加強基層社會單元的環保工作。把環境保護作為社區、村鎮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引導和動員廣大群眾參與環保工作,使每個公民在享受環境權益的同時,自覺履行保護環境的法定義務。
㈦ 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和重點
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在資源開發和利用中,把節約版資源放在首位;權在環保工作中,把預防為主、源頭治理放在首位;在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中,把利用自然力量修復生態系統放在首位。這三個方面形成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是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方向和重點。
㈧ 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什麼的基本國策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全面分析了當前形專勢和任務屬,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要求。
在生態建設方面,全會提出要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這是發展的需要,是增進人民福祉的需要,也是為全球生態安全作出的新貢獻。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民生觀。我們要認識到,生態就是最普惠的民生。發展經濟、提高GDP、促進就業雖然可以讓民眾有獲得感,但這種獲得感常常會在縱容污染、消極治污中被抵消。
要明確,生態與發展不是對立的,發展不一定就有污染,讓人民群眾享受生態文明成果,就是一種發展成果的體現。
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需要更新生態歷史觀。我們要清楚,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同時,我們也要清醒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污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產生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