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
一、項目簡介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項目為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設置的自治區軟科學研究項目,承擔單位為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具體研究工作由阿勒泰礦業特區研究項目組完成。
新疆軟科學項目編號:200642146
工作起止年限:2006年1月~2009年12月
課題負責人:張照志
報告編寫人:張照志 唐正國 李富強 劉永團 張濤 王雯婧 朗東波 陳祺
王燕東 賈凌江 林艷峰 趙江澤 王軍 范春麗
單位負責人:朗東波
總工程師:
提交單位:新疆阿勒泰地區國土資源勘測規劃院
提交時間:2009年12月
二、項目研究情況
該項目始於2006年,2008年7月前,該項目由阿勒泰地區第五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負責,完成了項目研究報告(初稿)。至2008年8月,原項目負責人、地委副秘書長唐正國同志由於援疆工作結束,調離返京;由於新的項目負責人一直未確定等原因,直到2009年3月,該項目才重新啟動。
經書面請示阿勒泰地委副書記、行署常務副專員劉頌東同志,並得到地委委員劉斌同志的同意,該項目由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同志負責。張照志接手該項目後,對研究思路、方法、內容進行了全面修訂。主要原因是該項目研究時間長、研究背景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阿勒泰地區「新區建設、牧民定居、優勢資源深加工」三大目標取得實質性突破等,使得項目研究的背景發生了深刻變化,原來的研究思路、內容已不適合當時(2009年初)的形勢。因此,項目組重新擬定了研究思路、內容等。
後來重新組建了項目組。項目組成員由阿勒泰地區、自治區及北京的領導及專家組成,該項目從開始到完成歷時8個多月,經過了實地調研、綜合研究、徵求意見、召開座談會、評審驗收等階段。研究報告初稿完成於2009年6月底,送審稿於9月完成,11月14日在烏魯木齊市通過了專家評審。受烏魯木齊「7·5」事件影響,評審時間比原計劃有所推遲。報告成果10萬字,建立了阿勒泰礦業特區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料庫,規劃附圖3張。
三、評審驗收
2009年11月14日,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科技廳的主持下,驗收組在烏魯木齊市對該項目進行了評審,驗收組認為:項目完成了合同規定的研究任務,驗收組一致同意通過驗收。
驗收組形成如下驗收意見:
1.阿勒泰地區是新疆乃至全國主要的礦產資源富集區,加快該地區礦產資源勘探開發,把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對阿勒泰地區和新疆經濟發展、創造礦業快速發展的特殊環境、促進阿勒泰礦業的跨越式發展意義重大。
2.項目研究思路清晰,收集資料豐富,基礎研究工作扎實,研究難度大。項目組在對礦業特區理論、特殊性分析、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特區建設國際合作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總體上看,研究報告內容豐富、層次分明、結構合理,提出的礦業特區的理論有創新,提出的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保障措施切合實際,為新疆和國家支持阿勒泰礦業特區發展政策提供了重要的決策依據。
同時,驗收組建議項目組根據專家意見對礦業特區的機制、政策予以深化和完善。
四、報告內容及創新點
(一)主要內容
1.通過對阿勒泰地區豐富的自然資源、良好的區位條件和地緣優勢、特殊的自然生態環境的分析,研究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6個基本要素,即礦產資源基礎與潛力、礦業經濟發展現狀、基礎設施建設、生態環境保護、口岸建設和政策措施。這6個基本要素相互聯系、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為礦業特區的建設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條件,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2.通過對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優勢礦產資源供需形勢分析,明確了阿勒泰地區鐵、銅、鉛鋅等礦產資源短缺情況,要實現礦業特區礦業精深加工,提高礦產品的附加值,還需從區外引進部分礦產資源,滿足特區內大集團、大企業落地對礦業精深加工的資源需求。阿勒泰地區周邊國家礦產資源豐富,開發利用強度低,與阿勒泰礦業特區的礦產資源互補性強,本報告從政府、人才、信息共享等方面提出了利用周邊國家礦產資源的建議,為特區礦業精深加工企業得到所需礦產資源指明了方向,明確了利用的路徑。
3.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的基礎上,因地制宜地提出礦業特區的功能定位、空間布局、發展階段。提出了礦業特區的建設要以礦業精深加工為主,根據礦產資源分布及現有的礦業集中度,建立富蘊、地區、哈巴河、吉木乃等5大礦業園區,作為礦業特區建設的載體,有步驟、分階段地發展壯大特區經濟,根據特區近、中、遠期戰略,制定出礦產資源勘查開發、資源節約與綜合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和礦山地質環境保護與治理等目標任務,實現特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
4.在系統分析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的基礎上,結合礦業特區的目標任務,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確保礦業特區建設順利進行。
(二)創新點
1.理論創新。本項目首次提出並定義了礦業特區的概念,應用地質學、區域經濟學、礦產資源經濟學及產業經濟學等方面的理論,結合我國經濟特區理論與實踐,對礦業特區進行了科學界定,並系統詮釋了礦業特區的特徵。
2.政策應用。研究落實國家和自治區對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相關政策,在促進礦業特區礦業經濟健康有序規范發展的同時,針對礦業特區建設中存在的實際問題,爭取國家給予更多的優惠政策,保證特區建設的順利進行。如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利用、礦山環境保護、特殊的產業政策等,這些政策措施將有力地促進礦業特區內礦產資源勘查、開發及礦山環境保護與治理工作的開展。
3.管理創新。建議在自治區層面成立由國土資源部門牽頭,發展改革、環保、經貿、水利等部門配合的阿勒泰礦業特區領導小組,在領導小組下成立阿勒泰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礦業特區管理委員會結合特區建設目標任務,有步驟、分階段對礦業特區進行建設。
4.空間布局。研究提出5個礦業園區相互促進、協調發展的礦業發展空間布局。明確了各礦業園區的功能定位、發展方向和重點,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優化礦業空間布局。
5.特區建設。在對礦業特區建設存在問題進行系統分析的基礎上,提出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的指導思想、基本原則、功能定位、目標任務和空間布局,並提出了實施期、穩定增長期、發展成熟期三階段發展的目標任務。
6.保障措施。從組織領導保障、資金技術保障、人力資源保障、生態環境保障及輿論宣傳保障等方面,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保障措施。
五、成果轉化應用
在本項目研究報告的基礎上編著而成《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報告提出的部分對策建議被阿勒泰地委、行署採納。如利用「兩種資源,兩個市場」,加強國際礦業合作等,阿勒泰地區實現了歷史性突破。礦業園區建設也在積極推進中,如富蘊縣礦業園區,目前已初具規模等。
2.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專著
一、簡介
2010年8月30日,《阿勒泰地區援疆幹部工作簡報》第46期(總第108期)報道:援疆幹部編著《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出版發行。
近日,由第六批援疆幹部、地委副秘書長張照志等人合著的《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經地質出版社出版發行。
《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全書共30萬字,內容包括礦業特區理論及特徵、礦業特區特殊性分析、礦業特區建設基本要素分析、礦業特區建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礦業特區建設國際合作分析、礦業特區建設構想、礦業特區建設保障措施等七個方面。該書緊密結合地區地質礦產勘查開發、優勢資源深加工、礦業園區規劃建設和周邊國家礦產資源勘查開發的實際,採用文獻綜述、對比分析、座談討論、實地考察等研究方法,並充分借鑒國內外經濟特區建設和相關理論經驗,在系統總結地區礦產資源勘查及開發利用成功經驗的基礎上,研究提出了礦業特區建設的對策建議和工作構想。
該書作為阿勒泰地區礦業特區建設研究領域的首部專著,不僅為地區加快礦業特區建設提供了科學依據,也為地區國土資源開發、產業經濟發展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提供了重要參考依據。
該書可供從事國土資源、資源產業經濟和礦業經濟等工作的科研、生產、管理及教學人員參考。
二、應用
1.該書為地委、行署及其國土、發改、經貿、環保等部門提供了系統完善的礦業經濟發展參考資料,已成為地區領導了解地區礦業經濟發展的參考書目。
2.第二輪阿勒泰地區礦產資源總體規劃編制中,其規劃研究報告「第九章阿勒泰地區礦業特區建設國際合作分析」全部使用了《新疆阿勒泰礦業特區建設研究與探索》一書中「第五章」的內容。
3.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參考了本書礦業經濟歷史與現狀有關內容。
4.國土資源部規劃司等有關司(局)參考了本書有關政策研究等方面的內容。
3. 聽說福海新區建設暫停了,誰能告訴是怎麼回事
想聽實話么?實話就是國務院不同意地區搬遷。
在內地一個縣級城市改名都必須經過國務院同意。大家都知道,汶川,玉樹遭遇毀滅性災害,國家也沒同意搬遷,僅有北川是因為全震沒了才遷至附近的,但城名都沒同意改,依然為北川縣城。阿勒泰何況是邊境地區,戰略前沿,國家本來就不指望邊境發展什麼經濟,叫你們把家門看好就不錯了,怎麼可能讓你把戰略大本營向後撤?主動為鄰國和三股勢力挪地方呢?這會不會告訴周邊數國甚至三股勢力錯誤信號,認為中國在放棄邊境?今天的西藏與印度邊境是例子,歷史上新疆丟失至巴爾喀什湖大片國土是例子。
再說了,阿勒泰市是世界特有的阿爾泰語系發祥地,是世界級文明文明發祥地,是世界三大人種誕生地,國家肯定要從保護的角度考慮。
還有,從可持續角度考慮,福海確實不是理想的中心城市之地,湖水只能進不能出,污染後患無窮。地下沙層太厚,不利於建築抗震。
當然,國家戰略層面考量的層次與角度,是你等,我等永遠無法想像到的,尤其是對未來國家安全的考量應該是首位。
總之,牽涉到政治,軍事,民族,宗教,文化,戰略......
4. 關於請求部將《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列入部「十二五」規劃重點項目的請示
作為中央和國家機關第六批援疆幹部、我部第三批援疆幹部,當在阿勒泰地區首場雪災中受傷回家療傷的時候,驚悉第二故鄉阿勒泰地區又連續遭受特大雪災,心急如焚,寢食難安!
1月20日,在阿援疆聯絡組發出倡議,號召援疆幹部積極爭取派出單位對抵禦特大雪災的大力支持。當日,我及時將特大雪災情況向人事司、經研院領導進行了匯報,並向人事司、經研院提交了關於向阿勒泰地區提供援助的請示。25日,與人事司毛文萍處長進行了聯系和溝通,認為考慮到我部實際,利用我部對阿勒泰地區實施重大工程項目是對該地區進行援助的最好方式之一。
阿勒泰地區1月份以來連續4次遭受冷空氣襲擊,出現60年一遇的寒潮暴雪災害,降雪時間長、降雪量之大、積雪之厚、氣溫之低,歷史罕見,局部地區積雪厚度達到了1.~1.8米,給當地人民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巨大損失。截至1月25日10時,新疆北部地區的強降雪寒潮天氣已經導致了141.73萬人次受災,因災死亡13人,其中阿勒泰地區9人。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胡錦濤總書記發來慰問電。溫家寶總理於1月23日親臨災區阿勒泰市察看災情,指導抗災工作,並看望哈薩克族牧民。這極大地鼓舞了阿勒泰地區各族人民戰勝雪災的決心。令人揪心的是,26、27日又天降暴雪,預計災情損失會進一步加大。
2006年,根據《國家實施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的通知》,阿勒泰地區行署組織編制了《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240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實施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同年,該《方案》上報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國土資源廳,被列為自治區「十一五」重點工程項目,新疆國土資源廳於同年上報國土資源部,但一直未列入國家重點工程項目中。
近年來,阿勒泰地委、行署將牧民定居、新區建設、礦業精深加工作為地區的三大突破。牧民定居和新區建設直接與本土地開發整理工程有關。即緊緊依託阿勒泰地區水、土資源優勢,加快土地開發整理,增加有效耕地面積,促進牧民定居和新區建設步伐,提高牧民抵禦特大雪災的能力。
阿勒泰地區牧民定居實踐證明:特大雪災對完全依賴於畜牧業的阿勒泰地區哈薩克族牧民來說,是一場災難,但通過實施牧民定居工程是解決抵禦特大雪災的重要工程手段。牧民定居工程實施的前提是保證有足夠的飼草料基地,而由於阿勒泰地區耕地面積小,定居工程實施無法配套有足夠的飼草料地,根據水資源情況,地區加大水利設施建設力度,控制性水利工程建設取得突破進展,5個工程相繼開工建設,8個工程前期進展順利,這些項目的實施,將為最終形成完整的水利控制體系奠定堅實基礎,進而為土地開發整理提供水資源,盡早立項並實施《方案》的條件正在逐步成熟,《方案》實施後可從根本上解決飼草料基地的問題,從而增強阿勒泰地區抵禦特大雪災的能力。阿勒泰地委、行署一直迫切希望將本工程項目列入我部「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去年9月,我向人事司、耕保司等司(局)有關領導提交本工程項目相關材料。各位領導非常重視此事,認真聽取匯報,表示持續關注此事,並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給予大力支持。
值此阿勒泰地區再次被暴雪「白災」包圍之際,懇請部將《新疆天山北麓阿勒泰地區240萬畝土地開發整理重大工程》列入部「十二五」規劃重點工程項目,並抓緊付諸實施。為進一步推進牧民定居工程和新區建設奠定堅實的基礎,從而減輕或杜絕特大雪災等自然災害對阿勒泰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生命財產造成的損害,為造福阿勒泰地區各族人民群眾,維護社會穩定和民族團結作出更大的貢獻。
我部歷來重視援疆工作,通過項目、智力等方面的援助對阿勒泰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援疆工作也得到阿勒泰地委、行署的充分肯定。2009年春節前夕,阿勒泰地委、行署向部專致感謝信,對我部一如既往地支持阿勒泰地區的發展表示衷心的感謝,並希望進一步加大在項目、政策等方面的支持力度。在此,我代表地委、行署再次向部領導,相關司局領導、同志們表示最誠摯的感謝!
阿勒泰地委副秘書長、第六批援疆幹部 張照志
2010年1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