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領取
1、被保險人應當自年滿60周歲的前一個月起申請領取養老金,並自符合條件的後一個月起領取養老金。
2、在實施當地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中,被保險人自領取待遇之日起不滿15周歲(60周歲)的,應當逐年繳納保險費,包括當年的保險費至年齡。在制度實施過程中,被保險人自接受治療之日起(60歲)滿15周歲的,可以選擇不繳費,但累計繳費年限不得少於15年,否則不能索賠。
城鎮居民保險養老金由個人賬戶養老金和基礎養老金兩部分組成。個人賬戶養老金水平由賬戶存儲量決定,即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總額;基礎養老金由政府全額支付。
(1)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圖片擴展閱讀: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採取社會統籌與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社會統籌部分主要由基礎養老金支付,體現了政府對公民養老保障權益的承諾,由國家財政全額保障。60歲以後,被保險人即使不繳費,也可以享受國家普惠性養老金。
當地人民政府對被保險人的繳費給予補助。最低層次的補助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30元;較高層次的補助標准適當提高;500元及以上層次的補助標准不低於每人每年60元。具體標准和辦法由確定的省(區、市)人民政府規定。
❷ 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有何區別
沒有區別,叫發不同而已,以前叫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是規定非農業才可以參加的,現在叫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農業戶口或非農業戶口均可參加。
❸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怎麼查詢
具體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查詢途徑如下:
1、撥打社保電話:12333。
2、登陸當地的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網站,找到「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繳費標准查詢」、「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查詢系統」等等欄目,以陝西省為例:輸入公民身份證號碼、姓名和驗證碼,即可。
註:網上查詢僅提供有限的數據,如需了解更多詳細信息,可以前往當地的社保局,在窗口辦理個人社保查詢業務。
(1)請輸入15位或者18位身份證號碼、個人姓名以及驗證碼後登陸,身份證號碼最後一位為字母「X」時,請輸入大寫字母。
(2)如果您核對輸入的相關信息無誤,仍無法登陸,請及時與單位社保經辦人了解,確認個人信息是否正確。
3、攜帶個人身份證等材料,前往當地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經辦機構,辦理相關的業務咨詢。
(3)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圖片擴展閱讀: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的規定:
1、第四條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的用人單位和個人依法繳納社會保險費,有權查詢繳費記錄、個人權益記錄,要求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提供社會保險咨詢等相關服務。個人依法享受社會保險待遇,有權監督本單位為其繳費情況。
2、第二十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個人繳費、集體補助和政府補貼相結合。
3、第二十一條 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參加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的農村居民,符合國家規定條件的,按月領取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待遇。
4、第二十二條 國家建立和完善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根據實際情況,可以將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合並實施。
網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網路-《中華人民共和國社會保險法》
❹ 什麼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2009 年 9 月1 日,國務院印發了《國務院關於開展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的指導意見》,標志著我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建設進入了一個嶄新時期。
部分地區在「新農保」制度的基礎上,適時調整制度安排,結合本地實際情況,建立起全覆蓋的統一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這項制度的建立打破了城鄉二元化界限,使得社會養老保險向著城鄉一體化轉變,朝著社會公平邁出了重要一步。
在我國社會保障事業快速發展轉變時期,如何正確認識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安排,正確認知其在發展中存在的問題並著力從制度層面推進和完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是制度在大規模推廣前亟待解決的問題,同時也期待著為其他地方城鄉居民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統籌提供理論和實踐上的參考。
綜合部分省(市)的制度發展歷程及政策內容,現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呈現出以下幾個特徵:
1、制度發展超前,整合度高
從制度發展進程上看,實施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地區均是在國務院出台「新農保」試點指導意見之前就已經在探索實施「新農保」或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此基礎上結合國務院「新農保」試點指導意見對正在實施的政策進行調整,最終出台了與國家指導方針相一致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
2、應保盡保,堅持廣覆蓋原則
公平是社會養老保障制度的核心理念,要求所有國民的養老保障權益都能得以實現,以維護起點公平。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關於參保對象的規定體現了公平性理念,最大限度地擴大了制度的覆蓋面。
3、普惠性和保險性相結合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行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社會統籌部分主要由基礎養老金支付,基礎養老金體現了政府對公民養老保障權益的承擔,完全由國家財政全部保證支付,參保對象在年齡達到 60 周歲以後,即使不繳費,也可享受到國家普惠式的養老金。同。
4、結合實際,制度設計彈性化
彈性化的制度設計能夠確保制度的有效性。通過比較各地的實施辦法可以發現,各地均是結合當地的經濟發展水平和財政狀況,以及城鄉居民的收入等多種因素,對繳費、財政補貼、待遇調整機制等實行差別化設計,從而最大程度地實現在居民自願參保前提下制度的廣覆蓋,保證制度的可持續發展。
(4)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圖片擴展閱讀
養老保險待遇領取條件:
1、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個人,年滿60周歲、累計繳費滿15年,且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
2、新農保或城居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在本意見印發之日前未領取國家規定的基本養老保障待遇的,不用繳費,自本意見實施之月起,可以按月領取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
距規定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逐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規定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於15年。
3、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死亡的,從次月起停止支付其養老金。有條件的地方人民政府可以結合本地實際探索建立喪葬補助金制度。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應每年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待遇領取人員進行核對;
村(居)民委員會要協助社會保險經辦機構開展工作,在行政村(社區)范圍內對參保人待遇領取資格進行公示,並與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等領取記錄進行比對,確保不重、不漏、不錯。
❺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有什麼不同
1、性質不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提前實現了我國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目標。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全面建成覆蓋全民、城鄉統籌、權責清晰、保障適度、可持續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
2、制度不同: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是由政府主導建立的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個人繳費和政府補貼相結合,社會統籌和個人賬戶相結合。
3、繳費主體不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一般是當地戶口農村居民、青年學生、低保戶等繳納的,社保由單位在職員工、個體工商戶、靈活就業人員繳納。
(5)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圖片擴展閱讀:
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工作的注意事項:
盡快繳納2018年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
2019年為補繳過渡期,從2020年開始補繳以前年度城鄉居民養老保險(2011年-2019年)不再享受各級補貼(系統自動)。
2019年度收繳日期截止至11月30日,跨年繳費的無法申請各級補貼,從而影響參保人待遇。
按照人社部要求,養老金全部用社保卡發放,請大家宣傳辦理、領取社保卡。
根據《社會保險法》第五十八條規定用人單位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三十日內為其職工向社會保險經辦機構申請辦理社會保險登記。未辦理社會保險登記的,由社會保險經辦機構核定其應當繳納的社會保險費。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
❻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局是干什麼的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局的職責:
1、貫徹落實國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政策,編制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事業發展規劃,開展政策性調研工作;
2、指導市轄縣區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業務辦理,實施目標管理;匯總、編制、審核全市基金收支計劃,編報基金預、決算;
3、申報落實財政社保補貼資金並實施據實分配;
4、規范建立業務經辦管理,基金管理,財務管理及內控、稽核制度;實施保險費的收繳、養老金待遇核定和社會化發放及監控管理,開展內控審計和稽核工作;
5、收集匯總、編制上報基金財務、會計和各項統計報表;
6、負責業務經辦機構、人員培訓,強化業務隊伍建設;
7、負責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信息化建設維護和管理,在授權范圍內開展數據變更、糾錯審核工作;
8、辦理其他交辦工作。
(6)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圖片擴展閱讀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提前實現了我國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目標,對於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意義重大。
現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中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保障水平偏低、激勵性不強、制度轉移銜接問題缺少具體規定、基金保值增值形勢嚴峻等問題。
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障標准、完善激勵機制設計及轉移銜接的制度規定、擴大基金投資渠道,以期制度能夠順利推廣,並有效實現其預定目標。
2018年2月,河南出台《關於建立健全多繳多得激勵機制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意見》,提出加大政府對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繳費補貼力度,多繳多補;增發繳費年限養老金,長繳多得;調整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最低繳費檔次,增加個人積累,切實提高城鄉居民養老保障水平。
❼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區別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與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六個不同
1.保障對象不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保障城鎮就業群體;而新農保保障的是農村居民群體,城鎮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保障的是城鎮非從業居民群體。
2.實施強度不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是國家法律法規規定強制實施的,是僱主、用人單位包括勞動者個人都必須按照規定繳費基數和比例來繳費的;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強調的是由政府加以引導,政府補貼城鄉居民積極參保。
3.繳費標准不同。新農保政策中「有彈性」,這是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沒有的。在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中,有規定的繳費比例、規定的領取資格、規定的支付標准,總體來講是沒有太大的彈性的。而新農保里有一條原則叫做「有彈性」,比如設計的繳費標准從100元到200元、300元、400元、500元。農民可以根據自己的收入水平進行選擇,同時允許地方增設繳費標准,可以向上增設,也可以向下增設,這就是為了適應各地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和農民收入水平差異相對較大的實際情況,不搞「一刀切」。
4.籌資結構不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主要籌資方是用人單位,雖然個人也繳費,但用人單位繳的是主要部分。而新農保的主要供款方是政府,政府給了現在的老年人基礎養老金,同時對中青年的繳費也予以補助。最大的不同就是第三方籌資結構,不僅僅局限於集體經濟,國家還鼓勵其他經濟組織、社會公益組織、個人為參保人繳費提供資助。
5.統籌機制不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用人單位的繳費部份納入社會保險統籌基金,不記入個人養老保險賬戶,因此,如果參保人以靈活就業方式繳費的,其中60%的個人繳費要納入社會統籌基金,只有40%記入本人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沒有進行統籌,不論是個人繳費、政府補貼、集體補助、還他人資助全部記入本人的養老保險個人賬戶。
6.待遇計發不同。不論職工養老保險還是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的養老金待遇都是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但二者的計發辦法不盡相同。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辦法相同的,都是以個人達到60周歲(或退休年齡)時的個人賬戶儲存額除於139(139指個人賬戶計發系數)。基礎養老金計發辦法二者不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是以絕對額來確定的,目前,國家規定的全國統一的最低標準是每人每月55元,地方可根據經濟發展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准;而企業職工養老保險的基礎養老金計發辦法較為繁雜,其基礎養老金月標准以參保人員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相加後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加發1%。其中,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按照參保人員辦理申領基本養老金手續時上年度全市職工月平均工資乘以本人月平均繳費工資指數確定。計算參保人員本人月平均繳費工資指數時,應當包括其視同繳費年限的繳費工資指數。
❽ 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要什麼樣的照片
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要交近期一寸免冠照1張。
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的實施,提前實現了我國建立覆蓋城鄉全體居民的養老保險制度目標,對於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緩和社會矛盾,維護社會公平意義重大。
現行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制度在實施中存在政策宣傳不到位、保障水平偏低、激勵性不強、制度轉移銜接問題缺少具體規定、基金保值增值形勢嚴峻等問題,應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障標准、完善激勵機制設計及轉移銜接的制度規定、擴大基金投資渠道,以期制度能夠順利推廣,並有效實現其預定目標。
一、參保對象
同時符合下列條件的市區城鄉居民可以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
1、非國家機關、事業單位、社會團體的在職人員和離休、退休(退職)人員;
2、未參加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含未納入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統籌的對象);
3、年滿16周歲(全日制學校在校學生除外);
4、具有市區戶籍。
三、新參保人員所需材料:
1、申請人居民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2、居民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
3、近期一寸免冠照1張。
4、符合計生獎勵條件的須提拱《獨生子女父母光榮證》原件及復印件。
委託他人辦理申請手續的,需提供受託人居民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
四、參保、繳費時間、辦理方式
1、採用一年一繳的方式。
2、每年的5月1日至6月20日為參保繳費時間。
3、續保人員:2008年或2009年已參保(按年繳費的)人員,先到勞動保障所辦理選檔手續後,隨帶《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手冊》(以下簡稱《養老手冊》)在規定期限內直接到原選定的銀行繳費。
4、補繳人員:2010年到達60周歲,需一次性補繳的參保人員,憑本人身份證原件及復印件(首次參保的還需提供戶口簿原件及復印件),提前一個月到鎮(街道)保障所辦理補繳手續後,隨帶《養老手冊》在規定期限內直接到選定的銀行繳費。
5、享受繳費補助人員:符合《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辦法》規定條件的重度殘疾人、低保戶、低保邊緣戶等困難人員,市社保局每年根據市殘聯和市民政局提供的信息,按最低檔繳費標準直接納入當年度參保范圍,個人不再辦理參保繳費手續。如補助對象要求選擇其他檔繳費標准,則需重新辦理相關手續;如次年不符合補助條件的,參保人員應按規定辦理繳費手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