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國外研究成果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國外研究成果

發布時間:2020-12-16 08:58:40

❶ 如何用財政政策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要具體點的實施可行的,不要光講道理,不要空泛的(1500字)

關於開放條件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內容的不同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影響中國經濟安全的主要因素包括:(1)金融風險問題。首先來源於國有商業銀行、國有企業和股市金融安全問題。(2)債務風險。近年來我國積極的財政政策引起的財政債務負擔值得關注。(3)就業和社會保障壓力。主要是適齡勞動人口的增長、國企下崗職工再就業、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和國家企事業單位機構改革人員分流。(4)外部沖擊。經濟全球化和加入WTO使我們面臨嚴峻的挑戰。(5)重要戰略物資短缺。

第二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安全仍然面臨的挑戰主要是:(1)產業安全。對外開放的深入對我國部分產業部門產生沖擊。(2)金融安全。金融自由化、國際化趨勢威脅到我國的經濟安全。(3)人才安全。高級專業技術人才向外資企業和發達國家外流嚴重。(4)網路安全。

第三種觀點認為,我國面臨的經濟安全主要包括:(1)開放型經濟的發展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2)互聯網經濟的發展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3)加入世界貿易組織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4)按照國際慣例運作所面臨的經濟安全問題。

第四種觀點認為,加入WTO對中國國家經濟安全提出嚴峻挑戰:(1)經濟一體化挑戰國家經濟主權獨立性;(2)發達國家的經濟入侵挑戰國家資源及市場安全性;(3)挑戰國家經濟快速增長性;(4)人才流失和潛在的金融風險挑戰國家金融體系平穩性;(5)發達國家的綠色貿易壁壘挑戰國家環境保護階段性。

第五種觀點認為,我國經濟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是:(1)金融安全。加入WTO後,資本、外匯流動頻率加快,金融風險機率增多。(2)能源安全。能源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基礎,而且是戰略資源。(3)糧食安全。加入WTO後,農產品的競爭力將面臨著嚴峻考驗。同時,國際糧食市場及糧食價格易為少數發達國家所控制。

第六種觀點認為,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經濟安全影響較大的幾個行業是:(1)受沖擊最為直接的是服務業,服務業影響最大的是金融安全;(2)產業安全。進出口貿易制度的變化對現有產業帶來的影響;我國當前不平衡的產業結構矛盾將更突出;經濟全球化使我國農業面臨著依賴性發展和在世界體系中邊緣化的風險。

(3)關於開放條件下如何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觀點

第一種觀點認為,應當採取以下有效對策:(1)確立制定國家經濟安全戰略的基本原則:國家利益原則、綜合安全原則、相對平衡原則、合作協調原則;(2)制定和實施有效的國家經濟安全戰略;(3)建立國家經濟安全評估指標體系和監測體系;(4)提高我國的國民經濟素質,增強我國經濟的安全系數;(5)處理好堅持對外開放與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關系。

第二種觀點認為,國家經濟安全的理念和思路是:(1)重構國家經濟安全的理念;(2)確立「內外貿一體化」的安全戰略;(3)繼續推進「大經貿」戰略和「大平衡」戰略;(4)從國民經濟全局出發構築國家經濟安全機制;(5)從區域經濟聯盟角度構築國家經濟安全機制。

第三種觀點認為,維護我國經濟安全的思考是:(1)從戰略高度把握國家經濟安全這樣一個巨大系統;(2)維護國家經濟安全重在預防;(3)維護國家經濟安全必須用系統觀念、從重點人手整體把握。

第四種觀點認為:(1)面對經濟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和弊端,要認真研究並採取相應對策;(2)重視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國際經濟游戲規則的制定。

第五種觀點認為,對入世後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面臨的挑戰應採取以下應對措施;(1)建立我國國家經濟安全預警指標體系;(2)轉變政府經濟調控職能;(3)建立防範和規避金融風險的措施和體系;(4)提高產業規模經濟效益和國際競爭力;(5)規避入世風險。

加入世貿組織和經濟全球化進程的推進,使得我國對國際市場的依存度越來越高,對自身經濟安全的保護度卻有待加強,國家經濟安全問題的重要性和緊迫性日益凸顯出來。

理論界對此問題的討論,由於對概念的理解和分析問題的角度不一致,爭論和觀點分歧頗多。但對國家經濟安全的概念涵義已經有了一個大致的輪廓:國家的經濟生存、發展面臨的國內國際環境和一國經濟整體上的安全性;國家經濟安全存在的問題是:產業安全、金融安全、信息安全、戰略物資安全和經濟增長安全;對策思路是:理念、預防、應對、國力。這也是對此問題討論的收獲和意義。

總起來看,與國外的有關研究相比,我國對國家經濟安全的研究還處於基礎研究階段。理論界的研究重點和注意力大多是有關金融安全方面的,對國家經濟信息安全方面的研究雖有涉獵但不夠深入,而對國家產業發展上升到國家經濟安全高度進行的研究尚不多見,特別是對目前危及我國國家經濟安全的內容或因素進行系統研究的成果較少。這也是今後研究中亟待探索的問題。

中國加入WTO背景下的金融安全問題
一、金融安全問題存在的必然性

金融安全問題的表現形式多種多樣,有的表現為局部性風險,有的表現為全局性風險。一般來說,金融風險表現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經濟危機甚至社會危機。金融安全問題的發生往往是由國內經濟基礎和政策失誤所導致,而金融開放只是成為金融危機的催化劑,並加速金融危機的形成。隨著外資金融機構的相繼進入,資本流動規模的擴大及其流動速度的加快,金融市場會出現「領頭羊」效應。當金融資產價格更多地受到預期因素的影響時,國內外金融機構的激烈競爭,會導致金融市場「超買」、「超賣」的壓力急劇放大。例如,在國際外匯市場,受投機力量和國際資本流動的影響,日元兌美元的匯率常常受到國際資本流動的沖擊而出現大幅波動,1995-1997年間,日元兌美元的匯率波幅超過50%。這種貨幣匯率的大幅度變動,如果發生在經濟規模較小的開放型國家,便容易發生貨幣危機或金融危機。東南亞金融危機期間,一些國家貨幣幣值受國際游資沖擊的影響,在短期幾個月內貶值幅度就高達70%以上,最終導致金融危機以及經濟衰退。我國剛剛加入WTO,會使金融體系的脆弱性加大,更易於發生金融安全問題。

二、影響我國金融安全的主要隱患

我國金融安全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於:風險隱患較為嚴重,微觀經濟基礎薄弱,金融機構內控不力,金融資產質量較差,金融機構資能抵債的能力較差。一般來說,產生金融安全問題的原因可能來自實體經濟、企業逃廢債、內控缺位、市場失靈、監管不力、法治不嚴,國際游資沖擊等,具體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第一,從實體經濟來看,我國企業經營整體效益較差。國有企業體制改革過程中,為了建立企業退出市場機制,提高企業經營效率,加大了國有大中型虧損企業的破產、關閉力度。1998年以來,全國共批准下達企業兼並破產項目1718個,相應地,下崗職工不斷增加,再就業的壓力較大,成為企業進一步改革的重要困難。而企業經營虧損面上升,最終使銀行不良債權增加,成為金融業潛在風險的主要來源。
第二,從金融運行的社會環境來看,社會信用基礎薄弱。長期以來,受計劃經濟體制的影響,許多企業信用差,成為金融體系防範風險的主要困難。銀行因此不願增加貸款,化解不良貸款的工作進展很緩慢,有的金融機構甚至發生支付危機和信用危機。社會信用基礎較差,突出表現在:企業逃避銀行債務嚴重,有的企業抗還本金、拒付利息,甚至借兼並或破產之機,「懸空」所欠銀行的債務。這不僅增加了金融體系的潛在風險,而且防礙了化解金融風險措施的執行。
第三,從金融機構內部管理來看,內控制度不力成為影響金融安全的隱患。主要表現在:商業銀行防範風險的機制不健全,不能動態跟蹤檢查貸款質量,貸款「三查(貸前調查、貸中審查、貸後檢查)」執行情況中,貸後檢查情況較差,「重貸輕管」的傾向比較突出,商業銀行內部風險控制相對薄弱,加上大部分銀行資本充足率遠低於8%的國際標准,因此,銀行危機的隱患較為嚴重。
第四,從金融市場發展來看,貨幣市場與資本市場「明堵暗通」,缺乏有效的風險防範措施。由於企業融資的主要渠道是銀行貸款,企業自有資本金不足,負債率較高,一旦經營陷入困境,就容易把金融體系陷入危機。
第五,從金融監管來看,存在外部監管代替內部監管的傾向,金融監管效率較差。長期以來,我國金融監管的計劃經濟特徵比較突出,證券市場規范性差、並主要採用「審批制」管理方法,隱含著一定的市場風險;保險市場無序競爭,違規現象嚴重。因此,完善證券市場、保險市場還有許多工作需要做。此外,金融機構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的機制沒有建立起來,加上金融監管當局對金融風險缺乏動態監管,尚未建立健全有效的風險預警體系,尤其是非現場監管信息的及時性和透明度較差,潛在金融風險不能得到及時監測和有效防範。
第六,從依法治理金融來看,違反金融規章制度的行為比較普遍。部分金融機構工作人員在業務經營和管理過程中,越權經營、違反財務會計制度、賬外經營、審查不嚴等問題屢禁不止。此外,金融業務中,貪污、受賄、內外勾結的欺詐手段呈現高科技、專業化的趨勢,這些因素容易成為局部性金融安全問題的重大隱患。
最後,從外部因素來看,國際游資可以越來越自由地進入國內金融市場。當外資大量流入時,國內金融資產價格便會大幅上升,甚至出現泡沫;一旦出現外資大量出逃,相關金融資產價格就會大幅下降,由此可能引發潛在金融風險,甚至產生金融安全的潛在威脅。金融開放條件下,隨著國內金融市場創新的推進,以及新的金融工具(證券投資、期貨、期權交易)的廣泛使用,國際游資投機獲取利差的機會有所增多,游資的「大進大-」,可能給我國金融安全帶來潛在威脅。

三、入世面臨的挑戰與應對

我國的金融業是改革的薄弱環節,如果中國金融市場全部開放,勢必將面臨如下幾方面的金融沖擊:
第一,尚未走向企業化經營的國有商業銀行系統盡管其分支機構眾多,但它們在服務質量、工作效率、經營能力、技術條件等等方面是無法與發達國家實力雄厚的大銀行相競爭的,一旦外資銀行大量進入並放開其人民幣、外幣儲蓄業務的限制,四大國有商業銀行將面臨儲戶流失的嚴重問題。
所以,以國有獨資商業銀行為銀行業改革的重點,力爭在產權結構、技術創新、資產質量、制約和激勵機制及服務效率等方面合乎先進國家銀行業的標准四大國有獨資商業銀行在全社會貨幣資源的分配中佔有絕大比重,只有這四大銀行的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中國的銀行體系才有可能適應開放條件下的銀行業競爭。
第二,資本市場開放的前提是人民幣資本帳戶下的可自由兌換。要盡快調整思路,按市場經濟規律培育中國的資本市場,以有效的資本市場帶動中國的實體經濟結構和金融結構調整。
第三,保險市場的開放目前已在進行,按照GATS條款的要求實行徹底開放,中國面臨的緊迫問題是如何利用再保險和再再保險機構解決經濟金融體系的安全運行問題,如何在大規模引進國外保險業投資之前明確中國社會保障制度的市場承擔度和政府承擔度問題。由分業經營、分業管理走向混業經營、統一監管,已成為必然趨勢。
第四,管制性利率和有管理浮動匯率是中國現行金融體制的兩根支柱,應加快利率市場化步伐。
第五,透明度和自由化是每個申請加入WTO國家必須遵循的兩條游戲規則,這兩條游戲規則也是金融開放的前提和精髓。提高金融運行的透明度,重建社會信用基礎顯得尤為重要。
四、保障金融安全的方法

最近幾年,我國的金融改革取得了很大的進展。可是,我國金融領域的問題仍然十分嚴重。比如,中國人民銀行的資料顯示,前年我國的不良貸款率接近30%。金融當局應時刻注意金融隱患,防範金融風險,最要緊的就是強化金融監管。加強金融監管的具體做法:
首先,強化央行的獨立性既是強化監管的內容,是加強監管的前提條件之一。
二是,要求從健全監管法規、嚴格監管制度、改進監管方式、強化監管手段、完善監管體制等方面,全面提高金融監管水平。
三是,充實銀行、證券、保險等監管機構監管力量,轉變監管理念,把工作重心從審批事務轉移到對金融企業和金融市場的監管上來。
四是,加強社會監督和來自新聞輿論的監督力度。在金融開放的過程中,要注意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以健全金融體制為保障,以依法治理金融為手段,以穩步推進金融改革為步驟,保持金融穩健運行。具體來說,還要做好以下幾方面的工作:
第一,循序推進金融對外開放,切實把握開放程度與次序。
一是,在金融開放的政策安排上,要堅持循序漸進的原則。根據國內金融業發展的現狀,選擇適當的開放時期和開放程度,做到從長計議,逐步推進。
二是,對外開放要考慮到國內金融機構的競爭實力較弱的現狀,注意培植國內金融機構競爭實力。要逐步將國內金融機構推向國際市場,扭轉國內金融機構在國際競爭中處於絕對弱勢的狀況。
三是,對外開放要關注國際游資可能帶來的沖擊,制定有效的措施防止國際游資的「大進大出」。要選擇適度開放的金融政策,尤其在資本項目開放等問題上,採取慎審態度。
第二,穩步推進金融體制改革,發揮市場機製作用。
金融危機表面上體現為貨幣危機、銀行危機、債務危機、償債危機、經濟危機。實際上,金融危機常常內生於金融體制內部,由不完善的金融制度所引起,它是不健全的金融體制潛在風險的結果。
完善的金融體系是抵制國際游資和金融危機傳遞的重要制度基礎,為此,需要建立具有自我約束機制、透明度高的高效金融體制。推進金融體制改革,要逐步建立符合市場取向的金融制度,以建立具有公司治理結構的現代金融企業制度為重點。與此同時,在宏觀經濟政策方面,要逐步推進利率市場化,完善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防止管制利率和固定匯率形成市場失衡,化解潛在金融風險。
第三,完善金融監控制度,建立安全預警網路。
金融制度內部缺乏風險控制措施,會在不同金融主體金融業務之間產生風險收益的不對稱性,並導致風險中立者或風險規避者轉化為風險偏好者,加劇金融風險的累積。一旦市場機制使收益與風險對稱起來,業已累積的風險就會暴露出來,最終導致金融危機。要從維護金融安全出發,建立靈敏、高效的金融危機預警機制和救援措施,構建防範金融風險、遏制過度投機的堅固防線。通過監測主要宏觀經濟指標,及時採取防範金融風險的應對措施,防止金融風險的累積,保持對外經濟金融的基本穩定。
第四,牢固樹立危機意識,加快法制建設進程。
金融危機的發生常常與金融法規的制定和執行密切相關。我國在採取市場取向改革過程中,缺乏有效的監管制度,尤其在數據統計、信息披露、外部監管等方面都可能存在法律、法規上的空缺。為了防範金融風險,要及時調整有關法律制度,完善金融法律安排。防範金融風險,保障金融安全,要通過立法來解決體制性風險,強調依法進行金融監管,以適應不斷發展、變化的金融創新的需要。主要應做好三方面的工作:一、要適應金融對外開放的要求,梳理、修改、完善有關法律制度,建立適應國際法律建設潮流和我國金融業發展需要的金融法律體系;二、要依法治理金融,強化金融執法,從市場准入、從業資格、信息披露、風險控制等方面,確保有關金融法規制度的有效實施。三、要理順政府、企業與金融機構之間的關系,強化市場規則和相關管理制度,依法保護金融機構的利益,使依法治理金融進入良性循環。
第五,加強國際協調合作,建立全球金融安全網路。
金融安全問題具有全球性,一個國家金融安全問題常常會對其他國家產生傳遞效應。東南亞金融危機表明,現行的國際金融體系和國際合作機制不適應經濟全球化發展的需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國際金融體系,防範金融風險,維護金融安全,促進全球經濟的健康發展。
做到"安全與效率兼顧"是中國金融改革和開放過程中始終如一的目標。近些年國際金融危機的經驗和教訓,使得我們在通過改革開放提高效率的同時,必須時刻顧及到金融安全問題,並把"安全"放在"效率"之前優先考慮。特別是剛入世的過渡期,加強金融安全迫在眉睫。

❷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中的國內外研究現狀怎麼寫

我也在寫相關論題,指導老師也要求前言部分要介紹國內外研究現狀,真煩.
我看到很多優秀學位論文都沒有啊

❸ 求有關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方面的外文翻譯:英文3000字和中文5000字

【摘要】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在收入水平提高的同時,收入差距也在明顯擴大。文章通過深入分析各種相關原因對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變動的影響,揭示其主次順序,以期為我國縮小城鄉差別提供政策依據。
【關鍵詞】城鄉收入;差距;原因

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我國剛剛達到的總體小康是低水平的、不完全的、發展很不平衡的小康社會。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進一步指出,目前,我國社會總體上是和諧的。但是,也存在不少影響社會和諧的矛盾和問題,主要是城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很不平衡,人口資源環境壓力加大;就業、社會保障、收入分配、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產、社會治安等方面關系群眾切身利益的問題比較突出等。其中發展很不平衡的直接而重要的表現是農民增收遲緩、城鄉收入差別過大。2003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23:1,2004年稍降至3.21:1。但是,這還不能反映城鄉居民生活的實際差距。首先,目前統計農民收入是根據戶籍來進行的,少數高收入的非村民掩蓋了多數種田的真村民。其次,農民純收入中包括生產資料費用,扣除後生活費用只剩純收入的65%。最後,城市居民享有各種住房、醫療、教育、交通以及公共產品等,農民享受不了。因此,國家統計局副局長邱曉華在2002年第五屆中國成長企業CEO峰會上指出,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大大高於帳面上的3:1,這個差距應該為5:1,甚至達到6:1。2004年,由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經過數年跟蹤所做出的一份全國性調查報告顯示,近年來中國城鄉收入差距不斷拉大,如果把醫療、教育、失業保障等非貨幣因素考慮進去,中國的城鄉收入差距世界最高。
一、制度變遷
中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是舊的制度體系局部沉澱及新的制度體系尚未完善的制度變遷的特殊過程的結果。計劃經濟向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整體制度變遷,使得生產要素有平等的機會參與市場的競爭,按其貢獻大小來獲取報酬。由於生產要素的獲取過程非均等,導致生產要素佔有的差異不斷加劇,加之市場價格的偏差,通過要素分配這一前提,進而導致收入分配差距的不斷擴大和積累。同時,轉型過程中相關的利益獲得者利用獲取的非正常收入,作為要素投入市場競爭,使初次分配的差距結果,又轉化為再生產中的生產條件佔有的差距,通過正常途徑又獲取更多的收入,從而使差距更大。
二、城鄉不同的產業特性
城鄉收入差距首先與城鄉產業特性有關。現在的農村雖然包含了多種產業,但農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佔有重要地位,這與城市有本質區別。無論在農業資源稟賦豐富的歐美,抑或是農業資源稟賦稀缺的東南亞國家和地區,只要存在工業和農業兩大部門,其收入差距就一定存在。農產品收入需求彈性小的特點,決定了經濟發展達到一定程度後農業增長必然要慢於第二、第三產業。在中國,農業生產率和(城市)工業生產率的差距非常大。即使在考慮了數據誤差後,城市工業的生產率仍是農村的9倍。造成生產率巨大差距的原因之一是中國實施資本高度密集的工業化戰略。近10年來,我國GDP結構中,第一產業所佔比重下降了十多個百分點,相應第二、第三產業上升十多個百分點。工業和農業兩大部門的生產方式不同。工業可以重復、連續不斷地使用機械化生產,農業則必然與自然交織。現代農業的發展要依賴農業技術進步,但農業科技成果市場化比工業等其他部門更為困難。農業科技投資風險大、周期長、見效慢的特點,使其在與工商業之間以及其他農業生產性投資效益的比較中處於劣勢。還有,農業技術推廣具有很強的共享性和公益性,農業技術的提供者很難從市場得到相應的回報。與發達國家相比我國對農業科技的投入相對較低,多年來低於農業總產值的0.2%。因此,農業科技的開發、推廣、應用等各環節都可能因資金嚴重不足而陷入困境。
三、二元經濟結構的體制與政策
城鄉二元社會結構是指城鄉之間因為人口流動受到嚴格約束而出現的一種分割狀態。中國自1955年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戶口管理條例》起,就將全國人口截然分成了市民和農民。戶籍成為決定城鄉居民身份、地位和福利的根本標准,直接導致了城鄉居民在獲取收入方面的起點的嚴重不平等。從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城市改革的深入推進,我國二元經濟結構體制不僅沒有調整改善,反而繼續強化擴大,已嚴重阻礙了經濟的進一步發展。具體表現如下,首先,相對於我國的經濟增長速度,城鄉二元結構轉換滯後,導致農村大量勞動力閑置,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其次,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決定了城鄉居民勞動生產率方面的巨大差異。由於農業生產率低下,加之大量農業剩餘勞動力一時難以被安置,使原本就收入低的農民在社會急劇變遷階段與城市居民收入進一步拉大。最後,城鄉二元經濟結構體制使中國農民在教育、醫療、勞保、養老、福利等社會待遇上,以及就業、分配等經濟待遇上不平等,這些不平等更進一步導致了農村居民在以後獲取收入能力與機會方面與城鎮居民的差距。
四、工業化進程中的工農業產品價格的剪刀差強制性的以趕超為目標的工業化優先發展戰略,雖然對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是對中國城鄉收入分配差距卻產生了非常深刻的影響。一個非常重要的事實是,在其進程中,依靠行政命令方式產生的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直接影響了中國城鄉收入分配的格局。中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實行的工農業價格剪刀差,是將農業部門創造的部分國民收入轉換到工業部門,以促進其發展,其本質就是通過行政命令方式強制進行國民收入再分配,這種再分配的結果就是將大量的農業資源轉移到工業部門,不可避免地造成了農業生產的低效。改革初期,通過價格改革,部分農產品的國家收購價和市場價已大體持平,但到20世紀80年代後半期差距重新擴大。從全國來看,1950~1978年間通過剪刀差從農業取得了大約5100億元,改革開放以後的1979~1994年15年間,國家通過剪刀差使農業向城市無償貢獻了大約15000億元。對城市居民的價格補貼從未中斷,20多年來補貼總額超過8000億元,2001年補貼額達到1043億元,占政府預算總額的6.57%,這都拉大了城鄉收入差距。
五、財政支農政策不盡完善,農民的財政性負擔沉重
政府政策的取向對城鄉收入差距的走向起著重要的作用,政府財政支出結構的變化是體現政府政策偏好的最直接反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農業的弱質性和它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客觀上要求國家財政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支持那些投資大、周期長、風險高,但外在效益顯著的項目(如農村基礎設施、農業科技研發和推廣、生態環境保護等)以彌補市場機制在資源配置中的缺陷,增強農業的競爭力。然而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村的財政支出不僅有限,而且出現相對下降的趨勢,不僅低於發展中國家水平,更低於發達國家水平。近幾年盡管國家加大了「三農」的投入力度,進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但城市偏向的總體格局並未根本改變。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政府的職能主要是向公民提供公共產品(服務),為私人產品的生產創造良好的社會環境。對農村

Abstract Since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s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o raise the income levels at the same time, the income gap has also expanded significantly. Through in-depth analysis of articles related to the reasons for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China's changes, revealing the order of its priorities with a view to narrowing the urban-rural divide in our country in accordance with policy.
Key words urban and rural income; gap; reasons

The report pointed out that the party's National Congress, China has just reached a low level of overall well-off is not complete and is very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well-off society. Six 10 Sixth Party Plenum further pointed out that at present, our society is harmonious in general. However, there is a lot of impact on social harmony contradictions and problems, mainly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s very uneven, increasing pressure on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 employment, social security, income distribution, ecation, health care, housing, security proction, social security and other aspect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eople's immediate interests, such as the more prominent issues. Which is very uneven development of the performance of direct and important is the slow increase of farmers, urban-rural income differential is too large. Urban and rural incomes in 2003 than for years 3.23:1,2004 slightly to 3.21:1. However, it also does not reflect the actual lives of the residents of urban and rural gap. First of all, the current statistics are based on household income of the farmers to the small number of high-income non-residents to cover up the true majority of the villagers farming. Secondly, the net income of farmers, including the means of proction costs, after decting the cost of living only 65% of net income. Finally, urban residents enjoy a variety of housing, medical care, ecation, transport and public procts, farmers can not enjoy. Therefore, the National Bureau of Statistics Qiu Xiaohua, deputy director in 2002 at the Fifth China Enterprise Summit CEO pointed out tha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is much higher than the 3:1 on the books, this gap should be 5:1, even to the 6:1. in 2004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 Institute of Economic Research, after a few years made a follow-up national survey report shows tha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rban-rural income gap was becoming larger, if the health, ecation, unemployment protection, etc. non-monetary factors into accoun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of China the world's highest.
First, institutional change
China's urban and rural income distribution gap, the old system of local precipitation and the new system has yet to perfect the process of institutional change the outcome of the special. Planned economy to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as a whole system change, the factors of proction are equal opportunity to participate in competition in the market, according to their contribution to obtain the reward. Access to factors of proction as a result of the process of non-equal, leading to differences in factors of proction, increasing share, combined with the deviation of market prices, through the elements of the distribution of this premise, which led to the gap between income distribution and accumulation of the expansion. At the same time, the process of trans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recipients of non-use access to the normal income element of competition into the market, so that the gap between the results of the initial distribution, and reproction into possession of the gap between proction conditions, to obtain through normal channels and more income, so that a greater gap.
Second, the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of different instries
First of all,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stries and urban and rural characteristics. Although the rural areas now contain a variety of instries, but the economic structure of agriculture in the rural are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which is the essential difference between cities. Both in the rich endow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Europe and America, or is it scarce endowment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in Southeast Asian countries and regions, as long as there are two major instrial and agricultural sectors, the income gap will certainly exist. Small agricultural income elasticity of demand characteristics, determines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reaches a certain extent are bound to slow agricultural growth in the second and third instries. In China, agricultural proctivity and (urban) instrial proctivity gap is very big. Eve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data errors, the urban instrial proctivity is still 9-fold in rural areas. Proctivity caused by the huge gap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implementation of China's high capital-intensive instrialization strategy. Over the past 10 years, China's GDP structure, the proportion of primary instry dropped by more than 10 percentage points, the corresponding secondary and tertiary instries increased by more than 10 percentage points. Two major in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ction in different ways. Instries are able to repeat, continuous use of mechanized proction, agriculture is necessarily intertwined with nature. 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agriculture have to rely o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in agriculture, but market-oriented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n agriculture than other sectors of instry more difficult. Risk of investing i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long cycl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low effect, so that between the trade and instry and other agricultural proction and the comparison of investment returns at a disadvantage. In addition, the promotion of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sharing has a strong and public welfare, agriculture, technology providers from the market very difficult to get returns. Compared with developed countries on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f China's relatively low investment, over the years is lower than 0.2% of total agricultural output value. Therefo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development, promotion, application and other links can be a serious shortage of funds in financial difficulties.
Third, the al economic structure, institutional and policy
Urban-rural social structure refers to the population movement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because there are strictly bound by the state of a partition. Since 1955 China promulgated the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Accounts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since the country's population will be completely divided into public and farmers. Determining residence status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the status and welfare of the fundamental standards, a direct result of the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obtaining the starting point for income inequality. From the 20th century, since the 90's, with the city to promote the deepening of reform, China's al economic structure to adjust the system not only failed to improve, but continue to expand, has seriously hindered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the economy. Specific performance is as follows, first of all, vis-à-vis China's economic growth rate lagged behind the urban-rural structural transformation,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rural labor force is idle, the slow growth of farmers income, urban-rural gap is widening. Second, the urban-rural al economic structure determines the labor proctivity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the great differences. As a result of low agricultural proctivity, coupled with a large number of surplus labor in agriculture can not be placed so that the original low-income farmers in the phase of rapid changes in society and further widen the income of urban residents. Finally, the urban-rural 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system so that Chinese farmers in ecation, health care, insurance, pension, welfare and other social treatment, as well as employment, distribution of treatment, such as economic inequality, which further led to inequality in the future of rural residents to obtain earning capacity and opportunities with the gap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Fourth, the process of instrialization of the agricultural and instrial proct prices to catch up with scissors mandatory for the objectives of giving priority to the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instrialization, while the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has played a positive role, but the distribution of urban-rural income gap in China has proced a very deep impact. A very important fact is that in its process, relying on the way of executive orders of the in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ct prices have a direct impact on price scissors in China's pattern of income distribution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China's planned economy period 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ice scissors is part of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created by the conversion of national income to the instrial sector in order to promote its development, its essence is mandatory through an executive order of national income redistribution, such redistribution The result is a large number of agricultural resources will be transferred to the instrial sector, has inevitably led to inefficiency in agricultural proction. Reform of the early adoption of price reform, some countries farm price and the market has been largely unchanged, but the 20th century the latter half of the 80's re-expansion of the gap. Nationally, between 1950 to 1978, achieved through price scissors from agriculture about 510 billion yuan, after the reform and opening up from 1979 to 1994, 15 years, the state through the scissors so that the contribution of agriculture to the city free of charge about 1.5 trillion yuan. Price subsidies for urban residents has never been interrupted, the total amount of more than 20 years of subsidies to more than 800 billion yuan in 2001, subsidies amounted to 104.3 billion yuan, accounting for the total government budget of 6.57 percent, which dragged a big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V. Financial agriculture policy not perfect, the farmers of the financial burden
Government policy on the direction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the Government changes in the structure of fiscal expenditure reflects government policy preferences of the most direct response. Under market economy conditions, a weak agriculture and its importance in the national economy on the status of the objective requirements of the state finance to increase investment in agriculture, to support those investments, and long-term, high risks, but significant external benefits items (such as rural infrastructure, agricultural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 & D and promotion of ec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etc.) to make up for the market mechanism in th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defects, and enhanc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agriculture. However, the Government's long-standing fiscal expenditure in rural areas is not only limited, but there is also a trend of relative decline, not only below the level of developing countries, even lower than the level of developed countries. Although the state has increased in recent years, the "three rural issues" of investment for building new socialist countryside, but the overall pattern of urban bias has not fundamentally changed. In a market economy, the Government's functions is to provide citizens with public goods (services), for private proction to create a good social environment. Rural

你的分給的太少了……

❹ 《論文》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研究 追分50

請注意論文是用來參考的,不是有現成的給抄的。這篇看合適不?期能提供思路

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分析
常鵬宇,張信東
(山西大學管理學院,山西太原,030006)
摘要:分析了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現狀及其對社會發展的影響,探討了城鄉收入
差距的深層原因,並就這一問題的解決提出若干政策性建議。
關鍵詞: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二元結構
1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現狀
按照國際通行的反映居民收入分配差距程度的基尼系數表示,改革
開放前我國的基尼系數僅為0.25,現在據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收入分
配課題組公布的調查報告顯示,2002年我國的基尼系數已達到0.454,超
過了國際警戒線(0.4),提高了80%,其中最明顯的當屬城鄉收入差距。
改革開放20多年來,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經歷了由逐漸擴大到逐漸縮小,
再由逐漸縮小到加速擴大的發展過程。如果用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與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之比來衡量城鄉的收入差距,就國際一般情況而
言,當經濟發展水平人均GDP在800美元~1 000美元階段,城鎮居民
人均收入大體上是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1.7倍,而我國城鄉收入差距
一直超過國際一般情況,1978年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57∶1(以農村居民
收入為1),1985年達到歷史最低點,為1.8∶1,1994年達到頂峰,城鄉居
民收入比為2.86∶1,1997年達到新的谷底,城鄉居民收入比為2.47∶1。
1997年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開始加速擴大,2001年突破歷史最高點,城
鄉居民收入比擴大到2.90∶1,2003年繼續擴大到3.23∶1,2004年收入差
距比為3.2:1。但這個結論,還不能真實地反映城鄉之間的實際收入的差
別。城鎮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沒有涵蓋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實物
性補貼。如果把城市居民所享有的各種各樣的實物性補貼(醫療、教育、
養老金保障、失業保險、最低生活費救濟等等)考慮進去,城鄉收入差距
可能要達到4倍~5倍,甚至是6倍。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對社會發展的影響
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演變過程中,合理差距對經濟發展、社會穩
定產生一定正效應,但不合理差距對經濟發展、社會穩定產生負效應。由
於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比較大,因此當前城鄉收入差距的負效應佔主
導地位。
2.1正面影響
(1)一定時期內能使我國經濟在生產力發展方面有長足進步,比如
改革開放後打「破大鍋飯」及實行按勞分配的原則,確實把我國的現代化
進程提前了(在汽車等方面)。
(2)推動農業發展。當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調節到工業化所需要的一
個理想差距程度時,企業會在農村用較低的價格獲得工業發展所需要的
勞動力而促進工業化進程,而留在農村的勞動力能享受更多農業資源,
最大限度利用現有的生產手段,優化資源配置,推動農業增長。
(3)使農村居民向城市聚集,提高了農村居民的素質。城鄉收入存在
適度差距,會對農村居民產生吸引力。一方面,會使農村人口向城市轉
移,變成市民,這使他們的文化素質、勞動技能得到提高,比如農村居民
通過努力,以升學、學習勞動技能等方式到城市定居;另一方面,農村居
民到城市打工,在自己原有知識結構的基礎上,在一定條件下接受城市
先進的思想觀念和生產技術,提高了素質。
2.2負面影響
(1)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從而影響改革發展的進程。經濟發展需要一
個穩定的社會環境,但是如果沒有農村的穩定也就不會有整個社會的穩
定。我國農村人口占總人口數的70%,是社會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民
作為勞動群眾,也是我們的政權基礎,城鄉居民收入分配是否合理,會直
接影響社會成員心態的平和程度、社會關系的協調程度和社會形勢的穩
定程度。在貧富懸殊的社會中,收入分配對社會穩定的影響較多表現為
社會秩序的混亂。這個問題在轉型社會中尤為突出。貧困階層不斷擴大
並日益邊緣化,必然引發社會成員對社會的不滿情緒,繼而帶來一系列
的社會問題,使社會秩序混亂無序,從而造成社會形勢的動盪不安,致使
經濟發展可能止步。
(2)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大導致農村居民購買力過低,難以激活農
村廣大消費市場,可導致農村邊際消費傾向持續走低,而這又影響了投
資乘數作用的發揮,難以起到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從而影響我國經濟
全面發展。
(3)城鄉居民收入分配差距擴大會導致農村教育投入不足和人力資
本水平低下,直接導致了農村教育投入不足,農村居民人力資本水平難
以提高,這也決定了農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缺乏真正的支撐。為提高
農村居民收入水平,最關鍵的還是要不斷提高農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唯有加強人力資本投資才能真正提高農村居民
的收入水平。
3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形成的原因
3.1收入的不平衡
行業壟斷帶著計劃經濟深深的烙印,雖然在一定期間可明顯提升此
行業與國外企業在市場上的競爭力,但其長期存在,必然導致行業間及
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因行業壟斷由中央政府的主管部門實施,所以能
夠創造出完全排斥競爭的效果,如電力、電信、金融等自然壟斷的行業,
以及一些因行政體制原因產生的制度性壟斷行業,由於機會不均條件下
的壟斷和特權,在這些行業從業的人員幾乎都成為社會的高收入者。由
於行業壟斷,破壞了市場經濟條件下「利益均衡規律」,弱化甚至排斥了
市場的調節功能,使壟斷行業與非壟斷的行業出現了收入上的差距。再
有是一些人將權力作為一種資本參與收入分配,貪污腐敗,導致收入分
配的嚴重變形。這些權力資本的使用不當已經成為影響城鄉居民收入的
重要因素。
3.2城鄉戶籍制度的影響
城鄉戶籍制度是城鄉分割體制的基礎,它是傳統計劃經濟體制下的
產物,符合當時對城市傾斜發展和城鄉社會穩定的需要,但是隨著市場
經濟體制的不斷深入,它已成為影響社會協調發展和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的因素,具體表現在農民勞動力轉移不順暢、農民工子女上學(中小學)
難等問題。
3.3市場運作不規范
在市場機制尚未完全健全的前提下,保證市場運作規范的重要條件
是法制建設的先行。當前,由於我國法制不健全或執法不嚴,致使非法非
正常收入大量存在;而且由於市場運作不規范,城鄉間信息的不對稱,在
這樣一種背景下出現的農業產業布局不科學,也導致了城鄉居民收入差
距的擴大。
3.4社會保障體制不健全
社會保障的功能在於它通過社會保險、社會福利、社會救濟等方面
的運作,縮小居民間收入差距,減少社會不穩定因素。然而,目前社會保
障面太窄,只有城市職工享受,而農民卻很少享受。這種在享受社會保險
方面的相對不均等性,特別是醫療保險,使農民由病返窮。雖然國家在
2005年採取了農村醫療統籌,但就實際情況看,對於完全單純靠土地生
存、困難(孤寡老人)及大(多)病的農民群體,按現在的統籌標准,其本身
支付的部分也是有相當難度的。
3.5教育機會不均等
在現實社會中,受過高等教育人員的收入水平普遍高於未受過教育
或受過很少教育的成員。目前教育軟硬體投資明顯不足,特別是農村地
區、西部地區。據2002年9月12日的《經濟時報》報道,各級財政教育投
入分配格局為:中央和省級政府掌握了主要財力,但只分別承擔了義務教
育經費的2%和11%,也就是說只承擔了農村義務教育經費的極小部分
責任,縣鄉政府財力薄弱,卻分別負擔了經費的絕大部分。事實上,縣鄉
財政收入的大部分卻是對農民的徵收,這就客觀上加重了農民的負擔,
而城鎮居民則是無需繳納這部分費用的,這就不可避免地加大了城鄉居
民收入之間的差距。
4縮小城鄉差距的建議和措施
4.1完善法律制度建設
通過法律形式來查處政府官員的瀆職行為和打破壟斷,保證機會的
均等,允許民間資金進入,消除不正當競爭。通過反壟斷法等法律法規,
限制和打破壟斷,逐步消除行業壁壘和壟斷,降低壟斷行業的市場准入
標准,鼓勵資本在行業之間的合理流動和有序競爭,促進行業之間平均
利潤的形成,逐步消除非法收入形成的條件與環境,縮小行業之間的收
入差距。
4.2改革城鄉戶籍制度
改革城鄉戶籍制度就是實行開放式管理的戶口制度,即任何人不論
從何處遷往另外任何一處,只要符合一定的條件,就應該依法享有同當
地居民同等的權利,如享受教育(子女上學問題)、醫療等。改革戶籍制度
的實質是去除依附在戶籍關繫上的種種社會差別,真正做到城鄉居民在
發展機會上的均等,社會身份的同等,使戶籍只承擔對人口的社會管理
職能,不再與特定的社會經濟利益聯系在一起。
4.3優化產業結構
通過農村工業化、農業現代化等落實農業與國民經濟協調發展的政
策,發展農村經濟和非農產業,以農村非農產業的發展帶動農業和農村
經濟的發展是國際上農村經濟發展的一條重要經驗,也是解決貧困地區
農業經濟發展和農民增收的長期性和根本性措施。農村工業化,就是大
力發展農村第二、三產業,不斷提高第二、三產業在農村經濟結構中的比
重,使越來越多的農民剩餘勞動力從事非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同時,
對於農村經濟,政府應積極指導,使城鄉對農產品供求雙方信息得到盡
可能對稱,以便科學布局。
4.4加大對農村的投入
增加投資,加大對農業和農村基礎設施和農村社會保障等的投入力
度;增加資金、技術、人力投入,發揮政府投資的導向作用。同時改革農業投入體制,推進農村投資和金融體制改革,特別是搞好農村信用合作社
的改革,堅持為農業、農村、農民服務的方向,信貸資金不準或按特定優
勢比例投向非農領域和非農產業,提高金融服務的質量和水平,加強農
村金融服務體系建設;並廣泛吸納外資、工商資本和社會閑散資金,形成
多元化的農業投融資體制,擴大農業投入來源,增加農業投入總量。通過
各種投入,改善農業基礎設施建設和完善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為農業、
農村的發展創造一個寬松的環境,並且使廣大農民擁有最低生活保障、
養老保障和醫療保障。
4.5制定稅收優惠政策
政府應進一步通過對高收入人群的征稅來調整收入差距,因為稅收
可直接有效地減少高收入人群的比例,並且能增加國家財政收入,起到穩
定社會的作用。對於農用物資也應制定一些稅收優惠政策,國家雖然減免
了農業特產稅等稅種,但是對於農業物資(如化肥等)也應依照一定比例來
減少其稅率,讓農民最直接受益,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能較快縮小。
4.6增加農村教育投入
國家應加大對農村教育的投入,把農村基礎教育列入中央預算,改
善農村辦學條件和辦學模式,並且在農村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基礎上,
加強農村實用技術的培訓,完善農村職業技術教育,讓廣大的農村勞動
者掌握一些實用技術,實現教育在農村的真正普及。此外,還要對農民進
行法律法規培訓,全面提高農村人員素質,從根本上縮小城鄉居民收入
差距。
5正確看待城鄉居民收入差距
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是哪一項具體措施就可以做到的,亦不
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個漸進過程,是一個系統工程。這就必須堅「持統
籌安排」,不能因過分強調公平而忽視效率,重「返大鍋飯」,如統籌初次
分配和再分配,就要在初次分配中注重效率,公平、合理拉開收入差距,
把勞動者的物質利益與勞動貢獻直接結合起來,鼓勵各種生產要素的所
有者把生產要素投入到經濟活動中去,按貢獻參與分配;而在再分配中
注重公平,把公平放在突出的位置,更多地考慮低收入群體的實際困
難。統籌市場力量、政府力量和社會力量,更科學地對社會資源配置;從
社會的角度出發,應切實貫徹收入分配政策,保護每一個社會成員各方
面的積極性並使其收益最大化,使我國經濟能在穩定中持續增長,讓全
社會成員共同過上富裕生活。
參考文獻
[1]楊發玉.淺議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對經濟增長的影響[J].青海社會科
學,2004(6):25-28.
[2]許珞華.在「五個統籌」的發展中有效縮小收入差距[J].湖北社會科
學,2005(4):81-88.
[3]李實.中國個人收入分配研究回顧與展望[J].經濟學,2003(1):379-
404.
[4]王雅鵬.破解「三農」問題[J].理論月刊,2005(2):5-10.
[5]葉靜怡.發展經濟學[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15-113.

❺ 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了嗎

上半年,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63元,比上年同期名義增長8.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6.6%,延續了一季度以來的平穩增長態勢。

今年上半年,我國農村居民收入增長快於城鎮居民,且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在縮小。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770元,同比增長7.9%;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7142元,增長8.8%。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增速快於城鎮居民0.9個百分點。城鄉居民收入比由上年同期的2.79下降至2.77。國家發展改革委就業司副司長常鐵威表示,今年以來按照《政府工作報告》的部署,深化收入分配製度改革部際聯席會議,將20個成員單位及相關部門有關任務系統整理,形成了2018年收入分配領域的重點工作安排,各項收入分配政策也得以進一步完善。

❻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什麼意義

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實質就是縮小貧富差距,具有以下意義:
一、縮小貧富差距,是社會主義本質的根本要求:
社會主義的本質特徵是共同富裕,而如今業已出現並日趨突出的貧富差距問題,與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相悖的。若聽任貧富懸殊無限擴大,勢必會導致兩極分化,那我們就不可能在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過程中,達到消滅貧窮,消除兩極分化,實現共同富裕的目標,就不可能堅持社會主義發展方向。當然,也就不可能建成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因此,採取各種措施,縮小貧富差距,是堅持社會主義、發展社會主義的根本要求。
二、縮小貧富差距,是國民經濟穩定協調持續發展的必然要求:
貧富差距過大,一方面,是經濟發展不平衡的結果,另一方面,又是收入分配不公的結果,而這兩個方面與國民經濟穩定協調發展要求是相悖的。縮小貧富差距,既是廣大中低收入者生存發展的需要,同時,也是國家提高勞動者素質,推動科學技術發展,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需要,更是國民經濟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需要
三、縮小貧富差距,是保持國家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
不平衡是事物發展的普遍規律,社會成員間收入有差距是正常的。差距就是矛盾。但是,差距過大也是不正常的。因為矛盾是會轉化的,若差距過大,矛盾突出,且不能在一定「度」的范圍內得到解決,那麼矛盾就會激化,並由經濟領域擴展到社會、政治、思想、文化領域,於是,各種不和諧不穩定因素就會產生,並隨著矛盾的加劇而膨脹、泛濫,甚至會引發社會動亂。這樣,我國小康社會的目標,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目標就難免落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難以建成。另外,我國貧困人口多集中在西部邊疆地區,若貧富差距加劇,不僅會造成邊民不穩,邊疆不穩,而且還會給國外敵對勢力向我滲透的機會,從而會影響國內的安定,甚至還會造成國際政治問題。可見,縮小貧富差距,既是確保國家長治久安,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也是防止國外敵對勢力向我國滲透,對我國進行「分化」、「西化」,保持民族團結,邊疆穩定,維護國家安全和良好國際形象的需要。
四、縮小貧富差距,是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需要:
黨的權力是人民賦予的,廣大的工人、農民及知識分子是黨執政的基礎,這個基礎是否牢固,取決於黨領導下的社會和諧的程度和經濟社會發展的程度以及他們能否公平享受發展的成果。黨執政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獲得了巨大的發展,成果顯著。但如果成果只被少數人享受,而不能惠及廣大民眾或是惠及過少,那麼,社會就可能會因此而分裂,廣大民眾就不會真心擁護黨,黨就會失去民心,失去執政的基礎。可見,通過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製度等措施,縮小貧富差距,使廣大民眾都能享受到改革開放、經濟社會發展的成果,是黨贏得民心,鞏固執政基礎的必需。

❼ 城鄉經濟發展水平和居民收入有很大差距,2017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2.7:一對還是錯

貧富差距過大肯定是不正常的,對社會穩定有潛在的威脅。

❽ 解決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過於擴大有什麼意義

(1)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水平大幅度提高,城鄉居民儲蓄存款余額大幅度增加,居民衣、食、住、行、用等條件明顯改善,城鄉居民收入不斷提高.但近年來,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差距呈現逐步擴大趨勢.

(2)我國現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並存的個人收入分配製度,生產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必然使個人收入呈現多樣化的復雜現象,也必然會拉大收入分配的差距.
(3)從充分發揮各種生產要素的潛力、提高效率的角度看,這種收入差距的拉大有其必要性.但從社會公平的角度看,又要避免收入差距的過分懸殊.這是因為,收入差距過大不符合社會主義原則,也不利於市場經濟的穩定發展,更與共同富裕的最終目標相背離.因此,要合理調節收入分配,著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逐步擴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有效調節過高收入,規范個人收入分配秩序,努力緩解城鄉居民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擴大的趨勢.
(4)社會公平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是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之一,是衡量社會全面進步的重要尺度,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深厚基礎.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應當把維護社會公平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綜合運用多種手段,逐步建立起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和分配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使全體人民共享經濟發展的成果,並朝著共同富裕的方向穩步前進. ‍
(5)促進城鄉協調發展,一方面是加快城鎮化進程,支持和引導農民向城市流動;另一方面新時期解決城鄉差距又不能只靠把農村人口轉移到城市,而必須搞好農村、農業、農民的發展問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已經具備了較強的實力,能夠更好地統籌城鄉協調發展.總體上就是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鄉村,通過更多地支持農業和農村發展,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合理調整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促進城鄉協調發展,這是一個新的發展思路.

❾ 推薦幾本關於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影響及對策研究的書,我畢設用

圖書名稱:【全新正版】中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及其成因的演化路徑研究(貨號:40472)
書籍作者:張鑫著
圖書出版社:經濟管理出版社
出版時間: 2011-04
開本:16開 頁數:215 頁

❿ 影響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擴大的政策原因有哪些

1.當前我國的收入差距是在城鄉居民收入都有大幅度提高的基礎上產生的,是在共同富裕目標下產生的,是相對差距而非絕對差距我國有13億多人口,讓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每一個地區以同樣的速度富裕起來是不可能的,也不現實,平均主義只能導致共同貧窮。只有鼓勵一部分人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先富起來,然後才能帶動的人一浪接一浪地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在這一政策的鼓勵和指引下,一方面,改革開放之後我國越來越多的人口走上了富裕道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當前我國低收入者數量雖然龐大,但已經大幅度減少。據統計,改革開放初期,我國有2.5億人生活在絕對貧困線以下,而到2014年底,在貧困線大幅度提高的情況下則為7017萬。而且,即使是貧困人口,其生活水平與以前相比也有極大提高。以前的貧困表現為缺衣少吃,現在的貧困表現在缺少現金收入。因此,我國居民收入差距不是絕對差距,即一部分人收入提高了,另一部分人收入降低了,而是相對差距,是在共同富裕道路上有快有慢、有先有後的差別。特別是按照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要在2020年之前,讓所有農村貧困人口脫貧,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對人類社會的巨大貢獻,是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的具體體現。2.我國的收入差距總體上看處於過大區間,但未出現兩極分化近年來,不斷有國內外學者和研究機構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做出兩極分化的判斷,這是不符合事實的。兩極分化既有量的判斷標准,也有質的判斷標准。從量上來看,一般認為基尼系數要超過0.5,而我國2015年的基尼系數為0.46。從質上來判斷,所謂兩極分化,是指全社會形成了明顯對立的兩極,社會矛盾激化,顯然我國還沒有出現這種情況。需要指出的是,兩極分化是從全社會而言的,不是比較兩個具體的人,一個人一年收入100萬元,另一個人一年收入1千元,這么大的差距還不是兩極分化嗎?這是極端錯誤的比較。值得進一步指出的是,我國的社會發展指標如文化、科技、教育、環境等的差距,無論從區域來看,還是從城鄉來看都小於人均收入差距。3.當前的收入差距是歷史形成的,縮小收入差距需要一個歷史過程任何一個社會,都不可能沒有收入差距,只不過大小不同而已。即使在改革開放之前,我國的分配帶有比較嚴重的平均主義特徵,仍然存在收入差距。統計資料顯示,改革開放之初的1978年,我國農民人均純收入為133.6元,城鎮居民人均年可支配收入為343元,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達到2.57倍,不可謂不大。當時城鎮內部和農村內部也存在較大差距,即使同一個生產大隊,各個生產小隊之間也有差異。改革開放之後,平均主義總體上被打破了,收入差距呈現出快速擴大的趨勢。今天的收入差距是經過30多年的時間逐步形成的,是一個漸進的量變的過程,是各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既有市場機制本身所具有的擴大收入差距的客觀因素,也有個人自身努力的主觀因素;既有城鄉二元經濟結構以及二元經濟社會政策因素,也有地理因素等。我們不能片面地認為高收入者的收入都是不合法不合理收入,而應該看到,絕大多數人是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富裕起來的。因此,縮小收入差距需要綜合施策,這也需要一個歷史過程。把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區間,既促進效率,又兼顧公平,這是人類社會共同面臨的重大歷史性課題。和諧解決收入差距問題,既要積極努力,深化改革,規范收入分配秩序,又需要有耐心,寄希望一夜之間就能夠徹底解決問題是不現實的。4.我國居民的收入差距已經越過最高點,開始進入倒U曲線右側收入差距倒U曲線由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茨涅茲於1954年提出,他通過對18個國家經濟增長和收入差距關系的實證分析得出結論:隨著一個國家從經濟不發達到發達,即人均GNP由低到高演變,居民收入差距首先呈現擴大趨勢;當人均GNP達到一定程度時,收入差距達到最高點;隨著人均GNP進一步提高,收入差距開始呈現縮小趨勢,並逐步進入合理區間,表現在圖形上就是一條倒U曲線。此觀點提出後引起學術界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倒U曲線是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也有人認為倒U曲線不存在。1965年另外一個經濟學家柏庫特把庫茨涅茲調查的18個國家進一步推廣到65個國家,發現經濟增長與收入差距之間存在倒U趨勢。考察發達國家工業化進程與收入差距的變動趨勢,不難發現,絕大多數國家或地區都曾出現過收入差距過大甚至兩極分化的現象。18世紀、19世紀西方國家無一例外都出現過兩極分化。當然,並不是所有國家或地區都呈現倒U趨勢,確有少數國家或地區如亞洲四小龍等在工業化過程中,伴隨著經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一直控制在一個合理區間。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伴隨著經濟快速增長,收入差距總體上呈現出擴大趨勢,當前是否已達到最高點並開始下降呢?綜合判斷,目前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已越過倒U曲線頂點並進入右側,未來將呈現繼續下降的趨勢,理由如下:第一,衡量居民收入差距的諸多指標都已呈現下降趨勢。一是基尼系數。一般而言,當基尼系數小於0.3時,意味著收入均等或出現平均主義分配;0.3~0.4時,收入差距比較合理;0.4~0.5時,收入差距過大;超過0.5時,意味著出現了兩極分化。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我國基尼系數2008年達到0.491歷史最高點之後,隨後幾年呈現連續縮小態勢,2015年為0.462。二是城鄉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之後,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呈現出波浪式但總體擴大的變動趨勢,2009年達到3.33倍的歷史最高位之後,呈現逐年下降趨勢,2015年為2.73倍。三是區域之間的收入差距在經歷了擴大趨勢之後,近年呈現縮小態勢。從省、自治區和直轄市之間的收入差距來看,2015年城鎮居民的收入差距為2.3倍,農村居民的收入差距為3.36倍。如果考慮不同區域間的物價因素,實際的購買力差距會更小。四是行業間的收入差距,最高與最低收入行業之間的差距已從2008年的4.65倍下降為2014年的3.86倍。由上述指標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總體呈縮小趨勢。第二,生產要素供求關系的變化有助於改善收入分配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生產要素市場總體呈現資本短缺而勞動力過剩,土地和環境近乎無限供給的狀態,收入分配必然向資本傾斜,勞動報酬長期偏低。近年來,生產要素市場供求狀況發生明顯變化:資本過剩,勞動力總體供不應求,土地供給受到極大限制,環境容量遇到天花板。由此帶來勞動力成本、土地成本、環境成本提高,資本利潤率降低。勞動力供不應求特別是城鄉有一技之長的勞動力嚴重供不應求,導致勞動力價格將呈現持續提高趨勢,從而有助於改善勞資之間的分配結構。第三,城鎮化及城鄉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的弱化將有助於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化率以每年約1個百分點的速度提高,到2015年已達56%,未來20年還會以較快速度增加。這一方面意味著的農民到城鎮就業,獲得更高的收入。另一方面,隨著越來越多的農民進入城鎮就業,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況下,農村人口擁有的土地等資源,成為增加農民收入的主要因素。更為重要的是,導致我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不斷擴大的二元經濟和社會政策因素將隨著改革的深入而弱化直至消失,城鄉居民享受的公共資源進一步均衡化,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將會持續縮小。第四,伴隨著「一帶一路」戰略以及其他區域經濟政策的實施,中西部地區、貧困地區經濟將呈現快速發展趨勢。近兩年,重慶、貴州、西藏、新疆等地區發展速度超過了東部地區就是例證,這也為區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縮小奠定了基礎。第五,隨著市場經濟體制的進一步完善,調節收入分配的政策進一步到位,通過嚴厲打擊非法收入、整頓不合理收入、調節過高收入、提高低收入者收入,特別是社會保障制度的進一步健全,我國居民收入差距將會進一步縮小。

閱讀全文

與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國外研究成果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