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城鄉文明建設鄉村文明作文
建設「生產發展、生活寬裕、鄉風文明、村容整潔、管理民主」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既要發展農村生產力,又要調整完善農村生產關系;既要促進社會全面進步,又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既要推進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又要加強農村政治文明、精神文明與和諧社會建設。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也是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重要保證,具有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作用。一、如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明顯成效,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創造了有利條件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農業、農村和農民問題。在推動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一貫致力於提高農民思想文化素質和農村社會文明程度。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大局出發,強調要堅持不懈地抓好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引導農民轉變觀念,改變不良生活習慣,培養文明衛生的生活方式。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各級黨委政府和有關部門的共同努力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隨著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不斷推進,隨著農村經濟社會的深入發展,圍繞中心、著眼基層、面向群眾、與時俱進,邁出了新步伐,取得了新的進展。加大形勢政策宣傳教育力度,農民群眾對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充滿信心。各地各部門把宣傳黨的農村方針政策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首要任務,大力宣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重大意義、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要求,宣傳黨的十六大和十六屆三中、四中、五中全會精神,宣傳中央關於扶持糧食生產、直補種糧農民、減免農業稅、維護農民工權益等支農惠農政策,宣傳推進農業和農村經濟結構調整、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加快農村富餘勞動力轉移等重大部署,宣傳深化農村稅費改革、糧食流通體制改革、農村金融改革、土地徵用制度改革等重大舉措。廣大農民群眾進一步增強了對黨和政府的信任,堅定了加快改革發展的信心。加大農村思想道德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面貌發生可喜變化。深入宣傳公民基本道德規范,廣泛進行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和家庭美德教育。修訂完善鄉規民約,依託農村道德評議會、紅白喜事理事會等,組織開展道德實踐活動。抓住防治非典和禽流感的契機,開展「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活動,引導農民群眾革除各種陋習。弘揚扶貧濟困的傳統美德,廣泛開展送溫暖、獻愛心、訪貧問苦活動,幫助困難群眾解決生產生活中的實際問題。農民群眾解放思想、更新觀念的多了,開拓進取、艱苦創業的多了,追求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多了,積極向上、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文明新風在農村逐步興起。加大文明村鎮創建力度,農民群眾文明素質有新的提高。把創建文明村鎮同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鞏固基層政權結合起來,同壯大集體經濟實力、為廣大農民服務結合起來,以戶為抓手、以村為基礎、以鄉鎮為龍頭,不斷深化拓展創建活動。文明農戶創建活動形式多樣,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等,吸引了農民群眾積極參與。文明村創建活動豐富多彩,文明示範村、小康文明村等新載體不斷涌現。從具體事情抓起,從解決實際問題入手,有效推動了村容鎮貌的建設,提升了農村社會文明程度。加大農村文化建設力度,農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明顯改善。農村文化建設投入出現了由少到多、由臨時申請到列入專項預算、由政府財政投入到社會各方面共同投入的新局面。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初步形成,農村文化活動廣泛開展,舉辦農民藝術節、鄉村青年文化節,活躍農民群眾文化生活。農村文化體制改革穩步推進,廣大文藝院團轉換經營觀念,積極開拓農村文化市場。農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熱情逐步高漲,農民投資自辦文化在許多地方悄然興起。總的看,幾年來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改進中加強,在創新中發展,在服務「三農」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要看到,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還是初步的。由於各地物質條件、生態環境、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差異很大,東西南北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特點各異,發展還很不平衡。工作中還存在一些問題和薄弱環節,有的領導不夠重視,有的認識不夠全面,有的目標不夠明確,有的措施不夠有力,有的方法不夠科學,制約了一些地方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二、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重大歷史任務,迫切要求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是黨領導億萬農民群眾建設美好家園、創造幸福生活的偉大實踐,是協調推進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和黨的建設的系統工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重點在農村,難點在農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重點在農村,難點同樣在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這一重大歷史任務的提出,既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注入新的動力,也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村發展明顯滯後於城市,既表現在經濟發展水平上,表現在交通、通訊、自來水、農田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也表現在文化、教育、科技、衛生、社會保障等社會事業發展上。統籌城鄉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經濟發展,又要統籌城鄉社會發展;既要統籌城鄉物質文明建設,又要統籌城鄉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貫徹統籌城鄉發展要求,建立以工補農、城鄉互動、協調發展的新型城鄉關系,不斷提高農村文明程度,讓占人口大多數的農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共享精神文明建設的成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加快農村經濟發展,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持續較快增加農民收入、提高農民生活質量,是新農村建設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也是「三農」工作的永恆主題。現在,我國農業和農村發展仍然處在艱難的爬坡階段,制約農業和農村發展的深層次矛盾尚未消除,促進糧食生產穩定發展、農民持續增收的長效機制尚未形成。發展農村經濟需要多方面的條件,加強精神文明建設是一個重要的支撐。應當看到,農村經濟建設所需的新觀念、新風尚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傳播,所需的人文精神、創業精神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培育,所需的輿論氛圍、社會環境要依靠精神文明建設來營造。在新形勢下,如何緊緊圍繞發展農村經濟這個中心,不斷為農村經濟建設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證、精神動力、智力支持和文化條件,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培養社會主義新型農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農民是新農村建設的直接受益者,也是推進新農村建設的主體。實現農業和農村現代化,需要培養造就千千萬萬有文化、懂技術、會經營的新型農民,這是把農村巨大人口壓力轉化為人力資源優勢的重要途徑,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關鍵所在。當前,我國農民文化水平較為低下,職業技能較為缺乏,與市場經濟、科學技術和社會文明迅速發展的要求很不適應,整體素質亟待提高。沒有新農民,就沒有新農村;沒有農民素質的現代化,就不可能有農業和農村的現代化。在新形勢下,如何以促進人的全面發展為目標,加快農民知識化進程,不斷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學文化水平,培養造就具有較高素養、較高技能的新型農民,為新農村建設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服務農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隨著農村經濟發展和農民物質生活改善,農民群眾求知、求樂、求美,追求科學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願望更加強烈。但農村文化建設與農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適應,農村文化生活的落後面貌尚未根本改變。農村文化事業經費投入明顯不足,鄉鎮文化站設施陳舊落後,反映農村題材的圖書、文藝作品、影視作品等明顯不夠,農民群眾看書難、看戲難、看電影難的狀況還沒有得到完全改變。在新形勢下,如何不斷提供更多更好的精神文化產品,豐富農民群眾的文化生活,滿足他們日益增長的多方面、多層次、多樣性精神文化需求,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構建農村和諧社會,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當前,農村經濟社會結構發生了深刻變化,農民群眾思想文化多元、多變、多樣的特點日益明顯。在馬一些農村地區非社會主義思想意識、價值觀念有所滋長,腐朽落後文化有所抬頭,社會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出現了不少值得注意的突出問題。有的農村道德失范、誠信缺失,欺騙欺詐等現象屢禁不止,是非、善惡、美醜界限混淆。有的農村封建迷信活動泛濫,黃賭毒等丑惡現象沉渣泛起。有的農村幹部作風粗暴、方法簡單,損害群眾利益情況時有發生。解決影響農村社會和諧的這些矛盾和問題,既要靠政策,靠發展,也離不開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在新形勢下,如何更好地統一思想、凝聚人心,理順情緒、化解矛盾,使農民群眾安定有序、和睦相處,促進農村的穩定和諧,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面臨的重要課題。三、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扎實推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各項工作加強改進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高舉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以科學發展觀為統領,深入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緊緊圍繞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著力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著力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著力提升農村文明程度、促進農村社會和諧,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創新內容、創新形式、創新手段,為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打牢共同思想基礎,營造和諧輿論環境,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培育文明道德風尚,創造良好文化條件。大力宣傳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進一步調動廣大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黨在農村的方針政策,凝聚了人民意志,反映了時代要求,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的具體體現。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首先要把用科學發展觀武裝和教育農村幹部群眾,作為極為重要的政治任務抓緊抓好。要把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同學習貫徹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結合起來,廣泛深入宣傳科學發展觀的深刻內涵和精神實質,宣傳「十一五」規劃的奮斗目標和重要部署,宣傳中央關於「三農」工作的重大決策和重要舉措,宣傳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總體要求和進展情況,宣傳全社會關心支持新農村建設的巨大熱情和實際行動。把科學發展觀對「三農」工作的基本要求講到位,把中央的方針政策講清楚,把黨委和政府對農民群眾的利益安排講明白,引導農民群眾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同心同德、步調一致地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努力推進農村思想道德建設,進一步提高農民群眾綜合素質。思想道德建設集中體現著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性質和方向,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核心內容和中心環節。要堅持從農村和農民實際出發,堅持不懈進行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教育,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教育,進行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引導農民群眾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想信念。大力弘揚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引導農民群眾發揚中華民族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的優良傳統,發揚與時俱進、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增強發展意識、效率意識、競爭意識,使村村謀發展、家家忙致富、人人思創業蔚然成風。深入開展民主法制教育,幫助農民群眾增強法制觀念,提高法律素質。推動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工程,以誠實守信為重點,積極倡導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促進農村形成團結互助、扶貧濟困、平等友愛、融洽和諧的良好風尚。切實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進一步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能力。加強農村公共文化建設,事關提高廣大農民生活質量和綜合素質,事關實現社會公平和正義。要貫徹落實《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村文化建設的意見》,堅持以政府為主導,適應國家建設資金更多地投入農村這一重大轉變,切實加大對農村公共文化事業的投入,構建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要大力推進廣播電視進村入戶,加快實施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的進度,加強鄉村文化設施建設,加快全國文化信息資源共享工程建設,加大文化資源向農村的傾斜,對重要的公共文化資源進行合理調整,增加為農村服務的資源總量,逐步改變城鄉文化資源嚴重失衡的狀況。積極發展農村群眾文化,進一步豐富農村精神文化生活。農村群眾文化活動普及性強,參與面廣,是滿足農民群眾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徑。要培育內容積極健康、形式多姿多彩、風格清新質朴,具有濃厚鄉土氣息的農村群眾文化。按照業余自願、形式多樣、健康有益的要求,利用節日和集市,開展花會燈會、文藝演出、體育健身、讀書徵文等文體活動,發掘民族民間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品牌。按照政府支持、培育主體、市場運作、增強活力的思路,鼓勵各種形式的農民自辦文化,培養一批文化中心扶持一批民間職業劇團、農村業余劇團,支持他們紮根民間、深入農村、服務農民,傳承民間藝術,傳播有益文化。要繼續深入開展「三下鄉等活動,鼓勵專業文藝機構、表演團體等積極組織各種小分隊下鄉演出,把多姿多彩的文化產品和文化服務送到農村,把歡樂送給農民群眾。廣泛開展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進一步提升農村社會文明程度。農村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是農民群眾移風易俗、改造社會、建設美好生活的偉大創造。要廣泛開展以講文明、講科學、講衛生、樹新風為主要內容的「三講一樹」活動,開展創建各種形式的文明戶、文明村、文明企業、文明市場、文明城鎮活動,開展創建和諧家庭、和諧村組、和諧村鎮活動,鞏固發展多層次多樣化的農村精神文明創建工作格局。適應農民群眾對保護生態環境、提高生活質量的新要求,倡導生態意識、環保意識、可持續發展意識,引導和幫助農民群眾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之路。要大力普及農業科技知識和適用技術,提高農民科學素養和勞動技能,引導他們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依靠科技增收致富。要深入開展移風易俗活動,引導農民群眾樹立文明意識、健康意識、衛生意識、節儉意識,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促進農村形成健康文明新風尚。從近年來的工作實踐看,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必須探索新思路,培育新農民,樹立新風尚,發展新文化。就工作措施和方法來說,有以下幾點體會:——領導重視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保證。抓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關鍵在於領導。領導重視不重視,擺沒擺上位置,有沒有興趣,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著十分直接的影響。只有黨政主要領導同志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擺上突出位置,納入總體規劃,真抓實干,經常研究思考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有關問題,出思路、想辦法、提要求,才能為開展工作提供有力保證,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任務落到實處。——政策支持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支撐。改革開放以來,農村經濟社會發展取得的輝煌成就,從根本上說,主要得益於以農村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要內容的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行和完善。農村經濟發展需要政策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同樣需要政策支持。只有適應農村發展需要,從經費投入、設施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制定完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具體政策和配套措施,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獲得更好的發展條件,具有強大的發展動力。——制度建設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基礎。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一項長期任務,需要常抓不懈、持之以恆。制度不健全不完善,就容易產生長官意志,導致工作隨意性大,出現「前任政績、後任包袱」等現象。只有把制度建設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性工作,加大建章立制力度,必要時輔之以立法手段,用好的制度和機制來管人管事,才能保證工作的連續性穩定性長期性,推動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走向科學化規范化軌道。——圍繞中心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原則。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建設是辯證統一的。物質文明建設搞不好,精神文明建設就會失去前進基礎;反之,精神文明建設搞不上去,物質文明建設也會受破壞、走彎路。只有緊緊圍繞農村經濟建設這個中心,抓住發展這個第一要務,把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工作做到發展農村經濟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更好地服從服務於農村經濟建設,才能受到農民群眾的歡迎,取得實實在在的效果。——多辦實事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途徑。農村精神文明建設是在人的頭腦里搞建設,要堅持把無形變有形,從具體事情抓起,從一件一件的實事抓起。只有堅持服務群眾與引導群眾相結合,在幫助農民群眾解決生產生活實際問題的同時,把新的思想、新的觀念、新的風尚送到農村,力戒形式主義,不做表面文章,才能調動和激發農民群眾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積極性。——社會參與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僅靠農村農民自身不夠,僅靠職能部門也不行,需要城市與農村共同努力,有關部門和社會各界廣泛參與。這是落實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方針的客觀要求。只有黨政群齊抓共管、有關部門各負其責、全社會積極參與,把各方面力量調動起來,增強服務農民群眾的光榮感、使命感,才能形成全社會共同關心、支持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生動局面。——典型示範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方法。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好經驗好作法,對推動工作具有重要的引導作用。雖然各地經濟基礎有強有弱,自然條件有優有劣,情況千差萬別,但都有許多從實際出發、生動鮮活、各具特色的典型經驗。只有善於挖掘發現典型、培養愛護典型,充分發揮他們在農村精神文明建設中的示範帶動作用,讓各地農村都有典型經驗可學,都有身邊榜樣可追,才能以點帶面,實現工作整體推進。——依靠群眾是搞好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遵循。農民群眾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主體。他們當中蘊藏的巨大熱情和創造活力,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動力之源。農民群眾自覺參與意識普遍增強之日,就是農村精神文明建設見到成效之時。只有充分相信農民群眾,尊重農民群眾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鼓勵他們大膽實踐、大膽探索、大膽創造,才能使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堅實的群眾基礎,永葆蓬勃生機和旺盛活力。
㈡ 中學生作文:城市的未來發展
今年是2010年,也是「世博年」,這個具有非常意義的年份在我們大家的翹首已待之中悄聲而來。上海世博會的主題是——「城市讓生活更美好」,預示著城市的未來與我們的未來生活質量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所以要共同創建一個衛生、和諧的生存環境,構建一座美麗、環保的花園式文明城市,是我們每個公民不可推卸的責任和義務!
城市的未來是我的責任。那麼,在這個「世博年」之中,我該做些什麼呢?到了5月1日,必定會有一大批來自世界各地的友人來上海參觀世博盛會。當我遇上他們後,一定要熱情地盡自己的所能給予他們所需要的幫助。然而,這么做首先要掌握的,便是一口流利的英語。因此,我的2010年,將會是充滿了英語學習氛圍的一年。我們要讓外國人看看,真正的中國、真正的上海,到底是一個怎樣的國家、怎樣的城市! 上海世博會的標志是綠色的,水是生命的源泉,而綠色是生命的色彩。只有充滿綠色的城市才會生機勃勃、充滿活力。綠色,是人類永恆的理念;綠色,是文明的象徵;綠色,顯示了大自然的靈感與美麗。讓我們從現在行動起來,讓城市更加美好,為城市添一份活力,讓世博成為我們內心永恆的記憶。
在世博的號角下,人民踏著精神文明的春風,正經歷著翻天覆地的巨大變化。清晨,鳥語花香,到處是晨練的人群;傍晚,萬家燈火美不勝收,一派祥和安寧!這是一幅多麼和諧美麗的圖畫呀!可是,各位朋友們,當我們盡情地享受城市帶給我們的方便和繁榮的時候;當我們踏著經濟騰飛的步伐;當我們感受翻天覆地地變化的時候,可曾想過,我們也在承受著城市的污染和喧囂;可曾看到過不和諧的音符飄盪在這座城市的上空;可曾意識到,我們也有維護城市文明衛生的義務和責任。城市是我家,創衛靠大家!那麼,在潔凈的街道上,突然飄來一片紙屑、一個塑料袋,您會主動把它揀起來嗎?當漫步在公園、廣場,會自覺地把吃剩下的果皮扔進垃圾箱嗎?當您在為孩子講著愛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時候,是否自己也在躬身力行?
我愛生我養我的這片土地,我愛我那美麗的家園,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從點點滴滴做起。萬眾一心,眾志成城, 讓我們用愛心去關注我們周圍的變化,用我們的行動去肩負創衛的重任。那時,我們的家園會變得更美麗!世博的明天會更輝煌!從現在行動起來,讓城市更加美好,為城市增添一份活力,讓世博成為我們內心中永恆的記憶!
㈢ 城鄉建設給家鄉帶來什麼變化作文400字
近幾年,我的家鄉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幢幢高聳的大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寬廣的柏油路通向各地.其中,變化最大的還是要屬壞境變化了.
以前,有些不文明的人隨便亂扔垃圾,總將一些沒用的東西、雜物扔到路邊、河裡.這些垃圾因沒有人來處理,都已經開始腐爛、發臭.嚴重污染了壞境.
現在,多出了許多環衛工人和垃圾桶.這些環衛工人每天勤勤懇懇,非常勤勞的掃地,每天早出晚歸、起早貪黑.就這樣一段時間後,家鄉的環境明顯好了許多.而且這還一舉兩得,不僅環境得到了改善,而且幫助了一些沒有工作的人.
而在這之前,河面上都長著許多蘆葦,原本混沌的水更加污濁不堪.並且,以前一到夏天,湖面上都是一大片水草,快要把魚兒們活活悶死了.其實原來的湖水清澈透明,魚蝦嬉戲,蜻蜓低飛,在夏天就是一道美麗的風景.但現在卻是一條臭氣熏天的「死亡之河」.
但現在,環衛工人們有的乘小船,有的穿防水服,有的手拿鐮刀,都在河邊、河裡割蘆葦.幾個星期下來,一條波濤盪漾、小魚成群的小河又赫然呈現在人們面前.
是的,我們家鄉的未來將更加美麗.我希望未來家鄉的周邊都被青草覆蓋,上面長著五顏六色的奇花異草;門前有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流,水清得可以直接飲用,小溪里游著一群群的游魚戲蝦,它們在小溪里無憂無慮的盡情嬉戲;家鄉還會長滿各種各樣的樹木,而樹木之間有著來回飛翔的小鳥,在夏天,樹木給人們帶來無盡的清涼.
未來的家鄉是美好的,是豐富多彩的,但這也同樣需要我們來創造.我們應該養成不亂扔垃圾的好習慣,並多植樹造林,來美化環境.只有這樣,我們的家鄉才會變得更美好!
㈣ 發展生態產業,建設森林城鄉的作文
創建森林城市 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近年來,四川省成都市通過實施「天然林保護」以及錦江環城綠地等國家、省、市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城市森林整體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先後獲得「聯合國人居獎」、「中國人居環境範例獎」等多項榮譽。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成都市「清波綠林繞重城」的風貌更加引人注目。就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的工作,記者采訪了成都市市長葛紅林。 記者:四年前,成都提出「城鄉一體,統籌發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如何做到「城鄉一體,統籌發展」? 葛紅林:近年來,成都市國家森林城市建設共投入260多億元,每年義務植樹超過780萬株,2006年全市森林覆蓋率達36.46%,建成區綠地率達33.65%。讓城市走進森林,讓森林擁抱城市,綠化美化市民生活,正在成為現實。 「城鄉一體,統籌發展」是我市經濟社會發展的戰略部署,創建國家森林城市是增強我市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重要舉措。 城鄉一體統籌綠化規劃。我們堅持科學規劃建綠,按照城鄉統籌,生態優先的理念,歷時兩年編制完成《成都市城市森林體系發展規劃》,配套編制綠牆建設、生態河道、路網工程等若干專業規劃,增強了修復城市生態的科學性和執行力,提升了城市森林建設水平和質量。 城鄉一體統籌綠化管理。我們以創建國家森林城市為契機,努力打破城鄉綠化管理二元體制。市縣兩級林業局、園林管理局合並成林業和園林管理局,統一城鄉綠化管理,規范森林資源管護,有序推進創建工作。全市育林成活率保持在85%以上,市域水系絕對生態控制區綠化覆蓋率上升到98%。 城鄉一體統籌綠化建設。我們堅持城區、近郊、遠郊「三位一體,統籌發展」,城區推行「以空間增綠地」,以立體綠化、屋頂綠化為主要手段,做好立體空間綠化,提升城市綠化總體綠量,全市屋頂綠化200公頃,主城區牆體垂直綠化146萬平方米;近郊實行「以綠地促效益」,在城郊生態敏感區建設城市生態屏障林,鼓勵農民種植花卉苗木,發展休閑旅遊產業,近郊農民鄉村旅遊及相關產業收入占現金收入70%以上;遠郊施行「以森林聚人氣」。以生態示範區為主要著力點,以森林基地發展森林旅遊為重要途徑,吸引市民戶外旅遊,青城山景區、虹口景區為代表的11個國家級生態示範區成為我市旅遊業發展的重要增長點。 記者:成都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如何結合這一實際創造性地開展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工作? 葛紅林:我們堅持把厚重的文化底蘊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中升華展現。 塑造森林城市特色景觀。打造環抱城市的10大郊野森林公園,環繞組成林城相融的綠色生態屏障;綠化流經城市51條河道林蔭堤岸,串聯結成林水相依的濱江風光林帶;修建覆蓋城市的900公里綠色健康走廊,集散形成林路相伴的網狀景觀風韻;裝飾點綴城市的1200多個園林式小區和街頭游園。這種個性化和差異化的和諧搭配,既使得建綠系統更加協調,綠地功能更加完善,又使得自然風景與城市景觀相得益彰。 塑造森林城市特色文化。注重挖掘古樹名木文化傳承價值,對維系城市生命與記憶的9497株樹木,一樹一冊,搶救保護。經過不懈努力,在一批歷史悠久的名勝景區、文博寺院和舊城老街,完好保存了1675株,成為追尋蓉城遺址史跡的綠色標識。體現川西民間風情的林盤園林,在一批典雅古樸的鄉間古鎮、自然村落、農家庭院和名人故居,整理開放了100餘處。在一批重新修繕的重點保護片區和改建擴建的特色文化街區、生態公園廣場,原生樹木與人文綠化鱗次櫛比,成為品味綠色植被繁衍生息和園林藝術的特殊窗口。 塑造森林城市特色品牌。注重延伸森林天然肌理促進城市環保,同步實施治水、治臟、治塵「三治行動」,逐步實現水網、路網、林網「三網合一」,在西部地區率先榮獲國家環保模範城市;用好森林資源價值烘托城市美景,大力發展生態游、鄉村游和山水游,創意推出花鄉農居、幸福梅林、荷塘月色、東蘺菊園、江家菜地「五朵金花」,定期舉辦桃花會、梨花節系列節會,成功創建中國最佳旅遊城市。城市青山環抱、市域森林環繞、市區綠水環流、郊野綠海田園的優美景色,提升了城市整體形象,被評為國家園林城市和中國宜居城市。 記者:老百姓都說成都越來越美,幸福感越來越強,可見「創森」工作得到老百姓的充分認可。 葛紅林:一座城市,一看建築,二看樹木。我們在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中體會到,發展城市森林,不僅改變了城市鋼筋水泥的冰冷外貌,滿足了市民親近自然、享受綠色的熱情渴望,也為城市現代化建設增添了勃勃生機。 生態質量在創建中提高。城市覆蓋在森林綠蔭下,植被明顯增加,全市造林育林達到107.8萬畝,常年管護森林面積572.3萬畝,人均公共綠地9.22平方米,市區幹道綠化面積26.4%。自然環境明顯變化,5年來全市野生動植物資源得到有效保護,以珙桐、紅豆杉為代表的野生植物增至3000餘種。污染明顯減少,城區空氣質量優良天數近4年每年平均在80%以上。 人居環境在創建中改善。全市建成園林小區793個,70%以上居住區和單位庭園綠化覆蓋率超過40%,主城區公共綠地野生鳥類已達256種,較20年前新增24種,許多市民走出家門就能聽鳥鳴、聞花香、賞美景。生活品質更優,森林綠地和5000多處鄉村農家樂遍布城鄉,市民選擇貼近自然生活方式蔚然成風。 綠色產業在創建中發展。全市林葯、竹產、花木、茶葉、蠶桑、優質經濟林果和綠色森林食品基地規模比5年前增長32.9%,超過150萬畝,成為發展現代農業和農民持續增收的重要途徑;增值向綠色加工轉化,全市實施再造50萬畝可持續利用產業林體系,可形成100萬立方米木竹人造板生產能力和經濟林產品加工能力;效益向綠色消費放大,2006年全市苗木花卉銷售收入l9億元,綠色有機食品實現產值4.5億元,旅遊業總收入340億元,林木相關產業吸收農民工15萬人以上,城市森林為城市和諧發展創造了巨大的經濟財富和社會財富。 森林激活城市煥發青春,綠色激勵事業萬象更新。這是我們從創建森林城市實踐中獲得的領悟與認知,也是深深根植於我市現代化建設的不竭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