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於張家港市城鄉一體化建設的
張家港市位於中國「黃金水道」——長江下游南岸江蘇省境內, 處於中國沿江及沿海兩大經濟帶的交匯處,上海、南京、蘇州、無錫等大中城市環列四周,距上海98公里、蘇州58公里、無錫40公里、常州70公里、南通30公里、南京200公里,距虹橋機場98公里,浦東機場150公里,南京祿口機場200公里。
全市總面積999平方公里,人口85萬。屬亞熱帶海洋性氣候,年平均氣溫15.5度,土地肥沃、環境優美、物產豐富,是典型的江南水鄉。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市不斷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兩個文明建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長足發展,已成為長江黃金水道上一個新興的港口工業城市。
張家港市境內有長江沿線得天獨厚的天然國際商港--張家港港,長江岸線達60多公里,其中可建萬噸級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線達33公里。
張家港港深水貼岸、不凍不淤、安全避風、常年作業。現有萬噸級以上泊位33個, 2004年完成貨物吞吐量6397.8萬噸,其中集裝箱運量32.8萬標箱,分別增長41.8%和32.6%。目前已開通了至日本、香港、韓國、東南亞、波斯灣、澳新、中東、美加、歐洲等19條航線,每月40多個國際航班,同世界上14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貨運往來,是目前國內最大的木材、大豆、羊毛、棉花、化工品、再生品進口港和大米、中巴車、五金工具出口港之一。
改革開放以來,張家港市委、市政府從改善投資環境、促進社會全面進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高度出發,加快了城市建設步伐,並按照「城市現代化、港口國際化」的發展思路,高起點規劃,高標准建設,高效能管理,使城鄉面貌發生了巨大變化。
張家港市先後榮獲「國家衛生城市」、「全國環保模範城市」、「全國文化先進縣(市)」、「全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示範市」和「全國雙擁模範城」,全市各鎮全部建成「國家衛生鎮」。整體推進全國生態市、全國消費放心城市、中國優秀旅遊城市等各項創建。
2004年,新增各類林地綠地2.05萬畝,全市森林覆蓋率14.46%。港城大道、沙洲路、國泰路、步行街等道路均穿繞在綠色之中。世紀廣場、暨陽湖公園、張家港公園、沙洲公園等游樂場所吸引著一批又一批中外遊客,雙山島旅遊度假區開發快速推進,建成了全國首家江島型水上高爾夫球場。全市有五星級賓館2家,四星級賓館3家,三星級賓館6家。全市商貿服務業繁榮,2004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4.2億元,比上年16.7增長%。
2004年,金融保險、郵電通信業繼續增長。全市本外幣存、貸款余額分別達到518.6億元和458.1億元,比年初增加78.5億元和61.2億元,全市銀行機構不良貸款率下降到3.23%;實現保費收入9.7億元,19增長%;完成郵電通信業務總收入4.4億元,增長16.2%,城鄉電話主線普及率達到38.7號線/百人,全市行動電話用戶超過60萬戶,小靈通用戶達到16.5萬戶。住房、汽車、旅遊成為新的消費熱點。銷售商品房117.8萬平方米計25.5億元,分別增長17.2%和40%。新增私家車8012輛,全市私家車保有量達到3.2萬輛,平均每百戶10輛。
張家港特產:
鰣魚:為南方水產中的珍品,每年春末夏初入江產卵,在「小滿」至「芒種」期間為旺季。《本草綱目》載,鰣魚「夏初時有,余月則無,故名」。鰣魚體扁闊而長,色白如銀,鱗下多脂肪,一般重1公斤左右,鱗可食,肥嫩清鮮。古時曾列為皇帝的「御膳」珍餚,現已蜚聲海外,遠銷香港、新加坡、日本、美國等地。鰣魚在近海入江,靠潮水自然推力前進。張家港境內長江水域屬河口段,鰣魚至此,體內脂肪消耗很少,正豐腴肥碩,肉味最鮮,營養豐富。據測定每百克肉內含蛋白質16.9克,脂肪16.9 克,碳水化合物 0.2克,鈣33毫克,磷216毫克,鐵2.1毫克,核黃素0.14毫克,尼克酸4毫克,熱量22千卡。張家港所捕的鰣魚質量名列前茅,是江蘇省重點產區,也是外貿出口的主要基地。1974年、1977年產量最高,都在10萬公斤以上。酒釀鰣魚是張家港地方風味名吃,深受群眾喜愛。做法是將鮮鰣魚去內臟(不去鱗),洗凈放入適量酒釀和熟豬油,加蔥、姜、火腿片及調料,上籠蒸15分鍾左右而成。出籠後的鰣魚酒香四溢,色澤潔白,鮮嫩味美。1975年4月12日朝鮮民主主義人民共和國金日成主席訪問南京期間,張家港(沙洲)鰣魚專送南京招待國賓。
刀魚:學名「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