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城鄉建設 > 城鄉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城鄉服務體系建設規劃

發布時間:2020-12-14 03:50:55

❶ 我國社會服務體系不健全體現在哪些方面

一、轉型時期體制制度缺陷阻礙我國經濟社會的和諧發展。
當前出現的很多矛盾和問題,其根源就在於改革不到位和體制不完善。經濟增長方式之所以粗放,與政府職能轉變不到位、財稅金融體制不健全和企業改革不到位有直接關系;資源的嚴重浪費和低效使用,與土地、水和重要礦產資源的產權制度不明晰、價格形成機制不合理有關。目前在向市場經濟體制轉軌過程中,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弊端尚未根本消除,又出現了一些新的體制性障礙,如城鄉體制分割、產權制度不健全、國有企業改革任務艱巨、資本等要素市場發育滯後、市場經濟秩序混亂等。新舊體制並存、體制缺位和錯位、法律規制力度不夠等,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不和諧的制度根源。市場主體的道德水準和素質、誠信度等不夠高,社會信用體系不健全,也對構建和諧社會產生不利影響。目前,改革已走到攻堅克難的關鍵階段,已涉及經濟、政治、文化等各領域。人們的發展意識、效率意識和自我價值實現意識顯著增強,思想觀念和價值取向出現多樣化趨勢,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盪,社會價值取向錯綜復雜。當前,在傳統思想文化觀、道德觀、國家觀、民族觀、價值觀受到了劇烈沖擊的過程中,在我們的思想文化戰線,既缺乏對傳統思想文化進行科學的揚棄精神,又缺乏對符合主流社會及時代潮流思想文化的正確引導措施。男女老幼普遍是跟著感覺走,跟著金錢走。在傳統文化精髓延伸到了國外形成商業文化,並在中國大江南北產生巨大轟動效應時,人們的價值取向才受到了人類良知的烘烤。目前,宣傳教育、思想文化建設的現狀與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要求極其不相適應。利益分配格局調整的矛盾更趨尖銳,實現社會公平,統籌各方利益的任務十分艱巨。目前,既有中央與地方、東中西部、各省市區之間以及區域地區內部的多重行政分割的利益主體,也有行業、產業方面的市場分割的經濟利益主體,還有眾多的作為經濟細胞存在的企業主體和作為經濟人和社會人雙重人格存在的個體「人」的利益。在發展極不均衡的狀態下,貧富差距逐年擴大,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程度越來越嚴重。目前,國有單位在職職工平均工資收入最高與最低比已達到3:1;城市居民人均最高收入與最低收入比已達8:1,城市居民人均最高消費與最低消費比為4.5:1;農村人均純收入最高與最低比接近30:1。收入分配的差距擴大,引發的社會矛盾日漸增多,群體性事件不斷發生,解決難度越來越大。
二、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和諧。
所謂城鄉二元結構指發展中國家廣泛存在的城鄉生產和組織的不對稱性。當前我國正處在加快工業化階段,工業反哺農業、城市支持農村的轉化機制尚未建立,城鄉居民在就業、居住、教育、醫療等身份待遇上存在較大差別。根據美國經濟學家劉易斯等人提出的二元結構理論,採用比較勞動生產率、二元對比系數和二元反差系數等指標,量化測度我國城鄉二元結構情況。表明二元結構特別顯著。建國以來,我國農業比較勞動生產率始終小於1,非農業則均大於1,農業與非農產業之間差距較大;城鄉二元對比系數介於0.1―0.4,而發達國家一般在0.5―0.9;非農增加值比重仍高於從業人員比重達30個百分點左右。二是二元結構變遷階段性明顯。1955-1980年,在計劃經濟時期,我國二元對比系數一直介於0.1-0.3,1981-1991年,農村改革、城市化和戶籍制度的松動,使二元對比系數穩定在0.3以上;但進入上世紀90年代後期以來又逐步降低至0.22,二元結構進一步強化。當前我國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經濟與社會協調發展的任務艱巨。從全國看,東中西經濟發展差距越來越大。2004年,西部的人口佔全國的28.8%,財政收入佔全國的17%,財政支出佔全國的24.9%,人均生產總值僅為全國平均水平的73%。從我國西部欠發達省份新疆來看,天山北坡經濟帶,人口僅佔全疆的23.3%,生產總值卻佔了1/2強,財政收入佔了52.8%,其中各項稅收佔了55.7%。盡管80%以上的地方財政支出投向了南疆及其他邊遠地區,但經濟發展緩慢的格局依舊沒有改變。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城鄉居民人均收入差距繼續擴大,已由2.5:1擴大到3.3:1,如果考慮到城鎮居民獲得的各種轉移支付和補貼等,實際收入的差距則約達5倍。農村居民人均儲蓄存款只有城鎮居民的13.2%,金融發展加劇了財產和收入分配的不平等。
三、收入分配機制不健全制約我國經濟社會和諧發展。
當前在改革利益結構調整過程中,由於企業改制過程中產生的分配差異,靠假冒偽劣獲得非法收入,靠資源壟斷產生的高收入,設租尋租等腐敗行為產生的「黑色」、「灰色」收入等現象的普遍存在,嚴重影響了通過市場效率來調節收入分配,使初次分配重效率,再分配重公平的原則體現不足。美國經濟學家西蒙·庫茲涅茨指出:在經濟增長的長期階段,收入分配不均的變動是沿著一種「先上升後下降」的倒U型軌跡進行的,這種「先惡化、後改善」的過程大約需要50-100年時間。2005年我國基尼系數已經逼近0.5,超過了國際公認的警戒線,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正處在上升通道。而發達國家的基尼系數則處於下降階段,如日本(1993年)、法國(1995年)分別為0.249和0.327。我國經濟增長與利益分配之間的不和諧還體現在城鄉居民內部收入差距持續拉大,貧富不均的問題十分突出上。城鎮居民最高收入戶與最低收入戶人均收入之比為10∶1,農村居民為30∶1。僅從城鎮居民分析,高收入家庭收入增長明顯快於低收入家庭,財富越來越快地向少數富人聚集。行業之間收入分配差距懸殊也十分突出。在崗職工平均工資最高與最低行業之比已由1990年的2.3∶1上升到目前的3∶1,這還不包括工資外的各種福利;特別是民航、電信、金融、郵政、石油、電力、燃氣、自來水等行業收入水平大大高於其它行業,行業壟斷難以打破,加劇了社會成員之間的收入分配差距。同時,我國中低收入家庭較多。城鎮中低收入家庭「上學難、看病難、買房難」普遍存在;農村低收入家庭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現象比較突出,人均教育和醫療支出占其生活消費支出的23.0%,比全國平均水平高4.5個百分點;長期下崗失業者、困難企業的職工和無工作能力、無收入來源、無贍養的「三無」低保家庭更是無力參加各種保險。這些不公正的收入分配機制的存在,常常是社會出現政治危機的導因。一般,人們對收入差距並非完全不能容忍,相反,如果這種差距的形成機制被認為是合理的,那麼,人們除了會對經濟上的成功者表示認可之外,更會以自己的努力去獲取這種成功,反之如果這種差距的形成機制本身被認為是不合理的,那麼人們就不會接受它,甚至可能會利用斯科特所謂的「弱者的武器」進行反抗。
四、經濟增長方式粗放加劇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不和諧。
當前我國構建和諧社會中存在的許多矛盾和問題,如產業結構不合理、資源配置低效率和社會福利難增進等,歸根結底是由粗放的經濟增長方式所致。總體上看,我國經濟增長方式還沒有實現根本性的轉變,技術創新能力不強,自主研發能力弱,影響了競爭力的提升。自2000以來,我國R&D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雖然保持在1%以上,且呈逐年遞增之勢,2004年達到1.44%,但同美國R&D經費投入佔GDP的比重高達2.8%的比重相比,仍有較大的差距。我國的經濟增長方式由來已久,無論是企業生產行為,還是政府對經濟活動的管理行為,都形成了粗放的慣性;以重工業為主的產業結構短期內不但難以改變,而且有「加重」的趨勢,而發展重工業,必然要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會提高單位產出的能耗比重。全國許多省市自治區在發展觀念上的「唯GDP論」並沒有徹底改變,很多地方政府官員為了「要政績」,仍然熱衷於上項目、鋪攤子,最後形成了一批落後的生產能力。當前我國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矛盾日益突出。經濟的快速發展總是伴隨著生態環境的極大破壞和資源的嚴重浪費,能源資源的瓶徑制約越來越嚴重,原油進口依存度已達40%以上,銅進口依存度達65%,尤其是能夠提供的土地與環境資源已相當匱乏。從我國西部的新疆來看,國土面積雖然佔了全國的1/6,而綠洲面積(包括水域面積)還不足8萬平方千米,綠洲每平方千米的人口密度為250人,高於江浙的人口密度。由於人口過快增長和經濟發展加快,水的利用增加,導致了大量湖泊乾涸,湖泊總面積比50年前縮小一半。與50年代比,塔里木河下游400km河道斷流,上中游胡楊林由600萬畝減至360萬畝,下游胡楊林由81萬畝減至11萬畝,耕地鹽鹼化面積達38%,綠色生態屏障瀕臨滅絕。尤其是南北疆頻繁的沙塵暴危及半個中國。可利用的水資源量盡管還多,但開發利用成本太高。改革開放以來,新疆經濟雖有長足發展,但僅僅只是在規模上做大,有產業形成卻沒有產業化。棉花總產189萬噸,加工還不到1/5,而且主要是紗。人均GDP雖高於全國6%,居全國前列位次,而居民可支配收入卻居全國倒數第5的水平。除了石油開采加工、特變電工等少數企業擁有某些方面的知識產權外,新疆整個經濟發展的自主創新能力嚴重不足。長期以來的粗放經營,經濟運行質量不但很差,競爭力不強,而且對生態環境產生了極大的破壞,影響到了人的生活質量和全面發展。
五、傳統的經濟發展觀導致我國經濟效率與社會公平的嚴重失衡經濟發展為社會進步提供了物質條件,但不會自動帶來社會進步。如果社會的發展不能取得與經濟發展相適應的進展,發展的結果將難以被社會成員公正地分享,發展也很難持續。傳統的經濟發展觀普遍存在重經濟發展、輕社會進步的導向,不少地方在實踐中仍把GDP增長作為發展的核心,客觀上對社會發展和人的發展重視不夠,導致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一條腿長、一條腿短」,社會領域的發展不能適應經濟發展的要求,更不能適應人民對物質、文化生活改善的要求,直接加劇重效率輕公平的社會失衡現象。在改革過程中部分群體利益受損現象也十分突出。在近年來的改革中,付出改革成本最多的卻被弱勢化,沒有共享到改革的成果。如企業兼並重組過程中形成的下崗工人、城鎮擴張過程中形成的失地農民;城市農民工缺乏在工資、社保、中介、就醫、子女入學等正當權益的維權和保險;被征地農民的補償安置標准偏低,兌現承諾不到位,出現了一些「種田無地、上班無崗、低保無份」的「三無」遊民,成為「城市化浪潮中的新弱勢群體」。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不健全更加劇了這一矛盾。
六、政府方面特權與貪污腐敗產生的不和諧 我們必須要承認一個事實,特權和腐敗是社會不和諧的首要因素。根據「兩會」調查「群眾關注十大焦點」,被排到首位的是「反腐倡廉,嚴懲腐敗」。人們對腐敗還是發自內心的咬牙切齒的痛恨。這從人們的關注度很容易看出來。老百姓最痛恨的,是特權和腐敗;社會反映最強烈的,是特權和腐敗;影響政黨與政權根基的,是特權和腐敗。 3·農村貧困引起的不和諧 在21世紀里,農業、農村、農民問題同樣將在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新的歷史征程中處於極其重要的位置,發揮著不可或缺的基礎和保障作用。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成功與否取決於農業、農村、農民問題的解決與否,解決「三農」問題是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重要工作任務。然而農村的貧困引起極大地不和諧,阻礙著農村的發展,更加不利於和諧社會的建設。

❷ 要求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要求整合政府和社會調解資源,建立"一站式"糾紛解決平台

應該是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立「一站式″糾紛調解平台。前者倒裝句;後者賓語不準確。供參考如認可,請釆納!

❸ 下列各句中,沒有語病、句意明確的一句是 A.十七大報告提出: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A

❹ 怎樣構建覆蓋城鄉 法律服務體系

省第十二次黨代會上首次提出了「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為我們加強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注入了新的活力,指明了方向。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是惠及民生的工程,是黨和政府聯系群眾的重要橋梁和紐帶。筆者認為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著手:

1.加強領導,構建全面覆蓋、布局合理的結構網路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進一步拓展和提升縣級法律服務功能,健全各鎮區法律服務的組織機構、人員編制和管理制度,在各村建立法律服務站,延伸法律服務觸角。目前,如東縣率先在213個村建起了法律服務站,由村(居、社區)政法專干任站長,村(居、社區)常年法律顧問任副站長,律師、基層法律工作者、村(居、社區)專職調解員、專職社工、普法志願者、村級聯防隊員和大學生村官共同參加,服務村(居、社區)群眾。為適應廣大群眾法律需求的新趨勢與新特點,法律服務網路要從以「建」為重點向「建、管、用」並重轉變,要在「管」和「用」上下功夫。推行點對點的服務,目前,該縣相繼為村配備法官並出示服務的范圍及聯系電話,提升服務的質效。在服務形式上,要從「傳統型」向「數字型、科技型」轉變。利用互聯網覆蓋廣泛的特點,加強法律服務信息化建設,推進法律服務在線咨詢、網上化解矛盾糾紛等信息平台建設,使群眾享受到及時便利、專業優質的法律服務。

2.整合資源,建立快捷高效、功能完善的運行機制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要面向基層、面向企業、面向群眾,堅持資源整合、協調並舉、運作有序。筆者認為要做好系統內縱向資源整合和系統外橫向部門聯動兩方面。比如,政法系統對內要建立健全法律宣傳、提供法律服務、法律保障工作網路,把法官、律師、公證員和普法志願者等隊伍有機地組織起來,發揮法律服務的獨特功能。其次,要對外善於橫向借力,政法系統要探索與信訪、工會、婦聯等部門的工作對接模式,共同促進公共法律服務事業的發展。

3.注重培養,打造結構合理、專兼互補的人才隊伍注重挖掘和培養法律服務人才資源。一方面,提高專職法律服務人員素質,通過專業培訓、以會代訓等形式,提高法律服務人員的專業素養,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專業法律服務人員的指導和管理,培育一批高端復合型法律人才和品牌化、專業化法律服務機構,積極拓展知識產權、醫療、教育、資產重組等領域的業務,確保適應目前沿海開發、經濟轉型升級等復雜形勢的需要。另一方面,積極引導社會力量以多種形式參與法律援助、法制宣傳、矛盾調解等公共法律服務。如東縣有近百家的民間文藝團體活躍在全縣各鎮村,為此,該縣著手對每編排演出一個法制文藝節目發放補貼200元,調動廣大文藝演出者的積極性,確保有演出就有法制節目,擴大法律宣傳的輻射效應。積極動員和組織具有一定法律知識的在職和離退休的法官、檢察官、警察、律師、公證員等積極參加公共法律服務活動,發揮他們就近、人員情況熟悉的特點,隨時解決群眾遇到的法律問題,用身邊人解決身邊事。加大投入,形成政府主導、保障有力的供給模式構建覆蓋城鄉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需要強有力的財政支撐,所需經費要列入財政預算。要把公共法律服務納入政府基本公共服務范疇,加大以法律援助、矛盾調處等為主的政府公共法律服務供給,要為城鄉統籌服務,加大對基層法律服務的投入,制定傾斜政策,全面推行村(社區)法律顧問制度,採取政府購買服務的方式,逐步建立在村(社區)專職從事法制宣傳、法律咨詢、矛盾糾紛調處等工作的法律服務社工隊伍,實現基層公共法律服務的常態化、專業化。
資料來源:
http://..com/link?url=RIhn4rWH38VFBUE-AFptCL0XBKFa2__RTYrFvi2KUWXxAJ36Ja-49x3_I2Q7

❺ 黨的十七大提出要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

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版幸福。要堅權持公共醫療衛生的公益性質,堅持預防為主、以農村為重點、中西醫並重,實行政事分開、管辦分開、醫葯分開、營利性和非營利性分開,強化政府責任和投入,完善國民健康政策,鼓勵社會參與,建設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衛生服務體系、醫療服務體系、醫療保障體系、葯品供應保障體系,為群眾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價廉的醫療衛生服務。

❻ 「城鎮化」大背景下如何加快城鄉保險服務體系建設

從發展目標來看,城鎮化質量要明顯提高;從發展路徑來看,要堅持走中國特色的新型城鎮化道路;從發展格局中的地位來看,推進城鎮化是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點;從發展格局中的內部關系看,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保險需求分析
(一)工業化建設產業需求
在城鎮化和工業化的關系問題上,應該是工業化特別是新型工業化帶動城鎮化發展。一個城市,必須發展若干具有當地比較優勢的產業,才能支撐人口的增加和可持續發展。
(二)城鎮化自身建設需求
(三)農業現代化產業需求
隨著中國城鎮化率的提高,農村土地資源經營規模化與資本化將成為大勢所趨,應對農村勞動力減少的唯一辦法,是將農村土地資源資本化,變革農村土地產權制度,實現大規模作業和集中化生產。這樣勢必改變以往經濟模式下分散的以戶為單位的風險承擔模式,大規模作業和集中化生產必然尋求更加強有力的保險保障,也對我們的「三農」保險提出了新的要求。
(四)人口城鎮化生活需求
國際經驗表明,隨著人均收入增長,居民往往會把更多收入用於保險,保險深度日趨增長。城鎮化將提升國民保險意識,促進居民提升風險管理理念,更加積極地通過商業保險等多種手段應對人生風險。信息化將促進虛擬經濟發展,有助於居民更加便捷地體驗保險服務。中產階級群體必將成為經濟社會發展和原生消費的中堅力量,也會帶來巨大的保險需求。應對策略
完善「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進一步夯實發展基礎。
一是加強組織領導保障。建議成立「三農」保險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今後5年公司「三農」保險發展戰略和重大決策。
二是加強機構和人員保障。建議保險公司設置農險事業分部/三農保險部,支公司專設農業保險科,配齊農險崗位人員。選拔一批業務能力較強、有一定農業專業知識、具備吃苦耐勞精神的員工充實到「三農」保險崗位,從組織機構和人員配備上保障「三農」保險工作的需要。
三是加快網點建設工作。根據「三農」保險基層服務體系的網點建設要求,新建改造升級一批「三農」營銷服務部和「三農」服務站,並促成上千個「三農」服務點全部達標。
四是強化基層隊伍建設。繼續發展和鞏固鄉鎮專(兼)干、協保員隊伍,組織好隊伍的培訓和代理資格證組考工作。真正培養出一支專業技能具備、人員結構合理、人均產能領先的「三農」保險經營管理隊伍,形成「三農」保險市場與城市保險市場協調互動、相互支撐的良好發展格局。

❼ 工農業生產和城鄉居民生活服務體系的中心是什麼

中心: 節水、節能、節材。
考點: 我國自然資源的開發利用情況(九年級社會相關知識)。

與城鄉服務體系建設規劃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公司社保賬戶變更說明 瀏覽:719
威遠縣嚴陵建築工程有限責任公司 瀏覽:797
鄂州住房公積金帳號 瀏覽:250
江都區建設局與引江棚戶區 瀏覽:717
揚州住房公積金比例 瀏覽:516
無業買社保還需要買公積金嗎 瀏覽:403
退伍軍人住房補貼新政策 瀏覽:385
工資5000深圳交社保後最後拿到多少 瀏覽:373
管城區城鄉建設和交通運輸局招聘 瀏覽:777
杭州濱江住房公積金 瀏覽:856
社保繳費基數有試用期工資嗎 瀏覽:377
建築工程城市規劃專業 瀏覽:656
現代設計建築設計 瀏覽:9
2014年天津社保繳納基數是多少 瀏覽:758
社保交基數高 瀏覽:275
南京社保卡每月返還多少 瀏覽:732
北京社保卡辦理點 瀏覽:827
黃陂前川衛生院生化分析儀中標公告 瀏覽:677
安徽和君建築工程有限公司亳州市 瀏覽:455
社保卡上沒有錄入繳費信息嗎 瀏覽:296
© Arrange www.hpcxjsj.com 2010-2020
溫馨提示:資料來源於互聯網,僅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