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青島市南區的過去
市南區建置始自德國侵佔青島時期,所轄區域卻有較長的歷史,早就匯入了青島歷史的主流。從明初以來,一直以優越的區域優勢在政治、軍事、商貿、旅遊、居住諸領域居統領地位。
1897年在德國膠澳當局制定的青島第一個城市規劃中,市區選址於青島西南海岸與山丘之間較平坦的地段,正當膠州灣入口。南面是青島灣,由西側伸入海中的團島和匯泉角控制灣口,這個范圍正是今市南區轄區的大部分和今市北區一部分,更是青島風光最秀美處。新市區被命名為「青島」。青島作為一個城市政區的名稱首次出現於記載。德國佔領者在這個范圍構築了行政機關、經濟貿易區、別墅和浴場區,以為他們行政、游樂之用。
至1913年,青島市區華籍人口已達161140人,初步接近一座中等城市的人口數量,各項城市設施逐漸齊全,形成了個性鮮明的城市風貌,步入當時中國重要城市行列。
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青島後,將佔領區劃分為青島區和李村區,今市南區位於青島區。
從1914年日本第一次侵佔至1949年6月2日,由於青島接連遭遇侵略者掠奪、奴役、軍閥壓榨、官僚資本的獨占和控制,城市發展步履艱難。只是在1931年12月16日東北海軍司令沈鴻烈兼任青島市市長以後,盡管青島經濟仍被外國資本主要是日本資本所左右,但由於青島離戰亂地區較遠,社會局面相對穩定,青島市政當局注重提倡國貨運動,市政建設、港口建設和文化教育等社會事業等有一定發展。在當時的位於市中心第二區(今市南區轄區內)的第四公園處(今老舍公園,安徽路)建立了銀行中心,新建、擴建了市禮堂、棧橋,1933年在新建的匯泉體育場舉辦了規模較大的第十七屆華北運動會。
1946年南京國民政府第二次統治時期,青島以警察區劃為市南、市北、台東、四滄、李村、夏庄、海西7區。以保甲區劃為12個區(其中市區4個、鄉區8個),市區包括市南、市北、台東、台西4個區。
1949年6月2日,青島解放以後,市南區開始進入新的歷史發展時期。進入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後,改革開放,東部開發,迎辦奧運,使市南區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城市建設步伐加快,社區建設不斷深入,科教興區戰略全面實施,民主法制建設更加健全。
㈡ 青島市南區在哪辦理居住證都需要什麼材料有沒有電話
青島辦理居住證所需材料
1申請人居民身份證原件(有些還需要復印件,備好,以防回需要)
2.在我市答居住的房產證、購房合同、租賃房屋合同、單位工作證明、經商、就學證明等的其中一項證明材料,
具體如下(個人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准備)
(1)自購房:需提供房產證或購房合同原件及復印件1份
(2)租房: 需提供租房合同原件及復印件1份(注:和房合同裡面需提供房東的姓名及身份證號。若房東是外地需提供房產證復印件)
(3)單位內部:需提供在職訓明1份(注: 在職證明需提供公司的詳細地址,負責人如名及電話)
(4)就讀:學生證(原件和復印件)或學校出具的學籍證明(原件);
辦理地點
(1)青島市公安局
地址:青島市市南區湖北路29號
電話:總機:66570000辦公室:66570151
(2)青島市公安局市南分局
地址:青島市市南區廣西路37號
電話:66575058
㈢ 青島市市南區包含哪些辦事處,各自的位置
市南區共轄十個街道辦事處,地址俺都給你查出來了,更詳細的信版息可到市南政務網上權去查。
八大峽街道辦事處 觀音峽路23號
雲南路街道辦事處 四川路50號
中山路街道辦事處 湖北路2號
八大關街道辦事處 榮成路7號
湛山街道辦事處 秀湛路9號
香港中路街道辦事處 徐州路59號
八大湖街道辦事處 巢湖路2號
金門路街道辦事處 仙游路3號
珠海路街道辦事處 珠海一路4號
江蘇路街道辦事處 伏龍路9號
㈣ 青島市南區城市管理行政執法局怎麼樣啊
聽說是公務員編制,工作性質其實就是城管。一線人員強度大,節假日不能保證休息。至於機關辦公室,那還是很舒服的。不過你要會服務領導,會寫公文。
㈤ 青島市市南區的級別是區縣級還是市級啊
青島市南區是區縣級單位,但是行政級別比縣級高半格,地稅局是正縣、處級幹部
㈥ 青島市南區哪裡有d廳
您好,青島市南區香港花園旁邊有個feeling迪廳,您可以去看看,希望您玩的開心。
㈦ 青島市市南區新變化
青島的新變化:
*在1932年3月——1933年6月,新建柏油幹路160公里。
*6年間,鄉區道路里程增加10倍。
*1932——1935年期間,共建郊區校舍42所,使青島郊區每個大村都有小學,小村設分校,基本可以容納全區的學童,同時頒布法令,強制入學;否則罰款1-10元,但受罰後如果遵令入學,則退還罰金。
*在鄉區新建了眾多的民眾學校、鄉村公園、新式醫院、合作社、公安分局等設施。
*在鄉區建設如上設施,需要大量資金,但鄉區財政收入只有財政支出的1/8,完全以市區的收入補貼鄉區。以上這些不以獲取短期利益為主要目的的建設,實際上是一種現代文明的輸入,為青島以後的現代化發展打下了基礎,比如教育的普及、新知識的推廣、落後思想觀念的改變、勞動力素質的提高等等。
*為農民提供貸款,設立農場苗圃,實驗推廣優良的種子種苗,無償分發果苗、蔬苗、菜種、麥種及牛羊豬雞等優良種苗,以發展生產,增加農民收入。
*1931年青島市人口統計為40.3萬人,1936年9月的人口統計為57.5萬人。
*青島的民族工業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民族工業與外資的比例,從1928年的1:103發展到1936年的1:8,
雖然外資還佔有絕對的優勢,但是青島的民族工業的數量和門類都較此前發生了實質性的變化。
*1931年,中國第一個水族館——青島水族館開館。
*1932年,青島天文台從館陶路遷至觀象山,並進行了大規模擴建。
*棧橋回瀾閣建成。
*八大關歐式建築群的規劃、建設完成。
*1932年11月開辟滄口飛機場,1933年1月11日開通青島至上海、南京、天津、北平等城市的空中航線。
*1933年2月16日,青島第一體育場開工,僅用5個月建成,成為當時中國最大的體育場。同年7月12日,華北運動會在青島舉行。北方12省的1034名運動員參加了比賽。
*同年,永安大劇院(又稱青島大舞台)落成,規模僅次於上海。
*1934年10月,青島船廠新船塢落成。
*1936年,青島海濱生物研究所成立,開中國海洋生物研究之先河。
*1937年,青島建築審美委員會成立,以獎勵優秀建築設計。
*1932年9月7日,國立青島大學改為國立山東大學。青島寬松的輿論環境,吸引來了老舍、梁實秋、
王統照、王度廬、俞平伯、蕭軍、蕭紅、聞一多、洪深、沈從文等一大批學者來青島任教,胡適等
也來山東大學定期講學。青島的文化、報業進入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
*1935年《青島市施行都市計畫方案》完成,這是青島歷史上的第3次全面城市規劃。
該規劃的指導思想是1933年《雅典憲章》提出的城市四大功能:「居住、工作、遊憩、交通」。
對城市布局、行政中心、文化中心、商業區、工業區、港埠區都進行了完善而科學的規劃。
其中滄口水道、前灣港的開發,環膠州灣快速路(高速公路)已經提出初步的規劃方案,
甚至還規劃了43公里的軌道交通——「市中心採用地下式(地鐵),市中心以外採用高架式(輕軌)」。另外,在綠化、排水、污水處理廠、文化體育設施、建築高度、樓間距等方面的規劃也不厭其詳。
這次規劃對青島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很多規劃都已經變為了現實,也給了後人很大的啟示,如1992年青島市政府的東遷、2001年提出的「三島一灣」的整體布局
㈧ 青島市市南區的變化
遠近聞名的青島中心商業街——中山路,貫通南北,起伏蜿蜒,如同一條歷史川流,在老青島人的心上已流淌了百年。
矚目今日繁華潔凈的商業街,回首百年的中山路,滄桑巨變,令人驚嘆。世紀之初,中山路一帶僅有一兩個小村莊,青島開埠方辟為南起前海棧橋北止大窯溝的斐多里街,二、三十年間世事多變,三次易名為靜罔町、山東町、山東路。中國收回青島後,為紀念孫中山先生遂於1929年正式定名中山路,同時將第一(匯泉)公園定名中山公園。中山路路名沿用至今。
中山路在前五十年走過的足跡中,落滿了舊時代的歷史塵埃。德國佔領青島後,一度將中山路劃成歐人、華人兩個區域,以保定路口為界(當年的界石現存於青島山炮台展覽館),南部是歐人居區,北部是華人居區,南段的路面比北段寬出六米。由於居區的分別,中山路的商業格局就形成了洋行與華人店鋪分據南北的局式。青島解放前夕,中山路的店鋪仍殘存著這種舊的斑痕。
三、四十年代,隨著青島城市規模的擴展,以中山路為軸線的青島中心商區已經形成,中山路上銀行、商店、飯店以及影劇院鱗次櫛比,包括中山路附近的河南路、天津路、北京路、海泊路、濰縣路,商店、飯店、旅店也比比皆是。這片中心商業區就是幾代青島人親切地稱做"街里"的地方,「逛街里」是當年青島人時尚的消閑方式。舊中國的五十年中,「逛街里」的青島人不僅用消費娛悅了自己,而且懷著樸素的愛國之情,用老青島們的消費造就和支撐了一批至今仍然林立在中山路上的華商老字型大小,諸如:福祿壽、春和樓、宏仁堂、盛錫福以及那爿字型大小鮮明的青島國貨公司。當年的「國貨」二字在中國人的心中是何等的回腸盪氣。
1949年6月2日,青島回到了人民的懷抱,走過五十年風雨的中山路洗刷了歷史的塵垢,光彩亮麗,百業俱興。改革開放後的十餘年裡,中山路上現代商廈拔地而起,老字型大小們風韻猶存,「逛街里」的青島人也不再滿足到「謙祥益」扯幾尺洋布,到「劈柴院」吃碗面條,而是進則時裝店,入「肯德基」。洋葷已不僅是洋人的了。
入夜,迎著徐徐的海風,再看今日的中山路,「亮化工程」的片片霓虹已將中山路燃化成光明繽紛的川流。
青島老街的故事
98威海路
台東鎮,由台東一路到台東八路,形成一個長方型的「口」字,從登州路到海泊橋的威海路從中間穿過台東鎮,從而形成了一個「中」字。
早期的青島工廠,以日商資本為多,主要在遼寧路周圍和四方一帶,而工人居住多在台東鎮,威海路是台東鎮通向兩個工業區的主幹道。劉少文的《青島百詠》中曾兩次詩詠這一帶工人生活。
垂鞭一一問工廠,東鎮逶迤到四滄。三萬弟兄齊淚灑,年年辛苦為誰忙。
「自台東鎮逶迤到四方,皆工廠薈萃之區,率為日人有。工人二三萬,勞頓終年,所入無幾,卻恨年年金錢為他人作嫁衣裳也。」
尺余高髻足纖纖,躑躅長街意未堪。是處高樓臨大道,沉沉鴛鴦夢初酣。
「……女子則恃工廠,遠者距廠十餘里,夜半即興,趨蹌而往,至則鵠立門前或坐卧樹下,天尚未明也!變良苦矣!」
青島以紡織廠為多,而紡織廠中又有八成工人為女工,過去不收有孩子的女工,所以青島人叫女工為「工廠大女曼」,她們日工作12小時,加上往返路程,十分勞累,所以家務事由父母來做。許多「工廠大女曼」由威海路步行,冬季頭裹長布,手持飯盒,三五成群,說說笑笑,苦中作樂,是威海路一道街景。
自長春路至海泊橋一段,威海路兩側集中了十幾家木廠,由於是木廠,院檣是廢舊木料的柵欄,院子里、人行道上都堆放著許多原木和木料。過去是人工解木,一上一下拉大路,這活十分辛苦,卻是男工的天下。
威海路南段相當於台東區的中山路,主要部門都曾在威海路有分支機構。如中國銀行在中山路,台東辦事處在威海路;物華金店總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解放後新華書店總店在中山路,分店在威海路。原台東警察署也在威海路。
威海路中段曾有平民市場,也曾叫大陸市場,有幾條小街巷,還有藝人演出山東琴書、茂腔。距平民市場不遠還有一個新興市場,長年經營的店鋪有七十多家,包括舊貨業、經工、手工業產品。
威海路上的「新華里」,雖然也叫「里」,但它和一般「里」不同,實際上相當於西鎮的平民院,是一個大雜院,裡面主要是平房,與「里」的格局完全不同。
新華里內有小商店,還有一家說書場,本市優秀評書演員王寶亨等在這里說「蔓字活」———長篇大書,如《三俠劍》、《大八義》等,每晚最後留一個大的「扣」———懸念,吸引觀眾第二天再來聽。
抗日戰爭後期,日偽軍節節戰敗,山東廣大地區成為了抗日根據地或抗日游擊區,戰火燃至青島附近,青島當局十分恐慌,從鎮江路沿長春路到5號炮台建了一道防線,大部分路口封鎖,在威海路、長春路口設「卡子門」,有偽軍站崗,看到所謂的「嫌疑犯」便上前搜查,有的偽軍借機勒索。晚上則關閉卡子門,使百姓們無法通行。
解放後,威海路進行了拓寬,建了過街人行天橋,路兩則的老房子已全部被拆除建了新樓,後又在威海路、台東一路口建了當代廣場。
青島區劃調整後,台東區撤銷並入市北區,市北區提出了「商業興區」,威海路一帶被規劃為市北區的商業區,也是市的商業中心。(
㈨ 青島市南區 城建管理局待遇如何
你要問市南區怎麼樣,當然是青島市最好的地了,市政府都在這兒,你說版他的經濟能差到權哪兒去,青島市的大領導門都在這住,這是青島的門面,你說它能差哪去,地價就更不用說了,房價也不用提了,只是海邊的哪個也少不了12000一平方,這還是往最小最保守的價說,如周圍有商場名校的或好景點的等的因素吧,就能讓你有的受。經濟更不用說了房價就已是一個代表作了,一樣的東西在青島其它地就賣不動,在這就能,而且價格還要高出一倍或多倍,人家還美的要命,就因為這邊人都太有錢了,有財了,不差錢呀!發展方面潛力就更大了,就看誰是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誰是慧眼,誰是伯樂了。你是不是那作生意的料,有沒有家底了。藝高膽大否了。再就是恆心了。
你說那局呀,你如坐在個好位置上,那前途無量,就是小卒也比別人別的部門掙的多。就看某些人需要你否了。什麼事都是事在人為嗎。這回你明白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