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求河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文獻綜述
影響河北省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因素的計量分析
改革開放二十多年來,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城鄉居民的收入都有很大的提高,但兩者相比,城市居民收入的增長快於農民,城鄉收入差距也在加大,這已成為不爭的事實。河北是一個農業省,農村人口占總人口的80%,近幾年農業效益較低,農民收入增長緩慢,城鄉居民收入差距有進一步擴大的趨勢。縮小差距,提高農民收入已成為當前的一項緊迫任務。本文根據1986—2005年河北省統計資料,採用計量經濟學模型對影響收入差距的因素進行分析,希望從中發現一些對農民收入起關鍵作用的因素,給農村改革與發展提供一些建議。
一、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現狀
1.收入差距
反映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指標是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即相對收入差距。1978年以來,河北省城鄉居民人均相對收入差距經歷了一個「由縮小到擴大」的變化過程。1978—1984年是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對差距逐步縮小的階段,到1984年縮小到1.51倍,這是整個八九十年代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對差距最小的年份。1984—1994年間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逐步拉大,到1993年差距達到最大,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的2.74倍。「九五」以來,城鄉居民人均收入相對差距雖有所回落,但又有逐年擴大趨勢,1995年回落到2.20倍,以後由1996年的2.16倍上升到2003年的2.54倍。到2004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率有所縮小為2.51倍,但縮小幅度很小,2005年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率繼續上升為2.62倍,接近歷史最高點位。
2.生活水平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的最終反映是生活水平的差距。2005年,城鎮居民的人均消費水平為6 699.67元,而農民人均消費水平只有2 165.72元。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水平是農民人均消費水平的3.09倍。事實上,近十幾年來城鄉消費水平的差距一直在擴大。1985年,城鎮居民與農民人均消費水平之比為2.11,1994年擴大到3.01,之後有所下降,到1998年降到最低點2.86,接著城鄉收入差距又有所擴大,到2005年已經達到3.09的歷史最高水平。恩格爾系數是指食品消費在整個生活消費的比重,是國際上衡量居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指標。2005年,河北省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4.56%,而農村為41.02%,農村比城市要高出近7個百分點,從中可以反映出城鄉之間的生活水平差距較大。
3.社會福利差距
我國城鄉居民不僅統計上存在較大差距,除此之外,享受的各種社會福利也存在較大差距,很多社會福利實際上是居民的一種隱性收入。目前,城市居民享受的各種社會保險如醫療保險、失業保險、最低收入保障等,絕大多數農民都不能享受,如果考慮城鎮居民享受的各種社會福利,城鄉居民實際收入差距應比統計上的收入差距要大。
二、模型與數據
(一)變數的選取和模型關系形式的確定
本模型研究的是城鄉居民的收入差異,選取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與農村居民家庭人均純收入之比作為被解釋變數。從宏觀角度出發,城鄉居民人均稅負比、受教育程度的高低及其他一些因素都將嚴重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但由於樣本數據無法得到,本模型選取支農支出增長率、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及農村工業品零售價格指數作為解釋變數。其原因如下:
1.中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些年大量工業雖蓬勃發展,但農業仍為基礎,且長期以來,政府對農業進行扶持,可以說政府是農業發展的堅實後盾,由政府進行引導,提供技術、資金支持已成為一種模式,因此,支農支出的增減必將嚴重影響農業人口的收入狀況。
2.農村居民純收入主要來源於農產品收入與非農產品收入,由於我省農產品價格已全面高於國際市場,提高農產品價格已不大實際,農村工業品收入是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因此,通過影響農村工業品價格來影響農民收入進而影響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具有一定意義。
3.農村居民收入中很大一部分收入來自第一產業的收入,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勢必要影響農民的收入,比重增加,農村居民收入增加,比重減少,農村居民收入減少。因此,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也將對被解釋變數產生影響。
通過以上的分析,查得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的樣本數據如下:
根據被解釋變數與解釋變數的散點圖可知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存在線性關系,因此,模型關系形式為:
Y=β0+β1X1+β2X2+β3X3+μ
(二)模型的參數估計
利用計量經濟學的eviews軟體,運用OLS法進行參數估計,得到如下方程:
Y=4.2547-0.0764X1-0.072X2-0.0019X3
(6.2309)(-0.6117)(-3.4932)(-1.7263)
D.W.=0.8054 F=5.8059 R2=0.5212
1.檢驗。從經濟意義進行檢驗,解釋變數的系數均為負數,說明解釋變數與被解釋變數成反比例關系,根據經濟學理論,當解釋變數中的任一變數增加,其他變數不變時都將增加農村居民純收入,勢必會減小城鄉居民收入的差距,因此,解釋變數均通過經濟學檢驗。從統計角度看,F檢驗顯著,擬和優度較低,且只有X2通過T檢驗,但考慮到經濟意義,先進行計量經濟學檢驗再進行變數的消除。進行計量經濟學檢驗,根據D.W.可知該模型具有序列相關性,根據解釋變數與殘差之間的散點圖可知模型具有異方差性。
2.進行異方差性與序列相關性的修正。運用廣義最小二乘法與加權最小二乘法得到的最後方程為:
Y=4.1929-0.26056X1-0.0723X2-0.0017X3
參數均通過T檢驗,擬和優度顯著提高,F檢驗顯著,但D.W.值較小。但從經濟意義出發,且由於數據收集的誤差,該誤差予以忽略。
三、結論與思考
從所得模型我們可以看到,首先當其他解釋變數保持不變時,每增加一單位支農支出,城鄉居民收入差異減小26.056%,可見支農支出對縮小收入差距影響很大,因此,應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為農民增收創造良好的環境。其次是第一產業佔GDP的比重,農村工業品的價格對縮短收入差距也具有一定意義。所以,要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地區優勢,走產業化道路縮短城鄉居民間的收入差異。
(一)加大政府對農業的投入
支農支出主要來源於政府對農業的支持與輔助。如今我國的工業已逐步發展壯大,但我國仍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國家,農民佔全國人口的絕大部分,因此,我們應該確立以反哺農業為主導的國民收入分配結構,加大對農業的投入與保護,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近幾年,基礎設施投資增加較快,但直接為農村生產和生活服務的投資偏低,因此應加大對農業基礎設施的投入,包括農田水利建設、農村市場體系建設和生態保護的投入,以增強農業抗禦自然災害的能力,減少市場風險。並加大農村公共設施的投入,如水、電、路、通訊等方面的投入,為農業的發展與農民收入的增加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二)調整產業結構,發揮地區優勢,走農業產業化道路
河北省毗鄰京津,環繞渤海,具有良好的地理優勢,但我省一直以來農業都以種植業為主,未充分發揮出環渤海的資源優勢,應有效發展漁業。大力發展包括畜牧養殖和水產養殖在內的養殖業及其他相關聯產業的發展,進一步健全和完善農業產業體系,滿足京津的餐桌需求。大力發展鄉鎮企業,重點發展個體私營企業和股份制企業,發展第三產業。如發揮「能人效應」進行勞務輸出,即組織一部分有特長的農民去其他鄉村進行經驗傳授。同時,由於河北省名勝古跡較多,發展農村旅遊業。把工農商有效地進行組合,使農業結構,非農產品得到長足的發展。大力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走農業商品化和產業化道路。河北省農產品結構是大路產品、低檔產品、原料性產品多,優質產品、高檔產品、深加工產品少,不適應城鄉居民收入提高對農產品多樣化、優質化、專用化的消費需求,因此,河北省農產品需要加大科技含量,增強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