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莆田市荔城區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怎麼樣
簡介:莆田市荔城區城鄉建設投資有限公司成立於2009年01月19日,主要經營范圍為對建築行業、基礎設施行業進行投資、建設等。
法定代表人:蘇金榮
成立時間:2009-01-19
注冊資本:2000萬人民幣
工商注冊號:350304100013015
企業類型:有限責任公司(國有獨資)
公司地址:莆田市荔城區政府大院內4號樓
2. 廣州市增城荔城街夏街村的名人,古建築,歷史
夏街村是增城市政府所在地荔城街的城中村,有7個經濟合作社,常住人口1000多戶3700多人,集體經濟收入達到1000萬元,村民人均收入5000元。我村緊鄰城區,政治、經濟和文化等領域對我村的影響較大,改革開放也相對較早。在改革開放前,村民靠種養為生。改革開放後,村民在村黨支部、村委會的帶領下,大力發揮城郊和城中的優勢,開展以城市發展同步的各種服務,使村、社、個人從以前農村的單一經濟,發展成為多種經濟齊頭並進的格局。在開發區內的大街、臨街位置預留征地的15%面積作為自留用地,用於集體或私人建商鋪或廠房,到目前為止,我村各經濟合作社已經建起綜合樓15座,沿街商鋪1千多間,社員平均每戶都有一間商鋪以上,基本上解決了社員的生活保障。在黨的富民政策鼓舞下,集體和個人的經濟不斷增長,文化事業不斷發展。現在夏街村民正邁向文明文化,愛國愛家的小康生活行列。
增城夏街村是開居時間較早、宗族聚居人數較多的一個古村落。先有石氏,大約在南宋時期,已有近千年歷史,其後葉氏、王氏,然後是黎氏。黎氏在數百年間成為地方望族,並在村中形成一整套的宗族文化及特殊的管理結構。[4]
自古以來,地方上有較大威望的宗族群體,在中國金字塔式封建社會底層中一直占據著重要的位置,並且閃耀著思想和物質之光。但中國的封建社會從未停止過結構性的震盪和整合,因而宗族群體也不斷地受到沖擊而產生裂變和調整。尤其在宋末,經歷了唐宋盛極文明之後,以儒家思想為規范的農業官僚統治階層逐漸腐敗和沒落,經受不起北方野蠻部落的強大攻擊而土崩瓦解。中原的名門望族迅速失去賴以生存的基礎,於是發生了中國歷史上規模最大、歷時最長(持續數百年)的移民浪潮和族群大遷徙。隨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南移,曾經在中原顯赫一時的世家大族紛紛南遷,一部分進入雲川,大部分分布在蘇、浙、皖、贛、閩、粵、台地區。那時粵地仍是一片被稱作野蠻之地,那些名門望族的貴族官僚們只好委屈當上了從前被他們所鄙視的 「南蠻子」。
但夏街黎氏的祖先並非逃難而來。有史可查的先祖黎鵬,源於江西雩都(即今於都縣)的水頭里,北宋初官至翰林學士,真宗年間(998-1022)因諫章事逆旨,被謫至廣州任學正。致仕後居於新會。其三子獻臣歷任梅州刺史,並於北宋元祐二年(1087年)升雷州太守;其孫子遠,任揚州太守,先居於博羅白沙,遠之二子宿遷居於東莞鳳凰涌(即今潢涌)。如此看來,夏街黎氏之祖在移民大潮洶涌南下之前很早就來到南粵,且由於歷代後人「讀而優則仕」,與王朝政治保持緊密關系,故而根扎得深,其枝葉也茂盛。
明洪武五年(1372),東莞鳳凰涌年輕的九世祖黎榮考上茂才科舉人而被薦任稅課大使派駐增城。這個時期,歐洲經歷了蒙古鐵騎的蹂躪之後,教皇的勢力削弱,君主勢力從新加固,而生產力也處於復甦階段。中國的漢人也剛從蒙古族人手中奪回了統治大權,中國大地卻仍是哀鴻徹天、餓殍遍野。在這個時候來增城當個稅務小官,不用說是份苦差事,黎榮只好一邊安撫百姓,一邊動員盡力交稅。由於處事得體、廉潔奉公,這個稅務小官一做就做了十一年。在職期間,黎榮在城南方壺洲畔搭了間茅屋,把家眷安頓下來。此時縣城還未築城牆,方壺洲一帶也是一片沼澤爛地,並且荊棘雜樹叢生。黎榮帶領家人披荊斬棘,填沼辟路,以茂竹為籬,以菊花梅花為牆,廣種荔枝、香蕉、烏欖、柑桔。由於樹林茂密,小徑曲幽難尋,故人跡罕至。黎榮生性淡泊名利,樂於清貧自在的生活,閑暇時分命僮僕撐一葉小舟泛於湖上,穿行於紅蓼白 之間,有魚兒躍出水面,有沙鳥佇立洲頭,黎榮獨擎一杯白酒自酌,時而遙望遠方蕉嶺上的雲朵,時而凝視近處寺山上的煙雨,時而仰天長歌。後來朋友們知道這個好去處,於是衙門一些大小官員以及騷人墨客們常常在那裡相聚,喝酒吟詩,並取其名「新村」。後來黎榮乾脆把稅課小官辭了,想過一種真正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就在他辭官不久,一件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當時一位叫蘇友興的賊人聚眾劫掠縣城四周鄉村,縣官束手無策,只好請有勇有謀的黎榮臨時帶領兵丁前往陸村崩沙埔剿匪。由於寡不敵眾,黎榮在激戰中不幸犧牲,終年四十一歲。黎榮作為一位鄉村知識分子,本來厭倦俗世的公務纏繞而渴望過野鶴閑雲的生活,但在民眾危難當前,一肩挑起了道義,把一腔熱血灑在了增江河畔。黎榮這一義舉為夏街黎氏的開居拉開了悲壯的序幕,也為夏街後人樹立了一面張揚人格力量的旗幟。
黎榮對開居之地的選擇無疑是非常精明和准確的。在這之前,最早在夏街鐵溪邊居住的先是石氏,石氏後來出了個叫石文光的抗元民族英雄。其後,葉季達於元至正十九年(1359)來此開居,葉氏最興旺時擁有良田3000多畝。隨後王鏡湖也於至正25年遷來。黎榮以此為居之後,三姓和睦共處,情若兄弟。這是一片肥沃的土地。北靠商品雲集的縣城,東靠碧波盪漾的相江,四周是深若丈許的護村濠,濠通相江、鐵溪,村邊有數十畝池塘,塘中有綠洲;村中有亭台廟宇祠堂,有連片的青磚大屋,一條麻石古街。歲月蹉跎,夏街成了富甲一方的大村。
夏街人保持著勤奮讀書的傳統。為了鼓勵族中子弟勤奮學習,除了在村中設立學校,還設立了一套獎勵機制。所以,數百年來,夏街人讀書成功的人特別多,仕宦興盛,人才輩出。明清考取功名的進士3人,文舉人12人,武舉人1人,貢生22人,秀才169人……任官職的:知縣2人,縣丞2人,府知事1人,國子監學正3人,州同1人,州判1人,巡撿1人……民國期間任縣長2人,縣參議長2人……從這些數字看來,通過讀書這條途徑,夏街人與王朝利益趨向保持密切關系。有了這種關系,夏街人在地方政治勢力方面便有了持續的滲透力,並且在很大程度上掌握了時代的話語權。氏族的財富積累也順其自然地而有了較快的增長。
當然,從《黎氏族譜》記載來看,黎氏出來當官的人基本上是廉潔奉公的,如十二世黎皓任陽朔知縣三年,離任時身無長物,只帶了兩瓶豬油回家分給四個兒子。又如王三奇,明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後,歷任江西建昌府推官(地區級審判官)、陽朔知縣,為官清正,剛直不阿,寧願得罪上級也要維護老百姓利益。有些人讀書也並非為了當官的,甚至視官場為畏途,如民國期間的黎翼墀,曾在中山大學任教,並認識魯迅與許廣平,他兩次推掉了增城縣長的職務。更多的人選擇的是清貧淡泊的生活,甚至盡自己的能力為當地的百姓服務。這是因為夏街黎氏子弟從小就接受書本里貫串數千年的「仁義道德」的教育,夏街的名人義士不斷涌現,受到邑中百姓的贊譽和擁戴。一個地方族氏的威望便是這樣建立起來的。
封建社會的結束和社會主義的出現,標志著時代話語權的轉移以及國家利益的重新分配。夏街的宗族傳統受到前所未有的沖擊,除了經濟上還保持貫性的發展優勢之外,地方話語權的優勢在數十年間已受到明顯削弱。而隨著作為宗族內核的傳統孔孟文化和朱子訓家之道的式微,宗族集權與凝聚力也日漸削弱。但是你走進夏街,走近夏街人真正的生活,你仍會感受到宗族傳統的濃重的影子。而且,隨著商品社會發展,經濟與政治權力逐漸趨向均衡和互相制約,因此夏街的外在形象給增城市區市民的感覺仍是舉足輕重。今日的夏街如一輛重新裝修的古老大車,從上千年時空走過來時,沉重而平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