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建設項目決策階段技術經濟論證包括哪幾個方面
文檔介紹:廈門市軌道交通工程審核歷程 廈門軌道交通,又稱廈門地鐵,是中國福建省廈門市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廈門市規劃遠景年城市軌道交通線網由6條線路組成,總長約246.2公里,設車站138座,其中換乘車站19座。目前軌道交通4號線土建工程已經完成,並暫時作為廈門BRT使用。2012年5月11日,《廈門市城市軌道交通近期建設規劃(2011~2020年)》獲國家批准。廈門軌道交通工程1號線已於2013年11月13日陸續開工建設,計劃於2017年建成投入試運行。廈門軌道交通遠景線網由6條線路組成:1號線、2號線和3號線為三條骨幹線路,分別引導本島向北部、東部、西部跨海發展;4號線為南北向輔助線,構建本島與集美和同安的連接通道;5號線為環海灣線,從馬鑾組團至馬巷組團;6號線為翔安區內輔助線。 2004年11月27日, 福建:《廈門市城市軌道交通與土地控制規劃》方案接受專家評選 分別由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和日本中央復建工程咨詢株式會社編制。日本中央復建工程咨詢株式會社設計的方案為未來廈門設計了3條城市軌道交通線路。整個方案規劃的軌道總長96.7公里,車站58個(本島41個,島外17個),預計運營後日客流量將達到196萬人。設計方案雖然基本符合廈門的交通情況,但仍會受到思維上的限制,同時該規劃准備時間只有2個多月。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將廈門的城市軌道交通設計放在閩南金三角更大的范圍內進行考慮。預估計投資額為789.5億,規劃設計8條線路。 2005年05月 《廈門將高標准建設軌道交通》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及廈門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提交的《廈門市城市軌道交通首期線路規劃》,依據城市用地及人口分布等有關情況比較分析後,推薦首期輕軌線路起於輪渡(中山路路口),終點為規劃中的後溪高速鐵路客站。具體線路走向為輪渡-鷺江道-廈禾路-火車站-嘉禾路-呂嶺路-本島東部-高崎國際機場-集美北-大學城-後溪
Ⅱ 改革開放廈門巨變的表現
暢通工程三年行 交通管理十變化
道路交通管理事關國計民生,城市交通也一直是廣大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幾年來,在各級領導的關心指導下,我市實施「暢通工程」和創建「平安大道」工作都取得了一定的績效。然而,今後更長的時間里,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將對城市的交通及交通管理提出更高的要求。
為了使我市各項道路交通管理措施順利實施,市民文明交通意識得到進一步提高,我們需要社會各界的大力支持和配合。作為我市權威主流媒體,我們在專業化報道方面積累了相當的經驗,此次合作旨在為讀者搭建一個更為客觀、通暢、有效、權威的輿論平台,加強市民與交通管理部門的溝通與交流,同時進一步凸顯廈門交通管理「以人為本」的理念,突出職能部門服務與管理並重的工作思路。相信通過我們的努力,一定能夠讓交通管理更好地服務群眾,並為改善我市交通環境、實施「暢通工程」、創建「平安大道」、營造現代都市文明做出更大的貢獻!
據統計,全市機動車年均增長為44.53%,其中汽車年均增長為35.44%;而我市城市道路年均增長僅為5.41%,城市交通基礎建設與車輛快速增長的反差使我市交通管理面臨日益嚴峻的挑戰。
三年過去了,當我們回望過去、放眼今日,相信所有有心人都會驚奇地發現,廈門的城市交通管理正在發生著顯著變化——
從2000年全國實施暢通工程以來,廈門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視城市道路建設和交通管理,更加重視交通規劃、建設、管理之間的協調發展,使廈門的城市交通管理發生了十大變化。
城市交通規劃先行
新的「城市規劃條例」於2002年10月1日起正式實行;廈門城市規劃委員會的成立調整了城市規劃的管理體制;2002年用於城市規劃的專款達2800萬元;對廈門未來發展有重大影響的《廈門城市概念規劃》及舊城改造規劃相繼出台;配合湖濱南路全線翻修改造,同濟大學交通與工程研究所、廈門市城市規劃設計院聯合編制完成《廈門市「綠色交通」系統實施方案》;11月21日市政府還專門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匯集廈門,共同探討廈門城市交通近期改善與發展戰略。
評析:「暢通工程」的實施,使廈門的城市交通規劃實現了由「海島型」向「海灣型」的根本轉變。從以上事實不難看出,市政府在城市規劃方面頻出大手筆。必須明確城市交通規劃是龍頭、是先導,樹立先進的規劃理念,堅持發展的眼光、超前的意識和科學的態度,高起點、高標准、高質量地做好城市交通發展規劃,從而建立完善的城市規劃體系。
基礎設施 不斷完善
用「數以億計」來說明廈門的交通基礎設施投入並不為過。三年來,我市改造拓建15條、新建13條道路,建城區道路路網密度已達4.46%,主幹道密度2.08%,人均道路面積13.8平方米/公里;蓮黃隧道、海滄隧道、鎮海路改造,仙岳路(烏石埔以西路段)、環島路廈大至海軍碼頭連接段、文曾路等重點工程建設完工;新建人行天橋2座,人行地下通道2座,自助式人行橫道燈5座,燈控系統11座,交通標志259塊,更新增設隔離護欄5500米,在主幹道設置交通指路標志243面,在次幹道、支路設置座式路名牌486座;主次幹道交通標志標線施劃率100%,標志設置10塊/公里,行人過街設施設置率282米/處,路口渠化達100%,路口人行橫道燈控率80%。
評析:一批貫穿城區東西南北及部分郊區的主次幹道的建成,不僅合理疏導路網車流量,從而打通路網的交通瓶頸,最大限度滿足車輛不斷增長的交通需求,更為各組團之間構築半小時交通經濟圈奠定基礎;在交通設施完善方面,倡導交通安全設施建設以人為本,並根據新建、改建道路的功能配套狀況,配齊配全交通安全設施。一系列重大舉措,不僅使我市城市交通基礎設施和交通管理建設逐步完善,更令我們的城市家園舊貌換新顏。
交通意識 逐年提升
2002年9月6日,廈門成立「鷺島聯盟」,600多輛計程車率先向社會承諾:「安全、文明行車,重特大安全責任事故為『0』」;後坑計程車隊25部計程車開展了爭創「青年文明號」活動,自覺接受社會監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