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室內環境監測項目要在住房和城鄉建設局登記注冊備案么
要啊,因為監測項目有強制要求啊。
『貳』 城市建設環境影響評價的目的是什麼
重點在生來態影響。
目的源:在對區域生態環境特點與生態功能和建設項目情況分析的基礎上,明確項目對生態與環境影響的性質、程度等,以維持區域的可持續發展為總體目標,提出相應的環境與生態保護措施,為區域開發的生態環境管理提供科學依據。
『叄』 自然環境與城市規劃建設的關系 高分 還會最加 (本人還有兩道問題)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營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需要在原有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使城市形象獨具特色。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期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璜。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協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
城市文化是人們在城市形成和建設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城市文化環境則是這個總和的外在表現。本文所論及的僅僅指城市文化環境的硬體部分,即城市建設涉及的范疇。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不同歷史時期、不同地域的人們創造了不同的城市文化環境。美國建築大師沙里文曾說過:「根據你的房子就能知道你這個人,那麼根據城市的面貌也就能知道這里居民的文化追求」。西方文豪歌德說:「建築是石頭的書」。雨果說:「人類沒有任何一種重要的思想不被建築藝術寫在石頭上」「注入人類家園的每一條細流都不再是自然之物,它的每一滴水珠都折射著文明之光」。日本建築大師黑川紀章說:「其實我們創造城市就是在創造文化。如果城市的建造僅是出於經濟目的,那麼城市中的人是很不幸的」。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是一個高標准、高層次的課題。它不僅僅是物質文明的建設,同時還受到政治、經濟、文化藝術、歷史傳統、民風民俗等諸多方面直接或間接的作用和影響。
從城市規劃建設自身來看,20世紀追求城市理想的諸多主義—從以1933年的《雅典宣言》為代表的現代主義到新城市主義、生態主義、多元化主義、女權主義等,雖說是各有側重,但也確實揭示了現代城市發展中諸多重大問題。應該說,這些重大問題對於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產生了不同程度的影響。1999年國際建協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通過的《北京憲章》提出:「新世紀的城市將走向建築、地景、城市規劃三者的融合」,並預言:「現代建築的地區化和鄉土建築的現代化將殊途同歸,而現代城市將更為講求整體的環境藝術」。
從城市文化研究的視野來看,改革開放初期對地域文化的尋求曾興起一時。當時全國建築創作有京派、海派、嶺南派、西安唐風、武漢楚風等。此後隨著房地產開發的發展,商業行為逐漸使地區特色消失,建築創作也「天下大同」了。1999年6月,國際建築師大會在北京召開,其主題報告提出了「21世紀要促進地區文化精神的復興」的觀點,並指出:「區域差異客觀存在,對於不同地區和國家,建築學必須探求適合於自身條件的蹊徑,即所謂的'殊途'」。弗蘭普頓教授在報告中提出:「創造具有'地域形式'而不是'產品形式'的建築」,即強調建築形式更多地取決於所在地域的特點,而不是生產技術本身。近年來,國內學術界也開始提倡城市文化研究應落實到區域,回歸到區域,並在區域文化中實現整合。不應單純地就城市論城市,而是要從更大區域范圍來認識城市文化,把城市與其腹地及與它相關的城市,視為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從而把城市文化賴以存在的地域空間上升到應有的地位。毫無疑問,這些主張對於把握城市文化在空間發展上的層次性、多樣性和差異性是十分有利的。
1、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
城市建設是一個歷史范疇,任何一座城市在塑造自己的文化環境時,都應該繼承歷史、立足當代、展望未來,都需要在自己城市文化的基礎上進行再創造,只有這樣才能使城市形象特色脫穎而出。當我們規劃一座城市的文化環境建設時,首先要解決好這座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或者簡稱為文化定位問題。這是一個戰略性的研究課題。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要符合當代城市規劃建設的先進思想和規范,要體現所在地區的文化精神,要對本城市的性質、規模、布局結構及人口構成作深入地分析,從抽象走向具體,由分散走向整合,將其落實到城市文化環境的要素、特徵上。一個比較好的城市文化定位可以管50年、100年。
我國學者在研究江南地區城市文化之後,將這個地區城市文化的宏觀取向歸納為3個特徵:即「親水性」「文人性」和「統一變化、饒有特色」。這些特徵反映在城市景觀上,建築、橋梁、園林、綠化、名勝古跡每每與水親和,城市景觀以水稱勝,顯現出陰柔秀美、富於靈氣的性格;文人是江南城市文化建設的參與者,起著積極的引導和示範作用,因而城市文化環境顯得文質彬彬、詩意盎然。江南城市文化雖有以上兩點共性,但並非千篇一律,其風格在統一中又千變萬化,富有個性,饒有特色。如果我們把握了地域文化的宏觀特徵,也就接觸了城市文化之本,就有可能在新的生活形態和新的技術水平下繼承和發揚地域文化的精神內涵,營造出本城市特定的文化氛圍。
對自己城市的性質作深入縝密的研究是城市文化定位的關鍵。美國的威廉斯堡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20世紀初,洛克菲勒買下威廉斯堡的土地。美國獨立戰爭曾在這里打響第一槍,因而他想將該地的主題定為「革命發源地」。但歷史學家認為,革命戰爭中英美沖突是短暫的,而舊大陸與新大陸的文化傳承則是長遠的。英國來開發殖民地,使舊大陸的文化進入新大陸,這對美國至關重要。歷史學家建議突出這一文化的轉化,將該地定位為「殖民時代的威廉斯堡」。這個定位經過歷史檢驗證明是正確的。威廉斯堡確實實現了新、舊大陸文化的一脈相承,因而成為了知名的歷史城市、歐美重要的國際會議中心、國際交往和旅遊熱點。美國人花了5年~6年的時間,請了名牌的歷史、政治、國際關系的教授來論證定位,然後才請規劃師、建築師來研究如何體現這一定位。
有了明確的目標,再來研究如何達到這一目標,效果當然顯著。
2、城市文化環境的評價標准
城市文化環境由於內容綜合、涉及面廣,而有著多種評價標准。在這里,筆者從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這個角度,介紹一個實例:
《美國城市文化》在研究今後50年的環境與變化時,曾對世界16個城市進行了「城市適意度」的評比,共列出了23個評價項目,並將其歸納為3類:
(1)良好的自然條件及其利用,包括美麗的河流、湖泊、噴泉、大公園、林地樹叢,富有魅力的景觀、潔凈的空氣、適宜的氣溫等。
(2)良好的人工環境建設,包括傑出的建築物,清晰的城市平面,寬廣的林蔭大道(系統),美麗的廣場(群),街道的藝術,噴泉群,富有魅力的景觀等。
(3)豐富的文化傳統及設施,包括著名的博物館,富有盛名的學府,重要的、可見的歷史遺跡,眾多的圖書館、劇院,美麗的音樂廳,琳琅滿目的商店櫥窗,街道的藝術,可口的佳餚,大游樂場,多種參加遊憩的機會,多樣化的鄰里等。
上述評分標准並非非常完善和科學,但不無啟發。首先,城市要滿足多種多樣的生活要求,包括要有美好的公共空間。其次,城市要保護、利用和創造美的自然環境。再次,城市需要具有豐富的文化傳統和地方特色的建築環境。從中也可看到城市文化、城市文化環境、城市建築文化環境,每一個層次均具有廣泛的內容,同時它們之間又具有多麼密不可分的關系。建築文化環境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的確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3、城市文化環境的構成要素
主要有標志性建築、城市文化設施、街區、風景名勝和城市整體特徵等5個要素。
眾所周知,標志性建築(含城市雕塑)對於構成城市形象有著畫龍點睛的作用。羅丹曾說:「我們整個法國就包含在我們的大教堂中,如同整個希臘包含在帕提農神廟一樣」。絕大多數標志性建築都有著「三優」的共性:那就是優越的選點、優秀的設計和優美的環境,三者缺一不可。如紐約自由女神像,選點在紐約灣口,迎著從舊大陸到新大陸的航線方向;雕塑形象融聖母瑪麗婭、法國大革命女戰士與雕塑作者的慈母於一身;雕像挺立在海水環抱的綠島上,環境空靈優美。難怪她被譽為美國的象徵。有些名城採用大手筆,在一個區域、一座廣場、一條軸線上布置若干標志性建築,在形成建築藝術高潮的同時也集中、典型地體現了城市文化特徵。如巴黎從盧浮宮到德方斯大門的大軸線、華盛頓從國會山到阿林頓公墓的中心區、北京從永定門到景山的大軸線都是優秀的實例。
文化設施是營造城市文化環境必不可少的要素,在歐洲,以大劇院為中心的文化廣場比比皆是;在北美,更有近代的文化中心建築組群,突出了文化設施在城市中的多元功能和優美形象。在規劃布局時,一定要通過城市設計選好地段,與城市的幹道、廣場共同組成城市生活的熱點。如紐約在西城的貧民窟區建起了林肯中心,隨後在對面建起了公寓,沿街出現了商店餐館,貧民窟不復存在,這個區成了「不夜城」。而華盛頓其在風景優美的波特馬克河岸建起了肯尼迪中心,雖然建築本身也是一位名家的成功之作,但由於它對岸就是阿林頓國家公墓,處於政治性較強的地區,市民只能來看演出,別無其它活動。
《北京宣言》提出:「我們要用群體的觀念、城市觀念看建築」。不論是傳統的舊街區還是新建設的現代街區,都是展現城市文化的重要場景。現在許多城市開始認識到在舊城更新發展中,保護、保存傳統歷史文化街區是多麼重要的文化復興活動。它對於城市文脈的延續,對於民風民俗的展現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現代街區包括產業區、居住區、文教區和商業區,它們從不同的側面體現著現代城市文明的風采。住宅建築一般占城市建築的60%~70%,不論是居住環境還是建築形象,對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都具有很大的影響。近年來,我國沿海一些早期受西方文化影響較深的城市,現在為了城市大環境的協調,在恰當的地段建設了一些頗具西洋古典風格的建築,倒也合情合理。但一些內陸城市流行的「歐陸風」,則是不倫不類的文化錯位。西方人在追求自己文化的回歸,而中國人也跟著歸到人家老祖宗的門下,此風實不可長!
風景名勝自古以來就是城市文化的重要標志。我國許多城市都有命名「八景」「十景」的傳統作法。對於歷史文化名城,要保護、發掘、利用其風景名勝;對於新開發的城市,則需要從規劃之日起,有意識地打造自己時代的風景名勝。現在一些城市通過新聞媒體評選城市勝景,這是好事。但評選之後還需要擇優提高、擴大成果,把優中之優延續下去。這樣通過日積月累,也就積累了我們時代的「八景」「十景」。
保持和發揚城市的整體特色。自然特色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本底,人為建設是構成城市整體特徵的能動因素。兩者的結合則體現了城市文化的水平和特色。古今中外許多名城都十分注重城市與山水的關系。但由於不同的文化淵源,西方人好佔山頭,好入大水,發揮極至;中國人則好依山傍水取其「宛自天成」,而且前後左右都要有所照應。如何把握城市的整體特徵,可以簡單地概括為:城市性質定品位,城市規模定尺度,歷史文化見文野,自然環境凝風格。
4、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
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應是長效型的建設,而不是突擊式的裝潢。既要深謀遠慮,又需日積月累,在正確的文化取向、文化定位的前提下,有明確的戰略思想,有優秀的城市設計和實施方案,有切實的建設步驟,有特色的運作經營,可以做到「三、五年有一個小變化,十來年有一個大變化」,這個變化的標志往往是對上述幾個要素之中某一點的突破。對於變化,如今人們的認識已由激進轉為平和,那就是一座城市要有所變化,還應有所不變。「變得像紐約了」「變得不認識了」「世界大同」了,這決不是好現象。一個人不能六親不認,不能失去記憶,一座城市也是如此。
在這里,筆者想談談在城市文化環境的營造中經常會遇到的一個難題:是統一還是對比。統一是指事物的一致性,對比是指事物的差異性。在繪畫、雕塑、音樂、建築等藝術創作上都廣為運用這兩種手法。其實,在這二者之間並不存在什麼高低之分。「在對比中求統一,在統一中求變化」,這本是藝術創作的一個基本法則。而最後衡量和評價藝術效果的標准則是「和諧」。「和諧為美」這是古往今來的一條基本美學原則。現代美國建築大師路易斯·康就說:「形式含有系統間的和諧,是一種秩序的感受,也是一事物有別於其它事物的特徵所在」。1978年國際建協在《墨西哥宣言》中指出:「如今大多數建築師每每隻著眼於建築的形式,拘泥於其狹隘的技術—美學意義,越來越脫離真正的決策,這種現象值得注意。建築學的發展要考慮到全面的社會、政治背景,只有這樣,建築師才能作為專業人員參與所有層次的決策」,國際建協在《北京宣言》中指出:「職業的自由並不能降低建築師的社會責任感」。
20世紀後期,一些「前衛」的流派各持己見的現象在建築創作中也有反映:就是要打破和諧,就是要否定公認的原則,以「先鋒」「前衛」為先進的標志。我國有些同行在這些思想的影響下,對國外一些名作不求甚解,而對它們進行片面的頌揚。他們常常舉出艾菲爾鐵塔、貝聿銘的玻璃金字塔和華盛頓東館、蓬皮杜文化中心作為建築與環境不和諧而成功的佐證。艾菲爾鐵塔難道只是因為採用了鋼結構與環境形成強烈對比而成傑作?不然,因為它優美的曲線造型,羅馬風的大拱,乃至拱券口的鋼結構圖案都在與巴黎的建築傳統文化對話。1999年新年世界三大男高音的演唱會在艾菲爾鐵塔下舉行,音樂會的台口就採用了艾菲爾鐵塔的有細部花紋的拱門。這正說明艾菲爾鐵塔不是天外來客,而是歐洲傳統文化與工業化新技術的結晶。盧浮宮廣場上的玻璃金字塔,在這座利用傳統宮殿擴建而成的現代化博物館的建築空間中,僅僅是一個進入地下大廳的入口,也是地下大廳的玻璃屋頂。其尺度在這個大環境中僅是一個小品,其玻璃的透明質感並沒有阻擋人們觀賞盧浮宮的視線,應該說這是大統一中的小對比,無損總體環境的和諧。華盛頓的國家藝術館東館完全是一座全新的現代建築。它在環境上的成功首先在於其遵守了總體規劃的邊界條件和高度控制。東館、西館一今一古,卻有著一致的高度和水平輪廓線,並採用了出自同一石礦的灰色石材飾面。東館主入口向西,與西館的東門處在同一條軸線上。貝聿銘先生精心採用這些措施保證了東館這組獨具個性的建築與環境達到高度的和諧。對蓬皮杜文化中心的建築單體設計則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從巴黎舊城區的城市風貌上則不得不持否定的態度。1996年,中國建築學會代表團赴法進行學術交流,當法國接待官員介紹到巴黎城市如何注重統一諧調時,筆者曾以蓬皮杜文化中心向其請教。這位官員作了一個遺憾的表情並說:「蓬皮杜文化中心是以前批准建造的。按照我們新的POS(城市規劃規范)和1994年制定的大巴黎總體規劃,現在報批這個方案是通不過了」。由此可看出,不是外國存在的都是合理的,人家也在不斷總結經驗教訓。凡事還是以基本原理和實際效果來檢驗為好。
其實,在20世紀的最後十幾年,在城市設計和建築藝術上,基本原則的回歸已成為世界主流。在1999年召開的第20屆世界建築師大會上的兩個主題報告和所通過的《北京宣言》就是時代的強音。國內外大量城市建設的實踐反復證明了城市的統一性和建築的諧調性是有文化內涵的城市必不可少的品質。「和諧為美」這是一條永恆的美學原理。
『肆』 ***建設局(廳、部)的全稱是什麼 ***住房和城鄉建設局***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局
住房和城鄉建設局隸屬國家建設部,職能是規范城市規劃建設,城市管理和環境保護局隸屬國家環保廳,管理城市建設工程環境保護及自然生態保護等
『伍』 我國環境保護戰略方針中的「三同步」是指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
答案A
本題考查環境保護。「三同步」即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要同步規劃、同步實施、同步發展,做到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的統一。
『陸』 建設局下屬單位有哪些
建設局下屬單位包括建工處、環衛處、監督站、檔案館、交易中心、物業辦、市政處、開發辦等。
『柒』 【急】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
一、充分認識城市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工作面臨的新形勢
隨著城市人口增長、產業布局調整和規模擴大,環境容量受限,環境敏感程度增強。據對11個城市的調研統計,市、區(縣)兩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審批的城市建設項目佔到當年審批總量的60%以上,有的高達90%。隨著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的進步和城市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既希望政府加快水、電、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的步伐,也期待著改善居住條件和享受方便的餐飲、娛樂、醫療等服務,但由於項目的環境影響,多數居民不希望這些項目建在自己家附近,造成矛盾心理。目前,圍繞城市建設項目的投訴、信訪已佔環保投訴、信訪總數的60%~80%。有的還引發了群體性事件,備受社會關注。
近年來,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及其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圍繞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總要求,依據《環境影響評價法》、《建設項目環境保護管理條例》,結合當地實際,在健全法規制度、完善工作機制、依法科學審批、加強過程監管、推進公眾參與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城市建設項目環評管理工作呈現不斷加強和逐步規范的良好勢頭。但也存在法規不配套、規劃管理不嚴格、公眾參與不規范、監管不力等問題。因此,各級環保部門一定要充分認清城市建設項目環評管理面臨的新形勢,堅持依法科學審批,加強全過程監管,努力從源頭上防止環境污染和投訴糾紛。
二、嚴格執行環境影響評價和「三同時」制度
(一)扎實推進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地方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要主動向政府提出推進規劃環境影響評價的建議,在規劃的編制和控制中充分考慮環境因素,著力解決建設項目的合理布局問題,努力從決策源頭防止建設項目與環境功能交叉錯位。當前,應重點推動直轄市及設區的市級城市總體規劃、設區的市級以上城鎮體系規劃,以及城市垃圾處理、道路交通、房地產開發、輸變電工程等專項規劃的環境影響評價,著力解決城市建設項目的合理布局問題。對未列入規劃的建設項目,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原則上不受理其單個建設項目的環境影響評價文件。
(二)嚴格審批環境敏感城市建設項目。地方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在受理和審批城市建設項目環評文件中,必須嚴格按照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分類管理名錄和建設項目環境影響評價文件分級審批規定執行。對選址敏感、影響面大、群眾反應強烈的項目要嚴格把關、慎重審批。
1、嚴禁審批不符合法律法規規定,位於飲用水源保護區及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的核心區等環境敏感地區內的建設項目。
2、嚴格審批城市道路交通項目。對位於城市建成區的城市道路交通項目、涉及搬遷量大的其他交通類項目,在環評文件和批復中必須明確雜訊防護距離和落實雜訊污染防治措施。
3、嚴格審批各類房地產開發項目。對舊城區改造、新城區建設、大型房地產開發項目,必須科學論證項目的環境影響和選址的合理性,注意周邊環境問題對擬建項目的影響,在環評文件和批復中,明確要求房地產開發商在預售房時必須公示有關環評及環保驗收信息;在工業開發區、工業企業影響范圍內及可能危害群眾健康的區域內不得審批新、擴建居民住宅項目。
4、嚴格審批餐飲、娛樂業項目。應在環評文件和批復中,明確有餐飲門面功能的房地產項目必須修建專用公共煙道,劃定雜訊防護距離和落實污染防治措施。對項目的選址、煙道設置、排放口與敏感目標的間距等提出明確要求。
(三)加強對城市建設項目的全過程監管。對選址敏感的城市建設項目必須實行全過程管理,做到建設之前有審批、建設過程中有檢查、建成運行後有監督,切實防止和減少環境矛盾糾紛的發生。
1、加強建設期環境監管。發現施工雜訊、揚塵擾民等問題時,應及時提出整改要求,防止誘發矛盾糾紛。同時,要加強項目前期的現場監管,杜絕未經環評審批擅自開工建設問題發生。
2、嚴密組織試生產核查。將當地政府和建設單位在環評文件審批時承諾的拆遷安置、解決飲用水、建造隔聲屏等污染防治和環境保護措施等工作納入核查重點,對未全部落實和兌現的,各級環保部門一律不得批復同意其投入試生產。對未經批准擅自投入運行或生產的企業,必須依法進行查處。
3、嚴把竣工環保驗收關。將當地政府和建設單位在環評文件審批時承諾的與主體工程同步實施的污染防治設施、拆遷安置等工作納入建設項目竣工環保驗收內容,進行全面檢查核實,凡未落實到位的,一律不予通過驗收,並按有關規定進行嚴肅處理。房地產驗收批復中,應明確要求開發商在預售房時,必須將經環保部門確認的環境狀況評價結果進行公示。
三、完善適應城市建設項目環評管理的監管機制
(一)完善公眾參與工作。對布局在環境敏感區域內的建設項目(國家規定需要保密的項目除外)必須進行公示。通過上門走訪、聽取居委會意見和召開聽證會、座談會、協調會等多種形式,開展公眾參與,充分聽取公眾意見,減少後續矛盾。各地應當對變電站、垃圾壓縮站、公交站場、醫院等涉及公眾利益且編制報告表的項目的公眾參與工作進行細化,特別是通過細化和修訂公眾參與調查表,使得公眾參與調查能夠客觀反映公眾反對項目建設的原因,使環評管理有據可依。
(二)完善環境信息公開機制。各級環境保護行政主管部門應協同當地規劃管理部門,依法將城市建設規劃及其規劃環評中能夠公開的內容進行公開,建立城市建設規劃公眾參與平台,嚴格規劃管理,防止規劃頻繁調整變更形成選址不當,造成既成事實,帶來具體項目與環境功能要求相沖突,引發環境糾紛和投訴。對現已投入運行的垃圾焚燒發電、變電站進行全面調查和監測,收集相關實測數據,形成監測報告和分析報告。同事,適時將報告向公眾發布,在主要媒體開展科學知識普及和正面報道,用事實消除群眾的擔憂和疑慮。
(三)加強與有關部門的協調與配合。密切聯系規劃、建設、國土等部門,積極推進電網規劃、軌道交通規劃等專項規劃環評。加強與有關部門的聯系,及時掌握當地城市垃圾處理、道路交通、輸變電工程等重大市政基礎設施的建設情況和年度建設計劃,針對立項、規劃和驗收等環節的不同特點,細化有關環保的協辦審批要求,特別要明確對項目周邊的環境敏感目標實施有效控制的要求,提前介入,防患於未然。對擾民等污染問題,要及時提出整改要求,限期解決。
『捌』 如何處理城鄉建設中存在的環境の侍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和城市人口的膨脹,各種環境問題也日益突顯,空氣質量急劇下降、水資源污染與短缺、噪音污染等問題迫切需要解決。本文將淺析城市環境問題的現狀和治理對策。
2城市環境現狀
2.1空氣污染日益嚴重
煤炭作為我國的主要能源,被更加廣泛地應用於生產與生活當中,而煤炭在轉化成熱能的過程中,釋放出來的污染物極多,造成的大氣污染十分嚴重。大量污染物未被處理就被釋放到空氣中,使大氣PM2.5嚴重超標。再加上近年來 私家車數量的不斷增長,高排放汽車的大批投入使用,給大氣增添了不小的負擔。
2.2水資源的污染與短缺並存
城市人口不斷增加和城市工業的快速發展,用水量與日俱增,然而生活污水和工業廢水的排放也是非常驚人的,值得一提的是這些污水和廢水,許多都是未經處理而直接排到江河湖海中去,這就直接污染了江河水源。全國有36%的城市河段為劣5類水質,喪失使用功能。大型淡水湖泊(水庫)和城市湖泊水質普遍較差,75%以上的湖泊富營養化加劇,主要由氮、磷污染引起。由於城市人口的增多,人們的節水意識尚未形成,我國大約1/3的城市常年處於缺水狀態。
2.3綠地覆蓋率減少
城市寸土寸金,為提高居住率,高樓大廈如同雨後春筍拔地而起,而綠地面積則在日益減小。越來越多的綠地被開發利用成工廠、高樓、廣場等,城市綠地的多種環境功能正在逐步喪失,已經成為尖銳的環境問題。
2.4雜訊污染普遍存在。
建築施工噪音、工廠機器噪音、汽笛噪音等雜訊污染已經成為了我國4大污染之一,嚴重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健康。在我國,超過60%的人正遭受著噪音的騷擾。長期處於噪音之中的人們,極易引發耳鳴、耳聾等多種疾病,還容易精神緊張,情緒波動大。
3改善城市環境現狀的對策及方案
3.1全民普及環保觀念。
一直以來,人們都以經濟的發展速度來評判社會的進步程度,忽視了因不合理的經濟開發而導致的環境問題。筆者認為,環保意識能使公民從環境保護的角度來規范自己的行為,並對周圍與環境保護相悖的現象進行批評與指正。有關部門可以開展環保主題宣傳活動,讓環保意識深入更多城市居民的心中,讓他們明白人與環境的和諧發展才能最終形成經濟的快速、循環可持續發展。只有全面地、有深度地普及環保理念,才能使環保意識作為一種價值觀深入到城市居民心中,使他們能自主地為環境保護付出努力,甚至在自己的經濟利益與環境保護發生沖突時,能從長遠考慮,暫時放棄自己的經濟利益維護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只有這樣,城市居民才能主動地去評價與環境相關的人和事,在正確環保意識的引導下,明辨是非,然後來調整自己的行為,使其更符合環保理念。
隨著信息化時代的到來,普及環保理念的途徑也很多,有關部門可以通過網路、電視、報紙等載體將正確的環保思想傳遞給居民;也可以通過社區主題活動讓居民直接參與進去,將環保理念深入貫徹到居民心中。
3.2以環保理念為指導重新規劃城市發展目標
以往盲目擴大城市規模、增加城市人口的發展戰略,對環境造成的超額負擔已經日益突顯,所以新的城市規劃方案急待出台。城市是人口聚居的重地,特別是工業城市,有的產業結構不合理,高耗能高污染,所產生的廢水、廢氣、固體污染物都得不到及時的無毒無害處理就直接排放到空氣和河流中,造成了空氣、水源和土地的高度污染。對此類工業大城市,應該轉變其產業結構,將高污染的廠礦遷出大城市,並對其高污染進行根治,實現從傳統工業向生態工業的轉型。
由於各個城市的地理位置和經濟發展狀況各不相同,綜合環境因素和經濟發展需求,可以按層次、類別各有特點地制定相關的發展策略,確保城市建設和環境的和諧長遠發展,將城市進步、經濟發展、環境和諧三者完美統一起來。
3.3完善環境保護法案。
加強政府部門的環境監管力度,是實現城市環境保護的最根本保障。城市生態保護管理是政府部門通過有效的經濟、法律、技術監督、行政管理等措施,確保環境的可持續發展策略,目的是保護水資源、空氣資源和土地資源的合理及可持續利用。雖然環保意識是居民自覺保護環境的根本動力,但是政府部門的監管職責也不輕松,無規矩不能成方圓,只有合理規劃並正確實施這些正確的環保理念,才能使居民養成自覺環保的意識,最終形成一種生活習慣。有關監督部門可以定期公布環境質量,獎懲那些保護環境和危害環境的個人和企業,使環境保護事業更加透明與公正,獎罰分明才能激起更多的人從長遠利益考慮,規范自己的行為為環境保護出謀劃策、貢獻力量。
3.4增加綠地覆蓋率。
以水泥地為主的城市道路忽視了綠地的多種生態功能,綠樹青草不僅是天然氧吧,更是天然的空氣凈化器。一直以來,城市規劃和園林工人都在探索著用綠地來緩解工業和生活污染給環境帶來的負擔。隨著生態建設的呼聲越來越高,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生態學在歐洲形成並取得良好成效後,人們很清楚地認識到城市環境的重要性,要緩解城市的環境問題,必須轉變以經濟為主導的觀念,要改變將城市綠地作為景觀點綴的觀點,要重視綠地在提高空氣質量、維護城市生態系統和諧中的重要作用。綠色網路工程在歐洲盛行,並取得了良好效果,各國紛紛引進並普及。綠色網路就是通過綠化帶、綠色長廊等將城市的公園、公路綠化、社區綠化等串聯在一起,形成一個多樣、多效、有一定自我維護能力的生態系統,目的是促進城市和自然的和諧發展,將城市的代謝廢物通過最天然的方式消除掉,形成最環保的生態鏈。
3.5嚴格實行生活垃圾分類處理。
城市人口密度大,垃圾問題已經成為不容忽視的問題,我們通過調查發現,全國工業固體廢物年產生量達8.2億t,綜合利用率約46%;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產生量為1.4億t,達到無害化處理要求的不到10%;塑料包裝物和農膜導致的白色污染已蔓延全國各地。城市生活垃圾的數量是非常巨大的,這些垃圾多種多樣,可回收的、不可回收的、有污染的……都混雜在一起,被深夜忙碌的垃圾車送到郊外深埋或者直接傾倒進河裡。那些有污染的垃圾就造成了水源和土地的污染,那些可回收的垃圾也失去了再被利用的機會。環保專家建議,市民應該養成環保意識,從正確分類垃圾做起。有關垃圾分類,首先環保部門應該提前准備好分類用的垃圾桶,並明確標注可投入的垃圾名稱,也可提前在各個社區或者樓棟口張貼宣傳,提醒市民垃圾分類的重要性。其次,環保部門在清運垃圾之前也要對垃圾進行再次的分類和篩選,將可回收的垃圾回收以備被再次利用,將有污染的垃圾處理後再丟棄,以免造成環境污染事件的出現。
3.6改善能源結構,開發新能源
我國以煤炭為主要能源的能源結構,不科學的利用方式,給大氣環境造成了不小的負擔。筆者認為,進行技術更新,改善燃燒過程,是減少污染的一個重要途徑。通過改善燃燒過程,可以提高燃燒效率和降低有害氣體排放量。這就需要對舊鍋爐和其他燃燒設備進行技術更新。對汽車尾氣這類移動污染源應改進發動機和燃料,以提高熱機效率減少廢氣排放。通過技術更新,改善燃燒過程,一方面解決了污染問題,另一方面也節約了能源,提高了能源利用效率。開發和利用新能源,用清潔的氣體或液體燃料代替燃煤,可以顯著降低大氣中的降塵和飄塵。加緊對無污染燃料的研究,也可取得相似的效果。改變燃料構成直接解決了污染物產生的問題,是一種從根本上控制和防治大氣污染的辦法,對改善城市大氣質量,節約能源,方便人民生活等方面都有重大意義。太陽能、水能、風能、地熱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在生活和生產中已經開始運用,但是尚未替代煤炭的地位。以上新能源多為可再生性能源,在利用過程中不會產生化石能源開采中的環境問題,是比較清潔的燃料。新能源是人類今後較為理想的能源,盡管它們的開發利用還存在各種問題,但它們代表著能源發展的未來方向,也是治理傳統的煤炭燃料帶來的環境帶來壓力的最有效方法。
『玖』 城鄉建設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簡稱是什麼
城鄉建設環境與資源保護委員會簡稱是城環資委,一般是人大下面的。
『拾』 城市建設用地規劃後評價方法
一、城市規劃地質環境評估
城市規劃地質環境評估主要是指在城市規劃編制出來之後還沒有實施時或實施初期,針對城市現有規劃,對比城市地質環境的評價成果、圖件等,從符合環境地質規律的角度,指出城市現有規劃布局與城市目前地質環境的協調性、適宜性,為城市發展、規劃、建設和管理提出合理建議、措施或對策。這一觀念主要是針對在城市規劃編制過程中常常忽視了地質環境要素,或由於規劃專家不熟悉地質資料的現象提出的。
城市規劃地質環境評估可分為定量評估和定性評估,定量評估主要是指通過量化地質環境指標的綜合分析對規劃進行評估;定性評估是通過對規劃實施後可能造成的地質環境問題或由於地質環境條件不適宜可能造成的損失進行分析來對城市規劃進行評估。本書中的城市規劃地質環境評估主要指前者。
單從城市規劃與地質環境的適宜性考慮,基於地質環境的城市規劃評估是通過對地質環境要素和因子的綜合分析,進行基於城市建設不同功能目的的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將評價結果與城市規劃進行疊加比較,從而對城市建設用地規劃的合理性進行評估,並系統分析城市用地規劃中的功能布設與地質環境條件不相適宜的地方,分析指出不合理之處可能面臨的地質環境風險,並給出不同功能區的規劃調整建議。在此基礎上,進一步以各功能用地評價結果為母板,按照取優原則,給出基於地質環境評價的城市不同功能區優化布局建議,並繪制優化布局建議圖。
二、規劃地質環境評估區劃
《中國地質調查局標准》對於地質環境質量等級分區做出了統一規定,即分為地質環境質量好、較好、較差、差四級。但在實際評價過程中,通過對地質環境條件的分析,結合不同功能用地對地質環境條件的要求,在用於對城市規劃進行地質評估過程中,通常將城市地質環境質量分為以下五級。
Ⅰ類為好,是指地質環境條件優越,能夠很好地滿足該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質量要求、適合該功能區的建設。
Ⅱ類為較好,是指地質環境條件基本滿足建設該功能區的地質環境質量要求,簡單改善後可建設。
Ⅲ類為中等,是指地質環境條件一般,需採取一定工程措施整治後才可進行建設。
Ⅳ類為較差,是指地質環境條件較差,不滿足建設該功能用地的地質環境質量要求,或工程整治費用偏高,不適宜該功能區的建設。
Ⅴ類為差,是指地質環境條件差,不滿足該功能用地的地質環境質量要求,整治費用過高或無法保障地質安全穩定性,極不適宜該功能區的建設。
地質環境質量的等級劃分不是一成不變的,應根據評價區地質環境的復雜程度、制圖效果等進行綜合考慮。城市用地評價的結果主要以圖件形式給出,即對評價結果進行後處理並制圖輸出,圖件編制應在GIS支持下進行。
在整個城市規劃地質評估過程中,應解決的關鍵問題是:
1)如何將不同功能用地的地質環境評價結果與土地利用現狀、城市總體規劃進行綜合比較、分析整合。
2)將城市某種功能用地的地質環境質量評價分區圖與城市總體規劃圖進行比較,重點指出規劃中該功能用地布局不合理的區域,深入分析規劃區域內制約該功能用地建設的地質環境因素。某些制約因素對於城市規劃具有硬約束作用,例如,活動斷裂的分布、成災風險性很大的滑坡體等具有嚴重的危害性,城市不同功能用地的規劃布局應盡量避開這些區域;而還有一些制約因素對於城市規劃只有軟約束作用,例如,根據土壤地球化學特徵可劃分為程度不同的污染區,污染程度輕、生態環境良好的地區可規劃為旅遊綠化區和農作物種植區,污染嚴重區則可規劃為工業建設區或廢物堆放區等。
3)通過分析制約因素的影響程度,可對城市總體規劃提出基於地質環境角度的修改意見和建議,針對具有硬約束作用的地質環境因素,主要是地質災害的發育,可以通過對地質災害形成與發生機制、影響規模的分析,制定相應得城市防災規劃,其核心內容是在搞清城市災害性質及背景的基礎上,對城市環境治理及城市土地利用進行科學的控制;對於具有軟約束作用的地質環境因素,可採取一定的整治措施改善地質環境,使其適宜某種功能用地的建設,或是規劃為適宜該區域地質環境條件的功能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