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我國人均收入9470美元,什麼因素導致人民收入加快增長
8月29日,國家統計局發文稱,新中國成立70周年,隨著我國經濟總量的大幅提高,人均國民總收入(國民生產總值,簡稱: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據世界銀行統計,1962年,我國人均GNI只有70美元。2018年達到9470美元,增長了134.3倍。

物質在慢慢豐富,相信生活也能朝嚮往的方向發展。
㈡ 求休閑娛樂方式調查報告 社會實踐範文!
一、中小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改變了人們的娛樂休閑觀念
我們查詢了綿陽市近年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獲取了寶貴的資料,為調查打下了基礎。調查事實如下:
(一)綿陽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
2008年全市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穩定增長,人均達到8543元,比2007年增長5.1%,剔除居民消費價格上漲因素,增長1.6%。
(二)城鎮居民消費小幅增長,消費結構變化
2008年,全市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達到5000多元,比2007年增長3.2%,消費結構變化。
食品消費增幅較大,人均食品消費2032元,比上年增長5%。人均衣著支出511元,比上年增長3%。人均購買家庭設備及服務消費449元,較上年增長0.8%。醫療保健消費平穩,人均醫療保健支出323元,較上年增長0.6%,醫療保健支出連年猛增的勢頭得到抑制。
城鎮居民收入與消費水平不斷提高改變了人們的娛樂休閑觀念。人們的娛樂休閑方式從單一到多姿多彩。各種高新科技如雨後春筍般層出不窮,直接影響著人們的生活與娛樂休閑方式。
二、關於綿陽市涪城區城鎮居民娛樂休閑方式的調查
按年齡層次,在調查活動中我們分別調查了青年,中年,老年人三大人群的娛樂休閑方式。
(一)青年人之娛樂休閑方式
對青年人的娛樂休閑方式調查得知:以往「粗茶淡飯」,「勤儉節約」等美德觀念已逐漸淡化。許多青年人注重,「吃要有營養,穿要講樣式,玩要講多樣,用要講高檔」。而泡網吧,KTV,逛商場,吃快餐等提前消費,在當今社會給他們的家庭帶來了負擔。在調查中,我們反饋到的信息是:認為『符合現代生活方式』的佔42.6%,認為『不符合中國國情』的佔21.3%,認為助長好逸惡勞的佔7。2%,回答說不清的佔5.1%。這表明當今相當多的青年的娛樂方式和消費觀念已經發生了變化,有42.6%的人嚮往「四講」的生活方式。但對「四講」的生活方式持懷疑和否定態度的人數高達52.4%。
在調查過程中,我們發現青年人的娛樂休閑方式主要包括:上網,閱讀,KTV,逛街,公園,看電影,而品嘗美食亦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娛樂休閑方式。
(二)中年之娛樂休閑方式
中年人如今在社會中扮演著中流砥柱的角色,他們日夜操勞,辛勤工作。下有嗷嗷待哺的孩子,上有年過半百的父母,可謂是最辛勞亦是壓力最大的人群。
這一人群的娛樂休閑方式也正悄悄發生著變化。大體情況如下:在十年前,大約80%的人,娛樂休閑方式,只是去公園,看電影,僅僅只有簡單的物質享受,總體表現為消費水平較低,娛樂休閑方式單一,每月500-800元收入。消費目的也是簡單的朋友聚會,家人團聚。而有10%的人,消費水平就更低,娛樂方式更單一。另外10%左右的人的消費水平已達到1000-1500元,娛樂休閑方式多樣化,健身房,美容館是他們的必去場所。而在十年後的今天,同樣是這些人,他們的收入已提高到2500元左右。80%的人消費水平已達到2000-2500元每月。娛樂方式也是各種各樣:上網,逛商場,看電影,逛公園,去美容院,健身房,茶館。而10%的人消費水平已經達到了3000-3500元每月,他們的消費開銷已包括外出旅遊,買車養房了。而不能忽略的問題是仍然有10%的人處於低收入低消費,根本沒有娛樂方式或是娛樂方式單一的狀態。這也是未來我們國家,整個社會所面臨的問題。
綜合上述,這些數據反應了綿陽市城鎮居民的娛樂休閑方式,其中主要是:上網,逛商場,看電影,逛公園,去美容院,健身房,茶館,旅遊,買車。
值得肯定的是,人民的娛樂休閑方式日益豐富,生活質量水平也日益提高。
(三)老年人之休閑娛樂方式
調查中我們發現,老人的休閑娛樂方式主要有:逛公園,讀書,看報,打麻將,去老年活動中心等。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有80%的老人會外出旅遊,其中20%的是每月均去一次,40%是三個月一次,40%是每年一次。而另外的20%的老人會因為身體不方便或是家庭其他原因,不外出旅行。老年人對現在的生活方式90%覺得很滿意,10%覺得有待改進。這些數字都是喜人的。
在此次調查中發現,老人們在20甚至30年前幾乎都回答根本沒有時間娛樂,沒有娛樂休閑方式。他們都說,那時的他們如同牛,只知道幹活,工作,沒有時間想其他的事情。而如今,他們都很悠閑,有自己的娛樂休閑方式,跳跳舞,散散步,活動活動筋骨,偶爾外出旅遊,這生活是真的很好啊。
綜上所述,綿陽市老人的娛樂休閑方式雖然是很簡單的,但卻使他們感到很滿足,很幸福。
三、關於綿陽市城鎮居民娛樂休閑方式存在問題及其解決方法
就總的趨勢來說,中小城鎮居民的娛樂休閑方式日趨豐富,較以前有了明顯的改善。值得一提的是,在改善的同時,也出現了一定的問題和弊端,主要表現在盲目消費和超前消費。主要表現在青年人群中,給家庭帶來了過重的負擔,給社會帶來的影響也是不容小視的。對於青年人,首先應該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關,懂得怎樣消費,怎樣面對這個豐富的物質世界。從儉朴的生活中體會到生命的真諦。對於中,老年人群我們則應該豐富他們的娛樂休閑方式,完善娛樂設施。以社區為單位開展有意義的活動,完滿人們的生活
黃金假日,朋友聚會、家庭出遊都是消費者選擇放鬆身心的娛樂方式。根據100度享樂網調查數據顯示,迪廳以其強勁的動感音樂及可以自由舞動的快感,贏得更多年輕人的喜愛,以其28.4%的選擇比例榮登娛樂場所榜首,緊隨其後的是酒吧和歌廳。國慶期間,由於長假的原因,年輕人更傾向於徹夜狂歡,釋放壓力,但100享樂網生活消費顧問提醒年輕消費者,良好的生活習慣是身體健康的重要保證,適當的放鬆有助於恢復體能,但過度的狂歡容易導致睡眠不足,體制下降,抵抗力缺乏等亞健康狀態,為了保證身體健康及節後正常工作,請大家注意休息。
娛樂場所消費費用較高,但由於經濟危機、失業等社會影響,消費者對於娛樂的花銷更為理性,偏向於物有所值的花費項目。100度享樂網調查數據顯示,國慶八天長假,六成消費者在娛樂方面的費用支出,可接受的范圍在1000元以下。
暑期促銷的喧囂方才停歇,「十一」國慶黃金周消費熱潮已蓄勢待發。「假日經濟」已成為商家與消費者集中交易的時期,其消費力度呈「井噴」現象。2009年中國國慶消費已形成較為成熟的消費習慣,人們在外出旅遊、探親訪友、聚會用餐等傳統項目外,逐漸將注意力轉向服飾、美容、電子產品及大宗商品購買等方面。同時由於旅遊市場的火熱帶動了日常消費品的購買慾望。
此次國慶也呈現出雙節消費疊加的現象,作為中國人非常重視的傳統節日,中秋節前將會引爆日用消費熱潮,超市、商場、餐飲企業將因此受惠。 隨後在國慶長假期間,由旅遊、娛樂市場的帶動,日用消費品市場將持續形成購銷兩旺局面。100度享樂網生活消費顧問提醒廣大消費者,國慶假期中,無論是購物、旅遊還是休閑娛樂,都離不開消費者的謹慎選擇和理智規劃,在選擇各項服務產品中,要謹防假冒偽劣產品,遇到糾紛需以合法途徑解決,同時,在歡度節日時,也要合理安排好娛樂時間,保持充足睡眠,注意飲食衛生,輕松愉悅的享受節日里的美好時光。
㈢ 某城區為研究城鎮居民月家庭人均生活費支出和月人均收入的相關關系,隨機抽取10戶進行調查,其結果如下:
(1)根據已知表格中的數據可得家庭人均生活費支出和月人均收入的散點圖如內下所示:
㈣ 關於新中國成立60周年的社會調查報告
一、湖南民生的基本狀況
(一)經濟持續增長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長
1、經濟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1979―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4年保持在11%以上。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達到9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4.4%,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1.45億元,增長 4.6%;第二產業增加值3901.16億元,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3632.39億元,增長14.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省人均生產總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長109%,翻了一番。全省財政總收入1119.31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3.18億元,增長26.2%。企業效益明顯提高。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459.56億元,比上年增長70.1%,加快26個百分點。
2、就業形勢較好。近年來,湖南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安置、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工作。2003-2006年,全省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26.6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9.61萬人,年均分別增長11.1%和2.0%。2006年,全省職工工資總額715.23億元,比2002年增長56.0%。2007年末全省就業勞動力3883.41萬人,增長2.1%。全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1480.89萬人,增長2.5%;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5.01萬人,比上年增長3.9%; 3.09萬戶城鎮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實現了一人就業。
3、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54元,比1978年的323.9元增長5.1倍,平均每年增長6.5%。其中2001―2007年,年均增長達到9.3%。
從1978年到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42.6元增加到3904.3元,增長了27倍多,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4.6倍,實際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布四個「一號文件」,增加了對農業、農村及農民的支持扶植力度,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不僅因發展生產、外出務工增加了收入,政策性補貼也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加上農產品價格在這一階段大幅提升,使得農民收入增長較快。2004年到2007年4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7.8%。
(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出現新的變化
1、消費水平逐年提高。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深化,湖南省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8990.72元和3377.3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1%和12.1%。與1978年相比,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加了8701.16元和3237.31元,分別增長30倍和23.1倍,扣除價格因素,平均每年實際增長5.5%和4.8%。
2、消費結構逐步升級。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990.72元,比上年增長10.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衣著和食品支出分別增長17.4%、17.2%和13.8%。城鎮居民消費已從生存型的溫飽消費逐步向享受型的消費發展,恩格爾系數迅速下降,服務性消費支出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3377.38元,比上年增加364.33元,增長12.1%。其中,食品、衣著和居住分別增長14.5%、17.5%和20.8%。受豬肉等主要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全省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有所上升。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9.6%,分別比上年提高1.2個和1.0個百分點。
3、居住條件繼續改善。1998年房改以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取消了延續幾十年的實物性、福利性分房制度,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全面實施,給城鎮居民住房消費帶來了重大轉變,購房和居住支出已成為居民家庭主要的一次性大筆支出。住房消費成了家庭的重大消費之一。調查表明,2007年在商品房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湖南省城鎮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進一步提高,達90.7%,比上年提高了3.98 個百分點。其中人均商品房的比重由上年的21.4%上升到了25.8%。城鎮居民住房消費增加,居住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建築面積達到 34.71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49平方米,增長18.8%;人均居住面積28.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居民住房從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步向寬敞舒適轉變。許多家庭做到了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隨著居住面積的增加,住房條件的改善,居住舒適度越來越高。許多家庭空調、水電、供氣等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環境更加優雅、舒適。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飲用水的情況進一步改善,飲水以礦泉水和純凈水為主的居民比重由上年的15.2%提高到了18.3%;擁有獨用自來水的居民家庭普及率已達99.5%。從居民家庭的衛生、取暖設備來看,有廁所浴室的家庭比重達到了85.1%,比上年提高了16.5個百分點;有41.3%的居民家庭用暖氣和空調取暖。從炊用燃料使用情況來看,有69 %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煤氣和液化石油氣,使用煤和其它燃料的居戶比重比上年明顯減少。居民水、電、燃氣的開支也逐年增長。2007年湖南省城鎮居民人均水、電、燃料及其他支出573.24元,比上年增長2%。
2007年湖南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08.33元,比上年增加40.39元,增長20.8%。居住支出增長,主要是由於購、建住房和裝飾裝修生活用房以及生活用水用電支出增加較多。其中,購買建築生活用房材料支出人均154.92元,增加23.49元,增長17.9%;購買裝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人均49.19元,增加13.5元,增長38.9%;購買生活用水用電支出人均53.11元,增加9.07元,增長20.6%。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0.18平方米,增長2.3%。農民在居住面積得到滿足以後,主要是轉而改善住房質量,裝修住房的多了,改善和增加住房設施的多了。有5%的農民家庭有了冷暖空調,有40%的家庭安裝了有線電視網,農村居民年末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話機61.4部,行動電話機75.6部。
4、家庭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數字表明,城鎮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新興家用耐用品如行動電話、電腦、空調、平板電視等,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消費」熱點。但農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費總是落在城鎮居民之後。如39.44%的城鎮居民家庭有電腦,農村居民僅為0.96%;城鎮居民家一戶有3-4台空調較普遍,農村僅3.3%的農家有空調;在農民家裡換上了大彩電的同時,許多城鎮居民家庭換上了高清晰的液晶電視機、等離子電視機。城鎮居民幾乎家家有洗衣機、電冰箱,農村每百戶僅有洗衣機29.76台、電冰箱16.54台。城鎮26.27%家庭用上了家庭網路,農村鄉鎮才開始起步。城鎮不少中小學生都有手機,農村電話機和行動電話從無到有,分別達到60.32部和64.73部。城鎮居民盼汽車,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2.1台家用汽車;農村居民則買摩托,每百戶農戶擁有摩托車33.05輛,比1996年增長10.9倍。
(三)城鄉教育條件逐步改善,義務教育取得實質性突破
1、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快速增長。據2006年人口抽樣調查,在全省總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佔5.1%,比2000年提高1.8個百分點;平均每十萬人中,擁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由2000年的2926人增加到4732人,增長61.7%。
2、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全省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佔14.5%,比2000年提高1.8個百分點;平均每十萬人中,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11177人增加到12982人,增長16.2 %。
3、義務教育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全省已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任務,所有縣級行政區均通過「普九」驗收,人口覆蓋率達100%。全省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佔42.6%,比2000年提升2.1個百分點。
(四)「病有所醫」的目標正逐步實現
1、城鎮職工醫療基本能得到保障。2007年末,全省城鎮職工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620.50萬人,比增長10.7%。其中,在職職工438.62萬人,退休人員181.95萬人。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從點到面逐步鋪開。從2003年開始,湖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長沙縣、華容縣、桂陽縣、漣源市、花垣縣等5個縣(市)進行試點,2004年、2006年、2007年分別增加了3個、29個和56個試點縣(市)。據統計,2007年,全省共籌集到位資金19.92億元,比2006年增長133.3%,其中各級財政補助15.98億元(中央8.1億元、省級5.02億元、市縣級2.86億元),參合農民個人繳費3.94億元。2007年,全省總共補助902.21萬人次,補助支出16.91億元,人均住院補助719.79元,較2006年增加34.54元。通過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就醫難問題。85.8%的參合農民選擇在縣、鄉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就醫;73.75%的參合農民住院補助資金流向縣、鄉兩級定點醫療機構,有效地拉動了農村衛生服務需求,形成了農村衛生醫療體系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
3、開展了城鎮非從業人員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到2008年1月份,長沙、常德、湘潭三市的非從業人員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就已經達到了120萬人。
(五)社會保障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1、城鎮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56.61萬人,比上年增長2.7%;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80.30萬人,增長9.2%;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88.00萬人,增長0.4%;參加醫療保險人數620.50萬人,增長10.7%;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7.61萬人,下降23.1%。全年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156.20億元,增長18.9%;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61億元,增長13.0%。
2、農民工工資支付基本得到保障。為維護農民工利益,自2004年以來,湖南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建築行業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截至2008年初,全省已經建立保障金專戶3000餘戶,累計存入保障金近18億元,已支付農民工工資近15億元,解決了大規模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3、開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1996年湖南省就開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當時只停留在對農村特困戶的定額救助上。2000年以來,有條件的地方開始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全省122個縣(市、區)和16個非行政區全部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據財政廳數據顯示,2007年,全省共籌集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23.4億元,比上年增加4.17億元,增長22%;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1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保障了城鄉低保家庭和農村五保戶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省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134萬人,月人均補差96元,農村低保月平均保障110萬人,月人均補差30元。
4、社會福利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省財政投入5740萬元,其中預算安排500萬元、福彩公益金安排5240萬元,支持全省285所敬老院的改擴建工作。
5、慈善事業和商業保險事業發展加快。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湖南省慈善組織逐漸壯大,到2006年底,全省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各類民間組織已發展到11973家,其中基金會66家,慈善會81家,紅十字組織3761個,社會救助接受站(點)1600個,「慈善超市」、「愛心超市」285家,初步形成了社會捐助服務網路,慈善組織的自身建設不斷增強,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為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
商業保險發展較快。2007年,湖南省保險保費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0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6.2%,為近五年最高增幅。其中,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47.82億元,增長42.8%;壽險保險保費收入135.73億元,增長37.8%;健康險保險保費收入10.61億元,增長10.4%;意外險保險保費收入7.14億元,增長14.9%。
㈤ 關於洛陽的假期社會調查報告!!急急急!!!給高分!!!
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寫這個題材比較合乎時政。
改革開放的成就調查報告
作者:3518宿舍(2003-2004年) 轉貼自:3518宿舍 點擊數:268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㈥ 某城區為研究城鎮居民月家庭人均生活費支出和月人均收入的相關關系,隨機抽取10戶進行調查,其結果如下:
解:作復出散點分布制圖(如下圖所示), =850.604(元),故預測月人均收入分別為1100元和1200元的兩家庭的月人均生活費分別為781.614元和850.604元。 |
㈦ 急,請幫我想想這篇調查報告怎麼寫(1000字,初中)!!
這只能是由你自己寫
㈧ 改革開放三十年社會調查報告
改革開放二十年來,全市人民在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下,認真貫徹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 各項路線、方針和政策,抓住機遇,深化改革,團結奮進,振興新鄉,加快全市改革步伐,促進了全市工業、農業、建築業交通運輸郵電業,商業飲食服務業、財政金融保險業、文教衛生、社會科技等方面的全面發展。改革的 深入發展,推動了全市國民經濟的增長,各項社會事業的發展和城鄉人民生活的提高和改善。實踐證明,改革開放二十年是全市經濟發展最快,人民得到的 實惠最多的歷史時期。
一、國民經濟持續增長、綜合實力不斷增強
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的發展,促進了經濟的 增長和綜合經濟實力的增強。據統計,1997年全市國內生產總值已達246.97億元,比1978年增長8.1倍,平均每年遞增11.7%增長.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63.48億元,增長4.7倍,年均遞增8.4%,第二產業增加值101.97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工業增加值90.35億元,增長10.4倍,年均遞增13.1%,第三產業增加值81.52億元,增長10.8倍,年均遞增13.3%。
二、農村經濟全面發展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農村推行了以家庭為主的聯產承包責任制。責任制的推行,極大地調動了廣大農民的積極性,使農村經濟由單一的農業生產發展為農林牧漁業全面發展,農工建運商服綜合經營的新局面。據統計,1997年全市糧食總產已達283.4萬噸,增長106.7%,年均遞增3.9%,棉花總產3.3萬噸,增長81.3%,年均遞增3.2%,油料總產18.6萬噸,增長23.16倍,年均遞增18.2%.
大力發展畜牧業,加快農村經濟發展步伐。畜牧業是促進農村經濟增長,增加農民收入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開放以來,廣大農民為滿足城鄉居民不斷增長的 物質文化的需要,滿足市場,保障供應,大力發展畜牧養殖業成效顯著。據統計,1997年全市大畜牧存欄67.09萬頭,增長108.4%,年均遞增3.9%,生豬存欄148.77萬頭,增長53.7%,年均遞增2.3%.肉類總產22.79萬噸,增長6.33倍,年均遞增11.1%.其中豬牛羊肉18.67萬噸.增長5.35倍,年均遞增10.2%。同時山羊存欄和家禽存欄,也有較快的發展,大幅度的增長。
三、工業生產為國民經濟增長發揮了重要作用
工業生產經過二十年的改革,挖潛和改造,充分發揮了工業生產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為全市經濟發展起到了主導作用。據統計,1997年,全市全部工業總產值326.497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0%.在工業總產值中,鄉及鄉以上工業總產值205.48億元,增長10.2倍,年均遞增13.0%.其中輕工業產值91.38億元,遞增14.3倍,年均遞增15.0%,重工業產值112.3億元,增長21.6倍,年均遞增17.6%.從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工業生產的總體情況看,發展是快的,形式是好的。但是,由於受市場、資金和產業結構的影響,使1997年全市工業生產出現前所未有的下滑方面。面對市場,我們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要在黨的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高舉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偉大旗幟,加快企業改制,搞好企業的改組和組建,要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通過改制,使全市工業企業增強新的活力,煥發新的生機,展現新的面貌,跨入新的世紀。
四、交通運輸郵電業發展迅速
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和社會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使全市交通運輸郵電業多種經營蓬勃發展。據統計表明,全市旅客周轉量已從1978年的32606萬人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140447萬人公里,增長3.31倍,年均遞增8.0%,貨物周轉量已有1978年的11421萬噸公里增加到1997年的697163萬噸公里,增長60倍,年均遞增24.2%.郵電業務總量46415萬門,增長123.8倍,年遞增28.9%,局用電話交換機總容量39.07萬門,增長71.4倍,年遞增25.3%.電話機年末擁有量24.74萬部,增長21.7倍,年均遞增17.9%。
五、社會不斷發展,市場更加活躍
市場經濟的建立,推動了市場經濟的發展。物質的豐富,經營方式的靈活多樣,活躍了市場,滿足了不同層次的需要。據統計,1997年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已達83.59億元,增長14.3倍,年均遞增15.4%.按所有制性質劃分:國有經濟25.19億元,增長8.23倍,年均遞增12.4%,集體經濟16.29億元,增長4.97倍,年均9.9%,其它經濟42.10億元,增長100%。由此可見其他經濟(包括個體、合作和股份等)在三種經濟類型中佔有較大的比重。特別是個體經濟的大量涌現,不僅活躍了,也方便了群眾,為促進全市商品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也為下崗職工實現再就業開辟了新的就業門路。
六、對外開放步伐加快,外商投資逐年增多
對外開放步伐的加快,是全市對外經濟有了長足的發展。據統計,截至1997年底全市進出口總值為11050萬美元,其中:出口總值9730萬美元,比1990年增長1080倍,年均遞增171.3%,進口總值132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6216完美元,比1986年增長344.3倍,年均遞增70.1%.出口創匯2948萬美元,完成銷售收入39億元,實現利稅6億元.其中:入庫稅金2.84億元.對外經濟發展速度的加快,不僅為全市經濟發展注入新的活力,同時也是全市經濟發展的新的經濟增長點。
七、文教衛生事業穩中求進
文教衛生事業的不斷發展,使全市教育普及,衛生機構人員增多。據統計,1997年全市小學在校學生達71.79萬人,增長17.1%,年均遞增0.8%,普通中學在校學生28.42萬人,減少3.3%,中等專業在校學生1.27萬人,增長9.58倍,年均遞增13.2%,普通高校在校學生1.45萬人,增長3.26倍,年均遞增7.9%.衛生機構床位14717張,增長106.4%,年均遞增3.9%,衛生機構人員2.01萬人,遞增1.6倍,年均遞增5.2%,醫生7003人,增長75.6%,年均遞增3.0%.
八、固定資產投資逐年增多
經濟的發展,推動了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增長.據統計,1997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52.82億元,增長26.51倍,年均遞增19.1%.按經濟類型劃分:國有投資15.42億元,增長27倍,年均遞增19.2%,城鄉個人投資14.35億元,增長15.88倍,年均遞增16.0%。從投資情況來看,二十年來得發展變化是大的發展速度是快的。形式比較樂觀。但是,應該看到每年投資的多少與經濟發展密切相關,由於1997年工業生產的下滑,不僅影響了全市經濟的增長,同時也直接影響投資的增長。
九、財政金融是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
財政金融是反映全市經濟效益和促進全市經濟發展的基礎。相互依賴,相互促進。據統計,1997年全市財政收入為11.49億元,增長5.46倍,年均遞增10.3%,財政支出15.11億元,增長10.1倍,年均遞增13.5%.國家銀行各項存款155.91億元,增長63.96倍,年均遞增24.6%,國家銀行貸款143.29億元,增長17.18倍,年均遞增16.5%,城鄉居民儲蓄存款159.13億元,增長208.4倍,年均遞增32.5%。
十、城鄉居民,城鎮職工收入增多,生活水平明顯提高
社會經濟的發展,使城鄉居民和城鎮職工生活水平明顯提高。據統計,1997年全市農民人均純收入已達2154元,增長11.24倍,年均遞增14.1%,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4721元,增長12.8倍,年均遞增14.8%.城鎮職工人數56.7%萬人,增長82.9%,年均遞增3.2%.城鎮職工工資5179元,增長7.46倍,年均遞增11.9%。
回顧改革開放二十年,全市社會經濟取得了偉大的成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但是,在經濟體制改革和市場經濟條件下,還存在著農業基礎薄弱,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差,工業生產下滑,一些企業的停產或半停產,造成下崗人員增多,就業與在就業壓力加大等問題。在目前情況下,既面臨著機遇,也面臨著挑戰,新的矛盾和新的問題還很多。因此,我們要在十五大精神的指引下,抓住當前的有利時機,加快企業改制和經營機制的轉換,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以市場為導向,加大企業的改革力度,加快企業改制的步伐,適應兩個轉變,促進全市經濟發展,實現第二次創業,開創全市社會、經濟和科技發展的新局面。
城鄉人民生活全面提高
城鄉人民生活擺脫「貧困」,普遍實現「溫飽」,正向「小康」邁進。20年來,我市城鄉居民生活發生了歷史性變化,居民收大幅度提高,消費支出同步增長,消費水平和消費質量明顯改善。
1、城鄉居民收入在經濟發展中快速增加。改革開放以來,職工平均工資由1978年的526元增加到97年的5044元,20年間增長了8.6倍。城市居民收入增長加快,據抽樣調查資料顯示,97年市區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4385元,比90年代初期增長2.2倍,平均每年以18%速度遞增,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978年的51元增加到1997年的2070元。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為生活的改善提供了物質基礎。
2、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生活質量明顯改善。20年來,多數居民生活水平已達溫飽,部分家庭已邁進「小康」,主要表現為:居民消費水平提高,消費結構不斷變化,已比較注重發展資料和享受資料的消費。97年,市區居民人均消費水平已達3080元,是90年的2.5倍,每年增長14%,農民的生活也有很大提高。經濟的發展,社會的進步,收入的增加,推動著人們消費觀念和消費習慣的改變,引起了消費結構和消費行為的變化,帶來了生活質量的提高,吃、穿、住、用、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
吃的方面,居民由量的滿足向質的方面提高,居民飲食結構發生了質的變化,並趨於優化。據國家統計局今年四月份發布的信息,我國商品已告別短缺,進入物質資料相對豐富的年代,七、八十年代「吃糧憑供應,副食要票證」的狀況一去不復返了,人們的生活消費總量增加,97年城市居民人均消費豬牛羊肉30.5公斤,糧食9.2公斤,作為主食的精米細面占糧食消費比重由90年的80.1%上升到97年的99.1%,提高19個百分點,人均消費鮮蛋17.5公斤、魚12.9公斤、鮮奶1.7公斤、干鮮瓜果59.8公斤,分別比90年增長率加10.1公斤、4.1公斤、1公斤、13.8公斤。
穿的方面,居民穿著向「成衣化」、「多樣化」和「個性化」方向發展,改革開放20年來,社會生活中人們印象最深刻、最直觀、最生動的變化莫過於衣著服飾的變化。十幾年前,人們服裝主要以「灰白」、「軍綠」為格調,樣式陳舊。可如今,居民穿著成衣化大大提高,97年市區民民人均購買成衣6.6件,比90年增加4.5件。
住的方面,住房成套率明顯提高,居室環境大為改善。隨著城市住房制度的改革,城市住房建設速度的加快,一批「安居房」、「解困房」和居民小區相繼建成,居民住房條件明顯改善。97年底,市區住樓房戶數已達73%,城市人均居住面積7.44平方米,住樓人數占總人口比重為72%,百戶居民擁有單元式配套住宅達65戶,擁有單元式的已佔總人口比重為63.9%,截止97年底,農村人均住房面積為19.6平方米,93.7%為磚木、鋼筋混凝土結構。
居民日常耐用消費品由「實用型」向「享受型」方向發展。手錶、縫紉機、自行車,這個在六、七十年代曾代表富有標志的「老三件」,曾經是多少人的嚮往和夢寐以求,並且成為人們追求的奢侈品,時過境遷,居民家庭的耐用品演繹了兩次更新換代。80年代的彩電、冰箱、洗衣機「新三件」取代了「老三件」,如今電話、空調、音響又取代了「新三件」。
居民在日用消費品上呈現出「跳躍式」發展態勢,據抽樣調查,97年底我市城市百戶居民擁有洗衣機87台,電冰箱77台,彩色電視機99台、空調器8台,淋浴器21個,錄相機25台,電話65部,農村百戶農民擁有洗衣機13.5台,電冰箱7台,摩托車4.6部,電視機102台,錄音機24台,音響6套,燃氣具4.3套。
改革開放以來,我市認真實施「科教興市」戰略,科技隊伍不斷擴大,科技成果碩果累累。截止97年底,市屬企事業單位共有科技人員41700人,具有中級職稱的15000人。我市還以科技為先導,抓好「科技興企」,在企業開展了創建科技先導型企業活動,加強對大中型企業技術開發的指導,科技進步對工業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由1994年的33.6%提高到97年的44.2%。
穿戴習俗
清代男留發辮,女裹「金蓮」。服式一般為大襟布紐,袖口褲腳寬大。男的冬日多數穿長衫,夏著短服,戴八棱(瓜皮)帽工紗帽,少數老人戴風兜。秀才舉人有「藍衫頂戴」作禮服。女衣長過膝,有的襟邊袖口飾以帶狀紗織花邊,俗稱「欄桿」。未婚女梳辮子,已婚女梳發髻,中老年婦女則系包頭或縐紗。
辛亥革命後,男去發辮,剃光頭或留短發。女解纏足,青年婦女漸興短發。穿戴隨之漸變。男性公教人員多數穿中山裝(小翻領,上下各兩個明袋)。學生多穿學生裝(無翻領,左胸與腰兩側各一暗袋)。還有軍便裝,工人裝,也為廣大青年普通衣著,富家婦女和女生多穿旗袍,農民衣式沿舊無大變化。舊時勞動群眾衣著主要是蔽體保暖,很少講究款式美觀。
五十年代,中青年婦女曾一度風行列寧裝、大翻領、雙排紐、腰兩側斜插袋,並束布腰帶。六十年代,一度受「紅衛兵」穿著影響,普遍喜穿綠軍裝。改革開放以來,衣著講究美觀、舒適,款式繁多且變化快。以往注重服飾厚實耐穿的觀念,遂嬗變為追求衣著新穎雅觀,部分高收入階層的婦女日就華麗。黃金項鏈、腳手鐲,以至袒肩露胸的上衣和超短裙,已在部分青年女子身上出現。
㈨ 求一篇 關於建國60周年人民生活變化的調查報告
一、湖南民生的基本狀況
(一)經濟持續增長促進就業增加、居民收入增長
1、經濟持續增長。改革開放以來,全省經濟保持了較快的增長。1979―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年均增長9.3%。特別是2004年以來連續4年保持在11%以上。2007年,全省生產總值突破9000億元,達到9145億元,比上年增長14.4%,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的最高增幅。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611.45億元,增長 4.6%;第二產業增加值3901.16億元,增長18.6%;第三產業增加值3632.39億元,增長14.4%。按常住人口計算,全省人均生產總值14405元,比2000年增長109%,翻了一番。全省財政總收入1119.31億元,比上年增長25.2%。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03.18億元,增長26.2%。企業效益明顯提高。全省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盈虧相抵後實現利潤459.56億元,比上年增長70.1%,加快26個百分點.
2、就業形勢較好。近年來,湖南堅持把擴大就業作為發展的重要目標,實施積極的就業政策,統籌做好高校畢業生、復員轉業軍人安置、城鎮新增勞動力和農村富餘勞動力就業工作。2003-2006年,全省城鎮累計新增就業226.64萬人,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119.61萬人,年均分別增長11.1%和2.0%。2006年,全省職工工資總額715.23億元,比2002年增長56.0%。2007年末全省就業勞動力3883.41萬人,增長2.1%。全年農村外出務工人員達1480.89萬人,增長2.5%;全年城鎮新增就業人員65.01萬人,比上年增長3.9%; 3.09萬戶城鎮零就業家庭每戶至少實現了一人就業。
3、居民收入增長較快。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93.54元,比1978年的323.9元增長5.1倍,平均每年增長6.5%。其中2001―2007年,年均增長達到9.3%。
從1978年到2007年,全省農民人均純收入由142.6元增加到3904.3元,增長了27倍多,扣除物價因素,實際增長4.6倍,實際年均增長速度達到6.1%。特別是2004年以來,中央連續發布四個「一號文件」,增加了對農業、農村及農民的支持扶植力度,調動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農民不僅因發展生產、外出務工增加了收入,政策性補貼也直接增加了農民的收入,加上農產品價格在這一階段大幅提升,使得農民收入增長較快。2004年到2007年4年平均增長速度達到7.8%。
(二)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消費結構出現新的變化
1、消費水平逐年提高。隨著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斷提高和改革的不斷深化,湖南省城鄉居民消費支出水平一年比一年提高。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和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支出為8990.72元和3377.38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0.1%和12.1%。與1978年相比,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加了8701.16元和3237.31元,分別增長30倍和23.1倍,扣除價格因素,平均每年實際增長5.5%和4.8%。
2、消費結構逐步升級。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人均消費性支出8990.72元,比上年增長10.1%。家庭設備用品及服務、衣著和食品支出分別增長17.4%、17.2%和13.8%。城鎮居民消費已從生存型的溫飽消費逐步向享受型的消費發展,恩格爾系數迅速下降,服務性消費支出的比重正在逐步增加。農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費總支出3377.38元,比上年增加364.33元,增長12.1%。其中,食品、衣著和居住分別增長14.5%、17.5%和20.8%。受豬肉等主要食品價格上漲的影響,全省城鄉居民恩格爾系數有所上升。城鎮居民恩格爾系數為36.1%,農村居民恩格爾系數為49.6%,分別比上年提高1.2個和1.0個百分點。
3、居住條件繼續改善。1998年房改以後,城鎮住房制度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取消了延續幾十年的實物性、福利性分房制度,住房分配貨幣化制度全面實施,給城鎮居民住房消費帶來了重大轉變,購房和居住支出已成為居民家庭主要的一次性大筆支出。住房消費成了家庭的重大消費之一。調查表明,2007年在商品房價格持續上漲的情況下,湖南省城鎮居民家庭住房自有率進一步提高,達90.7%,比上年提高了3.98 個百分點。其中人均商品房的比重由上年的21.4%上升到了25.8%。城鎮居民住房消費增加,居住環境逐步得到改善。到2007年底,全省城鎮居民人均居住建築面積達到 34.71 平方米,比上年增加5.49平方米,增長18.8%;人均居住面積28.4平方米,比上年增長3.3%。居民住房從滿足基本的生存需要逐步向寬敞舒適轉變。許多家庭做到了戶均一套房、人均一間房。隨著居住面積的增加,住房條件的改善,居住舒適度越來越高。許多家庭空調、水電、供氣等設施齊全,交通便利,環境更加優雅、舒適。2007年全省城鎮居民飲用水的情況進一步改善,飲水以礦泉水和純凈水為主的居民比重由上年的15.2%提高到了18.3%;擁有獨用自來水的居民家庭普及率已達99.5%。從居民家庭的衛生、取暖設備來看,有廁所浴室的家庭比重達到了85.1%,比上年提高了16.5個百分點;有41.3%的居民家庭用暖氣和空調取暖。從炊用燃料使用情況來看,有69 %的家庭用上了管道煤氣和液化石油氣,使用煤和其它燃料的居戶比重比上年明顯減少。居民水、電、燃氣的開支也逐年增長。2007年湖南省城鎮居民人均水、電、燃料及其他支出573.24元,比上年增長2%。
2007年湖南農村居民人均居住消費支出508.33元,比上年增加40.39元,增長20.8%。居住支出增長,主要是由於購、建住房和裝飾裝修生活用房以及生活用水用電支出增加較多。其中,購買建築生活用房材料支出人均154.92元,增加23.49元,增長17.9%;購買裝修生活用房材料支出人均49.19元,增加13.5元,增長38.9%;購買生活用水用電支出人均53.11元,增加9.07元,增長20.6%。農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積40.18平方米,增長2.3%。農民在居住面積得到滿足以後,主要是轉而改善住房質量,裝修住房的多了,改善和增加住房設施的多了。有5%的農民家庭有了冷暖空調,有40%的家庭安裝了有線電視網,農村居民年末平均每百戶家庭擁有電話機61.4部,行動電話機75.6部。
4、家庭耐用消費品升級換代。數字表明,城鎮居民家庭主要耐用消費品逐步飽和,居民家庭中用品消費特別是購買耐用消費品支出增長勢頭逐年減緩。在傳統電器降溫的同時,隨著人們越來越注重生活質量,新興家用耐用品如行動電話、電腦、空調、平板電視等,正在取代傳統電器的位置成為現階段「消費」熱點。但農村居民的耐用品消費總是落在城鎮居民之後。如39.44%的城鎮居民家庭有電腦,農村居民僅為0.96%;城鎮居民家一戶有3-4台空調較普遍,農村僅3.3%的農家有空調;在農民家裡換上了大彩電的同時,許多城鎮居民家庭換上了高清晰的液晶電視機、等離子電視機。城鎮居民幾乎家家有洗衣機、電冰箱,農村每百戶僅有洗衣機29.76台、電冰箱16.54台。城鎮26.27%家庭用上了家庭網路,農村鄉鎮才開始起步。城鎮不少中小學生都有手機,農村電話機和行動電話從無到有,分別達到60.32部和64.73部。城鎮居民盼汽車,每百戶城鎮居民家庭擁有2.1台家用汽車;農村居民則買摩托,每百戶農戶擁有摩托車33.05輛,比1996年增長10.9倍。
(三)城鄉教育條件逐步改善,義務教育取得實質性突破
1、高等教育發展迅速,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快速增長。據2006年人口抽樣調查,在全省總人口中,具有大專及以上教育程度的佔5.1%,比2000年提高1.8個百分點;平均每十萬人中,擁有大學以上教育程度的由2000年的2926人增加到4732人,增長61.7%。
2、高中階段教育規模顯著擴大。全省具有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佔14.5%,比2000年提高1.8個百分點;平均每十萬人中,高中教育程度的人口由2000年的11177人增加到12982人,增長16.2 %。
3、義務教育發展取得歷史性突破。全省已全面完成普及九年義務教育的歷史任務,所有縣級行政區均通過「普九」驗收,人口覆蓋率達100%。全省具有初中教育程度的人口佔42.6%,比2000年提升2.1個百分點。
(四)「病有所醫」的目標正逐步實現
1、城鎮職工醫療基本能得到保障。2007年末,全省城鎮職工參加醫療保險人數達620.50萬人,比增長10.7%。其中,在職職工438.62萬人,退休人員181.95萬人。
2、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試點從點到面逐步鋪開。從2003年開始,湖南省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在長沙縣、華容縣、桂陽縣、漣源市、花垣縣等5個縣(市)進行試點,2004年、2006年、2007年分別增加了3個、29個和56個試點縣(市)。據統計,2007年,全省共籌集到位資金19.92億元,比2006年增長133.3%,其中各級財政補助15.98億元(中央8.1億元、省級5.02億元、市縣級2.86億元),參合農民個人繳費3.94億元。2007年,全省總共補助902.21萬人次,補助支出16.91億元,人均住院補助719.79元,較2006年增加34.54元。通過實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制度,有效地解決了農民就醫難問題。85.8%的參合農民選擇在縣、鄉定點醫療機構住院就醫;73.75%的參合農民住院補助資金流向縣、鄉兩級定點醫療機構,有效地拉動了農村衛生服務需求,形成了農村衛生醫療體系長期、穩定的投入機制。
3、開展了城鎮非從業人員醫療保險試點工作。到2008年1月份,長沙、常德、湘潭三市的非從業人員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就已經達到了120萬人。
(五)社會保障水平逐年有所提高
1、城鎮社會保障水平逐步提高。2007年全省職工參加基本養老保險人數556.61萬人,比上年增長2.7%;企業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離退休人員180.30萬人,增長9.2%;參加失業保險人數388.00萬人,增長0.4%;參加醫療保險人數620.50萬人,增長10.7%;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17.61萬人,下降23.1%。全年發放企業離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156.20億元,增長18.9%;發放城鎮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15.61億元,增長13.0%。
2、農民工工資支付基本得到保障。為維護農民工利益,自2004年以來,湖南在全國率先建立了建築行業農民工工資支付保障金制度。截至2008年初,全省已經建立保障金專戶3000餘戶,累計存入保障金近18億元,已支付農民工工資近15億元,解決了大規模拖欠農民工工資問題。
3、開展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1996年湖南省就開始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試點,當時只停留在對農村特困戶的定額救助上。2000年以來,有條件的地方開始探索建立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到2007年,全省122個縣(市、區)和16個非行政區全部建立了農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據財政廳數據顯示,2007年,全省共籌集城鄉低保和五保供養資金23.4億元,比上年增加4.17億元,增長22%;五保戶集中供養率達到15%,比上年提高3個百分點,保障了城鄉低保家庭和農村五保戶的基本生活需要。全省城市低保月平均保障134萬人,月人均補差96元,農村低保月平均保障110萬人,月人均補差30元。
4、社會福利水平有所提高。2007年,省財政投入5740萬元,其中預算安排500萬元、福彩公益金安排5240萬元,支持全省285所敬老院的改擴建工作。
5、慈善事業和商業保險事業發展加快。慈善事業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自上世紀90年代中期以來,湖南省慈善組織逐漸壯大,到2006年底,全省在民政部門登記注冊的各類民間組織已發展到11973家,其中基金會66家,慈善會81家,紅十字組織3761個,社會救助接受站(點)1600個,「慈善超市」、「愛心超市」285家,初步形成了社會捐助服務網路,慈善組織的自身建設不斷增強,服務領域不斷拓展,為全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做出了積極有益的貢獻。
商業保險發展較快。2007年,湖南省保險保費收入首次突破200億元大關,達201.31億元,比上年增長36.2%,為近五年最高增幅。其中,財產險保險保費收入47.82億元,增長42.8%;壽險保險保費收入135.73億元,增長37.8%;健康險保險保費收入10.61億元,增長10.4%;意外險保險保費收入7.14億元,增長14.9%。